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桥矿火锅: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2:54:55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日常法师讲授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一)
日常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卷A面

  今天我们开始修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平常我们前面先要提一个重点,通常我们称为玄义,也就是把我们所要学这个的内容,它主要的纲领、特质,简单的、扼要的把这个重点说明。不过对我们现在在座的大部份同修来说是初机,刚刚进入佛门,所以用平常正规的这种状态来说的话,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到、领会到他的深入的正确的意义。结果呢?花了很多的时间,而得到很小的受益,这个其次。进一步因为他不了解,刚开始听了这个不懂的东西,没有兴趣,把他的热忱会减少,这是一种损失。所以我改变一个方法讲,我头上只是非常简明的来说,而把这个简明的理由,就马上能够运用在我们身心上头的,那么提起我们对本论的一个兴趣、好乐,了解了本论的殊胜,产生一个善法欲。换句话说,一种强有力的欲望;本来这个欲望通于世间的,现在我们这个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这个善法欲是策发我们精进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个,那么才能够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处。换句话说,真正讲修行上去的步骤是这样的。等到我们把本论顺着次第一步一步学下去,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我们再提纲挈领把这样的一部大论,作一个综合的结论,那个结论,以后作为我们行持的准则。实际上这个最后的结论,本来就是在最先应该讲的玄义,这个首先来说明,所以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广论,说些什么呢?简单的说一下。
  菩提,翻成功我们中文叫做觉,大家晓得觉悟;觉悟些什么?平常我们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我们也不必一个一个解释,拿我们最现实的也最具体的说明,我们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么?快乐。昨天说过了,简单的说这样。更深一层的、或者是仔细一点讲的话,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乐得到。当你把痛苦彻底解除的时候,得到的快乐是圆满的,不会有毛病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呢?我们这么努力去做,为什么得不到呢?原因是说,我们虽然认真去做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对我们所做的事情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正确的认识,你虽然辛苦忙了半天,却不一定有好结果。比如说我们生了病,要去找医生,你去找医生,假定你对这个医生有没有本事,这个药对不对,你都不知道,随便找一个蒙古大夫,随便弄一点药吃吃的话,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于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样的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虽然要求这个好的目的,但是因为并不了解怎么去做。
  那么现在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彻底完全觉悟了,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叫做觉,觉悟什么呢?任何一件事情对错,他完全了解了,那就是「菩提」,就是觉的意思。那么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结果的话,不但听到那个道理就算了,还要照着它去做。所以,你照着它这个方法走上去的步骤,叫做「道」,这么简单。
  那么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这个路,一定有它的次第。比如说,我们爬楼梯,一定是下面一级一级上来,没有一个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这个,不要小看它,实际上那个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几样东西。平常我们说:质、量;质是讲这个东西对不对,量是讲这个够不够。我现在说前面这杯水,我要喝水,那么,不仅仅是水对不对,当然不但对不对,还脏不脏,这个是它的质,纯净与否。单单这个质够不够?不够,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决你的渴,还要什么?量。所以,质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这个对不对?还要一样东西--次第。小事情,我们往往不大注意忽视掉了,实际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的。譬如说,举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我们烧饭,我们大家晓得要米,要水,然后要火,把几样东西要洗;这个我们不能说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块儿来,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个米拿来先洗干净了,加了水,放下去烧。你不能说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烧完了以后再洗,那个没有用。烧焦了,你怎么可以?就算不烧焦,烧出来,脏的怎么可以?譬如说烧菜,那是米的话已经弄干净了,烧菜的话你不能说菜从田里拔出来,我烧完了再洗,这里边都是泥巴,然后呢,乃至于有农药,你吃下去,本来给你营养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现在我们说,我们要想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个路过程当中还有必然的这个次第。
  那么下面讲「广」,「广」是详细的来说明这件事情。我这地方再特别说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来讲。下面大家也许说,那平常我们这样,好像听了书本上面,也许你有可能两种反应,大家注意:一种呢?大家如果习惯于平常我们这里教学方式的话,也许觉得这个好像不够书卷气。还有一种呢?也许习惯了,听完了这个,很欢喜的话,就不再欢喜平常我们一般的正规状态。那么这两点我们这地方都要说明改善的。第一种情况,他习惯了文绉绉的这种语言以后,骤然听了以后,觉得不大习惯,那这是难免的。但是我们要了解,你今天跑来听这个东西,你目的干什么?假定说你是学文的,学什么的,那对,用不着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学院里面去,哪一个学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国文学,然后研究西藏文学,写出最好的文字来,根本用不着到这里来。我们这里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讲修持,然后照着去修持的话,证得这个觉悟的、圆满的果。所以真正的重点摆在这里,你不要忘记掉了。所以在这个场合之下,为了适应我们的条件,这样,你慢慢的慢慢的自然心里面,就不会受以前习惯的影响。还有一种呢?有一种在这里听得满欢喜,这个讲的道理的的确确听完了,马上可以用上,很高兴!于是不知不觉又会产生这种心理,在别的地方听见这种照着次第去讲的很多文字,你会排斥他,说:「你看,那些讲了个半天没用。」这种心理也绝不可以,要晓得,他语言文字,是绝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学佛法亦复如是,必定要透过这一个东西,来说明次第的深入,我们才能够懂得。这是我们目前状态,是因为条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它深的地方去,才这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这两种情况,我就事先先说明,避免越到后来,我越是会用比较像学校里念书这样,用各式各样的成语文字来表达,这个首先说明一下。说广论的「论」最后一个,平常我们就说详细的来讨论这件事情。所以从这个题目上面,我们可以晓得,说我们现在学这个东西,就是怎么样从我们凡夫,下脚第一步开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圆满成佛的这条路。而这条路的过程当中,不管就他内容的正确与否来说,就他应该完成的数量来说,以及走上去的次第来说,他都有一个完整详细的说明。我们从这个上面,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你照着一步一步实践的话,就可以达到最高圆满的境界。这就是本论的我们要学的,那么这个作者是宗喀巴大师。
