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血8要多少珠子: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3:00:39
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3-4)  发表日期:2011年3月4日
 
 
 
 
   【有人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也有人认为,西方父母更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杰出青年。其实,东西方的家庭教育无所谓孰优孰劣,更 不是对立的两级,两者都是基于对孩子的爱和未来发展,因而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而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无疑是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并注重其情感、人格和价 值观培养的教育。】

    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对话《特别狠心特别爱》作者沙拉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但爱孩子并不简单,只凭一腔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科学的理念。如果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爱而有教,是一种智慧的考验。通过了考验,才有资格说:我爱孩子,爱得不肤浅。

曾经是一个典型的保姆型母亲,无论多么忙多么累,都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在移居以色列后,这位母亲改变了原来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仅不到30岁就实现了亿万富豪之梦,而且依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是 什么契机促使这位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犹太裔母亲改变了旧有的教育观念?以色列的家庭教育到底有什么秘密?近日,记者采访了《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长期奔 波在中以两国的沙拉女士。在她看来,中以两国家庭教育的差距在于,中国人觉得爱是爱,教育是教育,而犹太人觉得,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中国传统的穷养儿富养女的观念被误读了,穷养锻造不出男孩坚韧的意志品质,富养也不会满足女孩所有的欲望。适当不满足,才能让孩子懂得珍惜

案 例:女儿16岁生日时,我请她在上海的一家面馆吃饭。我点了两碗面后,女儿又想要一杯鲜榨橙汁。我劝女儿说:“这里有免费的大麦茶,很好喝,就别再要橙汁 了。”她马上就生气了,站起来转身就要走。我喊住她:“女儿,如果你要走,就把妈妈给你准备的生日礼物一起带走。”女儿想了想,又回来了。我把装有 1600元的红包给了她,告诉她:“女儿,一杯橙汁妈妈不是买不起。妈妈之所以专门挑这一天拒绝你,是想要你记住,妈妈事事满足你,你会当成一种习惯,以 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社会上的人不都是你的妈妈。”

从小在中国长大,成为母亲后,沙拉和众多的中国母亲一样,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由 她一人承包,孩子只负责学习。到了以色列后,邻居看见她手忙脚乱地做家务,而孩子只在一旁等着时,毫不客气地训斥她:“不要把你那种不科学的母爱带到以色 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你这样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后来,沙拉也发现,以色列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参与家庭劳动,而且越是家庭富裕的孩子,越 被要求承担较多的家务。

对比中以两国的家庭教育,沙拉说,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了,但太不会爱孩子了。他们习惯于超量满足、超前满足孩子 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付出的一片爱心往往收效甚微。她在上海一所眼科医院做了7年义工,经常看到孩子病了,有4个甚至更多的大人来照 顾。而老人一旦生病住院,几乎没有小孩来看望。中国人的孝道哪里去了?联想到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孩奴”、“啃老族”、“草莓族”,归根结底是父母的爱多得 溢出来了。犹太父母也爱孩子,但不会让孩子陷入超前满足的甜蜜陷阱。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磨炼孩子的意志。有 的甚至带孩子去非洲的贫穷地区做义工。

中国有穷养儿富养女之说,在沙拉看来,这不应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一种交流方式,即对男孩要严 格,培养其坚韧的品质,面对困难不退缩。在以色列,至今仍然经常能听到炮声。炮声过后,许多父母会立即带着男孩去看升起的硝烟,意在引导孩子从小就热爱和 平。与女孩交流则要温柔,培养其珍惜自己、热爱生活的品质,因为对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越超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孩子越容易出问题。

一个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无一技之长。犹太父母把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视为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其关乎一个人个性和未来事业的发展

案 例:以华和辉辉放学后,想去附近的市场练摊。为了锻炼两个孩子的沟通能力,我在家里先给他们彩排。我让以华和辉辉在家里模拟跟市场管理员打交道可能发生的 情景,自己在一边做他们的裁判。最终的结果通常是:我首先把两个人的应变对答分别加一点减一点,变成最后的版本,供他们选择。等到孩子真正进行市场实地演 练,我站在远处注视他们。直到以华、辉辉兴高采烈地往家走时,我才赶紧先一步回到家,装出一直在家等他们的样子。

