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蛇大战下载安装:古建筑复原专家赵广智老师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8:50:21

赵广智
老师资料(2008-01-01 09:35:35)
赵广智
 教授(中国古建筑模型制作工艺师、中央民族大学外聘教授)

——我的恩师资料
   

1937年10月22日(阴历)生,山西岱县人。4岁开始读私塾,并跟随日本教师小野先生学习船模舰模制作。 
    1953年在北京师范学校学习,随谢时尼先生(齐白石学生)学习装裱技术、纸工、陶艺、雕刻、金木工工艺,随曹试甘先生学习泥塑及小提琴等乐器制作。在新中国乐器厂(现北京钢琴厂)从师于侯连章老先生学做小提琴。
    1956年—1960年从师于清华大学董以师教授学习金木工加工工艺学、制图学,并从师于梁思成、吴良镛教授学习中国古建筑。

 1964年—1976年在北京公安部队六一小学任教,教授语文课程,担任年级组长等?他是我的好老师。文革期间受迫害。  
    1988年创办海淀钢琴厂,任厂长、总工程师。
    1990年退休创办“天外天特种工艺美术品工业公司”,任总经理,总工程师,专营石木雕、中国古典装修、明清家具制作等。
    1998年收徒,教授古建理论知识、绘图、雕刻及各种部件的加工、组装工艺。其中的大学生现已多半考入研究生,攻读有关建筑的硕士学位。
    2000年招收古建模型工艺学徒。
 
    赵广智教授多年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从理论到工艺都有精深独到的理解。他以十比一的比例制作的故宫角楼模型,制式精准,工艺精湛,为复原中国古代建筑和古代建筑工艺开创了新天地,成为保护传统文化的新领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目前赵广智教授正在制作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教授考察过的山西唐代佛光寺大殿模型,并计划将他的研究拓展到汉代。

附件一:第三极——通识讲座(第58期)介绍。

附件二:李莲英之墓



附件一:第三极——通识讲座(第58期)介绍
复活传统建筑:从故宫角楼到佛光寺(2007-10-9 9:4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学有序,曰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通识讲座”即学之初始。
道    席:赵广智 教授zhgz20083636@sina.com
主    题:复活传统建筑:从故宫角楼到佛光寺
时    间:2007年10月10日星期三19:00
地    点:第三极书局8层会议中心
详细地址:海淀区北四环西路66号(海淀桥东50米路南)
查询网址:www.d3j.com.cn 



附件二:李莲英之墓

李莲英之墓在清代御赐的恩济庄太监茔地内,这里埋葬着2700多名清朝的太监,墓地约二十多亩,地表部分建有祠堂,石桥,石牌坊,三合土的宝顶墓穴离地面大约三米深,在宝顶西侧,里面有两道汉白玉雕成的石门,每道石门都装了上下两只门闩,上面的门闩是铁制的,嵌在石槽里;下面的门闩是一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汉白玉石球两道门相隔三米,第二道石门的门头上雕了造型美观的石门楼,门框上还刻有一副对联: 
  秉性唯真承眷厚
  居身克谨得心安

墓室12平方米,北侧正中是用青白石雕成的花纹棺床,李莲英的楠木灵柩就停放在棺床上,整个墓穴的规制为“二门五楦”,比乾隆皇帝的宠妃——香妃的墓穴“一门三楦”级别还高。【星岛环球网】    

中国古建文化的传承人

标签: 古建文化  传承  2009-07-29 22:28转载自 如翚斯飞-搜狐空间  http://gujianwenhua.blog.sohu.com/128261416.html

     2000年的春天,在北京昌平区回龙观附近有一个村叫七里渠,搬来了一户特殊的住户。一个白发苍苍老人带着十几个农村的孩子大干了十几天,建起了一个极为简易的木工厂,说是个厂子倒不如说是个作坊,他们一干就是七年。

     老人,赵广智。1937年生人,山西岱县人。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经历坎坷,饱经风霜。因在童年时期就对手工艺制作上有浓厚的情趣,而后来在50年代中期有幸作为旁听生成为梁思成先生,董以师先生的学生长达六年。在此之前赵老先生还分别与谢时尼先生,曹试甘先生,侯连章老先生等学习装裱技术、纸工、陶艺、雕刻、金木工工艺,泥塑及小提琴等乐器制作工艺技术。赵老先生倾其所学用于其后的多年教学工作之中,历届所教的学生无一不敬佩赵老先生的教育品德及教学理念,更为其精湛的技能而折服至今追随者颇多。在六十年代中期也因为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受到严重迫害近十年。

   赵老先生常说;我一直深深的记得梁思成先生的话‘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也就是从那时起赵老先生一直对中国古建筑物有着特殊的关注和研究,阅览了大量的书籍和设计图纸,实地观测了许多名胜古迹。他说;梁思成先生说过;‘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赵老先生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有一个梦想和心愿,那就是在他后半生的有生之年一定要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赵老辞去了海淀钢琴厂厂长、总工程师的职务,同时也关掉了自己创办的’天外天特种工艺美术品工业公司’,回到家里在自家的房前搭了个小棚,支起工作台,亲手改装了许多工具工装及设备,画图设计,跑料选材无一不亲力亲为的开始了古建模型的试验式的研究制作。他废寝忘食,不畏严寒酷暑忘我地工作着。经常是为了某一个课题而反复返工并去故宫进行实地勘察测量,对每一结构的工艺要求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就这样他苦苦干了三年。他不仅把中国古建筑从各朝各代的风格变化及特点做了系统的研究,还独自研究出一套古建筑微缩模型的制作理论和技法,同时也对古建筑文化所涵盖的应时文化基础,根源和哲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见解。用赵老的一句话说;‘但凡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能读到的和看到的都能在古建筑里发现它的存在和反映,每一座古建筑物都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当实验研究阶段的工作完成后,赵老开始收徒授艺,这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他知道这是他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无论是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体力和财力上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它不会是一个短暂的工作和坚持,他要把几十年所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灌输给一个无知的孩子,培养他成才,出徒是一件何等艰难的事。老人带着决心,信心,耐心开始了这个以至于以后的八年他都所料未及的艰难历程。                                                         待续

转载者未找到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