  这个地方,请翻开书本前面有一个彩色的照片,这张照片非常庄严。那么我简单的把宗喀巴大师的历史,介绍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宁附近的人,西宁就是青海省的省会。他生在元朝--元顺帝,顺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顺帝二十五年,相当于公历的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他从小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后到十六岁,就进西藏。因为青海一带,在我们中国靠那个角,包括青海,然后西康,然后四川的一部份,都是藏族的区域,他们信的都是佛教,而是属于佛教当中的密教一支。在这一个藏语的佛法系统当中,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萨。所以宗喀巴大师在十六岁的时候,也受了他师长的影响,进拉萨去求学,以后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个复兴。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这个藏传一系的佛法简单的介绍一下。因为在我们国内平常是少传闻,所以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西藏的佛法开始的时候,是松赞冈波王,那个人,相当于我们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那么那个松赞冈波王就是隋、唐那个时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当中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也碰见我们所谓唐初,那是中国最盛的时候,唐太宗,所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佳话: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给那个松赞冈波王。那个时候进去的时候,带了很多佛经进去;那个松赞冈波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外他也娶了一个尼泊尔的夫人。同样的,那时候尼泊尔也是佛教的国家,所以从这两个地方传进去了大量的佛法。这个松赞冈波王不但振兴了佛法,西藏的文字也是那个松赞冈波王时候建立起来的,他特别派一个大臣,到别的地方去,然后学好了带回来,最后呢?学的是印度,把印度那个母语,经过了他自已的认识以后,适应西藏,造了那个藏文。所以这个藏文虽然跟梵文是不一样,但是脱胎于梵文。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它翻译过去,有种种的方便。譬如说,拿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你说英文翻译成中文,跟英文翻成功德文、法文不太一样,他们西方语言转变较容易,因为他们语言相似,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顺便一提。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的,佛法那个时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后经过了三传,他传到了第三传,一个皇帝叫赤松德贞,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藏王,他又大大的振兴佛法,从印度请了一位大成就者--静命大论师,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真实有三宝,所谓僧伽等等,从那位大师开始的。不过当时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种土著的教,叫做苯教,有时候称它为黑苯教,那个势力很强,民间的鬼神!所以不但民间反对势力很强,而且黑苯教的那个鬼神,还是很有力量的。其实我们现在世间也是一样,你看什么十八王公,或者什么,那种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里边,他们还有他们的咒术,各式各样的这种怪招;所以这个佛法刚进去的时候遭到了种种魔难。这个静命大师,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说:「像这种魔难,我没有力量克服它,现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如果请到他的话,那一定没有问题。」这个藏王就努力去请。这也是因缘成熟,那个时候那位大师也正好从印度向东方走,那么正好到尼泊尔,于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把他请进去了。请进去了以后,这个莲花生大士是显密圆融的成就者,他有种种的殊胜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样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不过因为刚开始,初初建立,虽然刚开始建立了,等到莲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个基础没有稳固,所以很快的又衰下来了。再加上过了一百多年以后,就发生了一个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个赤松德贞又传了几代以后,我一下子记不住几代,有一个皇帝叫朗达玛,他反对佛法,所以皇家听了那个黑苯教的影响,整个把佛法摧毁。那个时候相当于我们的唐朝唐武宗,我们中国历史上面曾经说三武一宗之难,那几个皇帝都是反对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庙拆掉,叫和尚还俗。那个时候朗达玛也是这个样,所以把它彻底的摧毁掉。摧毁掉了以后,那简直是一蹶不振。在我们中国来说佛法已经很普遍了,所以这个三武虽然摧了以后,还可以恢复一点,西藏简直是恢复以后,就不成样子。就这样的,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候,那个教法是非常的乱。平常的时候,大家都是凭个人的想象,这个凌乱的情况我们可以想见。那时候到朗达玛再传的下面另外有一个藏王,朗达玛下面那个西藏的政治,这个政治方面发生过一个政变,那我们不去谈它。所以那个皇室也就分了几支,其中有一支靠西边的一个国王信佛,那么一方面信佛,一方面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这种拥护辉煌,所以他心里面非常痛心,他就发心再去求法。结果他们祖孙两代聚全国的精华,花了很长的一段时候,到印度去请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印度当年的一个最高成就者,关于阿底峡尊者的内容,我们讲到本论的传承、师承的时候,它有一个说明,所以我这里不详细讲。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以后,把佛法振兴起来;从阿底峡尊者振兴以后的西藏的佛法,叫做新教,在这个之前叫旧教,如我们现在听见我们这里国内也有,藏密,属于宁玛,是叫旧教,其他的就是白教、花教、黄教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峡尊者以后,经过革新以后的新兴的这种;当然佛法的中心没变,不过它的作法是比较改善了。经过了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努力以后,它就复兴,复兴了以后,但是毕竟前面那个基础并不稳固,所以阿底峡尊者复兴了以后,慢慢慢慢的,过了一些时候,又开始有点衰退现象,后来经过宗喀巴大师又起来。宗喀巴大师距离阿底峡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峡尊者相当于我们宋朝初年,那么这个宗喀巴大师是元朝末年。经过了宗喀巴大师这样的一次彻底的改革以后,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经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师改革以前,已经是很衰,一下达到那个顶峰,而且能够维持这个局面。经过很长一段时候,现在也慢慢的慢慢的向下,虽然向下,但是它还保持着非常完整的内容在;这一点是我们以前都不知道的。那么幸好民国初年有几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虚大师,这个人真是个大菩萨,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常有一个口号:「八宗并弘」。这个我们换成现代最简单的话我要来说一下。平常我们个人修,譬如说他学禅、他学净;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没有错,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们个人修也必须要走个人特别的路子,一定是一门深入,但是对整个佛法的弘传来说的话,这个不够,一定要各方面的圆满配合。个譬如说我们现在来造一个房子,或造一个寺院,假定说,我今天在这地方要讲修行,你说我造个小茅蓬,反正是一间,那么拜佛也在这里,吃饭也在这里,睡觉也在这里,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说,你要把那个三宝的形相撑持起来的一间大庙,这个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样的配合,那么佛法也是如此,所以像虚大师这种菩萨再来人,他有这样的愿心,结果他门下的弟子,除了我们本来有的台、贤、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谓禅、净等等,关于密教部分,在我们中国内地,已经失传很久,以前有偏于宫廷方面,元、明以来,一直都是这个样,后来虚大师就为了学这个,派了几个弟子,一部分向东去学东密,当年的时候是大勇法师什么的,还有呢,后来大勇法师也到西藏去,那么另外呢,就是现在本论的作者--法尊法师。实际上真正到西藏去学藏密的还是有一堆人,这个里边,结果对目前介绍这个藏密过来的,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功臣,就是--尊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一卷B面

