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极刷素材:古代“老同学”的恩恩怨怨|文史大话-孔夫子旧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8:00:18

古代“老同学”的恩恩怨怨

  

      孙膑和庞涓

   同学是同师授业、携手并肩的人,古代称之为“同窗”。师出同门的人,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水平和能力有高低之分,有些同学能够在学有所成后并肩作战,互相促进,同窗之谊根深蒂固;而有些同学却成了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仇人。从下面几对同学身上,我们或许能够感悟出一些真谛。
                                                                      
   
   苏秦和张仪

  鬼谷子先生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的鼻祖,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苏秦和张仪便是他最得意的两个弟子,在向鬼谷子学习游说诸侯的技巧时,苏秦一直非常钦佩张仪,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如张仪。

  学成后,苏秦屡受挫折,出游数载,一无所成,“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只好灰溜溜地跑回家,致使“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于是他闭门不出,博览群书,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便是成语“悬梁刺股”中“刺股”的由来。

  张仪毕业后到了楚国,一次陪楚相饮酒,散席后,楚相发现身上的玉佩不见了,相府的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就打了他几百大板。张仪被释放回家后,他的妻子责备他出外游说简直是自讨苦吃,他却问妻子:“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其妻笑道:“还在呢!”张仪说:“这就足够了。”

  战国时期的这两位纵横家都靠三寸不烂之舌吃饭,不久,苏秦成功地说服了赵王与东方诸国结成联盟,身佩六国相印,但他又担心倘若赵国受到秦国的进攻,联盟就会土崩瓦解,他要寻找一个能左右秦国局势的人,思来想去,他觉得没有比老同学张仪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他智激张仪,建议他去投靠秦国。就这样,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后不久,张仪也受到秦惠王的重用,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二人暗中却形成了默契,表面上互相对抗、实际上互相扶持,战国的形势被他们左右了近三十年,一同演绎了战国末期群雄逐鹿的“大戏”。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高度评价他们:“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面对才能胜于自己的同学,苏秦巧用激将法迫使张仪有所作为,与自己进行良性竞争,既不失同学情谊,又能在事业上互相促进,可谓一举两得,他们的“合纵连横”之法也成为流传后世的千古佳话。
      
     孙膑和庞涓

  相传这两位名人也是鬼谷子先生的门生,二人曾向鬼谷子学习兵法。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天赋过人的他自然比庞涓更胜一筹,同学期间,两人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大将军。当孙膑来到魏国后,庞涓深知自己的水平比不上孙膑,担心他受到魏王的重用,于是就编造罪名,砍掉了孙膑的两只脚,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想以此让他永无出头之日。孙膑没想到昔日的同窗好友会如此心狠手辣,他想办法逃出魏国来到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很欣赏孙膑,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孙膑不负众望,运用“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之战中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庞涓一败再败,后来,孙膑巧设“减灶之计”,诱魏军深入,并命人在一棵大树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命令弓箭手埋伏两侧。天黑以后,庞涓率军进入埋伏圈,当他叫人拿火把照看树上的大字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引颈自戮。

  其实,庞涓也是一位难得的将才,只可惜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以害人始,以害已终。他本可以和自己的老同学文武联合,共图大事,但却因为嫉贤妒能之心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想来令人唏嘘不已。

  韩非和李斯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曾师从于他。这两个徒弟头脑灵活,才气过人。然而韩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辞,但文笔很好;李斯能言善辩,喜欢向老师荀子求教辅佐帝王之术,却总觉得自己的学问比不上韩非同学。

  从荀子处毕业后,李斯率先发迹,他到了实力强大的秦国,秦相吕不韦见李斯有才,就推荐给了秦王嬴政,并很快得到秦王的赏识和重用。学成后回到老家韩国的韩非看到本国局势每况愈下,便多次上书劝谏韩王,但都没有得到采纳,他感到十分悲愤和失望,于是埋头著书,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家思想。后来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非常欣赏,感叹道:“唉,我要是能见到这位作者,和他交个朋友,那就死而无憾了!”李斯告诉嬴政,这是他的老同学韩非的作品。秦王一听,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见形势危急,只好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韩非后,如鱼得水,便把他留在身边。韩非为报知遇之恩,也积极为秦王出谋划策,深得重用。

  此时,本来是韩非“伯乐”的老同学李斯开始嫉妒韩非的才能,怕他妨碍自己的仕途,便在秦王面前屡次说韩非的坏话,说韩非本来就是韩国人,他不可能为秦国死心塌地效力的。秦王耳根子一软,便下令把韩非关进监狱。李斯趁机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迫他自杀。韩非本想当面向秦王辩解,但根本没有机会面见秦王。等到嬴政醒悟过来,后悔关押韩非时,韩非早已被毒死在大狱中。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后来却在秦始皇手上得到了实施。而那个害死老同学的李斯呢?他在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又被赵高所忌,腰斩于市。虽然李斯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但他害死韩非和阴谋立少子的行为使他至今毁誉参半,饱受世人诟病。

  嵇康和山涛

  魏晋时期的嵇康和山涛自幼便是同窗好友,也是“竹林七贤”中的两位。司马氏把持朝政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非常不满,于是便放浪形骸,整日饮酒为乐。而山涛却成为了司马氏政权的心腹,政见上的不和最终导致两位好友分道扬镳。一次,山涛出于好心,举荐赋闲的嵇康做官,而嵇康却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的旷世奇文来百般羞辱山涛,从此,他与山涛亦不相往来。后来,嵇康得罪了司马昭,被判死刑。然而,嵇康却在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子嵇绍托付给了老同学山涛,并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死后,山涛大哭一场,还不计前嫌收养了嵇康的儿子嵇绍,他以慈父般的关怀倾心培养和教导这个孩子,这也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同窗好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当嵇绍长大成人后,山涛还荐举他入朝为官。

  什么是真正的老同学和好朋友?山涛为我们诠释了这一点,实在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