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 午后红茶:《红楼梦》悲剧意味怎么变淡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16:56
《红楼梦》悲剧意味怎么变淡的  

《红楼梦》走的是先扬后抑的路子,除了整个贾府由盛而衰、大观园先荣后凋、金陵十二钗全体薄命的悲剧外,更突出的是主要人物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悲剧,是以“悲金悼玉”为终局。看新版《红楼梦》,当宝玉与一僧一道消失在茫茫的白雪之中,不知怎么,却找不到那种“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怆,只是觉得无味与愕然:结束了?

黛玉的悲剧结局通过“掉包计”婚姻阴谋得以完成,充满对比性的戏剧化处理加重了黛玉的可怜--这至少满足了大众对于悲剧的认识。但之后,宝玉对黛玉的“成仙”与“还泪说”的宿命论认识,使得这一悲剧弱化。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曾经一听林妹妹要走就急得发疯,多次发誓说,要死咱们一块死,要活咱们一块活的宝玉已经在莫名其妙的自我安慰中改变了态度。

宝钗的悲剧更让人感受不到深刻。这一方面是宝钗没有被彻底毁灭,造成了“不悲”,至少是“不太悲”的印象。宝钗婚后有孕,从宝玉口中得知将来儿子还要中举发达。这自然是个好消息。荣府现有一个李纨是她的榜样。李纨年轻守寡,却将儿子培养成人。判词中把李纨的命运也归为悲剧,认为是“枉与他人作笑谈”式的落空,因为她在儿子发达后不久就死了,荣华富贵看到了,可没有享受到,算是白活了。但若照着传统的观念来看,儿子的成功本来就是她的理想,虽然自己没享多少福,可到底也算梦想没有成空。人生一世,哪里求得十全十美,能实现一个梦想就不错了。何况,电视剧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李纨后来的结局,这么一推想,宝钗的前途也未必那么黯淡,除了没有夫君的孤寂,依然是步李纨的后尘,儿子长大有出息,母亲凤冠霞帔也风光。

另一方面是宝钗缺乏正常人情绪反应的淡定。薛姨妈因宝玉科考下场之后失踪,生怕宝钗痛苦,来劝慰她。谁知宝钗比她母亲还要看得开,淡然说道:宝玉回来怎样,不回来怎样?我终是贾家的媳妇。这让我诧异。宝玉看来真的可有可无,只要宝钗有“贾家媳妇”这个名份就好。

宝钗固然一贯表现得淡定,但淡定到“非人化”就难以让人接受。

在宝玉痴呆的情况下,被告知要用结婚来给宝玉冲喜,并参与了移花接木的婚姻欺骗,将一场名公正道名媒正娶的婚礼,搞成了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这让素来知礼守礼深明大义的宝钗何以为堪?宝钗捧着大红缎面的聘礼,无言流泪。这无言流泪的场面,处理得很好。以宝钗的性格与道德观,她的无言与流泪,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宝钗内心的挣扎、痛苦、羞辱与不安。

悲剧意味变淡了还因为《红楼梦》超出了观众对悲剧的预期。黛玉一死,贾政被参免官,贾芹淫乱尼姑庵,直至贾府抄家,让人已经感受到山雨已来风满楼,就等“忽喇喇似大厦倾”了,不想,剧情却是一咏三叹,回旋往复,一会儿抄了,一会儿又留一半儿,一会儿家产又给退回来了。官场职务给撤销了,结果又起复了,还让世袭。反反复复,来来回回,让观众悬着的心不再提心吊胆地悬着。

高鹗的《红楼梦》续书本身就存在着这种毛病,这可能更符合生活原生态,但在艺术处理上则差强人意,可惜电视剧在改编中缺乏大胆与侧重点,致使悲剧不悲。

戏剧化的悲剧掺杂着命运的悲剧,让人感受到人世险恶,但深刻的悲剧往往不是命运式的悲剧,而是人生的悲剧。在没有大的外在社会性的悲剧因素的作用下,悲剧就悄悄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才是令人深思无可避免的悲剧。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已经为这种悲剧铺垫好了,不论元春省亲那样的喜事,还是晴雯那样的悲剧,它从来没有刻意营造那种观感上的惊心动魄,而是一种近乎不动声色的忧心忡忡。也许,如果按照曹雪芹先生的意思,后来即使发生了抄家致使家破人亡那样的巨烈型的悲剧,他也会依照人物情感来处理,并一定去渲染它的戏剧性。宝玉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感,恰在于他成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有人可牵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