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道机: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百姓幸福生活 ——湖南衡阳创新社会管理见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3:41:15
干部“辛苦指数”换来百姓幸福生活
——湖南衡阳创新社会管理见闻
颜珂 成新平 李镇东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3日   08 版)
眼下,在广袤的湘南大地,到处可以看到机关干部下乡劳动的身影。从3月开始,湖南衡阳市选派10万干部开展“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帮助村民维修塘坝、水渠1.2万处,整修乡村道路710公里,翻耕秧田4000亩,新开饮用水井1400口,义务植树8万余株。
这是衡阳市创新干部管理的一种新尝试。
近年来,衡阳市通过创新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用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新年送书倡导新风
近3年,衡阳市委书记张文雄以全新的视觉创新干部管理模式,每年都给全市处以上干部送去一本书作为新年礼物,从2009年的《把信送给加西亚》到2010年的《沉思录》,再到今年的《维基经济学》。“新年送书就是为了倡导阅读习惯,提高干部素质,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他说。
春风润物细无声。近年来,衡阳市还推行“为机关干部补上劳动课”等活动,规定市、县两级机关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10天,乡镇机关干部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24天,并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干部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对机关干部要求述职、述廉、述劳。市里还规定,市、县委党校的学习制度要强化劳动要素,用1/3的时间劳动,1/3的时间学习理论,1/3的时间开展社会实践。这样,劳动成为机关干部的必修课,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一种干部“要干事,能干事,乐干事,干得好事”的浓厚氛围在衡阳形成。
衡阳市“以解放思想攻体制机制之难,以项目建设攻科学发展之难,以群众工作攻社会和谐之难,以忠正实廉攻干部作风之难”。欧姆龙、富士康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家大型央企纷纷落户衡阳,成为全省的一大亮点。这些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600亿元,相当于衡阳市60年来工业总产值的总和。目前,一个以“衡阳云谷”为支柱产业体系及其衍生带动的航空物流、国际贸易、精密电子等产业群,将推动衡阳成为全省开放开发的高地;一个以“西南云大”战略框架布局的新衡阳将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一个崭新的“技师城”将发挥衡阳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在产业竞争的人才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三年消灭棚户区”的计划将衡阳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于蒸湘大地……
“五小”建设改变作风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衡阳市委在调研中发现:乡镇机关留不住人,乡镇干部不少住在县城,“读通学”的现象普遍,造成乡镇一级政府管理“断层”,群众意见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基础设施跟不上,有的乡镇机关房子破烂,连澡堂、厕所、电视室等最基础的生活设施也没有。2008年以来,衡阳市投入3500万元,狠抓乡镇机关小食堂、小厕所、小澡堂、小图书室、小文体室“五小”设施建设,其中97个乡镇机关新建和维修了办公用房。
“留人先留心。‘五小’设施将干部的心留住了,他们不再当‘走读官’了。”衡东县大浦镇党委书记谭水光说。
如今衡阳的乡镇干部除了带单车、草帽、手电、雨鞋“四件宝”外,还多了一本“民情日记”。衡阳市党政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形成这样的共识:许多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是由于群众工作薄弱造成。为此,衡阳市创造性地推出了“三有两评”群众工作法,包括农民有驻村干部联系卡、乡镇干部有民情日记、乡镇有民情台账;乡镇每月召开一次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乡镇干部驻点村每半年开展一次“群众评干部”活动。这种新办法“倒逼”着乡镇干部放下架子,“沉”入基层。
这一活动在衡阳开展得风生水起,让衡阳农村出现了“村民笑了,狗不叫了,食堂火了,乡镇亮了,上访少了,民心顺了”的喜人局面。
衡阳市乡镇机关“五小”设施建设和打造“秤砣式”干部队伍的做法,在去年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基本阵地建设工作会议上被作为典型推荐。湖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国动情地说:“衡阳市乡镇机关‘五小’设施建设和打造‘秤砣式’干部队伍的做法好,值得学习和推荐。”他要求把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本阵地建设作为事关党立国执政的现实基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
公共服务走进社区
去年12月底,衡阳市对“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进行检查验收。采用“电脑抽号”方式确定的14个检查验收点,经检验全部合格。雁峰区天马山街道胜利社区87岁的居民朱瑾娥拉着一位市委领导的手,激动地说:“现在不出社区,就可以娱乐、健身、看病,还可在家门口办养老保险,太方便了。”
从2009年开始,衡阳市实施“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塑城规划,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变大了,楼房变高了,道路变宽了,但一些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市委书记张文雄在调研时说:“小社区牵涉大民生。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幸福,否则道路再宽、楼房再高也没有意义。” 抱着这种“民生为大”的理念,衡阳市开创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模式,以惠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继背街小巷改造、“四场一厕”建设后,去年又开展了“公共服务进社区”大行动。
就业、安居、医疗、就学……衡阳市的决策者们明白,离开了这些基础性的民生建设,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只能是“空中楼阁”。去年,衡阳市投资3.2亿元实施百姓“家门口”工程,开展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就业、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六进社区”活动。到今年3月底,在城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个、幼儿园76所、文化站14个、文化中心110个、劳动保障服务中心176个、全民健身广场16个,让居民赞叹不已。
让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加清新,也成为衡阳市各级党委、政府抓民生的首要课题。“十一五”期间,衡阳市的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0.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削减了17.1%和11%,标志着衡阳市正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
创新管理提升幸福
衡阳市创新管理为民办实事,把幸福送到了百姓家门口。近年来,衡阳市安排再就业13万人,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8万人,新建廉租房2.3万套,租赁补贴保障2.8万户。在农村,92%的村实现了通水泥路,85%的村完成了电网改造,所有村通上了光缆,98%的村民参加了新农合。石鼓区合江街道合江路社区退休教师龙东成,随女儿在美国芝加哥住了一段时间,去年8月回到衡阳。今年春节前,他打电话对牵挂他的女儿说:“现在衡阳社区医疗、文娱活动、健身设施等应有尽有,生活在衡阳很幸福。”
近几年,尽管衡阳市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信息化城市50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和“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但衡阳的决策者明白:荣誉只是一种激励、一种动力、一种象征,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衡阳非豁出去不可!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民众“幸福指数”。
“干部吃苦,市民享福。”如今,一个抢抓机遇、奋力推进“四化两型”、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口号正响彻于蒸湘大地,并转化为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