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效应3推倒: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入手——走出‘万念俱灰+断欲+出家’误区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6:14:27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劫难的大陆佛教,至今也未能完全恢复元气。


         对佛教的宗旨、理念,社会上的普通民众,一直存在着相当多的误会,加之教内也存在着不看对象、不善对机的解说和接引,故给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落后、禁欲的色彩,似乎学佛者皆应断欲去爱、老气横秋一般似的。故不少人对佛教心怀敬畏,退避三舍。还有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抛家弃子,不要财富,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学佛。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一般人都可以学佛,也不要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佛法不离世间法,人们如果都不学佛,甚至怕学佛,那佛法又有何用呢?


               常在城市里的寺庙里,看见有这种情形:当一些年青人听闻了佛法,且感兴趣的索请赠阅佛书、录影(音)带时,如若有人劝他们皈依佛门时,他们则往往摇头摆手:“不行不行,我们现在太年轻了!守不了戒,等我们老了,退休了,再来学。”
               问守不了什么戒时,回答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不能吃素;还喜欢穿好看的衣服;还有、还有……就是那个事断不了。
               问:“什么事断不了?”
               答:(面面相觑,神色尴尬)“┅┅”
              半晌,丈二和尚终于摸着了头脑,从他们的眼神明白了是那件事(夫妻生活)断不了┅┅。
              学佛必须吃素吗?回答是否定的。
              在家学佛必须断夫妻生活吗?回答也是否定的。
              问:听说学佛会影响家庭关系,是吗?
              答:不会,对在家人来说,学佛反而有助于和睦家庭。但若偏面理解佛法,行为不合中道,则会影响家庭婚姻关系。

     在佛教的五乘法里面,人乘的佛教对男女婚姻的态度是:不要求断欲,而是提倡节欲。


  很多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其实不是那样。也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学佛。当然,进一步修行,或自愿守持戒律的人,可修持五戒、菩萨戒等。这些戒对今天工商社会的普通人而言,可能记不住,也不易修成,但只要原则上不贪、不嗔、不痴就可以了。修行者到了相当层次后,也许会发大悲心,他就会自行修持较为严格的戒律,再高层次的修行者则会持守“菩提心戒”,但这都是发自内心,而非条文式的戒条而已。


  最重要的是——学佛人随时要有慈悲心、利他心,总是以社会为重,以他人为重;如果能够时时处处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出佛教的慈悲、、宽容和利人,这就是在家居士对佛教的最大贡献了。

一、婚姻生活对修行的意义

在家学佛也能成就:


  不少人执着地认为:在家干扰多,学佛难修。曾有一位学佛居士对我说:“在家里,我心就烦,到了寺庙,心情马上就舒畅了;所以,在家永远修不成,眼不见心不烦,只有走远点,才能修成功。”在许多人眼里,只有山中、寺庙里,才能修行,红尘家庭怎能修行呢?


  也曾有不少人,向我询问出家的有关事宜。对其中年高岁大,且对佛教陌生者;以及虽然也能讲几句口头禅,但世俗习气甚重者,我往往劝他们打消这个念头。告诉他们出家并非容易之事,因为他们大都认为一入寺庙,就与红尘彻底脱钩了,自然就会烦恼顿消。但我告诉他们,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与烦恼;你们不能期望住在寺庙里的,就应该是圣人;只要是凡夫,就应该充许别人有烦恼、有矛盾;听到这里,对方往往睁大眼睛说:“出家人四大皆空,难道寺庙里还会有矛盾吗吗?”当我肯定的回答后,他们往往流露出大失所望的神情说:“我还以为一出家就一了百了呢!”


  认为学佛是极其崇高卓绝的,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尘世里的男女所能实践的观点;以及学佛必须离世弃俗,住到寺院里或是其它僻静的处所去的观念,是一种片面的观念,是对佛的教诫,缺乏全面了解所产生的。有这种看法的人,大都只因听到或读到某些佛教的小册子,而这些小册子的作者,或许对佛教的整体并没有充份了解,因此所发表的见解是片面的;也有的则是一些人自己断章取义,想当然的误解佛法。

  佛的教诫,不仅是为了寺院中的僧众而设,也是为了身有家庭的普通男女;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为了一切的人而设,没有任何分歧。


  因为不论佛教是多么纯净而高尚,如果广大的群众,不能在日常生活里受持奉行它,它就将一无用处。可是,如果你能正确的了解佛教的精神,而不是拘于某些文字,你便能够一面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一面遵行其教诫。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住在边远之处,与世隔绝,比较易于接受佛法。但我认为大部分人不适应这种生活,离世的生活,会使得他们整个身心都变得沉郁滞钝,反而不利于发展他们的精神与理智的生活。


  而真正的出离,并不就是将此身离开尘世。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就说过:一个人可以住在林间修苦行,心中如仍然充满了染污不净的思想;另一个人住在城镇里,也不修苦行,可是他心境澄朗,了无微瑕。两者之中,舍利弗说,在乡镇中过清净生活的人,远胜于住在林间的人,更为伟大。


  面对一切诱惑而又能证果的在家人,当然要比那些不受外来干扰,潜心修习而获证果的比丘更值得赞叹。如佛陀时代,有一位大臣,当他骑在大象之上,穿戴着上等的衣着,但心澄净无染,当下作观,立刻就证得圣果。

 

有人也许要问:如果常人可以过在家的生活,而仍能修习佛法,为什么佛要创立出家僧团呢?


  其实,出家僧团是专为某些志愿献身的人而设的。这些人不但要发展自己的精神及心智,而且立志要为人类服务。一个有家有室的居士,不能期望他将一生整个地奉献出来为人群服务。出家僧人因为没有家室之累,也没有其它俗务的羁绊,可以根据佛陀教诫,将全部身心贡献于“增进多数人的福祉,增进多数人的快乐”。在历史过程中,佛教寺院不仅成为宗教中心,也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


 ● 中国大陆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
  ● 全国一亿多宗教信徒中,佛教信徒(居士)约为七千万人以上,包括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的出家僧尼仅20余万人,其中汉传僧尼十万余人;

  换言之,佛教信徒绝大多数,都是有工作有家庭的在家人,一万名信徒中不过有两名出家僧人。几千万在家佛教徒,分布中国广大城乡及各行各业,如何使他们按照佛陀的教义,过好合理、道德的居家生活,爱国爱教,奉献社会,净化世间,便成为一件颇具现实意义的事了。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常在讲经说法中开示家庭和乐和修行为善之道,这部分内容,对今天的广大在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最好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导方针。

 

 由于宿世因缘和愿力的不同,绝大多数人都不大可能走上出家修行的路。因此,对一般人而言,现实生活更直接、更有吸引力;而断欲去爱,别离家庭,全身心地投入追求真理,奉献大众,这目标虽然高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古今中外,东西方的宗教中,能舍弃家庭追求真理的人:如比丘(尼)、道士(姑)、神父、修女等,从来都只占人类的极少数。故对普通人而言,不必去勉强效仿。——节选自释了幻《佛教婚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