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原因: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5:38:27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古中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1.神宗元丰元年(1028)十月作。词序一作:“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盼盼,姓关,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楼》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后不食而死。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2.明月如霜: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3.好风如水:好风清凉如水。4.紞(dǎn)如:击鼓声。紞如三鼓:三更鼓响了。紞,打鼓声。如,助词。《晋书·邓攸传》引吴人歌:“紞如打五鼓,鸡鸣天欲曙。”5.铿然:象声词。《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礼记·乐记》:“钟声铿。”此写夜深人静,落叶之声也铿然可闻。铿然一叶:这时夜深人静,所以一片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出是那么清脆。铿然,形容声音之美,如金石、琴瑟。6.梦云:此喻梦见盼盼。7.倦客:作者自称,谓自己频繁调动,倦于行旅。8.燕子三句:《高斋诗话》载:秦观问苏轼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晃无咎曰‘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事’”。近有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公以‘燕子楼空’三句语秦淮海,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精神不贵迹象也。”9.何曾梦觉二句:是说人生的梦没有醒,因为还有欢怨之情未断。10.异时对、黄楼夜景:作者设想后世的人凭吊自已时,也会发出感叹。黄楼:苏轼在徐州时所改建,苏辙、秦观皆为之作赋。此处苏轼设想后人将对黄楼凭吊自己。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鼓声,声声在夜空有力,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惊断了我的梦。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处处都无痕。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看那山中的归路,苦苦地思念着故乡家园。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只有些怀念旧日情感,不禁惆怅长叹。

    明月如霜般洁白,好像泉水一样清凉,清新静谧的夜景令人神往。曲折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形的荷叶上,露珠向下滚淌。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清晰的三更鼓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倏然落到地上,细碎的声音经断了我的梦乡。黑夜茫茫,再也寻找不到刚才的那种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的所有地方。
    长期被贬谪外地的游子,眺望山中的归路,望眼欲穿地思念着故园家邦。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又在哪里,空锁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古今万事如同梦境,有几人能从梦境中醒来,徒有些新怨旧欢牵惹愁肠。待过些年后,也会有面对着黄楼夜景,缅怀今日之景而为我叹息怅惘。

    苏轼(1037~1101,出生于公元1036年12月19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这首词写于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词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状燕子楼小园清幽夜景,抒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惆怅之情,言词人由人去楼空而悟得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之理。作者题记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张尚书之爱妾,能歌善舞,风情万种。张氏死后,盼盼念旧情不嫁,张尚书为其所建的燕子楼独居了十多年。作者声称自己夜宿燕子楼,梦到盼盼,因作此词。
    上片写夜宿燕子楼的四周景物和梦。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
    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圆荷泻露。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见”一句,含意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己偶来,若是无心,虽眼前,亦不得见。
    以下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紞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也无处重睹芳华了,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风生。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燕子楼空,佳人何,空锁楼中燕”的喟叹,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现今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结尾二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词中“燕子楼空”三句,千古传诵,深得后人赞赏。此三句之妙,正如郑文焯手批《东坡史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
   这是苏东坡到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的作品。“黄楼”是他以前守徐州治黄河水患所建的楼,而词人夜宿燕子楼,会梦到“盼盼”,这“盼盼”又是何许人?
  盼盼姓关,是唐朝徐州的美女,才情也高,被当时镇守徐州的张建封纳为宠姬,住在张宅的燕子楼。盼盼当时的名气很大,白居易有次到张家,就写诗赠她。隔几年,张建封过世,盼盼不离开张家,在燕子楼一住就十一、二年,写了燕子楼诗三百首,白居易辗转读到她的诗作,也和了三首燕子楼诗,对她的才情及志节很是推崇。
  不过,白居易最后赠她一首绝句:“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三四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讲的是张建封宠爱盼盼的旧事。没想到盼盼读了非常感慨,认为白居易误会她了,解释她所以没陪著张建封一死,是因为怕人家把张建封讲成爱慕女色,所以自己才孤独留在燕子楼住者。
  盼盼最后仍以诗明志:“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诗成后郁郁寡欢,绝食数日后死亡。这段凄美的故事打动了许多文人的心,唐宋咏燕子楼的诗词很多,苏东坡夜宿燕子楼会梦到盼盼,也是真性情的人才会有的际遇。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东坡夜登燕子楼,夜梦关盼盼,不知梦里关盼盼对他说了什么?隔了时空的遇见,是一潭空灵的梦。比起历史上其他佳人的故事,关盼盼的故事要简单清纯得多,清纯得使后人不敢涂抹自己的想象。
    从历史的思绪中回过神来,回廊合抱的燕子楼在佳木掩映下颇显秀丽、古朴。粉墙黛瓦,飞檐挑角,檐角如飞翔的燕子。燕子楼坐落在徐州云龙公园的知春岛上,四面绿水环绕,花木扶疏,宛如俗世里的一方净土,繁华之中的世外桃园。关盼盼应该是喜欢这里的吧?
