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宾团队理论测试: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 沈红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8 20:29:55

展示教育的无限魅力

——上海八中沈红旗老师教育教学散记(原创)

陶继新

沈红旗,上海市第八中学语文教师,黄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他始终注意思考,读书不止,笔耕不辍。现已独立完成著作五部,参与六部著作的编写工作。在《中学教育》等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5000字以上的论文,其中三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发表的文章已超过120万字。他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市语文高考调研组成员。曾获市教学竞赛一等奖。

沈红旗老师的家是市区的一座典型的旧上海的木制阁楼。

借着并不明亮的灯光,蜿蜒地深入小巷之中,踏上窄窄的木制楼梯,一步一步地攀上三层,就到了他那红漆的木制地板居室。一张旧床,一排书架,一张破桌,一盏台灯。如是而已。

但用他妻子的话说,沈红旗是异常富有的。

当然,这富有多流盼于精神的层面。

人生秘诀:首先要学会傲慢

初到高中任教,沈红旗就接了一个乱班。他认为,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的纷乱,而缺少自信则是纷乱之源。启动学生的自信系统,让他们相信“我能行”,就可以变乱为治。

沈红旗第一个班会,就不容置疑地向学生注入一个自信的信息:“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全班愕然,在以班为乱、以己为差思维惯性上滑行的孩子们,突然间听到了别样的声音。他们开始凝视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半疑半信地自问:“他真的能把我们这些差生变戏法似地变成优秀生吗?”

“能!绝对没有问题!”沈红旗说得斩钉截铁。

唤醒学生沉睡的自信,便是改变学生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根本举措。写班训、班歌、班纪录、表扬信,就成了他的得意之作。

他在全班同学创作的基础上,加工修改,完成了班歌《我们光荣的高一(5)班》。由于歌词充满自信与激情,具有催人上进的力量,学生在引吭高歌之时,自信也就随之在心中升起。

沈红旗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班徽设计的竞标活动。经由全班师生民主选举之后,沈红旗的设计以两票的微弱优势获胜。他设计的班徽均含变体的“5”字:V为古罗马的“五”字;金星是五角星;心形为五边形。沈红旗认为这个设计寓意非常丰富:其一,外面的心形既象征着全班同学团结一心,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象征着群体火热的激情;同时,又是一个优美的五边形,象征着同学们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能够齐头并进。其二,金星象征正确的思想、方法,光荣或荣耀。其三,展翅的蓝色海燕表示同学们向往蓝天的崇高志向和对集体的热爱与依恋,它可以看作一本打开的大书中,暗示同学们将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同时,V字乃英文“Victojy”之缩写,象征巨大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

沈红旗还要求各个班委干部设立班记录,其中张挂于教室中的体育记录、学习记录、纪律记录格外引人注目。同时,各项记录又分为创造者、创造时间、具体成绩三栏。每一位同学都想榜上有名,“攀比”之风习习吹动,你争我赶之势逐渐形成。

有了班纪录,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多,沈红旗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于是,除在班上进行表扬外,他开始认认真真地写起了表扬信。给每一位学生家长各写一封,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成果”丰硕。大大的信封后面则是大大的字体:“感谢你为我们培养了这么好的学生!”一贯闻信色变的家长,在收到了这样一封表扬信后,不少早已激动得泪湿沾襟。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为自己孩子的进步而骄傲,并向单位同事和邻里亲友传播着孩子成功的喜讯。孩子们回到家里,一一受到了家长前所未有的表扬。于是,长期在家中受歧视、受奚落的孩子们,突然间如拨云见日般有了明丽的心境。自信,在家庭之中绽放了绚丽的花朵。

不到一个学期,“蓦然回首”,这个所谓的乱班成了人人充满自信的班,成了每位教师都喜欢的班。

沈红旗所接95届高三(6)班的变化同样令人惊讶。这个班原有基础很差,有5位留级生,另有6位学生处于残缺家庭之中,且任课老师调动频繁,从高一到高三,任教的物理老师竟达8位。但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他豪情满怀,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在我的竞赛辞典中只有两个词语:“胜利与重来!”他提出:“在我的班级里没有差生,老师的责任就在于使学生变得好与更好。”他执笔写就的班歌《饕餮——我们的图腾》一如先前的激情昂扬:“6,是跳荡的音符,辉煌合奏,不停歌唱的是光荣的实绩;6,是进军的哨子,发奋拼搏,激励我们去冲破阻碍的坚壁……”

