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包时出现问题:唐柳公权 书法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7:52:33
                                                                                       柳公权书法大全

柳公权(778-865)


柳公权(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选10页

  《玄秘塔碑》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为柳公权六十三岁那年所书,属于晚年的成熟之作。《玄秘塔碑 》立于唐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楷书28行,行54字。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王澍《虚舟题跋》说此书是“诚悬极矜练之作”。《玄秘塔》结字的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这种结字容易紧密,挺劲;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玄秘塔碑》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

附录:《玄秘塔碑》全文:
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端甫卒。
史館修撰裴休製碑曰:
玄祕塔者,大法師端甫靈骨之所歸也。
於戲!為丈夫者,在家則張仁義禮樂,輔天子以扶世導俗;出家則運慈悲定慧,佐如來以闡教利生。捨此無以為丈夫也。背此無以為達道也。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趙氏世為秦人,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弘教法。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廣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鐘。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與?
殆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隸安國寺。具威儀於西明照律師,稟持犯於崇福寺昇律師,傳涅槃唯識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復夢梵僧告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於天下。囊括川注,逢原委會,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辨與?
無何謁文殊於清涼,眾聖皆現;演大經於太原,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賜紫方袍。歲時錫施,異於他等。復詔侍皇太子於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由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幹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法場於祕殿。為人請福,親奉香火。
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江海無驚浪。蓋參用真乘以毘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與?
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清眾者十一年。講涅槃唯議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乘以開誘道俗,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地。日持諸部十餘萬遍。指淨土為息肩之地,嚴金經為報法之恩。前後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而方丈匡床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嚮。薦金玉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和尚即眾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議者以謂成就常不輕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群迷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與?
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脅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彌鬱。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命荼毘,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賜諡大達,塔曰玄祕。俗壽六十七,僧臘四十八。
弟子比丘比丘尼約千餘輩,或講論玄言,或紀綱大寺。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為達者。
於戲!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
承襲弟子自約、義正、正言等,克荷先業,虔守遺風。大懼徽猷有時堙沒,而閤門劉公,法緣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為請,願播清塵。休嘗游其藩,備其事,隨喜讚歎,蓋無愧辭。
銘曰: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哀我生靈。出經破塵。
教網高張。  孰分?有大法師。如從親聞。
經律論藏。戒定慧學。深淺同源。先後相覺。
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為作霜雹。
趣真則滯。涉偽則流。象狂猿輕。鉤檻莫收。
柅制刀斷。尚生瘡疣。有大法師。絕念而游。
巨唐啟運。大雄垂教。千載冥符。三乘迭耀。
寵重恩顧。顯闡讚導。有大法師。逢時感召。
空門正闢。法宇方開。崢嶸棟宇。一旦而摧。
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神策军碑》   

  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并序》,柳公权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原碑久佚。

  《神策军碑》是柳公权楷书的代表作之一。此碑较人们熟知的《玄秘塔》的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保留了左紧右舒的传统结构。运笔方圆兼施,运用自如。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典型地表现了柳体楷书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特点。正如岑宗旦《书评》云,柳书“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读此碑可以使人加深对“颜筋柳骨”这句话的艺术特征的理解。“神策军碑”原石立在封建王朝的禁内,一般人难以进去摹拓,因此拓本传世极少。上为北京图书馆藏唐拓本。拓本已装裱成上下二册,只存上册27开。下册早已失传。上册仅至“来朝上京嘉其诚”之“诚”字止,为碑文之前半,以下缺。后有南宋贾似道、元瀚林国史院、明晋王朱钢等藏印。清代经孙承泽、安岐等人递藏。此碑拓本本世纪中叶,曾一度流于香港,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下,以重金购回,现为北京图书馆收藏,成为显赫于世的瑰宝。有谭敬影印本,艺苑真赏社翻印本,又有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影印本。

  点击右键逐页下载《神策军碑》全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

 

 

  《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邵建和镌刻。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此碑风神烁烁,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此碑记述了唐回元观的历史沿革,简练而隐晦的提到了回元观是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


柳公权《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 (图片由书友逍遥法外扫描制作)


 

