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鲁比克超进化:严峻的输入性通胀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9:33:53

3月份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当月仅录得1.4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尽管这逆转了二月份的贸易逆差趋势,但仍不足以弥补2月当月的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在整个第一季度,中国仍然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第一次季度性逆差。

进出口数据本身得出的信息,仍然流于表面,我们更需要做的,是透过这些数据,看到背后更多的信息。一般而言,对贸易数据的分析,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国别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可以看到哪些经济体对本国的贸易数据变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一种则是对产品进行分类研究,看看到底是哪些产品造成了本国贸易数据的变化。

从中国3月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数据来看,中国当月的出口同比增长35.8%,与上月的2.4%相比,有了明显的加速迹象,但从各国数据来看,中国对大多数国家的出口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比如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了32.8%,与2月相比,上升了40.8个百分点,对欧盟的出口也上了将近3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了29.9%,对两大经济体的出口均出现明显加速,表明外需的情况基本正常。在进口端,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同比增长31.2%,从东南亚国家的进口则同比上升了28.7%,而从其他各国的进口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迹象。总体来看,国别数据并没有明显的反常迹象。

而从产品端考虑,我们则发现,电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3月份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25.9%和16.7%,与前两月相比,没有太多的异常。同时,主要制成品的进口,似乎也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东西。

真正引起笔者兴趣的,是大宗商品的进出口。3月份,中国的大宗商品出口同比增长了65.2%,这与2月份的28.2%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大宗商品进口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而由于中国是大宗商品的进口大国,因此长期存在着大宗商品的贸易逆差,3月份当月,中国的大宗商品贸易顺逆差为387亿美元,这约为历年平均数据的将近1.8倍,成为吞噬中国贸易顺差的“罪魁祸首”。

元凶找到了么?其实还没有。

笔者想提出的问题是,大宗商品贸易逆差的大规模增长,到底是由于中国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了,还是因为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呢?

从出口商品来看,以煤炭为例,3月当月,中国煤炭出口数量增长仅为14.6%,但出口总值却同比上升了139.6%,这表明煤炭价格在过去一年中翻了一番。同样的情形发生在钢材和成品油身上,其价格也分别上涨了37%和15%。

进口端呈现出同样的情形。原油进口量仅上升了2.9%,但进口总额却上升了37%。铁矿石进口量上升了0.8%,进口额上升将近60%,大豆进口量下降了12.5%,进口总额却增长了15.9%。进口量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价格的变化。

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这表明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试想一下,如果大多数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均上升约30%,那么下游产品的价格最终将体现原料进口成本的上升,这将在较长时间内导致中国的国内通胀率居高不下。那么,面临着输入性通胀,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政策选择呢?不幸的是,办法其实并不多,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进口,而中国本身又不具备足够的供给,那么,少进口则意味着经济发展减速。而相对较好的选择,则是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来降低输入性通胀的压力。然而,较小幅度的升值,其意义可能并不大,与动辄20-30%的大宗商品涨幅相比,人民币年均5%左右的升值幅度,仍然难以抵挡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系澳新银行(ANZ)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