    望着燕子楼上的雕花窗棂,迎着拂面的金秋微风,想起前不久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妙龄女子殉情的故事,以及近日女明星跳楼自杀的新闻,引得社会舆论一边倒:太不应该,愚昧,伤害了高堂白发等等。真好!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社会在大踏步前进,希望再没有人为爱殉情。
    燕子楼前,古道荒凉。
  燕子楼中,寂寞惆怅。
  燕子楼头,佳人 望,凝视着那似已逝尽的夕阳,都化作几滴清泪落入百转的柔肠,留下漫漫的残香,轻轻飘扬。
  如霜的月色流溢着如水的忧伤,一如凄凄的管弦,哀婉而悠扬。穿越了千年,这样的月色里依然哀伤,就像看尽了十年的残阳,,燕子楼中的关盼盼依然迟迟的守望,守望着如霜月光里那萧瑟的身影,看不到的远方。只是希望这样的寒夜里飘来它的精魂,就算只是萦绕在她的身旁。于是她一次次的走上燕子楼头,一次次的泪流如霜,融入那冷冷的月光,说不尽的落寞与惆怅,分不清的月光与泪光。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漫步在这略显寒凉的夜色里似乎可以看见关关盼盼那深情凝望的目光,穿越了时空,依然凄楚,依然留给后世文人千年的叹息。不知百世轮回过后,这痴情而寂寞的佳人是否依然不忘前世的记忆,前世的忧伤,是否依然还会在这样的夜里踏上早已荒寂的燕子楼,发出令万千文人心碎的轻叹,重复那梦幻如风的温柔。寂静的夜里飞处已只蹁跹的蝴蝶,落在美丽的梦里,听着她温润如玉却凄婉欲碎的倾诉,直到月色渐渐消隐,一切渐渐归于沉寂。
  这样的寒夜里,不知是否会有人像那逝去的关盼盼一样沐浴着如水的月光,静静的守候,静静的惆怅。如果又,我愿化作一只寒蝶飞落她的身旁,同他一起,静静的浸润着千年的情思。庄周梦蝶,其实自己何尝不是别人梦中的那只美丽轻扬的蝴蝶呢?那斗不过是一场场的梦幻,一世世的轮回,今生为人,下世化蝶又何尝不能遇见如霜的月光,佳人的颙望?
  今夜,月色亦如流霜,不只关盼盼现在还在寂寞的流年里忧伤吗,应该不会了吧,百世已过,一切的忧伤也该忘却了,否则还有那轻轻的萱草呢!燕子楼头月如霜,又有几人凝望?
