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导致的问题:诗词趣话【宋效永·宋立诚 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19:10:31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谢灵运的“神助” 武人弄笔的启示
 骆宾王巧助宋之问
 王维诗救卖饼妻
 《滕王阁序》有神助
 短袍藏诗结姻缘
 汪遵的三首咏屈诗
 白居易诗误佳人
 白居易善全诗名
 画眉深浅入时无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趁韵诗人权龙褒
 “龟”形诗与盼夫“归”
 杜牧寻芳到已迟
 王毂歌诗退无赖
 李小姐慧眼识才郎
 刘氏的两首劝夫诗
 李煜等的三首《虞美人》
 徐德言破镜重圆
 陶縠的《春光好》与女间谍
 柳永因词谒孙何
 柳永情恋谢天香
 张先的游戏词与晏殊的真感情
 文人的创作传统与通俗歌曲
 晏殊鉴赏的收益
 宋子京“蓬山”不远
 魏野题诗惊添苏
 欧阳修的终身之恨
 欧阳修一日千里
 诗穷而工与隐而工
 欧阳修的“近视眼”
 欧阳修忆旧与妓女祝寿
 姚嗣宗计遣诗叟
 蔡挺玉关人老
 欧阳修的马屁
 张才翁巧化春游词
 苏轼悲秋与朝云伤春
 到底为谁洗恶诗
 苏轼的中秋词
 东坡词得夫人助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苏轼与参寥
 这次还了相思债
 鉴赏的失误与非音乐的耳朵
 苏轼失踪与徐君猷过敏
 琴操问对悟为尼
 田歌自古非知田
 苏轼为妓脱籍
 黄庭坚俚语却知音
 苏门的“家教”
 黄庭坚老年多情
 《临江仙》少游独冠
 败诗思与续诗
 张耒的两首赠妓词
 万里云帆昨日到
 挥毫当得江山助
 韩丞相词情动神宗
 对境法与本文批评
 让你归去做新郎
 韦诗黄书江神爱
 贾娉娉巧集唐句
 蔡京的临终悔恨词
 妓女苏琼与权奸蔡京
 宋高宗的眼力
 徽宗父子的唱和词
 周邦彦因词沉浮
 姜白石泛舟巢湖
 侯蒙的风筝词
 姜夔词撩妇人心
 王彦龄智辩《望江南》
 《醉花阴》五十比一
 朱熹与军营妓女严蕊
 胡铨一词贬海南
 “无情”不怪桥头柳
 身边少个人儿睡
 聂胜琼《鹧鸪天》消醋意
 长公主因词感疾
 海誓山盟字字真
 洪迈的“掉头”与“摆头”
 贾似道蠢昧醉“半闲”
 移巢别处觅雕梁
 花看人采方知惜
 张县令趣赏吴沆诗
 诗词创作的精神气候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袁枚的困窘

 出版说明

   《古典诗词漫话》是一套文化类普及读物,共15种,每种一个专题,它起自先秦的《诗经》,终于晚清的龚自珍,是有着一个大致的脉络的。
  诗词是中国文学长久以来的骄傲,谈诗论词的专著、论文数不胜数。这套书所以采用漫话的形式,是为着读者接受的方便。每个时代的读者,理解自己时代的作品,除特殊情况外,大都不存在什么困难。而时代相隔,理解起来似乎就有些滞碍。时代距离愈远,理解起来困难也就愈大。理解的隔膜源自于生活的隔膜。
  诗词也是如此。历史上桑间濮上的谣咏,文会燕集中的歌吟,都是新鲜生动、荡人情思的。但隔着百年乃至千年的时光,失却了读者与作品的直接交流,她的生气愈来愈微弱,影响也就越来越衰减。等到变成人人敬而远之的“古典”,她的天生丽质和勃勃生气已经被时间织就的蛛网遮盖住了。要恢复她的生气,就要拭去这层蛛网,使我们能直接面对她的本来面目,乐于和她做朋友。久而久之,就会从这位韵致高雅的朋友身上得到原来意想不到的好的影响。
  像这样的工作,港台称之为“古典的现代化”;大陆原来称为“鉴赏”,近年也逐渐袭用港台的说法。做这样的工作,高头讲章固不可废,但形式灵活、內容风趣生动的随笔似更相宜。本套丛书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用漫话的形式,将诗人的生命历程、作品的內涵与诗艺表现作为叙述重点,着重艺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每一本都包括四五十篇短文,每篇处理一首诗,或一个特定事件。各篇分读可以体味作品的精华,合观则可得诗人的身世与人格。举凡诗人轶事,诗作赏析,均能深入浅出,雅俗兼顾。既是非常好的文化小品,也是学术小品,很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这套书先在香港出版,原名“诗词坊”,香港中华书局的同人为使丛书更具吸引力,在版式和插图上动了不少脑筋。既而引入台湾地区,也大受欢迎,在学林颇获好评。现在,蒙作者及香港中华书局慨允,我们对原作略加修订,并保留了部分插图,重新出版。像这样的一套小丛书,能在两岸三地出版,本身已经证明了它的价值。
  最后,向这套丛书的作者和香港中华书局同人表示谢意,也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们今后把“古典的现代化”工作做得更好。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03年6月

前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中国古典诗词则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包罗万象,其中丰富的作品犹如春之牡丹,夏之芙蓉,秋之海棠,冬之腊梅。它们时时争奇斗艳,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也呈现着多姿的绚丽。它是人们陶冶情操的佳品,提高艺术修养的门径;是创作素材的有益源泉,也是创作经验的良好借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滋润着一代又一代诗人、艺术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具有永久不朽的魅力。  和中国古典诗词的绚烂多彩一样,中国古代诗词作者的创作也是异态纷呈,各有蹊径。他们有的对客挥毫,才思敏捷,有的濡墨腐毫,难以落笔;有的将家人驱走,抱被独卧,辛苦构思,有的斗酒助兴,挥毫飘逸,恣态潇洒;有的踏破铁鞋,饱览山川,得山川之灵气,有的则下帷斗室,缜密构思,一语惊人;有的诗词成于青楼歌坛之上,有的则成于诗友兴会、留连风月之中。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这些创作故事,非但可以了解这些诗词写作的背景,同时也可以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而这一点,也恰是古典诗词爱好者,学习者所乐于知道的。这也是这本小书所本的一个目的。
  作者本身的期望还不止此,更希望这书能为读者带来如下几方面的收益:一是通过阅读这些创作故事,产生或加深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二是通过阅读这些创作故事,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各自独特的精神风貌,如他们有的诙谐,有的幽默,有的极富艺术修养,运用诗词形式极为娴熟,信手拈来,皆成佳作;有的创作灵感勃发则依赖于某一特有契机;三是这些创作故事,一般都引申出了一个文艺理论观点,一个文艺理论问题,而这一点,对广大文学创作者、爱好者则又是极为有益的。
  当然,如果读者的收获不仅于此,更能得到些“题外之旨”,那便是作者更为期望的了。

谢灵运的“神助”
         南朝刘宋时的大诗人谢灵运,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在当时与颜延之齐名,是宋代最有名的一位大诗人。他的诗歌,不但常为时人所欣赏,而且还是后人创作的典范。因此有关他的创作就流传着不少有趣的故事。  据《谢氏家录》记载,有一天,谢灵运在永嘉西堂作诗,一天都没有把一首诗作好。正在苦苦思索,似睡非睡、迷糊朦胧之际,忽然看见他的族弟谢惠连走过来,于是头脑里马上迸出了这样的两句诗: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两句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佳句,几乎历代都有人欣赏称赞这两句诗。谢灵运写出了这两句诗后,非常高兴,他马上对人说:“写成这两句诗是有神帮助我,并不是我写的。”而当时人也认为,谢灵运只要一看见谢惠连,就会才思活跃,佳句纵横,好的诗句就会不知不觉地从头脑中迸发出来,真是令人奇怪。
  事实真是如此吗?大凡稍有一点文学创作经验或文学理论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谢灵运面对谢惠连便有佳句迸出,这并不奇怪,也并非是什么神助,而是创作过程中灵感的突然爆发。实际上,谢惠连也是才思富捷的人,他写作的《秋怀》诗、《捣衣》诗,据当时人评价,就是构思敏捷的谢灵运,也并不能超过他。他还和谢灵运常在一起游玩赋诗,有一次到福建闽侯县欧冶子的铸剑之处,二人并诗连句,并把诗歌刻在铸剑处潭边的大栎树上。正是因为谢惠连也构思敏捷,所以谢灵运见到他就同样触发了自己的创作灵感,而写出了“池塘生春草”这样的好句子。而在此之前,谢灵运实际上已构思了一天,他似睡非睡迷糊朦胧,很伤精神。以至明人胡应麟说他的好诗句“多出深思苦索”才写成的。
  但是,在另一方面,谢灵运苦苦思索,触发了灵感就能得出好句子吗?其实关键并不在此,而在于谢灵运平时的生活积累。谢灵运一生仕途颇不得意,因此常常游山玩水以求解脱。就是因为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感受能力,打下了他写山水诗的扎实基础。这一点,宋人叶梦得看得很准,他评价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从此为根本。”真是一语中的。叶梦得的话不仅揭示出了谢灵运有“神助”的神秘色彩,而且也指出了必须充分地体验生活,历经时间的淘洗,然后才能写出好的诗句,才能写出人人击节称赞的优美篇章。
 武人弄笔的启示
         南朝刘宋时的孝武帝刘骏。虽然身为皇帝,但却颇爱文学。他不但能够写诗作歌,亲自创作,而且还善于欣赏。他曾经要颜延之评论谢庄的《月赋》说:“谢希逸(即谢庄)《月赋》如何?”颜延之说:“美则美矣,但(谢)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刘骏又把谢庄召来,把颜延之评论的话告诉他,谢庄马上回答说:“(颜)延之作《秋胡诗》始知‘生为久离别,没为长不归’。”刘骏听了二人互相讥讽的话很是高兴。   刘骏对文学的爱好曾经大大推动了南朝刘宋时代的文学创作,为当时的文学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却有一个毛病,就是对自己的臣下颇不尊重。对于臣下中长胡子的,他就叫“羊”;他的大臣颜师伯少了颗牙齿,他就为之起个号叫“齴”;刘秀之比较节约吝悭,他就喊刘秀之“老悭”:黄门侍郎宗灵秀身体比较肥胖,行礼时跪下爬起不便,他就在每次与臣下集会的时候,多多地给他赏赐,让他反复地跪下爬起,引起大家欢笑。由于他又极爱好文学,所以在每次集会时就一定要大家都写诗,不管你识字不识字,会不会作诗,都一定要写诗。有一次集会,他一定要让车骑大将军沈庆之也作诗,沈庆之是个武官,既不识字,又不会写,怎能作诗呢?而刘骏非逗他写诗不可。沈庆之无可奈何,只好说:“我不识字,请允许我口授,让颜师伯代我记下来吧。”刘骏答应了。沈庆之出口成章。作诗道:  
  微命值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岗。辞荣此盛世,何愧张子房。  
  这首诗,主要写自己的亲身体会,写自己生在这样的盛世,年纪老了,不会写诗,很是惭愧,既颂扬了武帝,又写了自己。刘骏见此很是高兴,甚至连沈庆之的同僚们也大大称赞这首诗的词意之美,而沈庆之也因此得到了解脱。
  这件事告诉人们,虽然沈庆之的诗是给“逼”出来的,但是“言为心声”,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不失为一首好诗。中国古代的不少文学评论家,他们往往都认识到,好诗出自征人思妇之口,佳句出自野老村姑之唱,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们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既不做作,也不虚矫。
 骆宾王巧助宋之问
        唐代诗人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曾在唐高宗时官至考功员外郎,在唐中宗时被选为修文馆学士。他虽然在朝为官,曾先后谄事张易之、武三思和太平公主,政声不佳,并还因此被贬谪,但诗却极有名,其诗作词藻华丽,应对精密,对唐代律诗形成起过一定影响,与当时的诗人沈佺期被并称为“沈宋”。他曾陪唐中宗游荐福寺、昆明池及陪太平公主游南庄,所写的诗在当时群僚中都被推为冠首。有一次武则天游龙门,让群臣赋诗,当时东方虬写得最快,诗很快就写好了,武后马上将一副锦袍赏赐给了他,但接着宋之问也写好了,武则天一读,比东方虬的诗好多了,马上就将锦袍给了宋之问,而不给东方虬了。这些都足以看出宋之问的才华。
  然而宋之问却出现了一次写不出诗来的窘状,直至骆宾王相助才写成完篇。
  事情是,宋之问被贬江南时,一次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游杭州灵隐寺。漫步长廊,看到眼前的景色极佳,宋之问不禁诗兴大发,他随口吟出了这样两句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本来,宋之问打算就此写一首诗,题在灵隐寺中的,可是吟完了这两句,开了个头,以下的诗,宋之问却怎么也吟不出来了,他来回地在长廊上踱步,苦苦思索,急得抓耳搔腮,没有办法。这时恰好有一个老和尚端着灯从屋里出来,见他如此,马上问道:“你怎么了,这么晚还不睡觉?”宋之问见问,只好老老实实地回答,老和尚说:“这有何难,我帮你补上,你看如何?”说完即吟道:
  杭州灵隐寺一景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先是惊愕,随后就欢喜若狂,说:“这两句对得太好了,太好了,实在佩服,佩服。”老和尚见此,接着又往下吟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这首诗,描摹了深秋夜晚灵隐寺的景象,写得十分遒丽,颇有意境。老和尚吟完,扬长而去,而宋之问却久久地沉浸在对这首诗的品味和欣赏之中……
  第二天早上,宋之问才想起没有问这位老和尚的姓名,他早早爬起来打听,原来老和尚早就走了,宋之问又问老和尚叫什么名字,才知道他就是极有名的诗人骆宾王。
  原来,骆宾王也颇有才华,他七岁就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极善写诗对句,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由于他以数字应对颇为精彩,人们都叫他“算博士”。
  宋之问作诗骆宾王解围的诗告诉我们,即使再有才华,才思敏捷的诗人,也有属思不兴、思路凝滞不畅的时候,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除了多写多练,加强艺术修养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上述宋之问写不出来,很大原因在于,他对灵隐寺的景物的感受并不深刻。他只不过出于一种愿望——即要题一首诗在灵隐寺上面的愿望而写诗。
       王维诗救卖饼妻               唐代诗人王维,当时非但文章有名,而且善弹琵琶,他曾经以一曲《郁轮袍》而享誉宫廷,被召试官。他写的爱情诗也别具情趣,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余载。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这二首诗,在安史之乱时,当时最著名的乐师李龟年流离江南时,还在到处演唱。  王维曾经以爱情诗解救了一位卖饼者的妻子。     事情是,当时宁王李宪富贵无比,跋扈骄横,家中蓄养着宠妓十几个人,但他并不满足。一天,他看见一位卖饼人的妻子,长得肤色洁白如脂,明媚漂亮,就动了邪心。他让人带上了许多礼物,送给了这位女子的丈夫,说是要娶这位女子。由于他有权有势,这位丈夫不敢违抗,这位女子也就被他像掠夺一样地弄到了家中。进门之后,宁王李宪对这位卖饼人妻子十分宠幸,过了一年之后,他心想这位女子该把吔的前夫忘了,就问她说:“你还想念你的前夫吗?”这位女子不好回答,只有默默无言。李宪就把她前夫叫了来,夫妻二人相见,四目凝视,眼泪汪汪,无语哽咽,这情景十分凄惨动人,催人泪下。当时,在座的宾客有十几个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士,也都欷嘘感叹。这时,李宪偏偏以此为乐,兴致不减,他反而让诸文士就此赋诗。王维见此,马上提笔写了一首诗,并且第一个写好,诗说:    莫以今时宠,难忘异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诗包含着王维对这对夫妻的同情,大意是说:不要以为这位女子在王府今日如此受宠幸,实际上,她怎么能忘掉以前夫妻的恩情呢?看吧,她满眼含泪,神情凄凉,不好对你说罢了。这首诗,道出了这位女子的内心痛苦,也对宁王李宪的这种做法暗含谴责之意。这种大胆的写法使当时在座的文士很是震惊,他们惧怕触怒宁王,谁也不敢在王维之后写诗唱和吟咏此事,而李宪读了王维的诗,内心惭愧,也就当众将这位女子还给了她的丈夫。
《滕王阁序》有神助
          唐代诗人王勃,在唐高宗年间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曾经写下了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由于这篇文章写得词藻华丽,神采飞扬,后人以此为题材,还衍生了不少神话传说,写下了不少赞颂的诗词。

  据传,王勃在六岁时,就能写文章了。十三岁的时候,随做官的父亲沿江东下,一日来到了江西彭泽东北的马当山。王勃舍舟登岸,漫步山半腰的古寺,只见山寺面临长江水,耸立在悬崖上,十分险峻。山寺的匾额上写着“中元水府之神”几个字。王勃在寺内瞻仰流连了一番,在回来的路上,碰见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头,只见这老头骨秀神清,飘然坐在石头上,见了王勃,马上问道:“你是王勃吧?”王勃一听这位陌生的老头喊自己的名字,十分惊异,他就与老头攀谈起来。老头告诉他,明天是九九重阳日,南昌都督要在滕王阁举行文会,让大家写作《滕王阁序》:“你既然有才,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王勃说:“我倒想去试试,可今天已是九月初八了,这里离南昌还有七百多里,我又怎能赶到呢?”老头说:“你真想去,我助你一阵清风吧!”王勃一听,更是惊异,问老头说:“你是仙还是神?”老头回答说:“我乃是中元水府之神。”王勃听后,回来上了船,解锚往南昌进发。果然顺风,一夜之间就到了南昌。
  第二天,果然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文会,这阎公有意要让女婿吴子章出名,就叫他预先写好并背熟了一篇《滕王阁序》,等到集会开始,临时写出来以炫耀才思敏捷。众客人都知道阎公有抬举女婿之意,所以一个个也就敛手不写了。这时只有王勃站出来,愿试笔写序。阎公见此,十分不高兴,便退入后堂,让侍从官看王勃写什么,随时传报给他。只见王勃开头写道: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侍从官将这传报给他,阎公不禁点点头,心想,这小子起笔还可,以后还不知怎么样呢。等到他听说王勃书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拍案大叫:“好,好!真是天才!”不一会功夫,王勃《滕王阁序》写成了,阎公拜读已毕,十分高兴,连声称赞说:“好,好!你的文章写得如此之好,必有神助。你这篇文章定流传千古,也使滕王阁生色,老夫我的名字也会随之传于后世。”
  不料吴子章见岳父夸奖王勃,心中十分不痛快,马上站起来说:“哪来的大胆狂生,嘴上汗毛未干,竟敢拿他人的陈旧作品来欺骗都督。”说完,他竟仰头将王勃新写的《滕王阁序》一字不差地背了一遍。原来这吴子章记忆力非常好,能过目成诵。众人见此,大惊失色,也就对王勃怀疑起来。这时王勃不慌不忙地说:“你说我是抄人家陈旧的作品,那么我问你。这作品后面有诗吗?”吴子章说:“没有。”王勃说:“为了证明这作品是我写的,我后面还要附上几句诗。”说罢提笔写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吴子章一见,不禁面红耳赤,十分难堪,马上逃跑了。
  宴会结束,阎公送了王勃五百匹缣作为酬谢。而他从南昌归来,又经过马当山时,那老头,也就是水府之神,早已等候在那里了。王勃连忙上前拜过,感谢他的帮助。
  由于王勃《滕王阁序》写作的传奇色彩,后人以此为题,写了不少诗词,其中有一首《倾杯序》词:
  昔有王生,冠世文章,尝随旧游江渚。偶尔停舟寓目。遥望江祠,依依陌上闲步。恭诣殿砌,稽首瞻仰,返回归路。遇老叟,坐于矶石,貌纯古。因语曰:子非王勃?是致生惊,询之片晌方悟。子有清才,幸对滕王高阁,可作当年词赋。汝但上舟,休虑迢迢,仗清风去。到筵中,下笔华丽如神助。
  会俊侣,面如玉,大夫久坐觉生怒。报云落霞并飞孤鹜,秋水长天,一色澄素。阎公竦然,复坐华筵,次诗引序。道鸣鸾佩玉,锵锵罢歌舞。
  栋云飞过南浦。暮帘卷向西山雨。闲云潭影,淡淡悠悠,物换星移,几度寒暑。阁中帝子,悄悄垂名,在于何处?算长江,俨然自东去。

