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和焦圈味道怎样:耿耿孤忠光日月——海陆丰先贤黄易传略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7:27:43
耿耿孤忠光日月——海陆丰先贤黄易传略
时间:2011-01-20 

  古往今来,海陆丰一直是块宝地:其北承气势磅礴的莲花山脉,南临波涛浩瀚的汪洋大海,风光绮丽,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自宋以来,这里出了无数甚有作为的名人,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殷商巨贾 。 他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被清代康熙皇帝赐谥号为“忠贞”,树为文武官员学习榜样的黄易,就是其中的一颗。
  出身望族  渊源深厚
  明末崇祯四年(1631年)9月19日,黄易在陆丰市(当时属海丰县坊郭都)金厢镇洲渚村诞生。  孩子的出生本是件平常的事,但黄易的诞生却绝非寻常 。他与生俱来地秉赋了海陆丰秀丽山川所凝聚的灵气, 更继承着其先祖仁慈、睿智、忠勇、坚贞不屈的精神,加上良好的家教环境和个人的勤奋好学,注定了这孩子日后将成大器。
  黄易(字子参,号苍潭、惕庵)的祖籍福建省漳浦县湖西诒安城,其开基始祖为南宋名臣黄材名国栋(理宗皇帝赵昀赐名)。
  黄国栋之父黄天从驸马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母赵贞淑封号温淑公主。他与文天祥是太学同窗,过从甚密,时为唱和。文丞相称天从为“瑞伯”,曾为其著作和族谱作序。 在宋室风雨飘摇之际,他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许达甫、苏刘义等同仇敌忾,协力抗击元兵的南侵。
  由于积弱难返,宋室气数已尽,虽有诸志士力挺,仍无力回天。由于屡战屡败,节节南移,宋主赵昰死于海上:文天祥、张世杰等亦相继被捕或战死,但黄国栋抗敌的心志却丝毫未有动摇。崖山一役,陆秀夫背幼主赵昺蹈海身亡,张世杰殉难。赵家王朝已告灭亡。黄国栋心犹不息,夺得四艘战船保护赵家遗孤、闽冲郡王赵若和欲杀回福州重整旗鼓。不料,天不从人愿,途经漳州海面时遇上狂风恶浪,无法前行,只好弃船上岸,隐姓埋名于漳浦县佛昙镇积美村隐居避难。赵若和亦改姓黄名天柱,随黄国栋在漳浦落籍,后来黄赵两家又躲藏于大山环抱的湖西乡,建了诒安堡(黄)及赵家堡(赵),两堡一脉相连,现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国栋护国失败,令人悲痛:但其人格及民族气节却丝毫无损。他留给后人“忠勇”“坚贞”的遗产,实是无价之宝。
  至明初,黄易先祖黄鸿熙(字寿夫,黄国栋之曾孙)任侍御马军指挥使,驻守福建泉、漳二州。因其文武兼通,战功显赫,只事御敌,毫不扰民,故有儒将之称。时倭寇作乱,民不聊生。黄鸿熙为保土安民,转战闽南,马不停蹄。有一年端午赛龙舟,倭寇突然来袭,为了保护民众,黄鸿熙与两个儿子—同浴血沙场。父子三人壮烈牺牲的事迹为漳州民众所传颂。其墓在漳浦县佛昙桥香村梅月香山,现为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易祖父黄性琮(字我贞、号元重)生于明朝后期。他自幼饱读诗书,多才多艺。但因当时明廷渐趋没落,为君者昏庸无道,为官者贪得无厌,致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怨载道。为此,其耻于助纣为虐,不屑与贪官为伍,无心仕途,以游学、授业为生,世称处士。
  明朝后期年间,黄性琮偕三个弟弟奉父(黄光昭、字华峰、号持皎)携子黄致健移居粤东,先是驻足陆丰金厢洲渚;虽是客途困顿,仍是洁身自爱。严于律己。 《陆丰县志》载:“有洋船失风飘泊至邻村,利之,公(黄性琮)严戒子弟不染丝毫。”故当时有“世敦儒业,孝友睦邻,廉正耿直,”“其廉且智”之誉。
  黄易之父黄致健幼承家学,博学多才,精通历史地理,工于诗词,书画造诣甚高,其秉承乃父之志,一样无意进身仕途。在随父游学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崇祯年间,黄致健携子黄易到风景优美的大安镇石寨村定居,成为石寨黄氏族人开基始祖。
