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养蝎子 蜈蚣技术:时评:找到新的利益共同点 金砖才更有分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6:00:01

时评:找到新的利益共同点 金砖才更有分量

2011年04月14日08:05新闻晨报 晨报特约评论员 陶短房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博鳌召开,这也是第一次有5个成员国参加的金砖峰会。

金砖五国实力之和相当可观,甚至已远远超过当初提出金砖理念的吉姆·奥尼尔最乐观的预测。 5国总人口占全球40%,集团内贸易总额从2003年的38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200亿美元,1990年金砖四国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7%,如今金砖五国则占全球贸易总量17%,预计到2014年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比重的61%。然而毋庸讳言,迄今为止,金砖集团并未发挥出和上述实力相称的合力,甚至松散到不太像一个集团,一个组织。

吉姆·奥尼尔和高盛当初提出金砖概念,所提取的公约数,或换言之,这些金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是它们在经济上不约而同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金砖从预言到成真,从部长会议到首脑峰会,从简单的理念到越来越多实质性合作,其出发点也正是这一利益共同点和发展特性。

但时至今日,金砖四国的概念已诞生10年之久。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演变和金砖各国不同的发展取向,原有的利益共同点显得有些单薄、单一了。

说“单薄”,是因为5国发展特点、方向和阶段不同,有的过冷,有的过热;有的银根偏紧,有的偏松;有的在资源价格飙升中受益,有的却是资源涨价的最大受害者,虽然经济势头仍普遍向好,但未必会继续长期保持共同的GDP高速增长;说“单一”,则是因为5个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大国,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共同面对错综复杂、缤纷多彩的国际事务,仅仅将合作和共识架构在“高增长”一条腿上,是远不够扎实和牢固的。

“金砖”的崛起,是在经济全球化大发展和工业化国家经济转型、进口需求量大、市场开放度高的背景下实现的,随着“金砖”出口能力的迅速膨胀以及工业化国家购买力下降,金砖各国势难如以往那样,井水不犯河水地在全球制造业出口市场上攻城略地。事实上,印度成了WTO用“反倾销”投诉中国最频繁的国家,印度、巴西产品在南非市场打起擂台,而汇率和利率问题也在“金砖”间争执不休,这些都表明,形势的变化,迫使“金砖”们不得不在更狭小的市场空间,挪动自己较当初庞大得多的身躯,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金砖五国的经济结构差异很大:中国和印度都是资源进口大户和制造业、服务业出口国家;俄罗斯和巴西则由10年前侧重发展工业,转型为较典型的资源输出国;南非经济实力最弱,却拥有非洲门类最全的工业和科技部门,以及丰富多样的矿藏资源。全球经济、金融、资源市场领域的风云变幻,对各国而言可谓酸甜苦辣,滋味迥异。

在非经济领域,各国不难达成原则的、大框架的共识,但细节上却并非如此。比如对利比亚问题,各国都赞成“保护平民优先”,但南非支持军事干预,其他各国则态度保留;在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方面,各国在大原则上能达成共识,但具体到细节则矛盾重重,比如巴西就对人民币汇率不满;而在另一个重要问题,即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方面,各国分歧就更大,中国和俄罗斯显然不太支持巴西、印度“入常”,而南非同样对“入常”跃跃欲试。在这些领域,寻找利益共同点,同样并不容易。

但惟有找到更多、更稳固的利益共同点,“金砖”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那么,这个“新点”何在?

如果说,过去的“金砖10年”是建立在金砖各国分别借助、融入以工业化国家为核心的全球市场一体化基础上,依靠这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实现“高增长”这个利益共同点的话,那么现在,“金砖”已成为优势互补、纵深可观的庞大经济空间,既可互为供应商,挖掘彼此市场,更可互为顾客,促进彼此内需,还可依托这个有供有需、有往有来的大平台,协调出口、产业转移、资本输出等方面的政策和利益,共同把蛋糕做大。

一言以蔽之,在金砖各国今非昔比的经济规模总量和优势互补的经济结构基础上,构建、发展一个以“金砖”为内核的、新的国际性经济互惠平台,是让“金砖”继续闪光、让“金砖集团”更加实体化的新的利益共同点所在。 (作者为国际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