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德.辉夜 h:做人的智慧(全集)11-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9:04:14

做人的智慧(全集)11-16

《做人做事智慧全集: 聪明做人智慧做事》

联接>>

做人的智慧(全集)1-5

做人的智慧(全集)6-10

做人的智慧(全集)11-16

做人的智慧(全集)6-20

  16.----自控 调节情绪 平心静气

  《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的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的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即使表现出来但是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所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需要宣泄的,但宣泄需要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勃然大努,极度悲哀或是过度高兴都是不合理的,而是情感表现的合常理、合时宜、有节度,这就是“和”。

  孔子在《论语》中记载,子日: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一个人情感控制能力的重视。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在孔子看来,情感的表露应当合乎节度,即使是快乐或哀婉的时候,也不会乐而忘我、悲而忘形,这就是人们的“喜怒不行于色”。

  懊基辛格说:“不良的情感,对于人体的肌肉,有着相当的化学作用。良好的情感对人生有着全面的有益影响。脑神经中的每一个思想,都因细胞的组织而更改,而这更改是属于永久的。”后悔、叹息、焦虑、不安、烦闷、苦恼.....当这些悲观消极的情感主导你的思想之时,不幸的念头也愈来愈大,人之所以不幸,多半是情绪上的不幸。生活和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承担和责任,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唯一能主导的,能改变的就是你自己的情绪。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伴幸存者维克托·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有些人总是说,他们现在的状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许多事情他们无法摆脱。任何人都会面临心灵上的烦恼,不过到了一个时期,人应该以理性的力量来指导自己,用适当的消毒药来解除心灵上的烦恼。自我控制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任由冲动和激情支配,那么从这一刻开始,他也就完全放弃了做人的义务,后果将是危险的。其实真正伟大的人往往能主宰自己的性情,统治自己的心灵。他们能用快乐的解毒药来消灭忧虑,解除烦闷。许多人对于自己思想上的种种烦恼,没有方法消除。心中充满悲观、仇恨的思想,只要立刻转到相反的思想时上,便会产生乐观、和谐的思想。人应该能像调节水温一样调整自己的思想,在水太热的时候就要将冷水管的龙头打开。幸福或不幸,快乐或悲伤,完全是由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

  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困难吓倒,而是被自己遇到困难所引起的愤怒、后悔、内疚等不良情绪吓倒。控制情绪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存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也就是要求我们按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情绪满足的本能愿望。不可否认,人是有欲望和需求的,权欲、名利欲、占有欲、含欲,所有这些都是人生活在社会中,爱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的,也最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道家所提倡的“清心寡欲”是对待欲望的一种方式,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不加克制地任由欲望膨胀,其实结果当然是只会增加伤害的。因此,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格一点儿,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情绪也因此变得更完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将脾气发在别人身上,别人也会生气,对你就不友好,最终受伤的还是你自己。

  当你心境忧郁或意气颓丧的时候,不要作任何重大的决定,因为那不良的心境,会使你的决定失误。一个人的精神感到痛苦、失望时,他所采取的步骤,大都只顾目前获得解救,而不顾及最终结果的好坏。女人在受到强烈的失败时,往往会降格迁就,决意嫁给并不爱的男子,就是一个例子。生活、事业上的转折点,应该在你心绪平静、精神愉快时选择,当情绪不好,失望充满我们的内心时,容易使我们的决定出错。在心情不佳时想到的念头,千万不可照着施行。 

  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有过这样一段落历,他年轻时爱上了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玛丽原是个农家女,为生活的迫不幸沦为娼妓。小仲马为她娇媚的容颜所倾倒,想把她多堕落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可她每年的开销要15万法郞,光为了给她买礼品及各种零星花费小仲马就借了5万法郎的债。当他发现自己已面临毁灭的边缘时,理智终于战胜了感情,他当机立断给玛丽写了封绝交信,断绝了与她的交往。后来,小仲马根据玛丽的身世写了一部小说《茶花女》,轰动了巴黎,小仲马也因此一举成名。理智使小仲马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自制力使他悬崖勒马。学会自我控制是成功和快乐的要诀。

   17.----合作 合则共存,分则俱损   

  草地上,一群水牛正在吃草。忽然,有群野狼向牛群袭来,几头幼小的牛掉头就想逃跑。这时,一头老牛叫住了它们。问道:“你们几个跑步的速度比狼快吗?”