  黄易先祖黄国栋、黄鸿熙、黄元重等的人格、气节,对黄易的影响甚大,为他树立了为人、处世、治政和报国、爱民的典范。
  幼承庭训  孝悌恭诚
  黄易除了有人格端严,饱学多才的祖父、父亲,还有一位慈祥、端庄的母亲。慈母郑三妹出身于碣石古卫城的名门望族,是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礼。《陆丰县志》(乾隆十年)载:“黄易母郑氏,壶范宜家,夙协承筐之徵,母仪贻谷,载昭画荻之芳。”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黄易幼年即受到学识、礼仪 、人格等各方面的严格的教育。小小年纪常因流利的对答,中规中矩的礼仪赢得亲朋热烈的掌声。
  天有不测风云。黄易四岁时惨遭失恃之痛,慈祥的母亲竟溘然去世。丧母悲伤,在所难免;失去母爱,孤苦凄凉,亦自必然;好在乃祖乃父的悉心照顾,弱小心灵才得以安慰,其学业亦得以延续。
  后来,父亲续弦。继母林氏一样来自书香门第,一样慈祥贤淑,视黄易如己出。于是黄易找回了久违的母爱,不再孤单,不再寂寞,更加发愤读书。
  黄易小小年纪便十分懂事,对父母十分敬重。有时继母病了,他便放下书本悉心伺候,  为母调羹奉药,衣不解带,通宵不眠。为了减轻患病的母亲的劳累,他负起了管理家务的重任,井井有条,不逊成人。
  黄易对三位小弟关怀备至,既照顾其日常生活,且孜孜不倦地辅导其学业;他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模范作用。后来三位小弟相继成材,学业、事业均大有作为。
  黄易四兄弟和睦相处,互敬互让,从未为物质权益、家产分配等琐事发生争端。此事被邻里誉为美谈。《陆丰县志》载:“(黄易)事继母以孝闻,于昆弟犹友爱,弱冠登贤。”
  科场进取  金榜题名
  满清入关以后,吸取了元朝短命政权的经验教训,不再实施民族压迫,而采取以汉治汉的怀柔政策。政治上励精图治,一洗晚明腐败的颓风。且广开科举,吸纳汉族人才 。黄性琮、黄致健父子权衡利弊,认为虽为异族统治,若能有利国家统一,造福人民,总比晚明的腐败好得多 。于是,改变初衷,鼓励子孙参加科举,进身仕途,为国为民效力。黄易不负乃祖乃父的期望,科场赴考,一举成名。
  1647年,黄易16岁,考取了丁亥科廪生。初试啼声即崭露头角,  大大提高了进取的信心。自此他广结良师益友,切磋学问,学业日进千里。
  1657年(顺治十四年)黄易参加广东丁酉科乡试,名列前茅,考上举人。1659年(顺治十六年)他赴京应考,连捷已亥科进士 。
  黄易金榜题名的消息从京城传回家乡,给黄家带来了无限欢欣,给家乡增添了无限光彩。乡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额手称庆。
  心系民生  勤廉治政
  黄易任通政司观政时,身在京城,不乏锦衣玉食,但他胸怀祖国,心系民生,时刻惦记着家乡父老乡亲,那片赤诚之心可鉴。面对朝廷实施海禁,造成东南沿海边民“卖妻鬻子,苟活旦夕,离徙他乡”的惨况,人民遭受涂炭,他心急如焚。他本官小职微,竟敢冒丢官杀头之险,贸然上疏奏请开界。“臣粤东一介,何敢冒陈末议,以渎天听?但窃思自念,君上有善而不宣播,生民有苦而不入陈,是岂臣子之心。”“嗟此小民,何罪何辜?”如此不顾自身仕途、性命而为民请命的铮铮铁骨,在康熙帝登基不久,朝廷斗争惨烈,官员各自明哲保身的状态下着实罕见。
  康熙6年(1667年)黄易出任福建省归化县(今泰宁)知县 。到任伊始,他即深入民间,了解民困。《漳浦县志》(人物志)载:“(黄易)宰归化,水蘖自矢,或巡行阡陌,一役一骑自随,先是藩商肆毒,归邑民不堪命,公(黄易)以慈父肝胆如护赤子,于豺虎之场毒始息,防弁暴悍残虐,公具文除去之。太守经归阳,公以舁夫不备左右疾其骄慢,公怡然曰:吾为民戽,不为官也。守闻益重公。”
  黄易治归化恩威并施,一方面儆恶锄奸。《陆丰县志》载:黄易任归化知县时“邑有藩商,重息,  目浚民膏,占拆人妻女,  易下车得其状,请于上台,即置之法,由是奸徒侧足。”一方面“息词讼”化解民间矛盾。于是社会和谐,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由于晚明的腐败,倭寇的侵扰,改朝换代的战乱的摧残,归化的经济落后不堪,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黄易治归化七年廉洁勤政,刻苦经营,不但整顿民风,安定社会,且下大力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桥梁,使归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改善。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其辉煌的政绩受到当地人民的传颂。