  那么,这个是顺便说一下。刚刚说到宗喀巴大师,把那个完整的教法提起来了,现在呢?我们也有机会接触到,虽然它现在已经向下了,但是的的确确把我们中国古有的东西以及现在这个配合起来,我的感觉,不管我们自修也好,对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无量。关于这个宗喀巴大师,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简单的说一下。宗喀巴大师,刚开始学的时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础上面--教理。所以他头上多少年广学各家各派的东西。他只有二十刚出头一点,进到西藏,没有几年就全藏闻名。换句话说,他这个教理的通达,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以他这样的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到处去参访当时的善知识,没有一个善知识不参访的。然后跟他们广学,那些善知识所通达的东西。而学的内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俱舍,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后自己有圆满彻底的认识。
  说到他这个人的聪明,我讲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就是发生在他身上。他那时候刚进西藏没多久,有一次生了病,去看医生。当地都是最好的医生给他看,看完了以后,把完了脉就用药,这用药大家要讨论一下他的病情什么等等,结果呀,有意思,这个病人,换句话说,宗喀巴大师,他也在这个里边参加他的意见,觉得这个脉相是怎么样,应该下什么样的药等等,结果所有代他看病的医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非常惊讶地说:「这个年轻人,了不起!不是我在这里给他看病,而是我遇见了一个最好的医学教授,上了一课,平常我不懂的东西,被这个病人一讲都懂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这种事情,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想象。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想一想呢?就是说,我们经常拿我们的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一下,那么才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要讲的特质、内容,所以我们现在不妨想,我们现在看病,跑到医院里去,那个医生不要说不讲,就是跟你细细地讲,再详细讲,讲了半天,你会不会有什么印象啊?我们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医学这个东西非常复杂。我们现在的这个病,他譬如说要看你的胸部,这用x光照,一看,就可以看得出来。然后实验报告,说你这个红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没有哦,就把那地方,脉这么一把,要我们自己就把那个脉,根本不晓得他到底是什么一个,只觉得扑通扑通跳几下。就这么这样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能够了解这个,而把当时的名医,都这样说服,这是实在绝顶聪明,这样的一个人,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了解,这样的聪明人。然后广学从小乘开始到性、相各宗各派,我为什么要提这个事情?这个地方,大家停一下,让我们自己做个警惕,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来干什么?修学佛法,你为什么要修学佛法?说目的,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为了达到我们去苦得乐的目的,我们有一个认识,说我们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为对于很多事情,没有正确的认识,一个专门名词叫「无明」。换句话说,我们在无明当中,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执着,我!我!我!这个东西都是错误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这里,唯有一个有正确认识的人,指导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错误,那个时候心里面想排斥这个错误。不但如此还要进一步的认识,怎么样才是正确的,然后照着正确的去做,那个时候,你才能够转化得过来,这个道理很清楚,这个道理才是我们真正第一步应该摆在心里想一想的,所以我们记住,我们现在跑到这地方来学佛,我想没有一个人不同意,大家都会这样想。不过这地方呢,我们进一步的检查一下,实质上的内容,我们跑到这里来,是不是真的学了佛了?这是一个大问题,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们来的目的是学佛,我们也这么说,可是实际上我们学的是「我」,你们会讲,为什么讲学的是「我」?我现在仔细分析一下,你们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来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学佛来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学佛来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听作道理来听,那我也在这儿浪费,你也在这儿浪费。我们往往跑到这地方来,我觉得,我觉得我要这个样子,我要这个样学,是不是大家都有这样想法?我想有。本质上面,应该就是我有这样意志,要学到什么,可是不幸的是,我们所以来,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个根本问题--我自己不认识我是谁?所以叫做无明,我们的情绪,起心动念,以及我们的知见,无非都在错误的认识当中。今天我们看了一本书,佛告诉我们这样,啊!懂了!我真的懂了吗?没有!然后我们是懂了一些什么,就是懂了我们对这一个文字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给我们看的,这个内容很重要。我现在随便来讲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我们常常说这个佛法里面讲空的,你也要得看破啊!你也得放下,一点都没错,你只要能够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对!对!一点都没错。结果你真的看破了吗?你真的放下了吗?你真的自在了吗?我想仔细的检查,不能说没有,但是绝对没有真的做到。我们文字说懂了,但是我们懂的这个文字,就是我们以前在世间上面所认识的这个意义,于是你认识的是这一点,真正派上用场的,也是这一点,你所看破的,世间的一个标准是看破了一点,所以比起没有听见这两个字,或者没有经过这两个字提醒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吗?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当然,看,也没有看见,你放得下吗?根本放不下,因为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们偏偏自己说:懂了!懂了!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于是我们自己觉得学到了,所以这个学到的真正说起来不是佛法,想想看,对不对?我以后经常会运用这个例子,所以一开头我特别强调。假定说在这个地方,大家没有办法真正的体会到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深入,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还是我们平常因为有这个概念,所以往往自以为认识,就停在这个地方,你没有办法深入。在这种情况之下,始终还是绕着两样东西,一个我的见解,我觉得对,你这个「对」,是什么?就是世间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现在你懂得了文字相,这个文字是以世间的标准来说,由深刻一层的认识,这个是没有错,所以可以说你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学佛差得十万八千里,门都没摸到,种下一个因,第一点。然后呢,你的感受,对不起,那了解都不了解,我的感受还是普通的习性,世间的来说人家问文人,文人的习性是什么?讲起来,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是一无是处,就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妇一样,那我们现在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大家喊这个民主,大家喊这个喊那个,看别人的时候,喊得清清楚楚,轮到他身上的时候,做起来是一样的莫名其妙,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了,第一个难关就是这里,想想看。所以这个地方提示了我们什么?我们不要自己觉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处的话,应该要深一层的,好好的广学!不必说我们现在想要样样都学,就是简单地学念佛吧!参禅吧!说实在的,还是不够,这个以后再说。
