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纸弱阳性 月经来了:以金钱衡量学生折射师德堕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7:33:01
新华网荣誉出品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窦灏洋 编辑:周继坚


古人云:有教无类。可董教授却以4000万身家作为见学生的标准,这说明董教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缺少师德,是个钻进钱眼儿的老师。现在,大学里媚富、想发财的教师不少见,但向董教授这样公开宣称“富的见、穷的不见”的,还是很稀罕,有必要认真剖析,以透视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现象。董教授“4000万见学生”的言论也从个案折射出一些人的畸形价值观。…[详细]
“董钱钱”哲学大行其道才是民族之耻
当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在微博中高喊“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之时,他已经为他在网民中赢得了一个新的响亮称号:董钱钱。真该恭喜董教授,因为他已经一语成名了。依其自设成功标准,实乃名利双收。不过,网民们都很想问一个问题:财富意识十足的董教授,这个时候是否已经身家4000万了呢?如果没有,他是否觉得耻辱和失败;如果有,那么他的财富又从何而来?是否都能“合理合法”呢?其中,教书育人必然只是一个纯粹的副业吧?作此猜测或许应该说是网民“仇富”心态的表现,但既然教授嫌贫在先,穷人们“狭隘”点也是情有可原。…[详细]
应该承认,追逐财富本身并没有错,即便学历并不能与财力简单地画等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授鼓励学生创富致富,原本无可厚非,赋予学生创富致富的能力,也本该是教育的题中之意。但是,“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居然出自一位大学教授之口,恐怕仍让人无法恭维。毕竟,拿分数的高低判断学生的高下,都是不折不扣的偏见,拿财富的多少来评判学生,当然更是谬以千里。不难设想,在董教授眼中,一位将自己的智慧与精力投身公益的学生,既然被贴上了无能、懒惰、耻辱、失败的标签,显然不会受其待见的。…[详细]
董教授“40岁须赚4000万”遭批冤不冤
董藩教授这一竿子,将绝大多数人打翻在地,在他们身上贴上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的标签——这不是励志,而是一种无端的羞辱。高学历者能否成为赚钱机器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成为赚钱机器又是一回事。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甘愿去做一名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奋斗意识体现于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平凡或不平凡的贡献,拿着并不丰厚的薪水,过着自己知足常乐的小日子;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甘愿去偏远地区做一名教师,他们的奋斗意识体现于以自己的贫穷和付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赢得希望和未来。这样的人,怎么就是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的呢?…[详细]
在赞成或反对之前,还是先把董教授的话看明白:一、董教授本人是研究房地产的。二、他所提的要求,也是针对他的研究生,而不是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后一句,即“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董教授对“高学历者”的范围不加限制,说得有点绝对了,我们可以理解为他说顺嘴了,表达不够精确,可以理解为他还是指“研究房地产的高学历者”。三、董教授提出40岁拥有4千万元的指标,一定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既不是35岁,也不是50岁?既不是3千万,也不是5千万?我们要相信董教授一定是有依据的。…[详细]
“40岁4000万”教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
成功的标准或许有很多,董藩教授却几乎给出了一个最糟糕的答案,原因很简单,财富的多寡绝非是评判个体价值的唯一尺度。一个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大学教授,将成功物化为4000万的身价,甚至以此作为学生毕业后见自己的门槛,遭舆论痛骂也在情理之中。诚然,如果还原董藩教授的原始语境,他的这番“豪言壮语”并非是对所有人泛泛而谈何为成功,而是特别针对一群未来有可能进军房地产界的研究生,个别人实现“40岁4000万”的目标也并非没有可能。…[详细]
以财富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自然不是这位教授的发明。现在,媒体每年要排富豪榜,电视上的一些访谈节目、肥皂剧则直白地以拥有豪宅、名车与美女描摹“成功人士”……国人对财富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在逐渐攀升,让国人对有关“财富”的话题格外敏感。人们对这位大学教授用财富区分学生成功与失败大加批判,流露出的是对象牙塔精神净土竟也被财富“污染”的集体郁闷。关于财富的崇拜,所掩饰的是对什么的轻慢?…[详细]
投票与调查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8928
扩展阅读
·“40岁时没有4000万”就是耻辱?
·“40岁4000万”是励志还是羞辱?

九问“4000万教授”董藩

有了“四千万”丢了什么
话中音
“当膜拜与轻慢的对象发生了错位,仅仅指责是不够的,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平等教育、平等意识的严重缺位了。 ”
——《人民日报》 李泓冰
“倘若高学历者都掉在钱眼里,“董钱钱”哲学大行其道,那才真是我们民族最大的悲哀和最大的耻辱。 ”
——《中国青年报》 舒圣祥
“董教授错就错在提出的标准过于单一,将拥有大量财富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尺,将“拜金主义”视为教育的真谛。 ”
——《齐鲁晚报》 晏 扬

“40岁赚4000万才能认师”,有着清晰的逻辑线索:在财富膜拜的后面,是对普通劳动者的轻慢,对平凡生命的蔑视,而平等与民主意识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无处容身。更令人悲哀的是,将这样的逻辑应用得如此纯熟且不由自主的,是年轻的学生或他们的老师。所谓“知识阶层”表现出来的这种轻慢,不容我们不生出警觉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