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女友路易斯:胡键:当前国际社会的中国观(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1:56:58

 


  镜像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读


  从西方调查机构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国际社会的“中国观”尤其是西方的中国观,是一个很不真实的中国,它与客观的中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因而实际上是一个“镜像中国”。所谓镜像,就是指一个物体其各部分的排列与另一个作为模型的基本相似的东西的排列正好相反;或者,相对一根与之交错的轴或一个与之交错的平面为颠倒的东西。国际社会所以会形成一个“镜像中国”(Enantiomorphous China),是因为它们对中国存在着制度化偏见。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度化偏见尤其严重。从前面所有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凡是对中国消极的评价数据、对中国不信任的数据,以及关于“中国是威胁”的数据等,来自西方国家的要比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要高得多。其中固然有对中国不了解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中国的刻板认知。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世界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从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局外者”、“破坏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和“负责任利益攸关者”,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联合国维和、国际灾害救援等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治理作用。另外,在过去30年中,中国还为世界做出了经济增长贡献、贸易增长贡献、减少贫困贡献,而在21世纪,中国还会为世界做出三大新的贡献,即绿色发展贡献、知识创新贡献和文化创新贡献。然而,西方国家无视中国所做的这一切而认为中国“不值得信赖”、“没有合作精神”、“中国是搭便车者”、“中国是威胁”等,这说明西方大国不仅对中国存在刻板认知,而且它们还没有适应也没有做准备来适应中国的崛起,从而导致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由此可见,西方的“中国观”的真正意义不是认识或再现中国的现实,而是构筑一种西方文化所需要的、关于中国的形象,其中包含着对地理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包含着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当然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它将概念、思想、神化或想象融合在一起,构成西方文化自身投射的“他者”空间。


  即便是非西方国家也有一些另类如土耳其、韩国、印度等,它们同样对中国怀有成见。土耳其紧跟西方对中国的看法比较消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土耳其是北约国家,同时又一直在争取加入欧盟,所以它不得不与西方保持一致。在“东突”分子和“7?5”事件上,可以说是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而韩国、印度乃至日本对中国缺乏信任,除了这些国家近年来跟美国等的关系日益密切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是与中国是邻国,从上面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重要邻国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对周边的威胁的看法比较普遍,对中国不信任的程度也更深。韩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因而在对华态度上更为接近美国。日本不仅是美国的重要传统盟友,而且还与中国存在着历史认知问题,此外,日本在东亚一直谋取主导权,所以视中国崛起为威胁。印度不仅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而且一直在追求自身的“世界大国梦”,特别是印度一直没有摆脱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阴影,认定中国今天的一举一动,会对印度构成某种威胁,由于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很想借着美国来“对冲”中国崛起的风险,因此对中国认知的扭曲程度非常严重。


  制度化偏见还表现为文化上的“恐惧感”。随着近年来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有关“中国软实力威胁论”的声音也甚嚣尘上。这种声音不仅来自西方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中也有一定高度的分贝。这实际上也是涉及对“中国品格”的认识偏差问题。“中国品格”蕴含于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恐惧感”就是对“中国品格”的误读。“中国品格”以“王道”为逻辑,以天下主义为理想,以“尚中贵和”为精粹,以“克己复礼”的“礼仪之邦”为最高境界。这样的文化品格不仅不会使人产生恐惧感,反倒是连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也自然地接受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养料,甚至西方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受拜物主义膨胀的影响,社会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西方的思想家也极力主张到东方中国的古老文明中去获取精神来源。今天,西方一些思想家更认为:“中国‘和而不同’原则定将成为重要的伦理资源,使我们能在第三个千年实现差别共存于互相尊重。”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所说,中国不倡导激进的价值观。它的民族主义有时候会有些过于自信,但同时也透露出善意。当前中国的崛起和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有很多类似,它的崛起也是正当合理的。中国不会威胁说要摧毁某个国家,所以“西方应当关注中国,但不该歇斯底里地对中国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