  那么在这一个地方,我顺便也提佛经上面的一个公案来说明一下。这个法华经,我想我们大家都了解的,佛出世了以后说了很多经典,在这经典当中,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两部经典,通常说圆教经典,换句话说,最圆满的,一部是最初说的华严,一部是最后说的法华。这法华很有意思,它最后告诉所有的弟子,你们每一个人到最后都成佛。先开始说那些小乘的阿罗汉们,平常已经证了罗汉果了,他以为就到此为止,佛告诉他,不!这是方便法门,最后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记。最后呢,乃至于说任何一个人,你只要随便的念一声佛,跑到庙里边,合一个掌,鞠一个躬,乃至于小孩子玩,拿了这个泥沙造一个塔,塔就是寺庙了,就是这个样,都会成佛。当然这个成佛的时间很遥远,不过这里我现在要提示给大家的,是说他授记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最后你要成佛的,你还要供养两百万恒河沙多少诸佛,多少时间以后成佛。看一看!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们看那经论上面,已经无量劫来跟着佛,生生世世跟着他,有这样的因缘,这一世证了罗汉果了,到最后成佛还要转了个大圈子,这个是圆教经典。可是另外一部圆教经典有意思呢!华严,这善财童子,他是十信满心,结果他最后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时间上面是一生取办,说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两个之间,虽然同样成佛,这个时间,那完全无法想象,那是个天文数字,天文数字都无法形容。假定说这个成佛这么差别当中,我说没有关系,反正你到那时候,升了天上人间,舒舒服服,到那时候,突然之间,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还是愿意等一下,因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时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实际上,这个无量阿僧祇劫在这里面,大部份时间是在受苦,受无量无边的苦,那罗汉将来走到佛还要苦,凡夫的话那更不谈,大部份时间都在三恶道当中轮转,痛苦得不得了,这第一个事情。第二个事情呢?转了大半天你最后成佛,不是到那时候说那个佛,自然地掉在你头上,你还是要经过这样的努力,一点都不能少的,这个我们必定要了解。有这样的因,有这样的果,你到最后成佛还是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真正成佛,要做两件事情。那两件,一个要所知障彻底地净除,烦恼障彻底净除,两样东西,那个东西你没有净除之前,不行!换句话说,那个债在那里,你没有还清之前,就是负债的,还清了,什么时候还清了,就对的。还有呢,你要做就要做那么多,什么时候做圆满,什么时候就是对的。这样结果呢,前者走这么长的路,完了以后,同样还要付出这么大的努力去完成,后者一下就达到,他也达到了。这两个比较,对我们有极重要的一个概念,大家记住!为什么?我想如果说我们自己肯努力在这个方面追述一下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一定愿意走善财童子这一条路。这个太冤枉了,走这么长时间太冤枉,因为这个吃了冤枉苦头,对不对?这个概念在那里呢?看下面,这个就在这两部经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说你们将来真正的要学本论的话,我之所以把课排得比较少的原因,你们要肯学,好好地去找各式各样的经论,自己证明。法华上面说得清清楚楚,我啊,无量劫以来,就把那圆满的教法告诉你,告诉你了以后,对不起,你就听不进我的话,总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味口的去做,结果就因为这样,你以为得到了,没有,没有得到。所以它中间说了一个什么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还有印象吧?这个化城喻品,我现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来说明,最重要的意义。就像说,我们现在要去到某一个地方求宝一样,这一条路是蛮长远的,大家一直跟着那个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们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累,大家跑了个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要退心了。佛陀晓得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这个地方,现一个化城,到了,到了!大家觉得好欢喜,结果进了城,喝了一点水,吃饱了觉得很高兴,佛陀就说大家精神振作了,啊!还没有到,下面还有路!那个时候,他就跑起来,那就对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念过法华,晓得这个公案,没有念过好好的去看一看。这个地方,我不强调后面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真正要想学这个佛,应该一开头的时候,先心平气和,耐下心来,把佛要告诉我们的,正确圆满的教法认识了,然后你开始去一口气走的话,这个就是一生取办,否则的话,你急急忙忙去做,这条是远路。就实说来,在我们没有正确了解之前,因为我们毕竟是个凡夫,自己我也一样的感觉,叫我去一听见那个佛法,这么难走,这么长远,谁都会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了解以后,谁都会取后者,因为你害怕的结果,并没有因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让你吃尽千辛万苦!这是个真实的内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说我们能够如法的去了解,这个完整的内容,然后去走的话,倒反而来的省事。在这个地方,我来说一个比喻,说明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现在来造房子吧,这么说,我们觉得要造个房子,夏天太热,受不了,冬天太冷,台风的时候,造个房子。急急忙忙造一个房子,简单一点,只要可以住得进来,只要弄个铁皮钉一钉,是什么都不要。到了那个时候发现,不是的,这个房子不够呀!你要真正的要想达到圆满,不是这样。那么,这个比喻是什么?就像我们现在觉得很苦恼,那么我们赶快要找一个安乐的地方,躲起来。结果我们发现,真正彻底圆满地躲掉这个痛苦,得到这个安乐的地方要佛,像造个房子,要造一个摩天大厦一样,所以那个时候你要重新改建。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往往有一个问题就来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时候,这个老房子拆掉重来,拆掉重来一趟还可以,我们往往有这个毛病,说现在这个一间不够,因为我们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间不够再加一间,一间不够再加一间,东加一间,西加一间,往东面加一间,往上面加一间,往那面加一间,加得非常凌乱,到后来,你简直不晓得它怎么办是好!不过好在我们现在这个架子向两边还宽,实际上它不是,这是个高楼大厦,我说一层,然后呢,二层,对不起,你造三层的话,这地基不稳,不行的,怎么办呢?把它拆掉重来,所以我们往往说造了三层,造一层的时候,觉得马马虎虎,造了再说,要造二层,还可以,造到三层的话,把三层全部拆光,地基重来。然后呢,造了四层、五层,到了那时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来,我们常常做这种事情。我想我们眼前这种感受很多,我们跑到马路上,那是刚造好,过两天又挖一个洞,原来这个还没弄好,过两天又挖一个,原来那个东西没弄好,我们总觉得不方便,现在我们修学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地方不是,我们一开头时候,先把那个基础稳固,说我们要造一个摩天大厦,虽然现在没有这个力量,但是没有关系,一步一步来,我一定要从那个基础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确的认识,一开始有这个规划的时候,你第一步,就把基础造得非常稳固,到了那个时候,一层楼一层楼,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了摩天大厦。当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说非常辛苦,当你造了一步的时候,你可以说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楼,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楼,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楼,你这样的层层上去,到最后圆满的时候,整个的金碧辉煌,那个大小都起来了,这个里边的差别,差得天差地远。刚才那个比喻,虽然好像是很可笑,实际上,我想我们人人感受得到,现在我们修学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这个地方示现给我们看,他们很多当年印度的大德,都是这种风格。所以我们目前,我在这地方特别要说明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这样。在我们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对这个教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不,这个地方并不是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学宗喀巴大师这样,他是一个密的,我们也是要密的,不!这个意思是说,你对整个的教法有了圆满的认识,把你的目标确定好了以后,那时候你进一步选你现在相应,应该走的路,比如对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走的净土,那时候,你才是走的净土,一门深入。