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流程全款式:《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8:14:24

   读经心得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

摩尼宝珠居士制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论》
(2009年11月25日,第三稿)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妙吉祥文殊菩萨摩诃萨!

  菩提树下佛所证,了义般若波罗蜜,八万四千分别说,一切善法入其中。
  龙树菩萨破有无,中道了义缘起法,自性是空但假名,示此般若真实义!
  顶礼宗喀巴大师,六祖慧能出世间,慧光普照汉藏地,慈悲不舍一众生,
  缘起性空法精髓,了义般若示东土,演说正见以一音,于甚深法方便护。

  第一章 佛在菩提树下所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第二章 中道、了义、甚深——“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第三章 佛经怎样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只破不立!
  第四章 般若毕竟空义——不可传译得悟,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第五章 法欲灭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般若波罗蜜灭者即佛正法灭
  第六章 护持佛悟道时所证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第七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未来佛弥勒菩萨言“此是菩萨知诸法智”
  第八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大般涅槃时的最后遗教

序 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九·初分诸功德相品》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从缘生法如梦都无自性,……有为法如梦都无自性,无为法如梦都无自性。”
  《大般涅槃经》本师释迦牟尼佛还说:“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一切诸法皆是虚假!”
  《中论卷第一·破因缘品》龙树菩萨讲:“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说:“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宗喀巴大师说:“从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依缘存在之物,所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自性空无之物!”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龙树大师、宗喀巴大师、六祖慧能一脉相承的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这就是佛得道时所证法,佛四十九年所说中道了义法,佛大般涅槃时的最后遗教!
  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只破不立,能真实相信佛教圆融,义义互通,法法互通,乘乘互通,经经互通,卷卷互通,段段互通,句句互通,字字互通,通达一切法如梦如幻,唯心所现,性相俱空,真实能信佛“於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真实修行,能踏破无始无明而得名菩萨,远离自性妄想而深信因果,破除有无二见而入中道,秉弃戏论而不谤大德,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而不再心外求法,人法无我,身心寂静,真实归依,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真见佛性,亲证法身,入如来藏功德大海!
  愿此论能续佛法灯,愿一切众生都能“住阿兰若处、住诤息灭处、住佛菩提处”!

第一章 佛在菩提树下所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八·第四分天赞品》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天子当知,我观此义初得无上正等觉时,宴坐思惟不乐说法,心作是念:‘我所证法微妙甚深,非诸世间卒能信受。’天子当知,我所证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六·虚空目分中宝髻菩萨品》佛说:“如是智慧甚为难得,非善根纯熟终不能获,不能常修行善法者亦不能得。如是智慧,菩提树下乃能得之,真知法性,诸佛所护,度至彼岸,知一切法施甘露味,是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佛说:我在菩提树下,于夜后分明星出而得无上正等觉时,所证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无上法,即是一切诸佛智慧甚深源底——般若波罗蜜!可见,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从悟道到大般涅槃,示现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此佛之知见,就是常修行善法,善根纯熟者成佛时,在菩提树下所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一、什么是了义经?——般若波罗蜜多。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见乾隆大藏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986部,宋西天北印度三藏传法大师施护译,经名即说般若波罗蜜经典是了义经。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又舍利子,何等经中以为了义?何等经中名不了义?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舍利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依趣了义,不趣不了之义。”
  佛说:了义、不了义经,“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善能分别!”只能依了义经,才能分别不了义经,所以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是了义经。

  二、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佛性、实相、中道、第一义谛、法身、如来藏、菩提、涅槃等第一义空!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释初品中三十七品》龙树菩萨说:“佛法虽一相,为众生故,于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分别说。”
  可见,佛菩提树下所证般若波罗蜜多,“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非诸世间卒能信受”。佛“为众生故,于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分别说。”因此,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皆说此“一实一相”——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实相。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五·初分佛母品》佛言:“善现,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间诸法实相。”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七·法界品》佛讲:“天王,是名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真如、实际、无分别相、不思议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菩萨行品》佛告须菩提:“得诸法实相故名为佛。”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又名诸法实相,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

  ——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可见,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即众生佛性。

  ——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中道、第一义谛、法身、如来藏、菩提、涅槃等第一义空。
  在佛经中,般若佛性不止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金刚三昧、师子吼三昧、佛性、实相、真如、实际、无分别相、不思议界、真空、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等名,还有很多同义的名词,比如法身、如来藏、菩提、涅槃、第一义谛、中道等第一义空。
  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最后:“三万五千菩萨悟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首楞严三昧。”

  三、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名一切诸佛法印!菩萨摩诃萨修学一法,通达一切法者,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品乃至一切种智,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
  虽然般若佛性“非诸世间卒能信受”,“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但佛仍“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再如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品乃至一切种智,从多角度来启发众生,度至彼岸。
  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宝塔大明品》释提桓因言:“世尊,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所谓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六神通、八背舍、九次第定,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世尊,是名一切诸佛法印。……”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
  可见,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四谛、六神通、八背舍、九次第定、六波罗蜜、诸三昧门、诸陀罗尼门、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乃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法印!

  ——所以,菩萨摩诃萨修学一法,能通达一切法者,所谓般若波罗蜜多。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六·通达品》佛说:“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一法,能通达一切法者,所谓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通达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妙愿、力、智波罗蜜多。”

  四、一切诸经皆是了义,诸法皆无自性了义言教——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是名一切诸佛法印。所以,般若波罗蜜入一切诸经,遍于一切经皆同一味,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见《自在王菩萨经卷上》佛说:“了义经者,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以依义故,一切法不可说故,菩萨如是名为依了义经。若人于一切经,不能如是依义,是名不了义。”可见,“一切诸经皆是了义,以依义故,一切法不可说故”!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见《解深密经卷第二·无自性相品》胜义生菩萨说:“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众所修事业。”可见,“诸法皆无自性”“了义言教”——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那么又何来不了义经!
  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佛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可见,“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
  实际上,一切佛经都在用显了相或隐密相,讲说佛得道所证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中道正观!佛分了义和不了义经,是从语言文字上来划分的,显了相说般若波罗蜜的就是了义经,隐密相说般若波罗蜜的就是不了义经。无论了义还是不了义,都是在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同一第一义!
  若以中道、了义、甚深——“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踏破有所得者无明,远离自性妄想,破除有无二见,“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是名了义。”(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若没有中道、了义、甚深——“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深著自性拨无因果缘起,以有无二见来读佛经,则“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亦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
  因此,《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佛讲完“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后,总结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所以,“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著”,有慧眼者,一切佛经都是了义,般若波罗蜜经典是显了相了义经!

第二章 中道、了义、甚深——“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诸法皆无自性”了义言教——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凡所有经悉说此“空”义,即是“如来所说缘起理趣”——“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之中道了义“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一、佛经所讲的中道空观——“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如来所说缘起理趣,最为微妙极为甚深!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一十六·空相品》具寿善现即白佛言:“如来所说缘起理趣,最为微妙极为甚深,谓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学十地,得菩提时,非初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初心;非后心起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离后心,而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至最后心十地圆满,便证无上正等菩提。”

  ——“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大般涅槃经》所讲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言:“中道者名为佛性。……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可见,佛经中所肯定的“有”是“从缘生故名之为有”之“缘起有”,所以不是“有自性”的常见;佛经中所肯定的“无(即空)”是“无自性故名之为无”之“自性无”,所以不是“无因果(即否定缘起)”的断见。由此不落有无、断常的边见戏论,而入中道。这就是中道了义“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就是般若佛性、诸法实相等第一义空!

  ——“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般若波罗蜜经》所讲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道树品》 须菩提言:“世尊,何因缘故,一切种智无法,色无法乃至有为无为相亦无法?”
  佛言:“一切种智自性无故。若法自性无是名无法,色乃至有为无为相亦如是。”
  “世尊,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
  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当知一切法无性。何以故?一切法性故。以是故,当知一切法无性。”
  可见,《般若波罗蜜经典》所讲的“一切法无性” = “空” = 一切“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就是中道了义“缘起性空”般若正观,也就是般若佛性、诸法实相等第一义空!

  ——“虽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所讲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即“无生法”。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佛告华德藏菩萨摩诃萨:“成就一法,得如幻三昧。得是三昧,以善方便能化其身,随众形类所成善根而为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一法?谓无依止,不依三界,亦不依内,又不依外,于无所依得正观察。正观察已,便得正尽,而于觉知无所损减,以无减心悉度正慧。谓一切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一切诸法因缘而生,若无因缘,无有生法。虽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如是通达无生法者,得入菩萨真实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怜愍度脱一切众生。善能深解如是义已,则知一切诸法如幻,但以忆想语言造化法耳!然此忆想语言造化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达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得三昧已,以善方便能化其身,随众形类而成善根而为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可见,“通达无生法者” = “一切法从缘而起,虚假而有” = “一切法从因缘生,而无所生”,就是通达中道了义“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得入菩萨真实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怜愍度脱一切众生”!

  ——《首楞严三昧经》: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入首楞严三昧,若能解此所为不难。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佛言:“迦葉,汝今且观首楞严三昧势力,诸大菩萨以是力故,示现入胎、初生出家、诣菩提树、坐于道场、转妙法轮、入般涅槃、分布舍利,而亦不舍菩萨之法,于般涅槃不毕竟灭。”
  尔时,长老摩诃迦葉,语文殊师利言:“仁者乃能施作如此希有难事示现众生!”
  文殊师利言:“迦葉,于意云何?是耆阇崛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出?”
  迦葉答言:“文殊师利,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业因缘出。”
  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亦从不可思议业因缘有,我于是事无有功力。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无有主故随意所成,若能解此所为不难。”
  可见,“一切诸法皆属因缘,无有主故随意所成”——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入首楞严三昧,“诸大菩萨以是力故,示现入胎、初生出家、诣菩提树、坐于道场、转妙法轮、入般涅槃、分布舍利,而亦不舍菩萨之法,于般涅槃不毕竟灭”——“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若能解此所为不难。”

  二、龙树菩萨的中道空观——“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佛涅槃后,龙树菩萨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见《摩诃摩耶经》中,阿难言:“我于往昔曾闻世尊说于当来法灭之后事云:佛涅槃后,……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又见《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六·偈颂品》七卷本(十卷本也有)中,佛预言龙树菩萨:

  “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
   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龙树菩萨所讲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观: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中论卷第一·破因缘品》中龙树菩萨讲: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则已略说第一义。