  小牛说:“我们牛这么少,野狼那么多,打起来我们不是它们的对手。”

  老牛说:“不要害怕,咱们的牛角是最好的利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狼群。”

  老牛把所有的牛叫到一起,教它们尖角朝外站成一个圆圈,说:“好了,我们的阵势摆好了,现在可以战斗了。不过,我希望大家充满信心,不要以为我们牛少就不是狼群的对手。勇敢些,不要害怕!无论狼群从哪个方向进攻,我们都用角对付它们。”

  狼群围攻上来了。它们凶猛地扑向水牛,可万万没有想到,一开始就碰到了牛角上,不得不往后退。狡猾的狼群从两面进攻,也同样被齐心的牛群击退。最后,无可奈何的狼群分成几伙从四面八方同时进攻牛群,结果仍然是一个个都碰到牛角上,它们只得带着伤逃跑了。

  为数不多但沉着勇敢的水牛,依靠相互合作,终于战胜了凶恶的野狼。

  人与人的关系可归纳为六大类:一是损已利人。这种人生性消极,极度自卑,习惯于委曲求全,没有原则,没主见,深恐得罪人,惟有借别人的接纳来肯定自我。低姿态摆时间长了,心有不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这种关系完全没必要。二是损人利已,运用自己本身的权势、财力、背景或个性来压迫别人,达到目的。这种人固然一时取得,但另一方受害,对双方长期的关系有害无益。这种思想千万要不得。三是独善其身。这种人利已但不一定损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他们的哲学。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对这种人作了深刻的分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当不涉及竞争时,这种想法相当普遍。四是两败倶伤。这种关系很愚蠢,很不得体,要尽量避免。五是好聚好散。这种关系在一起互相合作,分开又各自独立,较合适。六是利人利已。这种关系为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权益,谋求两全其美之策。这种关系最上策。效果令人满意,人人乐于合作,应大力提倡。

   “红叶虽好,也要绿叶扶”。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是十分有限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还必须获得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人不成众”。一个人必须具备搜集信息、正确决策的能力,就是运用一切有利因素、制定出合理计划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当这些能力具备时,外界的所谓靠山、人际就显得得尤其重要。没有人帮助和照应,再有本事也枉然。

  合则共存,分则俱损。在当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又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有些事情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仅事业难有建树,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六国联合抗秦,都得互保,而联合一旦破裂,就都被强秦所灭。香港两大富豪李嘉诚和包玉刚的联合可谓成功经典,包玉刚帮助李嘉诚控股和记黄埔,李嘉诚帮助包玉刚登陆九龙仓。合作共赢,1+1大于2,这样明显的道理,合作,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让应用它的人获得成功。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或者自我的偏见,选择合作,更能够发挥各自的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明智的人都懂得在自立自主的前提下,在保证自己的切身利益的前提下,联合别人的力量,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与人合作则可以壮大自己。

  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别人永远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功的人,能够以正当的方式来获得大家的支持,使大家愿意提供智慧和财力,帮助他获得成功。成功的人,第一种本事,就是组织,将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都动起来,发挥有效的力量。合作不单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生存需要。成功者善于借助于外物;普通人不了解只有合作才会制造出单个人无法创造的奇迹。一名高效能人士注重团队合作,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公司及个人的整体业绩和外部的世界。靠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同别人展开良好的合作,才会使你的事业更加顺风顺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成功,使我国在这个领域走到了世界的最前面,使外国科学家十分震惊。他们问:“是谁搞出来的?”其实,这不是哪个人的成绩,而是几十个科学工作者多年合作搞成的,是善于合作的结果。