  这首词,叙述了王勃写作《滕王阁序》的全过程。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对于词主要是抒情来说,这种叙事词还是别具一格,别有特色的。
短袍藏诗结姻缘
       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上下人人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唐玄宗为了慰劳辛苦驻守在边疆的战士,就让皇宫内的宫人们为戍边的战士缝制棉衣,这时有一个宫人在一件短袍中藏上了自己亲自写作的一首诗,诗说: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在沙场上征战的战士们啊,受尽寒冷辛苦,夜晚怎么能够睡着觉呢?我亲手缝制的这领战袍,谁知道会落在谁的身上呢?我故意在缝制时多用了些线,又多塞了些绵,这些,都表示着我对您的情意呀。今生今世也就过去了,我愿和您在来生来世再结姻缘,成为夫妻。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边防战士的同情和爱护,也表达了她对边防战士的深厚感情,最后二句,还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诗写得直露,表现得十分坦率,十分质朴,同时,在这坦率与质朴后面却又含有一种深沉的悲哀,那就是,这位宫人知道皇宫深邃,自己一入皇宫,没有皇帝的恩准今生是不能再出皇宫的,而自己在宫中又受尽了皇帝的冷落,青春年华白白逝去,红颜难驻,尝尽了孤独和凄凉的滋味,因此她盼望着来生能在民间与兵士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她也就将希望寄托于来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对孤独的皇宫生活摧残自己青春年华的控诉。
  碰巧得很,果然有一位战士得到了这领战袍。这位战士也就将这首诗献给了主帅,主帅得诗,不敢隐瞒,就将此诗呈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得诗,马上把六宫的宫人召集起来,说:“这首诗是谁写的?不要隐瞒,我不怪罪你,请说出来。”这位宫人知道事发了,于是只好说:“是我写的,我真是罪该万死,请皇上处置。”她想:自己这次被皇上一怪罪,必死无疑。那知唐玄宗说:“恕您无罪,那么,你和这位得袍战士结婚吧,我为你成就这份姻缘。”于是,这位宫人和这位得袍战士也就成了婚。消息传开,边防战士都感动得流涕。
  这位宫人化惧为喜,本想来世过上民间幸福自由的夫妇生活,不料今生马上就变成了现实,这主要取决于唐玄宗的恩赐。原来,这首诗表面直率质朴,实际上却是感情真挚深沉,它深深地打动了唐玄宗,使他产生了怜悯与同情之心。
 汪遵的三首咏屈诗
        汪遵,是唐代诗人,祖籍安徽宣城。幼为县吏,昼夜苦读,曾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7)登进士第。汪遵善写咏史诗,现存五十余首诗中,皆为咏史七绝,其中咏屈原故事者计有三首,其一曰: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这是一首咏三闾大夫庙的诗。全诗写屈原为官的处境,流放的憔悴,写他留下了《离骚》这样的名篇为后人所咏唱。陶陶,指沉醉于安乐;浪交,交,即教,浪交,即浪教,意为竟教;浪,没来由的意思。
  其二曰: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这是一首咏招屈亭的诗。屈原死后,人们建招屈亭以纪念屈原,据史载,常德东门外就有屈原庙、屈原巷、招屈亭等。所以开头两句说“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而以下二句,则完全是作者就实地以抒情;两重恨,一恨屈原怀沙自沉,一恨楚国覆亡,“远天秋色暮苍苍”,既是实地写景,也是虚笔抒情,表现了作者情感的悠远和思绪的深长,汪遵的这首诗是唐人最早咏招屈亭的诗,颇具新意。
  其三曰: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这是一首咏屈原祠堂的诗。开首二句,写出了屈原的忠梗气骨,写出了屈原的品格及他为国为民的精神。迂回,意为隐瞒自己的观点,随波逐流。后两句则勾勒了“猿啼月”的凄凉画面,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及对楚王的谴责。
  汪遵咏屈的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可以说以最后这首咏屈原祠堂写得最好,较之上面二首,不仅情感灌注,而且手法奇特,既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又勾勒了形象的画面,可以说是一首成功之作。这三首诗的递进,正是因为他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一个逐渐加深认识的过程,而这最后一首,也是汪遵对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才写出来的吧。
 白居易诗误佳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他做尚书郎时,和徐州的尚书张建封是好朋友。一次,张建封宴请白居易,喝到酒酣耳热之时,让自己的爱妾盼盼出来为白居易助酒佐欢。盼盼长得十分漂亮,很有风韵,又善歌舞,白居易当场写了一首诗称赞她,其中最有名的二句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形容盼盼娇态风姿犹如牡丹花,很是独到。白居易也由此对盼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一过十二年,白居易再也没有见到张建封和盼盼。然而其间却天地沧桑,变化极大:张建封去世,归葬其河南老家,盼盼念与张建封往日的恩爱而不再嫁,独居张建封在徐州的旧宅燕子楼,已经十来年了。这些情况,后来白居易从拜访他的张仲素口里才听说。张仲素并且还向白居易吟诵了盼盼在张建封死后怀念张建封而写的三首诗。其中一首是: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第二首是: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十一年。
  第三首是: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白居易手迹
  这三首诗,第一首主要写其思念之深,彻夜不眠;第二首、三首主要写张建封死后,无心歌舞,也无意绪去弹筝理瑟。三诗写得情深感人,哀婉凄凉。尤以第一首最好。白居易对这几首诗极为称赞,也称赞盼盼对张建封的痴情。因而和了三首诗: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前二首写张建封死后盼盼在怀念中所过的凄凉生活。第三首则写有人到洛阳去过,也到了张建封的墓上,墓上的白杨树都可以作盖房子的柱子了,漫长的岁月怎么不把当年花容月貌的佳人,折磨得满脸如尘灰一样呢?这几首诗,很是让盼盼动情,不料白居易和诗至此,却余兴未尽,提笔又补了一首绝句:  
  黄金不惜买蛾眉,拣得如花四五枝。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首诗大意是:张建封当年挑选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不惜代价,又教她们歌舞,一旦张建封死去,却没有一个人追随他去。不料盼盼接读白居易的几首诗,又读了这首绝句,反复吟味,痛苦流涕,忽有所悟;说:“张尚书死的时候,我并不是不能陪他去死,我真想去陪他死,但我一想,如果这样做了,百年之后,人家会由此认为他重女色,以致要自己的妾陪死,这样反而玷污了他的名声,所以我没有这样做呀!”于是自己又写了一首和白居易的诗来辩解说: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此诗大意说:自从我独守空楼,终日愁眉不展,面形与身体已经是犹如春后的牡丹一样枯瘦凋残了。想不到你不理解我对张建封的真挚深情,竟说我不随他死去。此诗写后不几天,盼盼每天嘴里念叨着二句诗:“儿童不识冲天物,谩把青泥污雪毫”,说别人不理解她,含郁悲愤,不几天也就死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问题出在白居易后来写的那首绝句上。盼盼认为其中的“一朝身去不相随”是责怪她没能陪葬。而白居易的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诗意来看,一是他也许是说盼盼,二是也许讲别人来反衬盼盼的痴情,三是也许从张建封的角度来感叹,其中也许有冷静观察人生后的感慨,总之,可以有几种理解,即使他是说盼盼,也似乎没有责怪的意思,此诗的真正含意是白居易在当时写诗时对此事的心理感受所包涵的全部意蕴,其所有内涵恐怕只有他一个人才说得清楚,这是“文本”。“诗无达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盼盼作为读者,她则必然如此去想,以至含郁而死,这也许是白居易写此诗时所始料不及的。他没有预料到客观后果,主观的诗人与客观的读者的差别也就在这里。
白居易善全诗名
       唐代诗人白居易,很会写诗,也很爱写诗,他所到之处,也无处不留诗。他的诗,流传到农夫士女之口,也几乎是无处不在吟唱。甚至他还代自己的爱人写诗给朋友杨汝士的妻子,来庆贺杨汝士的升迁。但有一次他却被秭归县的知县繁知一给难住了。  事情是:当时白居易赴任苏州刺史,从长江三峡顺流而下赶赴苏州。繁知一得悉白居易此行必然要从巫山经过,于是让人将巫山的神女祠用白灰粉刷了一番。然后用毛笔在上面题了一首诗,诗说:  
  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  
  大意是说,白居易身为忠州刺史,又是当今诗坛的才子。他坐船走到巫山,一定会留下诗来,对此我已给安排好了,就等他写了。白居易船至巫山,看了繁知一的留诗,心里很是闷闷不乐,也不踏实,他也没有写诗,而是把繁知一叫了来,对他说:刘禹锡也是当今才子,他在白帝城为官三年,很想在此处留下一首诗来,可是结果呢?心里总是胆怯怕写不好,还是没有写。他离开白帝城从此处经过,上面以前人们留下的一千多首诗都给他涂掉了,只留下了四首,这四首都是古今以来特别杰出的,一首是沈佺期的,诗说:  
  巫山高不极,合沓奇状新。暗谷疑风雨,幽崖若鬼神。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
  白居易游庐山时的咏花处
  一首是王无兢的: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徘徊作行雨,婉娈逐荆王。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朝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
  一首是皇甫冉的:  
  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喧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
  另一首则是李端的:  
  巫山十二重,皆在碧虚中。四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猿声寒度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去,千秋见楚宫。  
  这四首用的都是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的典故。白居易摇头晃脑地将此四首诗吟诵了一遍,然而他自然却连一句诗也没有写出来。
  白居易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而且又被誉为是诗坛领袖,为什么路过此地,连一首诗也写不出来呢?这似乎令人不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是他路过此地,确实没有什么真实的感受,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创作的激情,失去了创作的动力;二是,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写了比较优秀的诗歌在上面,他担心自己一旦下笔,写出来不如人家,自己岂不丢了面子,从而有辱于诗坛领袖、当今才子的荣誉。正是由于这种心情作祟,才使他不敢放笔去写。这一点,对人们的启示颇为深刻,许多青年或者中年时代已成名的文学家,在成名之后作品往往较少,质量往往下降,甚至达不到自己成名作的水平,恐怕也都是与这种受名誉牵累的心理因素有关。
 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诗人朱庆馀,曾经写下了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闺意》诗,诗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全诗由于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爱情生活,于是人们也就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这其实是一个大误会。殊不知朱庆馀当初写此诗是别有所指,他只不过以此诗来表达其他意思罢了。
  事情是这样的:朱庆馀在未登科入仕之前,认识了当时正在任水部郎中的张籍,两人相见,相谈颇为投机,彼此都认为自己遇到了文学知音。张籍向朱庆馀要了他新近及过去创作的诗,从中挑出了他特别欣赏的二十六首,把这些诗带在身上,遇人就拿出来称赞。因为张籍有地位又有文才,对于他所推崇的东西,人们也就特别留意,格外看重。于是,朱庆馀的这些诗歌也就不胫而走,被人们传抄吟诵。这样一来,朱庆馀也就出了名,从此也就登科进入了仕途。有感于此,朱庆馀感激张籍的赏识,就以新郎新娘的婚姻生活为喻,写下了这首《闺意》诗。朱庆馀以爱情生活喻诗歌鉴赏,以形象喻哲理,一反过去人们以某件事物(如鸟比翼、雁双飞等)寓指爱情生活的方式,这种手法颇为奇特,因而也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以至今天广大读者也就丢掉了此诗的本意,把它完全作为一首爱情诗来读了。
  事实上,张籍在收到朱庆馀的这篇《闺意》诗以后,也同样以爱情生活为题,写了一首来回答朱庆馀。诗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实际上是称赞朱庆馀的诗歌。由于张籍这首答诗的称赞,朱庆馀的诗名在海内更是广为传播了。可惜的是,由于张籍的这首答诗本身写得并不怎么好,形象并不鲜明生动,所寄寓的道理与诗的意境二者之间糅合得很生硬,因而今天也就没有多少人提起它了。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与李观、韩愈交往颇厚。韩愈曾写了一首《荐士》诗说他:    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纡余,奋猛卷海潦。  
  对他的诗歌创作极为赞赏。但孟郊一生却十分穷苦,仕途坎坷,穷途潦倒,常常衣食不继。他在贞元十二年(796)及第,到五十岁时才当了个小小的江苏溧阳县县尉。韩愈曾说他:“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几句话,可以说概括了孟郊穷愁苦吟的一生。
  孟郊曾有一首《登第》诗,这是人人皆知的,至今仍脍炙人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贞元十二年孟郊登第后所写。当时,凡经考试登第者,朝廷均组织这些新登第的士子游览曲江,在长安城看花,所以孟郊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这首诗直抒胸臆,写了他在登第后的真实感受,一种抑制不住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而诗中的“昔日龌龊”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此之前,孟郊曾两次应试,均以名落孙山而告终,第一次落第后,他曾写了一首《落第》诗: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诗中说,自己落第,心情愁苦十分不好,别人都看到的是春天里万物欣欣向荣,而他却看见春天花朵上落下的是严霜。诗中以雕鹗比喻自己失势,又以鹪鹩比喻他需要人提拔扶持。最后说他被抛弃了,心中犹如刀割一样难受。
  第二次落第后,孟郊又写了一首《再下第》诗来抒发感情: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诗中说,自己落第后,彻夜难眠,一晚上爬起来八九次感叹伤心,连回乡之梦也做不成了。这次连上次落第已经是第二回了,这两次都是含着泪眼来看长安城郊的花。
  孟郊像
  比较孟郊的两次落第诗以及登第诗,应当说,孟郊是很善于抒发他的真实感情的,作为诗人,这是很可贵的。并且孟郊落第诗都提到了花,一次是“独见花上霜”,一次是“空将泪见花”,一次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仅从花上,就足以看出他的心情转换了。这也足以见出孟郊写诗的高超艺术手法。这两点,对于写作诗歌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可取的。
  然则孟郊之诗,却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一位叫熊勿轩的人,认为孟郊的诗怨气冲天,不守本分,太过分了。他引了高蟾的《下第献高侍郎》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这首诗也是写自己落第的,但却是责备自己,没有怨恨,所以熊勿轩认为高蟾知时守分,无所怨慕,比孟郊的诗好。
  而另一些人读了孟郊的《登第》诗后,却认为孟郊志气充溢,一日之间竟将长安花看尽,欣喜之情表现得太过分了,认为人的进取得失,是人之常事,而孟郊器量不大,将这些看得太认真了,品格有些低下。
  应该说,上述两种批评都是不正确的,高蟾的下第诗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诗确实写得不错,而熊勿轩从诗的思想内容上,赞扬高蟾安分守己,批评孟郊抒发的真实感情,这就不对了。至于第二种批评,认为孟郊器量不大,品格未免有些低下,则更是典型士大夫的观点,就更没有多少道理了。
趁韵诗人权龙褒
       唐中宗景龙年间,有一位将军名叫权龙褒。他本是个武将,文才不高,却偏偏喜欢作诗,作诗时却又不懂得音律,因而常常闹出笑话。为此,唐中宗与一些文士在一起作诗之时,也就不想让他参加,而他自己却偏偏雅兴颇高,主动要求参加。因此唐中宗常常称呼他为“权学士”。  一次,他因为受亲属牵连,被贬出朝廷到边远的地方去,回来以后,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就向皇帝献了一首诗。诗说:  
  龙褒有何罪,天恩放岭南。敕知无罪过,追来与将军。  
  这诗既说自己无罪,又歌颂皇帝对他的天恩,逗得唐中宗哈哈大笑。由于他知道自己不懂韵律,作诗时常常不讲平仄韵律,所以他也就特别谦虚。别人只要一谈到他写的诗,他总是说:“趁韵而已。”有一次正当盛夏,他参加了皇太子举行的赋诗宴会,写了一首题名为《夏日》的诗,其中有两句说:  
  严雪白皓皓,明月赤团团。  
  人们大惑不解,问他说:“夏日何来严雪白皓皓呢,月亮又怎么会像一个火团子样呢?”他解释说:“趁韵而已。”于是皇太子马上提笔写了一首诗来讥刺他:  
  龙褒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昼耀,严雪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  
  由此他还闹出了一个更大的笑话,他曾经写了一首《秋日述怀》诗说:  
  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僵。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螂。  
  这首诗“僵”与“螂”倒是押韵了,但是说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呢?特别诗题名为《秋日述怀》,诗中又是抒的什么情呢?谁也看不懂。于是人们不得不向他请教,他解释说:“第一句,我写的是鹞子在檐前飞过,整七百个;第二句,我看见洗过的衬衫挂在后园里,洁白如雪,所以我说‘雪白后园僵’;第三句,我写吃饱了没事干,在房子里侧身而卧睡大觉;第四句我写在屋里大便,招来了一批推粪的野蜣螂。”权龙褒所写,也许是真有其事,但这无疑是在糟蹋诗,只能令人作呕。
  权龙褒为什么会写出这种所谓的“诗”来呢?首先是,他不但不懂音律,更不懂诗,也不知写诗需要怎样的感情,该描写什么样的题材,形成什么样的意境,锤炼什么样的语言。这首诗为了音律而丟了一切,拼凑出了只有他自己才懂得的东西,形式上是诗,实际上却在作贱诗;别人对他嗤之以鼻,而说不定他自己却在自我欣赏,生活中也许有这样的诗人吧?
 “龟”形诗与盼夫“归”
        唐朝武宗时代,边防将领张睽在边疆戍守已经十余年了。他的妻子很有才华,想到丈夫去边疆戍守一去十余年不归。心中很是悲伤凄凉。怎么办呢?她想丈夫作为边防将领,是受皇帝调遣的,不管自己是多么地想丈夫,也不管丈夫是多么地想念自己,丈夫没有皇帝的命令是不能回乡的。想到这里,她灵机一动:只有以诗打动皇帝才行。于是她就提笔写了一首回文诗,把它排列成乌龟的形状。赶在武宗上朝的时候,托人将此诗献给了唐武宗,诗说:    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武宗阅过此诗后,马上发布命令,让张睽从边防线上回家与他的妻子侯氏团聚,同时他还赏给了侯氏绢三百匹,以表彰她的才华。
  那么,这首诗又是如何打动武宗皇帝的呢?
  原来,这首诗名义上是献给皇帝看的,是描述自己状况的,实际上却是写给自己丈夫看的一首情诗,只是在结尾一句“愿教征客早还乡”才间接地向武宗皇帝提出自己的要求。全诗大意是说:我和丈夫分离已经是十多年了,时光催人老,加上对丈夫的思念,面对着镜子我已经不能再重新梳妆打扮了。有几次听到大雁飞来,我就赶紧给丈夫写信,想让大雁带去。每年见到下霜,惦记着边关戍守的丈夫寒冷,我就首先为他裁制御寒的衣服,打开箱子看着布匹,我思念丈夫首先就掉下了泪水,拿起洗衣棒去洗衣服更使我断肠。因此我写了一首回文诗,绣作龟形献给天子,希望你能让我边防的丈夫早日回乡。全诗写得感情真挚而深切,悲伤凄凉,发自肺腑,诉尽了思妇的哀怨,流淌着她心灵上迸发的血泪,确实是字字句句催人泪下。无怪武宗皇帝也为之感动,而让她的丈夫从边疆回来和她团聚了。
  同时,侯氏这首诗还采取了回文诗的形式,回文诗是晋时窦滔的妻子苏蕙所创,当时她的丈夫被徙流沙,苏蕙思念丈夫,就写了一首回文诗寄给他,这种诗循环往复都可以读,写作时非要有点才华不可,而且这类诗也大多写得哀婉凄切。侯氏由于也采用了回文诗的形式,因此也就更增加了其诗的感情色彩。这也就是其诗能打动武宗皇帝的另一个原因吧。至于她为何将其绣作乌龟形状,也许是“龟”与“归”同音,她欲以此向武宗皇帝显示她欲盼丈夫归来的急切心情吧。
 杜牧寻芳到已迟
        唐朝诗人杜牧,极善写诗,且有盛名,时人常将他与杜甫相比,称之为“小杜”。他在安徽的宣州做官时,听说浙江的湖州风物繁华,风景不错,而且多出美女,就有心往湖州一游。当时湖州的崔刺史,和杜牧是好朋友,他当然了解杜牧来湖州游玩的用意,就在一个宴会上将湖州府当时有名的歌妓都召了来,谁知杜牧看后,却都不合意。崔刺史无奈,就对杜牧说:“你看怎么办才好呢?”杜牧说:“你最好在水中搭个戏台,连唱几天戏,这样全州的人都会来看。那时候,我在人群中寻访,说不定还真能发现漂亮的美女呢。”  听了杜牧的话,崔刺史也就照此去办。果然全州的百姓都云集在河的两岸看戏。杜牧在人间穿行了一天,也没有发现漂亮的美女。就在他有点灰心丧气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个老太太拉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从面前走过,杜牧仔细迎面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女孩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没人可比。”于是,他就让人将这母女二人请到船上来。母女二人不知为什么,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杜牧说:“你们不必害怕,我现在不是要娶这位小女孩,以后再说。十年以后,我一定要来这里做官,到那时我再娶她,如果十年后我不来,那么,随你将她嫁给谁都可以。”说完,让人拿出来许多金银财物送给了母女俩。
  时间一晃,杜牧仕途宦海,转眼就是十年了,可是他并没有真的能如愿到湖州来做官,直到唐大中三年,此时已经是十四年了,他才正式当了湖州刺史,来到湖州。上任的第一天,他就惦挂着当初许约的那位漂亮的小姑娘,于是连忙派人去打问,并派人将她和她的母亲请来。谁知此时姑娘早已嫁人,并已生了两个孩子了。她的母亲怕杜牧强行将自己的女儿夺走,就连两个外孙也抱了来。杜牧见此,颇为不快,就说:“既然你已将女儿许给我,为什么又将她嫁人了呢?”母亲回答说:“刺史大人请不必见怪,我以前是将女儿许给你了,但你说的是十年为期呀!你说过了十年你不来,我随便将她嫁给谁都可以,现在已是十四年了!”杜牧自知是自己不对,负了前言,不能责怪人家,于是就说:“你说得有理,强扭的瓜不甜,我不能强人所愿。”于是,就送了这母女一些礼物,让人把她们送走了。
  贺天健绘《杜牧寻春图》
  当天晚上,杜牧怎么也睡不着,他提起笔来,写了一首颇为悔恨的《怅别诗》: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
  词中以花比喻此女,颇有悔恨之意,也微现轻薄之态。这首诗,古今不少诗集都记载了。有的则是记作“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略有不同。也有不少人知道杜牧此诗的写作来历后,对杜牧的才子式轻薄与放纵感到无聊,认为他太过分了。有一个叫田昼的,就写了一首诗讥笑杜牧:  
  弟病兄孤失所依,当时书语最堪悲。岂面乞得南州牧,却恨寻春去较迟。
王毂歌诗退无赖
       唐末湖北宜春诗人王毂,曾官至尚书郎中,他未进入仕途之前,就以擅长写诗而驰名文坛。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是他写作的咏史诗《玉树曲》,此诗说:    陈宫内宴明朝日,玉树新妆逞娇逸。三阁霞明天上开,灵鼍振擂神仙出。天花数朵风吹绽,对舞轻盈瑞香散。金管红弦旖旎随,霓旌玉佩参差转。璧月夜满楼风轻,莲舌泠泠词调新。当行狎客尽居禄,直谏犯颜无一人。歌舞未终乐未阕,晋王剑上粘腥血。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圣唐御宇三百祀,濮上桑间宜禁止。请停此曲归正声,愿将雅乐调元气。  
  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是写南朝陈后主因纵情声色而亡国之事。据史载,南朝陈后主因宠爱张贵妃、孔贵妃诸人,曾建了临春、结绮、望仙之阁,让她们居住。阁以沉檀香木建成,用金玉、珠翠装饰,香闻数里,朝日初照,日映后庭。陈后主还命诸贵人、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选其艳丽者配上新曲,让宫女演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玉树后庭花》。而王毂的诗以《玉树曲》为题,也就是以此来写陈的灭亡的。诗中描写了陈后主内宫的华丽建筑,写了内宫饮宴的歌舞场面。就在歌舞未终之时,晋王(杨广,后为隋朝的统治者)兵到,陈朝君臣还在醉梦之中,就成了俘虏,陈后主的半壁江山就易姓归隋了。诗中“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就是说这层意思。诗中最后是以此规劝当时唐代的统治者,应该禁止那些靡靡之音,振兴雅乐,培植国家的元气。
  由于王毂这首《玉树曲》以史为鉴,颇有意义,同时也写得颇为华丽流畅,因此这首诗就广为传播开来,同时也使王毂的声誉大增。特别是其中的“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两句更为脍炙人口,几乎是妇孺皆知。
  这首诗是在王毂还没有登进士第的时候写的,由于此诗使他名声大振,也就帮了他的大忙。一天,王毂从街上走过,他举止态度很有点轻狂,这一下恼了几个无赖,他们抓住王毂,捺倒在地就打,王毂很吃了些苦头。他此时急中生智,大声喊道:“不要无礼,你们认识我吗?我就是写作‘君臣犹在醉乡中,一面已无陈日月’这首诗的人!”众无赖本不认识王毂,听说他就是王毂,一个个面有惭愧之色,放开手,忙说:“对不起,对不起。”马上溜走了。王毂也就免于再受殴打。
  两句诗帮王毂解了围,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说明,好诗人人喜爱,特别是好的句子,更是为人们乐于吟诵,即使是无赖之辈,他们也会受此感化,这也是诗歌的力量。这个故事,在宋代流传颇为广泛,宋黄彻的《□溪诗话》和宋苏轼的《渔樵闲话录》将王毂被打写成了是无赖殴打王毂的好友,王毂去救,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则写成是王毂自己被打。无论被打人是谁,这个故事都说明了王毂的诗名在当时的影响。
 李小姐慧眼识才郎
       唐代诗人李翱,在江淮典郡,一日,诗人卢储带着自己的文章来见他。此时的卢储,已经获得地方举荐,第二年就要进京赴礼部应试了。二人见面,李翱对卢储很是客气。卢储走后,李翱也就将卢储的文章随手放在桌子上,自己便也出去有事了。此时恰好李翱的大女儿出来闲玩,她漫步父亲的桌前,偶尔瞥见了卢储的文章,熟读吟味再三,便回头对身边的丫环说:“这个人明年进京应试,一定得中状元,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太好了。”丫环一听,也就将此话转告了李翱。李翱听后,大为吃惊,他很是佩服女儿的眼力,于是就令手下幕僚赶到卢储住的地方去,将女儿此话转告给卢储,并说:“如果你同意的话,愿择你为婿,将女儿许配给你。”卢储沉吟再三,最后说:“这样吧,让我考虑考虑,一个月后再答复你。”一个月后,卢储也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第二年,卢储果然进京赴试了,而且果然中了第一名状元。这一下卢储真是大喜过望,赶忙准备迎娶李小姐。结婚那天,卢储欣喜之余,提笔写了一首《催妆》诗: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这首诗回顾了他与这位李小姐的结婚缘由。诗中说,去年我将要进京赴试的时候,李小姐慧眼识才,许我会中头名状元。今天,我和你有幸结婚,你快快妆束好,走下绣楼吧。此诗虽然平铺直叙,但一种欣喜情态却是溢于言表。可实际上,卢储与这位李小姐还未见过面呢,其中牵动这条红线的,却是李小姐超人的艺术鉴别力!
  结婚之后,卢储与这位李小姐感情很好,后来卢储要到外地去做官,他也就将李小姐接去同住,此时,恰好庭院里的芍药花在李小姐到那天全都开了。卢储见此,分外高兴,随即写了这样一首诗:  
  芍药斩新栽,当庭数朵开。东风与拘束,留待细君来。  
  诗中说,花神也明白卢储与李小姐二人的心意,不让花开,一直留到李小姐到后才开,细君,就是指李小姐,而这场美满的婚姻,实在应该感谢李小姐的艺术慧眼!
 刘氏的两首劝夫诗
       唐代杜羔,在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后官至工部尚书。赠右仆射,很有才能。其为官从政,颇有建树,深为人们称赞。他之所以能登进士第,走上仕途,还多亏了他的妻子呢。因为他的妻子刘氏很有才华,曾写下了两首当时人们传诵一时的劝夫诗。  那还是在杜羔未中进士的时候。因为唐代的进士每年都要到长安去考,这一年,杜羔也去了长安,可是考试结果,他却名落孙山,只好打点行装回家来。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家中,他的妻子刘氏知道了这一消息,马上提笔写了一首诗,让人在杜羔还未到家之前捎给杜羔。诗中说:  
  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  
  大意是说:丈夫啊,你确实有奇才,不知道又是为什么你每年都落榜呢?如今你又落榜了,我都为您害羞,不想再见到您,如果你要回家来,最好是在夜里回来,不要让人家看见,这是多么丢羞的事呀!
  这首诗实际上使用的是激将法,她是在鞭策丈夫,以此来激励丈夫。果然,杜羔接到此诗,马上掉头重回长安,发愤进取,重新准备下一次的考试去了。不久,他就中了进士。消息传到家中,刘氏马上又写了一首诗让人带给杜羔,诗说:  
  长安此去无多地,郁郁葱葱佳气浮。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  
  意思说:长安离家并没有多远,那儿繁华热闹,一切都是美好的。丈夫您中了进士,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又恰在青春年少,想您该是灯红酒绿,尽情享乐,不知您今天晚上又醉卧在哪一处楼上?
  此诗隐含着盼丈夫尽快归来的意思,结尾两句实际上是反说,看似坦荡,实际上却隐含着某种焦虑、盼望和担心。并且还暗含着规劝。这种心情,当然杜羔是一看便知的。因此联想到杜羔未中进士时她写给杜羔的诗,她并不是不想让丈夫回家,而是激励丈夫上进。内心里她是十分盼望丈夫回来的。在杜羔从淮海归来,马上又要去梁州之时,她就写了一首《杂言寄杜羔》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留念、关怀和自己独守空房的孤独寂寞。诗说:  
  君从淮海游,再过杜兰秋。归来不须臾,又欲向梁州。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羌虏万余落,戟矛自高低。已念寡俦侣,复虑劳攀跻。丈夫重志气,女儿空悲啼。临邛滞游地,肯顾浊水泥。人生赋命有厚薄,君自遨游我寂寞。  
  这是一个寂寞少妇心情的真实写照,联系到她写给丈夫激励他上进的诗,我们应该称赞刘氏甘愿牺牲自己幸福而激励丈夫上进的精神。
 李煜等的三首《虞美人》              南唐后主李煜,曾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传说是李煜亡国后,在七月七日晚上让自己过去的歌伎唱歌时所写,此词传出后,宋太宗认为他怀恋故国,以此为由,也就把他杀了。