评价中国的“90后” 一代独生子女,沙拉觉得,很多孩子非常聪明、有才气,学习成绩很好,但往往自私自利,人际关系很差,不被别人信赖和认可,也没有朋友。而一个没有朋友的 人,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是可悲和孤独的,不会有大的作为。其中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父母只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过于注重表面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培养其在社 会立足的根本——学会做人。实际上,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和知识一样,都可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这方面的能力往往被中国父母所 忽视。

与中国的父母相反,犹太父母把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视为生存质量的重要指标,不仅因为社交能力关乎一个人个性的发展,更在于它关乎 孩子未来的事业发展,也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据沙拉介绍,在犹太父母们的呼吁和建议下,以色列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设立公共演讲课,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长大后习惯于勇敢地表达自己。而且,业务能力和社交能力不是两个敌对的概念。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应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以色列的很多学 校把培养人际关系能力、领袖精神写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其中原因是中国的父母一富就想富孩子,而不是教 给孩子生存和社交的技能。”沙拉说,其实,社交能力就是一种生存能力,一种获取财富的能力。在犹太人看来,富可以富三代,关键看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 尽管把孩子推出家门,需要父母的勇气和智慧,但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其实是尽早放手,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练就一技之长。以色 列的家族财富之所以能世代传承,就在于教给孩子的是独自生存的本领、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精神。

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是溺爱孩子,二是没有规矩。中国孩子的很多缺点是缺乏规范意识造成的,明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教起来却于心不忍

案 例:以色列的夏天特别热,客厅的地面铺着大理石。辉辉喜欢趴在地上一边看书,一边吃饭。我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说,他回复的态度很好,但趁我不注意,又趴在地 上吃。说了几次,就是不起作用,他甚至还乐此不疲。于是,我让大儿子以华把他吃饭的样子画出来。看着哥哥的画,辉辉死不认账:“啊,怎么像条小狗啊,不可 能,一定是哥哥把我丑化了。”看到辉辉不相信画中的形象,我取出家里的相机,把他趴在地上吃饭的样子拍下来。看到自己吃饭的丑态,从那以后,辉辉再也不趴 在地上吃饭了。

在沙拉看来,许多人的坏习惯,如随地吐痰、爱闯红灯、没有秩序、缺乏公德意识等,表面上看是学校教育的缺位,其实在家庭 教育中就出现了隐患,即父母忽略了给孩子教育要“慎于始”的要诀。现实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镜头:爸爸妈妈端着饭碗,追着已经半大的孩子喂饭。被追的孩 子往往手里还拿着玩具,吃一口,玩一下,跑一圈,再吃一口,直到饭凉了,还有一大半没吃。而父母感觉特别心疼,担心孩子没吃饱。让他们更不解的是,用全部 心血培养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觉得那么不理解父母。追根溯源,问题出在对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上。

相对而言,犹太家庭教育之所 以成功率很高,是因为他们很重视从小给孩子建立家庭规范,比如离家外出跟家里人打招呼,遇见邻居要主动问好,自己的房间要收拾干净,家里公用的东西用后放 回原处,遇到需要帮助人的施以援手等。一旦行为被不断强化,父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也培养了终身受用的好习惯。沙拉告诉记者,有规有矩是一个人 高素质的表现,也是其未来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以色列父母对待小孩,往往有两个原则,一是事先约法三章,二是事后毫不妥协。中国家庭强调孩子自由发展,但 也往往让家庭教育滑入了纵容和盲目满足的误区。

其实,有规有矩并不等于没主见,关键要把握一定的原则。犹太学者有个比喻,在一片草场 上,羊在栅栏里东奔西跑,吃草玩耍,这叫做活泼。牧羊人没必要干涉。如果羊跳出栅栏,那就是放肆,牧羊人就要行使职责。沙拉认为,坚持原则在家庭中非常重 要,这不仅关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敬畏规则,而不是埋下“老子天下第一”的种子。如果父母首先违背原则,那么其在孩子心中就会失 去权威,这样教育孩子一次比一次难。沙拉说,“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坚持原则、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父母爱孩子的心意无止境,但唯有高质量的父母 之爱,才让孩子受益终生”。