  龙树菩萨开篇明义,“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不是在说“不生不灭”等为“有自性”的常见,也不是在说“不生不灭”等为“无因果(即否定缘起)”的断见,而是“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此“能说是因缘”,在长行解释文里说:“以大乘法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所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以大乘法说”,就是“因缘相”“毕竟空无所有”,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义。
  这也就是《中论卷第一·破因缘品》中龙树菩萨接着所讲: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继承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只破不立,用“缘起有”即“自性空”破除了“有自性”的常见,用“自性空”即“缘起有”破除了“无因果(即否定缘起)”的断见,双谴“有无宗”断常二见,彻底破除自性我执,所以佛赞曰:“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

  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菩萨作师子吼、无所畏吼、大丈夫吼、自然智吼,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

  ——要正确理解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必须要牢记龙树菩萨所讲的两点:
  第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在说,在经论里,众因缘生法,有时或说无(或者说是无自性),有时或说空(或者说是自性空),有时或说是假名(或者说但有名字),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第二,“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龙树菩萨在“作师子吼、无所畏吼、大丈夫吼、自然智吼”: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缘起性空”,“为有情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也就是在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从缘起!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一句讲《中论》时,多被人隐去不讲。
  为什么?因为将缘起有与自性空对立起来,错误认为自性空则不能缘起有,将佛讲的“缘起性空”中道之义理解为断灭空,所以不能“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于如是法疑惑、犹豫”,从而错误认为有法无因无缘而有、有法真实有、有法有自性——即不能同时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从缘起,不能善灭诸戏论——“薄少善根诸有情类,非于此法有所容受,如是法财非彼能用”!
  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般若波罗蜜多分》佛讲:“今此众中一切菩萨于如是法疑惑、犹豫皆已永断。此诸善士于如是法自无犹豫,亦能永断一切有情所有疑惑。是诸善士由此因缘,于一切法皆不犹豫,能为有情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复次,舍利子,于当来世若有得闻如是法者,于一切法亦得断除疑惑、犹豫,亦能永断一切有情所有疑惑,谓为宣说如我今者所说法要。
  “又,舍利子,我终不说薄少善根诸有情类,能于此法深生信解。薄少善根诸有情类,非于此法有所容受,如是法财非彼能用。又,舍利子,薄少善根诸有情类,于如是法尚不闻名,况能受持、思惟、修习?若有得闻如是法者,我定记彼当得佛法,彼当来世于诸佛法能师子吼,如我今者于大众中作师子吼、无所畏吼、大丈夫吼、自然智吼。”
  实际在佛经中,佛否定自性讲“一切法性都无所有”,就是在肯定因果缘起。因为断定性空的最胜证据,就是众缘相合存在。如果事物是有自性的,那么就不是因果缘起之物,这才真的违背佛讲的因果正理。所以,《大智度论卷第六十四·释无作品》龙树菩萨说:“般若中无有法定实相,而有众生等及诸果报。”
  宗喀巴大师著的《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讲:

  您的否定自性存在,就是肯定缘起之义。
  物我自性空不可得,与有作为并不矛盾。
  如果认识与此相反,认为性空就无作用,——“作用”即“因果”
  有作用者便非性空,
就会落入邪见深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佛藏经卷第三·净见品》佛说:“舍利弗,尔时多有相违诤论、我论、人论、众生论、寿者论、命者论,善法欲少但乐利养,实是愚痴自谓有智,互相违逆常共诤讼,乐有断事生怨嫉心。是人舍沙门法但求利养,多乐事务所营非一,常乐伺求他人长短,自隐其过称说功德,如今比丘覆藏功德自出过恶。当尔之时,咸共不能护持重戒无所晓故,破于仪则而言:‘诸法空自相空,何所能作?’如那罗戏人种种变现,无所知者见之大笑。何以故?不知戏法其术隐故,生希有心惊怪大笑。如是,舍利弗,尔时真实比丘说空寂法,求活命者咸共嗤笑。何以故?是人不知佛法义故,闻说空法惊疑怖畏。”
  佛讲,“真实比丘说空寂法”,“尔时多有相违诤论、我论、人论、众生论、寿者论、命者论”,“是人不知佛法义故,闻说空法惊疑怖畏”,“破于仪则而言:‘诸法空自相空,何所能作?’”,咸共嗤笑,认为性空就无作用,有作用者便非性空,从而落入邪见深渊。因此《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见一切法性不空者,当知是人非是沙门,非婆罗门,不得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不得现见诸佛菩萨,是魔眷属。”

  
——一切法包括有为法、无为法,是名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无所有(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之义,不是否定因果缘起的断灭空见),无碍无著,应学应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十六·初分菩萨品》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切法?而劝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一切法,皆无所有,无碍无著,应学应知?”
  
佛告善现:“一切法者,谓善法非善法、有记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善现,是名一切法。诸菩萨摩诃萨于此一切法,皆无所有,无碍无著,应学应知。”
  
佛讲,一切法包括善法、非善法,有记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是名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无所有(没有自性,缘起性空之义,不是否定因果缘起的断灭空见),无碍无著,应学应知!所以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缘起性空”,菩萨摩诃萨应“为有情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也就是在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从缘起!
  总之,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法是无因无缘而有的,认为无因无缘而有这是常见。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这就是“空”义!所以,佛经论中的“空”义,不是《中论》所批判的“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有罪福报应等?”没有因果缘起的断见,而是指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这就是“空”义!见《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三·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又复观察一切佛法,皆菩提相、缘所起相,观诸缘起皆尽灭相,以能观待诸众生故,而不趣入毕竟寂灭,是则又名缘起善巧。”
  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的法性是“缘起性空”!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九·平等品》佛言:“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可见,有为法、无为法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有为法,就没有无为法,如果没有无为法,就没有有为法,所以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依缘存在之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七十九·初分诸功德相品》本师释迦牟尼佛说:“从缘生法如梦都无自性,……有为法如梦都无自性,无为法如梦都无自性。”所以,有为法、无为法是因缘生法,如梦都无自性,亦为是假名——即“缘起性空”!在《中论卷第二·破三相品》的解释文里讲:“离有为,无有决定无为法,无为法但有名字”!所以,无为法依有为法为缘而存在,是佛为破世人执著“决定有为法”的妄念而假名设立的名词,“无为法但有名字”!
  法身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第五十·释发趣品》还说:“此中佛自说:见法身者,是为见佛。法身者,不可得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可见,“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即“缘起性空”之般若正观,就是佛法身者!所以,佛法身也是“缘起性空”!
  如来藏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见《佛说不增不减经》佛说:“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所以,“如来藏者即是法身”,就是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之“缘起性空”义!
  涅槃、真如、实际、法性等的法性也是“缘起性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佛告大慧:“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所以,涅槃、真如、实际、法性等的法性,和法身、如来藏一样,就是“空”义,或者说是“离自性”即“自性空”,以及“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空”义同义词。此“空”义,不是“无因果(即否定缘起)”的断见,而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之“缘起性空”义,又名般若佛性。

  四、“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甚深、胜义、了义——是菩萨摩诃萨的圣慧眼,是通达净无碍的佛智。

  ——“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甚深、胜义、了义。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三·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舍利子,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信根?……三者、信受如是胜义、了义、甚深缘起,一切诸法无我、无有情,但是言说之所假立,唯空无相无愿之相;由此信故,有情见趣及诸随眠不复增长。”
  所以佛说,缘起之义,是“胜义、了义、甚深”,一切诸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唯空无相无愿之相”! = 《中论》龙树菩萨所正解佛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样信受,则是信受“一切诸法无我、无有情”,彻底破除自性我执;“由此信故,有情见趣及诸随眠不复增长”!

  ——“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是菩萨摩诃萨的圣慧眼。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二·菩萨藏会·般若波罗蜜多品》佛说:“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云何于法随法观察修习念住?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圣慧眼观见诸法,乃至坐于道场,于其中间无有迷失。是菩萨于一切法住随法观,不见少法远离于空、远离无相、远离无愿、远离无生、远离无起及以远离无加行者,又重观察不见少法远离缘起。”
  可见,佛说,菩萨“不见少法远离于空”、“不见少法远离缘起”——即一切法“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圣慧眼”! = 《中论》龙树菩萨所正解佛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菩萨摩诃萨依此“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从缘起,就是“于法随法观察修习念住”,直到善根纯熟坐菩提树下成佛,“乃至坐于道场,于其中间无有迷失!”

  ——“缘起性空”般若正观,佛智通达净无碍。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十·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时说:“佛智通达净无碍,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
  可见,诸佛通达净无碍的“佛智”——“一念普知三世法”——“皆从心识因缘起,生灭无常无自性”——即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总之,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则见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法没有自性,一切法但是言说之所假立,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不起贪瞋,破除无明痴念,身心寂静,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见《心经》)

第三章 佛经怎样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只破不立!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佛说:“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可见,如来是诸法之王,是“破有法王”——如来就是用“只破不立”的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的诸法实相之药,来破除世人一切无明、自性妄想、有无二见,乃至悉断一切见!

  一、佛经怎样说法?——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只破不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中,佛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在菩提树下,于夜后分明星出,证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以来,一直都在讲经说法,为何这里突然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请看前文,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可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不说的“法”是“定法”,即有自性之法,如来不说有自性轨持的“定法”。
  下面佛还说:“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这句的意思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所以,“即非一切法”——不是有自性轨持的“定法”,只是用名词假立而说——“是故名一切法”。
  所以,佛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句佛经中佛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了,不是佛不讲“话”——不讲佛经,而是不说“法”——不说有自性轨持的“定法”!
  般若佛性之中,没有此有自性轨持的“定法”的妄想。佛讲“话”——讲佛经,就是为了破除此有自性轨持的“定法”妄想,所以,“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住世讲法四十九年,从来都没有说过有自性轨持的“定法”,只说破除有自性轨持的“定法”的法,“无法可说”,只破不立,是名说法。

