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女娲补天有感:历史学科说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3:39:48
 重庆市2011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

历史学科说明

 一、考试范围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此次考试范围仅限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部分教学内容以及乡土教材《重庆历史》的部分内容。

二、考试形式

采取开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中国古代历史  约30%

中国近现代历史  约35%

世界近现代历史  约25%

重庆历史  约10%

(二)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  约30%

判断题  约10%

填图题  约10%

材料分析题  约25%

简答题  约25%

四、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试内容

课标川教版教科书:

七上:第二学习主题第6、7、8课,第三学习主题,第四学习主题第16课,第五学习主题;

八上:第二、三、四学习主题;

八下:第三学习主题第7、8、9课,第四学习主题,第五学习主题第16课;

九下:世界近代史:第五、六学习主题;

世界现代史:第一、二、三、四、五学习主题,第七学习主题。

课标人教版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7、8、9课,第三单元第10、11、12课,第15、16、17课,第四单元第20、21、22课;

八年级上册:第二、三、四单元;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9课,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15、16课;

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八单元;

九年级下册:第一、二、三、四、五、六单元,第七单元第14课,第八单元。

以上教科书中的活动课内容,打※号或★号的内容和小字部分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

重庆历史:

上册第三章,下册第一、五章。

历史地图:

与本次考试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参见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世界历史地图册》。)

(二)基本要求

1.掌握本次考试内容中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释历史问题。

3.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阐释问题。

4.了解中华文明的成就,认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5.能正确识读和运用历史地图,把握本次考试范围内有关历史内容的空间分布关系。

五、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出土于湖北随州的全套编钟,反映出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到很高水平。该文物铸造于(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期          D.西汉时期

答案:B

2.下列史实按照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答案:C

3.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下列有关十月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标志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

C.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答案:B

(二)判断题

1.阅读下表内容后判断:


战争

时间

决定性战役

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至1918年

凡尔登战役

德奥同盟国

集团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至1945年

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意日法西

斯集团失败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〇”。

(1)两次大战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  )

(2)两次战争均由战败国集团中的国家挑起。(  )

(3)两次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都发生在法国境内。(  )

(4)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

(5)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以失败而告终。(  )

答案:(1)(√) (2)(〇) (3)(×) (4)(〇) (5)(√)

2.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材料一 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修筑万里长城即根据巩固中央集权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秦始皇修长城)保障了中原地区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材料二 (秦始皇修长城)使用的民力过多,强迫大量农民脱离生产服役……促使阶级矛盾更为尖锐。秦始皇死后不久便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不到二十年就宣告覆灭。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哲文《长城》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〇”。

(1)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

(2)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  )

(3)秦始皇修长城破坏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  )

(4)秦始皇迫使大量农民服役,促使阶级矛盾激化。(  )

(5)秦始皇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

答案:(1)(〇) (2)(√) (3)(×) (4)(√) (5)(〇)

(三)填图题(略,见参考试卷)

答案:略。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汉皇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发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当时汉皇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同时汉皇朝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汉皇朝对外发展的条件及产生的影响。

答案:条件:国家空前统一,国力强盛;影响:影响远达欧、非。同时汉皇朝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

(2)北方“丝绸之路”是汉皇朝对外交流的重要通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及走向。

答案: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两汉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发展状况。

答案:汉朝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中国人到朝鲜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在中国工匠的帮助下,当地人掌握了铁器制造技术。两汉时期,日本时节常到中国。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汉王朝同好。汉光武帝赠给“汉倭奴国王”金印一枚。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今波斯湾后没有继续前行。但了解了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朝皇帝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象牙、犀牛角等礼品。从现有文字记载来看,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枪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答案:蒋介石认为,中国落后于日本,无法与日本打仗;他认为,亡于日本可当亡国奴,亡于共产党,则彻底灭亡。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的表现。

答案:命令10万关东军“绝对不抵抗,退入关内。”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恶果?

答案:致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五)简答题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请回答:

(1)什么是“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我国的重大国策。“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

(3)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答案: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祖国怀抱;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也结束了人为隔绝的局面,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2.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签订的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答案:基本内容: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但中国需对帝国主义列强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

危害: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