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文怪兽大全图片:(原创)散文:童年视野下的雪天生活 --记忆的雪系列之六 - 听雨赏雪 大李 的日志 -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8 23:28:33

(原创)散文:童年视野下的雪天生活 --记忆的雪系列之六

心情文章 2007-12-27 11:54:02 阅读511 评论62   字号: 订阅

 
[听雨轩大李                                                 原创散文]

                                                                   

                     

        童年已经很远了,很多记忆都变得十分模糊,可是很多与冬天有关的事情我还记得很清晰。 
        我的老家是一个有着千余人口的中等大小的村庄。我在村里读书一直到小学毕业。那时候,外祖母还健在,每年八月十五不到,外祖母和母亲就给我和弟弟做好了棉衣。当时村里乡亲们的脑子里,还没有听说过诸如绒衣、毛衣、呢子、羽绒这些摩登概念,冬天只有光溜溜直挺挺的棉袄和棉裤,所以记忆中童年的冬天出奇的冷,下雪的时候更是天寒地冻,想起来有些刻骨铭心。穷人倒也给硬憋出了好多御寒的土办法。脚上是母亲做的厚底棉鞋,较下边垫上了些芦花,一天到晚都觉得暖融融软绵绵的。脑袋冷,那就戴上母亲手缝的棉帽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工作的大伯回来探家时,带了顶那边哥哥们戴过的旧皮帽子,我戴在头上不仅觉得温暖,还觉得很时髦很洋气。由于家贫点不起炉子,下雪天起床变得很残酷,必须咬着牙下几回决心方能起得来。为了鼓励我起床上学,父母往往在我和弟弟住的房间里用少许干柴架起火来,把要穿的袄裤烘烤得热烘烘的,于是,弟弟往往就光着屁股跳下床,抢着先穿衣服。那团火到今天仍感觉热乎乎的。
         那时候下雪的次数远比现在多,似乎也大的多厚的多。年幼的我们不顾寒冷,总是在雪里玩个够。堆雪人是我的拿手戏,滑雪则是阿昌他们水平更高。抟上几个雪团子,比一比谁扔的更远,往往把树上的鸟雀儿惊得四处逃散。不上学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下到大队(现在的村委会)院子里的地窖里取暖,地窖在老家叫庵子。大队里有中老年匠人们组成的条编组,他们擅长编织农用的筐子、篓子等“家什儿”。冬天天冷,他们就下到提前挖好了的庵子里,先生起火,等烟锅里撮满旱烟叶儿燃起火后,才开始用他们龟裂的大手编篓造筐。庵子一般有三米高,上面有木头架着的苇箔盖着。地上北风呼啸,天上白雪飘飘,埯子里却温暖如春。小伙伴阿成的父亲知道很多历史掌故和武侠故事,在庵子里往往能讲上大半天,有《三侠五义》、《薛里征西》、《明英烈》和《隋唐演义》等。最使人恐怖却又让人痴迷的要数《红桥公墓》和《无名牌手表》了,都是惊险之极而又曲折回环的经典,有些情节至今还记得。
        春节前后的雪更是充满了吉祥瑞气。一场雪往往会持续一“集”(一集指五天,农村集市的周期多是五天)不融化。人们窝在家里,尽享冬日的清闲。邻居们也常来串门,乡亲们平时舍不得生炉子,这会儿也变得大方起来,炉火映红了大姑娘、小媳妇和孩子们的笑脸。顺便从井窖里拾几瓜红薯烤上,或者在炉膛下面焖上几捧花生或栗子,大家吃着,说笑着;孩子们跑着,开心地打闹着,好像传说中上古社会一般的和美融洽亲切,全不象现代人这般,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怨艾。如果在除夕夜飘起雪来,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守岁,室内的那份温暖伴着红烛静静的燃烧,耳边不时响起伴进去火药味儿的爆竹声,浓郁的温馨和欢愉便荡漾在大人和孩子们的心中。
        在童年的视野下,雪的美是一种纯粹的美,尽管在我童年那时,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还很落后,连温饱都有些勉强。由于当时(七十年代)的社会环境还没有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甚至迂腐,但人们内心的淳朴、忠厚、淡泊和浓郁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今天再难完全回归的奇异风景。多么令人留恋,多么令人回味啊!

     

                                              

                                     

                                    

                                    

                                                    

                                          

                                                                      

                                                               2007.12.22-25,教书匠大李改定于听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