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mp3播放器怎么安装:国民党留在大陆的31名上将及结局[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6:58:18
1935年3月27日,国民党中央政冶会议决认:任命蒋介石为特级上将,金版领章上缀五颗三角星;1935年4月2日国民党政府明令:闫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陆军上将,佩四星;1935年4月3日,国民党政府明令:傅作义、龙云等二十人为二级陆军上将,佩三星。1937年9月27日,国民政府明令:张治中、卫立煌等九人为中将加上将衔,佩三星。陆军中将加衔是指:“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因为员额所限得先加上将衔”,“陆军第二级上将出缺由己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转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邻。广西临桂人,汉族。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陈绍宽
辛亥革命后,陈绍宽在北洋海军任少校副官。1915年12月5日,陈其美等革命党人意图夺取“肇和”号军舰,陈绍宽指挥“海琛”、“应瑞”两舰截击,使革命党人夺舰计划功败垂成。因为这件“功劳”,他被破格提升为代理舰长,并获得赴欧留学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身在英国的陈绍宽加入英国海军,参与对德作战。在激烈的海战中,陈绍宽奋不顾身,荣立战功,被英女王授予“特别劳绩勋章”。
出席巴黎和会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19年,陈绍宽又作为海军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在那里,他零距离目睹了西方列强是如何打着“议和”的旗号瓜分利益,欺凌弱小。中国虽是战胜国,却如同案板的上的一块肉,任人宰割;国权任人玩弄,让陈绍宽有了切肤之痛:强权即公理、弱国无外交。要想在豺狼虎豹林立的国际舞台上屹立不倒,唯有自强;于是,他暗自下了决心,将自己献给中国海军事业,用强大的舰队来捍卫国家尊严!这次抉择,为他的人生展开一条艰险的荆棘之路。
第二舰队司令
陈绍宽回国后,在北洋海军扶摇直上,官越做越大,成为第二舰队的司令官。与此同时,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发生着巨变。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誓师北伐。随着革命枪声的响起,一道严肃的选择题又摆在了陈绍宽的面前;当时,直系军阀孙传芳控制苏、浙、皖等省,而陈绍宽则是一枚重要棋子。他的舰队游弋在长江下游,牢牢控制长江防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陈绍宽的态度对北伐举足轻重。到底是选择效忠自己的顶头上司孙传芳,还是归顺国民政府,反戈一击?陈绍宽沉思着。这些年来目睹的北洋军阀所作所为,以及南方革命政府的欣欣向荣,很快促使他下令了决心。于是陈绍宽果断下令,率舰队归附国民革命军。“背叛”意味着刀枪相见。不久,龙潭之战打响,陈绍宽反戈击向孙传芳。龙潭之战异常惨烈。革命军与孙传芳在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你争我夺,相互厮杀。枪炮声、喊杀声、哀嚎声乱作一团,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终革命军取得胜利,摧毁了孙传芳的主力。陈绍宽因作战勇猛,被授予一等勋章和“中流砥柱”勋旗。北洋军阀的爪牙,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猛将。
国民党海军“中流砥柱”
对于陈绍宽的实力,蒋介石早有耳闻。很快,陈绍宽成为国民党海军“中流砥柱”。1937年,全面抗战的枪声响起。正在英国访问的陈绍宽被紧急召回。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国海军司令,主持长江防务。那时,日本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三位的强大海军,而中国海军弱小落后,主力舰的吨位,甚至还不如几十年前的北洋水师。怎么打呢?蒋介石认为:如果不能阻止日舰溯流而上,就彻底切断长江,谁也别想从这儿过。领命之后,陈绍宽紧急征用了几十艘商船,连同海军的8艘旧舰一起沉入江底,几乎在一夜之间建成坚固的“江阴封锁线”。他用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在江阴水域阻断航线,筑成一道坚固的水上要塞。小鬼子岂肯就此罢休!1937年9月,日军第三舰队倾巢而出,扑向中国守军,惨烈的海战拉开序幕。这场决斗,从一开始就不公平。日军有战舰,有飞机,有强大的后援支持。再看中国海军,要啥没啥。陈绍宽带着一推破铜烂铁,跟武装到牙齿的小鬼子决一死战,在谁看来,这都是一个笑话。暴露在敌机火力下的中国守军,只好用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对空开火,迫使日军飞机不敢低空俯冲投弹。这种打法等于拿匕首和人家的长枪对戳,杀敌八百,自损三千。虽然也击落了好些敌机。但随着战争的延续,中国守军的缺点暴露的越来越明显,失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好在中国海军啥都缺,唯一不缺的,是拼死一战的决心。就凭这这股子狠劲,陈绍宽指挥的军队愣是将日军阻击了一个月之久。在日军的海空火力狂轰滥炸下,中国的舰艇,一艘接一艘沉没在长江的滚滚波浪中。江阴水战,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但虽败犹荣。陈绍宽同强大的日军周旋,也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的奇迹。在旁观战的德国顾问感慨说:这是一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激烈也最为奇特的一场海战。江阴海战虽然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但中国海军却几乎全军覆没。有人说:陈绍宽将中国海军原来不厚实的家底败了个精光。
上书建造航空母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要说败家,陈绍宽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28年,时任中国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的陈绍宽就曾经上书,要求花2000万元建造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以下简称航母)。建航母!那绝对是中国军界的重磅炸弹!消息传开,众人议论纷纷。造航母当然是好事情,但中国有这个实力么?这个时候,蒋介石既不想出钱,又不想失掉人心,就使出“拖”字诀:五年,十年,十五年,给陈绍宽画了一个大大的饼。一转眼到了抗战,中国海军那点家底都让陈绍宽折腾没了,而陈绍宽还在做他的海军强国梦:从辽东到南海中越边界,划分四大战区,建造20艘航母,每艘航母造价约18亿元。这可真是“宏图大业”,一下子把中国海军未来几十年的实践和理想都说完了。坚持的反面,就是顽固。在陈绍宽看来,他是在实践自己的海军强国梦;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固执己见,痴人说梦。蒋介石看到陈绍宽的计划,啧啧舌头。陈绍宽啊陈绍宽,你把自己的家底赔个精光不说,还要烧钱造航母,疯了吗?从这时,陈绍宽的仕途就开始走背运了。
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陈绍宽风风光光地出席受降仪式。随后,他就被架空。当年12月份,蒋介石将陈绍宽召到总统官邸,亲切问候了一番:厚甫(陈绍宽的字),近来身体如何?晚辈都上来了,你看他们干得都不错嘛。我就放手让他们干去了,你以为如何?你年岁大了,该休息休息了。与此同时,陆军长官周宪章已经带着蒋委员长的手谕冲向海军司令部。堂堂海军司令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被“清剿”。随后,蒋介石又清除了陈绍宽的嫡系,另设海军处,统办海军事务,处长由亲信陈诚担任。 属于陈绍宽的时代已然过去了,他只有黯然离开。   丢官之后,陈绍宽回到福建老家种菜养花,倒也清闲。就是在这两年,共产党节节胜利,国民党一败再败,眼看江山不保,蒋介石败走台湾已成定局。临走之前,蒋介石又想起:陈绍宽曾经贵为海军司令,说什么也不能让共产党拉拢过去。于是,他派福建省主席朱绍良“请”陈绍宽一同赴台。朱绍良置办厚礼,带着随从浩浩荡荡而去,结果陈府大门紧闭,拒不见客。没办法,朱绍良调转马头。毕竟是省主席,半道上老朱又生一计:打发随从先回去,自己杀了个回马枪,二上陈府。陈绍宽还以为来客已走,结果一开门正好撞上朱绍良,只好接客。朱绍良单刀直入:委座来电,要老前辈离闽赴台,共襄国是。 陈绍宽才不吃这套。国民党执政几十年,把中国搞得乌烟瘴气,有目共睹。再想想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航母计划被蒋介石搁置一边;堂堂海军司令部竟然无故撤销;海军强国梦遥遥无期……这不都是国是么?如果可以商量,早就商量了,何必等到今天!他索性倚老卖老:老夫年逾花甲,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好,还去台湾做什么?蒋委员长如一定要我飞往台湾,只好从飞机上跃下,葬身闽海波涛之中。陈绍宽无儿无女,孤零零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你逞凶!朱绍良撞了一鼻子灰,只好悻悻而去。
拥护共产党
不久,福建省解放。陈绍宽公开表示拥护共产党,愿意为新中国尽心出力。在大是大非的政治议题上,陈绍宽又一次做出重大抉择:跟着共产党走,建设新中国!生命最后的20年,陈绍宽身体力行,践行诺言,直到1969年7月30日,安然而去。关于这20年,史料记载不多,但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定评。“四人帮”打倒后,福建省政府为陈绍宽召开追悼会,推重他“是一位受人们尊敬的爱国民主人士”。