  ——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不入中道。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这是佛在《大般涅槃经卷》中,对“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甚深了义中道般若波罗蜜的定义!世人不信,依“有无二见”遂生八万四千自性妄想,总说“我常、我断”二根本妄见。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七·如来性品》佛说:“善男子,有诸外道,或说我常,或说我断;如来不尔,亦说有我,亦说无我,是名中道。”
  佛出为说八万四千对治“有无二见”自性妄想法门,总说有两法门——有我法门、无我法门,用中道之说破除一切我断妄想、我常妄想。佛说有我法门,是破我断妄想之执;佛说无我法门,是破我常妄想之执。总之,佛说一切法门,为止世人一切自性妄想,讲说一切众生悉有之“缘起性空”般若佛性第一义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三·迦叶菩萨品》,佛说如来或入、或说不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等等,迦叶菩萨问佛:“何故今日不决定说?
  佛总结告迦叶菩萨:“善男子,如是之义非眼识知,乃至非意识知,乃是智慧之所能知。若有智者,我于是人终不作二,是亦谓我不作二说。于无智者作不定说,而是无智亦复谓我作不定说。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伏诸众生故。譬如医王,所有医方,悉为疗治一切病苦。”
  对有智者,佛不作二说,因为“缘起性空”般若佛性之中无一法可立可说,无一切自性断常妄想,是了义说。
  对无智者,佛作不定说,或说这边(如说有我),或说那边(如说无我),即合说“有我、无我”。世人依断常见,谓佛定说:佛说这边有我,就认为定说“我常”,堕入常见;佛说那边无我,就认为定说“我断”,堕入断见。佛是以世谛用文字语言而说有我、无我,非以第一义,其目的是双谴我常、我断自性妄想,只破不立,去除一切有我常见、无我断见自性妄想,得见自性真空清净如来藏!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四·道树品》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无,非以第一义。”《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一·释具足品》龙树菩萨讲:“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众生及法,但诸因缘和合,假名众生。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著众生故说空,为取相著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如是方便力为众生说法。”所以说佛定说有我、定说无我,是堕入断常见的错解!
  或者,见佛破有我则见无我,若破无我则又见有我,而迷惑不解,谓佛作不定说。不知道佛的真实意思是:有我、无我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我法就没有无我法,如果没有无我法就没有我法,所以是相互依缘存在之法!有我如“有牛角”一样已经是妄见,何况如“无兔角”一样的无我!依缘相对存在之法,即不真实,即是自性空,即是相对存在但有假名。所以,有我法、无我法皆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或说有我,或说无我,即合说“有我、无我”,“我断、我常”矛盾双遣只破不立,“有我、无我”自性断常妄想“贫无立锥之地”,彻底销除,真见佛性!如六祖慧能大师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佛说了义,听者正解了义,才是真了义!
  所以,如果认为,佛讲的佛经之中,立有一个“有自性”的定法,以此定法为据,有破有立、破此立彼——则必然堕入有无二见,自己的无明自性妄想还有“立锥之地”!佛经之中,只破不立,“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二、破无明——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什么是无明?——有所得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相行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佛说:“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佛开篇告文殊师利菩萨讲:“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所以,诸法实相就是——“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一切众生名“有所得者”,“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而起身、心自性妄想。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佛藏经卷第三·净法品》佛还说:“有所得者,于我法中即是邪见,是名大贼,一切世间天人中贼,是名一切世间怨家、诸佛大贼! ”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佛讲,有所得者,名为四颠倒、无明、二十五有、声闻辟支佛道、十一部经菩萨不修、生死轮、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五见、声闻缘觉菩提。可见,有所得者即是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若有所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佛还讲,无所得者,名为四无碍、慧、大涅槃、大乘、方等经、虚空三昧、常乐我净、第一义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知见则无所得,亦无有心言无所得。佛强调还讲,“汝之所问亦无所得,我之所说亦无所得。”——所以,《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释天主品》龙树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是故诸天子惊疑迷闷。

  ——一切众生悉有般若佛性,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以不修行故不得见。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从因上讲,正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悉有一乘”,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因为没有般若智慧,不知道“诸法无所有,如是有”的诸法实相,“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而未成佛。从果上讲,“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但一切众生虽然“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不能明心见性,见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本师释迦牟尼佛授记。
  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告须菩提:“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五·清净品》佛说:“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无所证故名现等觉。”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文殊师利菩萨说:“若言见有菩提而取证者,当知此辈即是增上慢人。”
  本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实无所得”,而得无上正等菩提,“天子当知,我所证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踏破无明——“诸法无所有(证/得),如是有(证/得)”——“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如来昔坐菩提树下实无所得,无所得故便从中起。”(见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九·海慧菩萨品》)——“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须菩提,诸佛大事者,所谓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六·问相品》)

  三、破自性——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深信因果缘起正理。

  ——什么是自性?——不在众缘中。
  《中论卷第一·破因缘品》讲:“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自性”即性质确定不变,性质确定不变的前提就是不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因为依赖因缘而存在的事物必然是无常的。实际上,有自性之物,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不依赖任何因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性妄想就是“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而有所得者,也就是无始无明。“自性”是世人否定“缘起”因果正理,认为事物无因无缘自然而有;或者错误认为“缘起”之法有自性,不正确认识“缘起”而产生的妄想。世人肯定“自性”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否定“缘起”,认为事物自然而有,无因无缘而生,无始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如《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纳衣梵志所讲:“一切诸法皆有自性,不从因缘。”这是外道见,佛在经中已作批驳说:“……当知一切悉从因缘。”所以,不依缘存在,自然而有的法,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实际上,一切法依缘存在,没有自性。
  一种是错误认为“缘起”之法有“自性”,性质确定不变。《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二》佛告大慧:“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著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佛说,如果胡思乱想“著相者”,认为事物有自性,事物的性质不会变灭,那么,他理解的“缘起”就和外道一样,说因缘能生有自性法。《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十四·初分辩大乘品》佛说:“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观诸缘起性不可得故,是为菩萨摩诃萨应远离缘起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六十九·第六分法性品》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知缘生法空无所有,……”所以,“缘起”之法没有“自性”。这种《楞伽经》所批判的“缘起自性”,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又名的“缘起执”,在《解深密经》又名的“缘生自性”,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实际上,缘起法没有自性。
  ——总之,缘起有与自性有是对立的,不可相信缘起有,又承认自性有。缘起有与自性空是统一的,相信缘起有,则必然承认自性空。  
  而缘起有的无自性平等境界是不思议佛境界,见《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我得如来平等无自性境界。”此平等无自性境界中,世间万事万物无不缘起,那么也无不性空。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知道佛经中所肯定的“空”、“无”,是指“自性空”、“自性无”,也就是在讲因果“缘起”正理,从认识上就能建立中道的般若正观。

  ——自性空才能缘起有,从而深信因果缘起正理。
 
 《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七·佛说入胎藏会》佛才会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就是因果,又名因果缘起正理。佛讲由因生果,是要有条件的,条件就是缘,所以说:“因缘会遇时”。如果因缘不相会,则果仍不生;要因缘相会,因才能生果。有因有缘才一定生果,比如妇女有了丈夫之缘,才能有孩子而成为母亲,这就是因果缘起正理。
  ——什么是错误的因果观?否定因果缘起正理,若言诸业“定得果者”、“定得报者”。
  通过上述的理论思辩可以知道:在佛经中,佛否定自性讲一切空,就是在肯定因果缘起正理。如果有法有自性,此法则不从缘起,则依此法可以否定佛的因果缘起正理。例如,认为圣人之道——佛性、实相、真如、法身、如来藏、菩提、涅槃、第一义、中道等,无因无缘而有、有自性真实体,是人则能断善根。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四·迦葉菩萨品》佛讲:“复作是念:‘圣人之道,非因缘得。若圣人道非因缘得,何故一切不作圣人?若一切人非圣人者,当知是则无有圣人及以圣道。’……作是观时能断善根。善男子,若有众生深见如是无因无果,是人能断信等五根。”
  如果执著认为作业必定不受果,即是否定因果缘起,是断灭邪见。佛为破此断灭邪见,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或有人言:‘恶业无果。……’,我为除断如是邪见,故于经中说如是语:‘一切作业无不得果。’”但如果错解佛说的此语,认为诸业“定得报者”,也就是说诸业不需因缘相会而定得果报,则是魔眷属。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若言诸业定得报者,则不得有修习梵行、解脱、涅槃。当知是人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可见,认为业力有自性、果报有自性,否定因果缘起正理,“定得果者”、“定得报者”的人,是破坏佛法的恶魔眷属!

  ——深信因果缘起正理有何用处?重报轻受!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师子吼菩萨品》佛讲:“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这样的有智之人,“能观诸法同如虚空”——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
  这正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所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经卷第十六·梵行品》佛讲:“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现世轻受不堕地狱。云何是业能得现报?忏悔发露所有诸恶,既悔之后更不敢作,惭愧成就故,供养三宝故,常自呵责故。是人以是善业因缘不堕地狱现世受报,所谓头痛、目痛、腹痛、背痛、横罗死殃、呵责骂辱、鞭杖闭系、饥饿困苦,受如是等现世轻报。”
  ——不深信因果缘起正理有何坏处?轻报重受!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对不知是诸法自相空——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坚持“恶业无果”的断灭邪见,或坚持诸业“定得报者”、“定得果者”而无修道、解脱、涅槃的魔眷属,涅槃经讲,“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醎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即因果“缘起性空”!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一切凡夫唯观于果,不观因缘。如犬逐块,不逐于人;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唯观于果,不观因缘,以不观故,从非想退还三恶趣。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若言因中先定有果及定无果、定有无果、定非有非无果,当知是等皆魔伴党,系属于魔,即是爱人。如是爱人,不能永断生死系缚,不知心相及以贪相。
  “善男子,诸佛菩萨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所以者何?因眼、因色、因明、因心、因念,识则得生。是识决定不在眼中、色中、明中、心中、念中,亦非中间,非有非无,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是故如来说言诸法非有非无。”
  所以,“一切凡夫唯观于果”——认为“定得果者”、“定得报者”而有自性果,不能“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一切凡夫“不观因缘”,不能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从缘起,不能正信因果缘起正理。而诸佛菩萨讲因果,即是在“观因缘”,“终不定说因中有果、因中无果及有无果、非有非无果”,而是“显示中道。何以故?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从缘生故名之为有,无自性故名之为无”——即因果“缘起性空”,“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从缘起,自性空才能缘起有,正信因果缘起正理,才是深信因果!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显相品》佛讲:“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思惟:‘诸法无本而有业报,诸佛菩萨凡所发言我知其意,既知意已即思量义,思量义已即见真实,见真实已济度众生。’”所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诸法无本而有业报”——自性空才能缘起有,于是深信因果,见真实已济度众生。

