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录像专家破解版: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4:26:44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 2006-7-19 来源:经济学动态  作者:曾国宁 我要评论(0) 360docimg_0_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特定产业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获取收益的能力,实质上表现为区域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最终落脚点要体现在该区域生产的商品以同质低价或同价优质占领市场获取利润的能力。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个区域都要在参与竞争中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首先必须研究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研究
    
    影响和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和关键要素。
    一、研究的简要回顾
    
    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分析,在产业竞争力源泉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二种代表性观点。一是生产要素决定论。这种观点强调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主要由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管理)等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决定。古典经济学认为,区域产业竞争力强弱取决于一个区域在生产要素方面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因而劳动、资金、自然禀赋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或区域比别的国家或区域更有竞争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经济历史学家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视为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动力,认为一些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在于经济制度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提高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首要因素是推动其经济面向市场并相应缔造现代社会经济体制。二是比较生产力决定论。这种理论观点主要从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人手研究产业竞争力的来源。金碚博士从国际的角度来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他认为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活动的关键因素是生产效率和市场营销,区域产业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各国同类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生产力的高低。樊纲博士认为,竞争力体现为如何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质量的产品,或者以同样的成本提供质量更高的产品。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改善技术,生产出更新更好产品,更多地节省生产成本;二是改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产业竞争力除了技术和制度(包括管理)基本要素外,还包括比较优势。竞争力来源于制度改进、技术进步和发挥比较优势。邹薇博士认为,经济起飞有先后之分,参与竞争也有层次高低之分,不同区域在分工与经济发展上的制度结构差距,导致其竞争力水平呈现不同数量级的差距。因此,竞争力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个综合的范畴。竞争力的源泉在于由一国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内在地决定的生产率(力)水平,而后者又取决于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制度结构。从上述分析看,生产要素决定论突出强调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忽视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和综合作用(要素配置),比较生产力论克服了生产要素决定论的不足,把分析的立足点放在社会生产(率)上,准确地反映了竞争力的本质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比较,更具有科学性和分析价值。
    
    二、发挥比较优势与区域产业分工选择
    
    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首先必须正确选择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从社会分工中寻找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产业定位。比较优势理论创立100多年来,始终成为国际分工和区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区域产业分工同样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斯密从分析区域分工入手,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不同国家或区域按照各国有利或相对有利的条件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以较少的劳动耗费获取较多的使用价值,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物质财富。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TheoryofH—OFactorEndowment)立足于要素配置合理化,提出不同区域应该按照生产要素禀赋情况进行区域分工,专业化生产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其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形成区域性专业化分工,能够从贸易中获取比较利益。波斯纳(R.Posner)和弗农(R.Vernon)深入分析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决定比较优势中的作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TechnologyGapTheory)认为: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技术进步不很一致,一个技术要素丰富的创新国家或区域总是领先进行技术革新和新技术产业化,在不同国家或区域间形成技术差距,并拥有生产优势和垄断新产品生产,当其他国家或区域学习模仿后,创新国家或区域的动态技术优势逐步消失并会利用其相对丰裕的技术要素转向开发另一种新产品,形成新的出口优势。
    
    弗农(R.Vernon)的产品周期贸易论(Product-cycleHypothesis)认为,一切产品都有创新、成长与成熟、标准化以及衰亡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存在不同的要求,产品创新阶段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技术要素比较丰富的国家或区域具有完全专业化垄断生产优势;产品成长与成熟阶段,由于批量生产和技术扩散,创新产品区域的比较优势逐渐受到其他区域的竞争;产品标准化时期,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技术要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拥有大量熟练劳动的低工资区域逐步成为专业化生产区域,因此不同的国家或区域必须根据生产要素差异寻找生产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某一阶段产品的最好定位。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说明:由于区域间存在技术差异,不同区域在产品生产的不同周期实行分工和贸易,从而形成不同专业化生产基地。一般地说,技术要素丰富的区域是创新产品发源地,往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创期、成长期实行专业化生产;而技术要素不足、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区域往往在产品标准化生产时期成为专业生产基地。
    
    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以克鲁格曼(P.Krugman)等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NewTradeTheory)认为:新古典比较利益理论只能解释国家或区域间不同产业间的贸易,而同一产业问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当一个区域某种产业能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效益时,就能以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商品;当一个区域的收入达到相当高水平时,消费者偏好会使消费者表现出多样化选择,而为差异化产品提供新的市场空间。因而,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不论是古典、新古典或现代的,都在不同的框架下,依据不同的假设来解释比较优势的来源,都是为了寻找更加切合实际的决定比较优势的根本要素,以此来解释选择区域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根本因素。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产业比较优势主要应该表现为各个区域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有利地位,其形成优势的判断可以简单化为商品货币成本或市场价格的比较。在区域经济活动中,企业根据区域的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选择生产方向(产业定位),形成企业优势产品,营造企业比较优势;区域内部大量优势企业集合形成区域产业优势,所有区域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的集合形成区域产业规模优势,从而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因此,一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模式是由具体的现实经济因素(劳动、资本、技术、制度等)决定的。各个区域以现有的相对于其他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条件来选择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区域企业、产业比较优势,从而决定一个区域比较优势模式的特征,决定一个区域的竞争力。
    
