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多了伤元气:股神巴菲特:领导力内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2:35:20

股神巴菲特:领导力内核

作者:郭周            

  “我希望自己能跳着踢踏舞工作下去。”在即将结束一次11个小时的长谈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依旧风趣。这位习惯穿着旧毛衣、喝着樱桃口味可乐的80岁长者,内心充满着活力。

  但无可否认,他的确是这个时代的商业领袖和投资大师,其生活与投资历程和思想将会影响更长久的后代。而他每年致投资者的一封信和在小镇奥马哈的一次股东大会,都被视为盛宴。

  这样的盛宴,持续了几十年,这也许也是巴菲特领导力的核心——潜心专注,持续执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应该怎么做。也正因此,他才在2010年交出一份答卷:根据财报,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 去年第四财政季度利润增长43%,至43.8亿美元,得益于经济形势企稳及股市好转。

  而巴菲特自认为可以成功衡量公司标准的帐面价值全年增长13%。他坦率的承认,该公司全年的每股帐面值升幅低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15.1%的升幅水平,这也是其连续第二年帐面值升幅不及标普500,是该公司历史上首次。这种暴露自己的不足,显示了对投资人的谦卑。这也是他领导力的另一内核所在。

  这样的专注与谦卑,可能源于巴菲特幼时母亲对他的忽视,当他在1939年的冬天独自在院子里玩雪时,他便发现了一个人也能成功的秘诀:把少量的积雪铲到一块,揉成一个雪球,然后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滚动,雪球越滚越大。从此,巴菲特再也没有停下脚步,目光投向白雪皑皑的整个世界。

  精明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源自格雷厄姆,同时又有独创:评估投资价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

  2011年2月27日,巴菲特如期发表了致投资者的信,在这次“国王的新演讲”中,他对自身投资理念进行了最新解释,并给出了若干反思和惊喜。

  其中,对于投资中杠杆运用的批评,体现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历史表明,无论操作者多么聪明,金融杠杆都很可能带来“0”。“有些人通过借钱投资成为巨富,但此类操作同样可能使你一贫如洗。杠杆操作成功的时候,你的收益成倍放大,配偶觉得你很聪明,邻居也艳羡不已。但它会使人上瘾,一旦你从中获益,就很难回到谨慎行事的老路上去。”

  他认为,应该学习的是如何评价一个企业,那才是与投资相关的一切。需要重新审视的则是大学教师把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编者注,金融学中对期权定价的公式)作为披露真相的现行方法和详述倾向。“即使没有丝毫评价期权的能力,你一样可以成为非常成功的投资者。”

  面对在2011年投资积累的现金储备高达380亿美元,和所投资的富国银行、可口可乐公司等可能带来的持续增长股息,巴菲特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如他一直强调的一样,他购买的是公司而不是证券,因此即使短期资本市场的收益率不可能很快提高,而他等待的是在高收益率到来之前,能够把握运气,抓住商机,动用现金储备获得合理的收益。“对我们而言,那一天不会提前来临。十年后,如果我们持有可口可乐的股份带来的年度收益,比我们的投资高出100%,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我们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只有一种模式:精明投资。”

  领导力内核

  精明投资理念,带来了巴菲特年均20%的复合收益率,用复利魔力计算,成就了他作为投资大师的地位。

  但隐藏在投资业绩和理念背后的,是他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领导力,不夸张的说,这种领导力值得全球500强企业的CEO们来学习。

  他执著,痴迷。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专注”。在他的授权自传《滚雪球》中,作者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

  小时候,巴菲特就随身携带着自己最珍贵的财产——自动换币器。而10岁时,父亲提出带他旅行,他要求去纽约证券交易所。不久之后,巴菲特读到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对朋友说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萧条中,一个孩子敢说出这样的话,可真是胆大包天,听上去有点傻得透顶了,”施罗德写道,“但是……他很肯定自己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而这不是全部,让施罗德印象更深刻的领导力要素,是巴菲特的个性,“他给我上了很多课,其中最精彩的一些就来自对他的观察。第一堂课就是:以谦卑之态而屈人之兵。”

比如哪位大型金融服务公司的领导者向股东承认,他“一手铸成了一次代价高昂的商业惨败”?无论是对贝克希尔纺织厂的收购,还是对他在2008年业绩的反思,巴菲特都是坦率的认错。

而面对市场的及时认错,与几十年老搭档查理芒格间的谦和共处,以及对管理团队的“无为而治”,都是他领导力的体现。

  选择接班者

  “我实际上只有两项工作,一项是配置资产,另一项就是吸引并留住才华横溢的经理来管理我们各种各样的业务。”巴菲特曾如是简单而透彻的描述了自己的管理。

  但越简单的事情其实越难,虽然他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在2011年的信中,他再次提到了选择继任者的事情,这是几件留给大家悬念而巴菲特本人并不愿意揭开答案的事情之一。在2007年,他首次用玩笑的口吻承认自己逃不开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

  而在2011年,他依旧在考察人选。他表示,自己目前的职能将在未来由首席执行官和投资经理分开担任,董事会如今确定了四名内部接班人选。“关于首席执行官的职位,我们目前有多位杰出的候选人,但是在投资领域,我们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巴菲特给出了判断标准:过去出色的表现不能判断未来的业绩。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取得业绩,经理人如何理解和感知风险。我们希望找到能力难以估量的候选人:能够预计到经济形势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需要全身心为公司效力的候选人:不仅仅把这当做一份工作。

  而每位投资经理的绩效薪酬,有80%来自于他管理的投资组合,有20%来自于其他经理人的投资组合。我们希望为每位成功人士建立一套薪酬体系,促进他们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他尤为提到了托德库姆斯(Todd Combs),认为符合各项要求。而对外界表示托德是无名小卒的质疑。他反驳说:“我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1979年听说过卢辛普森,在1985年认识阿吉特杰恩,在1959年听说过查理芒格。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位资历尚浅的经理人,而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明白,尽管自己仍可以驰骋千里,但是如果挖掘到潜力选手,自己要做的就是不挡他们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