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回收活动:《人民教育》: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缺失与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1:48:39
  • 《人民教育》: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缺失与出路
  • 作者:郭其俊 来源:《人民教育》 时间:2010-12-14 12:55:54

    [www.fhedu.cn编者按]《人民教育》2010年第23期发表了郭其俊老师(南京宁海中学校长、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的文章《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缺失与出路》,文章对我国目前数学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直言并指出了出路。如果不夸大其词,这样的文章是近10年来少有的敢于直面问题的文章。

  •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数学基础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能说出来的不多,记得05年姜伯驹院士曾经在人代会上直言过。其实原因很简单,许多有话语权的人在课程改革中都成了专家,在他们的名字前面的定语越来越多,什么专家,什么课标组核心成员,什么教材编写组什么什么的,这些人整天就是一个U盘在全国各地一成不变的讲座,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即听不进不同的声音更不会说出什么出现的问题。而最有发言权的一线老师是没有话语权的,今天终天有了《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男孩,在此,感谢郭校长,更感谢《人民教育》。

    我国目前当在键盘上敲打出“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缺失”几个字时,心中很是难受。对一位从教数十年的中学数学教师而言,再怎么对数学没有感情,也应该因为习惯而离不开它,进而爱它。但反思几十年数学基础教育的现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而敲打出“出路”一词时,又似乎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肩上,尽管这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但却不吐不快。

    一、中国数学基础教育成功吗?

    曾几何时,中国报告文学里程碑式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了一大批人。这部报道数学家陈景润如何攻克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的作品,为中国青年树立了包括华罗庚、苏步青在内的一大批实力派数学家形象,他们不仅成为广大学生的楷模,更是激发了几代青年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热情。在这种欲望和热情的驱动下,中国的数学教育备受重视,数学基础教育成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数学基础教育还鲜有质疑声,但最近十多年来,质疑声已不绝于耳,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专家学者誓死捍卫数学教育的尊严,认为中国数学基础教育扎实、优点突出,当然也就没有问题。其理由大致有二:一是美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美国数学基础教育反思后,认为美国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扎实,由此反证了中国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扎实;二是中国中学生在各类国际数学竞赛中频频获奖,参加不同国际评估组织举行的基础数学测试成绩也十分突出,由此证明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成功。但这种推断却犯了一个最起码的逻辑错误。美国反思其数学基础教育有问题,并不代表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就没有问题;中国中学生在各类国际数学竞赛中摘金夺银,并不代表由他们中间成长起来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就能在中国人向往已久的诺贝尔奖评比中获奖,而成年后不能获诺贝尔奖等著名奖项,恰恰说明了数学基础教育存在大问题。正如一个成年足球队不能获得世界杯冠军,即使其少年队每届都能获得冠军,依然是少年足球教育的失败,因为成功的少年足球教育应该使其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拔苗助长。

    二、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缺失什么?

    要问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缺失什么,答案实在太多,但最起码有以下几点:

    1.深难枯燥——缺失情感。

    每年高考结束,学生首先甩掉的书就是数学书,甩掉数学书似乎成了“翻身农奴求解放”的标志。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数学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高考试卷深难枯燥,学生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的快感,体会不到数学学科秩序背后的科学精神以及在科学精神之上的情感依附和升华。严重的情感缺失,不仅没能培养学生终身研究数学的兴趣,而且使数学成为学生最恨的学科,令人心痛。

    2.学习过剩——缺失留白。

    尽管学校里的学习是立足于今天的课堂而学习昨天的知识,但昨天的知识在将来看来未必都是正确的知识,至少未必是有价值的知识。所以过去的知识不能学得过满。事实上,现行数学课程体系中,数学知识是一添再添,数学内容是一加再加,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不少内容充其量只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使学生出现学习过剩的现象,缺少发展空间,正如画画缺失留白一样,却不知留白也是任何一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机械训练——缺失创新。

    数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反思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灵性、数学感觉和数学创新。但现行的数学高考无法测试至少是很难测试学生的灵性、数学感觉和数学创新。数学高考考查的还是解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数学基础教育普遍采用机械训练的办法,对题型进行分类,对解题的方法进行归类,使学生见到什么题目就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最省力、最高效,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这样的学生何来数学的灵性?何来数学的感觉?何来数学的创新?更谈不上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体悟。

    三、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数学基础教育出路在哪里?出路当然在改革,但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有的还是一些无法深究、无法穷尽的命题。但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不进行数学高考的改革,数学基础教育只能是死路一条。笔者在几十年的教育中有这样几点认识:

    1.降低难度,让学生终身喜欢数学。

    杨东平教授曾提出:“打倒万恶的奥数”,许多人持赞同意见并表示声援。这是因为功利主义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扼杀了数学。许多学生本不适合学奥数,但因为名校录取需要奥数,因为其他学生都在学奥数。殊不知,不适合学习奥数的孩子学奥数,只能增加学习数学的挫败感,只能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不仅奥数挫伤了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的课堂也如此,数学高考试卷更如此。所以,数学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高考试卷到了非降低难度不可的时候了。有人问,如果降低数学的难度,怎能选拔出人才?殊不知,人才从来就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钱伟长先生,高考文史皆为100分,而英语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计20分,但由于其保留了对理科学习的热情,弃文从理,亦成为一代大家,可见保持学科兴趣何等重要。

  • 2.针对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就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解决过程而进行的。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数学基础教育中尤其是高考中,只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不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就是数学基础教育最大的问题,因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过于封闭,将毫无创新力可言。所以数学基础教育尤其是高考中应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3.更新观念,让学生把计算器带进高考考场。

    现行高考是不允许学生将计算器带进考场的,说杜绝作弊其实并不能成为理由,因为可以考场统一配置。真正的原因是长期的考试制度和应试状况,使大家丝毫不肯放松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殊不知,对学生而看,37521×23569=?用笔计算出来和用计算器算出来,学生的能力究竟强多少?盲目培养计算能力,并且使其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到底有什么用呢?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衰退就是其代价。

    当然,中国数学基础教育的改革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无法涉及制度改革的层面上谈教育改革也许只是改良,但谁又能说改革与改良有本质的区别呢?只要方向定了,纵然路再远,也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