柳公权《蒙诏帖》821年,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公权蒙诏,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此帖也称《翰林帖》,曾刻入《快雪堂》、《三希堂帖》等,墨本藏于故宫博物院。用笔雄健,气势豪宕。第一行“公权蒙”三字联绵出之,字硕大,笔力纵横,如见柳公权血气方刚,精魄四射。其后三行笔走龙蛇,曲折连环;行间大小错落,锋出则破空杀纸,游丝则刚柔兼济,气势一泻无碍。后三行,虽字由大而趋小,随手变格,转换出瘦劲面目,然而气脉贯通,豪气流荡至于终篇。
  《蒙诏帖》的真伪争论颇多。近人谢稚柳考证后,认为意态雄豪,气势道迈,不仅为柳书的结构,也为唐代法书中的典范风格(《鉴余杂稿》)。


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这是柳公权五十一岁时在王献之《送梨帖》后的跋,小楷四十三字。此跋没有碑版中字的拘谨,而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此跋世人誉为“神品”。(转自姚淦铭著《柳公权》)

 

 

 

 

  《兰亭诗》卷,传唐柳公权书,绢本,行书,纵26.5cm,横36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请分页欣赏高清晰图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可嘉扫描 )

释文:   
王献之四言诗并序。四言诗,王羲之为序,序行于代,故[不]录。其诗文多不可全载,今各裁其佳句而题之,亦古人断章之义也。[次]之如右。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五言。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代同流。乃携齐好,散怀一丘。
谢安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慈玄执,寄教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乎摸,凝泉散流。
谢万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崿吐润,霏霞成阴。
孙绰
春咏登台,亦有临流。怀彼代水,肃此良俦。修林阴沼,旋濑莹丘。穿池激湍,涟滥觞舟。
徐丰之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冥客,希风永叹。
孙统
茫茫大造,万化齐轨。罔悟玄同,竟异标旨。平勃运摸,黄绮隐机。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王彬之
丹崖竦立,葩藻映林。渌水[扬]波,载浮载沉。
袁矫之
人亦有言,意得则欢。嘉宾既臻,相与游盘。微音迭咏,馥焉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王凝之
[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寄心玄冥,[千]载同归。
王肃之
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恬心静。
王徽之
散怀山水,翛然忘羁。秀薄粲颖,疏松笼崖。游羽扇香,鳞跃清池。肆目寄心,欢冥二奇。
王丰之自此已下三人无五言。
肆眄岩岫,临泉濯趾。感兴鱼鸟,安兹幽跱。
华茂
林荣其蔚,涧激其隈。沉沉轻觞,载欣其怀。
庾友
[寄][心]城表,辽辽远迈。理感则一,冥[心]玄会。
五言诗序,孙兴公。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以渟之则清,诸之则浊耶。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意兴。仰瞻羲[唐][既]远矣。近咏台向,顾探增怀□,于暧昧之中,思鎣拂之道。暮[春][之][始],[稧][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澄]湖万顷,乃席芳草,镜清[流]卉。物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于是和以[醇]醪,齐以达观,[怏][然]兀矣。焉复觉鹏鷃二物哉!曜[灵]促辔,玄景西迈,乐与时过,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原诗人之致兴,良咏歌之[有][由]。文多不备载,其□略如此,其诗亦裁而掇之,如四言焉。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四言。
仰眺望天际,俯盘渌水滨。寥朗无崖观,寓物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谢安
[相]与欣嘉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轾航。淳醪[陶][玄]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象,安复觉彭殇。
谢万
[玄]冥卷阴旗,句芒舒阳旌。灵液[被]九区,光风扇鳞荣。碧林辉英翠,[红]葩擢新[茎]。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冷]。
孙绰
流风拂枉渚,亭云荫九皋。嘤羽[吟]修[林],游鳞戏澜涛。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豪。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
徐丰之
清响拟丝竹,班荆对绮疏。零觞飞曲[水],欢然朱颜舒。
孙统
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竹柏间修桐。因流转轾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岑。
王彬之
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
袁矫之
四眺华木茂,俯仰清川涣。[激]泉流芳醪,豁尔累心散。仰想逸民轨,遗旨良可玩。古人咏无雩,[今]也同斯[叹]。
王凝之
烟熅柔风扇,熙恬和气淳。驾言与时(此处缺一字),逍遥映通津。
王肃之
嘉会欣时游,豁朗畅心神。吟咏临曲濑,绿波转素鳞。
王徽之
[先][师]有冥藏,安用羁世罗。□□□□□,□契箕山河。
郗曇自此以下一十二人,无四言。
□风起东□,和[风]□□□。[端][坐]□□□,□言游近郊。
[虞][悦]
神散宇宙内,形浪濠梁津。□畅[须][臾]欢,尚想味古人。
孙嗣
□岩怀逸许,临流想奇□。□□□□绝,千载挹遗芳。
曹茂之
将来谁不怀,寄散山水间。尚想方外宾,超超有余闲。
华平
[愿]异达人游,解结遨濠梁。猖狂任所适,浪流无何乡。
魏滂
三春陶和气,万象齐一欢。明后欣时和,驾言映清澜。亹亹德音畅,翛然遗世□。望岩媿脱屣,临川谢揭竿。
谢懌
纵觞任所适,回波莹游鳞。千载同一朝,[沐]浴陶清尘。
庾藴
[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朝荣虽云[乐],夕弊理自因。
桓伟
□□□□□,[应][物]寄有尚。宣尼遨沂[津],翛然神心王。数子各言志,曾生发奇唱。今我欢斯游,愠情亦蹔[畅]。
王玄之
松竹挺玄崖,幽涧激清流。萧散肆情志,酣觞豁滞忧。
王蕴
散豁情志畅,尘缨忽以捐。仰咏揖遗芳,恬神味重玄。
王涣之
来去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
(注:[ ]内字表明原墨迹已残缺不全)