    苏轼填《永遇乐》,于礼也是肆无忌惮了。对此引发联想的也不是苏轼一人,无论是苏轼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还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是秦少游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种种感慨都已经不是妓女的故事,而是人间情份,或者说的是社会构建的基础——人与人的关系。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盼盼在燕子楼晨起梳妆,该是正对着水面的吧,看满目绿色,却是寂寥的呀。琴棋书画懒于理,霓裳歌舞无心跳,只在无尽的思念中度过,白居易是成全了她,还是救了她,或是用诗文杀了她,只有伊人知道了。
    东坡的千年幽梦,只是一声长叹。我想,关盼盼生不逢时啊,如若遇见的是东坡先生而非白乐天,燕子楼又是怎样的一段佳话呢?唐朝风气已然很开放,盼盼何至于此,惟叹息罢了,惟惋惜罢了,惟默默无言胡思乱想罢了······
    斜风细雨不须归,游船悠悠,望燕子楼前,鱼欢鹊飞,水暖鸭游。
    这首词作于苏轼知徐州期间。小序中的“彭城”是徐州的古称。盼盼,姓关,唐朝人。白居易《燕子楼三首》诗序云:“徐州故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氏所谓“尚书”,后世(包括苏轼)多以为是张建封,但据考证当为张建封之子张愔。
    神宗元丰元年(1078)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宿于燕子楼,梦到盼盼。醒来后十分感慨,写下这首别具意境的佳作,在写景之中,充满了怀古伤今之意。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柔和,清凉如水。这清幽的夜色多么迷人!词一开头就描绘了燕子楼小园夜景。以霜喻月光,在古诗词中并不少见。霜带着清冷的感觉,使得月光也带着丝丝凉意,表现出了秋夜的时令特征。以水形容月光也很常见,但以水喻风却是别出心裁,突出了“好风”带给人的舒适感,仿佛柔和、清凉的水轻轻滑过皮肤一样。从作者对明月和好风的描绘中,已经可以感受到他对这美好夜色的喜爱之情;接着又以“清景无限”总结,赞赏之情溢于言表。“清”既是作者当时的感受,也是我们阅读时的感受,它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燕子楼夜色的清幽。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弯弯的池塘里,不时听到响动,那是鱼儿在欢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滚动着,在月光的映照下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只可惜,寂静的深夜,无人欣赏。“曲港”,弯曲的河港,这里指小园中的池塘。鱼往上跳,露往下泻,相映成趣,有一种动态美。同时,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
    自然景色无所谓“寂寞”,这是作者移情于景的结果。也许他有感于燕子楼中独居十余年的盼盼的孤寂,也许是感慨于自己的落寞。总之,这“寂寞”之中包含着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色深沉,三更的鼓声突然传来;万籁俱寂中,听得见树叶掉落地面,“铿”的一声如金石一般清脆。作者从梦中惊醒,禁不住怅然若失,黯然神伤。
   "紞”,击鼓声;“如”,助词。“铿然”,金石声。作者用“铿然”这一形象而又带夸张的词语,既精细地写出树叶落地声音的清晰,包含了丰富的感受,又从听觉上造成动静的对比,从而生动地烘托出月夜倍加幽静的情境。应该说,这是他的一种幻觉。“梦云”,借宋玉《高唐赋》言楚王梦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事,喻自己“梦盼盼”。作者的高明在于根本未写梦中情形,而只写了梦醒后的怅然。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梦醒之后,作者再也无法入睡,于是起身去追寻梦中的情景。夜色茫茫,他走遍了小园,但什么也没找到。“夜茫茫”,照应“清景无限”,带有暗淡感伤的色彩。他为什么心绪茫然,若有所失呢?下阕作了回答。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这几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我漂泊天涯,已经厌倦宦游;多少次遥望山中的归乡之路,直叫人望眼欲穿,心都碎了。自卷入因变法而起的政治漩涡以来,苏轼外任已经多年,而且多次调动。在此期间,他的作品充满了厌倦仕途、盼归田园的思想。
    杜甫诗云:“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苏轼化用杜诗。“望断”二字,道出思乡情切,伴有无限的凄楚与无奈。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望断归路,却不知何时才是归期。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眼前:几百年过去,燕子楼已空空如也,当年的佳人又在哪里呢?我所见到的,只有深锁在楼上的燕子。
    发生在燕子楼中的爱情故事,有写不完的悲欢离合,但作者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同时,将今昔不露痕迹地绾合在一起,在人去楼空的怀古感伤中,渗透着作者落寞的心绪。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古往今来,人生犹如一场大梦。人们什么时候真正醒来过?只因欢怨之情未断。
    这里的梦,呼应上片作者被惊醒的梦,但已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世事如过眼云烟,人们却常常纠缠于名利、离合、爱恨之中,何曾有过真正的超脱?作者由盼盼之事,推及人生,感慨良多。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初到徐州,黄河泛滥,他亲率徐州军民防洪。第二年又筑堤以防洪水再至,并建黄楼以镇水势。就在苏轼写这首词的前一个月,有三十多位名士欢聚黄楼,庆祝黄楼落成。但是,这些很快也将成为历史,所以作者说:我现在为“燕子楼空”而感叹,将来必然也会有人对着黄楼夜景为自己感叹。
    黄楼是苏轼徐州政绩的象征。如果说前面是对红尘儿女“旧欢新怨”的超脱,那么这里则表现出对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的反思,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
    这首词有一种人生空幻的淡漠感,隐藏着作者寻求解脱的出世之意。全词调子比较低沉,这正是动荡的政局和厌倦官场的心理在词作中的折射。写这首词后不到一年,苏轼就锒铛入狱了。
    全词和婉淡丽而不失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乏味。“燕子楼空”三句,深得后人赞赏。其妙处如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云:“殆以示咏古之超宕,贵神情不贵迹象也。”作者是写怀古词,不是写历史故事,因此无意在写古方面多费笔墨,而是遗貌取神,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偏重于写景抒情。正是由于作者写景如画,寄情于景,情中有理,怀古而不胶着于古,抒怀而不空洞,因此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东坡的词,不记得出处了,但想起故园时,就是这心声,就是这基调,熟悉的,疲倦的,心沉沉的。其实,阳光很明媚,生活也没有天涯羁旅的艰难,只是,很多年后,有缘再走近故园,突然就心生了惆怅,还有胆怯。说不清,道不明,万般滋味。
    故园,很美,是古色古香的美,江南园林的美,它都有,而且还更多了一些书卷味。十年前,那里是我的青春,我的初恋。十年之后,据说那里很寂寥。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故园,是否就像被掏空了的青春呢?!