程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程潜(1882.3.31~1968.4.5),字颂云,汉族,湖南醴陵人。1882年生于湖南醴陵官庄。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非常大总统府陆军总长,广东大本营军政部部长。1949年8月,在长沙宣布起义,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湖南省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4月5日在北京病逝。

于学忠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东北军著名将领,抗战中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立下赫赫功勋。将军祖籍山东蓬莱,生于旅顺,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父亲是淮军宋庆部下)。1911年毕业于北洋武卫左军(即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历任排长、连长,热河西林镇守使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调任直系吴佩孚部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长。后历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十四省联军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荆襄边防总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转投奉系张作霖,历任镇威军第二十军军长、东北边防公署军事参议官、滦州警备司令。1928年后历任东北军第一军军长、天津卫戍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第五十一军军长、甘肃省政府主席、江苏绥 于学忠将军
靖主任。"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参与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采取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并多次与八路军合作抗日。历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建国后,曾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卫立煌
卫立煌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在孙中山先生广州国民政府担任警卫。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一军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1928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十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忻口战役)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1944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滇缅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被美国《名人词典》以及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称为“常胜将军”。   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月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在1948年新华社公布的43名战犯中名列第27。   1955年3月卫立煌夫妇回北京,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第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1960年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

王树常
王树常(1885.9.11-1960.4.8)东北军将领, 中将加上将衔。字霆五,奉天(今辽宁)辽中人,入丰田大约堂,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赏识,选派东渡日本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8期步科、与张群等同学。   1911年秋,王树常学成回国,是指武昌起义告捷,王树常即赴上海参加革命。次年去南京,任民国内阁参谋本部第二局一等科员。同年,随参谋本部迁到北京办公。   1913年5月,授陆军步兵中校衔。12月,获五等文虎章。   1917年4月再入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19年毕业回国。次年三月,出任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第4局4科科长,1921年4月授陆军步兵上校。回任奉军第27师参谋长,从此,王树常长期在奉军、东北军任职,成为东北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   1921年任镇威军司令部参谋长,同年5月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少将参谋长兼步兵22旅旅长,8月兼任黑龙江省陆军训练处处长,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败直系,实力猛增,雄踞东北及关内九省地盘,实力直伸江南。   1925年10月任镇威上将军(张作霖)公署总参议,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一直与张作霖共患难,深得张作霖赏识。   1926年任黑龙江督军公署参谋长兼第16军军长,随吴俊生进兵热河,攻打国民军宋哲元部。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次年1月,王树常出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陆军部次长,6月继于珍任张学良部安国军第3方面军团第10军军长,参加了对抗北伐军的战事。在河南战役中,他因率部重创阎锡山部,受到了张学良的亲笔传谕嘉奖。9月,获二等宝光嘉禾章,10月,获一等大绶嘉禾章,授勋五位。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主政东北。王树常任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员,协助张学良处理复杂公务。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令厅厅长,同年12月任辽宁省政府委员,1929年8月的中东路事件中任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东北防俄军第1军军长,战败。旋任东北陆军第2军军长,入关调停中原大战,9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省政府主席,10月3日,王树常在天津就任河北省主席职。   1931年1月,王树常获一等宝鼎章。同年6月1日起张学良因病住院,北平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的日常事务由王树常进行处理,足可见张学良对他的信任。7月,石友三叛乱,王树常任东北军第二集团军军长,指挥讨伐。不久,石兵败。   “九一八”事变后,王树常以河北省主席的身份平定了天津“便衣队”暴乱。“便衣队”由日本人收买汉奸、地痞组成,扰乱社会治安,王树常对此坚决地予以镇压。王也因此得罪日本人和妥协的国民党政府。   1932年8月17日迫于压力改任平津卫戍司令。同年8月20日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期间,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情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曾释放过一些被捕爱国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   1933年热河抗战时,曾为张学良策划运筹。张学良下野出国后,王树常兼任北平戒严司令。   1935年8月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平津卫戍司令由西北军将领宋哲元担任。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拟派王树常到西安,以东北军元老的身份接替张学良职务,整编东北军,以瓦解东北军上层。王严正拒绝了这一安排。   1936年12月底,蒋介石背信弃义的扣押了张学良。 王树常书法
1937年1月任甘肃绥靖公署主任,王未就任。2月,王与莫德惠等赴奉化溪口面见张学良。4月任豫皖绥靖公署主任,未就职,6月加上将衔,抗战爆发后辞去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职务,闲居香港、北平,后又送儿子王冀赴美国读书。   1944年3月31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4年3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9年1月在北平迎接解放。后任国家水利部参事,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   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其子王冀定居美国,曾任美国国立会图书馆中国、朝鲜部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应周总理的邀请参加工作,任国家水电部参事室参事,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晚年十分怀念在台湾的张学良将军和其他故旧,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王树常于1960年4月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5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王陵基
王陵基,号方舟,一般相熟的人都叫他“王老方”。因其为人岸然自高,与道家寺观里面的“灵官”同姓,取其同声通假,所以又叫他“王灵官”。属羊,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今属四川省 王陵基
乐山市的市中区”。国民党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是川军中资格最老的将领之一。民国初年,在四川军阀连年内战中,他始终站在北洋军阀一边,与熊克武等国民党人相对立。“七·七事变”后,奉命率第三十集团军出川抗战。日本投降后,调任第七绥靖司令官、江西省主席。不久,调任四川省主席,打起“四川反共救国”旗号,1950年2月6日于人民解放军入川时在江安县被俘。1964年12月特赦,居住北京,终年84岁。

邓锡侯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邓锡侯,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字晋康。四川营山人。1906年弃文习武。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政府四川省主席。1949年12月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四川省副省长等职。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