经过三年努力,高三(6)班学生的高考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刘刚、乐怡等同学分别进入复旦、交大、上海师大、北京化工大学等校深造,还都担任了班长。成晨同学基础虽差,仍考上了东海学院,并成为校学生会主席,《新民晚报》《新闻报》都曾用较大篇幅报道过他的事迹。

在学生毕业时,沈红旗总要讲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核心内容就是为学生的自信而欣慰和自豪,而最后一句话都是相同的:“人生成功最为紧要的是:首先要学会傲慢,然后用一生的努力使自己与之相称!”他说,我要让这句话镌刻在学生的心里,直到一生,永远。

读书背书:生命的快乐

沈红旗喜欢读书始于小学三年级,孤灯之下,他在文学的世界里欢快的遨游,读到尽兴处,常常是“不知东方之既白”。就是课堂上,有时也会偷偷地读起世界名著来。担任班主任的数学老师一气之下,威胁沈红旗说要到他的家里把他的藏书全部撕掉。但他还是不改初衷,一如故我的读他所喜欢的书。

沈红旗所上的中学条件较差,每天只能半天上课。然而“祸兮福所伏”,在家的半天,便全部成了他那快乐的读书时光。常常半天泡在区、校的图书馆里或福州路文化街上的书店里(由于教室紧张,那时他们常常上半天课),阅读的胃口甚为“贪婪”,买书时则常常“挥金如土”。回家赶完作业后,常独自一人阅读名著至11点多钟,并硬性规定每天有一定的熟读背诵量。当时书甚难买,为此他还抄了不少书。他抄巴尔扎克等著名作家的小说,也抄普希金等诗人的抒情诗;抄唐诗宋词,也抄现代经典诗作。一个又一个自己所写的方块字展露在面前时,他的内心不由得升腾起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一页又一页所抄书稿次第增高时,则又在心灵深处自然地幻化为一次又一次幸福的精神之旅。他说,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西方名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杜甫诗选》《李贺诗选》《苏东坡诗词选》等的手抄本。

一天,沈红旗无意中与一位打乒乓球的同学聊起读书。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同学虽然对中国古典作品所知甚少,但却读了许多哲学。“友直,友谅,友多闻”的沈红旗,很快便与他结成朋友。他们一起跑书店,共同谈读书感想。于是,《欧洲哲学史简编》等不少哲学书进入了沈红旗的读书视野。读书的同时,他还对西方哲学、美学等专著作了十万字以上的摘录,买了大量名家画册、书法碑帖,去上海音乐厅听了大量古典交响乐,并参观了卢浮宫与毕加索等大师在上海举办的画展。

高二整个暑期,他晚上8点以后狂读“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等《辞海》分册。倦意袭来,冲个冷水澡或跑一圈后,继续苦读,至今不少条目记忆犹新。

中学六年自学,使他拥有了中外文学史、西方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常识,建立了自我人文素养的基本骨架。

大学一年级时,沈红旗背熟了一本成语词典。他先是买来两本,一本查阅,一本用来背诵。每天撕10页背诵,历时四个月完成。以后对成语的兴趣一直绵延不绝,家有成语辞典数十种。

大学四年,沈红旗钟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开始拜读弗洛伊德、尼采、孔子、老子、庄子等大家的哲学书,而且一发而不可收。现在有人谈起沈红旗的论文,往往说其哲思飞扬。他告诉记者,那是中学与大学阶段的多读多背的结晶。

沈红旗认为,要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富成效,教师不应是一根只会燃烧自己的可怜的蜡烛,而是一个在辉煌中同时照亮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火炬。他通过反思领悟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追求双赢式的发展。明确语文教师的自我定位,重构一个合理的人文底蕴。首先要热爱阅读,自觉超越粗陋的快餐文化,沉潜浸润于语言出色的文本,含英咀华,敞开自我心扉,迎受八面来风,无限地扩展自我的精神地平线。

