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打法:胖不胖?有6种算法?最流行的检测BMI适合成年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7:55:12

IC供图
编者按:测肥胖,大多数人熟悉的方法是BMI公式,其实,国内外测量身体脂肪含量的方法大概有6种之多,而且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每一种测量的结果不同,所表现的身体状态也各有区别。
调查顾问:赵冬: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祝开思:解放军第30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华鑫: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最流行的检测:BMI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学名叫身体质量指数,19世纪中期比利时的凯特勒最先提出这个概念。
评判标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体型大不一样,BMI标准也不同。国外把24.9定为正常上限,≥30为肥胖。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综合24万人资料,提出了中国成年人的标准,BMI在18.5~23.9为适宜范围,24~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
适合人群:成年人
适用疾病:BMI每增加2,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就分别会增加15.4%、6.1%和18.8%。 一旦BMI达到或超过24时,你就得小心了,同时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概率可会大大增加哦。
利弊:BMI使用最广泛也最权威,其它的方法一般都作为在此基础上的配合测评。但如果是肌肉很发达的橄榄球运动员,那即使BMI数值很大,也不表明你不健康,这就是BMI测量的局限性。当然,咱普通人就没这个顾虑了。
适用场所:简单可行,适用于任何场所。
最居家的检测:腰、臀比
站直喽,两脚分开30~40cm,拿一根软尺,测测你全身最窄部位的腰围和最宽部位的臀围,分别要精确到1mm。然后再拿起笔来算算腰、臀比。
评判标准: 咱亚洲人,要是男的腰围大于等于90cm(2尺7寸),女的腰围大于等于80cm(2尺4寸),就算肥胖了。如果腰臀比男性>0.9,女性比>0.85,专业的说法你这就叫腹部脂肪堆积。
适合人群:主要用于判断二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一大堆的专业研究数据表明,腰围越大的人,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都比正常人要高。
利弊:简单易行,计算方便,但同样要配合其他数据共同检测,不能仅以此项做定论,而且不能判断是内脏肥胖还是皮下肥胖。
适用场所:家庭,目前医院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最省事的检测:皮褶厚度
这个测量方式最好玩也最直观。揪起你身上的一块肉,就能知道你算不算肥胖。
评判标准:肉也不能随便揪,最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皮肤,再用尺子量量双折皮肤的厚度。医生一般都建议揪肩胛骨下角处和上臂外侧三角肌两个部位。肩胛骨下角处位于背部左肩下和右肩下。两者之和大于51mm(男性)、70mm(女性)就可认为是肥胖。
适合人群:所有人。
利弊:方法简单,但误差很大。最好由专业人员用皮褶厚度计进行测量,但如果那样的话,方便易行的优势就没有了。
适用场所:家庭、健身房。
最初级的检测:IBW
理想体重IBW(ideal body weight)指的是符合体脂百分比标准的体重。下面这些计算公式找到适合你的那一个算一算——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然后男性×0.9,女性×0.85;1~6个月儿童: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6;7~12个月儿童: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5;1岁以上儿童:标准体重(kg)=8+年龄×2。
评判标准:一般实测体重低于标准体重10%,为消瘦;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为正常,超过标准体重10%而小于20%者,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
适合人群:任何群体。
利弊:数学好的,那简便易行,数学差的,可能比较发怵。这还只能算是最粗略的评判方法,要测定肥胖必须配合其他数据。
适用场所:初级自我检测。
性价比最高的检测:体脂仪
这种方式价格不高,还比较准确,堪称性价比最高的测量方法。就是用专业的体脂测量仪,其原理说起来有点专业,是利用身体水分会导电,而脂肪几乎不导电的原理,通过测量电阻的方式来测出体内脂肪率。
评判标准:男性>20%,女性>25即为肥胖。
适合人群:所有人。
利弊:只需输入年龄,身高,体重,性别等个人资料,将两手大拇指分别放在两个检测点上,五秒钟后,就能显示出肥胖程度,简单快速。家庭用的体脂仪只有名片大小,可以随时随地测量,价格不高,一般家庭都可以接受。最好在进食3小时后进行测量,且测量前不宜喝大量的水或酒,否则会影响到准确性。
适用场所:家庭、医院、体检中心。
最精准的检测:CT、核磁
用CT和核磁来测肥胖,听起来有点大材小用,但在医院也不罕见,只是离普通人远了点。
适用人群:腰围正常但内脏脂肪过多沉积的患者。
利弊:能够准确地判断脂肪厚度,沉积部位。单纯皮下脂肪的沉积对人体的危害不大,主要是内脏脂肪的沉积。如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为了抵御寒冷,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但他们脂肪大多沉积在皮下,因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很低。
适用场所:医院科研使用。
 
《健康时报》 (2011-04-18 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