    正是三月春暖,梅花山上,应是香如故。犹记得,十年之前的今日,也是今日啊,3月14日,踏遍芳径觅幽香,当时的花红人艳,是生不得“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的愁绪与感叹的。而如今,“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故园,未走近,心已荒,“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即使豪放如稼轩,也有此等昵狎温柔,委婉低愁,更何况一个小女子的近乡情怯呢?!最怕“小园香径独徘徊”,最怕“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最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只短暂的停留,却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故园,近而未进,也许是最好的怀念,也是最好的安慰。故园在,青春的见证在。梦里故园,远胜于现实故园,春意无限,是故园的真,历史里的真,梦里的真。何必去现实里找疼,扎一根思念的针,在日复一日的生命流程?!
    来过,没来过,重要吗?
    平津难渡,银汉遥迢;秋千端落,佳音谁许?
    “主角是自己的,故事却是别人的,成长的下午茶是自己的,个中浓淡却由他人来品茗,这是怎样的嘲讽和无奈?”你曾在空间里这样写着。
    年少的我们,总是“满眼春风百事非”,四时代序,物我互感,落花水流红,拈花贪看迟,倏地天上人间。故事早已在风里拔节,我们总会学会所谓的“老起来等”。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故园心眼,空望断。夜长长,思茫茫,憔悴红妆千帐灯。
    心却渐渐的空虚起来,于是天天穿梭于虚拟的网络时空里。有时候真的怀疑自己的心境是否开始变老,或称之为所谓的成熟。会有“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之无端闲愁,会有“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不胜寂寥,会有“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之思归怅惘,或许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横秋老气。现代人匆匆得无暇也不屑这样伤怀了,为何我形色匆匆下的内心会如此黯然神伤?……
    岁月如流水,指尖烟云,情感在时间的融合下加深,聆听风吟,温暖于心。
    盛夏的夜晚惬意而宁静,众星拱月,银河线横跨南北,整个夜空挂满绚丽的装饰;于是,童话中的片断接踵而来。
    月上西楼,清辉照人,痴心一缕,相思一片,悠悠岁月,飘飞千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清风淡淡,落叶凋零,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幕色四合,黄昏近日,叶子的飘落带走一切过去的回忆,当你微笑着说做回冷血的自己时,内心涌起的疼惜却无法言语;我给不了安慰,不能亲手为你擦干泪水;不能牵起你的手,轻言:没关系,还有我呢,我们继续寻找下一站的幸福。
   秋日桐梧旋转落叶,轻风轻移,逝去的岁月,遗忘的过去,让时光覆盖历史,从此,永不提及。如若可以,折断翅膀,守护在你身边,不离不弃。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舟,一帘风月闲;蝴蝶有意为花醉,残花泪在水中溅,悲也,叹也。
    燕子楼在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此楼乃唐张尚书为爱妓关盼盼所筑。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张氏死后,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白居易有《燕子楼》诗三首并序叙其事。历代诗人有感于此,也为燕子楼留下了不少诗篇。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自熙宁四年(1071)以来,苏轼已相继接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其时正改知徐州。由于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可能是托为此言,但他不从红粉艳情著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结著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寂寞无人”之意,先已逗出,“见”字也于句外知之,盖得见然后才能写也。但“跳”之倏忽,“泻”之细微,又非胸次无尘,心中有会,何能见而写之?“寂寞无人见”一句,含义颇深。园池中跳鱼泻露之景,夜夜可有,终是无人见的时候多;自已偶来,若是无心,虽在眼前,亦不得见,所以就此景而论,迳说“寂寞无人见”,亦无不可。《记承天夜游》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很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东坡往往有此妙语,二例可互参。
