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 法相:江苏省洪泽县实验小学__共享成长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51:15

看有效课堂下的无效教学行为


发布:张辉 时间:2008-12-25 审批: 人气:294 body,td,div,span{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x;Color:#000000;} 看有效课堂下的无效教学行为 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陈晓伟     当前,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什么“表演课”、“讨论课”、“成果汇报课”等等屡见不鲜。课堂上学生秀出真我、畅所欲言、自主探究,气氛异常活跃,而传统的“讲授型”课堂似乎已经远去了,而且我们颇有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架势。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味标新立异,流于形式,忽视了真正重要的课堂实质,教学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这恐怕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一、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现在许多老师一揭示课题,立马就问,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或者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想知道些什么?表面上看上去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其实效果不大。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一读课文就知道了。更不能理解的是这篇课文学生事先已经预习过了,老师还提这种问题,那真的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浪费时间了。     教师提这样的问题,其的就是想引起学生质疑。随着新课标的的出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老师们都喜欢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质疑环节”,特别是遇到有人来听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然而,我在本学期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所谓的质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质疑而质疑。就像我们学校周老师说的,上课学生一读完课题,老师便会问,“读了课题,你有些什么问题想问呢?一类的话,学生根据平时老师引导的习惯,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质疑。比如四年级的《燕子》一课,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写燕子?”“燕子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怎么写燕子的?”其实这些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而且燕子是我们南方常见的动物,不可能学生不熟悉。学生这样的提问显然是明知故问,只是为了迎合老师的思路,讨得老师欢心而已,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效果。 二、为讨论而讨论     现在的许多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结果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的保持沉默;当然也有一些疑难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的确有合作解疑的必要。可问题一出现,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而是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解疑。这种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体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无意中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读书、自我感悟、独立探究的机会。合作学习时学生往往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争执、吵闹、不懂得倾听,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各行其道,导致课堂秩序混。交流时,学生所发表的依然是个人的见解而非集体的智慧,前面的合作在交流时并没有显现效果,有和没有一个样。教师依然执行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还是用一个个零碎的问题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那种看似热热闹闹、生机勃勃的交流互动,其实却是一种无效教学。当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学生的思考是不外显的,这样的课堂难免让听课者觉得单调,沉闷。所以,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爱”上了小组讨论这样的交流互动。不管问题是难还是易,是一个人可以解决还是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老师大手一挥,同桌,四人小组,一小组,一大组……你转身,我搬凳,你说我说他说,教室里嘈嘈杂杂,热闹非凡。你再仔细去听听,好多学生谈的根本不是你要他们讲的话题,更有一部分后进生睁着一双茫然的双眼,不知所措。我也记得好多次,要求四人小组朗读课文,通过读的方式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是几分钟过去了,我竟然发现还有小组在猜拳,在争论,谁读什么,谁演什么。朗读演变成了滑稽的争论,让我失望不已,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这样的读书方式实在不实在?这样的读书方式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也许是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了。学生的兴致固然是提高了,但是他们的兴奋点是不是在读书上呢?他们想的是不是要把文章读好呢?我想是不尽然的。 三、为作业而作业     学生年龄小,未发育完全,长时间书写会疲劳、厌烦,况且过量、无效的作业会造成学生厌恶学习,即使做了,也马虎了事,甚至引起作业时思维堵塞等现象,因此,在数学学习中,低年级段每天只应安排十分钟左右的课堂作业和半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而高年级段每天也只能安排半小时左右的课堂作业和一小时左右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都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而且要少而精,但作业要求必须明确:①干净;②正确;③速度快。这样做后,学生就不会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厌烦心理,作业时就不会马虎了事,相反,而是认认真真,每一次作业都清清楚楚,正确率高,速度快。 四、为表扬而表扬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课堂的语言评价也应该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也就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是不可取的。所以,恰当地运用教学中的语言评价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     如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诸如“棒!棒!你真棒!”、“表扬他,顶呱呱!”、“你真聪明!”之类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学生的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教师寄予的肯定无可厚非,但是只要学生一发言就说这些鼓励肯定的话,这样的鼓励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长此以往,被夸奖的学生就会“逐渐迷失了自我”,而且还会在无形中压制着其他的学生。客观评价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和“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的,如果离开了客观评价,鼓励和赞赏都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映衬下才显得更光彩夺目,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的前提下才更具有魅力。 五、为了读而读     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犹如春风乍起。如某教师在执教《军神》一课第二课时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刘伯承那钢铁般的意志,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轮流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师范读、分角色读等等多种形式的读,生怕课堂安静下来,好像安静就代表着冷场。因此,“书声琅琅”成了该类课堂最值得炫耀的亮点。于是,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找到了本位,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发出声音的读却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隐去了。其实,学生沉浸于文本中,不是一般性地接触文本,而是作为个体生命进入作品,是情与意的交融,言与思的汇合。因而,给足了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得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发散,想象才能自由飞翔。     教学中无效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刚才谈的教师的原因,还有整个社会、教育体制、教材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我们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是难以改变的。但是,正是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更要努力探究教学中的无效现象及成因,现象很多,成因也很复杂,我们要善于寻找最关键的因素,以提高我们教学改革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