  振兴教育  培训人才
  黄易主政归化期间,为提高人民质素,十分重视教育。《陆丰县志》载:其“兴文学有循声”、“迁学宫于龙池书院,文运由是丕振,科名复炽。至今士民称颂焉。”
  黄易在为国取才、育才方面尽忠尽责,不遗余力。在出任乡试副主考时,他强化考场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尽除伪弊,认真阅卷,力求不致沧海遗珠之憾。  当时有考生潘锦,祖籍浙江,随父入闽,因属“外来人口”备受众考官排斥,被除去取录资格。黄易阅该生试卷,发觉其文章流利通畅,且卷面洁净 ,书法清丽,认定是可造之材。于是据理力争,排除众议,终因理直气壮而令众考官无法阻挠,促使该生得蒙取录。及后,潘锦在黄易悉心的栽培下科场得意,官至通政司左通政,在朝为官连续30多载,政绩颇彰,深受康熙帝赏识。以此一例,足以证明黄易慧眼独具以及求才若渴,公正无私的襟怀。
  黄易培育后辈并非偶然而为,而是雨露宏施。他对年轻学子进行集训、辅导,使其提高学识及应考经验;凡有家境贫寒者,他总慷慨解囊资助。后来这些学子大多成材出仕,为国效力,可谓桃李峥嵘,硕果累累。
  疾恶如仇  孤忠不二
  康熙初年,福建江西等处,正处靖南王耿精忠的势力范围。耿精忠名为“精忠”,实则一点也不“忠”。其祖父耿仲明不顾民族气节助清灭明,恶贯满盈,而他竟厚颜无耻地矜功自重。此点正为黄易所不值。而其拥兵据地,自营势力,恣意横暴,鱼肉人民,更为黄易所切齿。
  1674年,清廷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下令撤藩。耿精忠既不甘既得利益之良失,又恐惧一旦大权旁落,身家难保;在吴三桂的煽动下自我化装,摇身一变而成民族英雄,挑起反清情绪,举行叛乱。福建地方官员慑于淫威,尽多归顺,唯独黄易坚贞不二,决不从逆。耿精忠兵临城下后,  多次派亲信劝降,《漳浦县志》载:“甲寅变起,忿公(黄易)不附,求公急便慷慨就道,或劝之曰:徒死无益,何如留报国之身于有用耶?”(反贼竟奢谈“报国”,何等荒唐!)。  黄易不为所动,痛斥:“内战内乱,人民涂炭,国家遭殃,吾岂能充当罪人!”
  耿精忠恼羞成怒,集结兵力围攻归化县城,黄易组织官民“修隍栅为守御”,合力抵抗;终因强弱悬殊,孤城难支。于是他挥笔于县衙正堂壁上书写一联:  “一日在天地之间,取义成仁,无负所学,无负所志;百年存忠孝之念,致身竭力,  不忘乎君,不忘乎亲。 ”书毕,奋力将笔掷出堂外,遣散官兵,削发化装成僧人,随难民混出叛军包围。“微服间关,求援师茧足走赣抵粤,事机启呈藩院。”耿精忠得知后十分恼火,  曾派出精兵穷追杀他,有一次,他被包围在一个山村里,他跳入厕坑躲藏,才得以逃脱。
  拯民报国  以身赴难
  1676年,平南王尚之信在吴耿煽动之下,也参与叛乱,发动丙辰粤变。自此“三藩之乱”愈演愈烈,其势波及南方十省,震撼着大清江山,危及国家的统一。如此情势,清廷自然无可坐视,即派大军分向东南、西南两路进行征讨。其东南一旅的主帅正是为人刚正、能征善战的康亲王杰书。此时黄易正“齐家奔赣,旋入闽,  事机之会,多所筹划。”得知平乱大军来临消息,旋即由闽入赣,投奔于康亲王麾下。
  黄易向康亲王汇报了福建的民情、敌情,并提出自己对讨叛的主张,深受康亲王的赞许和信任。  康亲王得到黄易的辅助,如虎添翼 。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势如破竹。康亲王的军队一鼓作气收复了江西全省及福建许多州县。由于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并肩作战,休戚与共,黄易与康亲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在移师途中遭受伏击,短兵相接,血战激烈。康亲王、黄易两人身在阵中,  大旗已被叛军火器炸烂,  身前身后,弹如雨下,险象横生,亲兵们从附近破庙中拆来门板,为指挥官遮挡。但他们毫不畏惧,指挥作战谈笑自若。指挥官如此不畏艰险、身先士卒的精神促使全军士气高扬,将士们浴血奋战,击退了强敌,化险为夷。自此一役,黄易与康亲王的友谊更为牢固,互相许为生死之交。
