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浏览器便携版漂:[关于时尚与阅读的当代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5:29:35

关于时尚与阅读的当代危机


日期:2011-04-09 作者:沈敏特 来源:文汇报                      
    ■沈敏特
    
    ●时尚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审美性与整体素养的统一。这种时尚追逐是由内向外的,有充足底蕴的外露。
    
    ●时尚是什么?是人性的张扬;人性张扬的条件是什么?是相对宽松与活跃的年代。人性千差万别,有品位、素养的高低深浅的差别,表现在时尚的追逐中也有层次或上或下的区分。
    
    ●真正的时尚是真、善、美的开发、创造、升华,是为了更真、更善、更美。它可以通俗,但远离庸俗、低俗和媚俗。
    
    ●以图代字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
    
    ●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基地”;放弃“基地”,就是放弃思维的锤炼。
    
    只要把心沉下来,稍稍细想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最常见、最熟悉的事儿,却常常是最不知其所以的事儿;略加追问,竟是无言以对。而这知与不知,绝非无所谓的小事,它牵涉到每个人的人生大事: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土地上,在这片土地上,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曾经做过的事儿,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等等的基本问题。
    
    我这篇文章,再一次摆出了两个词儿:时尚、阅读。这也许又是大家耳熟至极的两件事情。如果我们就此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如何认识这两件事情,对这两件事情,我们该如何应对?恕我直言,大概也只能说个大概,很难比较到位。而我近来愈来愈感到,做人也好,做事业也好,其实并非深不可测的大学问,只要把最贴近我们生活属于常识的几件事情弄懂了,做好了,就已十分辉煌;就怕大概念愈来愈多,大口号愈来愈响,而最近身、最日常的事情却让人困惑和无奈。于是,我决定尽力说说时尚和读书。
    
时尚——个性潜力的提升
    
    时尚,不仅常挂嘴边,更是我们,特别是女士们付诸行动的追求。孜孜不倦追求者有之,近于狂热者也有之。譬如某些女士,只要经济上承担得起,喜欢整容,在脸上、身上动过好几刀的,也非罕见。那种敢冒风险、敢受疼痛的精神,几乎不亚于江姐面对酷刑的从容,常让我不懂而又钦佩。至于进了时装商场,便流连忘返、醉倒于中,更是不在话下的小菜一碟。若细问一下,时尚为何,则大都不甚了了,最多获得一个字面上的回答;“时”者,时下的意思;“尚”者,崇尚的意思。再深问,就无从说起了;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时尚是什么?就是你不懂的别人的生活方式,那个让你不懂的人自己也不懂。只有不懂,时尚才谓之时尚。”
    
    时尚表面看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其本质却是一个美学课题。
    
    时尚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变幻无常。而这恰是人性的本质特征。考古学家在波罗的海岸边发现一块蚂蚁的化石,这块化石对于我们认识人类,意义重大。它告诉我们,几千万年前的蚂蚁的生存方式发展至今,几乎没有变化;而经历千万年的人类的生存方式却发生了说不尽的变化。细察,你会发现:蚂蚁是一个没有明显个性的动物群体,与之相比,人类是一个有着千差万别个性的个人组成的动物群体;因此,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无可比拟创造潜力,而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解放个性、充实个性、提升个性,从而使人类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掘和展现的过程。基于个性的创造性,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就是发明,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就是变革,表现在日常生活,特别是穿着打扮,就是没完没了的花样翻新——这就叫追求时尚。
    
    这种头发忽长忽短忽直忽曲,衣裤忽长忽短忽紧忽松,色彩忽浓忽淡忽纯忽杂的变化,让你眼花缭乱,说不出所以。是的,孤立审视,似乎无可理喻;为什么长比短好看,反过来又成了短比长好看,谁能说清?但,总体把握,恰是人性特征——求新求变的创造欲望的表现。
    
    纵观历史,一个停滞沉闷的时代,必是时尚追逐萎靡不振的时代,也是人性惨遭压抑的时代。如文革中,时尚几乎是“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同义词。裤子、裙子紧了、短了,都是不允许的;加上经济贫困的现实,每年每人几尺布票、几团线票,每年能有一件新衣都是难事,谈何时尚的追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了“无产阶级高贵品质”的标志。
    
