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摄魂厉害吗:胡总书记为啥反复强调尊师重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6 15:06:14
1 g3 F$ m1 o, k# e
2010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D  z# S7 E0 F% u  J) C ) X/ @$ i* S1 m" G2 T% E
近些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提出要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f4 [, |% y( ?, O# k9 D
! @( K9 B: h7 ^( }- P* l& j9 D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教育摆在全局工作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h8 ^3 v/ x5 {. Q) g! s$ v/ W5 ?3 j5 B0 q2 X

  y9 D: h& W" x+ p9 g; Y教师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最早出现的职业之一。我国史书记载的上古时期教育家皋陶,是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他和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商朝初期的大臣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而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教育为职业的儒者,是最早聚众讲学、使学术大众化的教师。就是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孔子也是最早把文化推广到大众中去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成就与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相比,不但毫无逊色,而且独具光彩。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论述了古人求学必定有老师的道理,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要有道德学问存在,就有教师存在。教师在中华文化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历来占有崇高的地位。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其中祭师就源于祭祀圣贤的传统,具体而言,是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9 F5 v- G/ K* @% ?: |; _. R
2 _2 J9 P0 E9 n2 x3 m; \8 y% J  m
4 t9 [  F, }: b1 [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是关于教师职责的一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界定,明确地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二是“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把“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三是“解惑”。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今天,虽然时代不同了,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也不同了,但是,教师依然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并没有改变。% ^/ w& x0 f+ S( n

7 `! k) N- T3 U

( E& E# N. |/ Y尊师重教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有学者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占有重要位置。这一思想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在西方社会中,宗教团体负责主持大量的典礼和定期的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道德教化职责较少。而在我国传统中,宗教力量和宗教文化没有普遍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殿堂,而且成为道德教化的重镇;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接受文明熏陶、塑造完善人格的基本方式;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道德教化的责任。这是我国教育和教师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改变。* c; M. w! g( L' G) t' _9 a  f

+ I$ J7 R1 B, ]( o0 |# t0 x
& b2 u5 @" k: u. I& _& h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代理人,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学生喜欢模仿他们所尊重和信任的教师,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成为决定教育成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体现的就是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不论它们被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正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此重要,人们才毫不吝惜地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耕耘的园丁”、“爱生如子的慈母”、“无私奉献的春蚕”、“甘为人梯的孺子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等等美称奉献给教师,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的师德给予高度关注。! J* t& n& p' w! ~3 p) x& M

0 e3 }' ~- u7 }
. U2 O' E3 F, E* L4 [' B
2008年5.12地震发生的瞬间,四川都江堰某中学有一位教师,扔下学生第一个跑出教室。当网上对他的行为提出批评后,他不但毫无愧疚之感,反而理直气壮地发了一个帖子,声称他的行为“无可指责”,是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绑架”挑战!他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他甚至为自己出生在中国而感到后悔。身为人民教师,他竟然这样告诉学生:你自己的生命也很重要,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他人的义务,如果别人这么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先人后己和牺牲是一种选择,但不是美德! 这番言论很快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大讨论。其后,中国教育部公布修改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学生安全”首次被明确列入。有网友讥讽这位教师为“某跑跑”,之后,“某跑跑”成为了一个“师德缺失”的符号。
- U* K5 y+ I' D& \* F; K. Z6 p
, z' n7 H4 u5 Y& _3 K“某跑跑”现象引发强烈反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扔下学生逃跑,而是他那一大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内心独白,是他所奉行的赤裸裸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面对抗震救灾中处处闪耀的人性光辉,面对那些牺牲自己、保护学生的人民教师,尤其是面对那些勇敢的抗震救灾小英雄们,他的言行不值一驳。出了个把“某跑跑”,也无碍我国广大教师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美好形象。但是,这一现象却促使我们对现行教育的缺失、对师德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 T2 G+ |# p  K, |6 A/ D
! {; R# {: M' A( c6 X我们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近些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导向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一味地跟着市场走,过于强调与市场需求直接挂钩,导致了人才培养的过分功利化倾向。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存在着偏重于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忽视人格塑造的现象。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扭曲!在中华文化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作为根本目的,把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当作第一位的任务,在此前提下进行具体知识和技能传授。美国哈佛大学于1945年发表《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针对西方近代以来在教育上出现的危机,强调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市场导向,过分功利化,那就难免会培养出 “某跑跑”这样的人。; b9 |; R9 I" Q

3 a& P8 I! a& K: ?+ j

' B6 C8 ?8 v8 W- V" J+ ^- g% R3 ]; {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讲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时,特别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应当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崇尚真善美而又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作为办学的目标和方向。教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当跳出短视的、狭隘的功利化圈子,形成正确的育人观。不仅要重视学生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做人的道理,是比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东西。4 f2 M2 u: `* ?