  四、破有无二见——有见如有牛角,无见如无兔角——缘起非有无,如是入中道。

  《入楞伽经卷第五·佛心品》佛告大慧:“世间人多堕于二见。何等二见?一者、见有,二者、见无。以见有诸法、见无诸法故,非究竟法生究竟想。”佛示现四十九年所讲甚深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难信难解,什么原因?就是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而起有所得无明,远离“诸法无所有,如是有”诸法实相,以自性妄想否定因果缘起正理,堕入“有无二见”之中,“非究竟法生究竟想”,所以不能信解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什么是有无二见?有见如有牛角,无见如无兔角,妄计见牛兔——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计见牛兔等!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言:“中道者名为佛性。……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入楞伽经卷第五·佛心品》佛告大慧:“大慧,云何世间堕于有见?谓实有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有法生,非无法生。大慧,世间人如是说者,是名为说无因无缘,及世间无因无缘而生诸法。大慧,世间人云何堕于无见?谓说言贪瞋痴,实有贪瞋痴,而复说言无贪瞋痴,分别有无。”
  什么是“有见”?佛说,认为“实有因缘而生诸法”,即说因缘能生有自性法,这个所生的自性法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有见”。世人持“有见”,实际是错误认为(谤)世间的事物无因无缘而真实有,存在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无因无缘而存在。“有见”即“常见”的根本观点是承认自性,实际就是否定缘起。
  什么是“无见”?佛说,比如认为“实有贪瞋痴”,即说贪瞋痴是有自性法,先起“有见”;然后又说,没有贪瞋痴,再起“无见”,这样分别贪瞋痴的有和无。世人持“无见”,是本有今无,否定“无贪瞋痴”与“有贪瞋痴”是互为缘起,错误认为“无贪瞋痴”是有自性法。“无见”即“断见”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缘起,实际就是承认自性。
  可见,“有见”来自于对事物的自性妄想,认为事物有自性的见解就是“有见”。“无见”是在“有见”的基础上,相对“有见”而说“无见”。其实,“有见”(如实有贪瞋痴)已经是妄想,在“有见”的基础上的“无见”(如言无贪瞋痴),则更是妄想上的妄想。所以,《大乘密严经卷中·妙身生品》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

  “世间妄分别, 见牛等有角,
   不了角非有, 因言兔角无,
   分析至微尘, 求角无所有。
   要待于有法, 而起于无见,
   
有法本自无, 无见何所待?
   若有若无法, 展转互相因,
   有无二法中, 不应起分别。”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举例说,世人看到牛等动物有角,不知道牛角是因缘所生而无自性,再看到兔子头上没有类似的器官,于是就虚妄分别说兔子没有角。其实即使将牛角分析到原子、分子甚至更小的层面,也找不到牛角里存在有自性的物质,更何况牛角本身——“求角无所有”——牛角也是无自性的,但有假名。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还说,世人正是起了自性妄想,产生了有法(如有牛角)的“有见”,从而相对产生了无法(如无兔角)的“无见”。有法(如有牛角)本身都是妄想,何况从相对产生的无法(如无兔角)!“无见”更是妄想上的妄想。
  金刚藏菩萨摩诃萨总结说,有和无是相对的,有“有”才有“无”,有“无”才有“有”,“有”和“无”是展转互相依赖而存在;也就是说,“有”和“无”互为因缘而成,但是假名,都不是有自性的定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对有无二法,不应起妄想自性分别。《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九·离世间品》普贤菩萨亦言:“缘起非有无,非实亦非虚,如是入中道,说之无所著。”如是则“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可见,“有见”和“无见”,即“常见”和“断见”的关系,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见”一产生,“无见”随之而来,如牛有角和兔无角;如果没有“有见”,则不会有“无见”,如牛没有角的话,就不会妄想分别兔有没有角。见《大乘密严经三卷·分别观行品》金刚藏菩萨摩诃说:“诸仁者,譬如有人见牛、鹿、山羊有角之兽,即于彪兔生无角解。若使不见牛等角,于彪兔等决定不生之见。世间妄见悉亦如是,妄有所得起分别,后求其体不可得故,便言诸法决定是无;乃至未离分别之心,常生如是不平等觉。诸仁者,应以智慧审谛观察,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计见牛兔等。”
  世人在生活中,就是用“有无二见”的妄想思维来考虑一切事物,这样对依缘存在、但有名字、幻生幻灭、根本没有自性、唯心所现的万事万物,就产生了如“有牛角”一样的“自性”妄想,或者如“无兔角”一样的“断见”妄想,妄计自性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如《中论四卷·观有无品》龙树菩萨说: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中论》的解释文说:“若人深著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破他性则见有,破有则见破无迷惑。”不能做到“若利根著心薄者,知灭诸见安隐故,更不生四种戏论,是人则见佛法真实义”,从而不入中道。

  ——破“有见”即“常见”。
  世人持“有见”,“妄有所得起分别”,则会认为世间的事物无因无缘而真实有,存在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从而否定一切法从因缘而生、但有假名、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这一根本性质。如现代人为找到这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层层剥析,得出原力论、中子论、质子论、电子论等等。这种说法,就是《金刚经》所讲的微尘“一合相”。但没有一个科学家敢肯定自己找到了这个永恒不变自性本体的终极之物,因为有自性的微观粒子根本就不存在,一切微观粒子从因缘生,没有自性,但是言说之所假立!
  世人堕入有见,就像人们妄想有原子基本粒子一样,妄想有一个基本的我。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佛说:“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这个识因就是外道认为的“我”,佛分析有神帝主宰、士夫主宰、自在天主宰,甚至认为是时间能力所生的主宰,或者是微尘物质能力所生的主宰。从而起“我、我所”有自性真实见,执著身心作用,起人我执。再依“我、我所”妄想,起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有自性真实见,执著万事万物为实际有,起法我执。而不知道万法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佛藏经卷第三·净法品》佛说:“舍利弗,我见、人见、众生见者多堕邪见,断灭见者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舍故。”“我见、人见、众生见者多堕邪见”就是著相,其根本是“我见”,起自性妄想而认为有“主宰”一切的“我”,幻想有作者和受者。
  ——看佛经时,被人错解最多的词就是“不生不灭”,多以“常见”来认识。
  很多人看到佛经说某事物不生不灭,就理解为该事物有自性,是不会依众缘相合而存在,它应该是无因无缘而生,无始过去就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永远存在的,自然而有——如佛经常说法身、如来藏等不生不灭,于是就认为其有自性,从而堕入常见。这就是《入楞伽经卷第五》中,佛所批判的“堕于有见”而说的“世间无因无缘而生诸法”的外道见。而实际上,不生不灭,是指事物的自性不生不灭,因为事物的自性从来都不存在,又何来自性的生与灭?当然没有自性。所以,佛经中“不生不灭”的意思是指自性空。见《心经》佛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二·菩萨藏会·尸波罗蜜品》佛说:“一切诸法之自性,不从缘生亦无相,曾无初起无终灭,无相真如之所显。”可见,“无相真如之所显”的是——“一切诸法之自性,不从缘生亦无相,曾无初起无终灭”,即一切诸法之自性不生无灭,简称一切法不生不灭。即一切诸法之自性不从缘生,从缘生法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耳!一切事物的自性妄想,如“空花”一样,只存在于有眼病人的眼里;或者如“龟毛兔角”一样,只存在于世人的妄想中。
  所以,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垢净、增减、有无、动住等等,也是相互依存的因缘法,即是自性空。所以,佛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即是“缘起性空”义。佛菩萨说这些,是为了遮断世俗人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垢净、增减等等两边自性妄想,如果能明白“心之所行一切境界,皆如妄计见牛兔等”,则能“善灭诸戏论”,彻底破除无始“我执”自性妄想,身心寂静,从而步上解脱道。

  ——破“无见”即“断见”。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二·释集散品》龙树菩萨讲:“今行般若波罗蜜,灭颠倒虚诳,了知其无,非本有今无。本有今无,则堕断灭。”龙树菩萨说,认为“本有今无”,如认为“实有贪瞋痴”,即说贪瞋痴是有自性法,先起“有见”;然后又说,没有贪瞋痴,再起“无见”。这样分别贪瞋痴的有和无,实际就是认为“无贪瞋痴”与“有贪瞋痴”一样都是有自性法,不是互为缘起。
  “断见”对学佛之人极其有害!如果不深入经藏,在佛经上读到一切诸法“空”、“自性空”、“无”、“如梦、如幻”等,不求善知识,不深入学习佛经,“妄有所得起分别,后求其体不可得故,便言诸法决定是无”——先认为实有贪瞋痴,然后以为安住在一个自己妄想出来的认为没有贪瞋痴的自性境界里,就是得道,则成“断见”,又名“断灭空”。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佛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无所有增上慢空”就是否定因果缘起,断灭善根,认为守住此妄想“无所有增上慢空”自性境界就是得道。“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即是“断见”。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第一义空”,最容易被学人理解为“断见”。
  这种错误认识的产生,就是不理解龙树菩萨所讲:“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不知道“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而一见到“性空”二字,就认为是没有因果缘起,从而否定缘起,而将“缘起性空”般若正观错解为“断见”。这样读佛经时,见到佛讲“如来性空”,就否定如来从缘而起,而不见《妙法莲华经卷第一·方便品》佛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从而将如来错误理解为“无所有增上慢空”自性境界,而堕入“断见”。
  《中论》龙树菩萨讲:“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佛讲“空法”,是对症下药,是为了破除世人的“六十二诸见,及无明爱等诸烦恼故说空”。如果世人见佛讲空法,不去破自己的“六十二诸见,及无明爱等诸烦恼”,而“于空复生见”。如佛讲“无相”则生“无相见”,不知道认为“有相见”已如“有牛角”一样虚妄,更何况相对产生如“无兔角”一样的“无相见”!
  又如人读经,见佛讲如来藏、法身,则以为在十八界之外,有一个自性境界是如来藏——这种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的如来藏境界,仍然还是我执,则旧“常见”病未除,新“断见”病又生,我执坚固,诸佛圣人也难可施救!这种认为如来藏在十八界之外的认识就是“无所有增上慢空”断见,因为认为如来藏在十八界之外,则如来藏与十八界是相对之法,也就是说,承认有十八界,才能有如来藏;所以,认为有十八界即如“有牛角”一样,认为如来藏境界在十八界之外则如“无兔角”一样,这样认识如来藏则堕入断见。再换种讲法,认为如来藏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承认自性即是否定因果缘起,也就是断见。
  实际上,佛讲的“空法”,不是独立于十八界而存在,不是在十八界之外另有一个自性境界存在。此“空”义,不是“无因果(即否定缘起)”的断见,而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缘起性空”义!即:一切法从因缘而生,没有自性,但有假名,这就是“空”义!或者说,此“空”义是由一切法无自性所显现,反映的是一切法从因缘而生,但有假名,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这一根本性质。这样的“空”义,当然不离十八界,而依缘存在于十八界之中。所以,《心经》中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佛法只破不立——言无二者,无所分别,是为无二——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二法相者,如世间、涅槃,一切诸法各各有二。一切诸法不二者,世间、涅槃无二故——缘起性空故。
  般若之中本无一法,亦无一法可说!但世人执著“有无”二见,以及像“有无二见”一样,互相依赖而存在,互相矛盾而涵盖一切法的二法门——见“矛”(如世间)又见“盾”(如涅槃),佛菩萨才又破“矛”、又破“盾”,依世俗语言讲解甚深难明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消除众生的“矛、盾”自性妄想之双见,归顺清净真如!
  见《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集一切法品》佛讲:“大慧,二法相者,谓日光影、长短、黑白,彼如是等法各各别名,不得言不二。大慧,如世间、涅槃,一切诸法各各有二。大慧,何等涅槃,彼处无世间?何处世间,彼处无涅槃?以异因相故,是故我言一切诸法不二。一切诸法不二者,世间、涅槃无二故。是故,汝应修学诸法空、不生、无体、不二故。”
  例如,《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夫人说:“如来藏者,即是如来空性之智。……世尊,此如来藏空性之智,复有二种。何等为二?空如来藏,所谓离于不解脱智一切烦恼。世尊,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佛解脱智不思议法。”胜鬘夫人所说“空性之智”,不是即否定缘起的“无因果”断见,所以说“不空如来藏”;也不是“有自性”常见,所以说“空如来藏”。胜鬘夫人用矛盾双遣、只破不立的方法,来阐明如来藏实相——“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之“缘起性空”义!所以佛赞说:“此经所说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言无二者,无所分别,是为无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五十五·第四分随顺品》佛说:“应观诸法唯有假名所诠表故,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佛在这里说,要知道一切法但有假名,只有虚假的文字语言可以作正面的“诠表”肯定描述,应该这样认识而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佛的实际意思是,随顺般若波罗蜜多,不可以根据言词所作的正面肯定描述,就断定事物有自性,实际一切法是没有自性的。
  在佛经中,用“龟毛兔角”、“空花”,来代表有自性之物,即代表其根本不存在,只存在于世人的妄想中。在佛经中,有自性之物,还有法、性、相、定法、真实之法、法定实相等同义词,所以,一切佛经都在用幻法、无性、无相、无有定法、隐覆真实、无有真实、无有法定实相等等,来否定有自性之物。
  所以,读佛经,不要依文生义——不要依经文生有“定法”自性妄想义!如佛说善法,则认为有一个善“定法”;佛说出世间,则认为有一个出世间“定法”;佛说无为法、真如法、众生心法、法身法、涅槃法、如来藏法、阿赖耶识法、末那识法等等,则认为有一个如此有自性的“定法”,而不解如来真实之义!
  读佛经,要依文解义——佛所说一切都是遮断我们有“定法”的自性妄想,是用世俗讲“定法”的诠表语言,以此法破彼法,再用彼法破此法,从不立一定法,彻底消除一切“定法”自性妄想,才是无一切自性妄想的“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
  所以,《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五·授幻师跋陀罗记会》跋陀罗闻于如来如是记已,从空而下,顶礼佛足,……答言:“尊者当知,言无二者,无所分别,是为无二。何以故?遍知诸法但有名字是佛智故。”若起分别,即堕有无二见,即是自性妄想,即是无明。无所分别,遍知诸法但有名字,缘起性空,是为无二

