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牌纸尿裤:有色人才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门户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59:32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











  面对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工作难度和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我校高度重视,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工作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教育部组织的唯一一次就业工作评比中,我校荣获了“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多次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近几年就业工作回顾



  近年来,我校始终把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学校声誉,加快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事来抓,在主动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形势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密结合学校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稳步提高。据统计,我校2004年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98.7%,2005年为98.6%,2006年为98.2%,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面对全国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工作压力和难度加剧的新形势,我校上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取得了本科生初次签约率96.6%的好成绩,其中建筑学等20个本科专业的就业率为100%,名列陕西普通高校前茅。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工作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已从计划分配到市场化就业,从面向行业服务到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面向全国各行业服务,从“精英化”就业到“大众化”就业。在这种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影响学校声誉、生存、发展和稳定的大事,为此,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专门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同时,凝炼了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即:立足行业、服务区域、面向全国,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着力构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就业工作实践中,学校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 “四化”方针。即:态度上主动化——主动地转变观念,开拓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时间上经常化——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常年、全天候服务;力量上全员化——发动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关心、支持就业工作,各级党政领导、知名教授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及各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尽心尽职全力做好就业工作;手段上信息化——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网上信息交流、网上招聘、网上推荐)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质量。由于学校全面贯彻执行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全方位、细致周到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名牌专业

  学校已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目前有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及其理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材料学、冶金物理化学等21个省级重点学科。在这些重点学科的支持下,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给水排水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艺术设计等11个专业已建设成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目前,我校共有本科专业44个。这些专业既有传统的社会需求量大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也有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增设或调整的一些专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提高各类教学资源的质量。由于专业的适时动态调整,不仅使专业分布趋于合理、口径拓宽、服务功能增强,而且使毕业生“适销对路”,需求旺盛。据统计,近几年,虽然面临高等学校扩招后就业高峰,但我校毕业生的供需比仍然达到了1:3,有的专业甚至超过了1:10。

  (三)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毕业生质量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根本,也是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尺之一。只有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调整实践教学比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入手,着力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校各专业建立起了符合时代特征、反映专业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其它类等四大类的实践教学体系。2004年启动“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计划。第一批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SSRT)项目立项92项,有307名学生参加。第二批SSRT项目立项86项,有413名学生参加。积极举办各类竞赛包括“挑战杯”科技作品校内竞赛、创业大赛校内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近三年在陕西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荣获6枚金牌、10枚银牌和15枚铜牌。同时,着力加强科技文化社团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校现有社团86个,学校积极鼓励并重点扶持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另外,我校坚持以实践育人为中心,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开展村镇发展规划、科技支农、法律援助、义务支教、环保调研等活动。自1999年以来,我校多次荣获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授予的“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四)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广泛的就业“基地”

  我校曾隶属原冶金部,毕业生主要面向冶金系统就业。1998年隶属关系发生变化以后,学校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保持和巩固原有冶金、建设、市政、材料等行业就业市场的同时,加大与有色金属、核工业、石油化工等行业及区域性人才机构的合作力度,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扩大就业面。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主动走访用人单位,跟踪回访往届毕业生,了解社会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由全国130多个特大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校董会的作用,加强与全国各地校友会和校友的联系,发挥他们在收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方面的独特作用,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利用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等方式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不断建立广泛的毕业生就业“基地”。例如,我校先后与首都钢铁集团公司、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北京东方建宇混凝土技术研究院、安徽海螺集团有限公司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正式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基地,从而使其每年接收我校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加。由于加大了合作力度,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不仅将我校作为其人才招聘基地,还在我校设立50万元奖学金。目前我校已与全国107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需合作关系,为祖国冶金和基本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祖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人才支撑。这些“网状化”的用人单位遍布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是保证我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基础。

  (五)着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研究,进一步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与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我校积极探索新途径,以提高就业指导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及时修订了《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重点教学内容。进一步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向低年级延伸,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加强研究,分别于06年11月和07年4月申请了1项教材立项和2项科研立项,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不断深化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毕业生择业多元化的趋势,为了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毕业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我校还借助社会力量,邀请了首钢集团总经理助理刘全寿先生、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李莉博士、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寇红阳部长等人为我校毕业生进行了讲座及座谈交流;为鼓励我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帮助在校生了解国家公务员招考的相关问题及政策,学校邀请国内知名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李祖华研究员对毕业生进行了关于国家公务员招考的专题讲座,受到了广大毕业生的普遍欢迎。

  (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

  尽管目前学校处于发展阶段,条件有限,但是我校具有一支敬业度高、勇于奉献、自强不息、不甘落后、工作水平高的专兼职工作队伍。他们能够将国家政策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够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牵线搭桥”,有效沟通信息;能够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有针对性的细致周到的就业指导。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全校就业工作人员根据不同专业及每个毕业生的情况,采取了个性化的“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对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定期召开专项会议,了解未就业的原因,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和用人单位联系,做好推荐工作;对就业期望值高、存在攀比心理的学生,帮助其认真评价、审视自己,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对犹豫不决的学生,则积极做好参谋,帮助其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尤其是,学校每年把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外在竞争条件差、有身体或心理障碍、女生及社会需求少等“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当作重要工作来做,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思考

  尽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上级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面对高校毕业生“大众化”就业的新形势,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和思考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积极建立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

  首先,在建立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就业工作的组织架构的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全员化”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真正形成校内全体教职工关心、支持就业工作的氛围。其次,建立“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第三,构建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第四,建立“售后服务”机制,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信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第五,建立多元化的毕业生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由偏重毕业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转向注重能力的评价,鼓励毕业生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努力创建学校的“品牌专业”

  在当前学生求职择业中,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并已成为影响毕业生正常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挑战,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同时,努力创建 “品牌”专业,使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更加明显,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素质,努力建立一支“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其次,要改革就业指导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职业生涯发展辅导为核心,帮助、引导毕业生科学地做好职业规划,根据自身特点,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就业,有计划、分步骤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后,要让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人才顾问等方式,促进学生朝着社会和企业认可的目标发展,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进一步培育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采取有力措施,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用户,尤其是对一些新兴就业领域和新开设专业所涉及的就业行业及研究生就业市场,加大开拓力度,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实施“以老专业带新专业,以高学历带低学历,以名牌专业带普通专业”的战略,进一步培育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巩固现有市场,开拓未来市场,建立遍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总之,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使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迈上新台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