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 鱼香肉丝:失败的“技术换市场”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4:40:31
失败的“技术换市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卫金桥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62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中国27年的“技术换市场”,该盖棺定论了!

4月17日,广汽本田理念品牌第一款合资自主车型S1面世,揭开了此前备受推崇的“市场换技术”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在这之前,“技术换市场”在中国一直非常有市场。

当然,中国用合资27年,建立了完备的零部件体系,也培育了中国汽车产业庞大的人力资源,但是,中国如约给了市场,而技术却没有换来,战略上的一厢情愿和战术上的各自为战,中国用全球第一的汽车大国,换来的是外资的竞技场。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排序: 评论总数 [ 62 条 ]
  • 2011-04-21 08:59:28yizelee 来自上海市
    大家都知道市场没有换来技术的根子在哪里,中国政府早年不开放民营企业生产汽车,让一堆半死不活的国企去搞合资,结果技术没换来,市场却丢了
    回复 支持(303) 反对(7)
  • 2011-04-21 13:49:48xuby 来自北京市
    来自上海市 [ yizelee ] 的原贴:

    大家都知道市场没有换来技术的根子在哪里,中国政府早年不开放民营企业生产汽车,让一堆半死不活的国企去搞合资,结果技术没换来,市场却丢了

    老实说,幸亏当年没有在电信设备领域实行这一政策。
    否则现在哪有华为、中兴的影子。
    也幸亏华为、中兴生在一个没有发改委和国企比较弱的年代,否则早就被发改委调控调了,或者被垄断国企以国家安全的名义给扼杀了。
    如果现有体制不改,以后中国再也没机会出现华为这种企业了。
    回复 支持(238) 反对(5)
  • 2011-04-21 09:34:04匿名 来自上海市
    中国的每一项政策,最后都念歪了经?只是偶然吗?
    应该不是吧,包括到了最顶层的领导们,子女都移民了,海外买豪宅,至少在澳洲有例子,那可以常委之一,不要说为数居多的亿万富翁了,到目前为止?还有谁对他们有信心?还有谁??????
    回复 支持(163) 反对(5)
  • 2011-04-21 10:24:45匿名 来自美国
    吉利汽车也没有承诺什么市场,不也是搞出汽车了吗?
    回复 支持(89) 反对(1)
  • 2011-04-21 10:55:28freshzorro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技术才要从娃娃抓起,始终都是靠教育,如果中国官员们没把交易当成产业,我相信现在的专门人才会更多!高昂的教育成本成为中国老百姓主要负担之一,这么多年,自己还是没能独立生产汽车的体系,中国好像赚到钱了,其实捡到的是芝麻,丢掉了西瓜。政府的智慧过多的精力都用在怎么搞到钱上面,并没真心想搞好教育!
    回复 支持(82) 反对(2)
  • 2011-04-22 12:24:12 lishangyin88 来自内蒙古
    来自内蒙古 [ lishangyin88 ] 的原贴:

    不要出现问题就往政府身上推,给政府找毛病很容易。光知道找毛病,而不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没任何意义。 就好像让你当政府领导,你就能该变似的。让你当领导你绝不贪污,你清廉,你会让政府更有威信,你能解决有人一生都没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其实我更希望我们的评论能更具建设性,而非仅存在于批评层次。
    但看看我们的这些评论有多少是骂政府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愤懑,抱怨的交流平台里能得出多少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里无非是一个痛骂政府大本营,读者在受到没深度的文章的影响下,破口大骂。其实大家好好看看这里面的文章就会发现,大都没深入分析思考。文章只是说出了部分事实,仅此而,很少有文章能让人读出原由来。如果经常读《经济观察》你就会觉得这个网站上面的文章,很少有值得看的。

    来自江苏省苏州市 [ free7307 ] 的原贴:

    自己做不好没能力就不能评论了?你这是狭隘的官僚思想。何必要每一个评论都要很精辟和有建设性呢?我相信有识之士可以在这些看似抱怨的骂声中看到些什么的。想你这种人估计特别喜欢这样的信息“某某股票一定涨,去买吧”这样绝对清晰的。但是可能么?作为决策者就应该有能力从大量的看似不清晰的声音中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估计你不可能是其中之一。

    不是追求每一个评论都要精辟,而是不要盲目的用自己根本就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来讨论问题。你没发现上面的评论很有特点吗?只要是骂政府的,支持率绝对遥遥领先。我不回避政府的问题,但我们至少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客观的去讨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这很好,这更能把这一问题看得清晰。抱怨和骂对自己能带来什么收获?能让自己对问题看得更深?还是提高了分析能力? 我在这上面留言,可以说几乎没有支持者,通过大家评论反馈的信息,感觉到本网站会员们的大环境。我还是觉得大部分人对政府的态度左右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当然,也有好多的留言确实很有价值。
    回复 支持(0) 反对(0)
  • 2011-04-22 11:22:56 benlee2008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
    回顾20多年的汽车合资过程,应该说从美国的通用公司进入中国才真正开始技术的引入,原来的日系车(包括大众)都只是一个组装厂,为了市场后来才出现日系车的追赶。作者说本田“这家十年来最成功的合资企业之一”不知是谁评的?汽车的开发是需要大量资金及时间周期来投资的,我个人不看好抄袭过来的所谓“自主品牌”,踏踏实实的做好吸收储备,开发是迟早的事情。

    更何谈“中国27年的“技术换市场”,该盖棺定论了”?
    回复 支持(7) 反对(6)
  • 2011-04-22 10:04:38 taihangqiuyu 来自上海市嘉定区
    来自北京市 [ iamyourdad ] 的原贴:

    一看就是个买办写的,一种幸灾乐祸的样子。中国汽车产业都是让这些人给整没了。非常痛心,这些人竟然官运亨通。一汽的老总,曾经说过(2004年),轿车的销售要达到500万辆的规模才有资格去搞研究和开发,吉利、奇瑞却从开始之初就开发自己的车型。中国的汽车产业让这些人耽搁了多少年时间。。。但是,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太悲观,希望有更多吉利、奇瑞起来,也寄希望于下一代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奇瑞也是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也是国有企业的套路,领导们也是国有领导的风格,好大喜功,从本次上海车展展出的车型就可以看出来,奇瑞租了近半个展馆,车型从大到小一应具全,产品线拉的很长,真正有竞争力的车型却寥寥无几,做自主品牌汽车的战略让国人值的自豪,但战术上还应该向合资品牌学习,这一点上上汽自主品牌比奇瑞好多了,至少在内部管理上比奇瑞强出很多。
    回复 支持(12) 反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