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自来水公司南明区:回应蒋方舟信件:批评同时也要融入集体 学习他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0:00:50
回应蒋方舟信件:批评同时也要融入集体 学习他人
凤凰网资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回顾成就的同事,也有一些反思的声音。比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蒋方舟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信中对清华大学有一些看法,对一些同学“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对国事讳莫如深、寄情于学业与工作等。您怎么看蒋方舟信中所提到得这种现象?在您眼中,清华学生是怎样的?

顾秉林: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其实大家都是希望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够走在世界前列,都希望中国能很快变成高等教育强国,只不过表达方式不一样。表扬是对我们的激励和鞭策,批评也能引起我们的反思,能够更好地改进工作,把工作做好。

每个人对自己的周围有自己的观察、不同的视角,这是很好的事情。任何一件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可以相互得到启发和借鉴。

我个人认为清华学生的主体还是关心时事、关心政治,对民族、对国家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培养的17万学生当中,产生了一大批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现有院士中占有1/5的比例;同时“两弹一星”元勋有23位,相当于一半以上都是清华的;还有很多人工作在大学,工作在国家机关,工作在艰苦的地方,默默无闻,奉献自己的才干。这些都体现出他们在大学时形成和接受的责任教育。他们常常说“选择清华就是选择责任”,实际上有一批勇于担当的人,这是我们清华大学的主流。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也有缺点。但我觉得主流是非常好的,我非常喜欢我们的学生,他们敢于担当。在大舞台做大事业;在艰苦的地方,诸如在西藏、新疆、军队,也能表现得非常突出;再比如在汶川地震时需要献血,我们的学生排长队,血库都满了,我就去现场劝他们回去,以后有机会再献。他们都是勇于承担的一批学子。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的年轻人,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可爱的,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这也并不为怪,年轻人嘛。

所以一定要融入这个集体,真正从同学当中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part03 当下清华所聚人才并不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少

凤凰网资讯:回顾清华百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梁启超、陈寅恪、吴宓、王国维等中西鸿儒、四方俊秀齐聚清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学科调整,清华大学培养的更多是实用性的大批工程师。什么时候清华大学能够再培养出像当年那样的大师?

顾秉林:实际上清华现在很多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造诣也是非常深的,他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而努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确实汇聚了一批人才到学校教学;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同样有一批国内外的杰出学者到清华工作。

只不过现在的人,比过去要多得多,一会儿听这个名字、一会儿听那个名字,很多人的名字都会听到。不像当年,整个清华人数很少。就是五六十年代,当时的教授和副教授加在一起也就是100多人。

清华大学发展是很快的,早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但这批人才,主要还是在国外培养,主要是学习西方,学习美国。解放以后、文化大革命以前那段时间,我们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包括现在我们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是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那时主要学习前苏联。

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要提出转变学校的发展方式?若是光学别人的东西,西方也好、前苏联也好,尽管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但光学习不创新,永远也超越不了。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之路,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part04一流大学本质在其精神、在其文化、是不是青年向往的地方

凤凰网资讯:清华百年校庆,百年之后的清华,应该担负什么样的使命?

顾秉林: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都能发挥骨干作用,为改造我们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做出很大的贡献。反思过去100年,更能激励我们在今后100年为民族、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也做了一些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们国家基本上实现小康社会时,清华大学能够从整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到2025年——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希望清华大学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够把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

凤凰网资讯:那您理解的一流大学,它的标准主要有哪些?具体到清华大学,达到一流大学,有什么样的刻度?

顾秉林:一流大学实际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但起码应当是人们心目中知识的殿堂,是青年人向往的地方;同时能够为国家不断培养人才,为国家知识创新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此外,她还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学精神,能够将所有学生深深凝聚在一起,永远走在国家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前线。

当然,世界一流大学也都有很多外在的办学指标,这些我们也需要认真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但“一流”最本质的还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被社会的接受程度,以及是不是青年人所向往的地方。

part05“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清华人

凤凰网资讯:您提到大学精神,不由得想到清华大学的陈寅恪先生提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个字,今天,这也是很多人对大学的一种期望。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清华、以后的清华,怎么样更好地传承?

顾秉林:我们清华大学有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有校风——“行胜于言”,镌刻在我们前面的日晷上;我们有“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风格;同样,我们大礼堂后面还有“人文日新”这样的匾;同时我们还有你刚才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的学术品格,清华很早就提出来,学术上追求“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样的品格,也都激励着清华人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都是清华百年来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和思想,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梳理,来将其作为激励清华人今后发展的动力。

除了将百年大学精神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我们还在教育理念和学术培养上改革和创新。我们最近在搞一个“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目的就是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此外,清华大学还在加大人文学科建设,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日新”是清华大学提出来的。“日新”两个字源自《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人文”和“日新”连在一起,就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清华为什么在100年培养了这么多的两院院士、这么多的兴业之士、这么多的治国栋梁,我想是跟这样一些独立的思想是相关的。别看清华人有时候只做不说,实际上他们还是很有想法、很有主意的,在需要说的时候、需要他们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们也会发表很好的意见,这是很值得钦佩的一批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去年毕业生典礼大会上以“做第一等的事业,做中国的脊梁”来激励我们的毕业生,使他们在今后真正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还是那句话: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