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请客吃饭的地方:生态教育: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教育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46:46
为生态崇明培育“生态人”  为和谐社会劲吹“文明风”生态教育: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教育(附照片)上海市崇明县创建“生态教育”特色品牌回眸与展望    崇明的“生态教育”,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有着扎实发展的良好基础。进入新世纪,崇明中小学、幼儿园的“生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自2004年起,崇明的“生态教育”,从规模上看,由中小学、幼儿园的“个体行为”提升为整个区域的“群体行为”;从决策上看,由一些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为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内容上看,由一般科技教育层面的“强化”提升为整个区域素质教育的“综合”。说到底,这是立足现在走向未来的一种教育,也是关注自然环境、改善优化人的意识行为的一种探索,更是从“本土人”走向“地球人”的一种途径。
    崇明县在“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教育”品牌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近年来,崇明从教育的核心构件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开创性的建设实践,开展了丰富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取得了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成果,对崇明教育起到了催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在岛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典镜头  崇明生态岛
    祖国的第三大岛——崇明,人杰地灵。大自然馈赠的这份“礼物”,多少年来被多少人所牵挂。她的发展路径究竟在哪里?
    2004年,对崇明人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崇明岛。视察时,胡锦涛同志希望上海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好崇明生态岛。12月28日,在崇明陈家镇的江滩上,世界最大的隧桥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同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国内外专家的参与,《崇明岛域总体发展规划》正式编制完成。
    这三件大事,拉开了崇明走生态岛建设之路的序幕。
    这三件大事,竖立了崇明教育走特色之路的“航标”。
   
讲坛  着眼未来“生态教育”更生态
    黄强
    崇明是一块乐土。大自然的赐予,使得这块土地特别肥沃与滋润。
    崇明是一方热土。勤朴智慧的人杰,使得这方人聚特别好客与礼仪。
    而“生态崇明”的培育,是这片乐土的福祉,是这片热土的希冀。
    “生态教育”,是对崇明大自然的赞歌,是对崇明教育的礼赞,是对崇明后代的洗礼。
    “生态教育”,起始于对自然的保护,着眼于对学生的修炼。在自然环境的教育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是一种全面素质的培养、人格品质的锻造、民族精神的冶炼、国际情怀的陶冶。
    立足于现在,我们走向未来;扎根于本土,我们胸怀世界;投入于环保,我们回归自然。
    让“生态教育”产生魅力:成为教育的生态,生活的情态、公民的福态。
    崇明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生态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跨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校教育主动拥抱家乡这块热土,我们的教育会呈现更强的生命活力。这块泥土,会滋养我们的人格,磨砺我们的智慧,催生教育的芬芳。
    我们始终如一,让崇明更自然、更美丽、更生机;让后代更文明、更智慧、更幸福。
    崇明的“生态教育”,鲜花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作者为上海市崇明县教育局局长)
   
教育品牌创立的缘由  地域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智慧运用
    崇明教育选择“生态教育”作为自己的特色创建主题,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教育要为“生态岛”鸣锣开道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位于中国东海岸中部的长江口,背倚长江流域的巨大腹地,面向通达世界的蓝色海洋,又十分幸运地躲过了工业文明的喧嚣,保持着难得的良好自然生态。
    崇明选择生态岛发展之路是基于崇明自然条件、上海经济基础和国家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理念,是源于回归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战略选择。如果说,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国家方略的试验点,浦东新区是“科教兴国”的试验场,那么,“崇明三岛”联动的生态岛建设应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试验地。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好崇明生态岛的重要指示,为崇明的发展确定了“主旋律”。
    崇明教育是崇明社会结构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态岛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主动作为,成为最活跃的结构要素之一。不少专家认为,生态岛建设的最大难点就在于“生态人”的建设,全面提升崇明人的生态素养,是崇明教育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和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学校是所在乡镇的文化高地,理应成为乡村文化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辐射源,并肩负起主导、引领的职责。通过创建绿色校园,增强师生环保意识,养成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科普早市”等活动,尤其是一代代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毕业生走进乡村等途径,积极地作用于这种乡村文化的演进过程。
   
新课程本土化实践的必然选择
    上海二期课改新课程方案提出,把部分的课程建设权还给了各区县、各校和每个教师;强调书本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沟通;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体验性学习经历的获得等。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新课程的本土化实施。
    崇明岛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资源,为崇明创造性地实施好新课程方案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财富。扎根生态岛实践,必然会催生崇明新课程实施上的泥土芳香。
    新课程与生态岛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使崇明区域性课程体系呈现出应有的个性与活力。在基础型课程空间里,对课程内容作本土化处理,能使之更具活力;在拓展型课程空间里,把生态乡土教育资源作为开发重点,能使之增添“绿色”与“泥土味”;在研究型课程空间里,把家乡这块生态岛建设热土作为研究对象,能使之多一份责任意识。
    新课程与生态岛建设联系起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学习内容的本土化,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有更多感性经验的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不断地生成出新的教育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动态生成的特征。学习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学习不再只是囿于校园和教室,更提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开展现场教学,学习时空得到延伸。
   
