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耳朵学中文:破产富豪的贩壳生涯:中企海外上市造假争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7:19:31

破产富豪的贩壳生涯:中企海外上市造假争议

2010年08月31日 09:32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衣鹏 上海报道

徐杰已经46岁。历经多年低调 生活后,这个中国常见的男性名字,在大洋彼岸化作“Dr.Kit Tsui”。正是他,操控着美国股市中中国概念股近百亿市值的财富消长。

10年前,徐杰是深圳无绳电话巨头“万德莱”的主人。这家政府钦点的“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曾以资本运作迅猛闻名一时。2003年,却因其高达6亿的负债案发人去楼空。

徐杰一度潜往美国,低调运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成为反向收购上市(RTO)的推手。一场信任危机,正在指向像他这样低调的“壳主”。

“这些股票的短暂繁荣与个人投资者几乎无关。”8月26日,美国知名财经杂志Barron's刊文称,中国公司RTO上市中问题繁多。USX中国指数显示,2003年至今,通过RTO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数量为349家,但他们的市值却平均在RTO成功150周后缩水75%。

继本报7月刊发东方纸业(以下称“ONP”)造假调查(详见本报7月22日头版报道)后,记者亦频频接到机构、个人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的指控材料。

作为操作ONP上市的机构,徐和他的团队成员的身影渐显。本报记者调查显示,其中近10家企业的上市过程,与徐杰和他当年在国内敛资的“家族式”团队密切相关。他们帮助中国企业收购壳公司,制造财务数据,并以其众多的离岸公司炮制迷人的业绩幻象。

因徐杰团队陷入争议的上市企业还包括Jade Art Group Inc(佘太翠玉集团有限公司);Universal Travel Group(旅程天下集团);China 3C Group(中国3C集团);China Organic Agriculture(中国有机农业有限公司);Biopharm Asia Inc(亚洲生物制药);HoME System Group(家庭系统集团)等。

“万德莱”往事

无论对于富翁徐杰,还是今日的壳主Kit Tsui,“万德莱”是一切秘密的坟墓。

Kit Tsui在美国资本市场留下的依稀痕迹,大多存于其2003年运作在美国OTCBB上市的IndustriES International Inc(以下称“INDI”)公司文件中。

Kit Tsui和他的弟弟徐志勇(Xu Zhiyong)、妹夫余维江(Yu Weijiang)一道以个人出资形式,在2003年2月买下INDI壳公司。正因为此时留存的信息,才能让人有机会一窥徐杰在中美的投资迷局。

他们通过INDI在中国控股的子公司,即大名鼎鼎的万德莱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前后已面临资不抵债。一份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培训材料称,万德莱自1993年成立到1998年左右,在国内无绳电话有较高市场地位,但其后徐杰开始以政府支持下的高科技资质认定、创业板上市后的项目等名目“圈钱”。

资本市场早就吸引了徐杰。1998年入主ST吉诺尔,仅一年就扭亏为盈。然而,几年后深圳市中院的破产清算公告却令人唏嘘。“截至2004年3月31日,万德莱负债总额为6.1亿元,账面净资产为6743万元,实际亏损额为5.43亿元。”

至此,徐杰的“谋略”已然露出破绽,早年在湖北省黄石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任职的他,专注于为企业谋求多项高科技项目、并获得政府的资质认定,由此海通证券西南证券等机构有理由为其提供大量过桥贷款;银行对其频繁欠债也未提早警惕。

徐还通过邀请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担任公司独立董事引起广泛关注。

与之相反,万德莱公司的内部,则长期以徐杰在老家湖北黄石的关系网和家族成员为运作核心——这其中的骨干,数年后仍围绕在万德莱董事成员徐杰、徐志勇、余维江身旁,后成为他们纵横中美资本市场和监管力量中的主力军。

直到2004年清偿开始,徐杰早已在美国部署运作的INDI才进入公众视野。这时,他早在维尔京群岛拥有不少自己的离岸公司,可以操作美国股市中的壳买卖。

“破产前他去往美国了一段时间,此后往返于国内外,打理投资生意。”一位万德莱时期的高管告诉本报记者。

“问题公司”溯源

身在美国,徐杰的资本运作中心仍是深圳。

那是一家注册名为深圳市华银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深圳华银”)的企业。

最新工商资料显示,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法人代表为徐细友,从2009年10月至今,连续更换了四任。而这之前的法人代表曾长期为余国琼、徐志勇。徐担任此职长达4年。