龙 云
龙云(1884.11.19—1962.06.27),字志舟,原名登云,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彝族人,彝名纳吉乌萨。   龙云早年参加过反清斗争,1911年加入滇军,1914年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骑兵科毕业后,入云南都督唐继尧部,为唐所赏识,被唐继尧从下级军官逐步提拔为侍卫队长,1921年秋响应孙中山讨桂,进兵广西讨伐陆荣廷,被任为梯团长。1922年升为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6年改任昆明镇守使。1927年龙云与胡若愚等策动“二•六政变”迫使唐继尧下台,投向广州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之后在与胡若愚争夺云南统治权的斗争中获胜,1928年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职。1929年秋统一云南。1933年出兵助蒋镇压福建人民政府(见“福建事变”)。1935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并任国民政府“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在黔、滇、川边境阻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军事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兼陆军副总司令。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被称为“云南王”。   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地处后方,但龙云先后派遣滇军20多万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等二十多次战役,伤亡10多万,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后因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龙云逐渐支持
抗日民主活动,反对蒋介石消灭异己的阴谋,同中国共产党及民主人士结交,并秘密参加了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龙云遭蒋介石猜忌,1945年10月被调至中央任“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软禁三年。1948年12月,在陈纳德等人帮助下,龙云从南京出走香港,脱离蒋介石的控制。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8月13日,龙云与黄绍竑、刘斐等44位国民党同仁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50年1月3日从香港赴北京,加入共产党的新政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56年曾出访苏联、罗马尼亚、捷克、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1957年龙云被划为“右派”,成为少数民族著名六大右派之首(1)。1962年在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1980年6月平反昭雪。[1]   注:(1)中国少数民族著名六大右派分子是:龙云(彝族,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现璠(壮族,中国现代民族学奠基人之一)、欧百川(苗族,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松亭(回族,中国现代著名四大阿訇之一)、向达(土家族,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毅斋(回族,时任全国人大代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吕 超
吕超(1890.3.9—1951.7.20),名平林,字汉群,四川宜宾人,国民党川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同盟会会员,曾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川军第五师师长。后反熊,自任川军总司令,兼任川滇黔联军副总司令,兵败后退至广州。1923年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参军长。吕超曾经发起恢复“四校同学会” (即北洋时代在北京成立的将弁、陆军小学、陆军中学、保定等四校),以与蒋介石的“黄埔同学会”相抗衡。不久,被蒋介石解散。1945年辞国民政府参军长,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国民政府监察院检查委员。1949年留居大陆,策动西南将领起义,促成成都和平解放。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20日在重庆病故。

李 杜
李杜(公元1880-1956年)原名李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辽宁省义县人,东北讲武堂毕业,历任奉
军连长,团长,师长等职。   1881年9月26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四日)生于义县西关。1900年在义县如清军,任第二十镇司书。1905年入东北讲武堂普通科。1908年毕业后任第二十镇连长、左路随营总教习、左路教练官。1911年任奉天巡防军管带。后任东北第二十九师第一一四团第三营营长。1917年任东北陆军第一一四团团长。1918年任奉军总司令部第四运送大队大队长。1919年任北平段祺瑞政府将校研究所所长。1920年任黑龙江全省山林警察局局长。1921年任吉长镇守使署参谋长。1922年任吉林军械支厂副厂长、代理厂长兼陆军补充队队长,不久改任第五十六团团长。1923年为吉林警备队统领,次年兼任长春戒严司令。1925年任东北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十旅旅长。1926年2月任依兰镇守使兼陆军独立第二十四旅旅长。1929年任防俄松花江沿岸军队总指挥,晋任中将。1931年任东北自卫军总司令。1932年7月任吉林省边防副司令长官,后任吉林自卫军总司令。九一八事变后在吉林、哈尔滨率部与日军作战,1933年失败后退入苏联。   1934年7月在上海参加了中国民族自卫委员会,任武装部部长。1937年2月在上海就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多次试图返回东北抗日,未能如愿。1939年3月21日派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1940年3月被委任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官。1942年抗日联军司令部被强行解散。1946年7月31日被任陆军上将,并作退役。抗战胜利后,居重庆,始终未回东北。1946年4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吉林省召开首届临参会议,与会代表推选缺席的李杜为吉林省参议会议长。1947年以后主要从事反内战活动。   “九一八”事变时,任依兰镇守使兼东北军二十四旅旅长,1932年1月,日军驱使熙洽派吉林省剿“匪”军部司令于琛澄率军进逼哈尔滨,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暗中勾结日军,伺机投降,滨江镇守使兼二十一旅旅长丁超动摇不定,哈尔滨一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李杜毅然率领主力西进,于1月16日抵达哈尔滨,联络部分爱国将领组织吉林自卫军,任总司令,发表抗日讨逆通电和告民众书,表示“在此形势严重之日,正我军人效命疆场之时”“望我父老子弟,念国土之垂危,痛沦胥之将及”,“一致团结共赴国难”“敌忾同仇,义无反顾”。之后,率部在哈尔滨,方正,依兰密山等地抗击日本侵略者,2月3日,日军重兵逼近哈尔滨,为保卫哈尔滨,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持续到2月5日凌晨,在敌军强攻下,自卫军损失严重,防地相继失守,他痛心疾首,已无力挽救残局,于2月5日撤离哈尔滨,率军退守依兰,1933年1月,自卫军失败后,他率余部退入苏联,同年5月假道欧洲回国,参加由宋庆岭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投身于反对蒋介石独载内战的和平民主运动。   全国解放后,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1956年8月23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最终在重庆逝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李济深
李济深(1885─1959)原籍江苏,生于广西苍梧。原名济琛,字任潮。早年 老年李济深(图二)
[1]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历任粤军第一师参谋长、师长,西江善后督办、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26年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参谋总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北伐战争期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留守广州。1927年曾参与蒋介石的反共活动。1933年联合十九路军蔡廷锴等在福建组织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次年至香港主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与冯玉祥等倡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1935年任桂系军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一致抗日的号召,反对国民党政府反共政策。1948年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

