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学校免费观看:发改委预警库存积压 上市公司存货金额达3.53万亿-[中财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21:50:56

发改委预警库存积压 上市公司存货金额达3.53万亿

时间:2011年05月03日 07:33:09 中财网   导读:
  上市公司一季度存货金额3.53万亿引发市场担忧
  113家房企首季收入净利双降地产存货逼近万亿元
  发改委预警库存积压二季度调控松紧两难
  存货双刃剑悬空业内分歧渐显

  上市公司一季度存货金额3.53万亿引发市场担忧
  编者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创出历史新高。其中,有色金属、房地产、能源类企业库存数量最多。一旦大宗商品价格或通胀水平下降,这部分库存将面临跌价的风险,进而对上市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事实上,制造业PMI数据已经从去年11月份的55.2的高点持续下降,4月份PMI数据已回落至52.9,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已然降临到上市公司头上。
  4月30日,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披露正式落幕。统计显示,2146家A股公司今年前三个月共实现净利润4776.29亿元,较去年同期3807.52亿元增长25.44%。
  但是这份看似亮丽的成绩单中却依然透露出一丝隐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上市公司账面存货金额已经高达3.53万亿元,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并刷新去年末的历史纪录。
  越积越多的存货令市场开始担忧。一旦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增速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企业很容易出现滞销、存货跌价的情况,从而双重挤压盈利。2008年次贷危机后,企业盈利大幅下滑就是"前车之鉴"。
  如今宏观经济形势与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有所类似:同样是高油价、高通胀,同样外围环境错综复杂,那么上市公司是否会重蹈2008年的覆辙呢?
  存货随CPI连续走高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市公司存货一直在节节攀升。年初时存货金额仅为2.35万亿元。到去年一季度末增加至2.56万亿元,6月末又增加至2.82万亿元,9月底时为2.97万亿元,到了年底突破3万亿大关,达到3.22万亿元。而今年一季度末,这一数据已经高达3.53万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经过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存货量增减速度与CPI关系密切。去年一季度、二季度,上市公司存货增加值为0.21万亿元、0.26万亿元。而彼时CPI正是处于由正转负的初期:2009年11月,CPI指数在经过连续8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后首次转正,至2010年5月达到阶段高点3.1%。
  2010年6月,CPI回落至2.9%,至9月又上升至3.6%。在此过程中,企业备货也有所谨慎,三季度存货较二季度仅增加了0.15万亿元。10月至今,市场的通胀预期增强,CPI则出现加速上扬,到今年3月时达到5.4%。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连续增加备货,去年四季度、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存货的环比增加值分别为0.25万亿元和0.31万亿元。
  一位私募人士指出:"买涨不买跌,这不仅仅是资本市场上的思维定势,实体经济中,许多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制定生产计划时,也往往有这个趋势。如果大家都判断未来通胀会加剧、大宗商品会走高,那么就会大量采购原材料,以求降低成本;并且可能会加大生产,以求未来获取更高的收益。若是经济向好,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与此同时,一直保持高存货也伴随风险,因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时候,许多企业往往由于惯性思维无法立即改变存货策略,甚至由于判断错误而继续增加备货,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很悲催:市场需求下滑,产品卖不出去或售价大跌,企业很容易陷入资金困境。"
  前车之鉴:高存货吞噬盈利
  而在高通胀预期下连续加强备货,这样的行为与2007~2008年极为相似。
  2007年1月,我国CPI指数为2.2%(同比增幅),其后虽有波动,但总体趋势为逐月走高,至2008年4月达到8.5%的高点。随后开始走低,并在2008年9月次贷危机后加速回落,至2008年12月已经跌至1.2%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及去年以来的CPI走高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关系。2007年年初,纽约NYMEX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60美元附近,到2008年7月则飙升至约每桶150美元,2008年12月在经济危机的乌云下又一度下跌至不到每桶50美元。而随着经济复苏、特别是近期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原油又重新回到每桶100美元上方。
  2008年9月以前,市场上关于原油要冲上每桶200美元的声音不绝于耳,带动了其余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和CPI的走高。而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囤积存货。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9月底,当时的1602家A股上市公司存货数量达到1.91万亿元(数据显示,如加上此后新上市公司,这一数据为1.93万亿元,差别不大),较2007年年底增加了约4780亿元。
  2008年上市公司的高存货导致了严重后果。即使在2008年中期,上市公司还维持较好盈利,但是到9月次贷危机爆发后,企业先前囤积的存货出现大面积滞销,收入萎缩;再加上价格暴跌,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必须在财报中计提减值准备,最终导致2008年众多上市公司出现巨额亏损。
  关注存货周转次数
  这一次上市公司会否再因高存货而陷入困境?
  兴业证券一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2007~2008年上半年的通胀与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彼时供给缺口是造成油价上涨、CPI走高的重要原因,而目前的通胀则更多的是货币现象。2009、2010年为了刺激经济,全球都在压低利率、增加贷款,导致流动性泛滥,推高了商品价格,中国银行业也同样借出了大量贷款。目前央行一直在着手控制流动性,并且决策层在制订经济发展目标时也不再一味追求GDP高增长,而是转入调整经济结构,这样来看,上市公司高存货可能会面临一定风险。不过可能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极端情况,"毕竟2008年那样内外交困的局面历史上都较为罕见,并且全世界也不愿意重蹈2008年次贷危机的覆辙。"
  而另一位分析师则表示,从财务分析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存货问题仍然值得警惕。2010年,A股市场2000多家上市公司共计发生营业成本11.89万亿元(未剔除金融企业),用年末存货估算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9次;今年一季度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为3.64次(年化),和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上市公司平均存货周转次数仍然保持着4.38次的水平。虽然存货周转次数分析较为复杂,每家公司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但是存货周转变慢常常意味着存货占用资金的增加,特别是在流动性趋于紧缩的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资金面不利,投资者应该保持关注。(.每.日.经.济.新.闻)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