那么你会说,同样是净土,你这个净土,跟我这个净土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差得很大。平常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听见了念佛,赶快,往往就是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个下品下生!结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这是一个事实,现在这里我们说,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对不对?对!净土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可是现在,一万个人修,有几个人去啊?找不到几个,这是个事实。那么现在照这个法门做,有什么好处呢?你有圆满的认识了以后,第一个是万修万去,第二个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样。我本来说,我只要去就行了,现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决,而且帮助一切人解决,可是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起见,选我现在最相应的念佛的路子,这样的情况,所以我要去。所以你刚开始去的时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于有一个人就要无上乘,说我现在去念的是要求什么?要求这个寂光净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还分四土九品的。那个时候,当然,我们现在的条件,不一定真的能够达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于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没有关系,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稳。还有一点,因为你的愿心这样,将来一去见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圆满的东西很快,这条直路,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在这个本论我一开头说明,我并不说建议大家要学那一个宗派或者那一个法门,完全不是。这个宗派法门是你们自己选你们个人自己相应的,而是一开头的时候,我们要了解佛法的整个圆满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了正确的了解了以后,然后把你的目标一开始的时候,规划出来,从这一个认识当中,选取找到你自己相应的路,然后你走上去的话,千稳百当,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圆满,念佛照样的念,参禅照样的参。所以这个后面,它会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修行一定是一门深入,这个根本的道理,在这里。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假如你真的一门深入,找到了门还好,不幸的我们往往是什么?在门外空转。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闭门造车」,现在不是,门都没摸到,乃至于在原地踏步,我们自己觉得在修学佛法,就像刚才说,我们觉得修学佛法,实际上,在修学的我,弄到后来,「我」是越弄越大。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妨仔细检查一下看看。平常我们最流行的,也可以说最适应我们现在时代的,就是净土。这个印光大师,是净土的大德,他特别说明,有很多人,弄了个半天,是念佛也好,什么也好,越念是烦恼越重,对不起,弄错了,怎么会呢?就是刚才这个道理,我觉得对了,实际上呢,没有真的对。所以前天说的,未会先会,千万不要!我们修了个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个我是愈弄愈大,那个冤枉苦头吃得太多!太多!不过这个详细的内容在下面,所以我谈到宗喀巴大师,当年修行的状态。他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所以能够帮这么多人的忙,乃至于把整个的教法这样的振兴,到今天我们还有这个受用的原因,就指出这一条路来。这个也就是,我所以选取本论,在这个地方跟大家共同研习的原因。同样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我把那个讲法本身,也完全改变。以后*原则上面都是遵循这一条路,讲到每个地方,总要使我们对它产生一个认识。然后这个认识当中,慢慢的去推展扩大,而不忽视整个的内容。等到我们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慢慢地到每一个程度,然后把整个的全貌安进去,使得我们对于整个佛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这里是简单地说明一下,宗喀巴大师他当初是这样的,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这样的一个认识。所以当年,在他那一个时代,他在整个西藏,可以达到独一无二的,最高的这样的一个地步。现在教法上面,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一下,他曾经同一天讲法讲二十一部论,换句话说,我们在平常讲法,一座一座?他讲二十一座?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卷A面

  好,我们现在继续下去。菩提道次第广论,昨天说到那个宗喀巴大师,他一天能够讲二十一座,最多的时候讲二十九部大论,一个法会当中。他曾经有一次在一个法会上面,他这么说:他说现在末法,我们不管大家都条件差,他想起世尊正法时候的盛况。他就说:在他们那个时代,就是指西藏曾经有过一个很辉煌的法会,在同一个法会里边,有一位大善知识,能够讲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这样讲经的法会讲十一座,每座讲一部论,每一部论他有一个主要的一个内容,然后要旁征博引全部的经论,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我们平常讲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讲十一部;所以很多弟子就都赞叹,所以劝请,请那个大师─宗喀巴大师;他就说假定我稍为用功一点的,也许可能做得到,所以很多弟子们,周围很多的善知识都来劝请;法本身都要非常恭敬的劝请;那么大师就说好那我试试看,所以他就事先马上闭关,一心一意的准备。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了,本来大师已经是当地出了名的,所以有许多人听见这个消息,大家就来请求,说要参加这个法会,这样殊胜难得末法的时候,希望稍微减缓几天,大家要赶来听,所以大师刚开始的时候稍稍讲,经过了又缓了几天以后,结果一天同时开讲十五部大论,实际上讲完了十七部大论,大家是赞叹不巳,以后曾经最高的时候讲二十一部大论,我们单单听见这个数字,只是赞叹赞叹,如果我们将来真的有机会,能够参加这种大善知识的修行道场,那时候才了解殊胜不可思议;他不但如此,于他自己本身的修行还一点都并没有差脱,就这样。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大师本身的成就;关于这一点,我鼓励你们看一看宗喀巴大师的应化因缘集,佛教书局有,同样的我们手上已经发的阿底峡尊者传,他不仅仅是他的传记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有很大的启示,那个就是本论的作者,而大师本身的成就之高,我这里不进一步解释,那个是造者。那么下面就是翻译的法尊法师,他是民国以后的一位了不起的大法师,他是走了没有几年,大概在四、五年吧,我想这是非常简单的说明。现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页,第一页那个论也主要的分成三部分,第一个叫序分,其次正分,最后结分,相当于我们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么这个最前面的那个,现在我们开始的是序分,序分当中又分三部分。第一个是论前归敬,归依跟礼敬,第二个说明造论的宗旨,他为什么造这个论的,这末了一部分就是敦劝,一再的劝我们怎么样去听受,怎么样去听受。现在看文。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我们中文的意思。

【「敬礼尊重妙音」】

  敬礼就是我们说归依,一心恭敬的礼拜,实际上这个敬礼是通于三业,而真正的,由于意业而行之于身口的这样。这个尊重呢,这个原来的印度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我们现在的话叫上师,所以这个上师,我们平常说上师是密教里专门的名词,实际上不是,印度凡是对一个老师的尊称,就叫姑如,那么这个就是尊重,在这地方,妙音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普通大乘论所归敬的都是文殊师利菩萨,论代表智慧,那么论前归敬,这个也是啊传统的一种,一个传统,一个传承。他的意思有好几点,最简单的就是求加庇,除障碍,使得造论能够圆满,对我们学者来说,使得我们了解我们的归趣,也就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宗旨,我们归投,我们趣向,也同样的净除我们的障碍,达到我们得到究竟圆满,这个是归敬的意思。那么里面归敬的内容呢?第一个是说明这个论,造论,那么造论的时候为什么是归敬文殊师利菩萨呢?我们晓得我们的三藏分成经律论,那么论特别是讲智慧的,能够所谓深别名相,了解了以后,然后呢能够启发智慧,而这个在佛法里面,是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作为代表的,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归敬文殊师利菩萨,可以看他的特质而来这个归敬,第一个。下面就是三宝顺着次序来,第一个,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成满无边众生希愿语,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于是释迦尊主稽首礼」】