  ——诸法无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菩萨摩诃萨,不应著于言说名字。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说:“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入楞伽经卷第六·法身品》佛说:“大慧,是故我经中说:‘诸佛如来乃至不说一字,不示一名。’何以故?诸法无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大慧,若不说法者,诸佛如来法轮断灭;法轮灭者,亦无声闻、缘觉、菩萨;无声闻、缘觉、菩萨者,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说?大慧,是故,菩萨摩诃萨,不应著于言说名字。”
  所以,“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一切讲述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的佛经中,即一切所有佛经中没有定法字,“依义无说,依分别说故”。佛菩萨“依分别说”文字语言诠表“定法”,是为了不断“诸佛如来法轮”,为能“依义”之“声闻、缘觉、菩萨”而说,因为这些圣人不会“著于言说名字”,不会“以取著故,于义不了”而产生有法、非法的自性妄想!遍知诸法但有名字,缘起性空,无所分别,是为无二。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如是诸菩萨各各说“生、灭,罪、福,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等等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如果依文字语言有所说,必依世俗概念而说,而概念即是“界定描述”用的语言——即界定轨持之法——描述有自性之法,所以,依文字语言所说一切法,必是分别有自性法——即有自性的“有无二见”二法门,而佛菩萨要说的是破“有无二见”没有自性缘起性空的不二法门。所以,佛菩萨依世谛所说法,“虽说诸法,非有非无,而不决定”(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是“只破”——只破有自性的“有无二见”二法门,“不立”——不立一个有自性法之法,“而不决定”——不说有“定法”。
  所以,前面所有诸菩萨所说的“生、灭,罪、福,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等等法门,都是依世俗说“定法”的诠表语言而讲的,如“有无二见”一样,互相依赖而存在,互相矛盾而涵盖一切法的二法门。所有诸菩萨讲完二法门,都随后总结说“离此二者”、“无见、无不见”等等,只破不立一有自性定法,二法门两者双遣,一切自性妄想“贫无立锥之地”,彻底销除,“才是为入不二法门”!
  所以,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般若佛性之中,乃至无有文字语言诠表“定法”,这才是佛菩萨通达的无一切自性妄想的“缘起性空”般若佛性——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善灭诸戏论”的不二法门!

  六、般若之中无一法,有无俱遣,只破不立,悉断一切见——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请大家学习佛“只破不立”的大般若智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佛说:“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佛讲,宁堕我人常见,不堕断灭空见。
  《佛藏经卷第三·净法品》佛又说:“舍利弗,我见、人见、众生见者多堕邪见,断灭见者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舍故。”佛又反过来讲,宁堕断灭空见,不堕我人常见。

  ——请大家学习六祖慧能“只破不立”的大般若智慧!
  又如大本《六祖坛经》六祖遗教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六祖即是用如“有与无、凡与圣”等,互相依赖而存在,互相矛盾而涵盖一切法的三十六对“缘起性空”法,依世俗语言又破矛、又破盾,销除众生种种自性妄想,言下见性!如问何名为闇,六祖举例答说:“明是因,闇是缘”——也就是说,“明”和“暗”(闇即暗)互为因缘;“明没即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也就是说,“明”和“暗”是相对的,有“明”才有“暗”,有“暗”才有“明”,互相依赖而存在;“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也就是说,“明”和“暗”互为因缘而成,但是假名,都不是有自性的定法,都没有自性,皆是“缘起性空”,这就是中道之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悉断一切见——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佛法只破不立,在《中论》结尾,龙树菩萨总结说: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可见,佛是为“悉断一切见”而“怜愍说是法”,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如果著于言说名字,则“以取著故,于义不了”。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佛说:“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义故,令诸众生堕阿鼻狱。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
  因为众生执著有自性见,如牛有角;所以佛才讲述无自性,如牛无角——“分析至微尘,求角无所有”,实际上没有一个真实的无自性定法!佛法只破不立,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佛说:“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可见,讲有角、无角,都是戏论,佛依世谛而讲;为的是“悉断一切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讲:“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是在用“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来破世人执著的“常乐我净”;当声闻学人执著“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时,佛又会用“常乐我净”来破。佛法之中,无一法可立可说,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依缘存在而性空,一切法与非法依缘存在而性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与非法双舍,只破不立,“悉断一切见”!
  因此,《黄檗山际禅师传心法要》里说:“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只破不立,悉断一切见——佛法如手指,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佛讲,佛说法“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如果不看月亮而把手指头当做月亮,此人则不但找不到月亮,就连手指头也认错了。为什么?因为他将别人的手指头当作明月!他不止认错手指头,而且什么是明暗也认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他将别人的手指头当作月亮的明亮光芒,当然不能了解“明”“暗”二性互为因缘而成没有自性的“缘起性空”中道之义。所以,一切佛法都是佛的手指,看佛经时,要知道佛只破不立,是佛在用手指指月,而不要把指头当做月亮!
  例如,见到《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佛说:“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菩萨永断无明闇故,故无所得,是故菩萨名无所得。”要知道佛是在用“无所得”破“有所得”,“无所得”是手指,依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悉断一切见”而“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大作如梦如幻佛事是月亮。如果认为佛讲有一个“无所得”法,则“无所得”名“无所得见”,心中仍是“有所得者名为无明”!
  再如,见到《中论卷第一·破因缘品》讲:“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以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七·般若波罗蜜多分》佛讲:“是诸善士由此因缘,于一切法皆不犹豫,能为有情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要知道佛是在用“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破“诸法自性”,“决定宣说一切法性都无所有”是手指,依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悉断一切见”而“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大作如梦如幻佛事是月亮。如果认为佛讲有一个“一切法性都无所有”法,则“一切法性都无所有”名“一切法性都无所有见”,心中“妄有所得起有分别,后求其体不可得故,便言诸法决定是无”,“本有今无,则堕断灭”!
  再如,读佛大乘经典,认为实有般若波罗蜜法,则必然是用“有无二见”来解读。所以,《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三》佛教诲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是为菩萨摩诃萨。”套用此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有所得者、无所得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自性、诸法无性,依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悉断一切见”而“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大作如梦如幻佛事,是为菩萨摩诃萨。
  所以,大本《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说: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第四章 般若毕竟空义——不可传译得悟,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大智度论卷第五十四·释天主品》龙树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是故诸天子惊疑迷闷。……菩萨初发心乃至得佛,于其中间,一切法无说无闻。诸观灭故、语言断故不可说,不可说故不可听,不可听故不可知,不可知故于一切法无受无著,则入涅槃。”

  一、佛般涅槃后,以尸波罗蜜戒为师,“不见戒相及我能持,不著戒,不著见,不著我”——“是诸法如实中,无持戒者、无破戒者,何况贪著而以为上?”