  康熙十六年(1677年)初,耿精忠因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众叛亲离,土崩瓦解,势成强弩之末。在此胜利在望、大局将定之际,黄易由于劳累过度,心力交瘁,病倒军中。康亲王急令将其送往福州三山官舍医治,但经百般调理,终是无力回天。  临终前,康亲王亲临抚慰,问其所求,他只要来纸笔,用尽所余气力,书下绝诗一首:  “浩气追千古,丹心照太虚。君亲恩未报,惭读圣贤书。”在场将士读后,无不为其慷慨之气而感动,泪洒征袍。这一天,是阴历五月初二。
  皇恩浩荡  归梓厚葬
  康亲王因南征战功卓著,被誉为清代六大亲王之一。 战事平息,康亲王凯旋回师,康熙皇帝亲临卢沟桥犒赏三军。康亲王甫见康熙皇帝,即具奏黄易廉洁爱民,协力平乱等事迹,得其嘉许。《漳浦县志》载:“康藩备陈情节,王嘉其忠,具疏旌公(黄易)。”康亲王并奉呈其题县衙一联及临终遗诗,康熙皇帝读后也为之动容,许为汉族官员之表率,准康亲王所奏,着令从厚祭葬黄易。康亲王得此上谕,甚为欣慰,回府后,即挥笔题云:“蒙天眷,屡加赐祭,赠荫其所以报施者,良甚厚也,真无愧乎我邦所物色矣!爰从而赞曰:忠节孤贞,天地正气,疾风劲草,百折不二,险阻间关,耻事二主,扶植纲常,颓波砥柱,石斋伟矣,苍潭媲美!”
  康熙皇帝为表彰忠烈,追赠黄易为福建按察司佥事,赐谥“忠贞”,  责令广东按察司佥事管分守岭东兵备道仇昌祚,  负责运送灵柩回梓安葬并主持祭祀事宜。康熙还亲赐葬银,并亲拟祭文云:“烈士成仁,赍志而殁,忠臣报国,捐躯以从,尔黄易矢志忠贞,服官敬慎。值逆寇之煽乱,励臣节以弥坚。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享。”此外,朝廷还遣宫廷画师将黄易画像永存,分别在福建及黄易家乡建祠纪念,享春秋两祭。现陆丰东海镇龙山南麓丁厝巷的“黄忠贞公祠”仍保存完好。康熙皇帝还赐题楹联一对以表彰黄易:“职任花封,清廉克彰乎庶事;才堪良吏,慈惠允著于当官。”   
  乾隆十九年(1755年,即黄易殉难后78年),乾隆皇帝又降旨为黄易立传,编入清史,赐祀京都昭忠祠。清廷对黄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其后事的办理,也甚为周到,可谓极尽哀荣。
  垂范永存  文风长盛
  当你倘佯于石寨家庙、大宗祠、新寨宗祠、龙山下黄忠贞公祠,你便可看到一对对妙趣横生的楹联。有的描述环境的优美、风光的绮丽,有的阐述人生的哲理、宇宙的奥秘,有的以立身处世的守则和兴业传家的要义为题,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楹联尽是黄易及其后人所作。从此事实,可以窥见该族文风鼎盛的概况。
  黄易的后人继承其尚德、崇文的传统,一贯坚持诗礼传家。在社会上,以诚相待,礼仪有度。据史载,其后人黄继显、黄继度等,热心当地公益,如造桥修路办学赈灾济贫等,多受赞誉。其侄孙黄德星继承先烈遗志,先后在广西隆安怀远等六县任知县和在全州梧州任知州,一生清廉爱民,政绩显著,当地人建贤大夫祠祀之,广西巡抚赠匾“清惠可风。”
  在学文方面,更是坚持不懈,薪火相传,蔚然成风,人才辈出。康熙朝以来该族计有举人7名,贡生36名,秀才几百名。这些文人的对联、诗、文等著作甚丰,多为海陆丰乡亲传诵。废除科举以后,其学文风气依然延续,荷锄把犁之夫多数熟读四书五经,郊野牧童常以竞诵唐诗宋词为戏。“文革”前,家庙内悬挂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赐赠的48块匾额和西门广场上高高耸立的28副旗杆石便是印证。
  现该村有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近两千学生,邻村邻镇的学童为慕其学风文风,争相入读 。 据2010年该村金秋奖学奖教活动时统计,解放以来全村共出大学生近400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6名,一些学子考取了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
  黄易不愧为黄国栋、黄鸿熙、黄性琮、黄致健的好后裔,不愧是海陆丰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黄贤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