  这首词写得情感真挚,悲痛欲绝,尤其是最后的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愁,更是深为后世词人赞赏。而宋代时的词人崔木,却以此词调填词,谱写了一曲爱情故事。
  事情是,崔木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勉仲,一天他邀请崔木去春游,并且还邀请了漂亮多情的妓女张赛赛去唱歌助兴。王勉仲一定要崔木写一首词让张赛赛歌唱,崔木推辞不过,便写了一首《最高楼》:  
  蹇驴缓跨,迢递至京城。当此际,正芳春。芹泥融暖飞雏燕,柳条摇曳韵鹂庚。更那堪,迟日暖,晓风轻。 
  算费尽,主人歌与酒,更费尽,青楼□与筝。多少事,绊牵情。愧我品题无佳句,喜君歌咏有新声。愿从今,鱼比目,凤和鸣。  
  这片词,上片写游春景象,景中含情;下片则写了主人王勉仲、歌妓赛赛和他自己。其中既感谢了主人的殷勤相召,又赞扬了赛赛的歌声之美,最后以“鱼比目,凤和鸣”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崔木不愧是才子,词写得流畅直率,意思又曲尽其妙,而赛赛唱得也十分认真,王勉仲十分高兴,大大奖励了赛赛一番。
  由于崔木词中以“鱼比目,凤和鸣”传达了自己的心愿,但赛赛却知道,自己身为妓女,从良不易,于是,赛赛就从中作媒,把崔木推荐给黄太守的女儿舜英。舜英听说崔木是个才子,一定要崔木写一首诗或一首词来。崔木马上答应,立即以李煜所写的《虞美人》为调填了一词,而且开头两句只动了一二个字:  
  春来秋往何时了?心事知多少。深深庭院悄无人,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
  双旌声势虽云贵,终是谁存济?今宵已幸得人言,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  
  这实际是一封以词填写的情书,而舜英接读后,立即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于是以原韵和了一首:  
  一从骨肉相抛了,受了多多少?溪山风月属何人?到此思量因甚不关情。
  而今虽道王孙贵,有事凭谁济?自从今夜得媒言,相见佳期无谓隔关山。  
  舜英也不愧是个才女,词中也将自己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至,而且最后一句“相见佳期无谓隔关山”,实际上是说自己同意了这门婚事。崔木读词后,马上选定吉日良辰,同舜英结婚了。
  以上李煜、崔木、黄舜英三人写的三首《虞美人》,应该说以李煜写的最好,李煜写的是亡国之情,崔木、黄舜英二人却是写的相思相恋之情。李煜写此词,是初创,而崔木与黄舜英在某种程度上说却是模仿,《虞美人》词调的形式束缚了他们情感的表达。实际上,他们完全可以把这种相恋之情表达得更成功一些。
 徐德言破镜重圆
       在宋代,朝野上下流传着这样一首词:  冒风连骑出金城,闻孤猿韵切,怀念亲眷。为笑徐都尉,徒夸彩绘,写出盈盈娇面。振旅阗阗,睹讶阆苑神仙,越公深羡。骤万马、侵凌转盼。感先锋,容放镜,收鸾鉴一半。  归前陈,惨怛切,同陪元帅恣欢恋。两岁偶尔,将军沉醉连绵,私令婢捧菱花,都市寻遍。新官听说邀郎宴,因命赋悲欢。孰敢,做人甚难。梅妆复照,傅粉重见。  
  这首词名叫《新水令》,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其中隐含着一段爱情故事。
  事情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当时隋兵已直指陈朝。亡国在即,徐德言心中十分焦虑。他知道自己的妻子乐昌公主才艺容貌冠绝当时,又出身皇族,如果陈朝灭亡,必然被权贵之家掠去。于是,在他们夫妻分别之时,他怀着一线希冀,拿来了一面镜子,将之一分两半,一半留给自己,一半递给妻子,和她约定说:“如果亡国之后二人都还侥幸活着,那么,到那一年的正月十五日,你一定要让人拿到街上去卖这半面镜子。那一天,我也一定到街上去寻找,也许那时还能见面。”妻子含泪答应了。
  陈亡之后,乐昌公主果然被隋越公杨素掠去,杨素爱乐昌公主的容貌和才艺,对她很是宠爱。此时徐德言饱受战乱之苦,一路上忍饥挨饿,也来到了京城。就在正月十五那天,他手持半面破镜,来到街上。果然,他看到一个老头,也手持半面破镜在那里叫卖,而且要价颇高,过往人均笑这老头发疯弄傻。徐德言见状,连忙把老头叫到自己住处,拿出自己的半面镜子与之合成一面,又详细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并题诗一首: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余明月辉。  
  诗意是说,当初镜与人同时分别,现在镜子团圆了,人却未能回来团圆。在镜中,我再也看不到您那嫦娥般的美丽倩影了,看到的只是它映照出来的凄凉月光。老头把此诗带给了乐昌公主,乐昌公主感慨悲凉,十分悲伤;再也吃不下饭。杨素见状,连忙亲自问讯,一问,才知道她是怀恋前夫徐德言,他不禁为乐昌公主对爱情的专一所感动,马上改变主意,让人把徐德言叫来,把乐昌公主仍还给徐德言,并且赠了许多礼物,还设宴款待徐德言与乐昌公主二人。席间,杨素知道乐昌公主颇有才华,一定要让她写一首诗,乐昌公主思前想后,心中既悲又喜,真有说不出来的滋味,她提笔写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信做人难。  
  这首诗感叹世事变迁,新官是指杨素,旧官是指徐德言。并且她还感叹说,现在想笑不敢笑,想哭也不敢哭,做人真难呀!此诗反映了乐昌公主此时此刻的真实心情。
  篇首所引的那首《新水令》词,就是宋代文人针对此事而写的。词中描写了上面所说的这个故事。读者自可去细细品赏,而就词作者本意来说,还颇有一点嘲讽之意。
 陶縠的《春光好》与女间谍
       在唐末而至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均怀互相吞并之心,伺机而动。当时后周派兵部侍郎陶縠出使南唐,名义上是借《六朝书》,而实际上则让他窥探南唐的虚实,以便伺机进攻。陶縠到了南唐,故意装出威风凛凛、道貌傲然的样子,颇有轻视南唐君臣之意,即使在酒席宴上,也常常是不苟言笑。南唐宰相韩熙载见此,便对左右说:“这个人盛气凌人,但我看他并不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只不过装装样子罢了,我们南唐君臣岂能受他凌辱,定要想办法对付他。”于是就对陶縠说:“你必须在这儿住上半年,因为《六朝书》要半年才能写好。”陶縠也就住下了。  陶縠住下之后,韩熙载马上派他的歌女秦弱兰化妆成贫穷人家的女孩子,每天到陶縠住的旅馆里去洒扫庭除,打扫卫生。这秦弱兰天生丽质,长相动人,是韩熙载所有歌女中最漂亮的,陶縠一见心动,就找机会凑上去和她攀谈。秦弱兰说:“我的丈夫不幸死了,我只好跟随父母生活,看守旅馆的一对夫妻就是我的父母。”日久天长,二人渐渐越来越亲密,终于私通起来。一天陶縠快要回国了。他不禁对秦弱兰恋恋不舍起来,于是写了一首《春光好》赠秦弱兰:  
  好因缘,恶因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  瑟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这首词写得通俗流畅,表达了陶縠对秦弱兰颇为留恋的感情。词的最后说:哪一年我们才能重新见面相会呢?
  不久,南唐中主李璟果然在澄心堂为陶縠举行了送别宴会。酒席宴上,陶縠仍然像以前一样,装出堂堂正正、凛不可犯的样子,李璟就让人拿出大杯来,满满斟上,并让秦弱兰换上服装,出来唱这首《春光好》为陶縠劝酒。陶縠见此,十分惭愧,不禁失态笑了,他以前那种凛然正气再也装不出来了。李璟与韩熙载见此,便让人斟酒,不喝就灌。陶縠被灌得大醉,呕吐一地,弄得帽子上、身上全是,直到昏昏然醉卧地上,才让罢手。
  顾闳中绘《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自此之后,陶縠再也不敢盛气凌人了,而南唐君臣对他则更加鄙夷不屑,更不好好招待他了。等他离开南唐要回国的时候,李璟与韩熙载更不以对待外国使节的礼仪来对他,只是派几个小士兵带点酒把他送到郊外算了。而回国以后,他的这首赠秦弱兰的《春光好》早传回国内,人们全都知道,并且个个传唱。这一下可败坏了陶縠的名声,后周皇帝认为他有辱国体,对他也就不再信任重用。为此,陶縠很是后悔。
 柳永因词谒孙何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因擅长写词而驰声文坛。当时人又称柳七。据说他与孙何为布衣之交。后来,孙何当了宰相,又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起了他与孙何以前的交情,很想去见见他。但苦于孙何位高势重,门禁甚严,几次求见,都被门卫挡在门外。柳永无奈,忽然想起了杭州城里有名的歌妓楚楚。于是心生一计,就提笔写了一首《望海潮》的词。他知道孙何常邀歌妓到府上佐欢助兴,于是对楚楚说:“我很想见孙何一面,但苦于门卫森严,没有办法。中秋节快到了,如果孙何府上举行宴会,再请你去,请你就在孙何面前唱这首《望海潮》词。要是孙何感兴趣,问这首词是谁写的,你就说是柳七写的。”楚楚答应了。  果然不久孙何在中秋节举行宴会,他又请楚楚去唱歌佐欢。楚楚应柳永之托,也就唱起了这首《望海潮》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诗是描述杭州的繁华景象的。词的结尾,“千骑拥高牙”以下几句,还特别写杭州守帅孙何的豪情气势,写他千骑跟随,旌旗前引,游湖的逸兴。并且在结尾最后说,如果日后孙何回到朝廷,还会向朝廷盛夸西湖的美景。
  这首诗意境写得很美,加上又直接写到孙何自己,同时全词又经过楚楚婉转动人的歌喉一唱,果然,引起了孙何的兴趣。孙何一打问,楚楚说,这词是柳七写的。孙何马上想到了他和柳永以前的交情。于是立即召柳永入府,阔叙往日情谊,共度中秋良宵。
  柳永这首词的确写得很好,之所以能打动孙何,首先在于它所独具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了传世名篇,也成了柳永的代表作。据说词中描写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由此还引发了金主南下攻宋,想夺取杭州的念头。正因为此词写得好,又兼有一段文人的风流韵事,所以,自宋代起,不少笔记小说、诗话、词话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如杨湜《古今词话》,罗大经《鹤林玉露》,陈耀文《花草粹编》,蒋一葵《尧山堂外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等等。各家所记虽不尽相同,但却基本相似。以上所述就是出于宋杨湜的《古今词话》,他也是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人。但据近年有些学者考证,孙何没有当过宰相,而他在做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的时候,柳永才只十五岁,正在家乡崇安县攻读诗书,二人不可能成为布衣交,因此,说此词为柳永因楚楚而见孙何是不可信的。这一考证似较有理,但是,此词是为柳永为拜谒钱塘守帅而作却是事实,是大家都承认的。而且,此词打动了钱塘守帅也是事实。我们应由此而引出的结论是:好的艺术作品总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点,也是不朽之作能够永远流传、享有盛誉的真正原因。
 柳永情恋谢天香
       宋代词人柳永,因善写流行歌词,又常出入于歌台舞榭、小曲幽坊,被人称为风流才子,因之,他也有不少风流韵事。  据说柳永在江淮间,曾结识了一位叫谢天香的官妓。谢天香不仅才貌出众,别有风韵,而且能歌善舞,柳永对她很是眷恋。因柳永要到当时的京都汴京去进行科举考试,所以二人不得不洒泪而别。临别之时,二人相约,待考试结束后柳永一定回来,二人重新相聚。
  谁知柳永到了京城后,考试耽搁,流寓汴京,迟迟未归。谢天香看见柳永迟迟未归,也就萌生了早寻心上人的想法。不知为何,这一消息也传到柳永那里,柳永心中很是闷闷不乐。
  一天,恰好柳永的朋友朱儒林要到江淮去,柳永就写了一首《击梧桐》的词,托他带给谢天香,以表达他的眷恋之情,这首词说: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又恐恩情,易破难成,未免千般思虑。
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这首词,可以说表达了柳永的衷曲。开头“香靥深深”几句,是写天香长得漂亮,腮边两个酒窝,姿态妩媚,这一副漂亮的面孔、姿态与气质,都好像是天有意赏赐给她的。接着写他自从认识了谢天香,得她殷勤看顾,也了解了她的艳情芳心。临别之时,二人相约,一定重新相聚,肯定地说,二人都互相以终生相许了。但二人又都似乎没有明说,于是,二人又都怕这种交往的感情容易破裂,未免心中又犯嘀咕,产生疑虑。词的下片,柳永说,近日来二人还互相书信往来,但只不过是互相问候寒暄而已,已经再没有那种恩爱呢喃、缠绵悱恻的语言了。于是,自己不免意识到,也听人说起,您准备背负前言,重觅心上人之事。最后柳永隐约地引用了战国时宋玉善词赋,写《高唐》、《神女赋》的典故,他说自己多才多艺善写词赋,请问,那朝朝暮暮的行云,不是出现在宋玉的笔下,又往哪里去呢?柳永实际上是以朝朝暮暮的行云来比谢天香了。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这首词通俗易懂,晓畅明白。既表现了柳永对谢天香的恋情,又对谢天香的负心有轻微谴责之意。谢天香读了之后,很是惭愧负疚,联想到往日二人的情谊,于是收拾铺盖,变卖财产,雇上车船,寻找柳永,与柳永结为终身夫妇。
  这则故事见于宋代杨湜的《古今词话》。宋人(佚名)的《绿窗新话》也记载了这一故事,可见此故事广为流传。此后,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还据此写出了《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的杂剧。但据现代人考证,这则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当时官妓是身在乐籍,是不自由的,要想“脱籍”,还必须得到地方长官批准。不过,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柳永当时出入坊曲,与妓女的交情,这甚至是他写作俗词的生活环境。其次,也可以看出柳永词的艺术感染力。再次,纵然此词在柳永集中属于一般,并非上乘之作,但却也逼真地表达了柳永与谢天香别后相思的痛苦。
 张先的游戏词与晏殊的真感情
       宋代词人张先,很会写词,他的词中,警秀而有意境之句颇多,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等等,由此被人称为“三影郎中”。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士大夫们尤为称赏。有一次,张先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并不认识他,一听说张先来了,忙迎上去说:“原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真是相见恨晚呀!”由于张先小词写得极好,晏殊也被他感动了。  事情是,当时晏殊为京兆尹,由于他和张先关系很好,就辟张先为通判。这时晏殊刚好新接纳了一个侍儿,这位侍儿容貌出众,能歌善舞,很受晏殊宠爱。晏殊也极善填词,他每写上一首新词,总让这位侍儿先唱上几遍,然后等张先来了,再让她唱给张先听,因此这个侍儿也给张先留下极深也极美好的印象。但是不久后,这位侍儿不知怎的得罪了晏殊的妻子王夫人,王夫人一怒之下,就将这位侍儿赶出了家门,此事对于晏殊来说,倒没有觉得什么,反正官高位尊,再要寻一位漂亮而又能歌善舞的侍儿还不容易?
  一天,张先又到晏殊家饮酒,酒席上,张先不见侍儿出来唱歌,很是惊异,一问,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于是,就当场写了一首《碧牡丹》词来开晏殊的玩笑说:  
  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沉烟彻。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  
  这首词大意是说,侍儿在你家服侍你,你写的一首首新词都让她唱遍了。现在你夫人将其逐出门去,落得你孤零一人,你们打发人家走是多么容易呀!人走了,连化妆的粉盒钗钿都遭冷落,被抛弃了。现在人已去远了,再也难寻了,看到的只是蓝桥远处那千里沉霭的暮云。试问,你现在和那位侍儿,又隔了几重山,又隔了几重水呢?
  此词刚刚写好,晏殊读后,不禁神情凄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原来,张先这首词虽说是近乎开玩笑,但是情真意切,打中了晏殊心灵上的要害:它一是唤起了晏殊对往日情谊的回忆,二是也微带责备口吻,谴责晏殊不该轻易就把人家给赶走。尤其是最后,“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几句话,不但写得极为精彩,而且意蕴丰富,极易唤起晏殊的情思。晏殊不禁喟然叹道:“唉,人生在世,贵在适意,我为什么要自苦如此,自己折磨自己呢?再说,这应该是夫人之过,是她将侍儿赶走的呀!”于是,他马上派人带上金银财物,去赎那位侍儿回来。
  那位侍儿果然回来了,在酒宴上,晏殊说:“你回来,可多亏了这位张通判呀!多亏他写了这样一首词,你看看,就唱唱它吧。”侍儿拿起了红牙檀板,含着眼泪,唱起了张先这首《碧牡丹》。而爱开玩笑的张先,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了。
 文人的创作传统与通俗歌曲
      宋代词人柳永,一生虽善于写词,但仕途颇为曲折坎坷,他在四十七岁才考中进士,算是进入了仕途,但此后却长期任地方初等官职,蹉跎十年,也没能升迁为京官。恰逢那一年寿星出现,寿星即南极星,又称老人星,它的出现过去认为主天下太平,柳永认为时机正好,就写了一首词庆贺这一祥瑞,将它交给了仁宗皇帝,希望以此得到皇帝的赏识,再升迁一下为京官。词曰: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机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这首词总的是写: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月明风细,皇宫内一片静寂,这时老人星出现了。在这歌舞升平之年,这正是祥瑞征兆。词中的“正值升平”充满对仁宗的吹捧,充溢着一派歌功颂德的情调,从艺术角度上说,可以说这是一首成功之作。
  不料仁宗皇帝接到此词后,刚读了开头的一个“渐”字,就引起了老大的不痛快,他认为,开头用“渐”字不吉利。但是他还是要把此词看下去,看到最后,当读至“此际宸游,凤辇何处”时,仁宗皇帝真的发怒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字是仁宗皇帝的忌讳,他写的挽词中曾经用过这几个字,可这柳永怎能知道呢?而往下,当仁宗皇帝读到“太液波翻”时,更火了,他说:“为什么要用‘波翻’?怎么不用‘波澄’?”一气之下,将此词掷之于地,说:“这样的人,让他花下浅斟低唱填词去吧!”当然,这样一来,柳永想晋升京官的希望也就落了空。
  此次落空,柳永当然十分生气,也感到莫名其妙。因为按照宋代选人改京官的规定,柳永已当了十年地方官,该改京官了。于是,他就跑去找到当时的宰相晏殊,想问个究竟。晏殊当然也风闻了此中的缘由,于是他就旁敲侧击地问:“你最近写词了吗?”柳永一听此话,心想:写词有什么不好,大家不都写吗?于是就冲晏殊说:“写词有什么关系,就是像你身为宰相,不也常写词吗?”晏殊见柳永如此辩驳,于是也就不客气地说:“我虽写词,但我却没有写‘彩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词!”柳永见此,知道和晏殊再也没有什么好说,只好不高兴地讪讪而退。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柳永曾写过一首俗词,题目叫《定风波》,这首词是: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来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彩线慵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原来,这是写一个少妇思念丈夫的词。上阕写这位女子自春天以来,心情很不好,对什么都不在意,甚至将红花绿叶都看成愁惨的景象。以致太阳升上了树梢,黄莺在枝头愉快地欢唱,如此美好的韶光,她都无心欣赏,仍然拥被闷睡。这样一来,身上瘦了,头发乱了,终日都懒得梳妆打扮了,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原因,是恨丈夫一去,太薄情了,连书信都没有寄给她过。她怎能不精神苦闷呢?下阕,则写这位女子悔恨的心理活动,她想到,早知如此,真后悔当初不把丈夫的雕鞍锁住不让他走。把他拘禁在书房里,给他彩笺和象牙做的笔,只叫他天天写诗,把吟咏作为功课。于是自己呢,也就可以和他整天厮守在一起,懒洋洋地拿上针和线,或做或不做,坐在他身旁,不辜负这青春的美好时光,不使这美好时光虚度。
  这首词是柳永俗词的代表,其实写得也没什么,只不过“暖酥消,腻云亸”写得似乎露骨了些,但此词迎合了当时市民们的口味,因而流传甚广,也就传到晏殊那里。而晏殊呢,身为宰相,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他认为这样写法太俗、太露骨,不合于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传统,当然也就讥笑柳永的“彩线慵拈伴伊坐”太俗了。柳永见此,他知道晏殊讥笑的原因,知道自己背离了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传统,讲也讲不清,只好走开了事。
  这个故事曾多次见于古代诗话和笔记,如宋湜《古今词话》,张舜民《画墁录》,叶梦得《石林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但各家记载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样,却可以说明:当时市民欢喜的,晏殊不喜欢;而晏殊欢喜的,市民又不一定欢喜。在古代,这是两个不同的欣赏阶层,而晏殊和柳永是这两个不同的阶层的创作代表,他们一从事雅文学创作,一从事俗文学创作,从创作方法到欣赏标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文人创作传统与时代通俗歌曲的区别。
 晏殊鉴赏的收益        宋代词人晏殊,曾写下了一首至今仍人人皆知、口耳传诵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小词,在文学史上也颇有地位。然而,殊不知,晏殊写这首词,并非是一挥而就,而是很花了几年功夫,当初,他写作这首词,当写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写不下去了,无奈就只好搁笔,这首词也就只写了一半。
  一晃几年过去,晏殊也就一直把这件事情记挂在心里,可总是找不到好的句子来补足这首词。一日,他忽然接到朝廷命令,让他到杭州去做官。于是他就赶快起程。途经扬州,晚上住在大明寺里。第二天,他当然要在大明寺游览一番。大明寺墙壁上专门有一块是让人题诗的,来往题诗的往往都是有名的人,都要写上自己的籍贯姓名。这时晏殊赏诗的雅兴颇高,他将眼睛闭上,慢慢腾腾地迈着方步前行,让身边的侍从大声朗读墙壁上的题诗。而且,他还告诉读诗的人说:“一定不可说出写诗者的籍贯姓名,以便让我好好体味一下哪首诗好,这样才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读诗者遵照他的话,就将诗挨个读过去,谁知晏殊都没有兴趣,还是迈动八字步踱个不停。当读到这样一首诗时,晏殊忽然止住了脚步,侧耳细听起来:  
  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陈迹,鸣蛙只沸声。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
  原来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隋朝亡国之事,感慨颇深沉,意境也颇凄凉。诗最后说的“芜城”,也就是扬州。晏殊听完,品味再三,连说:“好诗,好诗。”就问道:“此诗是谁写的?”读诗者答道:“是江都县尉王琪写的。”晏殊马上说:“快去派人叫他,我要请他吃饭。”王琪当然十分高兴,应约而来。
  席间,二人谈诗论文,十分投机,也颇为得意。吃过饭,晏殊又约他到外面亭园的水池边走走。这时恰好是暮春天气,池边树下,已有不少花辦落在地上。晏殊见景生情,又回想起自己以前没有写好的那半首词来,说:“我每每想到一个好句子,总是把它写在墙壁上,有的却数年想不到对句。以前我写词,有一个句子,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晃一年,我一直都没想出来该用什么句子来对上它。”王琪马上应声说:“那么,你对‘似曾相识燕归来’,不是很好吗?”晏殊一听,马上高兴地拍手笑道:“好,好。你这一下子解决了我几年来的难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好吧,你从今以后就跟我在一起吧。”
  王琪应对神速,出语恰切警拔,反映了他的艺术天才。晏殊写不出对句,是因为他生活视野还不宽广,思维走进了一条狭谷。这也给文学创作者一个启示:留心观察生活,拓宽生活视野,活跃思维方式,拓展思维的路子,对创作者来说,不正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吗?只有这样,才能闯过那“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艰难局面,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境界。
 宋子京“蓬山”不远
       宋代词人宋祁,字子京,同他的哥哥宋庠,二人俱有文采,都是文学家。宋祁同他的哥哥同一年参加科考,同一年都中了进士,而宋祁则名列第一。当时皇帝内庭章献太后向皇帝说:“宋祁是弟弟,宋庠是哥哥,宋祁虽然考得好,但不能将他取在哥哥前面。”于是皇帝就只好将宋庠取在第一名,而将宋祁排在第十名。他兄弟二人由此也就出了名,因为兄弟二人都在朝做官,人们也就将他们二人称作“大小宋”。  宋祁写词,才思特别敏捷,而且出语流利,善化前人诗句,常常天衣无缝,浑然天成。而且词意絪蕴,耐人寻味,如其好朋友刘原父要到扬州做官,他也要到寿春去做官,二人即将分别,刘原父写了一首《踏莎行》送他,他也当场写了一首《浪淘沙》回赠,词说: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短短的几十个字,即将离别的紧迫,分手的留恋描绘得淋漓尽至。特别是“月满、花满、酒满”,“水远、天远、人远”更是韵味无穷,含情依依。由于他才思敏捷,在当时特别享有盛名。
  一日,宋祁从朝中出来,从繁台街经过,这时恰好皇帝的车子也从此街驶过,宋祁也就不得不站在街旁回避。此时,车声辘辘,彩旗飘扬,只见其中一个车子上的车帘忽然掀开了。车内的女子娇滴滴的声音喊道:“小宋!”宋祁大吃一惊,他知道车上坐的都是皇帝的三宫六院,当然不敢回答。车声滚过,他还在那儿想:这是谁喊我呢?左思右想不得其解,于是立即提笔写了一首《鹧鸪天》: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这首词,将他在繁台街听车中女子呼喊的情况与心情和盘托出,描写得情真意切,而且颇有怅恨迷惘之思。特别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是移用唐人李商隐描写爱情的诗句。宋祁将之用在此处,水乳交融,达意传神,真是再恰当贴切不过了。
  由于这首词写得好,很快在京城传唱开来,不久也就传到皇宫里去了。仁宗皇帝一听此词,颇有不快,马上将三宫六院及嫔妃们都叫来,说:“当时过繁台街是第几个车子上的人喊的?”这时有一位宫妃回答说:“乞皇上恕罪,妾罪该万死。当时皇上大摆御宴,招待翰林学士的时候,旁边曾有人告诉我说:这就是科举第一的小宋。过繁台的时候,我在车子上偶然看见他在路边站着,认出了他,就喊了一声‘小宋’。”仁宗皇帝听了,忙派人把宋祁喊了来。宋祁听此,吓得惶恐无比,只好战战兢兢分辩。仁宗皇帝见此,觉得事出偶然,也十分有趣,就向宋祁说:“既然您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那么,现在我将她赐给您,蓬山该不远了吧?”宋祁听此,心中大喜,马上叩头谢恩。这种化惧为喜的结果,当然也该归功于写诗作词善化别人成句的功力。从艺术创作上说,学习前人的优美成句,也是提高自己语言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魏野题诗惊添苏
       宋代凤阁舍人孙仅,和当时有名的处士魏野关系很好。孙仅做了京兆尹,仍然常常与魏野书信往来,且以诗歌的形式常常向魏野叙说他府上每日发生的事情。因此魏野也就常常就其事论其事,根据孙仅的诗来写和诗,互相唱和。  当时长安城中有一位有名的妓女,名叫添苏,十分漂亮,孙仅对她很是爱慕。所以,他也就在给魏野的诗中时常提到添苏,并说添苏的美貌和才能是如何如何,魏野见此,也就在和诗中随和称赞说:  
  见说添苏亚苏小,随轩应是珮珊珊。  
  即将添苏与美女苏小相比,认为仅次于她。孙仅见此诗句,很是高兴,把添苏叫来,对她说:“我的朋友魏野,在他给我的诗中将你比做苏小,你看怎么样?”添苏说:“魏野这个人,因为诗写得好,所以诗名扬天下,他把我写在诗中,又把我比做苏小,本来我不如苏小,怎么能这样比呢?真是不胜荣耀。”孙仅听了此话,很是高兴,就将魏野的诗给她看,并将此诗赠给了她。添苏当然十分高兴,如获至宝,由于她是京城中的名姬,因此一夜之间,京城内几乎是人人皆知,大家争相传述此诗。添苏对魏野由此也就更加深怀仰慕敬佩之情。于是她就委托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将此诗书写在正房墙上,以此炫耀于人,广邀名声。
  不久,魏野也因为有事来到了长安,孙仅知道好朋友来了,于是就将他安置在府上,安排好一处客宅给他住,这事,别人几乎都不知道。这时,由于魏野诗名轰动一时,添苏又以魏野的诗来提高自己的身价,而添苏又根本不认识魏野,一个知道此事内情而又喜欢开玩笑的人就偷偷地将魏野邀请了出来,到添苏住处去坐坐。到了添苏家,此人有心开玩笑,并不将魏野的名字介绍给添苏,而添苏也不知道面前的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魏野。她见魏野其貌不扬,粗俗鲁质,也就不肯坐下来招待魏野,局面弄得很僵。魏野见此,也就东看西瞧,企图寻找话题打破僵局,忽然他抬头看见了墙上的诗。添苏也注意到魏野的眼睛看到了此诗,她也为了打破僵局,就抢先得意地说:“此诗是处士魏野夸奖我写下的作品。”魏野见是自己的诗,添苏又如此沽名钓誉,也不回答,就要了笔墨来,在此诗旁边又写了一诗,诗说:  
  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闲暇若将红袖拂,还应胜得碧纱笼。  
  添苏见此,方才醒悟过来,面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魏野。她很是羞愧,忙备酒菜,将魏野很好地招待了一番。
  原来,魏野此诗开头二句就点明了他们以前发生的事,就是说,他本人就是魏野,他也知道了面前的女子就是添苏。三、四两句是说,如果添苏在闲暇之时,一甩红袖拂在墙壁上,真比笼罩上一层绿纱还好看。这既赞美自己诗句之意,又有称誉添苏之意。诗写得明白如话,却又语涉双关,隐含一定的意义,魏野真不愧为才思敏捷的诗人。
 欧阳修的终身之恨
       南朝齐梁时期的江淹,曾写过一篇在文学史上有名的《恨赋》。其中历叙了亡国之恨、大丈夫壮志未酬之恨、离别之恨等饮恨而吞声的例子。然而,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却有另外一种很特别的终身之恨。  欧阳修的这一终身之恨是什么呢?据欧阳修自述,他很喜欢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两句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为此而经常吟诵,并且希望能模仿这两句诗,写出与此两句意境相同、堪与媲美的诗句来。可是,这一愿望好多年都没有实现。
  欧阳修故里(江西吉水)
  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六十四岁,这时他任青州知州,在青州已经住了两年多了。一日,他在书房歇息,凭窗临眺,看到自己居处的景色十分幽雅静谧,因此又想到了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的佳句。他认为,常建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与意境就在眼前,自己已经掌握,是写出可与之媲美的诗句的时候了,于是便提笔凝思。可是奇怪得很,结果竟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他不得不怀恨作罢,并且埋怨自己说,前人已经写了好的诗句,开了个好头,景物意境就在自己眼前,然而却不能按自己愿望写出自己满意的诗句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自己的才力有限呢?还是人老文思衰退了呢?为此他留下了终身之恨。
  欧阳修的这一终身之恨是关于文学创作的,这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创作极为重视、态度极为认真。他所检查的写不出佳句的两个原因都有道理。才力,指文字表达能力;文思衰退,指创作没有了激情,想像活动、构思能力不如年轻人活跃。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创作要有其感情。他体会到眼前的景物与意境与常建诗句所描写的相合,但这只是欣赏,是审美感受。欣赏与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真正要进入创作过程,则非要真感情、融注真实情感不可。纵然是纯写景,也肯定离不了情,不然,丢了这一点,专为写佳句而写佳句,则肯定是写不出佳句来的。有些作家无意写佳句,只是注重情感贯注,结果写出来却是佳句,句句令人吟味不已。这一点,不少文论家都认识到了。如果说欧阳修对他的创作怀有终身之恨的话,那么,写不出像常建那样的句子并非是他的终身之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是他真正的终身之恨。
 欧阳修一日千里        北宋时的谢希深、尹师鲁、欧阳修三人,俱有才学,俱负盛名于一时。