张 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主人,洛阳新安县铁门镇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父亲在陕西担任州县官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陕西。自幼聪颖顽劣,塾师斥之为朽木不可雕。驳曰:雕朽木者,庸匠也。痛感国势日衰,随弃文就武。   1904年入陕西陆军小学,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新军张凤翔部任职,任陕西新军混成协炮队排长,旋升为队官(连长),与新军中同盟会骨干钱鼎、党自新等人在西安创建军事研究社。此间,张与井勿幕、钱鼎等联络哥老会力量,是新军中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者。   宣统二年(1910)六月初三,与井勿幕、钱鼎等和哥老会首领在西安大慈恩寺歃血结盟,共同反清。   1911年夏的四川保路运动给陕西革命党人以极大鼓舞,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陕西,在西安的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哥老会准备10月29日起义。因形势突变,张与钱鼎等又商定于10月22日提前举行起义,请张凤翙任西安起义的总指挥。   10月22日上午,张率少数起义军混入旗人群中潜入禁城,点燃火药库,造成混战局面。在混战中,一面尽杀清室贵族,一面示意张凤翔部攻人禁城,获得起事成功,10月27日,秦陇复汉军政府成立,张负责军令府。   不久,秦陇复汉军副大统领钱鼎在渭南遇难,军政府任命张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经过整顿,补充兵源,增加编制,率部在潼关一带与清军激战。在与清军相比兵力悬殊、武器装备又很差的情况下,潼关三失三得,张竭尽全力,率部保卫了陕西的东大门,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将领。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张任陕军第二镇统制,11月,所部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二师,任师长。1914年6月,出任陕南镇守使。   “二次革命”及后来北京政府派兵“围剿”白朗起义时,张奉命入四川及陕南征剿,持消极态度,为袁世凯所忌,1915年去兵权,调北京任将军府参军。   护国战争中,他派人与于右任、陈其美联络反袁,孙中山委其为中华革命军陕豫联军总司令。他策动陈树藩、刘镇华起兵讨袁,又以筹办河南民团为名回豫组织讨袁军。因刘镇华告密,张被拘押北京。及至蔡锷的护国军讨袁成功,袁世凯垮台,张钫才被释放。    张钫出任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兼河南省代主席
1917年张勋复辟时,总统黎元洪电令各省出兵讨伐。张出任陕西讨逆军第一支队司令,设司令部于潼关。张勋复辟很快失败,张撤销司令部返回西安。嗣因遭陈树藩打击、猜忌而离开陕西,居留天津、北京。   1918年孙中山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时,张钫应胡景翼、曹世英等人之邀请回陕,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等组织靖国军,8月中旬到三原,被推举为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率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代理人的专制统治。   在陕西靖国军面临解体的1921年秋,张因父亲逝世,返回河南新安服丧。在家乡期间,他支持当地文化教育事业,创办张钫铁门小学,资助新安县成立了续修县志局,又与友人王广庆创办陕县观音堂民生煤矿公司,开采观音堂煤矿,发展地方经济。   1924年2月,被北京政府任为“略威将军”。   1923年6月,康有为应吴佩孚之邀至洛阳游览,吴佩孚请张作陪。   1924年冬至1925年春,刘镇华反对胡景翼督豫,矛盾尖锐。张与胡、刘均有交谊,遂应二人之邀,奔走调停,但未奏效。胡(景翼)、憨(玉琨)战争爆发,张又赴前线调处,几乎罹难。   1925年,应于右任之约,去北京协助冯玉祥同广东国民政府合作。   直鲁联军进入北京后,搜捕国民党人,张返豫筹划策应北伐军。1927年春,应于右任、冯玉祥邀请抵陕参与策应北伐事宜。同年5月,随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河南。   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他据河南实际状况,提出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立了水利局,又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了水利工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人才。   蒋冯战争时期他参与了策反韩复榘的活动,自此与西北军分道扬镳。   中原大战时蒋冯双方正面打成僵持状态,西北军的大刀队和骑兵师给蒋军以很大威胁。面对枪炮打不过的西北军,蒋介石采用银弹、肉弹齐上的方针。张钫奉命以河南省政府主席、讨逆军第二十路总指挥的身份瓦解冯玉祥的部队,刚到孙殿英的部队就被冯知晓。冯发电要孙把张钫就地枪决,蒋得知给孙电报,要10万大洋赎回张钫。冯再电,给20万速速枪决张钫。两边抬价,张钫的脑袋迅速涨到60万,终究蒋介石钱多,保住了张钫,而张钫在冯军中呼风唤雨,大展手段,拉拢了吉鸿昌、万选才、刘镇华各路十万人马投蒋,冯玉祥一败涂地。张钫的二十路军一度膨胀到8个师之众。   1930年8月,蒋介石发表刘峙为河南省主席,张钫为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原因是张钫所部皆是新抚绿林、刀客之类,难以服众。张钫把所部改编为陆军75、76师共6个旅,把这些绿林豪客教育成国家的武装,他因此被人戏称为中原老贼头。   1932年曾经率部5万驻防潢川参加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围剿”,先后任河南全省清乡督办、鄂豫皖三省“剿匪”军中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豫南特别区抚绥委员会委员长。   1933年驻军洛阳,委派专人搜购唐代墓志等石刻千余块,于1935年在祖居铁门镇建成石刻陈列室, 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张钫还购买“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书籍及一批儿童读物,捐赠新安、洛阳、南阳等地,设立公共图书馆。   1934年奉命率部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任赣粤闽湘鄂“剿共”军预备军副司令。1934年冬,任国民党第七绥靖区司令官,驻兵江西。1935年11月,在国民党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37年抗战爆发,任第十二军团军团长,后任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所部被分割使用,成为一个空架子。   同年10月,顾祝同在苏州要他回河南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组建十个师的中原健儿,经费不成问题,他回河南后处处碰壁,才知道这是解除他兵权的花招,他失望、愤懑,整天吸鸦片,嫖妓女无所事事。   然而,就在此时,他与中共领导的鄂豫边区游击队代表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坦诚谈判,并资助游击队军服1000套、银洋3000元。   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他由鸡公山移居西安。这以后他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勉县民生煤矿公司,又创办西北中学,致力于兴办教育与实业开发。   日军侵占河南后,大批难民逃往陕西。张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利用他与陕西政界友人的关系,救济和安置了大批难民,又解决难民子女及河南大学迁到西安的师生的吃住问题,被河南难民誉为“老乡长”。   1938年2月,任军事参议院副议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春,任国民政府顾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1948年10月,任徐州“剿共”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夏去台湾,被任命为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8月底经广州到成都。   此时,张钫环顾时局国民党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忧郁彷徨之后毅然决定弃暗投明。同年12月,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郫县起义。张钫的这一壮举,对和平解放四川、保全成都市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都解放后,张应贺龙邀请,移住成都。   1951年,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张到北京,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56年,参加全国人大和政协视察小组赴河南参观。晚年响应周恩来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从1960年起,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清朝末年到1949年起义几十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珍贵史料。   1966年5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张钫一生戎马,后来又做了大官,但是他很少摆官架子,且轻财好义,所到之处对父老乡亲多平易近人。遇有贫苦,慷慨解囊;见到争执,即予调解。回归故里,不骑马,不坐车,见到乡亲,必先问侯。对无力求学者,给予资助。新安张志平等多人留学日本,都靠张钫供给。新安县铁门镇小学为张钫创办,县、镇两家图书馆各藏《万有文库》一部,也为张钫捐赠。
千唐志斋
张钫平素爱好书法,搜罗古今名人字画法帖。他自已在戎马倥偬中坚持临池,曾为不少机关、团体、商店、个人书写匾额,其工楷遒劲沉励。张钫酷爱志石,自号友石主人,常和章太炎、于右任等名人学者交往,一同鉴赏古玩。周济他人很大方,而自己的用度却十分节俭,这为他后来创建“千唐志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张钫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开始搜集唐代墓志,全国各地凡有唐代墓志者,他不惜重金购买,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收藏唐代墓志一千多件,成为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千唐志斋”便是在此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千唐志斋”所藏除唐代墓志一千多件以外,尚有北魏、西晋、五代以及宋、元、明、清志石,上下纵横一千多年,犹如一部志石历吏,也称得上一座独一无二的墓志博物馆。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的墨迹,如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宰相狄仁杰撰写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铭》和赵孟俯书写的《宜武将军达鲁花赤珊竹公神道碑》等,还有一些无名氏撰写,志主为勋臣贵戚且史书有传的珍贵史料,以及足以代表书法流派,从中可以寻绎出唐代书法源流规迹的珍贵文献。还有被称为近代书法艺术三绝的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丹、吴昌硕篆刻的张钫父亲《张子温墓志铭》等,都足以为后人法。   书画部分中也是珍品琳琅满目。书有清代王子弘所书行草条幅,北宋米芾所书行草对联,明代董其昌所书行草横披,清代孟津王铎所书行草中堂,刘镛所书草字条幅,陈鸿寿所书汉隶对联,邵瑛所书狂草条幅,以及韩东篱、张人杰、靳志、刘承烈、许震等所书的对联、楹联、条幅、横幅、单幅等等,还有蒋介石撰文、贺耀祖书写的隶体《张母王太夫人寿序》长篇。画有清代大画家、号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并题咏的风、雨、阴、晴竹枝四态一组屏扇和名为《醒》的竹幅写竹,有王纯谦手指画的兰草和题咏,还有汉画线刻佛经故事与汉武帝梦境浮雕等等。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唐人墓志共出土三千五百多件,千唐志斋占有三分之一还要多。更为可贵的是千唐志斋收藏的书画中有许多稀世珍宝,如堪称国宝的武则天造字十九个。狄仁杰的《袁公墓志铭》是迄今能看到的唯一的狄氏手迹。   千唐志斋收藏的唐代墓志,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这些文献资料,补充了史书之所缺,其中一些墓志又为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善本。所有这些都是张钫先生为祖国做出的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会一如既往地珍惜这份文化遗产。

