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2016年11月天气: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49:41

上海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况分析报告

发布/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的现状

94%的教师开始关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75 %的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真正以课程标准有效指导课堂救学还有一定的困难。

54 %的课,教学目标一般或较差,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过分突出认知目标或技能目标,普遍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一)市教研室教学视导中了解到的课堂教学情况

总体而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正在向着二期课改方向发展,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开始关注三维课程目标和“两纲”要求的落实,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得到一定体现;课堂教学正在从教师“教课本”向“用教材教”方向转变;“教”与“学”的关系正在得到改善,课堂开始从“教堂”向“学堂”转变,正在逐步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使课堂教学手段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化,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得到提高,“师”与“生”的关系正在得到改善,课堂逐步呈现出融洽、民主、和谐的氛围。

(二)市教研室调研中了解到的课堂教学情况

1初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情况

大部分教师努力学习、掌握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在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开始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设计者。半数以上教师备课时最关注教学设计,而且课改使教师在教学专业水平方面最大的收获也是教学设计能力。

――教材观正在发生变化。大多数(94%)教师开始关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课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正在向二期课改要求逼近,即注重学生参与、师生交流、教学目标定位恰当并能落实,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

――大部分(85%)教师课后注意反思,在反思中完善课堂教学,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以教研员的听课、汇总情况进行判断,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与教研员心目中的二期课改课堂之间,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分析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大部分(75%)教师对课程标准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真正以课程标准有效教学上还有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除了教师钻研不到位以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在现有的课时量的前提下,完成教学要求有点紧,在内容的取舍上往往会有一些困扰;教材与练习册有脱节,教师把握不准深浅,只有多讲,宁多勿少;试卷脱离课文,让教师无法把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策略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方面研究不够。

――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缺乏创新时空。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一名教师,兼多门课,备课量大,没有时间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实际布置作业,具体表现在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参差不齐。绝大多数 ( 87 % )学生都独立完成作业,其课外作业主要来自英语、数学、语文这三门学科。从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比较分散的情况(1小时以内占 24 % , 1 个半小时左右占 31 % , 2 小时左右占 23 % 。 3 小时以上占 22 % )可以判断,学生基础不一,而大部分作业是统一的。

2.小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课改的推进平稳有序,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不可否认,“减负”仍很艰巨。课程计划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但实际上各校仍在布置作业,尽管这些作业要求学生在校完成,但因作业量相对较大,大部分学生在校无法完成,实际上这些作业还是“演变”为家庭作业。据调查,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减轻,相反有加重的现象。

此外,数据还显示近72%的学生表示每周至少测验一次,有59%的学生完成学校作业后,还要额外做家长布置的其他作业或练习题。近40%的学生需要家长或家教陪同完成作业。48%的学生回家后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2005年是 35 % ) ,23%的学生玩耍时间不足半小时。以上数据表明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重的。

分析其原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除了社会、文化、升学考试等宏观背景的影响外,从微观层面来讲,造成课业负担重的具体原因是学校布置的作业量多、难度大,不符合学生学习实际,也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缺乏针对性;家长额外布置的课外作业、双休日课外的辅导也挤占了学生休息和玩耍的时间;频繁的周考、月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压力,课余时间疲于复习迎考。

(三)课堂教学的差异性情况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竞赛(展示)课和视导(督导)中,好课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通过教师自己精心的准备或得到大家的帮助课堂教学基本能符合二期课改要求。好课基本上是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及市、区级的研究课,这些课都是经过执教者及所在教研组和教研员反复研究设计,能体现二期课改的有关理念及课堂教学各项评价指标。随堂课中好课和较好课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从意识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很长时间。

从教学整体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情况基本上是合格的。从教学目标看,教师的目标意识比较明确。大多数的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基本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教材的要求,但是目标的可检测性以及教学内容组织与目标如何吻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教学过程看,大多数的课,教师思路基本清楚,讲解细致,注意设计学生的活动,但活动的质量仍有待提高。从教师的基本功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扎实,学养不够导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肤浅,不能融会贯通,甚至只是照本宣科,提问设计、板书设计、教学语言未准确到位,因而影响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离。

(四)课堂教学每个环节的分析

1.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

54 %的课,教学目标一般或较差,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过分突出认知目标或技能目标,普遍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不太符合学生实际。说明教师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没有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也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或作业批改中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认知和经验实际。

另外,教学目标在表述中能体现三维一体,但在教学实践中落实不到位。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只注意教学活动的形式,而没有很好地把握活动的目的和目标,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脱离;有的教师只是按照教师用书提供的活动照搬,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落实目标,这样就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方式有变化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动脑筋想办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往课堂教学中“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现象已有所改变,更多地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多样性,倡导体验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平等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评价、点拨语准确恰当,教学过渡语、小结语自然精当,教学语言浸润情感等尚不足,有待加强。

3.能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其实效性还需提高

――新课程十分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目前教师已普遍注意运用。但不难看出“多媒体运用”的实效不很理想。主要表现在人机互动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成了报幕员、播放员,只起到了教辅人员的作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形成材料的堆积,找不准知识与情感之间的激发点,忽视了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方面的作用。

4.教师开始从照搬教材向构建课程转变,但学科素养还需继续增强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开始改变拘泥于教材的做法,他们把教材看作范例,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并注意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收集信息、关心社会的意识,学科静养还需加强。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对教材的价值过分轻视,而一般教师过分重视“教教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但有时提问缺少思维价值,有时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实效。