  这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语意,总括起来就是这个,实际上他这样的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义的,关于这个部分的意义,等到后面讲皈依的时候再说,为什么要摆在后头讲呢?当我们了解这个皈依的意义以后,然后你去皈依的话,我们就可以马上得到殊胜的好处。这样所以在这里对于这个造者,造论的来说,他为了祈求加庇,净除一切障碍,使得造论圆满,所以他这个头上面有这样的圆满的皈依。那么对我们学的人来说的话,一方面我们了解这个造论者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学的人得到的内容,所以假定说我们能够了解了这皈依的意义而去皈依的话,你当下就会得到殊胜的好处。所以这一部分真实的内容,留待后头讲,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们释迦世尊的身跟我们的身有一个不一样,这是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他的,否则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说我好好的,我为什么要皈依他?我这个身体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么佛陀不是,为什么他不是而我是呢?我是无始以来造了种种的染污之业,佛陀却恰恰相反,无量无边劫以来,造种种的善净之业,己经达到圆满的程度,所以以这一种善法,善法是通于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的,现在他是无漏的,所以说妙善,以这样的业,善净之业,所感得的圆满的这个身体,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要皈敬的,我们皈敬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好处,最后们也可以达到佛这个程度,这就是我们最后的目标。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开头第一步就提出来,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论,不是在这里了解一点意思,只是使得我们口头谈话的时候觉得好像有什么好讲的,不是,让我们有这个认识,了解照着去做,使得我们也能够从充满种种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后得到这样圆满的佛陀的这个身体,所以他简单的意思就是这样。那么同样的,我们开起口来,是,大家不是戏论嘛就是争论,高兴的时候就是戏论,不高兴的时候就是争论,实在没有太多意思,佛陀呢他能够成就,圆满满足地成就一切众生,这无边是包含了一切众生,众生什么?希愿,他们这个愿望,最难能可贵、稀罕的,他们的愿望之处,这个就是佛陀的话。我们众生什么愿望啊?简单极了,就是要得到极乐,这个普通世间的快乐,有漏的,有漏的一点点快乐,带来很大痛苦,只有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所愿之处,我们绝对不是得到眼前一点点小小的利益这样。而我们平常开口的,不是戏论就是争论,佛陀却能够满足,不但一个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这样,了不起啊!试想他能够圆满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圆满的,所以这个地方把身体有这样好的殊胜的功德,开起口来有这样真实的内容,那么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因为他彻底如实的了解了,所以下面说。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他的意业是这样的,他能够如实的,如实在的,简单极了,平常我们看见的都是看见事情的一部份,而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见的。平常我们眼前的东西,譬如说好像空气,什么都看不见,没有什么东西,现在科学家告诉这里还有空气在,我们就看不见了,那空气又是什么?我们又看不见,就算科学家也看不见,就像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个样。不要说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看不见,就是眼前随便一样东西,譬如眼前这个茶杯,你说你看见了没有?我不能说你看不见,但是我要告诉你,我不能说你看见,你看见了茶杯的这一面,那这一面看见了没有?没有,你可以转过来,四面看见了,里面没有,总是我们是局限的,那么这局限的里面,就有种种的毛病了,所以真正能够如实看见的话,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圆满无余,譬如说小乘的圣者,他也能够见到一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圆满的,好,我们说简单,我们所应该知道的一切的对象,他没有一点点余遗,而所有任何一样东西当中,他如理如量这样,如理如量的都能够完全认识;因为能够这样完全认识,所以才能够圆满解决这样,所以才能够不但自己得到这样,而且能够满足一切众生,这个是意业;那么这个三样东西也可以说他是身口意三业,也可以说他是法报化三身;这个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语是代表了他的报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来说,因为意业本身的的确确他跟法是彻底圆满相应,那个就是法,那么他所现的身呢?那个现的身的话,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们看不见,现在妙善所生我们看得见的,那的的确确应个人不同的机所看见不同的,菩萨看见他的是报身,众生还没有登地之前,还没有破无明之前,看见他的是化身,而这个化身有在四生六道当中的,所以这个也同时可以说法报化三身;那么总结起来,这就是我们释迦世尊,这个是我们的尊主,就是我们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导师,第一个。那么这个佛的圆满的教法,留传下来的时候,分成功两个大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方便,或者我们说一个是大悲,一个是大智;当他彻底圆满的时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么等到慢慢的向下的话他一定分成功,这个时候用两个菩萨来代表,实际上就是这两个菩萨,能够圆满传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两位?一个是弥勒菩萨代表方便,一个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个偈子。

【「是无等师最胜子,荷佛一切事业担,现化游戏无量土,礼阿逸多及妙音」】

  说现在这个是无等师就是佛,无与相等的,是无等等师,那个佛最殊胜的法王子,这个法王子他能够圆满的把佛一切的事业担子担得起来的,而担起来了以后他做些什么啊?眼前化现无量无边的身体,在十方一切世界当中游化教导众生,这是谁啊?这是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大悲,菩提心就是发救一切众生心这个愿力,然后在这个方面用种种方式,种种方便去帮助别人,所以称为广行。但是你单单发了这个心要去救别人,如果说没有正确的方法的话,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就是智慧。就像我们普通世间来说,每一个家庭当中母亲都是无限的慈悲,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这个母亲爱心是够了,教导的方式不足,结果呢?溺爱,溺爱这个溺爱三点水一个弱,强弱的弱,宠爱反而把那个子女弄坏了,所以一定还要正确的指导,那么这个正确的指导是智慧,我们现在佛法也是如此。前面所说的游戏,这个地方游戏不是我们现在的没有什么事情,玩玩。这个不是。所以这个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他这个菩萨有无边的智慧的光明,为什么说像月亮一样呢?这个太阳晒在身上让人家热得有点受不了,这个月亮光明,照在身上就给人家有个清凉之感。他不是像声闻一样的停止在那里不动的,而他是有种种方便,所以游化这个世间,所以游于毕竟空,智慧扶持,所以尽管他有种种事业,是不受染污,这个游戏是这个意思,就教化众生的意思来说。那么再继续下去,也是另外两位菩萨,那个两位菩萨一个是龙树菩萨,一个是无着菩萨,也同样代表智慧跟方便,一个是深见,一个是广行,一个是大智,一个大悲。

【「如极难量胜者教,造释密意赡部严,名称遍扬于三地,我礼龙猛无着足」】