崇明教改实践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崇明有基于本土教改的优良传统,并取得过丰硕的科研成果与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教改经验。上世纪七十年代,“三算结合”教改经验曾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八十年代,竖河公社的“四教统筹”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九十年代,初中生物学科的“三园教学”经验,获得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要求在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中加以推广。进入新世纪,《生态崇明:初中乡情教育综合课程开发研究》课题被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承担了8个“教劳结合”方面的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获得过多项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崇明社会始终在发展变化着,2004年后,这种发展产生了“飞跃”,即有了自己的灵魂——生态岛建设。因此,崇明“散兵游勇式”的本土化教改也随之有了自己的灵魂——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改革探索实践继承了崇明教育特别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乡土课程开发的运作机制、“三园教学”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等优秀传统,同时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进行了更有深度的重建,对师资队伍、组织体系、基地建设等配套条件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设计。
    生态教育包括“生态人的培养目标、生态课程系列的构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性探索、教师生态教育素养的提升和实践基地的配套建设”等5个要素。
   
“生态教育”的核心  自然教育与人格教育和谐的完美演绎
    “生态教育”,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关注人的行为的高尚。崇明从一开始就把人的意识与行为的“生态”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
   
“生态人”的培养目标
    崇明的“生态教育”,重在培养新一代崇明人的生态素养,具体表述为:
    具有清晰、稳固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生态道德观、生态效益观、国际生态观等;树立“科教兴岛、生态立岛”的科学发展观。
    具有关于生态岛建设的常识,包括生态岛建设的蓝图,本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要点及其特点,生态建设基本项目(如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的具体知识等。
    具有生态岛建设背景下的职业能力,包括从事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园艺绿化等实际能力,能发家致富。
    具有与生态岛建设协调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包括进行绿色消费,节能、节水、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显然,这样的目标定位,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学段目标体系
    “生态教育”,贯穿于学生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态素养的养成理应贯穿于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与成职教育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需要浸润性的过程。各学段在知识结构、技能体验上应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排列,并各有侧重。如幼儿体现浅显的主题活动,小学为主题的探究,中学加强知识的呈现和实践问题的思考,高中着重于对生态建设问题的研究。为此,在教育局的直接指导下,在教师进修学校的统筹下,在教育的各学段着重对自主开发的课程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形成了合理、规范的崇明生态教育课程网络体系。
    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目标  充分利用崇明岛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和初步的生态知识,学习简单的环境保护技能,萌发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绿色生态环境、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生活的行为习惯。
    学前主题活动课程,以主题为核心,充分体现活动体验,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家园共育等相关活动,力求涵盖生活、运动、游戏、学习四大类型的课程。
    小学生态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的、学校的、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环境保护常识,逐步扩大环境的视野;初步了解环境保护常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增强正确观察环境、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和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以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爱祖国、爱自然、爱人类的教育以及消费教育、环保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
    课程的特点为:通过主题,以生态为主线,突出探究活动的特点,以课内活动为主结合课外探究;每个主题充分体现崇明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结合;主题的探究活动与德育、兴趣、制作、创新实践有机渗透。
    初中生态教育的目标  学生能了解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初中生态崇明拓展型乡情教育课程以生态岛建设实践的体验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生态效益观、国际生态观等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说既在培养着新一代的崇明人,又在培养着“地球村民”,给人终身教益。同时,课程建设在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
    初中生态崇明拓展型乡情教育课程分“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文化生态”三册共15个专题,对崇明岛的生态进行系统的介绍,旨在使凡经过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对崇明岛生态的ABC都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在本教材编制的设计思想上,以“课”为单位,以学生学习行为为主线编排学习内容,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课”的结构由四个板块组成:一是“学习目标”,发挥导学与检测作用;二是“学习与思考”,包括问题情境的引入、图文并茂的正文,其中穿插了“你知道吗”、“动脑筋”、“做与学”等小栏目,使之生动活泼、学习方式多样;三是“活动与探究”,即学习全课后,从综合应用的角度,解决或探讨一个问题或解释一种现象;四是“拓展阅读”,提供与课文不同的学术观点或新的知识与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对这一专题学习的持续兴趣。这一设计的基本意图是想把教材转变为学材,以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中(成职)生态教育的目标  环境应用的态度、责任感和价值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批判性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法规教育,增强学生学法、守法的主动性。学生能理解一些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培养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世界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对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意识。职业教育主要依托生态实训基地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生态教育”的特点  扎根泥土与课程时空互补的过程体验
    “生态教育”并不是一味观赏,而是强调体验与实践。
   