  当时,钱思公镇守洛阳,只结交他们三人,将他们三人待为上宾。一日,钱思公在洛阳建造了一座馆舍,取名为“临辕”,他让谢希深、尹师鲁、欧阳修三人各写一篇记,来记述此事,并以三日为限,到时他在花园水上凉亭里宴请他们三人,请他们交卷。三人听后,马上各自开始构思,还不到期,文章就都做好了。做好之后,三人互相之间很想知道别人文章是怎么写的,于是,就各自将自己的文章拿出来让别人阅读,互相比较。结果,三人这篇关于“临辕”记的文章都写得有条有理,声华并茂,实在难分优劣。于是只好以字数相比较,即看谁写的最简洁。一数,谢希深的文章用了五百字,欧阳修用了五百多字,而尹师鲁呢,才只用三百八十多字,就把这篇“记”写得有声有色了,并且,事情叙述得很全面,语言极为简炼,有详写,有略写,极有章法。这使谢希逸与欧阳修二人极为钦佩,二人连声说:“就以你的文章向钱丞相交卷吧,我们二人的文章都不如你,干脆不交了。”
  三天之后,钱思公果然在花园内的水上凉亭内邀请他们三人饮酒,让他们交卷。因为有言在先,尹师鲁就将自己的文章交了上去。谢希深与欧阳修借口说他们二人因其他事耽搁,没有写。钱思公当然不相信,说:“你们二人怎么会这么疏忽呢?我不相信,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已经准备好了三块大石头,准备让你们三人的这三篇记都刻在石头上,以作纪念。”谢希深与欧阳修二人见此情形,不得已,只好交卷。
  此事一过,欧阳修虽然交了卷,内心总是有点不服气,他总觉得自己写文章的水平不在尹师鲁之下。然而这次尹师鲁却又的确比自己强,比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尹师鲁到底有哪些秘诀呢?他很想知道个究竟。于是,他就准备了酒菜,亲自到尹师鲁那里去求教。二人探讨作文之法,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尹师鲁告诉他说:“大抵写文章,所忌讳的是文章叙述得没有力量。你们二人写文章,出语不凡,文章的格调很高,这都不错,所欠缺的一点就在这里。”欧阳修听到这一批评十分高兴,他认为点到了他文章的要害之处,是帮助了他,连声表示感谢。几天以后,他又以钱思公的“临辕”馆舍作为题目,重写了一篇记,并努力本着尹师鲁的话去做,注意纠正自己的缺点,结果由于他的努力,这篇记只用了三百六十字,比尹师鲁的记还少了二十个字,而且叙述得比尹师鲁的文章还完备,还详略得当,篇章结构比尹师鲁的文章还有章法。此事使尹师鲁大为惊奇,也大为叹服,他逢人就说:“欧阳修写文章,进步真是一日千里呀!”