    由此,有无时尚的追逐成为检验一个时代的标尺:是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还是一个停滞倒退的时代;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时代,还是一个人性压抑的时代。所以,时尚是什么?回答:人性的张扬。人性张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相对宽松与活跃的时代。要指出的是,人性千差万别,有品位、素养的高低深浅的差别,表现在时尚的追逐中也有层次或上或下的区分。
    
    最下也是最普遍的层次是:从众。你穿什么,大家穿什么,我就跟着穿什么。想变花样,却只能跟着大家变。个性处于半睡眠状态。于是,有“流行”之说。当然,这种从众层次的时尚追逐却有着很高的商业价值。某明星戴一顶帽子,大家都说好看,于是一拥而上,这就是商机。时尚与经济的结合,主要集中于这个层面。
    
    其次的层次是:贫乏的求异。时尚需异,但仅仅求异也并非完整的时尚。这种时尚追求的心理状态是:在与众不同中追求出类拔萃的效果。这在西方很突出。譬如,整洁、光鲜、亮丽是人们对外型的具有普遍性的美的要求,而他(她)却偏要以邋遢、破败、杂乱为美。好好的衣服挖几个洞,谓之“乞丐服”(据说价格不菲),年纪轻轻留一脸刺猬一样的胡须,头发乱得有如生了癞头疮。一种不健康、不美好的与众不同,绝不是人类需要的时尚。这是不甘平庸而又内心贫乏的一种可悲、可怜的心理表现。这需要经过人生的磨练,文化的修养,使内涵充实,才能把求异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具有美学价值的层次。
    
    时尚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审美性与整体素养的统一。这种时尚追逐是由内向外的,有充足底蕴的外露。几年前,美国有一次以时尚为主题的活动,即选出时尚的代表人物。一个逝世多年的人物,却众望所归,令人信服地位居榜首,被赞美为时尚的“风向标”;她就是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奥黛丽·赫本。为什么?她与众不同,但不怪诞;靓丽,但不张扬;性感,但不风骚;谈吐优雅,但不矫揉造作……给人增一分嫌多,减以分嫌少的适度美。而这一切汇成一个奥黛丽,又是绝不能复制的“这一个”。
    
    真正的时尚是真、善、美的开发、创造、升华,是为了更真、更善、更美。它可以通俗,但远离庸俗、低俗和媚俗。
    
    需要提醒的是,当代中国的某些时尚追逐面临着危机。篇幅所限,这里仅能概而言之,指出这种危机的基本特征:某些时尚不再是人性向上的标志,而成为过分追求物欲、肉欲的手段。它扩而大之,会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物欲、肉欲的贪婪恶性膨胀,而排斥了高尚的、优化人性的精神追求。譬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时尚”就是“露”的竞赛,比的是谁露得多,露得大胆,露得更透明;连带出了一个常用的名词,叫“大尺度暴露”。人类既有男女之分合,性感自是美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性感与暴露隐私是不能划等号的。于是,仿佛大家都在追求时尚,却不见道德的净化、风度的优雅。
    
    时尚的追逐正在考核着一个社会的质量。
    
阅读——思维能力的“保卫”
    
    阅读,我指的是文字的阅读,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到了21世纪,又成了个问题,需要列入议事日程,甚至必须应对与决策,来推动它的解决?其中必有新的情况和原因。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信息传播的途径进一步多元化,最突出的是视听手段和互联网空前快速的发展,声音和图象铺天盖地涌到了大家的面前;连那些识字不多的百姓,也能通过电视获得不少信息。无异,这是人类社会巨大的进步,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可以说,这是发明蒸汽机和电力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的进步。
    