    以下转从听觉写出:三更鼓响,秋夜深沉;一片落叶,铿然作声。梦被鼓声叶声惊醒,更觉黯然心伤。“如”和“铿然”写出了声之清晰,以声点静,更加重加浓了夜之清绝和幽绝。好梦难圆,怅然若失,自有寻梦之举。词人于半睡半醒中寻绎断梦,然夜色茫茫,寻梦无处,惆怅满怀,低徊欲绝,便踏遍小园以自遣。“茫茫”既描绘了无边的夜色,也写出了猛醒后的茫然之情。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惝恍迷离。又因这一布局之巧,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知所见,也成了词人著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已睡里梦里,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交臂失之。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七载外任,久别京城,怎不牵动去国怀乡的愁思!山隐隐,路茫茫,望不到迢迢故乡,欲归无期,徒存此愿,何处可诉心曲?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要眇情,写不完的凄迷境,但苏轼只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了人生和宇宙。词人的词思还在驰聘,他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黄楼为苏轼所改建,是黄河决堤洪水退去后的纪念,也是苏轼守徐州政绩的象征。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已,亦同今日自已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尺幅中竟蕴含了如此深广的喟叹,沉挚之思,浩瀚之气,令人玩索不尽。
    此词在《东坡乐府》中极有艺术特色。首先是章法的独到之处。上片前六句正写燕子楼小园夜景,后六句则追述梦醒之由和寻梦之行,用的是倒装逆挽手法,因其倒装逆挽,凸出了小园清幽的夜景,使其成为上片的主体。其次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围绕燕子楼情事而发。景是燕子楼小园的清幽之景,情为词人于燕子楼惊梦后萦绕于怀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楼关盼盼事而悟得的“人生如梦似幻”之理。然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中有理,以理化情。燕子楼小园之无限清景和深夜寻幽的词人之澄澈心境可谓合而为一,心不为名利所绊,所见之景则淡远清空。而寂寞无人见之美景与“寂寞而莫我知”之词人又何其相似。物我一境,情与境谐。梦断盼盼之情黯黯,望断故园之情惘惘,词人悟得古今同梦,使情为理化,从情之缠绕中获得解放,变得超旷放达,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全然无意留存于心间,见出格高韵胜。故此词虽和婉淡丽而不失其高旷清雄,议论洒脱而不流于枯燥寡味。
    词中论及的人生哲理,无疑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词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追求中接连失败,于是便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在这样的情况下,借景抒怀难免有些超尘绝俗之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永遇乐》词中的名句。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既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也是词人的心灵得到清景抚慰后的情感抒发。接着景由大入小,由静变动:曲港跳鱼,泼剌有声;圆荷泻露,晶莹可爱。港之曲,荷之圆,足见画面的线条美与图案美。鱼之上跳,露之下泻,呈现了一上一下的动态美。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音乐飘然,飘出一份清雅,一份宁静,