  ——那么,既然佛只破不立,为什么佛经中还讲解善法,如十善道等教导大家持戒呢?
  实际这些善法都是对治三毒烦恼之法门,换言之,就是破三毒烦恼之法门。佛只破不立,所说对治善法“有无中二处不染”,是名中道,是名说法。《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九·离世间品》普贤菩萨言:

  “菩萨见众生,三毒烦恼病,种种诸苦恼,长夜所煎迫;
   为发大悲心,广说对治门,八万四千种,灭除众苦患。”

  ——菩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清净持戒,只破不立,悉断一切见而无所分别,“修一切善法”,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则得解脱,得见佛性,得大涅槃。
  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梵行品》佛讲:“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清净戒者,戒非戒故,非为有故,定毕竟故,为众生故,是名菩萨戒清净也。……以戒净故,身体轻柔,口无粗过。菩萨尔时,若见若闻,若轻若尝,若触若知,悉无诸恶;以无恶故,心得安隐;以安隐故,则得静定;得静定故,得实知见;实知见故,厌离生死;厌生死故,则得解脱;得解脱故,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得大涅槃。是名菩萨清净持戒,非世间戒。”
  这些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是一切诸佛法印(见第一章)!如十善道——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即是破十恶的法门,也就是戒。见《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六·释摩诃衍品》龙树菩萨说:“佛总相说六波罗蜜,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不饮酒、不过中食,入不贪中;杖不加众生等,入不瞋中;余随义相从。戒名身业、口业七,善道所摄,十善道及初后。如发心欲杀,是时作方便恶口,鞭打、系缚、斫刺,乃至垂死,皆属于初;死后剥皮、食啖、割截、欢喜,皆名后;夺命是本体;此三事和合,总名杀不善道。以是故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于戒取著,“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舍利弗,善法中见,我亦说之名为邪见。” 
  但是如果于戒取著,求有所得而计望得道,就是“戒取见”。见《大智度论卷第四十·释往生品》龙树菩萨讲:“若人著我,复思惟我为是常?为是无常?若谓无常,堕断灭中而生邪见,无有罪福;若谓为常,堕常见中而生斋戒取,计望得道,或修后世福德乐,欲得此二事故取戒。”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佛藏经卷第三·往古品》佛说:“舍利弗,是人虽于我法中出家护持净戒,而于第一义空无所得法,心不信解惊怖疑悔,当知是人但贵持戒、多闻、禅定。舍利弗,是人不名供养恭敬尊重于我。何以故?舍利弗,无始世来无有众生不得四禅。若但知得四禅谓为沙门利者,是人何名供养于我?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当来世人,于我法中种种贪著、种种邪见毁坏我法。舍利弗,若人但贵持戒、多闻、禅定,当知是人不能净行沙门诸法,我则不说此人名为沙门、婆罗门。
  “舍利弗,若人于一切法无我,如实知无我;一切法本来无所有空,能如实知无所有空,是则不以持戒为上、多闻为上、禅定为上。何以故?舍利弗,诸法实相无生无起,于中无法可为上者。舍利弗,是诸法如实中,无持戒者、无破戒者,何况贪著而以为上?舍利弗,是名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一切法无相自相空,无我无人。若有是忍,是名行者,是名得者,是人名为以信出家,应受供养清净布萨,是人则为人中之天。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何以故?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舍利弗,善法中见,我亦说之名为邪见。何以故?舍利弗,离欲寂灭中无法无非法,无善无恶,是事皆空,远离诸结一切忆念,是故名离。舍利弗,无上道中诸欲永息。何等诸欲?谓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诸欲永息。”
  大本《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迁化前亦付嘱说: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教诲,善恶皆要“荡荡心无著”,“寂寂断见闻”!因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即只破不立)也。何等为离(只破不立)?离(只破不立)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
  所以,《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佛告阿难:“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只破知见,不立知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佛般涅槃后,以戒为师,此戒是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的“尸波罗蜜戒”
  见《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憍陈如品之末》佛讲:“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大方便品》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波罗蜜虽无差别,若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因般若波罗蜜,五波罗蜜得波罗蜜名字。”
  ——什么是尸波罗蜜戒?不见戒相及我能持,不著戒,不著见,不著我。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通达品》佛讲:“大王,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行尸罗波罗蜜,作是思惟:‘佛阿含教及毗尼中说波罗提木叉,菩萨摩诃萨应学不见戒相及我能持,不著戒,不著见,不著我。’……
  “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持戒坚固,若魔及魔眷属以妙色形逼试菩萨,心不动摇作是思惟:‘世尊所说:一切诸法如梦幻化。’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勤持戒,不求生人若作人王,不求生天若作天王。身离三失,无口四过,意免三愆,如此持戒不见我能持,不见戒相,无二无别自性离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通达尸罗波罗蜜。”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佛藏经卷第三·往古品》佛说:“舍利弗,是诸法如实中,无持戒者、无破戒者,何况贪著而以为上?舍利弗,是名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一切法无相自相空,无我无人。若有是忍,是名行者,是名得者,是人名为以信出家,应受供养清净布萨,是人则为人中之天。”
  所以,菩萨摩诃萨以尸波罗蜜戒为师,“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虽勤持戒,不求生人若作人王,不求生天若作天王”,“不见戒相及我能持,不著戒,不著见,不著我”——远离戒取见,“离诸欲、诸见”——“是诸法如实中,无持戒者、无破戒者,何况贪著而以为上?”

  二、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真实修行三决定义,如是菩萨顺行而至,则入涅槃。

  ——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又名佛遗教经)》中佛说:“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经千言万语,即是离义,即是戒义,即是性空义,即是缘起义,即是摄心义——从而“菩萨初发心乃至得佛,于其中间,一切法无说无闻”——“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般涅槃后,以尸波罗蜜戒为师,所谓摄心为戒,“身离三失,无口四过,意免三愆,如此持戒不见我能持,不见戒相,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由戒生定,“知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
  由定生慧,“诸观灭故、语言断故不可说,不可说故不可听,不可听故不可知,不可知故于一切法无受无著,则入涅槃。”
  所以,《首楞严经卷第八》佛讲完“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的“三种渐次”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后,佛总结说:“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我们不知守护六根,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欲证菩提,必在六根上下功夫,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悉断一切见”,无所住而生其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所以,佛在经文此段总结说:“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佛破完五十阴境后,总结说:“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所以,诸法无所得,如是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摄心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真实修行,则得解脱,得见佛性,得大涅槃。

  三、依“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真实归依,不再心外求法,至此心情才得宁安!

  ——真三归处即是佛性。
  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佛说:

  “迦葉汝今当,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可见,真三归处即是佛性。什么是佛性?《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佛说:“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假众缘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待众缘然后成者,即是无性;以无性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佛性“假众缘故则便可见”——即假佛所说“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一切善法”真实修行缘起则便可见,“即是无性”——即众生佛性“缘起性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六·文殊师利说般若会》佛言:“是故比丘、比丘尼,闻说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生惊怖,即是从佛出家。若优婆塞、优婆夷,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
  宗喀巴大师著的《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讲:

  皎皎明月月称学说,光照深理夜荷开放。
  多亏恩师指点释疑,至此心情才得宁安。
  佛陀利众事业之中,言教事业最为重要。
  更重要者宣教缘起,智者以此纪念佛陀。

  明白了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即佛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了知“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就不会再心外求法。
  从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得闻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心不惊怖,即是成就真归依处”——“皎皎明月月称学说,光照深理夜荷开放。多亏恩师指点释疑,至此心情才得宁安。”

  四、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不从人得,不可传译得悟。

  ——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不可思议。
  通过上述的理论思辩,可以知道:若有忆念念想,即是无明、自性妄想,不离有无二见。因此《佛藏经卷第三·往古品》佛说:“一切诸法忆念为本,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为此,佛教导说:“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是一义,所谓离也。何等为离?离诸欲、诸见,欲者即是无明,见者即是忆念。”什么是离(即戒、即只破不立)?佛讲:“离欲寂灭中无法无非法,无善无恶,是事皆空,远离诸结一切忆念,是故名离。”
  如果不知道此义,用思维心意想佛法,即是无明、自性妄想,不离有无二见。所以《大般涅槃经卷第三·金刚身品》佛讲:“如是,善男子,佛法无量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此处的不可思议,不是形容词,而是劝喻修行——不可思议!若思议——即是无明、自性妄想,不离有无二见——“所有念想即为是见,见即是邪。”

  ——《六祖坛经》慧能大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不悟,迷时师度,佛菩萨千言万语“开示演说不违缘起。一切诸法皆入缘起,若入缘起,是则无有中边之说。若离言说,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见《大宝积经卷第五·无边庄严会无上陀罗尼品》),而劝喻修行——远离诸结一切忆念——离诸欲、诸见,佛法无量不可思议!
  若悟,悟了自度——不可思议——远离诸结一切忆念,是故名离,“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而离四句绝百非,“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师子吼菩萨品》),又名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阿难讲:“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所以,佛法不从人得,不可传译得悟,必须真实修行,于一切法无受无著,歇即菩提,则入涅槃。

  五、理则顿悟,事非顿除!——第一不得弃这个,这个不是易得,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能说不能做,不是真修行!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见《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最后佛说:“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佛讲,“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我们不知守护六根,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欲证菩提,必在六根上下功夫,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悉断一切见”,无所住而生其心,“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此阿毗达摩,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佛讲,“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佛在《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总结说:“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佛讲,“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初分学观品》佛说:“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空花、如寻香城、如变化事,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若菩萨摩诃萨欲通达一切法如梦如幻,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这正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甚深难明之处!知此则“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修行。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很惭愧,写到这里,无法开演!因为自己还做不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终日之中仍然口中说般若、心中起有无!仍是娑婆世界一介凡夫,世俗毛病浑身不少,名利八风吹得动,贪瞋痴秽还满身,但我深信,依此“缘起性空”般若正观——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母,名利八风必将散,贪瞋痴秽染还净,护法修行功德满,明心见性至菩提!
  “能说不能做,不是真修行”——这是一位无名大德让我深深惭愧之语!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八》记载:澧州药山惟俨和尚上堂曰:“烦恼作何相状?我且要尔考看!更有一般底,只向纸背上记持言语,多被经论惑。我不曾看经论策子。汝只为迷事走失自家不定,所以便有生死心。未学得一言半句一经一论,便说恁么菩提涅槃、世摄不摄!若如是解,即是生死;若不被此得失系缚,便无生死。
  “汝见律师说什么?尼萨耆突吉罗最是生死本。虽然恁么,穷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尽有此长短、好恶、大小、不同。若也不从外来,何处有闲汉掘地狱待尔?尔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见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欲识人天,即今洗净威仪持瓶挈钵者是,保任免堕诸趣。第一不得弃这个,这个不是易得,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此处行不易,方有少相应。
  “如今出头来,尽是多事人。觅个痴钝人不可得。莫只记策子中言语以为自己见知,见他不解者便生轻慢——此辈尽是阐提外道,此心直不中切须审悉。恁么道犹是三界边事,莫在衲衣下空过,到这里更微细在。莫将等闲,须知珍重。”
  ——望各位师兄,“第一不得弃这个,这个不是易得,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深入经藏,求善知识,修佛教一切善法,发愿往生佛国净土,亲见佛菩萨而明心见性,悟后起修,解行相应,能说能做真修行!