( o8 s8 O- U7 Y
  E' }8 m4 w4 i: y$ ~$ ~
师德问题为什么会引起社会如此高度的关注?这是因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引导性的显著特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和作用,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才能把教书育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4 w8 L8 ], \! a7 j6 G2 q. N6 h- N$ ]' Q$ l; r8 u. o
& f% q) l' z' m, U5 h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师道尊严”呢?“师道尊严”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本意是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世多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庄严。“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师道尊严”受到否定性批判,许多教师被学生批斗,尊严荡然无存。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逐渐得到弘扬,“教师节”的设立,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的全国性评选和表彰,使教师这一职业重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师道尊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还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吵吵闹闹,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心中缺乏对教师的尊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价值,搞清楚它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是大有必要的。
0 r# ~( P5 x2 K, E+ ~+ q
" B% u! e: ]) U0 m
' j+ T! z1 _" K5 P0 f8 _3 r3 O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的“自尊”。所谓“为人师表”,就是强调教师要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诲人不倦、公平公正,才有资格教育他人,获得他人信服和尊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孟子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教师没有“自尊”,就不可能有“尊严”。二是突出强调尊师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的“道尊”。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认为教师是“道”的重要载体,集信仰和知识于一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因此,尊重教师也是尊重信仰和知识。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尊师的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三是突出强调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也就是教师的“他尊”。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还有种种礼仪规范确保其他社会成员尊敬老师,“师道尊严”并不是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0 P, p+ o3 [" [  j  T  [$ j

6 X* m9 \6 `( v+ j( u
  b; I: h% X7 ?6 W( e
7 _, T4 e: E$ R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呢?
: b- U. g3 b0 ]: e" C. N' @0 L; t5 i( [! c1 j* }

6 W8 z% I1 \& j( n5 P2 R2 ~! `+ |' N! _2 ^首先,要充分认识时代变化对“师道尊严”提出的挑战。在传统社会中,教师承担着道德教化和传授知识的双重责任,对学生言传身教,是他们学习做人和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师生关系亲密无间乃至情同父子,学生对恩师的感激自然发自内心。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课堂听讲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大学基本采用分专业、分班级、分批次的集中授课方式,学生或许会认识老师,但老师未必认识学生,师生间缺乏情感沟通,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日趋多样化,教师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很难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再者,确有少数教师受教育市场化倾向的影响,品行不端、学术腐败、不安心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
: p$ s4 V$ ?, I9 t8 Y8 I/ R$ k7 U
* H* S: y" S+ V: S5 u9 W* A% h

: K7 H8 m4 L1 {, D其次,要充分认识传统“师道尊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等等。对于这些,我们应当予以摒弃。
8 F3 @4 t/ R9 V( a- D+ Y  g0 d* w2 L+ l

& h" ?: T4 g/ L7 i" t7 [  ?第三,要按照“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要求,继承和弘扬“师道尊严”思想的积极因素。一是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塑造人民教师在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良好形象。二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于教师的敬畏感,是传统师道尊严的要义之一,而敬畏感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领路人和辅导者,保持一定的权威性是完全必要的,只有在这种权威性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学生产生敬畏感甚至崇拜感,这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但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西方教育理论称之为平等中的首席
; S; Z  r& G5 g' f2 x所谓平等,是指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教师要切实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能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所谓不对等,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该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三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具体措施。例如: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等等。

: K4 E& K  u5 h# |7 S" X7 y: V9 Z/ l2 \* n

- c" n. Q" K5 Y2 p# R1 I1 D7 T8 |; d& _) N201098日,当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上海市七宝中学等10个学校向全国广大教师发出“教师节倡议书”,响亮地提出:“全社会尊师重教,我们更要自尊。”号召全国教师同行向模范教师学习,加强师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维护教师职业的声誉;要与全社会共同努力,维护正常的师生关系,弘扬社会正气,抵制不良风气,创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倡议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表达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 l5 Y% |. Q6 M8 }  B* ^
8 V( J& j) f& v3 q, Q2 @: o. v2 H
" ?: z7 g" A( ?/ G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当今时代师德的内涵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认为,这就是当今时代师德的基本内涵。" G! a+ C% P1 h2 {
6 u2 L% ]* o8 O9 A$ o& e" D- X
5 l7 Y2 r: o: P, |; y' v
---关爱学生是师德之魂。近年来,全国师德标兵在谈到他们的经验时,有一条共同的认识,叫做“师爱为魂”。“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霍懋(mào)征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的教学秘诀是,(1)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思想;(2)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3)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4)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5)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6)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播火者”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老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他关于师爱的要点是,(1)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2)师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视同仁的爱,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3)师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才能实现其根本的功能。(4)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5)严在当严处,就是要砥砺一流的品行,强调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要在学业上有高标准、一丝不苟。爱在细微中,就是要关心他们的感情生活、物质条件、前途发展,甚至关心他们配偶的工作。多年来,林崇德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为许多博士生介绍过对象、操办过婚事,他和爱人为许多已婚博士的家庭调解过夫妻矛盾。, _5 N; u) w, @
" Q3 j2 Z1 t( ^; N# c; A