作业的选择与容量比较随意,体现出缺乏对学科教学的整体思考。

根据有关统计分析以及教研员的学科报告反映,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

(一)课前准备问题

1.对标准、教材及学生三者把握上的问题

――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如,对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教育价值不太理解。

――对学养不厚导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肤浅,不能融会贯通。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实践中往往不易把握合理的“度”。

一一对教学内容要求缺乏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学科内学段(年级)纵向衔接、学科间的横向街接,学习和研究不够。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相应的教学机智。

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的了解。对学生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验缺乏了解;对学生学习困难点,只有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研究。

――对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尚存含糊。部分重点中学教师对教材的价值过分轻视(不屑一顾),而一般教师过分重视“教教材。

――青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比较薄弱。有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基础差,对教材的体系、准确度、深度的把握,尚有一定问题,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缺乏辩证的思考。教师成为“教参”传话筒。

――由于部分教师缺少对教材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不能根据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利用教材,往往就会比较机械地、简单地和表面化地处理问题。

2.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上的问题

――有的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偏难、偏低或目标错位。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过分突出认知目标或技能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重视不够,且写的空泛,变成每节课每个单元都能用的中长期目标,难以落实和评价。

――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缺乏呼应性。教学目标与在达成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方法上,有一定差距、出入。

――教学设计未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移。部分教师未能从一个对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与学生一同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的制定、教学手段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的,缺乏换位思考。

――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情景的创设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还难以做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素材或教学方法(模式),比如何时用探究、自主、合作、交流等。

――设问的有效性差,体现在难度、坡度不合适,缺乏针对性、启发性,要求不明确,开放性不够等方面。上课时提问随意化、无序化现象较普遍。要么问题空间太窄,思维的质量太差;要么问题空间太大,词不达意、指导语不明确,造成学生不知要回答什么;提问缺少思维的容量。

――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偏差。教师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在课堂往往表现出对枝节问题进行追问纠缠,简单问题复杂化;需要指导的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对某些知识本质的理解,缺乏重点讲述。

――教师缺乏“因生制宜”认真备课的态度。有些教师兴致所至,挥洒自如,与教材、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既无中心,也无层次。有些教师始终抱着老脚本,不修改、无增删,“从一而终”也还存在。

――教学设计中难以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小班化教育思想,教学对象不明确,未很好地提高应有的教学效率。

――教学设计中未很好地贯穿整体思考思想。如何将一学期的内容综合考虑,己学的内容、现学的内容、将学的内容很好地融入,复习、新学习和巩固相结合,提高效率。

(二)课堂教学问题

1.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的把握上有偏差,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片面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试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但有时提问缺少思维价值,有时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只追求“表面热闹”不注重实效。课堂中缺乏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思维层面”的对话。

2.教学模式单一,未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仍有以灌输法为主的教学,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少考虑;对探究式的教学,不愿尝试;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对合作交流、探究等教学方法缺乏研究,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

3.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革新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_仅仅停留在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板书的便捷,对如何突出举科的特色、优化媒体的搭配考虑不够;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方面得天独厚的作用。

4.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问题较多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评价、点拨语准确恰当,教学过渡语、小结语自然精当,教学语言浸润情感等等尚嫌不足,有待加强。

5.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生成性资源

教师在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上处于矛盾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差异教育资源,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三)训练、作业、评价问题

1.教师的教学与练习(训练)内容脱节,层次性、跨度的把握不恰当,学生听起来知道做起来不知道;作业的选择与容量比较随意,体现在缺乏学科教学的整体思考,与之前、之后的学习关联性不突出,而且批改作业的结果未很好地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改善服务。

2.作业和批改缺乏针对性。如语文作文教学缺少系统的方法。这在新教材实施的作文的指导中,表现较为突出。对结构、语言、立意的指导泛化,没有具体方法。作文批改中缺少与学生的文流、对话、建议。

3.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估的要素缺乏完整的认识.所以在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践上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4.命题未很好地按照课程标准实施,评价未很好地体现绝对评价、个人内差异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思想。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建议

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

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

严格按新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得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

为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入手,切实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局面的实现。

(一)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1.正确解读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以及教育价值,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2.要从分析学生出发改进教学。全面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等实施教学。

3.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分析并处理好教材。注意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把握住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并适当补充相应的素材,使课堂教学其有鲜活的内容。

4.要采用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注意合理选择讲述、讨论与独立学习等不同形式,还要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不同方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要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挑战性。

2.要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保障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3.要合理和有效地组合若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参与意识与注意力的保持和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4.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设计预设中的不足。

5.课堂教学要体现面对全体学生。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学生同样给予适当的关注;既要考虑针对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严格把握训练环节,增强作业布置和批改的科学合理性

1.要精选课堂训练及作业。要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训练与作业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很好地落实教学核心内容;在保证基础的基础上,要适当采取分层作业的形式,供学生根据自己水平选用;作业形式要多样,既有书面形式,又有口头训练,社会实践等。

2.要及时有效地批改作业。要善于利用批改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既给学生反馈学习情况,又从中捕捉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诊断,补充矫正性练习,改善教学行为。

(四)切实进行考试评价改革,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

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不得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2.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要注意课堂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指导学生调整、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3 .贯彻综合素质评价精神,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既要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又要评价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