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方圆的出处:怎样建设文明祥和的新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5:37:58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既为城市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也给城市服务、城市管理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同时,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也是我国农村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外来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区如何更好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农村,又该如何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半月谈记者对话社区工作者,就求解社区管理的难点、探索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展开了讨论。(《半月谈》2011年第6期)怎样建设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来自社区工作者的对话 “课后四点班”让打工父母放心,为孩子们带来欢乐求解流动人口边缘化题  在现实而急迫的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需求面前,在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下移到社区的体制现实面前,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也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基层社区管理者指出,当前社区管理的两大难题,首先是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据天津河西区尖山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共有22个社区,是天津面积最大的街道,流动人口比较多,社会问题不少。如租住房屋私拉电线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大量用电、用气、用火安全事故隐患。其次是外来工和当地资方的劳资纠纷多发。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高地社区处于城乡接合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暂居于此。高地社区党委书记施雪龙说:“对外来务工者,还是要把他们当成自己人,时刻关心他们。”高地社区自2003年开始建起“爱心超市”,为在社区居住的新居民提供服务。当新居民出现生活困难时,“爱心超市”可为他们提供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高地社区准备在近三年中再筹集社会捐助资金150万元投入“爱心超市”。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基层社区在管理方面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对流动人口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社区工作者不同程度存在对流动人口不想管、不愿管、很难管的问题。二是对外来人口的服务和宣传教育的资金没列入财政预算。三是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的情况仍然存在,公安、协管、计生等各管一摊,缺乏统一协调。四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肖家河社区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北部,属马连洼街道,也是城乡接合部。2000年的时候,住在那里的外来人员形成了若干“帮派”,四川人住一个大院,河南人住一个大院,社区里打架争斗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肖家河居委会主任杨玉玲记忆犹新。杨玉玲在工作中发现,外来务工者客居他乡,打工生活非常单调,普遍有强烈的文化活动需求。2002年,杨玉玲发起成立了“打工者教育文化协会”,以文艺活动吸引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建设。她告诉记者,自从“打工者教育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各个聚集区流动人口不断地被吸引过来,周日参加“周日论坛”,平时文艺爱好者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一年有四五场大型文艺活动。以这些活动为载体,社区相继成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团支部,这样就把流动人口渐渐地组织起来了。服务均等化夯实社区稳定之基要让社区稳定,就必须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各种必要的社会服务均等化到位。在无锡,社会管理已经确立“大人口”思想,寓管理于均等化的社会服务之中,撤销“外管办”、成立“人口办”,构建新管理模式。无锡市惠山区政府办公室秘书肖建炜表示,无锡惠山区流动人口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均等化水平已得到大幅提高。在教育方面,该区大约有2万外来人口子女,90%以上在公办学校解决了上学问题,剩下的则在当地农民工学校就读。在计生方面,区计生局也在服务均等化上狠下工夫,现在当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率也达到了90%以上。有着11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天津市尖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刁春萍向记者谈及他们是如何提供社会服务的:尖山街道定期开展职业介绍活动,帮助外来务工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保姆、月嫂社会需求量大,街道就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街道提供了免费查体、孕前检查甚至包括幼儿教育等服务。 参与式管理让流动人口迸发活力社会管理不应该是社区管理者们的独角戏。如何吸引、凝聚社会各界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北京、江苏、天津等地都在实践中进行了不懈探索。2009年,肖家河社区“打工者教育文化协会”更名为“新居民服务之家”,下设四个服务板块,第一是“课后四点班”,第二是“社区二手店”,第三是法律援助站,第四是就业服务站。对于其中最受外来务工人员欢迎的“课后四点班”,杨玉玲回忆说,社区里很多放了学的孩子,由于父母打工回家晚进不了家门,四处游荡。就在她担心这些儿童的看护问题时,需要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找到她,希望提供社区服务,于是杨玉玲就与一些高校签订了对接协议。现在,“课后四点班”每周一到周五下午四点准时上课,由三名大学生为打工子弟辅导功课;每周六、周日,孩子们还可以免费参加大学生执教的兴趣班。课后,大学生会带着孩子们做游戏。现在,“课后四点班”人气越来越旺,教室都装不下了。“课后四点班”不但给打工的家长省去了大量的课外辅导费用,而且将许多打工者吸引到社区服务管理之中。在无锡,社区管理者正通过签约的形式,促使社会各方积极有效地协同参与社会管理。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锡惠山区流动人口居住证办证率达到95%以上,劳动合同签订率能够达到89%。协管员分片对人口进行信息收集,督促各方签订房屋租赁社会责任书、劳动用工社会承诺书,以及食品安全、计生和消防等各种合同。此举既提升了各方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意识,又促进了社会化管理服务格局的构建。与此同时,无锡还开展了人口服务工作示范村的创建,把人口服务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镇的考核,年底以考核定绩效。