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兴二声部简谱:何谓成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3 19:32:28
文/陈思进

   
是否拥有成功的事业,见仁见智。在北美生活了近二十年,纵观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成功的理解和定义也是不一样的。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烙印,在中国,多数人一谈到事业的成功,自然便会想到“金榜题名时”、“学而优则仕”,觉得只有成名成家或升官发财,才算成功。而北美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他们多半儿会自问:第一,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喜欢?(Do I like it? )第二,在这一行里是否杰出?(Am I good at it? )第三,是否可以靠这一行谋生?(Can I make living on it? )只要以上三点都答“Yes!”,就是成功人士了!

  按照这个标准,我只符合第三点,算不上成功人士,充其量不过是一架赚钱的机器,想来颇感遗憾。我是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我外公是国内出版界名人,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我舅舅是国内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我的阿姨姨夫都在出版社任职。近朱者赤,我打小的愿望,就是能够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做大编辑、大作家。我八岁便开始写日记,高中毕业时已经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几十本。本想在高考时报考文科的,然而,我的决定却遭到全家异口同声地反对。那是文革后第一年恢复高考,吃尽了学文科搞文科“苦头”的家人心有余悸,一致要我报考理工科,以便“远离是非”,确保一生的平安。我只能硬着头皮服从他们的意愿。尽管我的数学也不错,但毕竟是“扬短避长”,结果只考入一所二流大学的机械系。

  毕业后我进了一家公司的设备科,一碰到制图头就大,只做了两年专业,便凭着我的英文功底,调动到科技情报所做专利翻译,同时搞些英美文学的翻译。这是我喜欢的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篇译作以“思进”的笔名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于是我又开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像傅雷那样的大翻译家。很遗憾,八十年代后期一次“反击精神污染”运动,又一次打破了我的美梦。我翻译了两年的一部准备付印的美国长篇名著,因为一些男女性爱情节而被束之高阁。于是,为寻求能“自由”的发展,我走出国门来到美国留学。

  初到美国,本以为我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如愿以偿地转到文科“大众传播”专业,可读了两个学期之后发现,这个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美国根本不缺大众传播人才,我们留学生和当地人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在国内,英文是我的强项,到了这儿反成了我的弱势。为生计,我又一次碰到转专业的选择。有一天,我读到时代周刊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个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技术谁就可以掌握世界”。电脑软件专业在文理科之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脑,择业面广。无奈中,我当机立断转攻电脑,又一次和我喜爱的文科擦肩而过,半路出家进入华尔街做起了金融软件的开发。再后来,随着华尔街的软件开发不断外包到印度、俄国和中国,为避免下岗,我隔三差五地去纽约大学修金融课程,渐渐地往金融分析和风险管理转移。现在每天上班,在我的电脑荧光屏上看到的只是亿万金钱的流动,不停地从这个人的腰包,流进另一个人的口袋,和我小时候的梦想简直是南辕北辙……

  在北美,总有人会不断地折腾,特别是国内来的新移民。改行,就像是步行在茂密的职业丛林中,以期为自己找到一条通往光明大道的最佳途径。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善于辨别方向,是职业跋涉者静心思考并动用大智慧的关键时刻。不然的话,人不仅走不出困境,可能还会停留在原地打转绕圈子。曾经有位学医的朋友,获得美国生物博士学位后,因为专业工作不好找,而那时Dot-Com正火,他便改行搞网络,可没两年Dot-Com的破灭,因为不是电脑科班儿出身,他下岗了,而且再也找不到类似的工作;他又听说做男护士不仅收入不菲,而且还能拿到身份,可干了四年,就在拿到绿卡后的第两天,他实在无法忍受,又决定苦读考医生执照。经他这么一折腾,十几年的光阴一晃而过。这印证了一首歌里唱过的“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的尴尬窘境。不管是从事原来的职业,还是改行另辟蹊径,对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感兴趣,热衷才是重要的。随大流式的改行,让人变成被动的挣钱机器,是很难培养出工作热情的。

  刚到美国读书时,我在一家意大利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个美国厨师名叫罗伯特。一次我们闲聊,说起自己的未来,我直言不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进入华尔街!”一个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在美国无卑怯感,回国能光宗耀祖,赢得无数赞羡的眼光。罗伯特竟露出奇怪的神情,他问我:“你毕业后有什么设想?”我不假思索道:“当然是马上进跨国大公司,前途和钱途都有保障。”罗伯特却说:“我没问你的前途和钱途,我问的是你将来的工作志趣和人生志趣。”我被他问得哑口无言,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两者在我的心里根本就是一码事,无法区分开来。只听罗伯特叹息道:“要是经济低迷餐馆歇业,我就只好去当银行家了!”这话听起来有点荒唐,好像是说“我要是走投无路,找不到职业,那就只好去当总统了”一样。罗伯特看我一副惊诧莫名的模样,连忙解释说:“我以前就是在华尔街银行上班的,日出而作,日落却无法息,每晚都午夜后才回家,我厌烦了这种苦役般的生活。我年轻时就喜欢烹饪,看着亲友们津津有味地赞叹我的厨艺,我便乐得心花怒放。一次午夜两点多钟,我结束了一天的例行公务后,在办公室里嚼著令人厌恶的汉堡包时,我下决心辞职,当了一名专业美食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自己挑剔的肠胃,还有机会为众人献艺……”自此,罗伯特成了一名怡然自得的厨师,并为此骄傲和满足。

  罗伯特的故事令我想起了我在纳斯达克工作时的一个老美同事,他是股票交易员,每年至少赚五十万美元,碰到好年景,赚个上百万美元轻而易举。 9/11事件后,他觉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不让9/11这样的悲剧重演,便毅然辞职参了军。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他接受 CNN 的采访,在阿富汗前线,他穿着野战服,和他做交易员的样子真是判若两人。我不禁扪心自问:要是符合当兵的条件,我会像他那样吗?