读书,成了他生命的快乐。每年他都要购置大量的图书,家中的十个大书橱早已装满,于是成堆的书籍又向床底、桌上“侵略”。近年来,每年自费订阅近千元的报刊杂志;每年的两个假期,他都要抓紧时间批读大百科全书中的文科相关分册或一些经典年鉴。

他对书香有着特殊的嗜好,每当思维枯竭之时,他就会走近自己的十多个书橱,或者双休日泡在上海图书馆,养一养浩然正气。而当读书爱好感染学生之时,他的喜悦之情更是难以言表。广博多览,使他能够站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也就有了一种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气势。

激情喷涌: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

立体全息教学法是沈红旗的一个创造,它从两个方面拓展语文的教育功能。立体者,是向外指教育壁障的彻底打通、教育方法的相互经纬,自然有助教育网络的完美构成。全息者,是向内指信息磁场的强力辐射、教育内容的多面抉发,终将导向情感智能的融会贯通。由此,一度思辩意识削弱、人文精神淡化的语文学科,将重新踔厉风发、激情满怀。

沈红旗说,立体全息教学法,旨在全面消除语文教学中的盲点,也许这只能是个无限逼近的目标。让我们以强悍的心灵,回应素质教育时代的挑战。在语文教育中,努力增强自觉超越肤浅单调的文化意识,提高厚实文化背景之上的思辨素质,开阔具有世界意识的文化视野,培养深沉终极关怀的宏大气魄,最终唤醒由多维的文化张力合成的高峰体验,迎受八面来风,使语文教育在世纪末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守望者。

沈红旗认为,以学定教是当代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理念。而整合正是实践以学定教思想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我们深刻地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当前兴奋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努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出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整合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就时间维度而言,既可打通学生自我发展的界限,联想以前初中甚至小学所学的内容或预示今后可能出现的文本;也可打通文本发展的界限,通过白话文本与文言文本的参照阅读以加深理解。就空间维度而言,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种族对事物的多元理解,开拓眼界与胸怀。就教材维度而言,可以是学科内部的贯通,更可以是学科之间的贯通。而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出色的整合,一个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精神成长的意识、不断建构的意识和教学创新的意识。只有将每一次的文本对话都当作一次全新的精神探险,才能突破容易自我满足的封闭式教学框架。未完成的意识将促使我们努力把下一次的文本整合做得更为完美。

在具体的教学中,他用有效的激励追求和谐的交响,努力唤醒学生的潜能。他引导学生进行整合式学习的方法有:(1)用打通视界的预习奠定教学的基调。要求学生为所学课文配画配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风格特色,所配音乐或绘画当以神似为佳。(2)用秘响旁通的讨论激活阅读和经验。在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时,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读写的收获与生活的体验来打开思路,走向深入。例如在引导高二学生写作“青春遐思”的话题作文时,有的学生谈到了“愤怒的青年”、“迷惘的一代”,有的学生说起了电影《死亡诗社》和《闻香识女人》,有人回忆起了一次难忘的逃夜经历,有人声情并茂地背诵了一段金斯伯格的《嚎叫》……丰富的联想为学生的文思泉涌作了最佳的铺垫。(3)用开放拓展的作业实现自由的生长。

在文本的处理上,沈红旗努力用多维的解读开发丰富的意蕴。首先是学科内部的贯通,他注重多种角度的参照阅读。如感性文本与理性文本的参读、单篇选文与全本原著的参读、单一视角与多维视角的参读、语言视角与文化视角的参读等。以最后一点为例,在上《殽之战》《赤壁之战》等课文时,要涉及到大量有关战争的实词,他上升到战争文化的高度进行细致的梳理。从兴兵的理由到檄文的发布,从鏖战的描绘到弭兵的会盟,从刀戟箭等攻击性武器到甲胄盾等防卫性武器,从陆战到水战,从败绩的记叙到凯旋的渲染,近百个实词或词组在战争文化的磁场整合下层次井然,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极便于理解与记忆。其次是学科之间的贯通,如语文与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并努力从引用上升到相互印证的高度。如他认为,语文与艺术的相通,更多是表现在精神气质上的。如古诗中的意在言外与绘画中的“马一角”、音乐中的休止符,都是以留白的形式,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另外,绘画中的光源色、环境色、空间色等概念以及色彩的层次、变化和组合,都能对我们的读写提供有益的借鉴。