  这个说那么佛,为什么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圆满吗?为什么还要他的这两个人来教导呢?这地方我们有一个疑问,可能,或者你们根本提不出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说教化不是佛最好,为什么还要菩萨?就算菩萨嘛,十地菩萨最好,为什么还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龙树、无着,因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他们都是等觉菩萨,而他们下面龙树、无着两位菩萨是初地菩萨,为什么一个一个要这样的下来呢?这里是一个问题,那么在这里我先简单的说明一下。佛法本身,他除了如理如量以外,还要一个条件,所谓次第,对我们来说,应我们的机,这个很重要的,如果说我们的机如果说已经到了佛地了,他就现佛身来救我们,如果说我们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后大乘当中又有种种的差别,小乘以小乘的,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的次第。那么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圆满的方法来接引他,在佛出世的时候第一部说的华严,那是最圆满的,可是这个时候不要说我们根本完全不在那个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时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佛坐在这个华严会上,听华严经是如聋如哑,听得不知道他是说些什么东西,我想这个公案,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我们虽然信得过佛,可是不一定体会得到这个心情,我们现在不妨用一个眼前非常简单的例子一说,我们就可以体会得到。譬如今天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大家研究这部广论,不一定,不妨说最起劲最高兴的一部论,我们大家每一个人,听的也好讲的也好,欢喜的不得了,假定说现在带一个其他的不相干的人来,他跟佛法不相应,坐在那个地方,他听得是一点味道都没有,不晓得你说些什么东西,这是一种例子。那么更另外一个例子,譬如说今天是有一个很大的宴会场合,这个宴会场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现,各式各样的大人物出现,我们有机会去参加,结果我们随便说带一个小弟弟,或者带一个小孩子去,那个小孩子去了以后如果回来的时候你问他,说今天你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宴会看见了什么啊?他说不定会说看见巧克力糖,还有没有啊?看不见,不晓得看见什么,那些陌生人不晓得知道什么,可是另外人就看见,当代第一类的大政治家、大学者发表了不起的言论,觉得这不得了,这我想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吧!那为什么原因?下面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华严上面说得很清楚,就是我们在因地当中,是本来没有对这件事情是认真的修行过,为什么不修行?因为你一开始的时候你没有这个好乐心,你也不往这个里边去深入,我们心目当中不相应,为了说明这个所以我刚才说那个公案,反过来说,譬如说我们现在假定说,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们就今天早上我们讨论吃的问题,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于这方面,可是反过来另外有一种人,他就觉得这个东西都是妄分别是愈简单愈好,有很多人的的确确刚开始的不习惯,总希望多一点,那意见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说,他如果说你非常简单的,你看见的很丰富的内容,他看的觉得头痛,不知道选那一个好,随便有一点算了,这个时候说各人自己喜好习性所使,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就显出不同的次第,拿我们来说,我们的根性就是这样,所以当愈到后来教化那个教法的时候,自然而然演变分化成共这么多的次第,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譬如像法华上面讲,不管任何情况你接触到了一点佛法,最后都成佛,可是的确,你进来的有你相应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路,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路。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卷B面

  这个地方的一步一步归敬有个原因,说明本论的这个师承,他是这么样的下来的,这个地方说明本论不偏重于智慧,不偏重于方便,所以他归敬当中方便智慧,同样的归敬,还要说明我现在这个论,是不是针对教那些大菩萨的,而是这么一步一步的下来,你就从这归敬上面可以看得出来,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晓得,对论的来源是这样,而现在教化的对象不是大菩萨,而是一步一步的下来,我们看最后下到什么样的程度。第二个说龙树,无着菩萨,他们两个呢,怎么样的特征?「如极难量胜者教」,这个佛下来降到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但是不管那些经也好,论也好,还是非常地深、广,广是无所不包,深是彻见本源,这个东西是很无可思议,我们不是普通人,乃至于小乘圣者所能了解的,这个地方圣者教,这个很难思量思议的殊胜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别这个地方指大般若,为什么?大般若是圆满的成佛的次第,从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说的非常清楚。而这个虽然说的很圆满,但是以我们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话我们不懂的,我们不懂的,文字会懂啊内容不懂,而且往往由于我们的偏见,我们往往执着自以为懂了,结果害了,所以楞严上面说,着指为月,有一个善知识指给你看月亮,结果你看不见月亮,拿他的手指做月亮,就是没有人深刻的说明的话内涵,我们不知道,所以殊胜的教授,要经过一些解释,那个解释的人,也必须具足他相应的条件,那么这二位能够把殊胜的教授,造种种的解释,把里面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来教化我们这个众生,因为得到这个佛法的教化,然后这个世间才能转染为净,这个才是真的庄严,庄严本来是颜色,这样我们房子里面都是脏的,拿好的东西,现在世间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来庄严,因为他这样,所以他「名称遍扬于三地」,这个三地是指天上、人间或者地上跟地下,这样,那么这个是谁呢?就是代表弥勒菩萨一系广行的无着菩萨,以及文殊大士深观的龙树菩萨,这是表示了它的传承,这个印度非常的重视,其实到了我们中国也是一样,那个师承非常的重视,不要说佛法,世间学问也是如此,可惜很遗憾的,我们现在末法了,这个师承没有,自己看看书觉得懂了,实际上差得十万八千里。所以谈到这一点,我自己内心上面有一个感受,最早以前我那个时候看书曾经看过几个公案,那个紫柏大师是明末四大师,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个时候人家称他为紫柏尊者,因为他的成就,他大彻大悟了,那么他大彻大悟了以后,他自己就好辛苦也参了个话头,祈请,传记上面描写他用功的情况,以至头面俱肿,这个头面身体都肿起来,这样后来就开悟了,开悟后他说了一句什么话?假定我在大善知识如临济德山会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这般?那我们单单看那个传记就好像轻轻松松的几句,现在我这个简单的跟你们说一下,先看头面俱肿是什么情况?我们无法想象这头面俱肿是怎么一回事,不大晓得,那么这个地方,我提一个,这也是现代的人,这个人将来你们有机会见到他的,今年还不到四十岁恐怕我忘记掉了,有一个时候他自己一个人用功,干什么啊?闭般舟三昧。那个事情也不知十几年了,那时候我刚去从美国回来,回来了以后,他一见我回来,就来找我跟我谈,说他也在一个佛学院念书,我说你去念佛学院就去念了。他也跟我说,我实在在这个地方念不进去,我也晓得他是个修行人,现在一般的佛学院里面多弄课程排了一大堆,还要什么英文还要什么日文,他尤其是没有兴趣,后来我就说你这个既然念了,好好的把剩下的三年念下去,他说法师你回来干什么?我说我回来要闭关,我就跟他简单的说,他跟我一直住了三天,后来他就回去又开始,然后做那个般舟三昧,没有人知道他,我说这般舟三昧,不这么容易,你不要冒冒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这样做,告诉他这个办法,其实我也是外行说实在的,不过因为学过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点,我就告诉他,所以他回去了以后他就写信跟我说,我现在怎么开始,当然这个跑,绝对不是说我订一个功夫一口气,晚上这样那么先慢慢的次第,照着那几样重要的东西第一个,第一个就是外缘,这个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二断,那么然后自己准备的功课,一方面准备功课把那个身心调治然后,后面开始就每天开始走,刚开始的时候试试走二小时,走总觉得很辛苦,走了以后慢慢觉得就好了,开始变成三小时变四小时,到后来慢慢的可以每天走到二十小时,就这样。这不容易,你们没走过,觉得二十个小时轻轻松松,你们走走看,不要叫你们走二十小时,就叫你一口气走二小时,就受不了。我另外一个经验也是,那就是在纽约乡下,有二个学生,一个是外国人,我们刚去的时候他们就修行,我说你们不要急,他们急的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没办法了,反正你上面这个大殿很空,你就去试试看,他也是弄个功课表摆在一天,一天不知道怎么苦熬过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说这个不行,「为什么?」在那里觉得上半天还可以,到下半天,坐立不安,自己说了的不出来,不出来又不行,到后来熬到晚上实在不行,所以这是包括我自己的经验,我周围的人,我刚才说那个人熬下去,走走……他第一次三个月并没有什么多大的效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后来,他就发生了什么现象呢?