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川现任妻子:习近平治吏和爱民的气魄令人赞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44:16
习近平治吏和爱民的气魄令人赞叹   

在习近平的政治生涯中,有两件事令人赞叹:治吏和爱民。而且,他是在治吏中,充分体现着爱民的情结;在爱民中,则始终展示着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情怀。有这样两件事,能充分说明这种气魄。

1988年,习近平从厦门市副市长调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一向性情谦和、为人平易的习近平却为一件伤害百姓的事发怒了——干部违规建住宅。当时宁德属经济落后地区,按旧习俗盖房、修坟、娶媳妇被称为人生三件大事。习近平上任前好几年,很多干部盖房缺钱,就以权换钱,被习近平列入调查的干部多大2000多名。

当年央视《东方之子》记者张恒问他:“涉及这么多人,几千人,到底动还是不动,自己心里有没有掂量?”习近平说,当时他问一名纪委副书记,“你觉得老百姓意见大不大,群众意见大不大?他说:‘大。’是不是一个影响积极性最大的问题?他说:‘是。’我们将近300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他说:‘那当然是宁肯得罪这两三千人。’我说那咱们就干,要干就干成,义无反顾,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跟他们无冤无仇的,我就是来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后来有报道称,宁德群众如此评价他:“还是老革命的子女党性强。”

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习近平为官的一个准则,这种想法来自于家庭的耳濡目染。很多人都知道,习近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后代,他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习近平从小接受的就是革命教育,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其实,习近平爱护老百姓,不仅仅是家庭的耳濡目染。由于文革期间父亲被打倒,年仅16岁的习近平就被迫前往陕北插队,那时他和这里朴实的老乡成为朋友,他也是29000名北京知识青年插队延安第一个当上大队支部书记的。他从“不得已”的上山下乡中,看到了群众的疾苦,“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习近平如是说。这段经历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他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正是有了这种经历,之后的工作,习近平一直坚持走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更为他们排忧解难,当然对侵害老百姓利益的官员则是怒不可遏,“宁德治吏”也就浑然天成。

习近平的职务虽然不断地变化着,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没有变,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没有变,党员干部从政为民的职责没有变,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变。更令人欣慰的是,习近平从政自始至终不但严格要求自己,更加严格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而且这种严格要求,是同保护人民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他在本月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就明确地指出:“特别要注意把那些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把那些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把那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的投机钻营者谋到好处、占到便宜”。

治吏和爱民并重,民之幸事,国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