在天津尖山街道,社区管理者们正在探索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比如清洁员,一般都是街道和环境部门来招聘,这些人员上岗后,既是保洁员,也是社区巡逻安全员。创建融合机制构建和谐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新老市民的沟通、理解,社会融合需要相应的融合机制。在流动人口聚居的社区,老居民同新邻居摩擦时有发生,原因往往是生活习惯不同。一些社区工作者不无感慨地表示,这么多年我们在具体工作上强调融合,对这种邻里间的摩擦,居委会都会耐心调解,在一次次的引导、教育中,“城里人”“打工者”的界限与戒备慢慢消失了。现在的尖山街道,老居民们对来自外地的保洁员的认同感非常强。刁春萍告诉记者一个真实的故事:社区一个保洁员妻子不幸得了脑瘤,居民们听说后,纷纷慷慨相助。街、区的慈善分会募集了四五万元,解了动手术时的燃眉之急。从“外地人”到“新居民”,蕴含着社会融合的新理念,需要对当前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完善。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天津尖山街道在其下辖社区设立了“第二故乡联系社”,居委会平时在社区对居民进行统计,形成报告制度。“第二故乡联系社”对困难人口实施救助,如有的外来人口生大病后没有依靠,或因不懂法律出现防卫过当等,“第二故乡联系社”都会及时提供援助。这一方面保证了社区稳定,另一方面也促使外来人口为社区建设做贡献,使得他们能够和社区的老住户形成邻里互助、共享和谐的良好局面。(半月谈记者 许中科) 社区管理的乡村实践“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是我国农村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近年来,山东省博兴县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开展“评选和谐家庭,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在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评和谐家庭建和谐社区3月10日,开发区香驰社区东河东村评选出的58户和谐家庭“新鲜出炉”。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社区不仅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还制作了牌匾。“和谐家庭评选活动是我们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举措,我们希望以此为载体,通过评选和谐家庭创建和谐社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卢跃林道出了举办这一活动的宗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开发区自2009年开始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和谐家庭评选活动。打那以后,每年的和谐家庭评选就成了乡亲们最关心的事。和谐家庭评选活动由村(居)党支部牵头,按照“爱村(居)守纪、以德持家;学习进步、奉献社会;崇尚科学、习惯文明;民主平等、家风和谐;计划生育、为国育才”五个方面进行评选。每次评选,先经村民投票,按得票的多少在村务公开栏内公示3天,经公示无异议的,由村(居)党支部最后核定并报开发区创建和谐家庭领导小组审批。审批后,在村里召开表彰会授牌。东河东村的李成博说:“对这个评选活动大家都看得很重,因为票是全体村民投出来的,谁家的票少就显得抬不起头来。”开发区在村(居)评选的基础上还评出开发区级的和谐家庭。开发区对和谐家庭的荣誉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在每年一次的评选中,对已获评和谐家庭者进行复核,经复核符合条件的,继续保持荣誉,否则予以摘牌并通报。东河东村党支部书记李道乐说:“每年评一次,每次评出20%的户,不说劣的,专树好的。两年下来,那些评不上的自然就坐不住了,现在村里的风气确实在好转。”为减少村民后顾之忧,促进和谐家庭建设,开发区还加大了社保的力度。在发放农村新型养老保险金的基础上,为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45元。各村(居)根据自身实际也为村民发放补助金,比如渤海社区董初村为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补助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再发放90元养老金;香驰社区东河东村则每年每人发放3000元补助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再发放90元养老金、70岁以上者每月再发放120元。开发区还为村(居)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以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两年来,开发区共评选出和谐家庭4000多户。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使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以及邻里关系普遍得到改善,友爱、融洽、和睦的乡村新风正在形成。社区管理向社区服务转型博兴县委书记李家良介绍,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的着力点。开发区在农村社区管理向社区服务转型方面开展了以下实践:成立多种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社区化服务。针对以往农民办事难的问题,开发区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民政、劳动保障、惠农资金发放等具有政府审批职能的部门都在这里设立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在每个社区设有民生代理员,形成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办事找代理”的为民服务新机制。同时,按照村(居)分布情况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事调解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便民超市、幼儿园等,基本上满足了农民的社区生活需求,确保农民能够享有社区化服务。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设宜居秀美村庄。开发区在加快实施城乡统筹道路工程、电网改造工程的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实施农村社区环境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开发区组建了30多人的农村社区清洁队伍,购置了专用的垃圾清运车、道路清扫车以及巡查车。每个村(居)按照300人一名保洁员的配置,建立起了保洁员队伍。村民把自家的垃圾放到门口,每天由保洁员集中收集后运到村(居)的垃圾箱,再由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垃圾处理厂统一处理。开展社区培训,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对适龄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开发区为村(居)18岁至55岁的农民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台账,免费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对辖区内的初、高中毕业生到滨州技师学院学习的,开发区为每生每年发放培训补贴金1000元,目前全区已有225名青年考入滨州技师学院。在原有的农村文化中心基础上,各社区还新建了农民学校,培训内容包括电器维修、科普知识、种植技术、养殖富民等十大科目。目前开发区80%的劳动力经过培训在辖区内企业就业。3月8日,在开发区香驰社区椒园居委会,我们看到了一个功能设施齐全、文化主题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小区内水泥路干净宽敞,道路两旁林木成行,休闲广场前人潮涌动。这里虽然还是农村,但社区里文化设施配置却让不少城里人羡慕——1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区内配套了30多台电脑、8000余册藏书、书法室、棋牌室……社区居民不少都成了这里的常客。(王志强 郝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