  善于与人合作的人,首先就是要留住人心。13世纪波斯有一个“青年和羊”的寓言:有一个年轻人用绳子牵着一只羊走。路人说:“这只羊之所以跟你,是你用绳子拴着它,并不是它喜欢你,也不是真心跟你。”年轻人放开绳子,自己随意走,羊仍然寸步不离。路人好奇,年轻人说:“我供给它资料和水草,还精心照料它。”年轻人的结论是:“拴住羊的不是那根细绳,而是对羊的关照和怜爱。”留人要留心,就是羊不离开年轻人的秘诀。

  不要害怕与能人合作。许多人往往选择在聪明才智和竞争力方面远不及自己的人合作,似乎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至于被别人抢走“风头”,这种建立在恐惧基础上的事业,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聘用比自己能干的合作,往往自己会学得多,成长得快。穆罕默德说:“一滴水的最好去处是什么地方?那就是大海。”再有本事的人也不过是一滴水,大众才是那片大海,只有与人合作,一滴水才不会干枯。

  让利是合作的基础。有些人的私心太强,什么利益都想自己独吞或占大头凡涉及名利之事都想自己优先,都想将他人排斥在外,自己一点小亏也不肯吃,想和这种人合作的人不多,即使合作也不会长远。吉田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链制造公司,其董事长吉田忠雄被称为“世界拉链大王”,他说他的成功是由于“善的循环”。吉田忠雄的父亲吉田久太郞是个稳重而又有正义感的小鸟贩子,他以捕捉、饲养、贩卖小鸟为生。7岁时,吉田忠雄就上山给父亲做帮手。他们捉鸟从来不捕幼鸟,不捕喂养期的成鸟。用吉田久太郞的话说,首先得保证鸟类能够代代繁衍,这样才可能永远捕到鸟,这是一个善的循环,它在吉田忠雄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当有人追问他的成功之道时,吉田忠雄总是笑着说:“我不过是爱护人与钱而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为别人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对赚来的钱,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一部分作为员工的红利,一部分再投资于机器设备上。一句话,就是善的循环。”与人相处,如果我们只顾自身利益,不能将眼光放远,就会在小利益上斤斤计较,这样长此以往,别人就会厌倦与你合用,双赢才是真的赢。

  
18.----吃亏 输了当前 赢得长远
  


  2006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安踏掌门人丁志忠说过这样一句话:“51%和49%,是父亲教给我的黄金分割比例。他告诉我,你做每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已只要留49%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可以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布施往往会让你获得更多,索取却让你获得很少。一个企业家第一次挣了100万,80%归自己,然然后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击,结果第二次挣回来的就中有80万。聪明人放水养鱼,他第一次挣了100万,分出80%给手下人,结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挣回来就是1000万!即使他这次把90%分给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万。等到第三次的时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个亿,再往后就是10个亿,这就叫聪明。

  文人郑板桥在回复家里人因邻居侵占房宅地基写给他的告状信时曾有“让他半尺又何妨”的句子。这“又何妨”三个字就是吃亏,显出了多少处事不计得失的大度。 

  “吃亏是福”是一种祸福相依的生活辩证法,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不是简单的阿Q精神。被世人誉为“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留下一句四字名言“吃亏是福”。在人生的历程中,吃亏和受益是互为存在、相互转换的。“吃亏是福”含有忍让、后退,以息事宁人的意思。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受益,更不可能处处都占便宜。有些事情当时即使真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而有些事情表面上看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和情谊的天平上,你已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和财富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吃亏是福”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与人相处,面对利益和财富,你一点亏都不肯吃,谁还愿意与你交往。你吃点亏,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吃亏是福”是扩大人际关系网络的最好办法。如果样样都想占便宜,那谁还会跟你继续交往,最后一定吃亏。如能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便可赢得人心,舍弃小利益,争取长远利益。因此,越是不肯吃亏的人,越是可能吃亏,不但吃亏,而且往往还会吃大亏。唯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有福。

  “吃亏”是一种经营之道。岛村芳雄创造出了商界著名的“原价销售术”。开始的时候一分不赚,甚至是赔本的“吃亏”方式,但最终赢得了合作厂商的信赖和支持,创业两年后,他就成为誉满日本的生意人。正如柏位图所说:“人是一种懂得计算成本的动物。”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即使谈成了,等对方发现后,也会后悔,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只有双赢才是真的赢。