   欧阳修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迅速的进步呢?这可以归结为他的虚心好学,又努力改正,这对于学习写作者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同时,也向人们提示:简炼是文章的灵魂,在讲求篇章结构的完备,讲求叙述的详略得当之后,讲求文章字句的简炼就更是一个主要问题。古人有“字字珠玑”,或“字字干金”之说,都是表达这同一思想。欧阳修向尹师鲁请教的故事,实际上是说明了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问题。 

诗穷而工与隐而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给他的朋友梅圣俞的诗集所写的序中,曾提出了一种“诗穷而后工”的观点,他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颠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宾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这样:人们常常说诗人都是命运不好,仕途往往不顺利,以至经常穷困潦倒,欧阳修认为,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诗,却恰恰就是这些人的作品。为什么呢?欧阳修解释说:这些人处境穷困,心中都怀有一定的抱负不得实现,所以往往寄情山水,“自放于山颠水涯”,他们目及那些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于是借情于此,利用比兴手法,抒写自己心中的郁积,从而能够写出人的真感情,写得深刻。所以欧阳修解释说,并不是因为会写的就一定要穷困,而是正是因为他“穷”,所以诗才写得好。
  欧阳修这段话很有意义,它提出了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当时就受到不少人注意,在后代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不少人对此观点有解释,有阐发。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在历史上司马迁曾提出过“发愤著书”的观点。大意是说,人由于怀有一定的抱负,不得实现,往往会发愤著书,通过著书的方式来倾吐自己内心的郁结。在唐代,韩愈基于此,还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在《荊谭唱和诗序》中他还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所谓“易好”,也就是“易工”的意思。这些都是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的直接基础。
  “诗穷而后工”的观点揭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创作规律,它的意义不仅是说创作要有真感情、真实感受的问题,而且,还包含了创作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问题,这个观点是十分有价值的。然而,就是本着这一观点,明代文学家吴宽利用类比思维(或曰逆反思维)提出了一个“诗隐而工的问题。他在《石田稿序》中说:  
  诗以穷而工,欧阳子之言。世以为至矣。予则以为穷者其身厄,必其言悲则所谓工者,特工于悲耳。故尝窃以为穷而工者,不若隐而工者之为工也。盖隐者忘情于朝市之上,甘心于山林之下,日以耕钓为生,瑟书为务,陶然以醉,翛然以游,不知冠冕为何制,钟鼎为何物,且有浮云富贵之意,又何穷云?是以发于吟咏,不清婉而和平,则高亢而超绝。  
  吴宽认为: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的观点倒是对的,但是这种“工”,写出来的大多是悲苦之音。这其实牵涉到作品的特色问题。所以他认为,“穷而工”的诗不如“隐而工”的诗好。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所谓隐者,已经完全忘却了世间的功名、利禄、富贵,他们甘心居于山林之下,“日以耕钓为生,瑟书为务,陶然以醉,翛然以游”。已经对官场仕途完全陌生了,把富贵看得像浮云一般,这样高的情趣,这样超世脱俗的精神境界,当他们用诗歌来表现的时候,那么就是“不清婉而和平”,则“高亢而超绝”。所以,比“穷而工”的诗好。
  吴宽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其实,他和欧阳修是各自揭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们一个是讲关心现实社会生活,抒写心中郁积;一个讲离开现实社会,不被那些富贵权欲等等名缰利索所缠绕,讲求内心情操的高洁,精神的超脱;一是讲对于社会生活的把握,并结合个人身世;一是进入一种澄怀忘象的审美。因此这两种创作就表现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以“悲苦”为主要特点,一是以“清婉而和平”、“高亢而超绝”为突出表现。对于吴宽来说,他只不过是偏于喜好后者。其实他讲的“隐而工”的诗和欧阳修所讲的“穷而工”的诗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别、高下之分。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他们各自揭示了古代文学创作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如果我们结合古代文学创作的实例来说,那么,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唐代诗人杜甫就很能代表这两种现象。陶渊明常沉浸在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里,而杜甫身置骚屑兵戈之中,辗转漂泊,却常常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们都在中国文学史上显示了自己创作的独特成就。
 欧阳修的“近视眼”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不独诗、文写得好,词也写得脍炙人口。一日,他的好友刘贡父要到扬州去做官,来向他辞行,欧阳修就设宴招待刘贡父,为他送行。因为欧阳修曾在扬州做过官,对扬州风物特别熟悉,当时,欧阳修曾在扬州蜀岗上大明寺平山堂前亲手栽了一棵柳树,如今一晃又过去几年,柳树该长高了吧?回想起这些依约往事,看到刘贡父马上也要动身到扬州去,欧阳修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他当即挥手写下一首《朝中措》词,来为刘贡父送行: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上阕即写他在扬州的生活,是对这段生活的回忆。词中写了他在平山堂远观碧空之景,写到他手植的柳树,想到如今已是几年过去。下阕“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是给自己当时的自画像——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痛快淋漓的风流太守。但是这一切毕竟又都是过去的事,于是作者又颇多感慨:应该在少年之时及时行乐,现在,自己毕竟老了。
  由于欧阳修这首词写得直抒胸臆,笔墨畅快,因此也就在文人中迅速传播开来。不料,却被一位曾经到过扬州,却又善挑剔的文人发现了漏洞,他说:“欧阳修一定是个近视眼。我到过扬州,站在平山堂上,看到附近的山都比较近,看得都很真切清楚。欧阳修词中说‘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他就看不真切,说‘山色有无中’,不是个近视眼又是什么呢?”他自以为很有道理,就跑去将此事和苏轼说了,那知苏轼听了此话,并不回答,他沉吟了半晌,挥笔写了一首《快哉亭》词,其中有这样几句: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原来,苏轼用这几句词作答。他说,我记得欹枕在平山堂上,这时,一川烟雨笼罩,孤雁飞过都看不清了。这时我想到欧阳修说的“山色有无中”,果然有理。那位文士见此,羞得满面通红,再也不说什么了。原来,他只是望文生义,并不理解词的意境,也不了解作者所表达的独特感受。而苏轼呢?才真正是一位艺术鉴赏的行家,他有作为创作者所独具的感受力,也有鉴赏者所独具的判断力。这故事告诉人们的是,准确而又切合实际的批评,非有艺术的感受力不可,这正像马克思所说的欣赏音乐需要有音乐感的耳朵一样。
 欧阳修忆旧与妓女祝寿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送他的好朋友刘贡父到扬州去,曾经写过一首叫《朝中措》的词: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词是欧阳修的忆旧词。上半片写他在扬州做官的实际情况,下半片是欧阳修的自我写照,最后二句流露出作者“如今老矣”的暮年意识。由于此词通俗易懂,直抒胸怀,因而十分脍炙人口,在京都被人到处传唱。在欧阳修之后,还出现了一位妓女因改易此词而受到赏赐之事。
  这位妓女是如何改易此词的呢?原来,当时有一位宰相,本来出身十分贫寒,中了宰相以后,还常以自己往日的贫寒为骄傲。当时恰好他要过生日,好多妓女都来为他祝寿。这时,有一位十分聪明的妓女想起了欧阳修的《朝中措》词,认为送给这位宰相比较合适,只是结尾的“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不太恰当,于是,她就将此词改易几字:  
  屏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庭前桃李,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宰相,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不须年少,目前看取仙翁。
  欧阳修的词原来是写扬州的,所以说“平山阑槛”,是指扬州平山堂。而此处这位宰相在京城洛阳,所以这位妓女将“平山”改为“屏山”。“屏山”,是指远处的山似屏风一样。

    欧阳修说“手种堂前垂柳”,也是确有其事,而妓女不可能仍用“垂柳”,所以改为“庭前桃李”。下片欧阳修原说“文章太守”是自况,而妓女面对的是宰相,所以就改为“宰相”。最后二句将原来的“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改为“行乐不须年少,目前看取仙翁”。改了三字,遂与欧阳修原词意义正相反,即是说人生行乐,不必一定要趁年少才行,你看,面前的这位宰相,不正是飘然欲仙吗?这位妓女改过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婉转歌喉将之唱出来,宰相一听,十分高兴。他十分佩服这位妓女的才华,立即着人大大地奖赏了这位妓女。

  这位妓女改易《朝中措》词,只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改易也是一种创作,并非易事。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经将这种改用别人的成语或别人的典故誉之为“点铁成金”,这种方法对于他的文学创作,是起过不少作用的。
姚嗣宗计遣诗叟
       北宋时的高若讷与姚嗣宗是好朋友。一天,高若讷请姚嗣宗吃早饭,正准备吃饭,忽然进来了一位老郎官。这位老头是找高若讷谈诗的。他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吟诵了自己最近新写的诗,一遍又一遍,一首又一首。转眼个把小时过去了,太阳已升起,弄得高若讷与姚嗣宗二人还没吃上早饭。二人的肚皮早就饿了,只是没有办法让他走。  姚嗣宗也是当时关中有名的大诗人,这时他心里想:这位老头,非和他开玩笑、戏弄他,他是不会走的。于是也就心生一计。此时,老郎官果然仍是兴致勃勃,谈锋正健。他又举出自己最近所写的一首《甘露寺阁诗》,摇头晃脑地吟诵了一遍,说:
  “我最得意的一句诗是此中的‘下观扬子小’,扬子,扬子江,也是长江,即登阁下览,看长江是那么样的细小。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
  姚嗣宗马上接过来说:“老先生此句诗写得确实不错,但如果要对对子的话,应该对上一句‘卑末狗儿肥’才最好。”
  老郎官一听此话说得鄙俗劣下,不伦不类,不堪入耳,抬头看了姚嗣宗一眼,诗兴大减,却又不好发作,只好在脸上表现了一种不高兴的神色。但他却余兴犹在,又举出自己最近写的一首《秋日峡中感怀》诗说:“我这首诗,写得最好的一首是‘猿啼旅思凄’……”不料话音未落,姚嗣宗马上接上说:“那么对‘犬吠王三嫂’是再好不过的了。”老郎官见又被打断了话头,又被姚嗣宗如此奚落捉弄,这回是真的忍不住发火了:“好小子,你是什么人,如此年轻无礼?我场屋驰声二十年……”姚嗣宗见他仍在自吹自擂,不肯认输,说自己已经驰名于文坛二十年了,马上接着说:“场屋驰声二十年,未曾拨断一根弦。”他将“驰声”有意比作奏乐,又奚落了老郎官一番。
  老郎官见所遇此人根本不懂诗,胡搅蛮缠,对他谈诗犹如对牛弹琴,只好起身告辞,愤愤然而去。高若讷见此,也给逗乐了,开怀大笑。二人才得以吃早饭。
  姚嗣宗真的不懂诗吗?非也,他不过有意破坏老郎官的诗兴罢了。其实,老郎官所举的“下观扬子小”与“猿啼旅思凄”都是很好的句子,都很有意境,姚嗣宗也是欣赏的,所以就故意举了极卑俗不堪入诗的句子来戏弄他。此事说明,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好的音乐是没有用的;而对诗人本身来说,最易犯的毛病却又是孤芳自赏,自认清高,抱着一得之句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蔡挺玉关人老
      宋代词人蔡挺,字子政,在神宗时曾历官至枢密副使。据载,他之所以能官枢密副使,还有一番曲折佳话。  当时,蔡挺中进士不久,即被神宗命为枢密直学士,让他到平凉去统帅边兵,戍守边疆。这年初冬时节,边疆已是十分寒冷了,于是他就在自己的房子里摆上酒席,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他挥毫写下了一首《喜迁莺》词:  
  霜天清晓,望紫塞古垒,寒云衰草。汗马嘶风,边鸿翻飞,垄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难报。塞垣乐,尽双鞬锦带,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常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灵遐布,骄虏且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不惜金尊频倒。  
  这是一首边塞词,写得凄凉悲壮,弥漫着浓烈的边塞军旅生活气息。词中描写了边塞初冬的悲壮景象:西风雁叫,战马嘶鸣,战士铁甲裹身,悲歌一曲,仰天长啸。表现了作者为报君恩而戍守边疆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日暮黄昏的愁思:我这里辛苦戍守边关,年年如此,谁又会想到我渐渐老了呢?也罢,趁现在边关无事,得欢乐且欢乐,喝个大醉吧!
  词写好之后,蔡挺吟诵几遍,很是得意。于是闲步后园,交给儿子看。儿子看后,就将此诗顺便塞在了袖筒里,谁知并没塞好,却掉在了地上,被一位看门老头拾去了。看门老头不识字,就拿给了他的好朋友——一位专门抄写、起草文书的小官吏去辨认。这位小官吏当时正和此郡的一位最漂亮的妓女相好在一起,他一见是一首《喜迁莺》词,就立即送给这位妓女。
  事有凑巧,恰好这时朝廷派出的给边关送棉衣的使者到了,蔡挺当然设宴招待,当时也把这位妓女叫了去。宴席会上,妓女手持檀板,微启朱唇,就唱起了这首《喜迁莺》。蔡挺一听大怒:“你怎么会把我的词弄到手又随便乱唱呢?”忙让人把妓女抓起来下了大狱。这时,这位歌妓的许多姐妹都来求情,说明原委,朝廷使者也从中说合,蔡挺才将这位妓女放了。这时朝廷使者向蔡挺说:“你这首词写得不错,我很喜欢,就送给我吧。”蔡挺也就满口答应了。
  事隔不久,这位使者回到朝中以后,就将此词在宫中散布开来。宫女们一见是边塞词,又见词中有“太平也,且欢娱,不惜金尊频倒”的话,认为是歌颂天下太平,也就在宫中传唱开来。这词很快传到当时皇帝神宗那里。他一听此词,很感兴趣,再加上对词中有“君恩难报”的话也很感高兴。但当读到“谁念玉关人老”的话时,也不免动了恻隐之心,就追问:“这词是谁写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使者只好以实相报。于是,神宗皇帝要过此词,又仔细品味一遍,提笔在上面批道:“‘玉关人老’,朕甚念之;枢管有阙,留以待汝。”意思是说:你词中不是说“谁念玉关人老”么?我就想到了。现在枢密院缺一个副使,我就把这个位子留给你了,你就来吧。这样,不久蔡挺就被调到京中当了枢密副使。
  蔡挺无意之中晋了京官,却是他始料所不及的,这真得归功于他的写词功夫。他这首词描写了边关将士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一句,确能打动人心。此词是一首成功之作,可以说,比起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并不逊色。
 欧阳修的马屁
        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在为政方面颇有建树;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极有成就,后人曾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欧阳修交情亦相当深厚。  一日,欧阳修写了一首《寄荆公诗》给他,其中有两句夸奖他说: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这两句诗都使用了典故,总的意思是说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极有成就。既是对王安石的奉承,也是对他文学创作、在文坛上地位的肯定。不料王安石接读此诗,十分不高兴。他马上写了一首《奉酬永叔见赠》诗给欧阳修,其中有两句针锋相对地回答说:  
  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意思是说,在为政方面,在继承儒家的道统方面,有一天也许我能够上达孟子,继承他的传统,我此生此世,也不愿去追赶韩愈。他认为“望韩公”非其所敢,实存“不愿”之意。韩愈是唐代大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他在思想史上曾以继承孔孟儒家的道统自居。所以王安石说,他希望继承孟子,而不是韩愈,在他眼中,是颇有点看不起韩愈或超越韩愈的意思的。
  然而这样一来却出了问题。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中认为,王安石身为大学问家,理解欧阳修的诗句出了问题。诗中说的“吏部文章二百年”是指南齐谢脁,而不是指韩愈。因为据《南史》载,谢脁在宋明帝时曾任过尚书吏部郎,他不但善写五言诗,而且写得很好。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读了他的诗,夸奖说:“二百年来无此诗。”意思是说二百年来都没有人写出这样好的诗篇了。欧阳修就是使用这个典故来夸奖王安石,谁知王安石未解此典,不知此中意,因为唐代韩愈也做过吏部侍郎,人习称“韩吏部”,他竟一下子想到了韩愈,这不是闹出了笑话又是什么?
  那么,是不是真如吴曾所说,没有认识到“吏部文章二百年”的典故,就错了呢?看来又不尽然。同在宋代,黄彻在其《□溪诗话》中就把“吏部”理解成韩愈,因为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文起八代之衰”,至宋也差不多恰好是二百年。这样一来,当时对这句话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理解。
  但这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不管是谢脁也好,韩愈也罢,欧阳修的二句话是夸奖王安石的创作成就及肯定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则是确定的。关键问题则在于,王安石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接受这一夸奖。因为他的“终身何敢望韩公”的回答确实令欧阳修很难堪,马屁似乎拍到了马腿上。
  这就有点历史原因了。必须追寻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心理传承。在中国古代,士大夫是以儒家的政治抱负为指导的,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这个传统从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了。立言是文学创作,立德是政治思想方面的抱负。它们一是“太上”,一是“再次”,先后不同,故而王安石不愿取“立言”而取“立德”了,这就是欧阳修拍马屁势必要讨没趣的原因。
张才翁巧化春游词
      宋代词人张才翁,为人落拓不羁,狂放傲物,但却颇有创作才华。他在任四川临邛郡审判官时,郡守见他不修边幅,举止粗俗,颇有点看不起他。而张才翁对此也心中不快。  一日,郡守张公庠恰好要外出春游,他就带上了一大批下属官员和几个有名的能歌善舞的妓女去白鹤游玩,而偏偏没有带张才翁去。张才翁对此很是不满,临行前,他对一位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官妓杨皎说:“张公庠喜欢写诗,他此行,必然有新作。如果他一旦写好,你可尽快将他写的诗词寄给我。”杨皎当然也就答应了。
  到了白鹤,秀丽而清新的山水果然引发了张公庠的创作激情,他对境挥毫,当即写下了一首诗:  
  初眠官柳未成阴,马上聊为拥鼻吟。远宦情怀销壮志,好花时节负归心。别离长恨人南北,会合休辞酒浅深。欲把春愁闲抖擞,乱山高处一登临。  
  这首诗全写自己的亲身感受,抒发自己远宦他乡的别离情怀,通俗易懂,清楚明白。官妓杨皎见了,马上就将此诗抄了一份,寄给了张才翁。张才翁读过此诗,当即将这首春游诗改成了《雨中花》词:  
  万缕青青,初眠官柳,向人犹未成阴。据雕鞍马上,拥鼻微吟。远宦情怀谁向,空嗟壮志销沉。正好花时节,山城留滞,忍负归心。  别离万里,飘蓬无定,谁念会合难凭。相聚里,休辞金盏,酒浅还深。欲把春愁抖擞,春愁转更难禁。乱山高处,凭栏重袖,聊寄登临。
  这首词,不但全用上了张公庠的句子,而且所写的内容与意境也一模一样,所能分别的是,不过一是诗,一是词罢了。张才翁知道张公庠春游肯定要让歌妓唱歌佐欢,于是也就立即将此词寄给了杨皎。酒席宴上,杨皎果然唱起了这首《雨中花》。张公庠一听,大吃一惊,这首词怎么和我写的春游诗内容与意境完全相同,而且句子都同我的一样呢?他忙叫住杨皎一问,杨皎只好将实话告诉了他。他当即十分惊叹佩服张才翁的点化诗词本领,马上派人将张才翁请来,参加他的春游宴会了。
  事实上,张才翁这种点化诗词的本领并不太高明。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就极善于“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有实践,有理论观点,才真正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苏轼悲秋与朝云伤春
       宋代词人苏轼,在广东惠州为官时,一日与他的侍妾朝云闲坐。此时正值秋天,落木萧萧,芳草凋枯,苏轼睹此,凄然伤神,不禁有悲秋之思。于是他就对侍妾朝云说:“你去把酒拿来,我要在这儿多饮几杯。”朝云立即拿了酒来,这时苏轼又对她说:“我曾写了一首《蝶恋花》词,你还记得吗?你就唱此词为我佐酒助兴吧!”朝云满口答应,于是开口唱道: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苏轼当然也十分欣赏这首词。谁知朝云歌喉婉转,刚唱完“绿水人家绕”时,就已经泪满衣襟,涕泗交流,声音哽咽,再也唱不出来了。苏轼见此,吃惊不小,于是就问:“你怎么了?怎么不往下唱?”朝云见问,马上回答苏轼说:“我不能唱的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两句,它让人太伤心了。”苏轼一听,知道这两句触动了朝云的惜春情思,于是哈哈大笑说:“我见此落木残败之景象,正在悲秋,让你拿酒来,唱唱此歌,想驱散一下悲秋之思,想不到你却在那儿伤起春来,真是各有所感,难以驱遣呀!既然如此,那么就算了吧。”谁知此后不久,朝云就抱病死了,而苏轼回想此际此情,从那以后,再也不愿听人唱他的这首《蝶恋花》词了。
  中国古代文人,大概从战国时宋玉起,就开始悲秋了,他的《九辨》里开头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后,就开始形成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传统,此类作品从魏晋南北朝始尤多。至宋代,欧阳修就写了《秋声赋》,描写秋气的凄凉萧杀。苏轼官宦在外,见景生情,产生悲秋之思,正是传统文人心态的具体体现。而朝云呢,则显然是为苏轼所描写的意境所感染而产生伤春之情,这也体现了优秀艺术品会产生独特而不可企及的艺术魅力的特点。
 到底为谁洗恶诗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下了一首有名的《望庐山瀑布》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唐代徐凝也曾写下了一首《瀑布》诗:  
  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江无暂息。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这首诗,应该说徐凝是比较满意的。有一次,白居易同徐凝在杭州一起喝酒赏花,当时诗人张祜也在场,徐凝同张祜二人互相之间各自夸奖自己的诗好,谁都不服谁。这时白居易说:“既然如此,你们二人就比赛一下吧!”于是出了《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两个诗题,让二人写作,然后他来品评。二人写好,白居易品评的结果是徐凝为第一,张祜为第二。
  张祜心里十分不服,说:“我还有好的诗句呢,如‘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如‘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等等,这样的句子,即使像綦毋潜这样的诗人写的‘塔影挂青汉,钟声和白云’,都不一定比得上。”
  徐凝说:“你这些诗句,好是好,可是又有哪些能比得上我的‘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呢?”张祜一听,只好服输了。
  原来,徐凝所举的“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就是他描绘庐山瀑布的诗句。这首诗,当时确实也脍炙人口,使徐凝声名大振。然而,到了宋代,这首诗却被大诗人苏轼批评得一塌糊涂。
  事情是,苏轼也曾去游庐山,有人送给他一篇《庐山记》,他一边游庐山,一边阅读这篇《记》,以便了解庐山的情况。当读到《记》中记载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他不禁发出由衷的赞美,连声夸赞“好,好”,但当读到徐凝写的《瀑布》诗时,他则不禁皱起了眉头。为什么呢?他认为徐凝的诗太差了,比李白差远了。这时正好来到了庐山开元寺,寺中的主持老僧见大诗人苏轼来游玩,十分高兴,忙准备好笔墨,让苏轼题诗。苏轼见此,立即挥毫写下了一首《庐山瀑布》: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题罢,苏轼掷笔,开怀大笑。
  苏轼这首诗,第一句写得不错,将庐山瀑布比做银河直泻,但第二句就转入说理了,说写庐山瀑布的诗从古到今只有李白写的好;第三、四句则讥笑徐凝,说他描写庐山的诗是“恶诗”,表达了他对徐凝诗的看法。
  事情真是如此吗?并不尽然。其实,徐凝的诗的确写得不错,尤其是“万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运用比喻手法,将瀑布比作白练,从空直下,划破青翠,写得很是形象,很是成功,可以说,没有实地的观察感受,是很难从青、白这两种色彩的强烈对比上来捕捉艺术形象的。比起苏轼的《庐山瀑布》诗来,不知好上多少。苏轼的诗,只不过发发议论,说说道理,即使他很有名的在庐山西林壁的题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脍炙人口,也缺乏形象化手法,只不过是一首出色的哲理诗罢了。因此,如果说描写庐山瀑布。苏轼其实还远不如徐凝,如果说到“恶诗”,苏轼的这首诗才真差不多算得上呢。
 苏轼的中秋词
       宋代伟大的词人苏轼,在神宗熙宁九年(1076)四十一岁的时候,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官,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这首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抒情,既表现了他此时此刻对于生活、人生的态度与真实感受,又表现了他对自己兄弟苏辙的怀念。此时此刻,他已经和兄弟苏辙七年没有见面了,所以在此词开篇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据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此词一出,压倒许多作家写的中秋词。时至今日,此词犹为人广泛传诵,人们用之别有寄托,或怀亲,或寄友,或赠恋人。可以说此中秋词雄霸了文坛近千年。
  然而,苏轼却还有另一首写中秋的词,这首词却是在黄州(今湖北)做官时写的,这首词也同样是寄给他分别后久未见面的兄弟子由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
  同是怀念兄弟子由,也同样是以词的形式,同是在中秋夜这特定的情景之下,苏轼的这首词与上首《水调歌头》却有一定的不同。从词的基调与气氛上讲,《水调歌头》有对现实生活热爱的欢悦,因而有一定程度的明快跳脱;而此词则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冷观,因而表现为颇为沉重的凄凉孤寂。《水调歌头》有的是作者在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为避免痛苦而自得其乐的达观,而此词则同是在对人生大彻大悟后,却面对此情此景而有的深沉的悲伤。这两首词所表现的心灵深处的东西有相同的成份,然而却一表现为跳脱,一表现为伤感,完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情调。它们都是苏轼内心世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的真实写照。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词也不失为一首抒写真情实感,颇有艺术特色,令人欣赏的好词。
  苏轼的这两首写中秋的词,古今的词论家的理解均不相同,概括起来讲,不外二种主要意见,即:一采用传统的讽谕寄托之法说词,认为此词颇具政治意义,是苏轼有怀君之心,念念不忘朝廷;一则是从词的本文出发,认为苏轼写真实所感,是兼怀念兄弟子由的。《水调歌头》的争论几乎成了一桩文学上的问题公案,尽为人知,而后词却鲜为人知。始提出者是宋人杨湜,他在其所著的《古今词话》里就说后一首词末句表现了苏轼不忘朝廷的怀君之思。而南宋胡仔在其所著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则提出是写兄弟之情说。杨湜与胡仔都生活在宋代,却对同一时期的同一首作品有着不同的解释,可见要弄清作者的原意,对一部作品进行正确阐释该是多么的困难!而且这后一首词,杨湜认为是苏轼在黄州时作,胡仔则怀疑是苏轼在钱塘做官时作。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词论家杨慎写作《词品》,他也参与了这一争论,他同时罗列了杨湜、胡仔二人的说法,才决然判断说,杨湜的说法不对,应以胡仔的说法为对。杨慎只是推断,然而到他这里,争论才算暂告一段落。
东坡词得夫人助
       宋代文学家苏轼,极善写词,他的词写出来往往为人盛传一时,但是,人们却不知道他写词有时颇得夫人之助。  据《侯鲭录》记载,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正月,苏轼带着夫人王氏在汝阳做官,当时,州堂前面的梅花正值开放时候,远观近望,簇簇花枝弄梢,朵朵迎风斗春,煞是喜人。此时又逢圆月之夜,在月色下,月光与梅花相映,更是另有一番情趣。这时苏轼恰好与王夫人在月下赏梅。王夫人看到月映梅花,不禁有所感触,就对苏轼说:“春天的月光颜色比秋天月光的颜色好,秋天的月色,让人看了有一种凄凉感,而春天就不同了,它让人看了觉得和悦可喜,十分舒适。您不觉得如此么?今晚月光这样好,您不如把我们的好朋友赵德麟等人招来,在月光下赏花吟诗吧。”苏轼听了,当然十分高兴,说:“好吧。但我真没想到你还会作诗呢!”王夫人马上说:“什么?我并没有作诗呀?”苏轼说:“您不必过谦了,您虽然没作诗,但您讲的春月与秋月的不同,句子就类似诗,已富有诗意。”王夫人听了,马上明白了,原来是丈夫从写诗的角度看问题,从她的话中,不仅发掘了题材,而且找出了诗的意境。
  当晚,他们夫妇即将赵德麟等人招来,在花下赏月吟诗。苏轼有感于此,就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词:  
  春庭月午,影落春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共离人照断肠。  
  这首词上阕描写月光酒影,梅香曲廊;下阕则写朦胧的月光下赏玩的乐趣,最后二句写秋光只能被用以照离人的断肠之别,就是用了王夫人的感受,因此这首词可谓受王夫人启发而写成。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作家,不仅要善于构思想象,而且更重要的,还要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灵感,这样别人无意中说出来的一点感受,对他而言可能就成为写作的有用素材。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代诗人钱起,江苏吴兴人,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参加了科举考试,因为一首《湘灵鼓瑟》诗写得好,中了进士,这首诗是:  

  善鼓琴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写得颇有些意境。尤以最末二句写得好,写湘灵鼓瑟后,看不到湘灵其人,惟有余音在江上荡漾,看到江面上隐映的青山。据说,钱起在初参加乡试时,居于旅途中客舍里,听到人在院中吟诵了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出来一看,却不见一人,于是他就将此两句记下,第二年参加考试,在诗的结尾就用上了这两句,人们都说,这两句诗不是人写出来的,是鬼吟唱出来的,由是,钱起的诗也就出了名。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传说,认为这两句诗是鬼谣,是因为这两句诗写得好,有意境,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画面,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而钱起之所以写出此两句,并非什么有人在院中吟出,而是他善于通过生活的实际感受来提炼诗的意境。由于这两句诗写得好,后来几乎代代文人都有引用,仅在宋代就有数人,如秦观就用此二句填了一首《临江仙》词: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往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词写作者夜半独立船头的想像,很有意境。而宋代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在巴陵郡当太守时,他重修了岳阳楼,范仲淹为他写下了一篇有名的《岳阳楼记》。他也曾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填了一首词: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词上片写洞庭湖的秋景,是实写;下片写由此景而引起的想像,情怀依依,颇有意境。此词别致的是,上下片的最后二句都是引用唐人诗句,也都用得恰到好处。

    而著名词人苏轼,填词时也用过这二句诗。

  当时是,苏轼在杭州做官,一天他的好朋友刘贡父来访,于是,苏轼就拉他同游西湖。船到湖心,忽然一位长得十分漂亮的少妇划着一叶小船来到了他们面前,见了苏轼自我介绍说:“我当少女的时候,就听说你的才华,因为我不出闺门,虽然对你十分仰慕,却没有办法见到你。现在我已嫁给平民百姓为妻了,听说你来游西湖,就不怕你见怪,特地来见你一面。我很会弹筝,愿给你弹上一曲,并请你写一首小词赠给我,我也就终身满足,以为荣幸了。”苏轼见此,再也不好推辞。这位少妇马上拨弦调筝,弹上一曲,如怨如诉,凄凄含情。苏轼听了,也就当即挥毫写下了一首《江神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筵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拟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中写芙蓉与双白鹭,将少妇比作莲花,说白鹭似欣赏少妇仪态之美,皆语涉双关,写景写人,以物拟人。下片写少妇弹筝,苏轼由此想到了湘灵鼓瑟,因此将湘灵鼓瑟的“曲终人不见,江卜数峰青”移入了眼前的意境,可谓恰到好处。这样就将眼前的景与情进行了升华。