张之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张之江(1882—1966年),字子姜,黄骅市滕庄子乡留 张之江
老仁村人,西北军著名将领。中国国术(武术)主要倡导人和奠基人。在任新军第二十镇八十标第三营队员期间,与冯玉祥成莫逆之交,经常抨击清王朝的腐败统治。辛亥革命时,组织滦州起义。1912年投奔冯玉祥,后参加云南起义,讨伐洪宪帝制。1928年北伐革命结束后,建立了南京中央国术馆,并出任馆长。1933年,经国民政府批准,创办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一兼两职。1936年,中国国术馆选拔武术队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声名大震,奥运会执行主席特命为表演队摄制纪录片,并授赠一枚荣誉奖章。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6年病逝。
 
张治中
张治中(1890~1969),著名爱国将领,原名本尧,字文白。安徽巢湖市居巢区(原巢县)黄麓镇洪家疃人。   黄埔系骨干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之一。   辛亥革命后,张治中在上海参加学生军,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7年加入北洋倪嗣冲的安武军,同年南下参加护法战役,1924年后,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中央军校教育长、国民政府第五军军长、第四路军总指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参加中日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任湖南省主席,194 张治中(右一)与毛泽东、周恩来
5年,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任国民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其间营救了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当局去延安迎接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治中作为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为《重庆谈判纪要》的签署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张作为国民政府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国民政府代表团赴北京与周恩来为首的中央代表团谈判。当和平协定被国民党拒绝后,张治中留在北京。6月,张治中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投向人民阵营。9月,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包尔汉主席,促成新疆和平解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同年9月,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促成了新疆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陈铭枢
一度担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一手创办十九路军,任十九路军司令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加入同盟会。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参加中央第二敢死队。   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3 年离校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入大森浩然庐学校。   1915年回广东策划谋炸广东督军龙济光的活动,事泄被捕入狱,后越狱再逃日本。   1919年在广东肇(庆)军游击营任营长。次年任粤军第1师第4团团长。1922年参加北伐,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第1师在回师途中为陈炯明瓦解。不久辞职,改名真如,避居南京学佛。   1924年经邓演达介绍任粤军第1师第1旅旅长。   1925年2月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陈炯明。5月回师广州,参加南征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师长。10月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南征,任南征军总指挥(后改任第1路指挥),收复广东高州(今茂名)、廉州(今广西合浦)等地。   1926年7月率第10师参加北伐战争,在友军配合下于汀泗桥、贺胜桥击败吴佩孚守军。11月所部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   1927年3月,由武汉去南京。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1月复任第11军军长,率部由闽回粤,会同黄绍竑、徐景唐部在四军老军长李济深的指挥下对张发奎开战,借口是张发奎部通共,和共产党合谋制造广州起义,史称第四军第一次内战。大战结束后,张发奎败退出广东,通电下野,获胜的李济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主席,后来李济深因同情桂系被蒋介石扣押。其下的三员大将立场不同,陈铭枢、陈济棠通电拥护中央,徐景唐联合桂系和张发奎为救李济深出狱发动了第四军第二次内战,这也是铁四军和钢七军第一次
交锋,也叫钢铁之战。战后桂系败退出广东。陈铭枢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任第八路军司令,对掌军民两政,随即所部扩编为十九路军,在蒋光鼐和蔡廷锴率领下出广东参加中原大战。   1931年5月,蒋介石因扣押国民党粤系元老胡汉民,引发宁粤冲突,汪精卫等在陈济棠支持下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陈铭枢因十九路军在省外作战,无力反抗,辞省主席职,通电拥护蒋介石。7月任江西“剿共”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9.18事变后宁粤双方在国难后重现合作,陈铭枢成为双方唯一能接受的人选,任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淞沪警备司令。12月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陈铭枢命令第19路军抗击日本军队,反对妥协政策,受到蒋、汪排斥。10月毅然辞职赴法国。   1933年回国,与李济琛等发动福建事变,蔡廷锴不认同他的军事部署,他把蔡骂的抬不起头来,蔡后来私下说,反正十九路军是他陈铭枢的,他愿意怎么败掉是他的事。十九路军失败后陈铭枢失去了军事实力,沦为政坛看客。1933年底去香港,继续从事反蒋爱国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等职,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民主运动。   1947年6月被授为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1948年1月在香港与李济琛等建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团结各派民主人士,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政策。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郭汝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重庆蜀军政府“炸弹队”。1912年入四川军官速成学堂,毕业后分发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工兵营任排长,迭升连、营、团长。1925年杨森发起“统一全川”战争时,任杨部第1混成旅旅长,4月9日升任川军第9师师长。9月初,杨森战败,与杨部将领通电服从刘湘,后与杨森旧部五人组成“六部联盟”,防止刘湘吞并。1926年3月,与六部联盟东下万县重归杨森旗下,5月初任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2路司令。1927年参加杨部进攻武汉国民政府之役,任第二纵队司令。1928年1月由南京政府委为20军军长,5月12日通电就职。同年在倒杨(森)作战中失败依附刘湘,1930年率部进驻鄂西。1934年9月,所部改称43军,任军长。1935年4月8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军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战后以喉疾辞职,任军事参议军参议,回川寓居重庆、铜梁,抗战胜利后迁居成都,1946年7月31日晋阶陆军上将并退役。1949年12月在成都迎接解放,1952年病逝于成都。

金汉鼎
金汉鼎 1891年出生,云南江川人。国民党陆军上将。原名凤鼎,字铸九。云南讲武堂第1期丙班毕业。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915年在护国军第1军任职,参加讨袁战争,1917年7月任靖国军第2军14旅旅长,参加护法战争,不久任靖国军第4混成旅旅长,1920年任滇军第2混成旅旅长,1921年任滇军迤南剿匪指挥官,1922年1月任滇军代理总司令,2月兼代云南省省长,3月因唐继尧回滇被迫退出云南,1923年出走香港,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独立第16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5月任第9军副军长兼27师师长,9月任第9军军长兼赣北警备区司令,10月特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月任第1集团军第31军军长,并任云南省政府委员,10月部队缩编任第3军12师师长,11月兼任湘赣两省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1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34年任全国禁烟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期间曾任军事委员会军风纪巡查团第1、2、4团上将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辞去军职移居昆明,后任云南省参议会参议员,云南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在昆明迎接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民革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1967年12月在北京逝世。

鹿钟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鹿钟麟(1884-1966), 直隶(今河北)保定人。字瑞伯。1906年投新军第 鹿钟麟
六镇当学兵。1912年参加广州起义,任右路司令。1915年归冯玉祥部,曾任营长、炮兵团团长兼教导大队长、河南全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12旅旅长。1924年10月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担任京畿警卫总司令、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等职,奉命驱逐溥仪出宫。1926年任察哈尔都统兼国民军东路总司令,同年9月参加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参谋长。后任河南省民政厅长并一度代理省主席。北伐战争中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总指挥兼第十八军军长。1928年冬,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常务次长、部长。蒋冯大战期间回冯部,任二、三、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兵败后居天津。1931~1935年间曾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军委会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冀察战区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兵役部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华北宣抚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1月11日卒于天津。