崇尚华丽:抵御浮躁的一帖良药

在目前作文教学中提倡写实事写实人及崇尚质朴文风之时,沈红旗可以说是一个“另类”,因为他义无返顾地高扬起了“崇尚华丽”的旗帜。他说,在人们总将华丽与华而不实联系在一起时,我坚决捍卫华丽的尊严并努力为其正名。华丽,决不仅指词藻的繁丰、骈俪的形式、典故的迭用、引用的穿插以及句式的灵活多变、辞格的交错出现等。真正的华丽源于从容的儒雅性格、辩证的思维方式、厚重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科学气质。在当前的转型时代,倡导华丽文风还不失为抵御浮躁的一帖良药。华丽并非写作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必须正视中学写作的过渡性,引导学生在这一无法飞跃的阶段迈好坚实的脚步。

他认为,学生正处于未成型的成长阶段,华丽是一个不能跳越的坎。他说自己倡导的华丽是文化积淀厚重之后的从容,是扎实功底的外化,所以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作文还是译文,他都努力实践华丽的文风,努力使自己所有的文字都刻上鲜明的华丽烙印。

他编译的《唐诗三百首》,注意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整齐,该书已经三次重印。高考下水作文《面对大海》《神圣的杂色》被多家报刊与网站转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高考写作全程指导》一书明确地提出写作教学的理念,即推崇华丽风格——流光溢彩之文,倡导立体作文——厚重扎实之质,努力引导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60分钟中学生快速作文精讲与训练》一书则提出了“快餐作文”的全新观念。它以渔鱼并授即同时传授方法与素材区别于一般的快速作文。该书的特点,一是以鸟瞰式的图示与最简要的点评,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史哲的历史框架与基本意义;二是以8个层次32个角度的不断追问,试图穷尽命题的思考范围;三是以4个方面32个模式的简明图示,清晰介绍基本的结构方式。而贯穿始终的是文要美文,词要精美。之后写作的《40分钟小学生快速作文精讲与训练》则与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

沈红旗说,在写作时,我永远将眼前的手稿当作自己的最后一篇文章,力争以最为华丽的文字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撰写评传:显示人文价值

每教一届高中学生,沈红旗都要求学生用5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好一篇名人评传。他认为,青少年时代,寻找一个自己真正服膺的偶像是相当重要的。他能使你更为明确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并能设立一个极有价值的参照坐标。神交一位大师,就是打开一扇心灵之门。穿越悠长的时空隧道,我们不但能够亲聆謦咳,更能用心灵撞击出绚丽的思想火花。

写好这篇名人评传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狭义的语文学习范围,它涉及到你对人生意义的审视,对精神导师的选择,对自我目标的反思,对奋斗道路的设计……他指导学生慎重地选择这位名人,找到一座值得自己不断开采的精神“富矿”。他建议学生可以用下列标准去寻找:(1)他与你有一种神秘的心灵感应,他的事迹、名言曾经深深地震撼过你的心灵,你坚信他值得你较长时间地崇拜。(2)有关他的文字材料应当是丰富扎实的,你可以找到不少评介他的书籍与文章。而这有助于你多方面地了解研究这位名人丰富的文化内涵。(3)他的成就应当是辉煌的。除了你,他同样能够引起他人的兴趣。(4)他应当有曲折的经历。他战胜苦难,坎坷的巨大勇气与人生智慧能给你有力的鼓舞。他应当有独特的个性。正是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使你能够轻易地在众多名人中将他辨认出来。