    三、竞争优势形成和区域产业发展路径
    
    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从静态角度研究区域产业选择和专业化生产方向,从静态角度研究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但是,现实经济社会不是静态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区域市场变化,以及地方政府对区域发展环境的改造,区域比较优势特征会发生改变。因此,一个区域必须根据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发展定位,从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上寻找更加有效的产业发展路径,营造产业竞争优势,才能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Porter)认为:产业是由一群企业以产品生产或劳动服务直接进行竞争,是决定竞争优势是否见效的竞技场;国家(或区域)的实力根植于该国或区域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表现,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也正是该国许多产业发展的综合表现。因此,一个国家(或区域)能否持续提高生产力,关键在于它是否有资格成为一种先进产业或重要生产环节的基地。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为什么特定的国家(或区域)会成为特定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生产基地。也就是说:为什么有些国家的企业或产业能在某些领域里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培育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以培育区域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而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明确企业所属的产业的竞争结构和在某一产业中的定位,也就是要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区域产业链中找准企业位置。但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无法认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中,来源于企业价值链中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来源于企业价值链的优势积聚。因此,“企业要发展竞争优势,要在竞争中保持长期优势,必须审慎管理价值链中的各个联系点,把价值链战略环节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保持企业在价值链战略环节上的优势。
    
    如果从整个产业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活动必须与许许多多关联企业的价值活动连接在一起,企业创造价值的链条可以扩大为一个价值体系(ValueSystem),包括满足企业价值链上游供应商、完成价值链活动的营销渠道和最后的客户。企业价值链的“联系点”不仅联结公司内部各种价值创造活动,还能使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价值活动相互依赖。企业借助联系点的有效扩展和协调,使企业和上、下游的供应商、营销商能够全部受益,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因此,一个企业要在产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还必须具备更优于竞争对手处理上下游供应商、营销商关系的能力。而一旦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以价值链为“联系点”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就基本形成。在产业集群中,每个企业都成为集群中的个体,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够把价值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设在价值链的最佳节点,则可以降低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在最终产品、生产设备、上游供应、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形成竞争优势,能够增强区域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实力。因此,在产业集群中,个体企业的许多竞争优势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而且来源于企业之外,也即来源于企业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使产业集群成为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产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对象,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分析基础,对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来源进行了深入剖析。国家(或区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或区域)经济地位的上升进程就是其产业竞争优势的增强过程,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换句话说,一国(或区域)要不断提升其竞争力,首先必须不断提升其产业竞争力。但是,产业竞争优势必须以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而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便体现为企业在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区域内企业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所处发展阶段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从区域产业价值链条中寻找企业发展定位,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真正为企业创造增加值的战略环节上,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因此,决定企业价值链上战略环节优势的因素便是企业乃至产业、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总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优势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区域内部每个企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环境,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上选择最能够为企业创造增加值的战略环节,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区域产业竞争力来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内在统一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从不同方向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优势以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研究前提,从国家或区域的资源赋予和经济发展条件出发,认为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只要按照比较成本原则分工,就会获得发展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它更多地强调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因而在实践意义上主要是验证不同国家或区域之间产业分工和互补的合理性。从一个国家和区域而言,则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分工、产业定位问题。而竞争优势则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研究前提,从一个国家或区域资源赋予和经济发展条件决定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定位出发,深入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怎样在国际国内同一产业市场竞争中寻找更为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营造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国内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因而,竞争优势更多地强调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在实践意义上主要论证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产业竞争中如何生存和发展并不断获取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共同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提高。首先,竞争优势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一切产业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依据比较优势原则选择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使社会各种要素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往往比较容易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而一个国家或区域既定产业培植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又反过来更强化该国家或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其次,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来体现。竞争优势是一种实际显现的竞争能力,是生产力各构成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社会结合和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国或区域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拥有竞争优势。但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就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强调国家或区域必须努力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具有比较优势的潜在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再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本质上都是生产力水平的比较。比较优势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或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生产力水平比较,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或区域相同产业之间生产力水平比较。因此,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研究的是不同国家或区域各国产业间生产力优势的不同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比较优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分工,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定位);竞争优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特定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竞争中获取收益的能力。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一个国家或区域要发展经济,增强竞争能力,首先必须依据比较优势寻找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解决好产业定位问题;而后努力创造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不仅必须研究各国(或区域)各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并依据比较优势决定国家或区域产业分工基本格局,而且更要研究以既定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工格局为基础,各国或区域既定产业如何在世界产业发展空间和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寻找成长路径,不断提高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能力。国家或区域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产业之间的竞争,是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是这个国家或区域所有产业的集合,同样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也是这个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合。决定产业竞争力的源泉实际上也是决定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区域产业竞争力源泉根本上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国家体改委等,1997:《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先荣,1997:《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复旦学报(社科版)》第2期。
    
    薛澜,1995:《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和分析方法》,《中国科技论坛》第6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陈征李建平郭铁民主编,2001:《政治经济
    
    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金碚主编,1997:《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樊纲,2002:《发展的道理论》,三联书店。
    
    邹薇,2002:《竞争力的源泉: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第1期。
    
    B.俄林:《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中译本,1986),商务印书馆。
    
    程选等,2001:《我国区域比较优势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
    
    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韦伟等,1992:《中国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2002),华夏出版社。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中译本,1997),华夏出版社。
    
    (作者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