  ——阅读此论,请不要错解本论为唯学般若波罗蜜,不学余波罗蜜!
  《大乘方广总持经》佛说:“阿逸多,菩萨如是具足修行六波罗蜜,乃能成就无上菩提。彼愚痴人信己自执作如是说:‘菩萨惟学般若波罗蜜,勿学余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最殊胜故。’作是说者,是义不然。……我曾往昔于六十劫,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各六十劫。彼愚痴人妄作是说,唯修一般若波罗蜜得成菩提,无有是处。怀空见故作如是不净说法。”
  如果认为本论只教大家唯学般若波罗蜜,那么,佛说“怀空见故”,将佛所讲“一切善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之“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当作了断灭空见,才“作如是不净说法”!实际上已经是增上慢者。《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优波离会》佛告优波离:“云何名为菩萨乘人增上慢者?若诸菩萨作是思惟:我当发心求一切智,名增上慢;我当修行六波罗蜜,名增上慢;唯依般若波罗蜜而得解脱,更无余法而得出离,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名增上慢;此法是净,此法非净,名增上慢;此诸佛法,此缘觉法,此声闻法,名增上慢;此法应作,此不应作,名增上慢;此是深法,此非深法,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名增上慢;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疾得耶?不疾得耶?名增上慢;一切诸法不可思议无能知者,我能了知,名增上慢;乃至于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起思惟为大执著,是名菩萨增上慢者。”
  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离增上慢?”
  佛告优波离:“若于一切不思议法无所执著,是名究竟无增上慢。”
  请深入经藏,反复阅读本师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反复阅读龙树菩萨《中论》等,反复阅读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反复阅读宗喀巴大师《佛理精华缘起理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发心求一切智,缘起修行六波罗蜜一切善法,“于一切不思议法无所执著,是名究竟无增上慢。”

第五章 法欲灭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般若波罗蜜灭者即佛正法灭

  一、什么是正法末世?——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可见,“正法末世”是指“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即“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而不舍我执,“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没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是名正法末世。

  二、法欲灭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

  《佛说法灭尽经》讲:“法欲灭时,……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为什么佛讲《首楞严经》先化灭去?因为正法末世时,则会出现贬低诽谤般若波罗蜜为不了义,贬低诽谤“缘起性空”为二乘见等现象!
  《首楞严经》主讲首楞严三昧,而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可见,首楞严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所以,般若波罗蜜住者即末世众生能了四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首楞严三昧住,首楞严三昧住者即佛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末世众生不了四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首楞严三昧灭,首楞严三昧灭者即法欲灭时,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例如:诽谤般若波罗蜜为“空宗不了义”、“二转法轮不了义”,如般若波罗蜜不了义,则首楞严三昧不了义,则首楞严三昧先化灭去,首楞严三昧灭者即法欲灭时,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例如:分裂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曲解认为“缘起性空”为二乘见,不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曲解认为二乘无般若,般若波罗蜜是登地菩萨境界,使众生不得般若波罗蜜佛法真义,从而不知道“知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见《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师子吼菩萨品》),则首楞严三昧先化灭去,首楞严三昧灭者即法欲灭时,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而实际上,佛法小乘、大乘,乘乘平等,皆是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不二法门。见《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九·释嘱累品》龙树菩萨讲:“如经中说: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乃至为声闻人说法,其中皆是赞般若事。”

  ——为什么佛讲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因为末世众生没有“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我执坚固,贡高我慢,深著有无二见,从而“是非故共诤”(见《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释习相应品》),远离尊师重道。
  见《般舟三昧经卷上·四事品第三》佛告跋陀惒:“如是等菩萨,当慈心,当乐于善师,所视师当如佛,悉具足承事。欲书是三昧经时,若欲学时,菩萨敬师如是。跋陀惒,菩萨于善师有嗔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佛讲,“菩萨于善师有嗔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于是般舟三昧先化灭去,般舟三昧灭者即法欲灭时,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法界品第三》佛言:“大王,菩萨摩诃萨有般若故近善知识,欢喜恭敬犹如佛想,以亲近故不得懈怠,灭一切恶诸不善法,生长善根,既灭烦恼远离障法,即得身口意业清净,由清净故即生敬重,以敬重心修习空行,修空行故远离诸见,离诸见故修行正道,修正道故能见法界。”因此,末世众生应尊师重道,“有般若故近善知识,欢喜恭敬犹如佛想,以亲近故不得懈怠”,才可“灭一切恶诸不善法,生长善根。”
  例如:杜撰宣扬法师的缺点,甚至对法师的言论断章取义,以达到诽谤的目的。或者否定“视善师如佛”的“四归依”等,进而否定整个藏传佛教密宗。而实际上,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佛警示言:“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
  而且,在家人不能说僧过恶!即使是事实,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佛说谤佛经》佛警示言:“善男子,汝应善知如是法门。我今已说,既得闻已,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经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不守护恭敬供养出家师傅,喜好说僧过恶,诽谤法师,这种乱象就是法欲灭时,因为“菩萨于善师有嗔恚,有持善师短,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

  三、佛法只有清净传承——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没有所谓的发展演变!

  ——四卷《中论》的长行解释文说:“若人深著诸法,必求有见,若破自性则见他性,若破他性则见有,破有则见,若破无迷惑。”
  世人以“有无二见”来读佛经,看到佛破有则见无,堕入断灭见;再看到佛破无则迷惑,难道佛想说的是有,又堕入常见。“以取著故,于义不了”而迷惑不解。其中贡高我慢者,于是按自己的意思解释:有的读经,见经中有说“真实法”的字样,就认为佛都说了“真实法”,那么其他“如梦如幻”、“空”、“空性”说法都是方便说法,是不了义,认为有“真实法”才了义;将佛讲的“从缘生故名之为有”的“真实法”,错解为肯定自性妄想的常见。有的读经,见经中说“空”、“空性”的字样,就认为佛都说了“空”,那么其他“真实法”都是方便说法,是不了义,认为“空”才了义;将佛讲的“无自性故名之为无”的“空”,错解为否定因果缘起的断见。以“有无二见”来读佛经,即使小悟万千遍,大悟数十变,还是在“有见”和“无见”中打转。
  “肉眼诸众生”(见《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如来性品》佛说:“我为肉眼诸众生等说是四依,终不为于有慧眼者”),以“有无二见”分出了义和不了义经后,于是开始互相攻击,这派说那派不了义,那派说这派不了义,不肯深入经藏,争论不止!其实,都是盲人打架,即使胜利了,仍是不见光明!“有见者与无见者相违,相违故有是非,是非故共诤,有诤故起诸结使,结使故生业,生业故开恶道门”(见《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释习相应品》)。而不知道“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依此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只破不立,能真实相信佛教圆融,义义互通,法法互通,乘乘互通,经经互通,卷卷互通,段段互通,句句互通,字字互通,“一切诸经皆是了义”。

  以“有无二见”来探究佛经,自然会认为佛法义义、法法、乘乘、经经、卷卷、段段、句句乃至字字都是自相矛盾的。世人不解佛法真实之义,见佛菩萨用矛破盾,就说此矛真实,盾不真实;见佛菩萨用盾挡矛,就说此盾真实,矛不真实。因为不离“有无二见”,再一想,见佛菩萨又说“矛”又说“盾”,不明白是用“只破不立”的手法在讲述“缘起性空”般若正观,从而迷惑不解,甚至诽谤说:“佛菩萨又说矛、又说盾,佛法真是自相矛盾!”(同义此句,可见于一切世俗辞典和书籍!)
  以“有无二见”来读佛经,其中“深著诸法”而贡高我慢者,从字面上见到佛法义义、法法、乘乘、经经、卷卷、段段、句句乃至字字都是自相矛盾,于义不了而迷惑不解。于是开始依据“有见”或者“无见”,树立门户之见,诽谤佛法是在演变发展,如由小乘向大乘发展演变:深著有见者,则认为小乘是佛正法,大乘佛法不是佛说,是后人演变发展而编篡,将佛讲的第一义空错误理解为无见而诽谤;深著无见者,则认为小乘虽是佛正法,但大乘佛法才究竟,佛法是由小乘向大乘发展演变,错误认为小乘与大乘佛讲的第一义空不同而起诽谤。
  再如,依据“有见”来学习唯识宗,依据“无见”来看待般若波罗蜜,认为佛法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按有无二见将佛法分为几个发展时期:深著有见者,则认为般若波罗蜜是“空宗不了义”、“二转法轮不了义”,佛讲的唯识才了义,是“三转法轮了义”;深著无见者,则认为般若波罗蜜了义(误撞对的),佛法不但由小乘向大乘发展演变,还由唯识向般若发展演变,错误认为小乘、唯识与般若里佛讲的第一义空不同而起诽谤。
  以“有无二见”来看佛法的流传,于是产生了佛法本土化的邪说。如认为佛教禅宗,由六祖慧能本土化。其实,这样的本土化,不是六祖慧能所为,而是这些学者在将佛法本土化:一种是与本土的有见结合,将六祖慧能的无上禅法,错判为真常性宗;一种是与本土的无见结合,错解六祖慧能所讲的自性,真有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从而否定因果缘起。
  再如,产生认为藏传大乘密宗佛法,和当地的苯教巫术结合而本土化的邪说。其实,这样的本土化,是这些学者在与自己的“有无二见”本土化:一种是与学者的有见结合,即有“戒取见”结合,诽谤藏传大乘密宗佛法不是佛法;一种是与学者的无见结合,错误认为密宗堕入断灭空,而不知道佛讲的第一义空是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方等经者,知般若佛性,犹如甘露;不知般若佛性,服之则成毒。
  《乾隆大藏经》将《般若部》放在首部,就是因为般若波罗蜜是佛法的根本标志,有了此部,世上才有佛正法!学习阅读佛经,如果不从般若经典开始理解透彻,就直接阅读其它讲述佛菩萨常乐我净之体大、相大、用大的大乘方等经典,则会看到什么,就会执著什么。如见《华严经》佛之体大、相大、用大,就认为佛法身有体大相、有相大相、有用大相,从而错解“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无相佛义,常见自性妄想连绵,堕入外道常见而不自知!而且,在大乘方等经典中,处处讲“自性空”,很多经文翻译时简称“空”,世人依断见自性妄想连绵,误认佛讲的“空”是否定因果缘起的,而不知道佛意是“缘起性空”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从而堕入断见深渊。从而执著无明大梦里如空华一样的事物,在梦里找我,而不知道一切法如梦如幻,唯心所现,性相俱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在《大般涅槃经卷第八·如来性品》中,佛嘱咐说:“善男子,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佛讲,依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者,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依常见者、依断见者,方等经者亦如毒药。为什么?佛接着讲:“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什么是佛性?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佛说:“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佛性又名般若波罗蜜——即“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者,愚者不知,以取著故,于义不了,了义的方等经者,就变成了世间的常见、断见之断慧命的毒药。