他对学生撰写评传的指导同样是具体而微的,请看其十二条基本建议;⑴以评带传,以启示显出我文的价值;⑵拟定标题,以细节支撑独到的评点;⑶肖像描写,以形貌勾勒传神的特征;⑷描述辉煌,以影响启迪深远的遐思;⑸钟灵毓秀,以环境揭示成功的底蕴;⑹勾勒背景,以历史探讨成败的缘由;⑺选用轶事,以趣闻留下深刻的烙印;⑻评述经典,在顶峰展现人格的魅力;⑼坐标衡量,以对比凸显鲜明的个性;⑽辩证笔调,以阴影衬出立体的形象;⑾借重权威,以引用昭示人物的成就;⑿情感交融,以现实突出传主的影响。他是这样展开最后一点建议的:“当我们走进名人的故居,静静地伫立在他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时;当我们欣赏巨匠的书画,深深地陶醉于其才华横溢的杰作时;当我们演绎大师的音乐,弹奏起其激动人心的名曲时;当我们重看怀旧的电影,动情地回忆起昔日影星的风采时,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评述交融一体,别有一种沧桑的韵味。当然,如果你与传主有过交往,那么这篇评传就更有史料价值了……”

古文教学:眺望经典诗文呈现的精神气象

沈红旗认为,学好古文确实需要大量的背诵积累,但没有教师的精妙点拨,诗意盎然的品味涵咏,便会沦为索然寡味的死记硬背,难以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而人们阅读文言诗文时,在用冰冷而锋利的解剖刀分析了每字每句的涵义之后,总是未能退后数步,以敬畏的目光眺望那些经典诗文呈现出的浑灏苍莽的精神气象,感悟其强烈而深厚的人文关怀。所以,唤醒古文教学的生命意识,便成了他追索的一个至高目标。

他特别重视文言教学的开篇讲解。他曾连用几节绪论课,将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所有文言知识、名家名篇,用宏观的笔墨粗加勾勒,明快地展示其教学内容的全景。这项工作无异于为学生画了一张导游图,既能作一基本预示,使学生胸有成竹,具备全局观念,便于其按图索骥地查找、自学,又能布设悬念,引发兴趣,更能培养师生合作观念,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学习高峰。

每教学完一首诗词,他都要求学生写一则300字以内的品味心得,要求用词华美,言简意赅。为起示范作用,沈红旗总是先行“下水”。如教学苏东坡的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之后,他就写了这样一则品味心得:“这首借景抒情的怀古词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该词气势雄浑奔放,语句舒卷自如,显示出强大的艺术震撼力。上片写景气象磅礴。首句起笔不凡,阔大的空间与纵深的时间共同构成了一幅恢宏壮阔的画面。接下来的诗句大声镗鞳,如万马奔腾,惊雷轰鸣,视觉效果更是骇人心魄。下片写人形象鲜明。刻画周瑜形象,分别从其美满婚姻、潇洒服饰、不凡韬略等角度着手,因而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千载之下,如同亲见。最后两句作一衬跌,由对壮丽景象的赞美、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回到现实,对照光阴虚掷、壮怀难酬的自我,顿生一种难以驱遣的悲凉之情。全词的意境令人想起贝多芬《英雄》和《命运》交响曲中那些壮丽辉煌的乐章,英气勃勃,震聋发聩。”他的“下水”写作引发了学生的浓烈兴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生甚至有了欲与教师一比高下的激情。于是,师生竞赛,又成了沈红旗教学中的一道特殊景观。而在细致地品味了诗词的精妙之后,学生必然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

沈红旗的文言诗文教学,引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了学生攀登险峰的自信心和征服困难的自豪感。其讲解举重若轻,谐趣横生。既能让学生窥测古人烹字煮句的良苦用心,又能从学习体验中首度发现的惊奇之感。所以有人说,沈红旗的古诗文教学,真正实现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

创作对联:点评课文的尝试

沈红旗注重发掘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利用对联的方式写课文点评,是沈红旗复习教学中的一个创造。学生可以从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特色、关键词语等角度点评课文,因而便有了概括式、精华式等多种的点评方法。由于对联的总体特征言简意赅,因而又逼使学生更注重对文字的锤炼,使学生写作的准确度、流畅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沈红旗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章划分为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两个大类,并充分利用缩写、板书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复习熟悉重点的讲读课文。

