超女陈西贝:教育是精细活儿,撤并学校得不偿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6:13:33

教育是精细活儿,撤并学校得不偿失

2011-04-28 08:17:06

归档在 教育观察 | 浏览 5580 次 | 评论 15 条

越秀区教育局宣布今年将撤销梅花中学与梅花村小学,合并、调整、扩建十多所中小学,集中做大做强铁一小、东川小学、培正中学等一批名校。
    “做大做强”学校的提法,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伊顿公学算得上全球首屈一指的名校吧?它于1440年由英王亨利六世创办,迄今五百多年,现在只有一千多名在校生,没有分校。薄瓜瓜的母校哈罗公学历史短一点,由一位英国农民创办,也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情况类似。

为什么英国王室不把自己的学校“做强做大”呢?因为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人是项精细活儿。猪是一栏一栏地喂,鸡是一窝一窝地养,可以机械化自动化,但人才不一样。猪贡献的是蛋白质,只要不喂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滥打抗生素……此猪和彼猪的贡献没有什么不同,人的贡献是智慧。牛顿定律不需要第二个人发现,苹果公司用不着另一个乔布斯创办,国家领导人也只要一个候选人就够了。人才是一位一位地涌现的,所以教育要尽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最奢华的教育是像过去的皇家太子那样,数个老师围着他转,还要找一两个皇族子弟陪读,解闷。次一级的教育是师傅带徒弟,像中国古代的私塾,有钱人家才读得起。再次一级是小班小校,比如前面所说的伊顿公学。大班大校的教育,是因应教育普及的需要才出现的,纯粹是为了降低分摊在每位学生头上的成本,让穷人也读得起书,让政府财政不至于负担过重,而非大班大校教育更现代、更先进。

对大班大校教育模式的误解从清末民初就开始了。中国传统的私塾、书院都属于精英教育的形式,对应的形式欧美国家也有,但是中国人只看到人家的学校,以为自己的私塾、书院是落后的形式,予以废除和改造,改得只剩下大班大校的单一教育模式。而且好走极端,规模比欧美国家还大,美国、日本中小学班级一般只有二十名学生,台湾三十多,大陆四五十。台湾富裕起来之后,政府特别设立“过大学校消除特别基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越秀区是教育强区,有清末、民国和建国初期留下来一大批名校,这些名校如果继续秉持精细管理的理念,或许能够延续辉煌。但是如今不断将非名校并入其中,教学水平是向名校看齐呢,还是向非名校看齐?我认为后者居多,因为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往往成反比。

给猪肉注水,只增加重量,给钻石黄金掺杂,性质就变掉了。不如趁名校尚有名之际,将名校的经营权有偿转让给私立教育机构,维持或者缩小规模,致力创办精英教育,与公立学校的普及教育相区分,给家长多样化选择,为社会输送多样化人才。

不要眼红私立机构赚大钱,只要公开转让,转让收入就会最大化地归财政所有。现在教育部门积极撤并学校,只不过想将名校品牌租金短时间内截流在自己的任期里,至于今后名校堕落,他们才不介意。

(文章发表于2011.4.28《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