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业广州招聘:[转载]对于长期投资消费类公司的新认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2:33:24
转载]对于长期投资消费类公司的新认知(2011-04-20 00:50:11)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分类: 公司、行业研究 原文地址:对于长期投资消费类公司的新认知作者:陈员外

近日读芒格的穷查理年鉴,同时结合其演讲中提到的如何用200万美元变成两万亿美元投资的思考过程,印证其与巴菲特几笔重要获利交易来重新思考应该投资什么样的消费品公司。

查理的思想中很精妙的讲了心理学对投资的重要意义,多重思维模型框架,逆向思考,回归问题最朴素的本质原理,在我个人的体验来看,查理的演讲比之巴菲特的致股东的一封信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从伯克希尔的几笔重大投资,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迪斯尼,喜诗糖果,以及错失的星巴克,沃尔玛等等来看,对于复利效应的使用需要在于持续的增长,要保持复利的持续增长,(不需要太快的增速,只要能持续的复利增长)显然直接面向消费者,以使用人口增长为基石的商业模式是最清晰可辨识的。由此得到长期持续增长的消费类型公司的投资模型第一个要素应该是B2C商业模式的公司。

如果说我们所做的一个产品是需要致力于不断地依靠全新的客户来增长的方式,显然增长意味着投入的同步快速增长,这样的收入利润增长模式无疑极度累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用户可以不断积淀的商业模式下的产品,用最低的成本使客户愿意自动沉淀,那么增长的模式就变成我只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客户。从人类的本质来看,成瘾性产品无疑成了最低成本的沉淀客户的方法,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成瘾性公司的不断增长:烟,酒,可乐,咖啡,而银行和保险则通过转换成本等等方式,塑造了避免流失的另类成瘾性,总体来说产品的本质特性以及商业模式,品牌保护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如何能够保障客户的忠诚度,具有客户沉淀的本质能力的子行业是我们投资模型的第二个要素了,这应该也就是两位老人所说的护城河理论。

我想伯克希尔错失沃尔玛应该是和这样一个心理理论是有关系的,在这个模型中,沃尔玛其实一开始的确很难看出其护城河或成瘾性的特质,后期的规模与品牌特质的沉淀最终实现了他积淀客户的能力。

本质来看,似乎成功的商业模型的构建都是在人性本恶的心理假设基础上实现的。目前来看归结了上述两条,基于这样的框架,长期投资的消费类公司的范围在a股已经大为缩减。但是否他们就是应该长期投资的标的呢?

我想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从美国市场来看,的确飞利浦莫里斯,星巴克,沃尔玛等这一批公司列在了长期投资收益的前列,但是这也和美国5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的消费大背景紧密结合,美国的国家竞争与发展体现的竞争力就在于科技与消费的特征,那么对于像日本和德国这样以制造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市场,是消费还是制造是长期投资之王呢?

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分析一下日本,德国相关的长期投资公司特征才能完善我们的长期投资标的的思维框架,至少从现在的结论看,市面所谓的大消费应该进一步缩减框架范围才能找到长期投资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