催生教育芳香
    跨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校教育主动拥抱家乡这块热土,教育会呈现更强的生命活力。这块土地,会滋养学生的人格、磨砺学生的智慧,会给理性的“书本世界”增添感性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经历。
    泥土中有真情,让学生投入到火热的现代农村社会生活中,触摸到社会发展真实跳动的脉搏,这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泥土中有真知,与教科书中的经典实验情境不同,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始情境中的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各因子本身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这类动手体验活动的学习,对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泥土中有真味,农村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乡村的空气,沐浴着乡村的阳光,在这块土地里滋养长大,因此,一定带着“泥土味”,这种乡土味,是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
    扎根泥土,更可能使教育呈现崇高。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对社区文化的演进理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学校教育真正地去拥抱家乡这块热土,更能彰显其使命的崇高;使课程散发芳香,一批乡土课程的问世和对基础型课程的本土化处理,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性课程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使教学彰显活力,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融为一体,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区域生态课程系列
    构建“生态崇明”的四个课程系列,具体为:
    (1)学段课程系列  本课程系列主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开展纵向递进的乡情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生态崇明》幼儿活动课程(教材已出版,使用1年),《生态崇明》小学主题活动课程(教材3册,出版中),《生态崇明》初中乡情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出版教材3册,已使用3年),《生态崇明》高中乡情研究型课程(规划中)。
    (2)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活动体验课程系列  本课程系列主要强调学生在基地上的体验活动。
    第一期工程包括:崇明县前卫村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西沙绿华镇生态科普活动基地指南,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县学宫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崇明县瀛东村生态科普基地活动指南。
    (3)基础型课程学科生态教育指导意见  用生态教育资源对基础型课程作本土化处理,提出各章节可以渗透的生态教育内容与教学建议。
    (4)校本课程精品系列  各校根据实际,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并得到不断优化的生态教育校本课程。
   
“三园教学”
    多年来,崇明始终坚持“三园教学”作为乡土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模式。“三园”是指校园、庭园、田园。“校园”是指学校拥有的校内或校外供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用的专用基地。“庭园”是指学生家庭拥有的可供学生实践活动用的场所。“田园”是指农村中非学校和学生家庭拥有的其他可供学生体验实践活动的场所。三园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理论教学与“三园”中实践教学有机互动,融知识学习与应用为一体,间接经验学习与直接经验学习并重,特别强调社会实践体验,促进学生三维目标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近年还积极探索了其丰富的变式:
    (1)基地体验活动模式  校内准备:学生通过基地活动教材等了解基地资源概貌;从教材提供的活动专题中自主选择,形成不同的探究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了解每个方案的大致内容与要求,作好角色分工。基地活动:一类是按照教材上的方案活动,并完成学习单;另一类是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己生成研究性学习的新课题。课堂交流:把探究学习的初步结果作交流研讨,学会把学习成果准确、规范地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
    (2)“大课堂”模式  把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延伸性实践活动作一体化整体设计。以课堂学习为主体,但学习的准备可以在课堂外,如先作社会调查,并把调查结果作为学习内容等;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技能向课外作延伸性实践活动。
    (3)实境微型化课堂模式利用多媒体或微型实境(如盆栽等),把社会生活、生产活动搬到课堂中。这种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实践活动场地有限、路途较远、耗时太多、季节时限等因素无法实践体验的问题,实现跨时空的校园学习与社会生活的一体化。
   
“生态教育”的成效  师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的三翼齐飞
    “生态教育”在崇明,已经产生了教育的生产力,不仅发展了学校特色,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发展成特色
    崇明启动了三批县级绿色学校的评审  目前拥有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3所、县级绿色学校有43所。2007年9月,一所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专家组的验收,被正式批准成为国家“校园环境管理项目成员学校”。
    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研究  崇明县一所学校获全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奖,三所学校评为全国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实验学校,十五所学校列为全国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EPD)教育项目成员学校。
    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开展了“黄海生态区环境教育公众保护参与项目的研究”,七所学校就湿地和鸟类资源的保护等项目开展了合作研究,成为“黄海生态区环境教育实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了该组织提供的《家在崇明》教材,汇编了实验成果——CEPA教学实践报告,获得了该组织的好评。
    崇明成为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实验区  多所学校获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实验学校、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大公中学、裕安中学、陈家镇小学等学校获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教育十佳模范学校。
   