  吃了“眼前亏”,赢得“长远福”。吃了“小亏”,赢得“大福”。“吃亏”真的是“福”

   19.----示弱:以小胜大 以弱胜强   

  小学课本中有一个太阳和风争论谁更有力的故事。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看到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敢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风越吹,老人将大衣裹得越紧,而太阳一起来,老人就开始擦汗,并脱掉了大衣。太阳对风说:“温和和友善总是要比愤怒和暴力更有力量。”确实,如果你大发脾气,对别人说几句不中听的话,你会有一种发泄的快感。但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坏。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浪汹涌。河上有一座独立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并被河水吞没了。这则寓言告诉示弱、理让,可以让我们赢得更长远。

  早在几亿年前,蜥蜴原是恐龙的同类,但是体积相差悬殊,地位也极其不同,那是整个地球的主宰就是恐龙。可是到如今恐龙灭绝了,而蜥蜴却一直存活了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竟然是:恐龙的体积过于庞大,不便保护自己,所以被自然界所淘汰;而蜥蜴小巧灵活,虽然很纤弱,却便于隐蔽自己,从而得以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通过这件事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会“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因为,时时处处的强大,能得一时之利,却并不能够保证最后的胜利。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挤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和车辆很少,而一个老弱病残者过马路,大家都会给他让路。希望为他人所关心注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因为我们自婴儿时期起就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需要都是在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获得满足的。因为“有人注意”就形成了“将获得满足”的符号。示弱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给予更多的爱怜。弱强两者,有时候收到的效果相反。弱,反而得了强者,强,反而处在弱势。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老子从人类的生存现象说明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状态,而死亡的东西都是坚硬的状态。他的结论蕴涵着强悍的东西易失去生机,柔韧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若从它们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了。当台风来临时,大树虽高大但易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

  示弱是一种生存技巧,也是一种工作技巧。有一位名人说过,给予比接受更会感到幸福。反过来说,接受别人的关心、帮助比给予别人关心、帮助更重要,这样一来会让他感受别人需要他,离不开他,让他感觉到存在的价值。你只去帮助人,指使人去干这干那,只会让人感到你么强势,在你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有时示弱真的很重要: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有事去麻烦一下别人,大家的关系也能亲近,何乐而不为呢?

  示弱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它能引起他人的同情心,怜悯心,愿意帮你。你想想,对幼小的婴儿、残疾的人每个人自然会生怜惜之心,伸出扶助的双手。因此,示弱也是一种人生的生活艺术。小草,蝙蝠,蚂蚁都是卑微的、弱小的生命,许多人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是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弱小生命,在一定的条件下,却显示出了一种巨大的力量,甚至能战胜比它们强大得多的台风、野马和巨人。

  示弱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朋友。一个人想干成事业,既要靠自己,更要靠别人帮忙。所谓要靠自己努力,那就是我们得拥有成就事业的才华、学识、气魄、毅力;所谓要靠别人帮忙,就是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尽可能减少行进过程中的“磨擦系数”。我们有意识地在生活中示弱,别人不仅不会认为你的成功会妨碍自己的幸福,反而会把它看作增进自己生命快乐的一环。你向前方“进攻”时,就少了后院失火之忧。

  示弱,可以保存更多的实力。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拳击时,先把拳头缩回来再伸出去,拳头才有力度,缩的幅度越大,出击的力量也越强。一个人的示弱,其实就是缩回拳头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把生命的那只掌头伸得虎虎生威弱者表面上表现出谦让、退让、避让,保持低调和善,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别人就会怜香惜玉,就会出手相助。

  《左传》说:“以欲从人则,以人从欲鲜济。”意思是:使自己的欲望服从他人可以成就事业,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欲望就少有成事。弱小,并不等于无能,可能还是一种优势。人们常常善于示威、示强,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毫不示弱”标榜自己,殊不知,显示强大不一定强大,“毫不示弱”反而使自己致命的“短处”暴露无遗。这种人尽管能得一时之利却难以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弱小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示弱”也是一种人生智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