相关链接

沙拉,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上海市虹口区政协委员。沙拉是出生在中国上海 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中以建交后,她带着3个孩子回到以色列,用“特别狠心特别爱”的家庭教育方式,成就了两个儿子的职业梦想。因为教育孩子的传 奇经历和成就,沙拉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作者亲笔信】

“别把那种教育带到以色列”

■沙拉

日 子像往常一样一天天过去,3个孩子依然围绕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我做饭。直到有一天,隔壁邻居大婶来家里串门,看到我手忙脚乱地做好饭,一碗一碗给孩子们 盛好,摆在饭桌上,她实在看不惯了,心直口快地说:“孩子们,你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能像客人一样看着你妈妈忙活,也不伸把手帮帮妈妈呢?怎么能一动不 动地等着妈妈来伺候你们呢?”

然后,邻居大婶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你那种不科学的母爱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则、有方法。”

邻居的话很伤人,3个孩子都很难受。我安慰孩子们说:“没事的,别往心里去,妈妈能撑住,妈妈喜欢照顾你们,一点也不累,你们还小,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就是最听话的孩子了。”

邻 居犹太大婶心直口快,她看不下去我包办孩子的一切,无微不至地伺候已经超过14岁的孩子。这也难怪,到了以色列后我才发现,以色列家庭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 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生活。在以色列,没有中国人“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在以色列人看来,富可以富三代,关键看父 母对孩子施加什么样的爱。

犹太大婶不留情面地跟我说:“沙拉,不要以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你这样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你怕孩子干 家务活,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宁肯自己咬牙将全部家务活都承担下来。可你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是家庭的一员,他们对家人也应该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力所 能及的范围内,分担大人的负担。这样,就绝对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找到价值感、尊严感时,他会主动学习,效率会更高。而一个无责任感、无价值感的孩 子,尽管坐在书桌旁,却可以心猿意马地不做关于学习的事情”。

犹太人是个非常尊重知识的民族,即使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读很多书。邻居大婶虽然不是博士、教授,但是她说的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至今仍回味无穷。

其实,我对邻居大婶的教育并不陌生。在小时候,我爸爸也这样教育过我。

犹太人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都会让孩子获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在犹太人看来,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

身 处以色列,耳濡目染系统的犹太家庭教育,邻居犹太大婶不留情面的批评,都促使我思考:我过去的爱子方式是不是感情用事、不科学,有落后之处?这会贻误孩子 的未来吗?我是不是应该重新去建立母亲的价值,重新去思考自己满腔的母爱?这些思考像一根根火柴,点醒我、擦亮我,促使我去比较中国母亲的爱与以色列母亲 的爱的不同,它们又有什么相似,这些异同会对下一代的成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特别狠心特别爱》,沙拉著,接力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观点】

西方妈妈:放养孩子也能成功

■[美]瓦尔德曼

身为一名美国母亲,我一向都允许自己的4个孩子去做以下的一些事情:

1.放弃钢琴和小提琴,尤其是在他们的失败主义情绪与儿童独奏会同时来临的时候。这样一来,我就用不着去忍受那种独奏会的折磨。

2.去朋友家里过夜,尤其是赶上新年前夜或者是我们两口子结婚周年纪念日的时候。这样一来,我们就用不着花钱请人看孩子了。

3.玩电脑游戏和上网,只要他们肯自己掏钱买尼奥宠物和魔兽武器就行。

4.参加他们喜欢的任何课外活动,前提是我不需要开超过10分钟的车去送他们,也不需要坐在折叠椅上,在某个场地里待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天气特别好的时候可以例外。

5.退出前述的任何课外活动,赶在某项活动进行到决赛的时候退出就更好。在后面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他们不退出,我被迫参与的程度兴许就得超出前面所说的种种限制。