五个实施策略有方
    崇明在“生态教育”中形成了五个实施操作策略。一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绿色物质环境来熏陶人。注重把生态教育融于环境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其导向激励、凝聚功能,美化学生心灵。首先做到绿化校园,其次做到生态化校园,最后达到人文化校园。二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来培养人。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认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三是营造和谐民主的学校绿色人际关系来激励人。把绿色文明教育作为学生沟通与他们最密切接触的三类人即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明白,个体生命只有融合于社会之中,生命才会有意义;让自己与他人关系和谐,生活才会更精彩。四是引导学生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来感化人。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服务社会的环保公益活动,通过传播生态文明、呼唤生态文明、创造生态文明,将学校的生态教育传至千家万户,辐射至广阔的社区。五是构建宽松主体的学校生态课堂教学来塑造人。用生态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做到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创建“绿色家园”实践基地
    通过创建“绿色家园”基地,开发基地的生态育人功能。“绿色家园”实践基地分运动休闲区、农作物种植区、果园品尝区、学习探索区、动物饲养区等5个区域,并为每个区域设置标志,每种植物挂牌命名。“绿色家园”中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鲜活而丰富,老师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组织幼儿开展观察认知、实践探索、运动游戏等多种活动,其教育功能主要有三:一是发展幼儿亲近自然情感。“绿色家园”实践基地以其丰富鲜活的姿态吸引着孩子,他们每天来到基地,闻闻花的香味,数数花瓣,做做游戏,观察动植物的成长,寻找水果的家,比较各种花木之间的异同……正是在观察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中的体验感受,使他们初步认识到劳动能创造一切、双手能改造面貌;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以及合作探究的意识等,都在活动中得到初步萌发。二是激发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绿色家园”实践基地蕴藏着无穷的教育资源,老师根据幼儿基地活动的兴趣点,生成了“蚯蚓的秘密”、“种子发芽”、“水到哪里去了”等探索型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通过记录、查阅资料、采访等途径,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科学的结论,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成功感,萌发幼儿科学探索的意识。三是养成幼儿健康身心和文明习惯。利用“绿色家园”实践基地的各种设施和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开展自发性的本体游戏,愉悦身心、锻炼身体;将“绿色家园”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与《运动》、《游戏》课程相结合,开展竞技、智力、情景等有教育意义的环保游戏,培养幼儿环保的文明意识与习惯。这样,孩子在亲近自然中观察认识,实践操作,激发情感,实现教育回归自然,从“知绿、爱绿”向“护绿、播绿”拓展、深化,孩子们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了抒发、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深深地播进了心田。他们自觉地认养了责任树,每天为花草树木浇水、捉虫、施肥,冬天到了,他们带来了旧棉毯、废绳子等帮动植物保暖过冬,幼儿知绿、爱绿、护绿、播绿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也不断提高。
   
涌现一批优秀成果
    “爱地球之肾、护鸟类乐园”、“消灭一支黄花,保护生态家园”、“爱我宝岛,护我家园”、“校园、庭园、田园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等各学校组织发起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国和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屡获殊荣。“崇明湿地小使者行动”、“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宣传活动”等活动在壳牌美境行动中佳绩频传。
    环保社团的创建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东门中学的小记者在行动——“橙色飞扬社团”生态崇明采访活动获全国优秀社团称号,崇明中学在市中学生“生态上海、绿色家园”环保辩论邀请赛中获二等奖,“崇明百里行”获市明星社团称号,三烈中学青少年环境科学爱好者协会获县明星社团称号。
    环保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在家庭,学生运用在校学到的绿色文明理念和环保知识与家长共创“绿色家庭”,一起种树栽花,一起设计体现绿色消费观念的家庭日常开支计划,并鼓动家长将自己家的绿色生活经验在家长学校中交流。在社区,学生组成“绿色示范服务队”、“绿色小卫士监察队”、“绿色宣传队”,利用休息日和重大环保日,开展专题活动,把绿色文明教育辐射至广阔的社区,为提高社区人口素质,保护崇明的环境,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崇明生态岛建设出了力。学生的“知土、识土、探土、护土”实践研究报告、农用塑料薄膜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查、电镀厂废水排放的调查研究等一批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特点的科学研究论文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相关链接  “生态教育”三个五年计划
    崇明的“生态教育”准备用3个五年计划来完成,通过15年的持续努力,从教育的核心构建上,真正亮出崇明的“生态教育”品牌。
    探索期(2004年——2008年):构建生态教育体系雏型,形成一批生态教育课程与初步的改革经验;
    发展期(2009年——2013年):生态教育的受益面扩大到所有的中小学生,形成部分经典课程、经典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
    成型期(2014年——2019年):各学段都有一批生态教育示范校,其实践形态可以随时供全国各地有兴趣者考察。对生态教育作系统化的理论总结,形成一批理论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