尽管注册信息中,深圳华银的控股股东不断变换,多是一些离岸公司,但一家在OTCBB上市的公司China Finance,Inc(以下称“CHFI”)则多年来一直在其交存美国证监会的文件中称CHFI完全控股深圳华银。

CHFI这家在美获得注册认可的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原壳名为Kubla Khan, Inc,在2004年被徐杰团队买入,上市OTCBB。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后由徐杰团队主导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已达到12家,其中CHFI在其RTO成功后,都获取了一定比例的股权——这是他们在推动上市成功后的报偿。

CHFI最早的董事会成员包括徐中南、方雪梅、王中平、徐祖红等,方雪梅、王中平和徐祖红都是万德莱时期的中层,徐还兼任深圳华银监事会成员多年。在2004年11月,徐志勇入主CHFI股东,此后余国琼(Yu Guoqiong或Ann Yu)以其控股的离岸公司China US Bridge Capital入主,此后长期担任CHFI的CEO。

本报记者同时发现,China US Bridge Capital和CHFI、深圳华银的网站极其类似。此外,另一家名为China US Strategy Capital Group的公司也与之在主要客户、地址、通讯等信息上高度雷同。

事实上,深圳华银和CHFI均不直接涉及壳交易,徐团队所有的壳买卖,几乎都是通过离岸公司完成。如Value Global;Top Interest。

此前因虚报财务被曝光的问题公司ONP,就是2007年被离岸公司Max Time Enterprise LTD(MTE)购买了其原壳Carz,Inc,转为卖予大陆企业保定东方造纸有限公司。

此外,杭州一家建筑企业从MTE手中买下My Quote Zone/Inc的股权,更名China 9D Construction Group(CNAG)上市。China Finance由此获得3.63%的CNAG股权。

MTE名下还有Jade Art Group Inc.(佘太翠玉集团有限公司)、Biopharm Asia Inc.(亚洲生物制药)、Sino-Bon Entertainment Inc.(曾名为Sunnyside Acres Mobile Estates);Home System Group(家庭系统集团)等也通过类似方式上市成功。

这其中的一些公司股价,在经历短暂上涨后,已有多家在低位徘徊,它们还将面对更多质疑。“徐杰们还通过离岸公司制造了一些虚假业绩预期,推销给机构投资者。”一位美国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更深的利益链条

徐杰们的利益诉求,需要更多人共同完成。

“这种模式早就存在,(与徐杰有关的)公司通过购买空壳公司,完成反向收购,但关键是能够让机构投资者认可这些中国企业。”上述基金负责人说。

据一份深圳华银的服务公告称,徐杰们并不收取上市业务的费用,其获利的要点在于,炒高其客户的股价,在高点减持套现。CHFI公司业绩最佳的2007年财报显示,公司获得了当年成功上市所有企业的股权。

“显然这需要有投资中介机构、审计事务所的某种支持。”纽约一位承担ONP集体诉讼的律师告诉本报记者。

事实上,这份服务公告也提及,深圳华银会全面处理上市公司的财务、资产、业绩等情况,并寻找美国方面“合适的”中介机构。

本报记者近日接收的众多材料也显示,与中国概念股造假有关联的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不乏在全球享有声誉的机构。记者将就此继续深入报道。

“造假”的成本并不高。美国证监会无力就中国公司日常财务情况进行核查,美国司法部门也无法真正传唤中国公司责任人。“但只要(造假)成功一笔,几乎就够半辈子花了。”一位多次在网络上举证“打假”的加拿大私募基金负责人说。

事实上,徐杰最早的INDI公司,就曾在2004年被美国证监会注意。但这只是让他个人的名字不再出现于证监会备案中,却并未减缓他通过“身边人”扩大投资版图。

“中国和美国间的长期产业链可能已经形成了。”上述律师在进行过多次针对中国概念股的诉讼后称。本报记者也曾接触到一些机构投资者就美国的中介机构拟出的“黑名单”。“有一些投行很奇怪,似乎专门做这种问题企业的承销商。”上述基金负责人发现。

而徐杰们的中国同事,只需要不断寻找更多在中国企业资源。

但徐杰团队的核心人物则仍要保持低调。

最近一次见于公开信息的活动,是徐的妹夫余维江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参加一个“山寨产业升级”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