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菁医生的老婆:多人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总结 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36:56
  • 搜索的便利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十分重要

搜索,能大大提升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率,但要能快速的搜索,比如5s之内就能将相关的文档完全找出来,这就需要有一个优秀的软件,或服务来支撑。

在这里Pinsoft自然是使用他自己开发的「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软件(下文称之为PinPkm)」来进行管理,看过他的演示,搜索确实相当的快速。看过介绍,「PinPkm」的负载能力也很优秀,完全有能力处理大量资料的搜索。

而lizaib则使用他自己的一套系统,这个系统是完全基于Google的服务。首先,他在Google阅读器中将值得记录的文章,加注星标,标记出来。然后,到Google阅读器的「已加星标」下阅读,看见值得记录的文章,就利用快捷键将文章发送到邮箱。而的文章发送email到他指定的Gmail邮箱。通过Gmail强大的标签功能给知识分类。也利用Google强大的搜索功能,快速的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料。

快速检索的意义在于,能够让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将所需的资料调取出来,而这些资料的特点在于,具有「时效性」,只是为了应付临时出现的某种问题,不具备「长期性」。快速检索,大大的减轻了人脑的负担,在平时对某类知识领域只要保持一定的关注就可以了,在需要用的时候再深入研究。

  • 知识管理流程的简化,能够大大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率

从前面介绍lizaib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做法,便可以知道,他是统一使用一种平台(Google所开发的相关服务)来进行知识管理。

同样,Pinsoft也依托于他自己开发的「PinPkm」为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管理的流程,都集中在一个平台中。

集中于一个平台进行知识管理的做法,首先是能够缩短知识处理过程中不同阶之间转换的时间,让知识管理变得高效,省时省力,用得舒服。

  • 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知识的「内化」

正如lizaib所说,管理知识的目的,最终是要让知识进入大脑里面,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成为经验的一部分,成为智慧的一部分。

而这个知识「内化」的步骤,其实就是学习显性知识,将之转化为人脑里面的隐性知识。

而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是因为知识的「有用性」。如果一个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用」的,无法满足需求的,那么这个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无意义的。个人知识管理中,是不需要这种无意义的知识。

现在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前面两位大牛的知识管理,实际上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管理,或者这么说,他们已经借助个人知识管理形成了个人知识核心,现在所遇到的资料也仅仅是对他们「已有的」知识核心,进行一个补充。

我的知识管理,实际上是基于「未有的」,因为我目前还不具备我的个人知识核心。我所需要做的,是借助知识管理,将个人知识核心建立起来。而我选择的学习方式,是系统学习(或称之为主题学习也可)。

因为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众多而繁杂,却未必需要深入的研究,单单是记忆知识,恐怕效率不高,所以需要一个容器,将暂时不用的知识保存下来,备用。

而我现在面临的问题,少但是需要深刻,所以我需要完完整整的一份知识地图,系统地将某个领域的知识地图画出来,让自己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所前进的方向。

而我的流程大致上是这样:首先,确立近期研究的主题,通过笔记软件(我用的是Cintanote)将所需的资料保存下来,然后消化这些资料,形成一篇博客发布在博客上,最后整理到wiki中去。

当我在说自己的流程时,Pinsoft和lizaib不约而同的批评我的流程过于冗长,效率不高。确实是这样的,我需要不停地输入文本,并复制文本,再整理文本。我需要将资料不停地转移,从中所消耗的时间,自然就多了。

问题在于,学习的方式。

我发现,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能收获最多。仅仅是看一本书,或是看一段话,给我的感受其实是相当模糊的,我需要把我的感受写下来,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印象,另外我还发现,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中,充斥着新的发现,能够让我的思维活跃。这种感受,在阅读中,感受不够写文章的时候强烈;而我在记忆材料的时候,是完全感受不到。

所以,我选择了不停写文章的方式来学习,以及作为知识管理的基本动作,那是因为,我的学习方式就是如此。

个人知识管理,重要的不是「如何管」,而是在于如何将知识「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