  我在华尔街上班十几年,因为人性的贪婪导致违法的事情我常听说,毕竟华尔街是金钱的世界,常在河边走,很容易湿鞋。但闪耀人性光芒的善举,在华尔街我也常看到。我在瑞士信贷时的上司,高级副总裁麦克,曾年薪百万,加上红包,每年收入两百万美元以上。一次他去印度尼西亚度假,无意中发现那儿许多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书,更别说上学读书了。他的吃惊程度不亚于见到了外星人,那情景使他内心无法平静,他从没想到这个地球上还有这样不幸的孩子!在飞回美国的飞机上,他萌发了个念头——创办慈善基金会,专门为贫穷上不起学的孩子筹集书本。一回到纽约,他便果断向公司辞了职,开始转行干起了慈善事业。这些年来,从募集书本,一直到建造学校,他全身心投入。在马来西亚、尼泊儿、南美共创建了几十所学校,读书费用全免。在脱口秀女王欧普拉的电视采访里,他精神焕发,脸上充满了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谈到他的慈善基金,他兴奋地说:“我下个月要去非洲,准备在那儿办学。”

  用自己所学的专长服务于社会,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是每个人的梦想。在美国,上到总统,下至普通民众,普遍认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只要将本职工作做好,清洁工和总统一样受人尊敬,都是成功的。所以,无论在学校、公司,我见到的清洁工也好,爬高擦窗的工人也罢,看上去他们都是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今年初,我国内一个朋友随国内的一个经贸代表团来美国考察,前后待了三周,走马观花似地跑遍了大半个美国,最后从纽约回国。那时我还在纽约,当然要尽地主之谊,请他在中央公园的“Tavern on the Green”——就是白先勇在小说《谪仙记》里所描写的女主人翁买醉的那家饭店——开洋荤。我们边吃边聊,我问到他对美国的印象,他说:“我刚到美国,在旧金山机场想方便一下,洗手间正在打扫,清洁工竟然是个高大英俊的白人,他对我那微笑,那即不是点头哈腰的媚笑,也不是无可奈何的苦笑,使我深深地震撼!这就是我对美国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

  而我周围好些年收入高过他们数倍的来自中国的哥们儿,却时常抱怨连连。究其缘由,我想大概是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觉得人活在世,特别是男人,必须出人头地,要么成名成家、要么做生意赚大钱,反正目的就是要做人上人,让人仰视恭敬,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似乎不如此,就不算成功。可我们在国外无论怎样,好像都品尝不到人上人的成就感。尤其回国探亲,看到昔日的同学朋友做了这个“长”那个“总”的,将一笔笔资金从这个账号转到另一个账号,将手下百十号人指挥的团团乱转时,一种深深地失落感油然而生。然而生活在北美环顾四周,人们住着自己的房子,只有大小新旧的区别;开着自己的车子,只有宝马丰田的不同。无论怎样“成功”,人们只有尊敬,没有恭敬。就连美国总统、世界首富,也无法让人对之恭敬。记得太太雪城小玲大学临毕业的那个学期,前总统克林顿要去她的学校Hunter演讲,她和几个中国同学得知后,兴奋得当桩大事奔走相告,可奇怪的是,大家都反应平淡,不以为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克林顿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去了。在北美,我们“普通人”即使遇到总统、首相,最多合个影留个念,决不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在纽约时有两年每天搭乘4号地铁上班,隔三差五碰到市长彭博,周围乘客早就习以为常,打个招呼,闲聊几句而已。

  而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天中饭也不过自己去公司的食堂里买个汉堡包吃吃而已。谈到比尔盖茨,想起了几年前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件事。一次他到老美同事彼德家参加Party。在他家里,我的朋友看到一张彼德和一男一女的合影。那个男的很像一个人──比尔盖兹!我朋友出於好奇忙问:“彼德,那是谁?”,“比尔” 彼德淡淡地答道。“谁?真是微软的比尔盖兹?”我朋友问。彼德道:“是的,他是我的 Brother-in-Law (姐夫)。”我朋友还是不信,以为彼德和他开玩笑呢,因为彼德在他们公司做 Network(管理电脑网络),工资五、六万而已(五、六万在美国只是平均收入),比尔盖兹的小舅子?!没有搞错吧!第二天上班,我朋友一连问了几个老美同事,得到的都是肯定的回复。彼德真是世界首富比尔盖兹的小舅子!公司里好些同事都知道,可压根儿就没当回事儿。比尔盖兹多次让彼德去微软上班,他不去,说会不自在的。

  最后还是再说说我自己吧。看来我小时候的梦想要实现不太可能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精神贵族”也离不开柴米油盐,写作可能永远只能是我的业余爱好。不过,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的太太雪城小玲过去也是文学青年,成为作家也是她打小的梦想。她原是会计师,在美国拿了专业学位,有十五年的工作经验。但她从小就不喜欢和数字打交道,这些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小说散文,都一一发表,还获得很高的评价,大家都说她很有潜力。既然她不喜欢做会计师,而我的收入就已足够支付我们日常生活了,从2006年开始,我就支持她“放弃高薪”,在家专职写作。这样,我们的梦想至少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实现。她符合了成功者的前两点,而我辅助她,保证了第三点,这样作为整体,我俩不就成了“成功人士”了吗?!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