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下一代突击步枪:夹板是不是治驼背的偏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3:10:48

夹板是不是治驼背的偏方

文章 2010-04-05 22:37:12 阅读6327 评论12   字号: 订阅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献出一个偏方:领导少批示有利于减少上访。
  这是从“首届两岸四地当地政府解决行政争议机制研讨会”上传布出来的新闻。新闻自然是无法全录论文或者发言,所以我不知道马怀德是否认可新闻对他观点的表述。
  看到一条网友回应:“切除头部有助于根除偏头痛。”——显然是对“领导少批示有利于减少上访”的见解不以为然。我对马怀德的见解也不以为然,但智慧不及这位网友,所以未免多费唇舌,啰嗦几句。
  新闻说,马怀德指出如今人们解决纠纷“信访不信法”,信访成为越来越多当事人的首选,这不正常。如果任由各种纠纷不进入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渠道,而是循着信访这条路上下反复处理,无疑将导致法治社会的倒退,现在往往是领导的级别越高、批示越明确,解决问题就越快,使得信访群众“一窝蜂”涌向党委、政府寻求“直通车”,甚至使信访者攀比,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
  这些话,我不好简单地说是错了,而且那里面确实包含着法治进步的理想。不过,这些话,几乎每一句都在现实与理想的缠夹状态下显得似是而非,使得领导少批示可减少信访确有“割头减少偏头痛”的意味。
  从法治标准来衡量,没有人会认为“信访不信法”是一种正常。但“信访不信法”,越来越多人首选信访,是“人们”造成的,还是另有原因;人们是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首选信访,还是无计可施下被迫信访;“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是人们认为的呢,还是事实证明的;这些问题,谁能回答一下。
  涌到信访渠道的是些什么问题呢?大概不是普通人之间的纠纷,而是普通人与权力之间的纠纷。这些纠纷有时是诉告权力部门,有时是诉告权力者,有时是劳资纠纷中普通人认为行政执法应当介入,有时是拆迁纠纷中普通人认为行政权力不公正地参与其间。总而言之,普通人并不是遇到什么事情都去上访的,总要事情与行政权力有某种关系才会信访。
  举个例来说,甲打乙一顿,乙不会上访,只有乙认为警察或者法院处理不公正,才会上访,而警察或者法院是不是真的处理不公正是另一回事,这涉及到社会对警察或者法院公正与否的一般性评价,也涉及到案件的具体情况,还可能涉及到乙的认识能力,而即使乙确实感到不公正,是否上访还涉及到他的性格、行事风格和行动能力。
  上访大量存在,根子不在领导指示,而在于与权力有关的纠纷增多。领导批示多不多呢,我不知道,似乎也没见到资料,表明获得批示的上访有多大比例,所以领导批示是多是少,存疑。可能领导批示太多了,也可能领导批示本来就极少乃至越来越少。觉得领导批示多,可能只是解决了的问题中往往可见领导批示,但解决了的问题占到信访量的多少?
  但不管现在指示是多还是少,如果领导不批示,有助于减少信访,还是很有可能的。但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是不是会被引向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渠道,疑问还大得很。好多信访事件就是因法定渠道被认为不公而引起,还有不少信访事件是因为法定渠道被堵塞(例如拆迁诉讼纠纷有多少被允许立案的,毒奶粉受害者有多少成功起诉的),信访增加,本身就是法定渠道不畅或者法定渠道公正性不足的证明,何以转头却成为人们“信访不信法”的证据?
  “领导少批示有助于减少信访”,跟用夹板治驼背相当,只求治驼背而不管驼子会死掉。这种做法导致的信访量减少,大概是使火焰埋到地下,使冤屈感的伸张失去虽然渺茫但聊胜于无的希望,也就是使陷入绝望感的人增多。不立法治之基,只学“领导不批示”;不行法治之实,只看纠纷上法院而我们也有法院;不看为何法治社会不上访,只求无上访以示我们也是法治社会,岂非本末倒置?
  如果没有信访,中国将会怎样?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法治标准下,制度甚至无须一个信访部门,但谁能说这样的理想就是法学家所专有,而人们就喜欢过“不信法”的生活?中国法治的问题,不在人们“信访不信法”,而在于法治的道路并未真正开通,法治的制度根基并未建立。
  可以说,信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建立在法治不真正开通的基础上,它是青天抚民的现代遗留,是“为民作主”的若有若无的孔道,也是“为民作主”体系留给被作主者的一个微弱希望。开通法治道路,建立法治社会的制度根基,才可以显示法治的力量,使人看到法治的光芒,从而减少信访,甚至使信访渠道不再必要。
                                    20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