+ X! K6 F9 s( n2 u  O---严谨笃学是师德之基。“笃学”一词,出自《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笃”是忠实、坚定之意。“笃学”就是专心好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都对教师提出了“严谨笃学”的希望。林崇德教授把教师素质从结构上概括为“师德、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师德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它犹如一面明镜竖立在世人面前,也检验和警示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这个经典的概括。“身正为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根本;“学高为师”,是教师具有学识魅力的基石。以“身正”为本,追求“学高”和“身正”的融合,从古至今就是教师砥砺高尚师德风范的基本途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具备精湛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知觉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达到“学高为师”的要求。这就要潜下心来读书做学问,就必须有严谨笃学的治学态度,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常言说:“读书无别巧,苦学才是真。”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治学格言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方法再好,也是做不出学问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是教育界公认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楷模。他甘于寂寞,潜心治学,撰写了《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等400多万字的专著,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带病支教新疆,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最终因喉癌晚期离开人世。他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对教育的追求,坚守对师德的认识,坚守对生活的热爱,用自己“上好每一节课”的朴素信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古人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为学者,孟二冬勤于立言;作为教师,孟二冬立言却不止于“著书立说”,在他看来,为师者不应止于生产知识与思想,更应担负起薪火相传之责。2006年6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回信孟教授的女儿,高度评价了这位以平凡的方式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民教师。他说:孟二冬教授“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
- n9 D+ m. F* V3 j3 \8 j$ J4 G! @  i7 f- Q

8 b% d3 p6 h" S---淡泊名利是师德之要。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淡泊名利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必要前提,也是一个人学业深造的必要前提。“教之道,贵以专。”教师只有淡泊而宁静,才能潜下心来,专攻学业,他的学识和能力才能不断积累和提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题目是“为什么淡泊名利的就该是教师”?我想,这可能代表了一部分教师的思想。实际上,提倡淡泊名利,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言,同时也是对所有知识分子、国家公务员以及其他的社会先进分子的要求。一个人能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与他能不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有密切关系。人的一生中要过很多关,名利这一关就不好过。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淡泊名利,一种是追名逐利。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有些知识分子急功近利、投机钻营、欺世盗名、学术造假、“一切向钱看”,对师德建设、教书育人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当前物欲横流,功利思想严重,浮躁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体现在无数优秀教师身上的那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上,甘于寂寞,敬业奉献的高尚精神,更应该大力弘扬。当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措施。教师只要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社会自然会给以他合理的报偿。但作为个人来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知识分子淡泊名利的传统美德还是应该提倡、继承和发扬。海南省工业学校讲师陶海林,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优秀教师代表。他是一名复员军人,也是当地仅有的一名通过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这些年来,他拒绝了多家单位高薪高职聘请,甘愿当一名普通教师,扎根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山区里从事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在十九年的教师生涯中,他连续15年放弃16个寒暑假,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却以顽强的毅力和进取精神通过了大专、本科学历的学习和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在教学中,他打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模式,结合自己11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分阶段、分模块、分能力点来组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陶老师说:“什么都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的是我的学生。” 他花费十几万元,资助了30多名贫困生。尤其是对后进生,他的体会是,“关键时刻,帮人一点,会对一个人的一生有重大意义。”他总结的“激发自尊、引导自尊、重塑自尊”三大方法,在转化教育后进生工作中获得了成功。“不求身家百万、位高权重,只求桃李芬芳,繁花似锦;不求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只求问心无愧、欢笑人间。”就是这位甘于扎根少数民族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对他人生价值追求的回答。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 j. D, ]) {" n- [* Q

8 ]5 u1 P5 p: ~, }
: D) o, x% l9 R/ N
---自尊自律是师德之本。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俄国哲学家、人本主义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更应该珍惜自己,尊重自己,筑牢职业操守的堤坝,坚守职业道德。以上介绍的几位全国师德标兵,都是自尊自律的模范。他们共同的人生感悟是,只有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才能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履行自己对社会、对学生应尽的义务,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好榜样。从社会各界围绕“教师节倡议书”的讨论中,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很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1)我国有悠久的“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教师在社会、在老百姓心目中留有非常美好的声誉。而在当下,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条件大幅度改善、教师收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评价值却持续走低,这是为什么?(2)教师是许许多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职业,教师职业的光荣是天生的呢,还是广大教师用敬业、拼搏、汗水、心血干出来,用自爱、自尊、自律精心呵护出来的?(3)教师的尊严和价值是仅仅靠金钱、福利、待遇就能支撑起来呢,还是最终要靠坚定的职业理想、高尚的师德风范、灼热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才能支撑起来?(4)全社会尊重教师的前提,从根本上说,是教师的思想情操、人品、人格、学识、修养、教学水平、业务能力值得尊敬呢,还是别的什么?(5)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和许多有识之士也用自己的方式赞助、支持教育,身为教育战线的一分子,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精神面貌、什么样的努力、什么样的工作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 O. d' w  S9 C9 j1 \ ' n5 t1 Y. v% ?5 z
我也是教师出身,与教师职业有深厚的感情。我认为,多想想这些问题,有利于广大教师放开眼界,提高境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以德修身,内铸师魂,外塑师表,做一名有理想、有爱心、有操守、有学识、有担当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