    滴滴点点,如丝如缕,如一阵淅淅沥沥的小雨,慢慢浸透干涸的心田。
    纷扰远去,浮躁淡去,那弹拨素琴的手,穿越尘世的喧嚣,送来天籁之声,由远而近
    在这个寂静的夜晚,倾听一场古筝与心灵的对话,我被音乐的丝丝细雨浇了个透湿。
    好风如水,带着水的清凉,音乐是清澈透明的涓涓细流,清越悠扬的音韵沁人心脾;
    月明如霜,携着风的自由,音乐是黑暗中的光芒,抚慰无依的游魂。
    好风如水。风是温柔的手,轻抚灵魂;好风如水。水若一地月光,拨动心弦。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唯有月光如水 水如天,唯有风定落花 香满袖。
    一曲好风如水,将水的温婉柔情,风的自由轻灵,化作弦上清音,化作满天星光,在心灵的海面上映照出一片清明。
    天光云影,月色无边,齐落于琴弦之上。 风动,弦动,心动,和着清风,踏着月光,照着水影。
    心置其中,莲花次第开放,伴着荷香淡淡,洒满心湖……
    风清,人淡,心宁,水流,弦动,神安,古筝声声,弹不尽的哀婉,诉不尽无限情愁,
    云破月,花弄影,思悠悠,情悠悠,多少无奈和迷惘,多少离合与悲欢,悄然一声叹息。
    思绪翩然处,但听曲声峰回路转,低眉,已是清景无限……
    聆听古筝与心灵的对话,我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在水之湄调素琴的女子,
    一架琴,一溪水,一枚淡月,一杯香茗,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唯愿悠悠,伴着月明如霜,心随流水,醉舞清风……
    中秋赏月,乃人生清雅美事。月夜总是充满诗情画意,崇高神秘皎洁美好的月亮,魅力永恒。骚客文人频频为之吟诵歌赞,举如苏轼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范仲淹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等,清美雅丽的意境,令人读之总觉隽永堪品,让你玩赏不已。咏月古诗词,把个传统中秋佳节仿佛渲染得更富民族色香。
    月色溶溶,满院银辉,吟着唐诗宋词赏月,那月色更觉清丽古雅;桂魄辉映下,诗词里望月牵恋远乡故人的情味,似乎也益发浓郁了。
    喜欢看月,尤爱秋天的月色,觉得有一种清冽而寒凉的霜意,让人无端地沉静下来,无端地心生感慨。或许是因为人近中年的缘故,那些曾经炽热的青春年华已经不再,眼角眉梢渐渐染上了些许岁月的风霜,此际看月,也如同染了秋霜的痕迹———四季的月光固然都美,但春月多了一份慵懒,夏月多了一份浮躁,冬月则多了一份清冷,只有秋月最恰到好处,如一位温柔端庄的佳人,凝眸静思,沉默不语,恍若将一切世事都看淡了,沉淀下来的只有无边的宁静。
    月有圆缺,仿佛人生,有圆满,有缺憾,有相聚,有离散。所以东坡先生会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因为懂得世事的轮回变迁是自然与命运的规律,无法强求,更不能违逆,所以东坡居士才能在宦海浮沉、人事沧桑中,始终宠辱不惊,无论上苍赐予他怎样的坎坷磨难,他都坦然待之,从容不迫,笑看清风明月,写下了许多如月光般清朗飘逸的诗句。
    爱情也像月色,有盈有缺,有分有合。爱到深处,温柔缱绻,像如水的月光,盛满了柔情万种,而爱的岩浆一旦冷却,清冷的光也足以让人窒息,让一颗心浸满了寒霜。想起唱《城里的月光》的歌手许美静,当她唱这首歌时,正沉醉在美妙的爱情里,歌声中充满了温柔的情意,而时隔数载,歌声犹在耳畔,旧情却早已不堪回首,唱歌的女子更是为情所伤,一颗心变得破碎而迷茫。倘若她真能够像歌中所唱的“看透了人间聚散”,或许就不至于困顿迷惘。对待爱情最好的态度应当像席幕蓉所说的:“在年轻的时候,你如果爱上一个人,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她)……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静静的满月。”
    一直觉得心中盛着月光的人,在俗世的风尘中,会比别人多了一份澄澈,因为有月光润泽与滋养着灵魂,洗涤着尘世的风霜与心上的尘埃。翻阅唐诗宋词,在那些忧伤而唯美的字句中,随处可见月色的痕迹。无论是“明月松间照”的禅者王维,还是“带月荷锄归”的隐士陶潜,无论是“举杯邀明月”的侠客李白,还是“千里共婵娟”的哲人苏轼,他们都爱极了那一轮朗照千年的皓月,他们的心间都浸润着澄明的月色。月光穿越锦绣的诗篇,穿越唐宋的清风,穿越时光的隧道,至今仍盈盈地照耀着我们的心空。我的文友中,也有着诸多爱月的女子,她们都有着如月光般明净的情怀,如月色般纯美的心境,她们的文字因为有着月光的浸润,在典雅之中透出一份安静。
    最爱苏东坡的那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读之,仿佛看到一轮明月凝结着时光的霜露,伴着如水的清风,悬挂在浩瀚的苍穹中,沐浴在清风明月里,心中毫无挂碍,只有无限的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