  本幅无款印。
卷前引首清乾隆皇帝行书题“笔谏遗型”,题签“兰亭八柱第四”,题记一段。又有瘦金体题签“唐柳公权书群贤诗”。 卷后有宋邢天宠、杨希甫、习之、蔡襄(后添)、李处益、孙大年、王易、黄伯思(伪)、宋适,金王万庆,明王世贞(两段)、莫是龙、文嘉、张凤翼,清王鸿绪等题跋和观款。
鉴藏印有宋“御书”、“双龙”、“宣和”、“政和”、“内府图书”、“奉华宝藏”、“内府书印”、“睿思东阁”(以上均伪),以及宋“绍兴”,元“乔篑成氏”、“柯九思”(均墨印),明王世贞,清高士奇、王鸿绪、乾隆内府诸印。 此书传是柳公权所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浙江绍兴兰亭集会时与会者所赋的37首诗及诗序。
诗后的题跋有的是真迹,有的是伪作。明以后的题跋都是原有的,明以前的题跋除蔡襄、黄伯思外都是真迹,但全是后配,与本卷无关。
本卷笔法僵硬粗糙,且多枯锋,但较自然率易。卷后之宋代黄伯思尾题(伪)中云“传柳书”,细观之,个别字的用笔明显不是出自柳书,如:孙统四言诗中的“希”字、庾友四言诗中的“则”字、王涣之四言诗中的“足”字等末笔写的非常丑怪,字的结体亦多不沉稳,较浮躁,与柳氏所书王献之《送梨帖》后之题跋墨迹对比不但笔法不类,连结体也无丝毫相同之处。从诗文看,颇有不通处,如:把孙绰四言诗“怀彼伐木”误书为“怀彼代水”,把谢安四言诗“伊昔夫子”误书为“伊昔先子”。“伐木”是《诗经》中语,“夫子”是指孔丘,说明书写者是一位文墨不够精通之人。无论从艺术特征还是艺术水平来分析,该卷决非柳公权之笔。
此卷也并非晚至宋代的抄本。从所录37首诗中可看出,个别用字不避宋讳,如谢安诗中“契慈玄执,寄教林丘”的“玄”字、王肃之诗中“嘉会欣时游,豁朗畅心神”的“朗”字等都没有避北宋始祖皇帝赵玄朗之讳。从书法的主体风格看,推测应写于唐代,与杜牧墨迹《张好好诗卷》大略相近,并且是信笔直书,不是临仿得来。作为唐抄古本,此卷与敦煌遗书中《文选·陆机短歌行等残卷》(伯2554)、《玉台新咏卷第二残卷》(伯2503)有同样的文学价值,不独书法耳。
宋《宝章待访录》,明《东图玄览》、《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珊瑚网书凭》、 《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
(撰稿人: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