  四、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多,正法灭者为大乘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多,正法灭者为大乘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同样,《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白言:“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多。……“善哉!世尊,摄受正法者则名大乘。……正法住者为大乘说,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灭者为大乘说,大乘灭者即正法灭。”
  摄受正法就是摄受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因般若波罗蜜而得名为波罗蜜,六波罗蜜其根本就是般若波罗蜜。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大方便品》佛言:“须菩提,譬如转轮圣王,若无轮宝不得名为转轮圣王,轮宝成就故得名转轮圣王;五波罗蜜亦如是,若离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不离般若波罗蜜故得波罗蜜名字。”
  大乘即是佛乘,而一切诸佛由般若波罗蜜佛母出生。所以,般若波罗蜜住者即六波罗蜜住,六波罗蜜住者即大乘住,大乘住者即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六波罗蜜灭,六波罗蜜灭者即大乘灭,大乘灭者即正法灭。所以,般若波罗蜜住者即佛正法住,般若波罗蜜灭者即佛正法灭。

  ——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法离自毁伤,生多功德入大乘道——或有于此甚深法中不能解了,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四十八·第四分天赞品》尔时,佛告诸天子言:“天子当知,我观此义初得无上正等觉时,宴坐思惟不乐说法,心作是念:‘我所证法微妙甚深,非诸世间卒能信受。’天子当知,我所证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法甚深,非能证、非所证,无证处、无证时。”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胜鬘夫人会》胜鬘夫人言:“有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法离自毁伤,生多功德入大乘道。何等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自成就甚深法智;或有成就随顺法智;或有于此甚深法中不能解了,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胜鬘夫人说,有三种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法——“‘我所证法微妙甚深,非诸世间卒能信受。’天子当知,我所证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离自毁伤:一种是能理证、悟证佛甚深法智;一种是能理证佛甚深法智,虽未及悟证而已经能随顺不逆;一种是不能理解佛甚深法智,但自责“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不诽不谤。这样对待佛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法智的人,能“生多功德入大乘道”而成佛!
  总之,学佛之人,谨记《六祖坛经》慧能大师法语:“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尊师重道,般若波罗蜜多不先化灭去,首楞严经不先化灭去,般舟三昧不先化灭去,佛法即不是欲灭时!

第六章 护持佛悟道时所证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的功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译》佛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佛说,在后末世即现在这个时代,受持读诵此经,即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所得功德果报不可思议。佛还说,我不讲了,因为所得功德果报实在是太大了,太不可思议了,小心众生不可能接受的,讲了也不会相信,还是不讲了。其实,佛此处没有讲,但在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讲法对象是曼殊室利菩萨即文殊菩萨时,佛开讲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功德果报!请只为自己未发菩提心的小心众生,不要惊喜的“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三·第六分劝诫品》佛告曼殊室利菩萨:“假使碎此三千大千堪忍世界悉为极微,一一极微为一圣者。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尽彼圣众寿量短长,以诸世间上妙饮食、衣服、卧具及医药等,起殷净心奉施供养;般涅槃后各收驮都,起窣堵波严饰供养;或以七宝满如前说尔所极微大千世界,上复积至色究竟天,于彼圣者各别奉施尔所大千世界七宝,毕自寿量昼夜三十牟呼栗多相续不断。曼殊室利,于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获福多不?”
  曼殊室利即白佛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前说施福尚难思议,何况于此所获福量!”
  佛告曼殊室利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此经流通演说,所获福聚于前施福,百倍为胜,千倍为胜,乃至邬波尼杀昙倍亦复为胜。
  “曼殊室利,如是功德若不回求佛菩提者,应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他化自在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乐变化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睹史多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夜摩天王,复经尔所极微数劫作天帝释,况转轮王!以彼回求一切智故,能得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堪忍世界”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驮都”指佛的舍利,“窣堵波”此处指供养佛舍利的佛塔。“牟呼栗多”是古时间单位,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邬波尼杀昙”指数之极限,即无穷大。
  佛说,护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受持此经流通演说,如果回求一切智,“能得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
  佛还说,护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受持此经流通演说,如果不回求佛菩提,“应经尔所极微数劫”当作他化自在天王、乐变化天王、睹史多天王、夜摩天王、天帝释,况转轮王!
  在佛经中,佛所讲的一切善法,没有一个功德福利胜过甚深般若波罗蜜,因为这是成佛之法!即使不能深解,耽染欲界,不求成佛证菩提,但“仰推如来,唯佛所知,非我境界”,不诽不谤,护持而行,得天上人中一切最胜王位报!

第七章 “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未来佛弥勒菩萨言“此是菩萨知诸法智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九·入法界品》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已,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
  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阿僧祇宫殿……善财童子亦复如是,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及不思议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诸法故,得诸菩萨自在力故,见楼阁中一切庄严自在境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摄神力入楼阁中,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尔时,善财闻弹指声,从三昧起。
  弥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受诸菩萨三昧喜乐,能见菩萨神力所持、助道所流、愿智所现种种上妙庄严宫殿;见菩萨行,闻菩萨法,知菩萨德,了如来愿。”
  善财白言:“唯然!圣者,是善知识加被忆念威神之力。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
  弥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善男子,此解脱门中,有不可说不可说解脱门,一生菩萨之所能得。”

  ——可见,弥勒菩萨摩诃萨说:“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智,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悉不成就——即是“缘起性空”般若正观!
  所以,“能以幻智知诸法故”,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此是菩萨知诸法智”!“此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这就是未来佛弥勒菩萨摩诃萨“一生菩萨之所能得”!

第八章 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佛大般涅槃的最后遗教

  一、佛大般涅槃时的最后遗教

  在《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世尊释迦牟尼佛大般涅槃时的一段经文如下: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槃。

  ——佛临般涅槃前,第一次嘱咐众生:“我以甚深般若……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甚深般若就是般若波罗蜜,众生依之分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名出世人。佛前一句嘱咐众生,我说的法相就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佛后面再嘱咐众生,要依般若波罗蜜断无明灭生死始!
  ——佛临般涅槃前,第二次重复嘱咐众生:“我以摩诃般若……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摩诃般若就是大乘般若波罗蜜,发菩提心的菩萨摩诃萨依之成佛得名大涅槃。佛前一句嘱咐众生,我说的摩诃般若法相就是大涅槃!佛后面再嘱咐众生,真见摩诃般若波罗蜜,名为解脱;不知道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无明!
  ——佛临般涅槃前,第三次最后嘱咐众生:“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佛最后嘱咐众生,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即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见十二因缘性空,圣用十二因缘而得解脱!佛最后告诉众生,以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佛在最后的三次嘱咐中,层层推进,一讲三乘普被之甚深般若,说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二讲发菩提心之摩诃般若,说真见此法,名为解脱;三讲般若波罗蜜等同于佛眼,以是因缘,佛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由此可知,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就是无上甚深佛之知见!

  二、若失余宝为可,此宝不可失也!——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九·释嘱累品》龙树菩萨讲:“复次,有人见佛殷勤嘱累,故言佛大事办,犹尚尊重般若,是法必尊必妙。譬如大富长者命欲终时,以众宝与儿,偏以如意宝珠殷勤嘱累:汝勿以此宝自无定色,质如虚空,微妙难识故,而不守护?若失余宝为可,此宝不可失也!大富长者是佛,以般若波罗蜜嘱累阿难,汝好受持守护,无令忘失!除般若,虽有十二部经,尽皆忘失,其过尚少;若失般若一句,其过大多!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如经中说: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得,乃至为声闻人说法,其中皆是赞般若事。”
  这就像一个大富长者准备长期出门远游,那么,他一定会将家中最珍贵的无价宝物交付子女,千叮咛万嘱咐好好看管,依此无所乏短常可如意!
  大慈大悲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同样在般涅槃前,千叮咛万嘱咐,将最珍贵的佛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托付给了我们,依此也可像佛一样解脱大涅槃!
  所以,佛已经做了最后的嘱托!——我们应该遵佛遗教,像看待自己的眼睛一样,认真护持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承先代无数大菩萨业,广为流传,完好无缺的交付予如幻众生,才能真正报佛深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龙树菩萨、六祖慧能大师、宗喀巴大师及其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  摩尼宝珠居士 顶礼

  
  附录:《甚深了义般若波罗蜜——“缘起性空”般若正观论》(广论) —— 供大家阅经时参考,欢迎对照佛经原典阅读!

  引用《乾隆大藏经》佛经索引

  经名(按拼音排序) 部名和序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大乘般若部·0017 部
  禅源诸诠集四卷 此土著述·1565 部
  成唯识论十卷 大乘论·1190 部
  持世经四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62 部
  大哀经八卷 大乘大集部·0075 部
  大般涅槃经四十卷 大乘涅槃部·0109 部
  大般涅槃经后分二卷 大乘涅槃部·0111 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大乘般若部·0001 部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 大乘宝积部·0020 部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 大乘论·1206 部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50 部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大乘大集部·0060 部
  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9 部
  大乘密严经三卷 大乘单译经·0440 部
  大乘起信论(二译)三卷 大乘论·1243 部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73 部
  大乘显识经 大乘宝积部·第0049 部
  大法炬陀罗尼经 大乘单译经·第0418 部
  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 大乘大集部·0057 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大乘华严部·0083 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大乘华严部·0084 部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 大乘华严部·0085 部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上下同卷 大乘单译经·0439 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乘单译经·0423 部
  大佛顶如来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大乘单译经·0442 部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大乘单译经·0526 部
  大智度论一百卷 大乘论·1163 部
  地藏菩萨本愿经二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98 部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大乘宝积部·0052 部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2 部
  佛藏经四卷 大乘律·第1090 部
  佛说宝云经七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48 部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86 部
  佛说谤佛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39 部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一卷 大乘宝积部·第0053 部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十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1038 部
  佛说三转法轮经一卷 小乘阿含部·0654 部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三卷 大乘单译经·第0395 部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大乘单译经·第0391部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4 部
  黄檗山际禅师传心法要 此土著述·第1567部
  解深密经五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3 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三卷 大乘般若部·0010 部
  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22 部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此土著述·第1584 部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71 部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此土著述·1547 部
  妙法莲华经七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30 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3 部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大乘般若部·0014 部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1 部
  入楞伽经十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72 部
  深密解脱经五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242 部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三卷 大乘论·1186 部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大乘般若部·0009 部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大乘般若部·0015 部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十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0973 部
  说无垢称经六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45 部
  无字宝箧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17部
  维摩诘所说经三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42 部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 大乘宝积部·第0042部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大乘般若部·0018 部
  无量义经一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0129 部
  五灯会元五十七卷 此土著述·1602 部
  贤愚因缘经十三卷 西土圣贤撰集·1315 部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 大乘般若部·0006 部
  央掘魔罗经四卷 大乘单译经·0430 部
  瑜伽师地论一百卷 大乘论·1164 部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 小乘阿含部·0539 部
  中阿含经六十卷 小乘阿含部·0538 部
  中论四卷    大乘论·1173 部
  自在王菩萨经二卷 大乘大集部·0078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