傅作义
傅作义,字宜生,山西荣河(现临猗)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国军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保定军校毕业,原为阎锡山部属,隶属晋绥派系。   1930年参加阎、冯反蒋战争,任津浦线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政府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剿总”司令。   1949年1月底,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率部起义,对北平和绥远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是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王赞绪
王缵绪(1886——1960),字柴泥,号治易,别号屋园居士,西充人,于1905年考取秀才,1907年考入四川军事讲习所,次年春转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鲜英等同学。在军阀混战中,王缵绪先后任过旅长、师长、军长,抗日战争中又任过四川省主席,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区司令等诸多显职,是个声名赫赫的风云人物。
1949年11月,王缵绪奉命任西南第二路游击军总司令。12月9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宣布起义。蒋介石、王陵基、盛文纷纷离开成都。此时,郭曙南、钱文华劝他说:“只有起义,才有出路。你凭啥子来同解放军对抗呢?”正犹豫间又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劝其弃暗投明的信。王缵绪自行取消了西南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南游击二路总司令职务,成立了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自任司令。12月14日他指使亲信新编四十四军代理军长周青廷代表该部发出起义通电,后于12月22日宣布所部4.3万余人在成都起义。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
1950年元月王缵绪解除成都市治安保卫总司令部职衔,将部队和武器全部移交给贺龙、李井泉为首的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部队也分别由解放军第60、第62军和第7军进行整编。   1949年后,王缵绪先后被安排为川西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而他却谢绝工作。1957年10月20日,他借往重庆治牙为名,化名张正言,同反革命分子雷绍丞潜赴深圳。11月15日携带《宣言》等反革命材料,乘夜偷越国境。当即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依法逮捕,押回成都。1960年11月病死在监狱。

卢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卢汉(1895—1974.05.13),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二、三届常委、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刘兴
刘兴(1887~1963),号铁夫,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过水坪镇会塘村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爱国和平起义将领。   1887年11月22日(清光绪十三年十月初八日)出生于衡永郴桂道祁阳县过水坪乡会塘村。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
1926年北伐战争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四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军长、武汉国民政府江右军总指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兼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南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第三厅厅长兼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官训练团筹备处主任、赣粤闽湘鄂北路第三守备区司令、赣粤闽湘鄂剿匪北路军第1路军代总指挥、贵州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二十七军军长、湘粤赣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4月5日,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22日,晋升陆军上将军衔。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兼第二十七军军长、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江防司令部总司令、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副司令长官兼江防司令部总司令兼第十五军团军团长、武汉卫戍总司令部司令长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点验委员会副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兴参加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反对内战并参加策动湖南起义的筹备工作。1948年冬,与唐生智、程潜等策划湖南起义,任湖南绥靖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8月4日,和陈明仁领衔湖南37位高级将领起义发表湖南和平解放和义举。在湘南组织祁阳、零陵、道县等地方武装部队起义,袭扰湘桂铁路,阻击白崇禧部队退守广西。白崇禧大为恼火,于9月初调第一二六军三○五师进驻东安县搜捕刘兴和唐生智;刘兴全家被捕,押解桂林软禁。幸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神速,桂林解放,始得脱险。1950年1月返回湖南,并参加新政权的建设工作。   1950年4月,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湖南省参事室副主任,后改兼湖南省体委副主任。同年刘兴参加民革,并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还先后当选为湖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届代表,湖南省第一届、二届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第二届湖南省政协委员。   1963年7月29日因病在长沙去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刘文辉
刘文辉1916年,在保定军校第二期读完炮科后,便回四川,投奔刘湘,开始了军人生涯。刘文辉虽是刘湘的堂叔,但年龄却比刘湘小6岁。刘文辉最初投奔刘湘,虽然没有直接在刘湘军中任职,但受到刘湘的推荐和多方面的关照。有刘湘的关照,再加上自己的突出才能,刘文辉在四川军队中一路官运亨通,仅3年时间就从上尉参谋、营长、团长一直升到川军第一混成旅旅长,成为四川军阀中的主要将领之一。   1920年,刘文辉以川军独立旅旅长的身份占领四川东部重镇叙府,从此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此后,刘文辉通过军阀混战,地位进一步上升,1922年升任川军第九师师长,在打败杨森之后,刘文辉取得四川帮办名义,1928年更当上了四川省政府主席,1931年改组后留任。此时刘文辉已拥有7个师,20多个旅、14万军队、81个县的地盘。而此时的刘湘任四川善后督办、21军军长,他们成为四川的主要统治者。此后由于刘文辉不甘于只在四川发展,他跟刘湘商量两人中一人出去打仗,另一个留在四川当后援。但刘湘自己不想出去,也不想让刘文辉出去。另外,刘文辉24军的主要将领都是保定系的,而刘湘是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两人的政治意图不一样,刘湘保守些。他们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刘文辉与蒋介石的矛盾由来已久。而刘湘当时则是支持蒋介石的。等等诸多原因。
1931年,刘文辉从英、日等国购进武器和飞机散件,从上海起航经万县港被刘湘扣留。二刘间矛盾于是激化到不可调和。同是大邑刘氏子弟的刘文辉与刘湘开始为了争夺对四川的全面统治,发动四川历史上的最后一场军阀内战,时间是1932年10月到1933年9月。内战的结果,以刘文辉失败退出四川结束。1933年9月刘文辉带着仅存的12个团从成都退到雅安。仍担任第二十四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的职务。1935年,国民党计划在西康建省,任命刘文辉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9年,西康省建立,刘文辉就任第一任西康省政府主席)。
抗战爆发后,刘湘的川军被蒋介石调出,部队一出川就被拆散调往各战线,刘湘和蒋介石的矛盾就尖锐起来。   1938年,刘湘因病去世于武汉。刘湘去世后,蒋介石派张群继任四川省主席,实际上想控制川康。刘文辉联系原刘湘的下属,还有四川一些实力派人物,共同抵制,把势力范围扩展到整个四川。直到1940年,张群才坐上四川省主席这把交椅。刘文辉为了避免被蒋介石中央政府吞并的命运,大约从1942年开始,就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秘密联系。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在西康做了10年的国民政府西康省主席之后,在彭县宣布发动起义,公开投奔到中国共产党一方,中共兵不血仞占领西康。   1950年6月,刘文辉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合并。改编后,原第二十四军军长刘元瑄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军副军长,原第二十四军中将副军长刘元琮担任六十二军一八六师师长。刘文辉本人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委任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又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1959年,刘文辉调到北京,任林业部部长;60年代,刘文彩的“地主庄园”扩大宣传,到了北京后,国务院分配住在史家胡同——也就是荣毅仁家现在的那座四合院。    会见贺龙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刘文辉的住宅门口突然贴了大字报,上称:“刘文彩的弟弟还住这种房子!”很快引来了红卫兵抄家,周恩来总理闻讯后将其转进解放军医院保护起来,1972年,刘文辉不小心摔断了腿,1975年又被发现患了癌症再次住院治疗。   1976年1月初,刚出院的刘文辉得知周恩来总理去世的消息后极为伤心,他强忍悲痛,让人用担架抬着他前往北京医院向周总理遗体告别;不久,因病情恶化,刘文辉再次住进医院,6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遗著有《走到人民阵营的历史道路》。   刘文辉从军从政一生,雄心壮志,经历刀光剑影;晚年回归平淡,他教导子嗣“搞政治没意思”;在弥留之际,他反复跟家人说:“就这样吧,就这样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贺耀组
贺耀组(1889—1961)字贵严。湖南宁乡人。早年入湖南陆军预备学校,再进湖北武备学堂,后被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投入湖南赵恒惕部任师长。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所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独立师,仍任师长。1929—1934年,任蒋介石副官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7年任甘肃省政府主席。1941—1945年,历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重庆市长等职。全国解放前去香港,后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任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长。1961年7月16日在北京去世。