但学生此前并无创作对联的任何经验,所以开设讲座就成了沈红旗的必行之事。首先,解说对偶的基本法则。其次,介绍对偶的主要禁忌。最后,介绍一些较有质量的对联书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对联的精妙之处。

开设讲座之后,沈红旗示范为学生试写了几则课文的对联式点评,并出示以前学生所写的一些范例,要求学生尝试仿写。

学生有了创作的欲望,写出的对联也越多越好。将全国统编本与上海的S版、H版的所有高中讲读篇目,都编成了点评式的对联。而且有些写得字句工整,文采斐然。如:

评“自夸国大”,勉“自惭浅薄”,析“代人补靴”,俯首甘为孺子牛。

嘲“攀附阔佬”,讽“男女同泳”,论“皇帝免冠”,横眉冷对千夫指。(《琐忆》)

前人初访湖口,主观臆断,无功而返。

东坡夜探彭蠡,客观分析,知情而归。(《石钟山记》)

花鸟愉人,风月常伴,书屋虽小情趣盎然。

诸叔异灶,娇妻早夭,遗迹尚在悲从中来。(《项脊轩志》)

周萍、周冲追四凤,兄妹难结眷属。

侍萍、繁漪恨朴园,夫妻但成冤家。(《雷雨》)

黄河滚滚,浊浪排空,气势壮山河。

皮筏悠悠,乘风破浪,艄公创奇迹。(《筏子》)

沈红旗非常高兴地告诉记者,他还将进一步拓宽对联撰写的面。首先可以扩展到语文知识方面。如文学常识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专题入手撰写总评式的对联。其次,可以适当地扩展到课外。比如小说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如《复活》《高老头》《牛虻》《麦田里的守望者》《围城》等盛行不衰、篇幅适中的中外长篇,然后通过撰写对联进行有效地梳理复习。

2004年全国语文高考中就有了撰写对联的试题。有人说,沈红旗确有真知灼见。但他却说,他只是考虑何以在教学中以少胜多,学以致用,并没有想到今年高考出了这样的试题。不过,他又说,目前高考改革越来越趋向于考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他一以贯之的教学探索都的走的这样一条教学改革之路。所以,不管考试千变万化,他的学生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无悔选择:教育没有“完成时”

教育需要热爱。沈红旗从小喜爱语文,当他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强烈的心灵感应便使他注定了一生将与教育有缘。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一连填了两次上海师院的中文系。当得知他的分数远高于北大、复旦的录取线时,不少人为之惋惜,而他则为将自豪地列入教师队伍而感到无比兴奋。

沈红旗说:“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师形象,应是魅力四射的。热爱教育的不懈追求,引发其奔放不羁的激情;渊深海阔的人文底蕴,铸就其儒雅谦和的性格。他本色,总对文学的语言敏感异常;他创造,能让平凡的课堂生机溢荡。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我愿尽一生努力去追求。”

他认为,教育没有“完成时”。毕业之后,他又进行了三年苦读,获得了华东师大的教育学硕士学位。通过业余学习获得了经济学第二专科的证书,更使他得以用“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在沈红旗的成长过程中,年轻而开明的盛雅萍校长给了他热情的鼓励和多方的帮助,引导并催促他不断迈向更高的教学境界。他还一再指出:“金志浩老师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他渊博的学识、犀利的目光、儒雅的教风和全面的才能,令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学校专门为他专设了“沈红旗语文教育工作室”。开设以来,他带领组内的青年教师和区里由他带教的相关老师,认真开展教研学习,提出了具体的成长计划和相关的学习思考题。他们一起说课、评课、解析课改理念,赏析经典论文,忙碌并快乐着。

提起教学语文,沈红旗满脸的自豪。他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有来世的话,下一辈子还是做语文教师。他说,我已将生命灌注于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我的语文课也就充满了生命的激情。

注:不久前于上海参加中国教育报华东地区记者站会议时采访,回济南后完稿。现尚未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