  这几首运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所填的词,可以说苏轼填得最好。秦观、滕子京均是据景而想像,而苏轼则结合眼前实景,巧妙地将神话想像移入人间现实,从这一点上说,他不愧为宋代的作词大家,词坛领袖。
苏轼与参寥
       宋代诗人苏轼,深通佛典,与诗僧也多有交往。如蜀僧几演,诗僧道通、参寥等等。其中与他交往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是参寥大师。参寥本姓何,今浙江临安县浮溪村人,善写文章,尤喜欢作诗。苏轼曾将他的名字改为道潜,后又号参寥子。苏轼对参寥的诗才特别赏识,经常和他吟咏唱和,互相切磋。而参寥也时常追随苏轼,二人可谓文学上的知音密友。  参寥的才思特别敏捷,苏轼在余杭(今杭州)做官时,一次会集宾客,他用画笔在彩笺上画了一幅墨竹图,赠给官妓,让官妓去找参寥,请参寥给此墨竹图题诗。参寥才思敏捷,提笔立就,写道:  
  小凤团笺已自奇,谪仙重扫岁寒枝。梢头余墨犹含润,恰似梳风洗雨时。  
  此诗首句赞彩笺,二、三、四句写所画墨竹富有生气,形似逼真,使苏轼大为赞赏。
  之后,苏轼离开余杭(今杭州)去徐州做官,参寥前去拜访他,一日,同样宴集宾客,参寥却没有参加。苏轼见参寥没来,心中颇为想念,说:“参寥不参加这个集会,真让人觉得不尽兴。”于是马上让官妓马盼盼带着纸笔去找参寥,让他写诗。参寥当然又是提笔立就,其中有二句是“禅心已似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既用于自况,也用于说明自己禅心已定,已无意再凑这样的热闹了。不料苏轼读诗却大为称赞,说:“我以前也见到柳絮落在泥上这样的现象,我早就想把它写进诗里,可惜一直没用心想过,不料今天被参寥用了,很是可惜。”参寥用此诗说明了一个禅心入定、不愿再逐世俗的道理,先于苏轼,显然与他本身是僧人,对此现象的体会比苏轼深有关,所以随手拈来,皆成佳喻,不惟传神,而且入理;而苏轼呢,虽然他深通佛典,灵魂深处常常渗透着浓厚的佛家出世思想,但他在这方面的体会毕竟不如身为僧人的参寥来得直接,来得深刻,所以运用这一现象入诗,他也就落后于参寥。也许苏轼本人并不明确这一点,但这对于创作来说,当事人的体会深切,却是一个写好作品的要谛,以至现在人们仍在反复强调,坚持作家要深入生活了。
  苏东坡送参寥子
  不久,参寥要离开徐州,苏轼写了一首诗送他,诗说: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这首诗开头几句写参寥身入佛境,百念俱枯,但诗句却清警彪炳,颇为出色。接着从“退之论草书”始,引韩愈论草书为例,说韩愈认为,创作并不是要摒却世间万事万物,而是由于心有不平之气,一发于笔端,才有像狂草张旭那样高超的书法艺术。“颇怪浮屠人”几句是苏轼对参寥的心如丘井、摒却万事感到奇怪,如是那样,谁还能在创作中抒发豪猛之情呢?但仔细想来,参寥的创作也有道理,真正的技巧也是真实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欲令诗语妙”以下苏轼提出了他的著名论诗观点:要使诗写得好,一是要空,二是要静;惟其静,才能把握世间各种动态;惟其空,才能容纳世间万般景象。同时要写好诗,还要深入现实生活,即“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最后几句则是认为参寥的诗有咸酸不同的风格,受到众人喜爱,诗有含蓄不尽的味道,认为诗歌和佛法两不相妨,请参寥师考虑。
  苏轼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苏轼的创作思想,因而尤为研究者所注目。其中主要的是“空”“静”,“纳万境”和“了群动”观点,还有“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即深入客观现实生活的观点。如果说,我们上面说到的苏轼看到柳絮入泥想入诗而落后于参寥,原因在于他没有参寥本人身为僧人来得深刻直接的话,那么,这里提出的“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说明了苏轼已经认识到亲身直接感受才能深刻的重要性了。苏轼观点的提出无疑和他与诗僧的交往有密切的关系。
 这次还了相思债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他于杭州做官时,曾遇到了这么一桩案子。事情是:杭州灵隐寺有个叫了然的和尚,他不遵守出家人的清规戒律,常常出入烟花,游荡妓院,和一个叫李秀奴的娼妓相好。并且还经常住在李秀奴家。由于嫖娼宿妓需要钱财,了然和尚仅有的一点积蓄也就花光了,最后甚至连衣钵也典当了。李秀奴身为娼妓,认钱不认人,了然无钱,她也就不愿再接待他。谁知了然却对秀奴一往深情,迷恋不已。  一天,了然和尚喝醉了酒,乘着酒醉之际,又去找李秀奴,李秀奴当然不愿接待。了然见此,十分气愤,便对李秀奴举手就打,谁知事偏不巧,这一下竟把李秀奴给打死了。这下了然也就惹了祸,当地县官得知此事,也就将详细情况申报到苏轼那里。
  苏轼一见是和尚不守戒规,嫖娼闹出了人命案。马上骂道:“好个秃驴,横行无法,快送狱中审讯。”一抬头,苏轼忽然又看见了然臂上似有手刺的字,再仔细一看,却原来是两句诗,写道:“但愿同生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原来了然和尚陷入情网之中,不能自拔了,以致报定必死的信念,想到另一个世界去追寻李秀奴。苏轼见此,当然十分气愤,不过却也触动了他的诗兴,等到审讯结束,了然和尚都一一承认,供认不讳。苏轼接过供词,见状属实。苏轼也就根据了然和尚臂上的二句诗,写了一首《踏莎行》的词,作为判决书,词道: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持斋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次还了相思债。  
  这首词大意是说,了然和尚修行太差,不遵佛家戒规,迷恋上娼妓,真没办法。打死李秀奴,佛家的色空观念又到哪里去了呢?美人已死,和尚偿命,既然你臂上刺上“免教今世苦相思”的句子,这回就如你的愿,让你去还这相思债吧!这首词可见苏轼写词之快,说明其才思敏捷,其中最精彩的二句就是:“臂间刺道苦相思,这次还了相思债。”既有愤恨,含有辛辣的讽刺,同时见出了幽默诙谐,由此也可见出苏轼的幽默诙谐性格。
鉴赏的失误与非音乐的耳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论断,他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马克思提出的是一个艺术鉴赏力的问题,即要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这一论断揭示了审美鉴赏中的一个重要规律。然而,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却出现了一个“音乐的耳朵”鉴赏失误的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据《西清诗话》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做义海的和尚,很会鉴赏诗歌和音乐。有一天,欧阳修问苏轼说:“描写弹琴的诗歌谁写得最好?”苏轼说:“那要数唐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了。”欧阳修说:“不对,这首诗只不过是描写听人家弹琵琶,不是弹琴。”因为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所以苏轼也就不好说什么。
  那么是不是苏轼错了呢?有人就去问和尚义海,义海说:“不对,欧阳修是一代英才,想不到在这个问题上出了错。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诗中写得很明白,其中句子如‘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写琴声的轻柔细屑,从中可以见出真正的感情;‘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描写琴声表现了一种精神余溢的气势,这很能动人视听;‘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写琴声的纵横变化,但仍不失于自然;‘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是写琴声的脱颖孤峙,不同于流俗;而‘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则又是写琴声的抑扬起伏,不拘泥于老俗套的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描写弹琴的指法技巧,写琴声的妙处,而且也只有琴才能这样,琵琶就不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的描写,说明韩愈深得鉴赏琴声的奥妙,而欧阳修的随便批评则是错误的。”义海的话真是切中肯綮。
  大概是受了欧阳修批评韩愈的影响,或者是苏轼在听琴时未加留意,或者是鉴赏音乐的修养不够,苏轼也写了一首《听贤师琴诗》。其诗为:  
  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门前剥啄谁叩门,山僧未闲君勿嗔。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来筝笛耳。  
  这首诗也同样受到了和尚义海的批评,不过这次批评的重点已不是琵琶与琴声的区别了,而是集中在琴声与其他众多乐器声相比的独特性上。义海说,苏轼此诗虽然气势倒山填海,然而并不知道琴声的独特,其中的“小弦廉折亮以清”的描写,凡是带有丝弦的声音都是如此,怎么单单是琴声如此呢?其诗中讲到的“大弦”如何如何,“小弦”如何如何,都没有写出弹琴者运用手指技巧所奏出的韵味来;还有,诗中说“牛鸣盎中雉登木”,是概指宫与角两音的,其实,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乐器所发的八音都是如此,岂独是有丝弦的琴声才是如此呢?这样,义海又一次以精到的批评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义海以对听琴诗的精湛批评显示了他对音乐艺术的深厚造诣。而欧阳修和苏轼二人呢,一个是判断失误,一个是艺术鉴赏力还不够深厚,二人都出了毛病。其实,苏轼是很懂音乐的,他对《阳关三叠》该如何唱法就提出过见解。欧阳修也是如此,他曾经津津有味地欣赏过老朋友沈夫子演唱他写的《滁州醉翁亭歌》,并且说:“贤哉沈子兮,能写我心而慰彼相思。”(《醉翁吟并序》)但是,懂得音乐与掌握每一乐器的声乐所表现的独特性却不同,后者是进了一层的。更深厚的修养,要对每一乐器所奏声乐能有独到的较高水平的鉴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三国时周瑜颇精通音乐,据说每当乐工奏错了音,他都要回头看一眼不可,以至后世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说。设想周瑜如果对音乐进行品评鉴赏,他一定也可以提出精到的见解。但是对于真正的音乐鉴赏来说,则必须达到义海那种掌握每一种声乐独特性的程度,才可以说真正具备了“音乐感的耳朵”。
  附: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簧。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床。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苏轼失踪与徐君猷过敏
        苏轼在黄州做官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红眼病流行,他也感染了红眼病,因此就呆在家里一个多月都没有出来会客。有人怀疑苏轼可能是得了其他重病,这时正好有一个客人从黄州经过到许昌去,一听此话,认为苏轼可能死了。于是到了许昌,就将这个消息转告了苏轼的好朋友范景仁。范景仁与苏轼交情极深,对此一点也不怀疑,忍不住号啕大哭。然后,他将家中人叫来说:“苏轼既然已经死了,你们带上一些金银,送到他家里去周济他们,我与他朋友一场,算是尽一点朋友的情谊吧。”家中人说:“这消息只不过是传闻,是否准确还很难说,还是先打探一下虚实再送银钱也不晚。”范景仁一听觉得有理,马上派仆人去黄州,并写了一封信。此信一到,苏轼一看,不禁哈哈大笑。因为范景仁竟信了谣传。  这件事给苏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时也广为传播开来。不久,苏轼又被贬到汝州去,离开朝廷之时,他给皇帝上表说:“连年生病,人们都传说我已经死了。”到了汝州不久,有一天,他和几个朋友在一个月明风清之夜,乘着小船,在江上饮酒。此时江流浩荡,清风徐来,一轮明月悬挂中天,苏轼玩得痛快,酒喝得高兴,不禁触动了诗兴。他想到夜已很深了,自己回去,家童肯定睡熟了,敲不开门,自己只好拄着拐杖,听着江水拍岸的“哗哗”声。想到此,就生出许多感慨,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叫《临江仙》的词:  
  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词写好,几个朋友大声叫好,他们扣着船舷而歌,反复吟唱,很是得意。之后也就各自散去了。
  第二天早上,由于此词写得非常好,就迅速传了开来。人们一读此词的最后几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联想到苏轼做官不得意,屡次遭贬,此次又被贬到汝州,就推想苏轼可能走了。有好事的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苏轼将官服挂在江边的树上,自己驾着一叶扁舟,浪迹江湖去了。此消息传到郡守徐君猷那里,他一下子慌了手脚,因为苏轼毕竟是朝廷命官,虽然遭贬,倘若在此失踪,一旦朝廷追究下来,他可担当不起。于是他急忙赶到苏轼的住处,推门进去,却见苏轼正鼾声如雷,还没醒呢。徐君猷一想,也禁不住十分好笑。
  为什么闹出这个笑话呢?原来人们是根据苏轼以前的传言,根据苏轼的坎坷仕途,根据苏轼此词最后几句的表面意思推断出来的。事实上,苏轼此词表现了他对世事的静观,表现了他对人世的洞察和旷达。体现着在他灵魂深处道、释思想的缕缕影响,正是研究苏轼心态的极好材料。至于人们的误解,只不过是就文论文的浅薄理解和推断罢了。由此也可见对文艺作品理解的困难所在。一首诗,一首词,其真正意义,恐怕也只有作者自己才说得清楚。
琴操问对悟为尼
      宋代时候的杭州西湖,烟柳画桥,曲廊水影,是游人流连观赏的好地方。此时,苏轼恰好就在杭州做官,公事之余,他常常泛舟西湖,陶醉于这烟雨空蒙之中。  当时杭州有个有名的歌妓,名叫琴操,不仅姿色出众,而且能歌善舞,同时极通音律,颇善填词。一日,有一官府的副官在西湖闲唱秦观的《满庭芳》,只听他唱道: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谁知这位副官刚一张口,歌妓琴操马上打断他:“你唱的不对,本来是‘画角声断谯门’,你怎么唱成‘画角声断斜阳’了呢?”这位副官羞得满脸通红,马上却又反戈一击:“我是唱错了,那么,听说你精通音律,你能根据‘画角声断斜阳’,押此韵,写一首词吗?”琴操马上回答说:“那当然可以。”只见她略一思索,张口唱道: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引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  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谩贏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黃。
  这首词,琴操只改动了几个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与秦观的名作《满庭芳》简直一模一样,没有轩轾高下之别。因为苏轼曾十分赞赏秦观的《满庭芳》,曾经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君,所以,当苏轼听了琴操改韵的《满庭芳》后,当然也就十分赞赏。他很佩服琴操的艺术才能。
  一天闲暇之余,苏轼故意来到了西湖上,恰好碰见了琴操。这时苏轼就和她开玩笑说:“今天我来当长老,就如佛门禅宗的机锋答问一样。你来问,我回答,随你怎么问都行。”琴操心想:这有什么难?就说:“那好吧。我来问你。”说着问道:“什么叫做湖中景?”苏轼答道: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琴操当然不放过,又问道:“什么叫做景中人?”苏轼答:  
  裙拖六幅潇湘水,鬓亸巫山一段云。
  琴操又问:“什么叫做人中意?”苏轼答:  
  惜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琴操见难不到他,接着又问:“那么这究竟怎么样?”苏轼略一沉思,又答道: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苏轼回答至此,琴操猛然似有所悟,她再也不往下问了,默默地乘船离开,之后,削发进庙当了尼姑。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琴操所问从“湖中景”、“景中人”、“人中意”,是从一个歌妓的身分和苏轼开开玩笑,逗引乐趣而已。而苏轼的回答呢?四次都是引用前人已经写好的诗句,借以表达己意。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取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门前冷落”一句取自唐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苏轼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而琴操若有所悟的,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二句,这二句是白居易描写歌妓天涯沦落的凄惨状况的,是他在浔阳江头夜听琵琶女弹琵琶时的倾诉,而这二句正适合琴操的身份。因此也就极易产生共鸣。联系到歌妓年老的凄惨状况,琴操当然也就不愿再当歌妓了,她看破红尘,就去当了尼姑。这就是琴操的机锋答问,在苏轼来说答之无心,在琴操来说却是听之有意。文艺作品感悟人的力量如此之大,从这个故事中人们该一定有所体会吧!
  八百多年以后,现代文人郁达夫旧地重游,感慨往事,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从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琴操墓》)
 田歌自古非知田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他的《书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一诗中这样写道:    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  
  这是苏轼给他的好友王晋卿所作的画《烟江叠嶂图》所配的诗。诗的前二句称赞王晋卿的画水平高超,但在后二句,苏轼却以此引发了他的文艺观点。苏轼认为,就王晋卿的这幅《烟江叠嶂图》画得好来说,那么,要画山,何必一定要山中人才行呢?不是生活在山里的人不也同样能将山画得如此形肖逼真吗?而那些自古以来善于写田歌(此可泛指民歌)的人,从来都是不懂得该如何种田的。
  苏轼的这二句话引发的文艺理论观点虽然很简单,但却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因为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发展史上,梁代钟嵘就曾经提出了社会生活影响人的创作的问题,他认为“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寒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此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说到底,就是文艺必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同时又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这一观点可以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因而就被历代批评家、理论家所掌握所运用。比如明代茅坤,在其《龚秀州尚友堂诗序》中就这样说:  
  世所谓能诗者,大由迁臣羁旅,幽人骚客。不然,彼或其挟隽材、负盛气之士,出而曳龟佩鱼,按节拥旄,内之则省闼,外之则边缴,而悲歌慷慨、宴酣淋漓。以诗声相雄长。故其言虽工,而要非《三百》之遗也。  
  茅坤认为,世间真正能写诗的人,都是那些贬谪的官员或羁留在外的人,或者是那些不得志的幽人骚客,即这些人有真正的生活感情。而那些整天出入宫廷,端坐公堂,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官员们,虽然谈起来激昂慷慨,以吟诗一比高下,但却脱离了《三百》(即《诗经》)创作传统,因而也就不能写出好诗来,也就不是什么真正能写诗的人。这种观点,可以说描述了艺术创作的真谛。
  那么,苏轼的观点是否错了呢?
  其实并不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体味一番,苏轼的观点也同样是正确的。这是因为苏轼讲的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艺术加工的问题。对于创作而言,没有生活实践,没有切身感受固然不行,但仅有生活实践、切身感受而不具备艺术表现的才能、艺术加工的本领也同样不行。我们所熟悉的是,在古代中国,是平民没有文化,而精神文化生产的权利总是掌握在文人士大夫手中。因此,尽管广大人民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着种种可贵的真挚感情,但真正要将之表现出来,只能用一种比较粗糙的民歌形式。而这些民歌,真正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必须依靠文人的艺术加工。比如说至今仍十分脍炙人口的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采用了民歌形式,在民歌基础上加工的。古代不少文学家都从民歌中汲取过养料以丰富自己的创作,如魏晋建安时的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有些文人还专写乐府民歌等等。特别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还特别喜欢当时流行的民歌。这些民歌,大而言之,可以说能滋养一代文学;小而言之,则滋养了每一个作家的具体创作。因此,如果说,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苏轼在这首《书王晋卿作〈烟江叠嶂图〉》诗所说的“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那么就不会认为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文学理论观点矛盾了。它们一是偏重于讲创作的生活基础,一是偏重于讲艺术创作的表现、艺术加工。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环节。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将艺术创作导上邪路,都不会写出感人肺腑、具有经久魅力的艺术作品。而其实,苏轼本人虽然在此处重在强调艺术表现、艺术加工,他也是十分重视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的,也是十分重视那源于生活实践的真实感情的。
苏轼为妓脱籍
       苏轼曾写过一首《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词,这首词,寓含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事情是,苏轼曾旅途经过京口,当时此州太守设宴招待苏轼,太守让官妓郑容和高莹二人陪苏轼饮酒。这二个官妓都体态盈美,风流袅娜,眉眼传神,妩媚万端,颇得苏轼欢心。酒喝到半醉之时,二个官妓知道此州太守与苏轼关系很好,很听苏轼的话,见苏轼又很喜欢她们,于是就在酒间乘机向苏轼提出,要苏轼向太守为她们讲情,让她们脱籍从良,不再当官妓。苏轼对此满口答应,二位官妓当然也就十分高兴。
  但是,酒席散后,过了一段时间,苏轼仍没有在太守面前给她们讲情。苏轼在京口住了一段时间后,马上就要离开了。临别之时,二个官妓跑到苏轼的船上,再次央求说:“您原来答应过给我们讲情,让我们脱籍从良,为什么一直没有给我们帮忙呢?”苏轼说:“我肯定要帮帮你们的忙。你们看,这里写了一首好词,你们拿去,太守看了,一定会让你们从良脱籍。”二个官妓接过来一看,只见是一首《减字木兰花》,上面写道: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时堕帻。落笔生风,籍甚声名独我公。  高山白早,莹雪肌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雪满湖。  
  二个官妓无论如何也看不懂,因为这是一首写主人好客,自己与之即将告别的词,词是写给太守的。出于无奈,二个官妓只好将此词(写给太守的)拿给了太守,看苏轼是否真的帮她们的忙。谁知太守见了此词,果然让郑容与高莹这二个官妓落籍从良嫁人了。
  那么,此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此词表面上写与客人告别,但实际上苏轼却耍了个把戏。上阕四句话,将每句话的头一个字取出来就是成了“郑容落籍”四个字,下阕也同样组成“高莹从良”四字。苏轼将此八字嵌入词内,将要说的事情都说出来了,而表面上看,此词内容又不是讲此事,足可见苏轼的文字功夫。这种文字游戏,没有深湛的语言与文学素养是很难做到的。
黄庭坚俚语却知音
       宋代词人秦观,曾写了一首《千秋岁》词: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词,是秦观被贬谪藤州,路过衡阳,他的好朋友、衡阳太守孔毅甫留他做客时,在酒宴上写的。词中充满着羁旅官情的别恨。尤其是结尾的“飞红万点愁如海”,更为当时人所欣赏。
  这首词也在文人中到处传颂。当时黄庭坚在今安徽当涂做官,当涂诗人郭功父和黄庭坚是好朋友,他经常到黄庭坚的官府,谈诗论文,讨论文学观点。一天,黄庭坚就对郭功父说:“秦观有一首《千秋岁》词,写得特别好。尤其是结尾,‘飞红万点愁如海’,简直太妙了。我很想写一首和他唱和,但是‘海’字韵太难押了,无论怎样都押不好。”郭功父听黄庭坚如此一说,马上回答说:“要说用‘海’的典故,可太多了,要押‘海’字也似乎不难,如孔北海等等,可以。”黄庭坚一听,心中颇有点不快活,他心想:你说得倒容易,太不谦虚了,你写写看。
  第二天,郭功父又来了,见面就问:“海字韵押好了没有?”黄庭坚见问,觉得十分讨厌,就说:“我昨天晚上忽然想到了一个‘海’字韵。”郭功父说:“快念念看。让我也欣赏欣赏。”黄庭坚念道:  
  羞杀人也爷娘海。  
  郭功父一听,当即扭头就走,从那以后,再也不找黄庭坚谈诗论文了。因为黄庭坚说“羞杀人也爷娘海”,不但是说他太不谦虚,不知害羞,而且,这句话还是一句俚语,根本不能入词。他使用这句话,就使郭功父再也无法谈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切磋文学,讨论观点,不仅要谦虚,而且还必须要有知音的语言才行。
苏门的“家教”
       宋代词人秦观,是江苏高邮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有一次,秦观从浙江会稽入京去见苏轼。二人一见面。苏轼就说:“分别日久,听说你写作了不少好诗词,最近,京城里到处都在传唱你写的‘山抹微云’一词。”秦观一听,以为苏轼是在赞扬他,连忙谦虚了几句,不料苏轼马上接着说:“我没想到许久不见,你作词竟模仿柳永,写得颇俗气。”秦观一听,方才明白苏轼是在反言相讥,马上解释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识,还不至于如此吧?先生所言,不太过分了吗?”苏轼说:“你词中的‘销魂。当此际’,不是柳永词的句式又是什么呢?”秦观一听,这才服输。然而,此词已流传开来,不能再改动了。这首词是秦观的一首《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染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原来,这首词是秦观在会稽时所作,他人还没到京城,词就传到京城了。当时,会稽太守程介辟请秦观参加宴会。酒宴上,秦观邂逅了一位歌妓,两情眷眷,不能忘怀。因此就写下了这首《满庭芳》。“销魂。当此际”,当然是指酒宴上而言。由于此词写得好,以致出现后来秦观的女婿范温在参加一个酒会时,称自己为“‘山抹微云’女婿”,令人刮目相看的事。
  苏轼和柳永,在词的创作上,在宋代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派别。苏轼的创作是代表文人词,比较雅致含蓄,用语也比较典雅;而柳永则代表市民文艺,可以说他是市民阶层文艺的代表,一般表现得比较直露浅俗,用语也比较通俗。尤其在表现男女爱情上,二人的这个区别就更加明显了,如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时写的一首《江城子》词,是悼念他妻子王弗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感情深挚而沉痛,与那些表现“绮罗香泽”艳情的词简直不能同日而语。古代不少人都说苏轼写词是“短于情”,实际上,他只是不喜欢“绮罗香泽”的艳情,仅通过这首词,我们就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深于情”了。
  这样,我们就明白,为什么苏轼批评秦观作词学柳永了,因为这正是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派,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斗争。
黄庭坚老年多情
       宋代词人黄庭坚,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因为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为四川涪州别驾,后为黔州安置。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被朝廷召回,当时路过四川泸州,却留下了一段风流韵事。  事情是:当时泸州主帅与黄庭坚关系要好,他就请黄庭坚在府上多住几日,每日设酒宴款待他。泸州主帅有一个官妓名叫盼盼,长得十分漂亮,人也极为聪慧,主帅对她十分宠爱。短短的几天,黄庭坚就对她神动心摇,以目相许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首《浣溪沙》赠给了盼盼:
  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未麝一樱多。见人无语但回波。
  料得有心怜宋玉,只应无奈楚襄何。今生有份向伊么?
  这首词,写得通俗直露,有点轻薄。上片描写盼盼的鞋子,唇边笑靥,说她见人不说话,只是回眸一笑。下片则用了一个典故将自己比作有才华的宋玉,将泸州主帅比作楚襄王,而将盼盼比作巫山神女,神女原眷恋楚襄王,而自己今生今世,能有这样的缘份和盼盼在一起么?这首词上片通俗,下片则大含挑逗性,可以说,是黄庭坚写给盼盼的一封情书。而盼盼当然深解其意,她接过此词,也就很得体地说了声:“谢谢。”
  这时恰好泸州主帅又设宴招待黄庭坚,黄庭坚就向盼盼请求说:“请您唱一支歌助酒吧。”盼盼不便推辞,略一思索,就唱了一首《惜花容》词:  
  少年看花双鬓绿。走马章台管弦逐。而今老更惜花深,终日看花看不足。
  座中美女颜如玉,为我一歌《金缕曲》。归时压得帽檐欹,头上春风红簌簌。
  这首词表面上似写了花,实际上却是以花比女子。上片说少年看花走马章台,而今老了,更是看花看不足了。下片却是以男子的口气写出的。最后二句说看花回来,头上花压歪了帽子,春风吹来,满头红艳。可以说,这首词是别有所谓,意指黄庭坚老年多情的,因为黄庭坚此时已是五十六岁了,之后四年黄庭坚即去世了。盼盼果然聪慧,用此词既表达己意,也暗喻了黄庭坚的老年多情。同时词中的“座中美女颜如玉,为我一歌《金缕曲》”几句,也迎合了黄庭坚的心理,黄庭坚听了也就哈哈大笑。当然黄庭坚是深解此词的含意的。
  第二天,泸州主帅邀黄庭坚到附近的山寺去玩,自然也就带上了盼盼。聪明的盼盼触景生意,想起了昨天自己在酒宴上唱的《惜花容》,黄庭坚该有所感触吧?她就向黄庭坚说:“黄大人喜欢作词,值此春日美景,就请你再赠我一首吧。”黄庭坚欣然应允,提笔写了一首《蓦山溪》:  
  朝来春去,陡觉春衫便。官柳艳明眉、戏秋千,谁家倩盼?烟滋露洒,草色媚横塘,平沙软。雕龙转。行乐闻弦管。
  追思年少,曾约寻芳伴。一醉几缠头,过扬州朱帘尽卷。而今老矣,花似雾中看。欢喜浅。天涯远。信马归来晚。
  这首词,比他第一次赠给盼盼的《浣溪沙》严肃多了。词中描写春日美景,追思了自己的少年风流,而写出自己老年的无奈与留连。特别是“而今老矣,花似雾中看”,很像是对盼盼的“而今老更惜花深,终日看花看不足”的解释,也像是对自己在《浣溪沙》中对盼盼轻薄态度的忏悔,这才是黄庭坚的真正感触吧。
《临江仙》少游独冠
          宋代词人秦观,字少游,他曾写有一首《临江仙》词,这首词独超众人: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往日曾经。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月高风定的夜晚风景,下片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了湘水之神灵鼓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最后二句是引用唐代诗人钱起《湘灵鼓瑟》中的诗句,用得恰到好处。展示了曲终后的意境。这首词,有情感,有意境,有现实,有想像,不愧是一首上乘之作,以致在秦观死后,有一位官妓仅唱了其中的二句,就博得了人们击节赞赏的事。
  事情是,有一天,潭州太守在合江亭大宴宾客,请了许多官妓参加,也邀请了好朋友张才叔。太守对众官妓说:“今天大宴合江亭,你们唱歌助兴,每人都唱一首《临江仙》,词是谁写的都可以,以较优劣。”众官妓闻言,一个个情绪激扬,清歌擅板,演唱起来,唱了许多首《临江仙》词,太守与张才叔二人似乎都不满意。这时,一位官妓走上前来,唱道: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二句词描写了夜晚江上的凄冷意境。太守与张才叔二人不禁拍手叫好。可再一看,这位官妓怎么也唱不出来了。二人一回想,这二句词没头没尾,就向官妓要这首词,不料这位官妓说:“贱妾该死,我昨天晚上住在一艘商人船上,邻舟有一个男子,他看见月光清亮,就从船舱里出来,倚着船桅杆而歌,声音凄切哀怨,催人泪下。我也深受感动,但却没有把这首词记下来。只记了这二句。如果你们有兴趣,我愿陪你们一起去,你们记下来好了。”太守答应。
  当天晚上,他们就同这位官妓一起到了商人船上,果然,月亮东升之时,一男子又倚桅杆而歌。这时,太守的好友有一个叫赵琼的人,听后不禁潸然泪下,声音咽哽地说:“这是秦观生前写的词呀!”这时,太守就让商人派人到邻船上一打听,果然那条船就是秦观的灵船,上面停着秦观的灵柩。赵琼因声识曲,听出了是秦观的词,可谓善于辨别,而太守与张才叔因句而寻词,击节称妙,可谓善于鉴赏。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归因于秦观这首词确实写得好。
 败诗思与续诗
       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时黄州的潘大临很会写诗,常常能写出一些精彩的句子,但是他却家境贫寒。当时的著名大诗人,如苏轼、黄庭坚都很喜欢他的诗。临川的诗人谢无逸和潘大临很要好,二人常书信往来。有一天,谢无逸写信给他说:“近来你有新诗问世吗?”潘大临写信告诉谢无逸:“秋天到了,到处景物都很喜人,都能引发诗思,但可恨的是常常为俗气所笼罩,所败坏。昨天我在家闲卧,听见住宅旁边林子里的风雨之声,立即诗思大发,提起笔来,在墙上刚刚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外边收租的人来了,于是诗思被大败,只写了这么一句。”事情传开了,闻者都笑潘大临太迂腐。  但潘大临告诉谢无逸的这件事却是真实的,这是他创作中的真实经历,他所说的诗思被大败,是说他写诗的灵感被破坏了。这一点,古人是有所认识的。《诗说》就评潘大临的这个经历说:  
  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败之,则失之矣。故昔人言覃思、垂思、抒思之类,皆欲其思之来。
  这里的“思之来”之“思”就是创作灵感。这种创作灵感起源于某时某地的特有景物的触发,实际上也是生活积累的结果。
  虽然潘大临被人讥为迂腐,而且又只写了“满城风雨近重阳”这么一句,但这一句却赢得了不少人的夸奖。当时吕居仁夸奖这句诗道:“文章之妙至此极矣。”以致后来有人假托谢无逸之名,续了两句诗说:“病思王子同倾酒,愁忆潘郎共赋诗。”诗中的“潘郎”,就是潘大临。那么,谢无逸到底有没有续诗呢?事实上,谢无逸也接着潘大临的“满城风雨近重阳”不但续了诗,而且续了三首,这三首是: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
  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雁不成行。  
  诗中的“潘郎”就是他的好朋友潘大临。这首诗表现了他对老朋友的深切的情愫,并流露了一种凄婉的思念。
 张耒的两首赠妓词
        宋代文学家张耒,字文潜,是当时楚州淮阴人。他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一同被时人誉为“苏门四学士”,即认为他们四人都出身苏轼的门下,都颇有才华。  苏门四学士的文章都写得不错,文章风格等等都受苏轼的影响。如秦观,后人甚至认为他写词从情韵兼胜上讲,不仅学苏轼,而且还超过苏轼(《四库全书提要》)。
  四学士之中,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三人都写词,而奇怪得很,偏偏只有张耒不写词。相传,他一生只写了两首词,而且这两首词写作都是颇有缘由的。其中一首是他初到许州做官之时,当时他很喜欢许州官妓刘淑奴,于是就写了一首《少年游》赠她: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原来,这是一首写官妓刘淑奴醉酒的词。她本来就有点害羞,这下又因为多喝了点酒,就以此为理由,连歌子也唱不好了。于是将罗帕捏在手里,依偎在花烛旁边,用眼睛偷传情意,可以看出,眼神带着那醉态,一副醉意朦胧的样子。下阕写刘淑奴醉眼朦胧,越发醉得很了,看朱成碧,眼前的颜色都变了,于是又含情脉脉地收紧了眉头。最后二句则写他和刘淑奴的情谊,相见时少,但离别时却很多,时值春末,又怎样打发这心中的愁苦呢?可以说,这首词,写得颇有韵昧,写刘淑奴的醉态,也维妙维肖,出神入化,没有一点情意绵绵的感受与刻画入微的传神之笔,是写不好的。它足以与欧阳修、晏殊等人的小词相媲美。
  第二首则仍是他在许州即将离任之际写的,也是写给刘淑奴的。词名则为《秋蕊香》:  
  帘暮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中上阕写离别之苦,屋内帘幕放下了。习习凉风,透过帘子吹了进来,香炉里的香飘成线。黄昏后,思念情人即将离去,独自倚栏,直到月亮出来,月光洒在走廊上。下阕写作者离别滋味是那样浓厚,以致被别离之苦所折磨,人都瘦了。最后作者却又不无遗憾地说:这种离别之情呀!虽然把人折磨瘦了,但是由于思念情人,却情愿沉浸在这浓如酒的别离滋味里,去回味,去体验,从中回味往日的情谊,从中体验爱的痛苦。这实际上又是一种幸福的享受。但怕的是,此种离别之情是那样短暂,很快就会过去,它还不如墙东的柳树,每年春天来了,它总是如此……这首词写离别,上阕描写环境,虽未写人,而人在其中,下阕写别离滋味,以“浓如酒”喻之,并且反用其意,以柳寓意,以表示愿让“浓如酒”的别离滋味常在来描写作者此时的离别心态。一反过去词人写离别的手法,可谓是别出蹊径,手法高妙,艺术效果极强,也极为传神,足以见出作者写词的艺术才能。
  张耒一生中写词不多,却都写得十分成功,以致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评价说他的词“味其句意,不在苏轼等人之下”,见解是十分正确的。不过,通过张耒词的创作,也许会给人这样一个启示:在文学创作上,到底是作品多而滥好呢,还是少而精好呢?
万里云帆昨日到
       宋代诗人杨诚斋,名万里,字挺秀。当他在做监司时,曾经到一个郡去视察,郡守见是视察人员,十分殷勤地接待了他,并设盛宴款待。席间,郡守让一位官妓唱歌助酒,这位官妓唱起了一首《贺新郎》:    睡起闻莺语。点苍苔、帘栊昼掩,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唯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镇如许。
  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蒲桃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客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重为我,唱《金缕》。  
  谁知,当这位官妓正唱得起劲,唱到“万里云帆何时到”时,杨万里见此句有“万里”二字,马上开玩笑地说:“万里昨日到。”郡守一见,当时觉得十分难堪,马上让人将这位官妓下了监狱。
  杨万里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杨万里是将词中的“万里云帆何时到”有意地误解为是问他何时来到此郡的。实际上,这位官妓唱的《贺新郎》,乃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叶梦得刚刚写作的一首新词。说起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段风流故事呢。
  当时叶梦得刚刚入仕途,被调任江苏丹徒县任县尉。官务之暇余,他常常与好朋友登上江边的凉亭,凭栏远眺,流连忘返。一天,他又凭栏远眺,忽然看见江中驶来一条五彩大船,船上满载妙龄女郎,一个个浓妆艳抹,嬉笑打闹,全然不顾岸上有人。叶梦得一见,以为是富贵人家的家眷,就想避开。哪知还未来得及走,这十几个女郎已经登了岸,问叶梦得随从说:“叶学士在什么地方,请帮我们禀告一声,我们要见他。”叶梦得见是直接找自己的,才迫不得已出来接见。这十几个女郎马上齐声说:“叶学士才名满天下,我们这些人都是真州的官妓,平时都听说学士大名,很想一见,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今天我们太守有事,放了我们的假,所以我们这些人相约过江来,要见见叶学士,这真是天赐良机。”叶梦得一见,不好推辞,也就让她们坐下,让人拿酒来,客客气气地招待。哪知这些官妓又说:“我们都带了酒菜来,现在就请你开怀畅饮吧!我们为你祝寿。但是我们有个要求,就是你一定要给我们写一首词,能够演唱你写的词,我们平生的愿望也就满足了。”叶梦得满口答应,酒过三巡,妓女们歌舞迭起,为叶梦得助兴。叶梦得淋漓挥毫,当场写下了这首《贺新郎》。而尤其是这首词的下半阕,就是记述这一事实的经过及场面的。