黄绍竑
黄绍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随学生北伐敢死队赴武昌参战。1912年入武昌陆军第2预备学校。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步兵科,1916年毕业后,在广西陆军陆荣廷部第1师任排长、1917年任广西模范营马晓军部连附,同年10月参加护法运动,升任连长,后任营长、支队司令等职。 1923年8月16日被孙中山委任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7月配合粤军第1师夹击沈鸿英部,进占广西梧州,成立广西讨贼军总指挥部,所部扩编为3个团。1924年5月乘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交战之际,与李宗仁、白崇禧部联合作战,采取联沈攻陆,尔后灭沈的各个击破策略,6月占领南宁,歼陆主力。后所部与李部组成定桂讨贼联军,任副总指挥。次年2月定桂讨贼联军击败沈鸿英、陆荣廷部,占领桂林;7月击退入桂滇军唐继尧、龙云部,实现广西统一。从此,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1924年11月作为李宗仁的代表去广州商谈两广统一事宜。   1926年3月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任党代表,6月1日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北伐战争时,留守广西。   1927年“四一二政变”时,追随蒋介石,在广西“清党”,杀害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27年5月任中央政治会议广州政治分会委员。7月6日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9月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应李济琛之请任第八路军副总指挥,编组了第15军,9月兼任第15军军长,率部在汕头、潮州地区堵截南昌起义军。11月张发奎在广州发动军事政变,黄逃亡香港。12月,率部与陈铭枢、徐景唐部击败张发奎部,进占广州。1929年桂系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破裂,3月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兵败,企图向广东发展。5月率第15军攻粤,失败后逃往香港。11月桂系与张发奎联合反蒋在广西组成护党救国军,任副总司令兼广西省省长,再次攻粤又败。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桂张联军(第1方面军)出兵湖南,对蒋军作战,由于黄部未按期占领衡阳,桂张联军被粤军截为两段,在衡阳大败,引起李宗仁等不满,黄遂辞职脱离桂系,赴南京面见过蒋介石后赴香港、菲律宾旅行。   1932年2月18日任国民政府委员,1932年5月任内政部长,7月1日兼代交通部部长。1933年出任北平军事分会参谋团参谋长,5月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同日方作外交交涉。1934年12月12日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35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12月2日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全省保安司令。1937年任庐山军官训练团总队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第一部(作战)部长,旋调任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娘子关战役。1937年9月2日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1月复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2年9月28日任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6年当选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监察委员,1947年6月6日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副院长。1949年4月为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代表,到北平参加与中共谈判。和谈破裂后去香港。8月13日通电脱离国民政府。9月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1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至三届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有《五十自述》。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1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开幕前一天,即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请大会予以审议。建议如下:“……(二)关于右派分子章乃器、潘大逵、曾庶凡、黄绍竑、陈铭枢、黄现璠、费振东、乔传珏、马哲民、章伯钧、叶笃义、程士范、潘锷鏱、罗隆基、费孝通、储安平、钱伟长、钱孙卿、欧百川、王天锡、韩兆鹗、丁玲、张东木、谢雪红、杨子恒、郑立齐、黄琪翔、李伯球、徐铸成、黄药眠、王毅齐、张轸、张云川、朱君允、毕鸣岐、谭志清、龙云、李琢菴38人的代表资格问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已经向大会提出建议,认为他们已经丧失继续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合法根据,不应当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因此,常务委员会决定建议大会罢免黄绍竑、龙云、陈铭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龙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罢免黄琪翔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职务。”2月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作出了“罢免张云川、陈铭枢、黄绍竑、黄琪翔、谢雪红、罗隆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案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的决议。黄绍竑于文革中惨遭迫害,1966年8月31日含冤自杀于北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黄琪翔
黄琪翔(1898~1970),字御行,广东梅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著名爱国将领,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   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曾留学德国。1922年大革命时期回广东追随孙中山,历任粤军团长、师长、军长。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参加邓演达创办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参谋团主任。失败后由香港移居德国,后回国任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总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职。抗战胜利后任驻德国军事代表团团长。1948年赴香港脱离国民党,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1970年12月10日凌晨因心肌梗塞病逝于北京,终年七十二岁,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1980年平反昭雪。

潘文华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四川仁寿人。二级陆军上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6年10月16日。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曾任川军第3师团长,1918年1月任北洋政府陆军第22师43旅86团团长,1919年12月任川军第7师独立旅旅长,1920年任川军第2军2旅旅长,不久任川军第2军4师师长,1923年任川东清乡司令,同年11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33师师长,1924年2月14日,授将军府植威将军。1926年7月兼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师长兼5旅旅长,后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29年2月任重庆市历史上首任市长,1934年兼任四川剿匪军预备军总指挥,1935年1月兼任四川剿匪军南路总指挥,参加围剿长征红军,7月辞重庆市市长,10月任第23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8月任第2预备军第2纵队副司令兼第23军军长,10月任第25军团军团长,参加广泗抗战,1938年1月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39年3月兼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0年5月25日任二级上将,1941年8月兼任第56军军长,1944年冬秘密参加民盟,1946年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8月任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后任重庆行营副主任,1949年4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四川彭县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1月16日在成都病逝。墓地在今成都市正则会计师学院内,保存完好,去成都游玩可抽空瞻仰这位在四川历史上十分杰出的人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萨镇冰
萨镇冰(1859年—1952年),字鼎铭,海军上将,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他在担任清朝北洋海军副统领(副司令)时,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萨镇冰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代总统”李宗仁来榕,谒萨老于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以病坚辞之。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
福州解放后,他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有《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传世。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终年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萨镇冰(1859年—1952年),字鼎铭,海军上将,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他在担任清朝北洋海军副统领(副司令)时,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萨镇冰经历了前清、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
中文名: 萨镇冰
出生地: 福州
出生日期: 1859年
逝世日期: 1952年4月10日
毕业院校: 马尾船政学堂
目录
家族历史
  
