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质长什么样:七数学广角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5:44:40
【 新知识点】
利用天平找出5 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 件次品
【 教学要求】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建议】
1 .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2 .重视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测、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操作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策略。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策略。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教材第134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2 .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教学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天平教具,提问:这是什么?(天平)你知道天平的作用吗?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对天平的了解,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 ,指针会指向……。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今天我们就运用天平来学习找次品的方法。[板书课题]
2 .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 1 )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5 瓶钙片,其是有一瓶少了3 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 2 )独立思考。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老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不卫生)、用手掂掂(误差较小,容易判断错误)、用秤称、追问: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这里有5 瓶钙片,其中1 瓶少了3 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2 .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 1 )我们可以拿出5 个学具代替钙片,利用学具自主探索,想象一下,怎样利用天平找出少了的这瓶?
让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 2 )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 3 )全班汇报。
问:用天平称,称几次可以找出来?(答案不唯一,学生在试验中可能会得出以下几种结果:需要1、2、3、4、5次,教师对这些结果都应给予肯定。)
请不同结果的同学汇报各自方法,老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预测问题:怎么找?可能出观什么情况?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预设方法一:利用砝码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共需5次找出次品;
预设方法二:把5瓶钙片分成3份,2、2、1,先在天平两端各放2瓶,如果天平平衡了,那么没有称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较轻的那两瓶中有次品,再把这两瓶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称出来较轻的一瓶就是次品。
预设方法三:先在天平两边分别放1瓶,天平平衡,所以次品在其他3瓶中,然后再分别放1瓶,天平没有平衡,偏高的那一边就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
……
( 4 )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强调:只称一定可能会找出次品,但要能够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2次。
( 5 )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5 .完成教材第136 、137 页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 l )第1 题,因总数为9 筐,故可平均分成3 份,只称2 次就能保证把吃过的那筐松果找出来。如果天平两端各放4 筐,如果这时天平恰好平衡,则剩下的那筐就是小松鼠吃过的,这样只称一次就找出了小松鼠吃过的那筐松果;但这种方法是不能保证一次就能称出来的,也不能保证2 次就能称出来,只能保证称3 次就一定能称出来,故该方法不是最优的。
三、作业:P136第3题。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一直是学生感觉较难理解掌握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一些困惑: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1、本课是仅仅要求学生会利用天平找出5 件或5件以下物品中的1 件次品,还是需要能从更多件物品中找出次品?
2、找次品的过程是仅需要学生口述即可,还是应该要求学生能够用简要文字描述或通过树形图、箭头示意图来记录呢?
我的思考:
1、本课如果只找5件或5件以内物品中的次品太简单,建议在巩固练习中补充找8件物品中的次品。因为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补充找8个物品中的次品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即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
2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这种方式比画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如下)
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时,再将4个物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这样既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我还有些困惑,诚恳地向大家讨教。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请问树形图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