    但,伟大的进步,也必有相伴的负面效应。这就是,信息技术、视听手段日新月异也带来了一个误解,即以为电视、电脑提供的画面与音响,已足够提供人类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超过了文字的功能。于是片面地认为,人类进入了所谓“读图时代”。这个“读图时代”说法,流行至今。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与留存,是从“图”到“图+字”,并逐渐以“字”为主。在字以前,有岩画、壁画、结绳等等以图会意的信息传播和保留手段。中国文字是按六种方式(即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构成,首先包容了绘画的元素,为什么中国的书法艺术最发达,就因为中国的文字来自绘画。但它已不是实物的原象,而是人类思维抽象力的产物。所以,文字的构成,与思维抽象力的展示与融入,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正是有了字,字连贯成句,句连贯成段,段连贯成文,使人对信息的梳理、整合、升华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运动中达到认识与记载的相对完整化。这样一个过程和结果,离开了字而代之以图,是无法进行和完成的。于是,我们必须考察,所谓“读图时代”是人类进步的呼唤,还是倒退的标志呢?
    
    在我看来,以图代字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弱化。
    
    首先,人类几千年思维成果大部分是以书面文字储存下来的,只有扎实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占有这些成果,研究这些成果,并转化为现代思维进一步发展的高起点,使后人超越前人,保证一代又一代地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其实,危机已经存在。我们常说我国的历史文化如何丰富,但记载历史文化的大量典籍,缺乏相当阅读能力的人去破译、去挖掘。而不管高科技如何发展,典籍的保存都有时限,因典籍的毁损而使历史文化湮灭,是极大的可能。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基地”;放弃“基地”,就是放弃思维的锤炼。
    
    为什么说书面文本的阅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地”呢?我们可以在三种文本的比较中,来理解这个问题。
    
    一是书面文本中记载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如老舍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在生活中直接使用的。但,这是经过加工的口语,融入了作家经过思考的选择和提炼,它比原始的生活语言更精练、更有条理,通过阅读可以净化和提升我们的口语,有助于思维的净朗和快捷。
    
    二是可以用来朗诵却不宜作为口语的书面文本。如诗、散文诗、美文等。这种文本中的语言已和口语拉开了距离,如生活中的口语变成了朗诵调,一定非常滑稽,让人无法接受,但用来朗诵,却使人的情感更凝聚、更激昂,或是更内敛、更含蓄,心灵活动更细腻、更深入,从而激活人的思维活动,即所谓浮想联翩。
    
    三是既不能用作口语,也不能用来朗诵的书面文本,必须一个个字地阅读、咀嚼、深思,那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著作以及经典的文艺巨作。它是人类最精密、最深刻的思维的记录和成果。缺乏或缺失经过这种阅读的思维能力的锤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高雅的文艺创作是不可能发展的。
    
    这三种不同层面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证明,文本阅读与思维的多维度的连接,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另一种手段,如可视的线条、色彩,如可听的节奏、旋律,能够如此直接、精确、严密地记录、反映思维的过程和成果。它是人类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的环节。中国古代,把文化人称为“读书人”,是耐人寻味的。
    
    我在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著作中看到一则颇得启迪的资料。那就是犹太民族对于阅读的尊崇。中国有一个习俗,要让满月的婴儿抓东西,如果抓书,预计他将是读书人,抓算盘,预计是个生意人,等等。而犹太人的习俗是,在书本上涂一点蜜,让婴儿舔舔,以培养对书的亲近感。犹太人的读书平均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创造,也令世人瞩目。譬如,人类的认识有三大块,一是对自然的认识,二是对社会的认识,三是对自身的认识。而在三大块中,犹太人都有影响当代的顶级人物,如社会科学中的马克思,自然科学中的爱因斯坦,人类自身心理研究中的弗洛依德。
    
    是的,文字阅读与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消长至关密切。即使是以画图为生的画家,也因读书的多寡深浅之不同,而分高下。真正的美术,也依赖思维的是否发达。而以图代文的所谓“读图时代”带来的是思维能力的衰退和萎缩。有些影视明星的答记者问,常是语不成句,词不达意;流行歌曲的歌词,无逻辑、悖语法,让人不知所云;一些标榜前卫的理论文字,则常有意晦涩、故弄玄虚,把人带至云雾之中,以掩盖思维的贫乏。
    
    是的,以图代文,还是图文并茂、以文为主?一场以阅读为焦点的民族思维能力的“保卫战”或许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