萨镇冰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萨孟武出身于著名的福州萨氏家族,其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突厥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蒙古族,有的自认汉族。因先祖曾世居雁门,故常称雁门萨氏。元代末期一支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萨拉布哈,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榕城朱紫坊。16世传至萨镇冰。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为诸生,以教书为生。
清朝时期
早期求学
萨镇冰幼时家境清贫,而勤奋好学。11岁考进马尾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治十一年(1872)毕业后,分配到“海东云”舰当见习二副,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光绪元年(1875年)调到“扬威”练习舰,游历新加坡、小吕宋等地。
光绪二年(1876年)冬,他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帝海军学院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光绪六年(1880)他从英国留学归来。同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回国后的萨镇冰在“澄庆”舰担任了一年的大副后也调到这里任教习。征战疆场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方的惨败刺激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请求上前线,两年后如愿以偿,调到“威远”舰任管带。翌年,调任“康济”号练船管带。1888年,晋参将。光绪二十年(1894年),萨镇冰已是副将衔北洋水师精练左营游击,管带“康济”练习舰。
同年,中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丰岛突然袭击北洋水师舰队,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战,战火很快蔓延到黄海、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萨镇冰奉命守卫渤海湾口的日岛。1895年1月底,日岛保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礼聘他当吴淞总炮台官,不久,升他为自强军帮统。晚清海军重建
  萨镇冰曾管带的“海圻”号
1898年,清政府议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德国定购了“海天”、“海圻”等舰,并开复北洋海军副将叶祖珪的革职处分,授为北京海军水师统领。叶祖珪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海圻”号管带。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议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将“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中国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此提议已经提出,即遭到萨镇冰等的强烈反对,后来在叶祖珪等爱国将领的抗议下被废除。
1902年,叶祖珪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与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联系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
1909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 同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象山辟港典礼。10月16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意大利、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巡洋舰2艘。 1910年8月24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默许革命
1911年武昌起义后,萨镇冰奉命率海军前往镇压,驻刘家庙及武汉、九江之间。10月17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革命军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武昌,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 革命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毕业天津水师学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其师萨镇冰,情真意切陈明大意,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朱孝先,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管带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
10月31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清朝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海容”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朱尔典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水师提督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黎元洪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
11月11日晚,萨镇冰乘坐的“江贞”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第二天,由副官汤芗铭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萨镇冰担任过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校长、北洋政府海军总长(上将军衔)、兼代总理、福建省长。1949年他拒绝了蒋介石要他到台湾的劝说,留在祖国大陆,为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委员及中央军委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等。1952年4月10日逝世,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1912年,他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1916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他又出山任海军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1918年冯国璋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次年5月14日,萨镇冰兼代国务院总理,至8月9日才免兼职。
1920年5月9日,国务总理靳云鹏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总统徐世昌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张作霖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1922年10月15日,北京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长,同年11月31日解职。1923年2月,军阀王永泉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
1926年卸省长职,驻南港散赈,督导灾民建屋、修路、筑桥、劝耕。1929-1933年赴闽西、闽东,并在龙岩、霞浦、南平等地施赈、筑堤、铺路,从事社会慈善事业。1933年曾支持和赞助李济深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任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1934-1935年居福州,修编《雁门萨氏家谱》。1935年到山西雁门,访萨氏祖籍地。1937年徇福建省政府请,往南洋考察,并宣慰侨胞1938年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国。
抗日战争期间,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此期间,1940年在西安时,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绍良派员接回重庆,送辰溪水雷所休憩。
1945年秋,日军投降,萨镇冰从渝飞沪小住,1946年归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寿堂。此堂是他80岁时,由陈兆锵、陈培锟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
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老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代总统”李宗仁来榕,谒萨老于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以病坚辞之。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
晚年生涯
福州解放后,他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有《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传世。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终年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安原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发来唁电,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葬于福州西门外梅亭。
造福一方
创办烟台海军学校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此时,急需大批海军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水师学堂,在八国联军之役中已毁于兵燹。于是,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烟台。
当时,曾作为北洋海军基地的天津、旅顺、青岛、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烟台的条件相对较好。1902年还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校的校舍。这样,既能节省开办经费,又能节省筹建时间。
另外,萨镇冰选择在烟台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虑。他在甲午战争中曾亲眼目睹文登、荣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战。因此,他决定在烟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
1903年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
烟台海校创建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烟台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此时,萨镇冰已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烟台海校的办学规模。
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烟台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
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正值烟台海校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4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屋梁上[1]。心系侨胞
1908年,萨镇冰奏陈清政府今后每年派舰访问华侨较集中的南洋各地抚慰侨胞。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舰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乡土建设
萨  戎装照
镇冰引退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热心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同情关心民间疾苦,他在福州倡设孤儿院、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提倡医生义诊,接受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南港救灾
民国15年(1926年)7月,广东革命政府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北洋军阀孙传芳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11月30日,张毅部窜至乌龙江南岸,受到陈季良将军兵舰沿江截拦,张毅部已渡江的两千多人缴械,张毅仓皇退守南港(今南通镇)瓜山。
兵痞出身的小军阀张毅把吃败仗的怨恨统统发泄在南港百姓身上,一路烧杀、抢掠奸淫,使南港九十三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是时,庐舍田园,焚毁蹂践,一无完土。男女死六十余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满”。“自古灵瓜山至于新岐,横纵二十里,炊烟断绝”。其中,东厝街(今南通街)遭焚毁,情况尤为惨重。
此时,萨镇冰刚辞去省长职务,救灾已不是他的职责。他见南港百姓在水深火热中,不顾年近古稀,奔赴南港,组织发动民众救灾,重建家园。他以“三山野老”的身份,邀请福州各界人士与商绅开会,详细介绍南港兵灾状况,发起成立“福州兵灾救济会”,筹集资金六万余元。他亲自督办救济事宜,购建材、买粮食,置衣被、买药品,运到南港,及时救济灾民。
随后,萨先生发起成立“南港兵灾善后会”,各界人士与海外华侨踊跃损款。萨先生把募集到的十余万元善款用于重建东厝街与灾民住房。东厝街数十家店铺经张毅兵痞洗劫焚毁后,一片焦土。萨先生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几十间店铺,用花岗石铺就了二百多米的街道。他又盖起了十几幢双层直筒型木瓦房(当地人称火广厝),使无家无归的灾民得到安顿。
今南通洲头村通往东厝街大道大道上,有一座“苏州桥”,为萨先生当年救灾时年建。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90米,桥面宽5米,南北走向,是当时福州地区除万寿桥之外的第二大跨梁式大桥。桥南端建有一座“苏南亭”,亭内立五块青石碑,碑上刻当时福州各界团体及人士、商绅、海外华侨等捐款人名单,其中有陈季良将军捐大洋两万元等。桥正中一边护栏刻有萨先生亲书的“苏州桥”三字,另一边护栏刻萨先生的一首诗:“回忆当年涉病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
从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萨先生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昼夜从事赈灾工作。南港九十三乡百姓称萨先生为救苦救难的“萨菩萨”,为感念他的功德,人们在“苏州桥”北头建“萨公长寿亭”,纪念这位心系民生、关习百姓疾苦的海军将领。
编辑本段萨镇冰与霞浦
据《福建史志》记载:1933年间,萨镇冰以下野省长的身份,游历闽东各县。在霞浦县期间,由他筹拨华侨捐赠的款项做了两件事:一是清理疏浚护城河,二是扩建县城东关市场。(详见《霞浦文史资料》第三辑。张景骞作:《萨镇冰来霞浦》)当时,萨镇冰与霞浦的陈克桂一起动员民众,以工代赈,疏浚城河,拓宽市场,民众踊跃参加。河清工竣之日,镇冰与众同乐,赋七绝一首,且亲笔大楷正书。诗云:“疏河大禹古称仁,此日松城步后尘;万众辛劳天不负,功成千载利斯民。”霞浦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件事,将他的题诗镌刻于石。当时,他还给扩建的市场题额“有秋市场”,悬于市场正面楼上墙顶另书“有秋路”三字,勒石于市场东侧路旁。 他募捐在太姥山国兴寺附近整修的石阶路被民众称作“萨公岭”。
萨镇冰在霞浦留有重要墨迹。萨镇冰石刻等(3张)
编辑本段诗画作品
诗作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三次战役后打进了汉城,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0多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