  由于叶梦得此词写得好,因而在官妓中很快流传开来,也就十分脍炙人口。而那位为杨万里唱歌助兴的官妓呢,满以为演唱此词杨万里会很高兴,可谁知道“万里云帆何时到”句被杨万里借此开了个玩笑,以致于弄得郡守面子上下不来,被监禁入狱了。这在杨万里来说,不过是个随机应变的笑话,可那位官妓却因此遭此恶运,这足以见出妓女在当时社会地位的低下。
挥毫当得江山助
        宋代黄彻在《□溪诗话》里曾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    书史蓄胸中而气味入于冠裾,山川历目前而英灵助于文字。太史公南游北涉,信非徒然。观老杜《壮游》云:“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放荡齐赵间,……西归到咸阳。”其豪气逸韵,可以想见。序《太白集》者,称其隐岷山,居襄汉,南游江淮,观云梦,去之齐鲁,之吴,之梁,北抵赵魏燕晋,西涉岐邠,徙金陵,上浔阳,流夜郎,泛洞庭,上巫峡。白自序曰:“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景,终年不移。”其恣横采览,非其狂也。使二公稳坐中书,何以垂不朽如此哉?燕公得助于江山,郑綮曰:“相府非灞桥,那得诗思?”非虚语也。  
  在这段话中,黄彻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创作得江山之助,即山川阅历与人创作的关系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这样:他认为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写得成就博大,是得江山之助,取决于他年轻时南游北涉。这从杜甫的《壮游》所具的豪气逸韵就可以看出来,接着他又列举了李白的例子。然后他下结论说,如果使杜甫、李白二位稳稳当当地当着中书这样的官,整日坐在官府中,肯定是不会写出如此不朽的巨著的。最后,他还引了郑綮的观点作例子。事情是这样,郑綮在唐朝身居丞相之位。一天,有人问他:“丞相近来有什么新作吗?”郑綮回答说:“诗思(诗的灵感)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因过去旅人常骑毛驴),此处(指相府)那得之?”郑綮于治国没有什么奇特之才,但对于作诗却颇能道中个中三昧,故而黄彻引用了他的话来说明白己的观点。
  黄彻说的创作得江山之助,实际上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可以包含:一、山川拓展作者的心胸,陶冶作者的情操。这一点,可以说也就是指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上的“养气”说。在先秦,孟子曾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虽指个人的精神修养,但却奠定了文学批评上“养气”说的基础。孟子讲的是“内养”法,进入到文学理论领域,除了“内养”法,还有一种“外养”法。这就是江山之助了。比如说,梁代的刘勰在评价屈原的《离骚》的不朽地位时,就曾感叹过:“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还有此处所讲的司马迁“南涉北游”,成就博大,都是“外养”的例子。陆游诗:“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偶读旧稿有感》)这真是创作的经验之谈了。特别是宋代作家苏辙,他还特别强调了“外养法”。二、从具体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阅历。它进而成为诗歌创作的具体素材。这一点颇同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三、在具体的环境中获得创作灵感,正如郑綮只能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才能获得诗歌创作的灵感一样。它也揭示了生活情境是获取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述黄彻话中所包含的几种含义,对我们任何时候、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都是有益的。没有开阔的心胸,高尚的情操,也就没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他的创作也就可能是境界狭窄的,进而形成风格也就可能是局促的。同样,没有生活源泉,没有生活情境,任何作家的创作、任何灵感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方现代派一些作家常推崇无意识创作(如超现实主义作家),其实这种无意识同样也离不开作者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他的无意识活动所写下的内容,也都离不开他这个“自我”在现实中的生活。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里曾说:“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很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所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切的关系;他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第三卷下册357—358页)真可谓说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对照黄彻的话,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西方各种创作理论、写作经验时,有些作家仍然坚持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从山川阅历中开拓心胸,增长知识,从生活情境中汲取灵感等等,实在是一个十分可取的做法。这一点,它不但和古人的创作实践有直接联系,而且也实在是能够创作不朽作品的一个重要条件!
韩丞相词情动神宗
       宋代神宗时的丞相韩缜,字玉汝,有一首咏芳草词,很有点艺术效果。  韩缜从政颇有些才能,他历仕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三朝。在宋神宗的时候,宋朝与辽议和,双方划定疆界。这时,韩缜正在枢密院任职,宋神宗就派他作为代表前去议定疆界。圣旨一下,韩缜只好前往,但韩缜却有一件事不能如愿,就是他有一个爱妾刘氏不能随他前往。因此韩缜不免有点怅怅然。
  晚上回到家里,韩缜大摆宴席,与爱妾刘氏剧饮通宵,以叙分别留恋之情。席间,他亲自写了一首词,名叫《凤箫吟》,让歌者歌唱: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消魂。池塘从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裀。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常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这首词,咏芳草,写离情,二者融合得贴切无间,如水乳交融。上片开头“锁离愁”三字别有意味,谁锁“离愁”呢?自然是芳草,所以紧接着“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就是写芳草了;下面“绣帏人念远”几句,点明这离愁是“绣帏人”的,即自己的爱妾的,而芳草“锁离愁”,正是通过“绣帏人”的眼睛来感觉到的。“长亭长在眼”二句,写爱妾送别,伫目远望,依依不舍。最后二句,作者则点出“绣帏人”在“望”,写别后思念。“目断王孙”,王孙,即是指思念的丈夫。下片,作者所用的手法、体现的意境基本同上片,“消魂”总写;“池塘”三句写别后景物变化,暗寓时光流转;“恁时”三句写自己想着同爱妾缓步踏青。而“朱颜”以下至结尾,则颇有感慨:人一年一年地老了。而芳草却年年常青,那么,尽情游嬉,开怀畅饮吧,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青春。
  由于这首词写离情颇为独到,别有一番意境,将他与爱妾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颇为含蓄优雅,境界颇高,很是成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离情之作,因此,天还没亮,有人就将韩缜剧饮通宵与爱妾分别的事并连同这首词一同报告了宋神宗。神宗读词后,不禁为之所感动,天亮之后,一问说韩缜已经动身走了。宋神宗马上传下圣旨,让步军司用车载着刘氏及日常用具追赶韩缜,让刘氏随韩缜一道赴边谈判。神宗此举,很使朝臣们感动。当时韩缜有一个亲友叫刘贡父,就写了一首诗和韩缜开玩笑说:  
  嫖姚不复顾家为,谁谓东山久不归?卷耳幸容携婉娈,皇华何啻有光辉。  
  由于宋神宗的做法以及刘贡父的这首玩笑诗,韩缜的这首《凤箫吟》词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实际上,此词之所以流传,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是一首成功之作,艺术性颇高。而人们在竞相传唱此词时,却不知道韩缜写作《凤箫吟》的另一缘由,即:他的爱妾刘氏当时还写了一首《蝶恋花》词送他呢,其中有几句道:  
  香作风光浓著露,正恁双栖,又遣分飞去。密诉东君应不许,泪波一洒奴衷素。  
  写得缱绻难解,情意缠绵,这也许更激发了韩缜的创作灵感吧。
 对境法与本文批评
        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周紫芝在他的批评论著《竹坡诗话》里,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他的亲身体验。他说:    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光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铃金锒铛。”恍然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曰:此杜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妙。作诗正要写所见尔,不必过为奇险也。  
  这则故事很简单,说的是周紫芝本人对于杜甫诗的体味与理解问题,其实也就可以叫做是艺术鉴赏。周紫芝平时读杜甫的诗歌,对于其中的有些句子,像“夜深殿突兀,风铃金锒铛”等等并不觉得怎么好、怎么妙,但当他一旦亲临实境,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他就体会到了“夜深殿突兀,风铃金锒铛”、“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这样的诗句状物是那样的形肖逼真,写景是那样的生动传神,以致道出了他在置身于此情此景时想要说的话。周紫芝的切身体会揭示了文学创作与鉴赏的一个普遍规律,这就是:对于创作,必须置身于实境之中,才能写出好句子;对于理解与鉴赏作品,必须置身于实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也才有助于自己的艺术鉴赏,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周紫芝的话揭示的这一文艺创作与鉴赏的普遍规律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突出观点。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中,不少人都切身体会到这一点,并坚持这一点。比如说明代刘基就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刘基在青少年时很不欢喜杜甫的诗,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饱经战乱,才真正体味到杜甫诗写出了真感情。他说:“予少时读杜少陵诗,颇怪其多忧愁怨抑之气,……比五六年来,兵戈迭起,民物凋耗,伤心满目,每一形言,则不觉其凄怆愤惋,虽欲止之而不可,然后知少陵之发于性情,真不得已,而予所怪者,不异夏虫之疑冰矣。”(《诚意伯文集》卷五《伯高诗序》,四部丛刊本)刘基对诗欣赏的检讨,就一方面说明了阅历增长了他的鉴赏力,另一方面更说明了实际生活环境对理解诗歌与提高艺术鉴赏力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明代王世贞也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语概括之,他说“实境诗于实境读之,哀乐便自百倍”(《艺苑卮言》卷三)。王世贞比周紫芝进了一步,他在读这些写实际环境的诗的时候,还融入了自己的“哀”与“乐”的真感情呢。
  置身于实境有助于理解原作及提高艺术鉴赏力,这一规律真正能从理论上更简练概括总结的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他说:“周遭故国是山围,对境方知此句奇。”“对境方知此句奇”这一句话概括得十分简明,由此,我们想到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其中有一种观点叫做“本文批评”,即通过阅读原文来达到进行批评的目的。这种批评固然不失为批评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要真正理解原文,进行艺术鉴赏和批评,“对境”的方法,“对境方知此句奇”的体验是“本文批评”无论如何也难以体味、领悟和达到的。
让你归去做新郎
       宋朝的南京城,有一个熙春棚,其中有一个卖唱的艺女宋英奴。这位英奴不仅生得体态妖娆,十分风韵,而且歌喉宛转,唱起歌来响遏行云,三日绕梁,很是卖座,是当地有名的歌星。当时凡听过她唱歌的人都以“似花胜花解语,似玉比玉仍香”来形容她。这天,有一位姓剩的道士,被朋友相邀,也来到熙春棚,他见宋英奴艺高人美,便慷慨解囊,相赠了许多金银,从那以后,这剩道士被宋英奴的才艺和美貌所吸引,几乎是每日必来,而这也自然引起了宋英奴的注意,二人也就渐渐地有了些感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英奴到道观中烧香,而这道观又恰好是剩道士所在的道观,剩道士便将宋英奴让到里屋幽会。从此之后,二人也就情好日密,几乎是每天都来往了。但是不久,二人幽会的事就被人发觉了,于是被带到官府。此时张枢密恰好担任金陵留守,他马上升堂审问。剩道士与宋英奴二人见瞒不过,只好将二人如何产生感情,如何幽会的始末叙述了一遍。张枢密见此,知道二人心心相许,情意已坚,于是决定成全他们,提笔写了一首《声声慢》作为判词:  
  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良霄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   常观里、孤孤零零,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更深酒阑歌罢,殢玉人、云雨交相。问则甚,咱们这里拜章。
  这词大意是说,你剩道士不好好穿戴道家的服装,好好修道,却起好色之心,那么现在你就还俗去做个新郎官吧!新婚良宵美景,你去享受,还烧什么清香,讲什么修道,你和她二人恩恩爱爱,忘了一切,就是玉皇大帝亲自下诏让你成仙,恐怕你也会觉得太平常,不会干了。你以往在道观里孤零零的,怎能比得上夜夜成双好呢?什么救苦天尊、神仙道仙的,都走远些吧,都比不上更深酒后歌舞罢,与情人尽情欢会。这还有什么可问的呢?我这就判你们结婚,成全你们吧!剩道士与宋英奴见此,双双磕头,他们原来担心张枢密会治他们的罪,不料张枢密却判他们二人成婚,真是大喜过望。
  其实,张枢密这首《声声慢》却是一首道地的戏谑词,其中嬉笑戏谑,对剩道士不无讽刺讥笑之意,但他却成全了剩道士与宋英奴二人的婚姻。可以设想,没有丰厚的艺术修养,没有熟练的填词技艺,没有敏捷的才思,是很难当时就很快写好这首《声声慢》的。因此,在作者那些看似容易、信手涂来的作品中,常常饱含着平日积聚而来的丰厚的艺术修养。
韦诗黄书江神爱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下了一首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此诗是: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诗中有画,将滁川西涧的景物描绘得历历如在目前,生动形象,不仅在唐代盛传一时,到了宋代,就更为人们所喜爱了。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也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深爱此诗,还用草书将此诗写在扇头上,以示喜爱。由于韦诗有名,黄庭坚的书法也有名,这把扇子无疑也就成了宝贵之物。同时它却给宋人王荣老带来了麻烦。
  野渡无人舟自横
  王荣老曾经在观州做官。一天,他要渡观江,可是江上风太大,浪太急,无法用船渡江。这样他就只好等第二天再说,那知第二天仍是如此。这样一连等了七天,仍然是风大浪急如故。这下可使王荣老着了急,他急忙向当地父老求教渡江之法。当地父老们说:“你随身所带的箱子里必然有宝贵之物。这几天风大浪急,是江神在作怪,这位江神显灵,它喜爱你的宝物,只要你献给它,它马上就会让你渡江。”王荣老听了此话,信以为真,回来思想:我身上又带了些什么宝贵之物呢?对,有一柄玉麈尾,还有一只砚,不知是不是,暂且试试。于是,他首先将玉麈尾投到了江中,献给江神,但风浪仍是大作不止。接着,他又将砚投入江中,还是毫无效果。跟着他又将自己所用的虎杖投入江中——风浪依然如故……结果,这一天仍没有渡过江去。
  夜晚,王荣老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自己身上再也没有什么宝贵之物了。忽然他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一把扇子,那上面题的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是黄庭坚书写的。于是,他将此扇拿了出来,在灯下仔细审视,心中想:黄庭坚题此诗是用草书写的,字迹十分潦草,我都不认识,鬼神还能认识吗?转念一想:无论如何,明天再以此扇献给江神试试。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将此扇投入江中献给江神,谁知此次十分灵验,风浪马上就平息下来,水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映照着蓝天中的朵朵白云,南风迎面徐徐吹拂。王荣老马上整船过渡,只一顿饭的功夫,就渡过了观江。
  此事真是江神有灵吗?宋代僧惠洪曾将此事记载在他的笔记《冷斋夜话》里,显然他也是听人家传说得来的。此事的传说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仔细想来,惠洪记载这一事情,无非是借以说明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与黄庭坚的草书深得人们喜爱罢了。
 贾娉娉巧集唐句
        元代人魏朋,其父魏巫臣,在宋末时曾官至江浙行省参政。父死之后,他母亲带他回到了湖北襄阳老家。在元惠宗至正年间,魏朋已到了结婚年龄,他母亲就写了一封信,叫他带着这封信去杭州拜访贾平章的故眷莫夫人。走在半路上,魏朋心中很是纳闷,不知信写的是什么内容,就私自将信偷偷拆开来看。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贾平章和莫夫人同他父母在以前有过婚约,即贾平章与莫夫人曾将他们所生女儿贾娉娉许给他为妻。魏朋见此,很是高兴。  到了杭州,魏朋将书送上。莫夫人让贾娉娉出来和他相见,并让他们二人以兄妹相称呼,让魏朋就住在她们家的东厢房里。日久天长,魏朋心中有数,贾娉娉羡慕魏朋的才华,二人经常以诗词互相唱和,也就产生了感情。二人盟誓非对方则不娶不嫁。
  这样住了一段时间以后,恰好朝廷开科取士,魏朋要回乡参加乡试。临行之时,二人自然又是海誓山盟。回乡之后,魏朋应试连连得中,最后参加廷试,又名列前茅,朝廷授他为翰林供奉。魏朋由于心中系念着娉娉,向朝廷请求去外地做官,以便能与娉娉结合。那知莫夫人听说魏朋高中甲科,得了翰林供奉,心中盘算着,如果将娉娉再许给魏朋,那娉娉势必要随魏朋在京城做官,而她自己又不想去京城,更不愿让女儿离开自己,于是她就让人传话给魏说:你少年高中,前途远大,我女儿高攀不上,还是另择高门吧!娉娉见母亲不答应这门婚事,心中忧郁焦急,不几天,就含恨而死了。临终之时,她写了一封书信,让人捎给魏朋,以表示自己的心迹。魏朋接过一看,只见上面是十首诗,全部是用唐代诗人现成的句子拼在一起而成的:  
  两行清泪语前流,千里佳期一夕休!倚柱寻思倍懊恨,寂寥灯下不胜愁。
  相见时难别亦难,寒潮惟带夕阳还。钿蝉金雁皆零落,离别烟波伤玉颜。
  倚柱无语倍伤情,乡思撩人拨不平。寂寞闲庭春又晚,杏花零落过清明。
  自从消瘦减容光,云雨巫山枉断肠。独宿空房泪如雨,秋宵只为一人长。
  纱窗日落渐黄昏,春梦无心只似云。万里关山音信断,将身何处更逢君。
  一身憔悴对花眼,零落残魂倍黯然。人面不知何处去,悠悠生死别经年。
  真成薄命久寻思,宛转蛾眉能几时。汉水楚云千万里,留君不住益凄其。
  物换星移几度秋,鸟啼花落水空流。人间何事甚惆怅,贵贱同归土一丘。
  魂归冥漠魄归泉,却恨青蛾误少年。三尺孤坟何处是,每逢寒食一潸然。
  一封书寄数行啼,莫动哀吟易惨凄。古往今来只如此,几多红粉委黄泥。  
  这十首诗,全是移用唐人七绝中的现成诗句,但却将贾娉娉的感情表达得婉转凄切,贴合无间,而且诗意还十分流畅。如果不是贾娉娉在题目上写着《集唐绝句十首》,人们也许从感情的表达上认为这是贾娉娉的作品。贾娉娉成功地集唐人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且又表达得如此贴切,如此成功,这取决于两个条件,其中一是她感情的迸发;二是她平日熟读唐人绝句的结果,以至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对于今日每一个弄文学的人来说,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说到底,这其实是一个加强艺术修养的问题。
蔡京的临终悔恨词
      宋代宰相蔡京,字元长。在宋徽宗时,因巴结童贯而得为尚书右仆射,后为太师。后来,他借口要恢复王安石新法,四次为宰相,执掌权柄。他在朝为官时排斥异己,遍布党羽,是个有名大奸臣。因之,后来修《宋史》的人将他列入《奸臣传》。非但如此,他还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以迎合皇帝的奢侈愿望。为此深为天下人唾骂。  宋钦宗时,金兵南侵,蔡京率领家人南逃。在南逃途中,因为蔡京家中有三位姓慕容、姓邢、姓武的女子长得特别漂亮,这三人都是蔡京的宠姬,金人听说,就派人向他索要。皇帝有旨,蔡京只好将这三位自己的宠姬交给金人。临别之时,他写诗道:  
  为爱桃花三树红,年年岁岁惹东风。如今去逐他人手,谁复尊前金老翁?  
  诗将三位宠姬比作三树桃花,很能表现出他的日暮途穷之悲。由于蔡京平日作恶太甚,百姓尽人皆知,因此当他举家南逃之时,一听说他是蔡京,开饭店的连饭都不卖给他们吃,即使他拿钱买老百姓的东西,老百姓也不愿意卖食物给他们。更有甚者,一些正义刚烈的老百姓对他还破口大骂,骂他权奸误国。一些州县的官吏一听说蔡京来了,也就立刻派人将他们赶出自己的地界,觉得这样才解恨。这时,蔡京才真正觉悟到,他失去了民心,竟到了这样的程度。他一路忍受骂詈,忍受饥饿,最后来到了福建潭州。蔡京思前想后,悔恨交加,提笔写下了一首《西江月》词: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恋此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这首词,上片大意说自己八十一岁了,流落天涯,无家可归;下片说自己一生五回为宰相,都是因为贪恋荣华富贵,才落到了今天这般地步。可以说,这是一首悔恨词,虽然这种悔恨似乎不如人们发自内心的忏悔那样深刻,但对这位一意孤行,平日肆无忌惮的奸佞来说也难得了。不久,蔡京便死了。因此这也是他的一首绝命词。这位为人唾弃、作恶多端的奸佞,终于将自己临终前的悔恨带入了他的坟墓。
 妓女苏琼与权奸蔡京
        宋代时的蔡京,字元长,是当时有名的权奸。他在宋徽宗的时候,曾四次担任宰相。他和童贯勾结在一起,几乎是无恶不作,以至当时京城有民谣说:“打破筒,泼了茶,便是人间好世界。”其中“筒”,谐音为“童”,就是指童贯;“茶”,谐音“蔡”,便是指蔡京。人们认为,只有将这两个人除掉,才能有好日子过。  一日,蔡京因事从苏州经过。当时苏州太守见是宰相蔡京驾到,不敢怠慢,马上设盛宴招待他。席间,太守还让苏州有名的官妓苏琼出来给蔡京陪酒。这苏琼不仅是苏州有名的美女,貌若天仙,而且填得一手好词,颇有才华。蔡京对此也早有耳闻。因此,席间他就提出让苏琼填一首词来助兴,苏琼身为官妓,不敢违抗,只好说:“请宰相赐韵。”因为苏琼在苏州官妓中排行第九,人又叫她苏九,所以蔡京就拿她来玩笑说:“那么就以你苏九的‘九’字为韵吧。”苏琼见此,略一思索,立即提笔写了一首《清平乐》词:  
  韩愈文章盖世,谢安情性风流。良辰美景在西楼。敢劝一卮芳酒。
  记得南宫高选,弟兄争占鳌头。金炉玉殿瑞烟浮。高占甲科第九。  
  这首词,上片将蔡京与历史上的韩愈、谢安相比,认为蔡京既具有韩愈的文才,又像谢安那样风流,当然这是奉承之语。说此刻在西楼饮宴,正是良辰美景,所以她才贸然献上一杯美酒。下片则是写蔡京初次登第的情况了,说当时皇帝开科取士,殿试时蔡京高中了甲科第九名。苏琼可谓巧用心机,善于构思,她竟将蔡京的中甲科第九名用了上去,而没有用自己的排行第九,而且,词中对蔡全是奉承之语。蔡京听了,也十分舒服,连忙让人快快赏赐苏琼。
  这个故事见于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其实,《岁时广记》也记载了这一类似的故事,也记载了这首词,只是作词者换成了成都官妓尹词客,词换成了《西江月》,蔡京换成了蔡尹,之所以用“九”韵,换成了是因为在九九重阳节饮酒。而且《岁时广记》还说,这首词还使尹词客与蔡尹产生了感情,蔡尹情愿出钱为尹词客脱籍,让她从良,后来,遇到了一位姓王的在成都做官,他让尹词客写了一首《玉楼春》词,由于词写得很好,就放她从良,满足了她的心愿。这二处记载不管谁真谁假,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这首词的构思十分巧妙,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思维十分灵活,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妓女中,确实具有不少具有艺术天才的女才子。
宋高宗的眼力
      宋代绍兴年间,江苏吴江桥的桥身侧壁,一夜之间,被人用毛笔书写了一首《洞仙歌》词: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雨中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这首词,意境高远,颇有些豪迈之气,结尾又有些愤激的归隐思想,可谓写得十分成功。而且,字体书写得也龙蛇飞动,飘渺纵逸。只是并没有注明这首词是谁作的,又是谁写上去的。因为桥身离水面极高,站在桥上不能书写,站在水面上也办不到,于是,人们结合这首词的意境与这首词的书法艺术,便纷纷推测传说,说这首词是神仙吕洞宾所作,是他写上去的。
  消息传开,立即轰动开来,自然也传到了宋高宗那里。宋高宗是作词的能手,也是艺术鉴赏的专家。他将抄录下来的《洞仙歌》仔细地看了几遍,莞尔一笑,说:“我看写作这首词的人是一位福州秀才,不是什么神仙吕洞宾。”众大臣一听高宗的判断,立即傻了眼,向高宗请教说:“皇上说是福州秀才,不知道理何在,请明示。”高宗又微微一笑,说:“我是从这首词的用韵推断出来的,你看,这首词上片用韵‘晓’、‘草’、‘老’;下片用‘帽’、‘过’、‘锁’、‘扫’,其中‘过’、‘锁’就是福州口音,所以我才这样判断。”众大臣一听,十分佩服。
  宋高宗的判断是否正确呢?事实证明,完全正确。这首词的作者名叫林外,字岂尘,是福建晋江人,绍兴三十年(1160)中进士,官至兴化县令。那么,他又是如何书写上去的呢?原来,他雇了一艘大船,在船上堆上高高的台子,站在台子上书写的。这件事,不惟反映了高宗的艺术判别力,而且告诉我们,诗词的用韵特别重要,中国古代至今都有研究音韵学的人,西方学者也往往从音韵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鉴赏,都说明了这一点。音韵是诗词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方言方音入诗词,则往往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徽宗父子的唱和词
       宋代的徽宗皇帝,是个才子,他非但能诗善画,而且也颇擅填词。他的儿子赵桓,继位后为钦宗皇帝,也极善作词。可惜的是,父子二人均为亡国之君,钦宗赵桓仅在位二年,就被金兵连同徽宗一起掳去,当了俘虏。  一天,父子二人在金兵看押下上路,晚上就宿在一片树林边。此时胡天已近深秋,风声凄紧,树木萧索,飞沙满天。徽宗父子二人久居深宫,养尊处优,实在难耐其苦,心中不免阵阵凄凉。此时恰好有一个金兵的小头目在吹奏笛子,徽宗仔细一听,他吹的正是《梅花》调,而且笛声哀怨凄凉,如泣如诉,这就更触动了徽宗的伤心之处,于是,他口吟一词:  
  玉京忆旧繁华,万里帝王人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这首词,上片写徽宗对东京洛阳的回忆,它描绘了他往日在京城花天酒地、歌舞终日的生活。下片则写他目前的悲惨景象,如今,那一切都成了过去,他成了阶下囚,只有在异地他乡,听胡人在吹奏《梅花》曲了。可以说,这是一首悔恨之词,在悔恨中流露出了他对往日繁华生活的依恋,也是徽宗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徽宗吟完,对儿子钦宗说:“你能和一首吗?”钦宗也不愧是才子,当即和了一首《眼儿媚》:
  宸传四百旧京华。仁孝自名家。一旦奸邪,倾天坼地,忍听□琶。
  如今塞外多离索,迤逦远胡沙。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
  这首词,大意是说,宋代的江山已传了四百年了,他们以仁孝治国。但是一旦被奸贼所误、江山就垮了。他也实在不忍听这胡人弹奏的琵琶之声,因为毕竟是亡了国呀!现在夜宿塞外,行走在胡天飞沙的道路上,他们这一对孤苦伶仃的父子,只有坐待天晓,身上落的是满身雪白的霜花。应当说,这也是一首悔恨词,但与徽宗词有区别的是,他悔恨的是奸臣误国,但却没有对往日繁华生活的留恋,从这点上说,他的思想感情比徽宗更积极些。
  徽宗与钦宗都是亡国君主,在上二词中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同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是填词的高手,但也都是无能的皇帝。
 周邦彦因词沉浮
        北宋时的京都名妓李师师,不但一般的风流士子、达官贵人常和她来往,而且连身为皇帝的宋徽宗,也常常出入她的寓所。  一天,宋徽宗又到李师师家,恰好周邦彦在座,他一听说皇帝驾到,躲也躲不了,就藏在李师师床下。宋徽宗给李师师带来了一颗橙子,他递给李师师说:“这是江南才进奉朝廷的,您尝尝吧。”李师师很高兴,当下二人戏谑调情,欢声笑语,全让在床下的周邦彦听了个一清二楚。之后不久,周邦彦将二人幽会之事写成了一首《少年游》词,赠给了李师师,词说: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记录了宋徽宗与李师师幽会留宿的戏谑情语。事过不久,徽宗又到李师师家。李师师一时高兴,就将这首词在徽宗面前唱了出来。徽宗一听,大为吃惊,马上问:“这首词是谁写的?”李师师说:“是周邦彦写的。”徽宗大怒,回朝后马上将宰相蔡京召来,说:“开封府的盐税官周邦彦,课税不力,为什么不将他拿来治罪?”蔡京被搞得莫名其妙,马上回答说:“此事等我退朝后查一下,然后才启奏皇上。”
  蔡京退朝后,回去一调查,官吏中只有周邦彦收税最力,完成得最好,但他不能实说,只好顺着徽宗的旨意上报。徽宗下旨说:“周邦彦收税不力,职事废弛,即时押出京城。”徽宗心想,这回周邦彦不会到李师师家捣乱了吧?于是等了二天,他又到李师师家去。但恰好李师师不在,一问家中侍者,才知是送周邦彦去了,一直到天黑后好久,李师师才回来。只见她愁眉不展,泪痕满面,形容憔悴。徽宗一见,十分气愤,问道:“你到哪儿去了,这才回来!”李师师说:“妾该万死,我听说周邦彦被你赶出京城,特地赶去,聊备一杯薄酒相送,我实在不知道您来。”徽宗见说是酒席送别,心中又敏感起来,马上说:“周邦彦在酒席上又写词了吗?”李师师说:“写了一首《兰陵王》。”徽宗让她马上唱一遍,李师师说:“让我备一杯薄酒,拿瓜果来,唱此词为您祝寿。”李师师办好之后,于是唱道: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容。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共有上、中、下三片。写春日离别的情怀,触目此刻,依依难别,追忆往事,留恋伤感。而且此词写得音韵谐美,极适于演唱,因此,徽宗听罢,十分高兴,他想周邦彦真是个音乐人才。于是马上就重新宣旨,召周邦彦进京,授给他大晟府待制的官衔,让他专从事音乐创作了。
  周邦彦官场沉浮,全在于他的词创作,可见他的艺术才华。由此不仅可见出好的文艺作品毕竟人人喜爱,而且也可看出文艺作品的多种作用。有戏谑作用,有给人以美感的作用等等。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考证过这个故事失真,认为周邦彦当时已五十六岁了,而且官至列卿,不会再去寻花问柳,认为宋代也没有大晟府这一官职。不管这个考证是否成立,是否正确,但史料笔记中所载的这个故事,却都足以说明周邦彦的艺术才华及文艺作品所具的美感作用。
姜白石泛舟巢湖
       宋代词人姜夔又号白石道人,因此人又称姜白石。他喜欢游山玩水,经常沉浸在山光水色之中,而这种场合,也正是他产生创作灵感,进行诗词创作的好地方。他精通音律,注重词法。他写的词,音调婉转,辞句精美,结构缜密,影响颇大。  相传有一次他泛舟游巢湖,波光山影,渔帆点点,令人十分心旷神怡。可惜的是没有风,船行颇不便。这时他想到了自己以前曾用仄韵写过的一首《满江红》词,其中最后一句是“无心扑”三字,歌唱的人必须把心字唱为去声,才能合乎音律(结尾字“扑”是仄韵)。而姜夔呢,早就想用平韵写一首《满江红》,即将结尾三个字最后二字换成“仄平”。可是一直没有成功。这时,见此情况,他就面向巢湖中的姥山祈祷说:“姥山之神啊,如果您现在能刮起一阵风来,让我的船张帆行走,那么,我一定用平韵写一首《满江红》来为您祝寿。”这样祷告了几遍之后,果然,凉风习习,并且渐渐大了。姜夔见此,十分高兴,忙令挂帆起航,写下一首平韵的《满江红》:  
  《白石道人诗集》书影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与,乱云俱下,依约山前。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应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争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这首词,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上片写现实所愿,下片写历史所感,颇为独到。上片写仙姥山下诸神降临的状况,当时仙姥庙中就有十五尊女子雕像,所以词中说:“相从诸娣玉为冠”;下片则写巢湖的地理位置重要,作者将笔锋遥顾,引用了三国时孙权与曹操在此争战的史实。最后二句映衬感慨,颇为新颖,也别出新意。这首词写得琅琅上口,音韵流畅,上片结尾的“佩环”就是换成了“仄平”,是一首十分成功之作。但自姜夔写下此词后,因为并不易唱,因此几乎没有人能唱它,十分可惜。
  姜夔以平韵写《满江红》的愿望实现了,也成功了,这并非借助神送来风之力,而是在于此情此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给他提供了素材和艺术思维的天地。由此也可见,姜夔创作重视词调的声韵和文字雕琢的特点,以致在他之后,南宋词坛上形成了专事词藻,作词不顾内容与思想感情,而仅仅流于形式的倾向,这就是姜夔所始料不及的了。
侯蒙的风筝词
       宋代词人侯蒙,字元功,山东高密县人。宋徽宗时,曾经官至户部尚书。他有一首写风筝的词,却很别致。原因是什么呢?  事情是,侯蒙从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岁岁失意,直到三十一岁,才得了一个乡贡,加上他其貌不扬,因此,人们颇有点看不起他,对他也就极不尊重,常常讥笑他。这年时值春天,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这时就有几个很会开玩笑、拿人取乐的年轻人,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上画了侯蒙的画像,画得十分可笑,拉上线,就将风筝乘风放到半空中去了。风筝在空中飘舞,侯蒙的画像当然也随风飘动,情景很是好玩。人们认为,这回侯蒙见了,非大发脾气不可。那知将侯蒙喊来,他一见却哈哈大笑,不禁诗兴大发,说:“你们把风筝放下来,我要写一首词在风筝上,这样配上才更好。”几个年轻人听了他的话,不知侯蒙要写什么,也就把风筝放了下来,侯蒙提笔在风筝上写道: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首词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侯蒙将计就计,反其意而用之,借以表达自己的抱负。他说,自己以前时机不到,现在被画在风筝上,人家才认识我。画工将我画在风筝上,那么我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在半空中,风慢慢吹来,我觉得身体渐渐平稳了,只觉得要飘到月宫去了。此时正是雨后,夕阳西下之时,又有多少人身在平地,羡慕我登上了碧霄之中啊!词以升入高空借喻自己科考得中,得以进入仕途,得以高升。在古代,科考高中被人誉为是蟾宫折桂,所以作者说“远赴蟾宫”。最后,作者又反过来讽刺了几个开他玩笑的人:你们最终总是站在平地上,看我升入碧霄吧?这首词,既没有破坏当时开玩笑的欢乐气氛,又将计就计,因势利导,表达自己的情怀,讽刺了开他玩笑的人,侯蒙手法可谓颇高。
  果然,不久之后,侯蒙参加科考,就一举登第了。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官位已做得颇高了。这不是因为放风筝帮了他的忙,而恰是他早就蓄下了一颗抱负之心,非成功不可,这才是他真正的动力。至于放风筝呢?对他来说,丝毫没有刺激他的自卑感,相反,却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雄心,事情不正是这样吗?
姜夔词撩妇人心
       宋代词人姜夔,颇通音律,自号白石道人,他与江苏吴兴的张仲远是好朋友。一次因事,姜夔寄居在张仲远家,住了好长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张仲远又恰好外出办事去了,不在家。张仲远的妻子读书识字,颇有文才,但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嫉妒心太强,她生怕丈夫在外面有了外遇,对丈夫的监管甚严,因此,每次丈夫的朋友或其他什么人有信来,她总是要先把丈夫的信拿来,拆开看看。这一情况惹得张仲远的朋友熟人们很是恼火。姜夔对此也颇感不快,觉得不像话。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因为他精通音律,颇善填词,于是就写了一首叫《眉妩》(又叫《百宜娇》)的词,封好后,让人假托是外地来信,给了张仲远的妻子。张仲远的妻子拆开一看,只见上面写到: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相见。  
  原来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张仲远出门在外,恰逢春天,惹动春愁,信马游青楼妓院,恰好碰上美丽如赵飞燕的一位青楼女子。二人把酒对斟,妓女则艳歌婉转。二人情意相投,直到夜晚,在月光融融之下,情意缠绵。下片则写二人要分别了。青楼女子给他寄来了情书。第二天,又要送他上船,他们临别凄惨,魂断烟波,于是又希望共同携手同乘一船,形影不离。这首词,恰好打中了张仲远妻子嫉妒之心的要害,她十分恼火,发誓非同张仲远闹一场不可。没多久,张仲远从外面回来了,她迎上去,不由分说,伸出五指,对着张仲远的脸上就抓。霎时,张仲远的脸上一片血肉模糊。……
  而这一下,张仲远呢,他还不知是为什么,真是有苦难说,有口难辩,后来才知道是姜夔开的玩笑。但是为时已晚,以致张仲远脸上已经疤痕累累,连门都不敢出了。
  从艺术角度上讲,姜夔这首词确是一首上乘之作。其通俗易懂,情意缠绵,艺术形象鲜明,足以体现姜夔作曲填词的艺术才能;但从实际生活上讲,姜夔这个玩笑似乎开得又太过分了。他以词撩动了女性的嫉妒之心,给张仲远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不安定因素。
王彦龄智辩《望江南》
      宋代词人王齐叟,字彦龄,很有点诈辩之才。当时他的哥哥王岩叟在朝中任副枢密史,兄弟二人很有点名声。  王彦龄在太原府做官时,闲暇无事,他就写了十多首《望江南》。这些词的内容都是讥刺嘲笑他的同僚的,并且连太原府的主帅也给他嘲笑了。消息传开,传到了主帅那里,主帅甚为恼火。一天,众官员去参见主帅,拜见既毕,主帅当着王彦龄的面责备他说:“你好大胆!我听说你写了十多首《望江南》,把同僚都给讽刺挖苦了一通,甚至连我也嘲笑了,难道你是依仗你哥哥在朝中为官,认为我不敢惩治你吗?”王彦龄见此,急中生智,急忙上前分辩道:“哪儿的话,卑臣不敢,  
  居下位,只恐被人谗。昨日只吟《青玉案》,几时曾做《望江南》?试问马都监。”  
  主帅一听,不禁被他逗乐了,当即哈哈大笑,那些同僚们也一个个笑着跑开了。为什么呢?原来王彦龄在主帅面前随口吟出的,还是一首《望江南》,大意是说:我官居下位,最怕别人的谗言,你恐怕听信了这些谗言了吧。昨天我吟写的是《青玉案》词,我什么时候又写过《望江南》呢?不信,就问问马都监。这首词,足以见出王彦龄思维的敏捷、头脑的灵活及性格的诙谐。在逗人哈哈一笑之中,又将一桩十分严肃的事情化为乌有了。生活中这种也可严肃对待,也可戏谑敷衍的事往往很多,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滑稽而诙谐的逗乐取笑也不失为一种驱散不愉快气氛的有效之法。
《醉花阴》五十比一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词写得特别有韵味。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她和丈夫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远游,她就写了这样一首《一剪梅》来为他送别: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中充溢着她对丈夫的盼望、相思与恋恋不舍之情。特别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得十分传神,十分独到,将那种缠绕于心、驱拂不去的相思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