自从报纸刊登蔡美儿新作《虎妈战歌》那段有有趣又气人的节选之后,我那两个年长的孩子──一个16岁、一个13岁,就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攻击那篇文章,还准备向蔡女士本人发起轰炸式的强烈声讨,如果他们能碰见她的话。

看到他们的表现,我着实吃了一惊。我敢打包票,在此之前,我这两个孩子从来都懒得去读什么《华尔街日报》,一个字也不愿意读。

要 是自己也准备向蔡女士发起轰炸式强烈声讨的话,我多半会像其他人已经做过的那样,指出这样一个事实:15岁到24岁之间的亚裔美国女孩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 自杀率。我多半还会质疑她那种贪天之功的自大态度,因为孩子的成功固然有可能是来自那种吼叫加咒骂的育儿技术,同样也可能是来自孩子天生的音乐禀赋。不 过,我的感觉是,她自己也明白这些道理。

蔡女士讲述了一个关于高压政策的故事。通过这种政策,她让自己的女儿取得了某种程度的成功。我 想讲的故事跟她的不一样。我女儿萝茜有诵读困难的毛病,还好是不太严重。医生诊断出她有这个毛病的时候,她正在上二年级,成绩远远地落在了同班同学的后 面。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强迫她在浴缸里用泡沫塑料字母拼单词,强迫她做习题、背音标、进行各种诵读练习。我的威逼手段只产生了一个效果,那就是让她非常痛 苦。结果呢,她一反天性,连学校都不爱去了。那时候的她几乎一天到晚闹肚子疼,几乎每一天都会掉眼泪。到后来,我们听说了一个特殊的精读培训班,那个班要 求学生每天在一间小屋里待上4个小时,在一位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字母和单词的发音。这种班听着挺烦人的,萝茜却坚持要去,因为她喜欢书籍和故事,想要掌 握阅读的技能。

每天我们去接她的时候,她的脸都红红的,还挂着泪珠,眼睛也显得空洞无神。每天我们都问她要不要退出,甚至还央求她退 出。看到她身心两方面的绝望和煎熬,她爸爸和我都觉得心如刀绞。在我们看来,她还那么小,根本承受不了这些东西。可是,每一次她都拒绝了我们的提议。如果 感到惊慌,比如说站在高高的体操器材上或是即将在班上作时事报告的时候,萝茜就会轻声念诵一句咒语。她会悄悄地对自己说:“战胜你的恐惧。”我不知道她这 句咒语是从哪儿学来的,兴许是某一部我不该让她看的电视剧里的台词吧。

艰辛严酷的一个月接近尾声的时候,萝茜学会了阅读。这不是因为我 们强迫她进行翻来覆去的练习,也不是因为我们拖着又哭又叫的她往前走、不给她饭吃,或者是不让她用洗手间,而是因为她自己强迫了自己。她独自攀上了那座高 山,动力不是来自让父母丢脸的恐惧或者羞耻,而是来自她对阅读的那份热爱。她没有靠我们帮忙,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这件事情。

毫不夸张地 说,她的行动让我们又是震惊又是自豪,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坚定顽强的人,一个战胜了自己的诵读困难、有理由 感到无比自豪的人──就像她自己爱说的那样,“跟亚历山大·贝尔、温斯顿·丘吉尔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些人一样”。所以,在学校举办的爱心周活动当中, 她自告奋勇地给班上的同学和其他一些学生作了个报告,讲的就是自己跟诵读困难作斗争的经历。

我有一种感觉,要是有哪个女儿碰上了跟萝茜 差不多的学习障碍的话,蔡女士一定会发挥自己那种令人赞叹的执著本领,为自己的孩子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之道。她多半会和萝茜一样坚定顽强,但却会选择一种 截然不同的方式。咆哮如虎的教育方式可以让一些孩子变成在卡内基大厅首演的钢琴师,同时也会让另一些孩子彻底崩溃。溺爱可以成为一些孩子堕落的借口,但也 会给另一些孩子带来成功的机会。

蔡美儿和我都明白,为人之母,我们的责任就是根据不同幼崽的实际情况,变成一位适合他们需要的“虎妈妈”。

(本文摘自作者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的署名文章,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