  李清照与赵明诚分别后,这一年,恰到了九月初九重阳日。李清照思念明诚,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诚接到李清照这首词,十分赞赏,拜读再三,心中直犯嘀咕:我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妻子词写得这么好,我怎么就不能超过她呢?想到这里,他紧闭房门,在家中废寝忘食,整整苦思了三天,共写了五十首《醉花阴》,将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也混在一起,拿给他的好朋友陆德夫,让他评判,看这五十一首《醉花阴》那一首最好。陆德夫把这些词反复读了几遍,对每首都细细品味一番,最后说:“我看只有以‘薄雾浓云愁永昼’开头的这首词写得最好。而最好的是这首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写得真是生动传神,曲尽其妙。”赵明诚闻听,心中凉了半截,这时他才认识到没有妻子的文才好,没有她写的词好,于是红着脸向陆德夫承认说:“那首《醉花阴》是我妻子李清照写的,阿兄真有眼力呀!”
  为什么赵明诚五十首《醉花阴》比不上李清照一首呢?其中主要原因当然在于李清照比赵明诚有创作才华;而为人们忽略的原因是,作为写相思之情,李清照身历其境,苦苦受此情折磨,她将这种亲身感受写出来,自然也就生动传神了。而赵明诚恰恰缺乏女性的这种细腻感受,再加上创作才华逊于李清照,所以词写出来也就不如李清照了。
朱熹与军营妓女严蕊
      宋代的理学家、文学家朱熹,在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他与天台营(今浙江天台县)妓女严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事情是,严蕊是天台县军营里的妓女,她非但容貌如花似玉,体态风韵袅娜,在当时独冠群芳,而且弹琴、下棋、书法、绘画、音乐和歌舞等方面也都名噪一时,没有人能比得上。除此之外,写诗填词还是她的拿手好戏。再加之她知识渊博,深通古今,善于交际,所以往往千里之外闻名而登门造访者很多。当时一名叫唐与正的人当天台县县令,有一天酒宴之上,他让严蕊以红、白桃花为题,写一首词。严蕊提笔即成,马上写了一首《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唐与正看了,十分高兴,马上让人赏了她二匹缣作为报酬。
  又有一次,是在七夕的晚上,唐与正又在县衙内设宴。唐与正有个好朋友,叫做谢元卿,他早闻严蕊的才名,就提议让严蕊写一首关于酒会的词,以他的“谢”字为韵。谁知酒未一巡,严蕊词就写成了,名就叫《鹊桥仙》: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怕天上,方才隔夜。  
  这首词既写了他们在七夕的欢会,又写了历史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因此流传甚广。以致谢元卿将严蕊接到自己住处,几乎把自己钱财全都送给了严蕊。
  严蕊声名渐大,不料却祸从天降。原来,朱熹受皇帝之命,以使节行部到了浙江天台县,他想找唐与正的过错,就想到了人们传说的唐与正与严蕊交往。他认为县令作为一县之长,与军营妓女交往,是有伤风化之事,一定要严究。于是就派人将严蕊抓来,关在监牢里,毒刑拷打了一个多月,让严蕊招供。谁知严蕊十分坚强,虽然遍体鳞伤,却不说一句连累唐与正的话。朱熹没办法,就将她移到绍兴府,下了大狱。严蕊仍然是拒不招供。这时看管监狱的官吏就向严蕊讲好话,哄骗她说:“你为什么不早点招供呢?招了供,你不过是受顿毒打了事,现在已受过苦了,就招了吧!”严蕊义正词严地说:“我凭什么招供?我身为军营的贱妓,就是与唐与正有私情出格的事,也不会判我死罪,但是是非非,总要弄清楚,我不能凭空污人家唐与正的清白。”态度更加坚决。这样,严蕊又遭到了一顿毒打。消息传开来,闹得人声沸腾,议论纷纷,事情却没弄出个结果。朱熹也很难收场。
  不多久,朱熹被调到别的地方做官去了,而由岳霖接替了朱熹的职务,他也将这个案子接管了过来。一天,他把严蕊带上堂来,一看严蕊形容消瘦,面容憔悴,不禁生出了一种恻隐之心。他知道严蕊不会招供,招了供也定不了什么罪,很是佩服严蕊的刚强,就想将她释放。可是又怎么放呢?于是他心生一计,就对严蕊说:“听说你会写词,那么你就写首词为你表白表白吧。”只见严蕊身立公堂,不假思索,立即吟出一首《卜算子》的词来: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首词,大意说自己沦落风尘,当了妓女,并不是就心甘情愿的,似乎前世命中注定了的。那么,我现在不管是获得自由,还是得不到自由,都完全依赖你这位官吏,即东君主了。我一定要离开这儿,这种境况怎么能够呆下去呢?要是你果真地把我放了,就不必问我到什么地方去了。这首词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妓女的无奈,也表明自己的清白,更流露了对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岳霖听词后,很是感动,就当庭宣判,让严蕊从良嫁人了。
  严蕊的这首《卜算子》表现了她的才华,也表明了古时妓女的不幸遭遇。这首词传到了朱熹那里,朱熹对此怎么也不愿承认,却反过来说,这词是一位姓高的人写的,不是严蕊写的,企图否定严蕊其事以及此词的影响,又进一步暴露他道学家的面目。
 胡铨一词贬海南
        宋代著名词人、政治家胡铨,字邦衡,号澹庵,是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县)。他在宋高宗时中进士,任枢密院编修官。为人生性刚烈、威武正直。坚持民族气节,不畏强暴,很受人们尊重。当时宋金正在交兵打仗,秦桧等人坚持不抵抗政策,屈辱求和,他就给皇帝上书请斩秦桧、王伦等三人之头,主张坚决抵抗。为此,被贬谪到福州去当了一个小小的府署幕僚。也是为此事,秦桧等人对他恨之入骨,和他结下了冤家对头。后来朝廷在秦桧等人的操纵下,与金国和议成功,他们又旧事重提,认为胡铨的上书是妄言诬告,于是就将他押送到广东新兴。  在广东,胡铨思前想后,愤怒难平,写下了一首题为《好事近》的词,词说: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此词上片大意说:我本无心追求富贵,为什么却轻易地告别了故乡呢?离开故乡,使故乡的猿和鹤都对我惊奇,对我怨恨,也使我失去了在家做一个隐士、闲赏秋月的好机会。下片作者则指出:自己刚刚要像战国时毛遂那样表现一下才能,却不去想想,目前是什么时候!于是自己又想驾着有帷幔的小车再回家去,然而,正好是豺狼当道,拦住了去路。
  此词总的看来,前片似乎对自己外出做官过问朝政有点追悔,追悔自己没能在家做一个隐士,但是,这却是激愤之语。这是权奸当道,自己欲进无门,欲避祸而不得的安慰话。其重点在于下片。在下片,作者使用了《史记·平原君列传》里记载的战国时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没有看清这是一个豺狼当道、权奸把持朝纲的时代。以致现在想再回到家乡归隐,豺狼挡路,也不能实现了。此词看似自责,实为怒骂;看似平和,实为激愤。以激愤之感情,成怒骂之文章,可以说是此词的写作特色。
  胡铨此词写成后,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被传到了秦桧的死党、当时的郡守张棣手里。张棣为了迎合秦桧,就向朝廷检举胡铨是“谤讪”、“怨望”,这使秦桧更加恼怒,他一气之下,竟将胡铨贬谪到更为荒凉的海南岛。直到秦桧死后,胡铨才被迁移到内地来。虽受此打击,然而胡铨志节未改,相反,却更加坚定。宋孝宗继位后,他又重新回到朝廷任职,还是仍然坚持抗金主张。特别是在符离之战宋朝失利后,宋孝宗想和谈,征询了十四位朝臣的意见,坚持抗金的只有胡铨一人,表现了他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无情”不怪桥头柳
       南宋末年的杭州城,盛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福建有一个读书人,到京城杭州来,结识了离他住处不远的一位少女。二人很快相处得情如鱼水,缱绻难分。但是这位读书人却因事要暂时回福建去,分别之时,少女与他难分难舍,把臂相送,并对天盟誓,等这位读书人再来,一定与他结为夫妻。
  谁知就在分别后的第二年,这位少女却被父母逼嫁给别人了。此时,这位读书人又一次来到了杭州,听说此事,心中很是闷闷不乐。他的朋友见他如此,便拉他同游西湖,去散心解闷。走到湖边,刚要上船,这位读书人忽然见到那位少女正好在船上与二位夫人在一起饮酒说笑。而少女也见到这位读书人。二人彼此相视,默默无言,饱含无限情意,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读书士子转身登上了苏堤,向堤旁人家处借来了笔墨,挥毫在堤边的大柳树上题写了一首《卜算子》:  
  月上小楼西,难唱霜天晓。泪眼相看话别时,把定纤纤手。
  伊道不忘人,伊却都忘了。我若无情似你时,瞒不得桥头柳。  
  这首词饱含着激愤。上片写他与少女去年分别时的恋恋难舍情景,下片则责备少女背负了他们二人之间的海誓山盟。最后二句说,我对你是有情的,可是你却变了,我的矢志不渝的情意可以这堤边的桥头柳树作证。
  读书人题毕,转身走了,而不一会,这少女的船也到了此处。她登堤闲步,忽然见到了这首墨迹未干的词,不禁心中十分内疚,一时悔恨交加,既恨自己当时没有顶住父母对她婚姻的压力,也后悔自己当初意志毕竟还不坚定。懊恨之际,就觉得身上十分不舒服,于是马上上船回家,不久,她就病死了。她的丈夫见此,连忙向船上人打听缘由,船上人如实地向他说了情况,说原因是读了柳树上的词。她丈夫也就赶到堤边去读此词。丈夫读罢,细细品味,才悟出来原来妻子早已与别人海誓山盟了。他心中十分恼火,回到家不几天就病死了。
  读书人这首词,本意为谴责一下少女,表白心迹,抒发自己的悔恨,可没想到,却害了少女夫妻二人。从艺术上说,这首词明白直露,直率含情,是有一定长处的。
 身边少个人儿睡
       宋代词人范仲胤,不仅自己善写词,而且他的妻子也颇有才华,极善填词。仲胤在相州做官,日久天长,一直没有回家看过。他的妻子在家独守空房,十分寂寞,就写了一首《伊川令》词寄给他,以示思念之情:    西风昨夜穿帘幕。闺院添消索。最是梧桐零落。迤逦秋光过却。
  人情音信难托。鱼雁成耽搁。教奴独自守空房,泪珠与灯花共落。  
  这首词上片写昨夜西风吹过,院中梧桐树叶零落了,闺房十分寂寞,以秋天的萧瑟景象来衬托女主人公心头的寂寞。下片则写自己思夫意切,但又音书难托,只好独守空房,面对孤灯,泪珠与灯花一起往下落。范仲胤接到此词后,十分感动。但是又仔细一看,妻子竟将题目《伊川令》的“伊”字写成“尹”字,少个“人”字边,于是他提笔写了一首《南乡子》,托人捎给妻子:  
  顿首起情人,即日恭维问好音。接得彩笺词一首,堪惊。题起词名恨转生。
  展转意多情。寄与音书不志诚。不写“伊川”题尹字,无心。料想伊家不要人。  
  这首词大意说,我多日不接您的书信,今日接到书信一看,大吃一惊。因为看到词的题目“尹川”,使我倍生怨恨。您我虽有情谊,但您的这首词写得不真诚,将“伊”写成“尹”,虽说是出于无心为之,但我推想,您在家里,大概是不想要我这个人了,不想我回去了。妻子一见范仲胤此词,大吃一惊,才知道自己写了错字,以致被丈夫误会,取笑了。于是,她马上赶写了一首词,让人立即捎给范仲胤:
  奴启情人勿见罪,闲将小书作“尹”字。情人不解其中意。共伊间别几多时,身边少个人儿睡。  
  范仲胤一见,哈哈大笑,击节称赏。原来,这是妻子的陪罪词。词中说:丈夫不要见怪,我误将“伊”字写成了“尹”字。您不知道其中的含意。因为我同您相别至今已多日了,晚上没有您在身边,睡觉时身边也少了个人。范仲胤妻子不愧是才女,她用“身边少个人儿睡”一语双关,既说“尹”字边少了个“人”字旁,又说自己与丈夫别后,睡觉时身边少了个人,并且还将两者糅合,说自己之所以将“伊”写成“尹”,少写个“人”字旁,全是出于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用汉字所特有的结构特点,委婉曲折地向丈夫作解释,既掩过了自己的偶然失误,又增进了与丈夫的情谊。这种独特的艺术阐释效果,是汉字以外的文字所无法达到的。
 聂胜琼《鹧鸪天》消醋意
        宋代词人李之问,在长安做官任满,被皇上调到京师洛阳,重新安排官职。就在他滞留东京,翘首待旨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时的京都名妓聂胜琼。胜琼不但容貌漂亮,而且才学出众,十分聪慧。李之问与她一见钟情,颇有相见恨晚之叹。但无奈日期将至,他只好出京了。临出京之时,聂胜琼在莲花楼设宴为李之问送别,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流露于胜琼的眉间心上。她出口唱到:    无法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这两句是说,李之问要出京了,我没有什么办法留他住下来,可是,我也无可奈何,没有办法随他一道同行。胜琼唱得泪流满面,还在反复唱这二句。李之问见状,大为感动,他决计无论如何,一定要在京城陪聂胜琼再住几个月。但光阴荏苒,几个月一晃就过去了。这时李之问家中的妻子也写信让他赶快回去。之问无奈,只好匆匆与胜琼作别,情绪不快地上路了。
  之问走后,胜琼无论如何也驱遣不了心中的相思之情。她提笔写了一首《鹧鸪天》,聊寄相思,让人捎给走在半路上的李之问: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首词,上片写她给李之问送别的情形,李之问出京,她在莲花楼歌《阳关》为之送别,送了一程又一程,直送了五程才回去,情谊是多么真挚啊!她以“玉惨花愁”来形容自己的悲哀神态。下片则写她在别后思念李之问的情况:好梦不成,谁也不了解她对李之问的思念之情。凄凉的夜晚,枕前的泪水,伴随着阶前的雨声,一滴又一滴,一直滴到天明。
  这首词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李之问读后,感叹欷歔,就把它珍藏在箱子里了。到家里,他的妻子翻检行装,忽然发现了,于是责问李之问,此词是怎么回事?李之问知道瞒不过去,就一五一十全对妻子说了。心里在等着妻子的惩罚,哪知妻子并不生气,反而主动出资,帮助李之问把这位聂胜琼娶了回来作妾。聂胜琼到了李之问家后,与李之问的妻子相处得也十分和睦,生活过得十分美满。
  是什么力量使李之问妻子醋意全消,又帮李之问娶回了聂胜琼呢?原来,是她被聂胜琼的这首哀婉缠绵的词深深打动了。她决意成全满足他们间的这种感情。尽管在今天,人们可能会对他们之间的行为加以指责,但是我们透过这种现象所应见到的,是文艺作品能够感发人的魅力。
长公主因词感疾
       宋代词人韩嘉彦,是大将军韩琦之子。哲宗元祐四年,宋神宗将女儿曹国长公主许配给了他。二人结婚后,生活倒也美满幸福。但韩嘉彦官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不但才质清秀,而且颇有点豪爽之气。一日,夫妻俩因为一件事情吵翻了脸。长公主一怒之下,报告了父亲,让父亲将韩嘉彦差遣到邓州做官去了。  韩嘉彦到邓州后,时值春日,他回想到夫妻二人以前的爱情生活,不免为离情别恨所扰,心中有点怅然。于是就提笔写下了一首《玉漏迟》词:  
  杏香消散尽,须知自昔,都门春早。燕子来时,绣陌乱铺芳草。蕙圃妖桃过雨,弄笑脸,红筛碧沼。深院悄。绿杨巷陌,莺声争巧。  早是赋得多情,更遇酒临花,镇辜欢笑。数曲阑干,故国漫劳凝眺。汉外微云尽处,乱峰锁、一竿修竹,间琅玕,东风泪零多少。  
  这首词,上片描写春景:杏花谢了,燕子飞来了,田野里芳草如茵;雨后桃花,红得向人张开了笑脸,又落在清澈的水池里;长满杨柳树的巷子里,莺声婉转斗巧。下片写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虽然对酒临花,但却无论如何欢笑不起来,因为思念妻子。这时只有斜倚栏干,向京城凝眉远眺。但看到的却是,在微云尽处,众多屹立的山峰,看到的却是葱郁的修竹。于是失望了,又流下了多少伤心的眼泪呀!这首词将思念之情融和在美好的春景之中,更加衬出了思念之真切,离情之伤感。感情真挚,思绪绵绵,因此很快传唱开来,也很快传到了京城。
  一日,长公主出来游春,当时的京城名妓李师师也出来陪她游玩。酒席宴上,李师师婉转唱起了这首《玉漏迟》,直唱得声韵凄切,神情哀婉。长公主深为感动,不禁问道:“这首词谁写的?从哪里来的?”李师师见此,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长公主。这下可真触动了长公主的思夫情怀,她因此也就得了病。宋神宗见女儿得病,一问缘由,马上派人将女婿韩嘉彦召回了京城。长公主深为羞愧,二人又和好如初了。而这也是韩嘉彦所始料不及的。
 海誓山盟字字真
       南宋理宗端平年间,浙江到处传诵着一个以诗词传情,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事情是,当时有个读书人张忠父与罗仁卿是邻居。两家夫人同时生产,张家生了一个男孩,取名张幼谦;罗家则生了一个女孩,取名罗惜惜。等他们稍稍大一点,罗家就把女儿惜惜送到张家来,意思是跟着张忠父读书识几个字。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人们常常对他们开玩笑说:“既然你们二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为什么不结成夫妻呢?”二人听了,也觉得应该如此,因此也就互相私定了终身。
  转眼之间,二人长成了大人,二人为避嫌,常常私自到一棵石榴树下约会。第二年,惜惜到了议婚年龄,也就不到张家来就学了,好长时间不见,张幼谦十分想念,他写了一首《一剪梅》,让人捎给了罗惜惜:  
  同年同月又同窗。不似鸾凰,谁似鸾凰?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拆散鸳鸯。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份成双,愿早成双。  
  这首词,上片说自己与惜惜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窗读书,恰好应是天生的一对。词中回忆了他们石榴树下的约会,感叹一对鸳鸯被拆散了。下片则写他与惜惜别后一年的思念之情,只好天天烧香祝愿,说如果二人果有缘份,愿早日结成夫妇。
  词送到罗惜惜手中,罗惜惜不禁泪流满面。她拿了十枚金钱,一枚相思子,仍托来人捎给张幼谦,以示相思之意。此时,张忠父父子就托媒向罗仁卿求婚,罗仁卿认为张家太穷,而将女儿许给了当地一个姓辛的富户。张幼谦见此,异常愤恨,他又写了一首《长相思》,托人捎给罗惜惜: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
  过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钱变成银。如何忘却人?  
  这首词是说:天地在上,我们俩当初海誓山盟,密立婚约,这些墨迹还未干呢。如今一年年过去了,没想到你变了,当初托人捎来的十枚表示你决心的金钱也变成银的了,你怎会违负前约,把我给忘了呢?
  罗惜惜接读此词,十分伤心,她要传信的老太婆捎话给张幼谦说:“把我许给辛家,这是父母的主意,不是我的本意,我就是马上去死,也不愿嫁给别人。”并且她还写了一首《卜算子》捎给张幼谦:  
  幸得那人归,怎便教来也?一日相思十二辰,真是情难舍!
  本是好姻缘,又怕姻缘假。若是教随别个人,相见黄泉下。  
  词大意是说,我很想见你一下,可怎么见到你呢?一天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你,真是情意难舍呀!您我之间,本是一段好姻缘,但我又怕这美好的姻缘不能实现。如果果然让我嫁给别人,那么我只好到黄泉之下再和您见面了。张幼谦读了罗惜惜的这首词,知道了她的情意和决心,于是常常在夜晚翻墙和她相会。时间一久,被罗的父母发现了,告到官府,张幼谦一五一十地向官府叙说了他和罗惜惜的爱情。官府见此,就让罗家退了辛家的聘礼,让张幼谦与罗惜惜结婚。第二年,张幼谦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登科,做了官,实现了他和罗惜惜百年偕老的夙愿。
  张幼谦与罗惜惜往返传递的这三首词,虽然艺术性不高,非为上品,但却写得朴素直率,其中言情达意、海誓山盟字字真,它向我们揭示,艺术创作,非有真感情不可。而对于作者来说,这个真感情,正是他创作艺术佳品的基础。
 洪迈的“掉头”与“摆头”
       宋代词人洪迈,字景庐,曾官拜翰林学士,进焕章阁学士。他父亲洪皓,为徽宗政和五年进士,曾假礼部尚书使金,后除徽猷阁直学士。他大哥洪适,字景伯,曾中博学宏词科,后历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二哥洪遵,字景岩,拜同知枢密院事,江东安抚使,资政殿学士。因此,洪氏一门父子四人,可谓都官居显赫,盛贵一时。在洪氏父子的从宦生涯中,洪迈和他父亲洪皓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即二人都曾作为宋朝的使臣出使金国。洪皓出使金国,坚强不屈,被金国拘留了十五年才放回;而洪迈呢,为此还闹出一段笑话。  当时,正是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宋朝和金国已经讲和修好,宋朝派洪迈作为使臣出使金国。进入金国境界,洪迈对他的同伴说:“既然我们两国已经和好,我们又进入了金国境内,那么我们就用金国的礼节和沿途的官员相见吧!”同伴一听,觉得有理,也就答应了。那知洪迈说过此话之后,回去一想,觉得有辱汉民族气节,甚为不妥,因此一路上并未实行。到了金的都城,大金朝臣传下话来,要洪迈改用金国礼节拜见,洪迈觉得民族气节难屈,仍不答应。此时金朝便将洪迈住的旅馆封闭,也不送饭给他吃,使他整整饿了一天。而且,还让洪迈的同伴来劝说洪迈。这时洪迈饥寒交加,他想起了父亲被金国拘留十五年的悲惨往事,心中实在有些害怕,怕再像父亲那样被拘留,于是就只好答应了用金国礼节相见。金国朝臣见此,马上给他自由,也派人供给他食物了。此事传到宋国都城,一班太学生们对此很是愤怒,他们认为,洪迈没有坚持住民族气节,实在丢脸。洪迈患有风疾,头常常要向旁边歪歪,摆动摆动,于是,人们就写了一首诗来讥笑他:
  苏武牧羊
  一日之饥禁不得,苏武当时十九秋。传语天朝供奉使,好掉头时不掉头。  
  诗中说,你洪迈仅仅挨了一天饿都受不住,那当年苏武被匈奴囚禁,渴饮雪,饥吞毡,经受了十九个年头呢!告诉你吧,你身为宋朝的使臣,这件事你本来应该摆头不答应的,可你却没有这样做。
  更有一些太学生,在洪迈回京之后,将他出使金国与他父亲出使金国相联系,写词来讥讽他,有一首《南乡子》说: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这首词说,你洪迈被拘留,在那里叩头乞怜地哀求金国皇帝,一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了,那苏武又是怎么度过十九个年头的呢?父亲洪皓当年也出使金国,既然也没有什么能耐,儿子洪迈又怎能为国解忧!出使金国回来后,还到处夸自己能言善辩,神气活现地摆头摆脑地夸口,真是蠢如村牛。词中联系历史,又结合他父亲当使臣的情况,对洪迈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首词,通俗直率,嘻笑怒骂,自然上口,极易传唱,表现了太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贾似道蠢昧醉“半闲”
        宋代权奸贾似道,在他当政之时,南宋江山已处于“三分天下二分亡”的风雨飘摇之中。但他却不顾国事,专权误国。  当时宋度宗把杭州西湖边上的一座宅第赐给了他,他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建了一个“半闲堂”,又修了一个“养乐圃”,名曰“半闲”、“养乐”,其实骨子里却是在专权固位。每年的八月初八他的生日,他就在此处大摆筵席,广招才士,让人们为他歌功颂德。才士们谁也不敢违抗,于是一片谄词呓语盈耳,贾似道则飘飘然陶醉于此中。同时贾似道还将这些才士们写的歌功颂德的好的诗词选录出来,来品评谁第一,谁第二,让人们到处传唱。
  此时有一个才子,也以贾似道的“半闲堂”为题,写了一首《唐多令》,献给了贾似道:  
  天上谪星班。群真时往还。驾青牛,早度函关。幻出蓬莱新院宇,花外竹,竹边山。轩冕倘来看。人生闲最难。算真闲,不到人间。一半神仙先占取,留一半,与公闲。  
  贾似道一读此词,十分欢喜。为什么呢?因为此词把他比作了神仙。上片开头“天上谪星班”,就说贾似道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群真时往还”,是说群仙在天堂往来;“驾青牛,早度函关”,则把贾似道比作了道家的仙人。据《汉武帝内传·附录》记载,汉代方士封君达,初服黄连五十余年,入鸟鼠山中修道,又在山中服炼水银一百多年。后来回到家里,人们看他样子好像才三十岁左右,由于他常乘青牛,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青牛道士”。后来,人们便把“青牛”作为道家仙师的代称。而此处的“驾青牛,早度函关”,则是指老子度函谷关之事,据汉刘向《列仙传》记录,“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而此处则是把贾似道比作得道的道家仙师。这样,贾似道当然也就十分高兴了。接下去则以“花外竹,竹边山”描写贾似道“半闲堂”的院宇,把它比作蓬莱仙境,认为非人力所为,乃是神仙幻化出来的。词的下片则注重写“闲”。“轩冕”,是做官的人,指做官的人都羡慕贾似道的“闲”,这种乐如神仙般的闲,人间真是找不到,而却被贾似道从神仙那里弄来了一半。把贾似道的生活写得如同神仙,把他比做仙人,他怎么能不高兴呢?于是,他读完此词,将这位才子大大地赏赐了一番。
  可是,就在贾似道对这首词大为得意、陶醉之时,却被一些有心人看出了破绽。原来,问题出在下半片的“算真闲,不到人间”这样七个字上。这句话意思是说:人间并没有真正的悠闲,你贾似道毕竟还是生活在人间,毕竟不是神仙!你表面上闲暇,只不过是为了专权固位罢了!目前宋代江山摇摇欲坠,边境告急,国事堪忧,朝廷日理万机都不暇,你贾似道怎么能以“半闲”来自处呢?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对贾似道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挞,只是因为贾似道没有看出来,这位才子才免遭杀身之祸。
  由此可见,诗词的品赏必须要顾及全篇,而贾似道仅满足于对自己奉承字句的陶醉,暴露了他的愚蠢,但也是那位才子的大幸。
移巢别处觅雕梁
       金代诗人元好问,字裕之,在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登进士第,官至翰林知制诰。在金亡之后不仕,人又称为遗山先生。元好问是金代有名的大诗人、文学家。由于他生活在金末,亲见国家残破,因此诗多感慨,寓有悲怆之情意。他的《论诗三十首》更是有名的文艺学理论著作,尤为后人传诵研习。但是,人们只知道元好问,却不知道他还有一个极有才华的妹妹。她写的文章极为华丽,而且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当时也颇负盛名。  当时有一个叫张当揆的才子,官至平章,很想娶她为妻。他就托人去探探元好问的口气,问元好问同意不同意这门亲事。元好问回答说:这是她自己的事,答应不答应全在于她自己,你还是亲自去问问她吧。张当揆一听,心中十分高兴,心想。既然是这样,那么凭着自己的才华,想来她不会不答应。于是就亲自到元好问妹妹住处拜访,探探口气。正好这时元好问妹妹正在用手补天花板,她见来了客人,立即放下手中活计,迎了出来。此时她一见是张当揆,心中也就明白了八九分,也就猜着了他的来意。但她实在看不上张当揆。
  二人刚刚坐下,张当揆很客气地询问道:“不知元小姐近来有什么佳作没有?”元好问妹妹见此,立即来了兴趣,马上回答说:“我刚好正在修天花板,有一首咏天花板的诗,请你指正。”说着随口吟道:  
  补天手段暂施张,不许纤尘落画堂。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  
  这首诗意思是说,我施展了补天手段,正在修补天花板,不让一点儿灰尘落到我的房子中来。因此我也在此告诉那新飞来的燕子,不要再在这儿做窝了,还是转移到别处去寻找雕梁画栋做窝去吧。这首诗名曰咏天花板,寄语新来的燕子,其实它的真正含义是:你张当揆快走吧,我告诉你还是到别处去寻找配偶吧,别在这儿痴心妄想了。张当揆听了,自然明白元好问妹妹此诗的含意,连忙诚惶诚恐、羞愧满面地跑了出来。
  其实,元好问妹妹运用双关手法,是在做窝这一点上,将人拟作燕子,这在古诗中是十分常见的。而出口成诗,隐喻达意,却显示了元好问妹妹的杰出才能。
花看人采方知惜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一生中只写了一首词。而且,这一首词的写作还是事出有因。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袁枚讨厌填词。填词要依谱入韵,拘禁颇多,这使他觉得很恼火。而袁枚平日与朋友交往,吟诗赠答,对于诗的格律也不太遵守,往往有所突破。他认为:只要能表达意思,形式并不重要。
  但是,袁枚三十三岁的时候,有一件事却使他勉为其难,用自己感到别扭的形式填了一生惟一的一首词。
  这一年,袁枚在南京江宁县当县令,他在南京购置了“随园”,颇有点绝意仕宦的念头。这时,他的好朋友李宗典从外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的官府上有一位姓王的女子,长得不错。你如喜欢,我可以赠给你作妾。”袁枚见此,立即雇船到了扬州,在扬州观音庵中,他见到了姓王的母女二人。只见此女子长得风韵标致,面色红中透艳,举止落落大方,任凭袁枚怎么看她,她都毫不害羞。袁枚见过,心中很想娶她,但就有点嫌此女肤色不太白,因而当时没下决心。于是,他就继续乘船到了苏州。到苏州后,一直在心里盘算此事,最后还是决定再去娶她。
  便派人再回扬州去看看。差人回来报告说:“这位女子已经被江东一个小官吏娶走了。”袁枚听后,大悔不迭,连叫:“后悔,后悔,失之交臂!”于是提笔写了一首《满江红》,表示他的惆怅之情:  
  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启,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问姮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  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这首词,直抒胸臆,内容平平,并不算上乘之作,这也许因为袁枚不善填词的缘故吧。但结尾的“珠落掌中”几句话,却的确表达了他的悔恨之情。但这种悔恨之情并不是男女相恋不能结合的悔恨,而是表现出在当时社会中身为官吏的袁枚择女不能到手的悔恨。袁枚一生中风流韵事颇多,他招收女弟子,出入酒席、歌场,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寻花问柳”,说自己不过是“《国风》之好色耳”。在六十岁时还在苏州召集一百个妓女,让她们唱百年歌,为旧相识、女校书任氏题扇头诗,称为“雅会”。在老年之时,还同县衙役一起到管押处看被管押的二个妓女,为此俞樾讥笑他:“可笑笯鸾囚凤处,先生也为看花来。”章学诚曾对他的作为甚为不满,讥他为“清客”。赵翼还戏写了一个《瓯北控词》,说他是“园伦宛委,占来好山好水;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等等。诸种批评,有的严肃,有的戏谑,却都可见袁枚的作为在当时士大夫中招致非议之一斑。
 张县令趣赏吴沆诗
        宋朝诗人、文学理论家吴沆,字德远,是抚州人。其青年时代,诗写得非但好,而且多。因此人人都竞求其诗,有些诗刚一写成,马上就传遍乡里,很是为人们佩服。  其所在县的县令张某,写诗也很有名,并且也享誉一时。开始,张县令并不认识吴沆,只是一日偶然见到吴沆写在墙壁上的诗句:“木落清无影,荷枯澹有香”,觉得写得十分清隽有味,一问,知是吴沆写的,才产生一种钦佩之意。之后不久,二人果然互相认识了。张县令当然还记得吴沆写在墙壁上的诗句,说:“你不是写‘木落清无影,荷枯澹有香’的吴沆么?久仰大名,你的诗句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于是二人促膝谈心,互相议论交流写诗之法,很是欢洽。当天晚上,吴沆就把自己所写的诗认为比较好的送张县令品评。当他读到吴沆的诗句“行杯波动金莲侧,剪烬灯飘宝蜡残”的时候,连说:“好诗,好诗,这二句诗真有富贵气象。”于是,就想将吴沆所写的诗全部阅读欣赏一下。吴沆的哥哥吴涛见张县令喜欢弟弟的诗,当然高兴不尽。于是就选了一本他认为比较好的歌行体、有古调风格的诗赠给了张县令。县令自是欢喜,满以为这回拜读了吴沆最好的诗,一定得益非浅。
  不久张县令读完吴沆诗后,又到吴沆家来了。这次他是来还诗的。他与吴沆兄弟二人见过面后,彼此干坐着,情绪似乎没有上次激动,场面也没有上次热烈了。吴沆兄弟对此很是纳闷:这是为什么呢?正在不解之际,张县令忽然瞥见了几案上摆的吴沆写的诗稿,其中有一首《友人作室山居往访有赠》,其中第一联是:  
  西风横吹雨脚断,秋云轻笼日花明。  
  张县令见此二句,反复吟咏了几遍,似乎体会出了其中的韵味,说:“好诗,好诗,风格真和唐代诗人李贺差不多。”一转脸他又看见了一首《谢友人赠》:  
  君少作奇字,瘦硬得柳骨。墨净剪水匀,势健拗铁屈……  
  这是吴沆写给他的朋友的。他的朋友精于书法,此诗即称赞他的朋友字写得好。张县令读此,不禁兴致来了,刚读到“势健拗铁屈”,就连声大呼:“好,好,好句子!”接着他又往下读:  
  新诗更镌磨,劲绝与字匹。老蛟寒卧波,壮士怒抉石。翻盆势动摇,诗与字俱力。  
  这不但称赞友人的字,也兼而夸奖友人的诗了。张县令读到这里,神采飞扬,连声大呼:“吴沆,这诗真是你写的么?你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好诗!”于是他爱不释手,接着往下读。读到《晚归》诗的这一联:  
  樵歌催日晚,村乐见丰年。
  又读下去:
  雁阵横冲雾,酒军酣战风。  
  不禁又是高呼:“好句子,好句子,有气势,有意境!”接下去,他又读了一首《文徽庙外遐十八韵》读到:  
  羽卫连荆棘,衣冠杂虎狼。烟沉凫雁断,天阔水云黄……
  又是大声赞赏:“你真得作诗之奥妙,诗的精神灵魂全都在这里了!”又读下去,至“风悲云动色,天惨日无光”时,不禁又是夸奖,总结说:“你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很像唐代诗人杜牧的《华清宫词》。一定会流传下去,被人欣赏。”
  就这样,张县令将几案上吴沆的诗稿翻阅了一遍,最后,他缓缓地似乎很不情愿地合上诗稿,叹口气说:“你有这么多好诗,都不送给我看,却把什么歌行体古调送给我看……”语犹未尽,又“唉”了一声。
  吴涛吴沆兄弟二人见此,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认为是好诗,张县令却并不欣赏,以致张县令送还诗时似乎兴趣大减了……吴涛想到这里,很是惭愧,而吴沆呢?他却不以为然,只微微一笑,心想:人的兴趣爱好、欣赏情趣总没有一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往往是你喜欢这个,他却喜欢那个;你喜欢的,他却不喜欢;你赞不绝口的,他却说味同嚼蜡。事实就是如此,谁也否定不了。
  吴沆所认识的,在今天正是一个审美鉴赏的情趣和规律问题,这种不同,正是由各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诗词创作的精神气候
        清代的大文学理论批评家叶燮,在其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原诗》中,曾经针对当时的创作与批评界否定晚唐诗歌的偏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当时流行的一种观点是:称诗“必曰唐诗,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于唾骂。谓‘唐无古诗’,并谓‘唐中、晚且无诗也’”(《原诗·內篇上》)。这种观点由来已久,渊源颇长,它来源于明代前后七子的文艺创作与批评主张,他们认为“诗必盛唐”,并将之奉为创作楷模,而对于除此以外的诗歌,则不屑一顾了。叶燮对此现象十分愤慨,他在《原诗·外篇下》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着重将盛唐与晚唐的诗歌予以分析、评论,从比较中阐发了他的文艺理论观点: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风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夫天有四时,四时有春秋。春气滋生,秋气肃杀。滋生则敷荣,肃杀则衰飒。气之候不同,非气有优劣也。使气有优劣,春与秋亦有优劣乎?故衰飒以为气,秋气也;衰飒以为声,商声也。俱天地之出于自然者,不可以为贬也。又盛唐之诗,春花也:桃李之秾华,牡丹芍药之妍艳,其品华美贵重,略无寒瘦俭薄之态,固足美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夫一字之褒贬以定其评,固当详其本末;奈何不察而以辞加人,又从而为之贬乎!  
  叶燮在这段话中认为,如果说晚唐之诗充满了衰飒的景象,多衰飒之音,那么,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如果说“衰飒”就是不好,就应该予以贬低,那就完全错了。因为像天地有四时,从而会使万物繁荣与衰飒一样,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出现也有一定的气候,也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盛唐之诗和晚唐之诗的出现也就都受一定的时代制约,也都取决于各自的时代精神和精神气候。如果把盛唐诗比作春天的花朵,那么秾艳华妍的贵重之态正是盛唐诗的特色;如果把晚唐诗比作秋天的花朵,那么幽艳俭瘦之韵也正是晚唐诗的特色。既然春天和秋天都是大自然运行的必然,那么,春花与秋花也就各有其固有的特色美、天然美,所以盛唐之诗与晚唐之诗也就不应该有什么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了。
  叶燮《巳畦集》书影
  叶燮这里的阐述虽然在于批判那种贬低盛唐以外诗歌的错误观点,阐明盛唐与晚唐诗的各自特色,但却反映了他对艺术美的认识。更可贵的是,反映了他对时代精神或精神气候决定某种文学作品出现、以致影响创作时代特色的认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观点中,这一认识可以说是相当有价值的。由此我们想到19世纪法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他在其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巨著《艺术哲学》中,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出现时,就曾经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认为:
  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我们研究自然界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植物的出现,了解玉蜀黍或燕麦,芦荟或松树;同样我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了解异教的雕塑或写实派的绘画,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学,柔媚的音乐或理想派的诗歌。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同时丹纳还说:“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发芽、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成形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帮助发展。在悲伤的时代,周围的人在精神上能给他哪一类的暗示呢?只有悲伤的暗示;因为所有的人心思都用在这方面。”这里,我们看到,丹纳所阐述的思想与叶燮是完全相合的:一、他们二人都以自然界的运行,以及自然界的运行决定动植物的变化作比;二、他们都发现并承认精神气候、时代环境对文艺作品的种类、特色的影响。而二人所不同的是,叶燮是在批评“盛唐外无诗”的错误观点中,将盛唐与晚唐诗予以比较,阐发出这一观点的;而丹纳则是在具体的理论阐述中直接论述出这一思想的。他们一重在批评实践,一重在理论叙述。当然,这反映了中西理论批评思维方式的不同。但二人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中西文艺理论家对文艺创作规律的共同认识。叶燮生于公元1627年,卒于公元1703年,他比丹纳早生了200年,因此,如果就对时代精神、精神气候决定某种艺术作品的出现,及决定其特色这一艺术规律的发现而言,叶燮的贡献也许更大些。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据史载,清代的大学问家阮元之所以能跻身显贵,此中很有一点机遇。当时,阮元初入翰林院,和珅为掌院学士。一天,乾隆皇帝闲暇之时,他从容地对和珅说:“眼镜还有个别名,叫做叆叇,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和珅听了,回来后把这话向阮元说了,并且说:“当今皇上并不戴眼镜。”  和珅无意中说的这句话,不料,却帮了阮元的大忙。不多久,乾隆举行大考,考试的诗歌题目就叫“叆叇”。阮元由于了解乾隆关于眼镜的情况,所以诗歌写得特别好。乾隆皇帝特别欣赏,把他的诗批为第一。不几年,阮元就做了大官,跻身显贵。阮元的诗是怎样写的呢?他的诗说:  
  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管。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指西方)。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毫字,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上雾非讹。眸瞭奚须此,瞳重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  
  此诗主要讲眼镜的功用,末二句则说乾隆皇帝没戴眼镜,他的目力好,是长寿的标志。阮元了解乾隆皇帝的情况,末二句极力奉承拍马,这可能是阮元的诗被定为第一的原因吧。
 袁枚的困窘
        清代的大文学家袁枚,年轻时即成为一名饱学之士。在他十九岁的时候,浙江督学帅兰皋考他典故,问他:“‘国马’、‘公马’何解?”袁枚说:“出自《国语》注自韦昭。至作何解,枚实不知。”这时的袁枚确实不知,态度是十分谦虚老实的。帅夸奖袁枚说:“你很年轻,但能够知道‘国马’、‘公马’这两个典故的出处也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你解说呢?”接着帅又问他:“‘国马’、‘公马’之外,还有‘父马’,你知道吗?”袁枚说:“出自《史记·平准书》。”帅说:“你能用另一个典故对上它吗?”袁枚说:“可对‘母牛’,出自《易经·说卦传》。”帅大喜,把袁枚大大夸奖了一番。  袁枚凭着自己的才学,在二十三岁时中举,入翰林,旋改庶吉士。然而,就在他二十六岁居住在翰林院时,却被一位拜访他的客人难倒了。
  当时翰林院人物,大多恃才傲物。袁枚当然也免不了这一恶习。一天,有位客人定要见袁枚,执意不肯说出姓名。袁枚叫守门人坚决将他拒绝了。第二天,那位客人又来,守门人再三问讯,他才从袖中拿出一卷纸说:“事情都写在上面,请交给你的主人,三日后我来取。”袁枚一看,不觉惶然,原来上面写了一百二十个比较冷僻的典故。他苦思了很久,才想出二十个,与词林馆的诸学士凑在一起才解决了五十个。又去翻检《图书集成》,仍然剩下二十个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三天后,那位客人再来,接过卷子,不觉冷笑,讽刺说:“词林馆这么多的显官、人才,学问也只不过如此。”于是取过纸笔,很快地补上了剩余的二十个。袁枚大为吃惊。这件事对袁枚的教训十分深刻,而那帮翰林院士恃才傲物的凌人之气,从此也收敛了许多。
  这件事提醒人们,学业有专攻,知识无止境,任何自命为渊博的人,总难免有知识上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