发生了水肿,那个腿都肿了,要我们那稍微受点苦就受不了,他那个开始一点肿,他已经听说过,古人的经验,没有这个意志克服是绝不可能,他那个手按下去的话,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个洞就不回来了,就这样,然后呢要半天,他慢慢有这样,这样的厉害法,刚开始脚,到后来那个大腿,到后来到那个下半身整个都肿了,他还是咬紧牙关做下去,到了三个月没什么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来。第二次又来。第二次来了情况就不一样,就这样,他那个时候描述到后来到二十小时以上,他说他四边中间都不靠的那个佛堂那个佛像摆在中间,走过去,他有的时候实在累了,累了跑到墙壁上这么轻轻一靠,一靠就睡着了,一靠马上睡着了,睡着了马上咚跌下来,再爬起来,有的时候坐地上想不爬起来,又不可以,那撑了半天又撑了又直在那里,又不能靠到墙,一靠到墙他马上就睡着了,这么严重法,这个意志力,意志力这种情况之下,但是他慢慢的慢慢的继续下去的话,有意思,来了,境界来了,然后产生轻安,然后呢慢慢的消掉了,后来他那个轻安的心理的无比的清凉,实际你心理上如果没有的话,绝对没这个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二个条件,一个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不行的,还有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照这个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下去,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指导的话,得不到正式相应的这种境界,正式相应的境界得不到,白吃苦没有用,没有用,所以他二样总算都得到了,后来身心上慢慢的消了,他感到无比的清凉,那个所有世间烦恼,这个清凉,无法形容的,你们真正用功,你们一定体会到,那是种无比的欢喜,那么清凉到什么情况呢?我普通可以说的就简单说一下,他这么辛苦法,平常他的食量也很大,因为我们刚出家的都是大家持午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等到你开始持午没有多久刚开始不习惯,等到你晚上多久不吃的话,胃口非常好食量很大,我们平常有那个钵满满的一钵,有的时候还不够,还要吃二餐,到后来他慢慢的饮食减少,他每天我们这个小碗,稀饭稀稀的大半碗,不能再多吃,多吃吃下去,而一天最难过的时候,就是吃过饭那个半个钟头,吃过饭那个清凉的感觉就没有了,就这样,身心都会沉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好处慢慢的……慢慢的相应了以后,夏天像蒸笼一样,他还戴着个毛线帽子,像会冷一样,他也不觉得,不觉得热,今天倒拿掉了,因为他在那前两天才感冒。然后到了冬天,到了冬天我们晓得这里的天气还是蛮冷,他还是那个帽子,还是那件衣服不觉得冷,所以他真正的来的时候,不是我们说硬作的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我这地方我倒顺便的提起来他那个公案,他做的过程当中非常的辛苦,他一共试了三次。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离开那个开悟还远的很,还一大截,这样所以我们平常听别人家说很容易,头面俱肿,好像一个故事,如果你们自己试一试就晓得头面俱肿辛苦的状态。还有真正疑情现起的时候,那个参禅疑情现起也蛮有意思的,到那个时候你的脑筋里面,没别的东西就是这个疑,假使你是念阿弥陀佛,说念佛的是谁,就是人家形容如人欠万贯,欠了人万贯钱一样。债主逼在那里不晓得怎么解决,或者是说你被人家被倒了万贯钱一样,你不晓得用什么方式,心里老是放不下要回来的那个味道,他什么东西说打不散搓不开这样啊,你们反正这种东西,所以说你只有正确的体会,好辛苦好辛苦,而且往往是经年累月的这样来,结果他说如果在临济德山会下有大善知识的话一棒醒了,一点都没错,这个善知识这地方特别说明这个善知识的摄受的重要,那么像这种事情,也就是说平平常常我们自己单单凭自己的这个,不管用功也好,认识也好,都需要经过这种过来人的指点。那么现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那他们两位,把佛最殊胜的东西解释说明了,让我们深入体会到,结果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我们人间,是天上,天下,无所不及。佛陀在经典当中也悬记他将来末法当中能够振兴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的恢复的就是他们两位。那么再下面呢,看下面一个偈子。

【「摄二大车善传流,深见广行无错谬,圆满道心教授藏,敬礼持彼然灯智」】

  这个传承继续的下来,现在又有一位大善知识,那个大善知识,就叫做阿底峡,阿底峡西藏人对于这位尊者的尊称,他是印度人,对于印度人,相当于我们中国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间,相当于公元的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么这个大尊者,他是东印度的一个王子,从小的时候,就一心想出家,绝顶聪明,我给你们那一本书,你们好好的看一看,他只有十几岁,就随便学了一点世间的学问─因明,这个因明对我们来说很难学的东西,十几岁他也听人家讲了一遍,就运用这个因明的理论去跟人家辩论,把当年印度最负盛名的那个大学者辩倒了,好不得了,将来如果你们真正的深入,你们都有机会学因明,你晓得因明这个东西非常难学,这个地方说明,这个阿底峡尊者是何等的聪明,他的出生这么的好,后来出了家,出了家以后他从小乘,大乘,性宗,相宗,无所不精,无所不通,到最后是在印度算起来,印度佛教界的顶尖。他的传记后面有简单的介绍我在这里不说了,他这位大德把上面所说的两个传承,两个师承,一个代表深见,一个代表广行的大乘的教法,这个教法、这个传承善巧无误的这个传承,他又把它统摄起来,不但统摄到身上而且圆满没有错误,把这个东西归并起来,这个是佛陀的中心的教授,那么这位尊者,现在来敬礼他。这个地方我们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佛陀这个是圆满教法的根源,那么他这个圆满的教法是主要的内容是分成共大悲跟大智,或者悲智二点,对我们来说,悲是圆满我们的功德,是福德智是,所以功德能够得到圆满进步,而不是有漏的话那就是靠那个智慧,换句话说一个是报身因,一个是法身因,那个化身就包括在报身当中的,就这样。那么这个东西,他演译成教法时候这样的下来,下来然后当机慢慢慢慢的低下的时候,所以留在世间的教法,他也同样的慢慢慢慢的层次,或者程度的降低,所以第一个是有二位等觉菩萨,最高的人,在下面的话,次一层就像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教书一样,现在是大学教授,可是现在我们只有中学,小学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学教员或小学教员来教我们,这个是为什么到后来又传到一个人,他下面这个人又不分成二部份呢,而是说并到一人身上呢?这个有他很特殊的道理。因为当一个教法流传下来了以后,他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偏向,特别讲智慧的人,偏向到后来往往把这个方便这部份会忽视,反过来讲大悲这样的话呢,他会把智慧忽视,譬如说我们世间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讲那个事业的,佛法事业讲佛法事业,事业推展的很广,但是他跟法慢慢的往往有点脱节的现象。另外一种呢,他就讲如法,讲如法但是他那个事业慢慢的就慢慢的缩小,这个我们就不大容易产生圆满的这种答案。那么假定自己修行来说那个没有关系,如果你想把那教法圆满的传开的话,这个就不足。所以在任何一个时候,总要把这二样东西能够配合调合的恰当,那这个教法才圆满。同样的我们学的时候,也是如此,是我们每个人有我们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说你在这个地方你能够注意到这一点的话,你这么走上去的话,最省事最圆满,偏重智慧的人呢,不要忽视这个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视智慧,要不然我们很容易的了解,你讲处处方便,现在的话,方便出下流,完了,等外面看出下流的话,看成一团糟,实际上对我们来说的话,这结果是堕落。尽管你一番好心,说我要弘扬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狱里去了,不修还好,所以,任何时候要把这二样东西圆满的配合,这是很重要的,那么现在这个尊者,就在这地方示现,他就是这样,他能够把这个圆满的教授,一点没有错的配合起来,这样,所以他本身示现的位次我们不知道,根据他的传记,他刚出家的时候,刚出家就证得那个量是什么,加行位上的位次,加行位相当于中国的大师当中选一位的话,是天台的二位祖师,天台智者大师及他的老师慧思禅师,那高不可攀,这个有一个祖师就是憨山大师,就是明末四大师也是,一般人把他推崇为明末四大师之首,就说四个人当中最高的,人家问他说「大师你这么了不起,比之于古人啊」,他要找几个古人跟他比一比,他那就随便谈几个,天台智者大师,憨山大师怎么说?「我怎么可以跟智者大师相比,那我只是开悟了得佛性,大师的位次高的不得了」,我为什么要特别举这个例子呢?我们因为你没有真实的认识我们种种,增上慢心很容易生,往往人家听见大彻大悟,好像那个大彻大悟成了佛一样,不是,大彻大悟有层次不同的,凡夫也是个大彻大悟,也可以就这样,然后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师也是,那我就特别说明一下,像憨山大师这么了不起的人,看那个天台智者大师这么高,然后呢,天台智者大师,他最后走的时候,人家弟子问他说大师你证得什么品位啊?我只登五品,那还是在观行位当中的人,他的老师才是在相似位当中的人,我们这位阿底峡尊者,他不是最后,他刚出家的时后,还没有出家,他去参访善知识,有几位他那个善知识,最起码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萨,就告欣他他自己的经验,然后他照着修持,当时就证得他老师相应的位次,这样高的一个人出家,然后几十年。那个时候他参访善知识十几岁到七十几岁死,你可想而知道他多高,但他没有说明,至少从我们现在有的传记当中他没有说出来,我自己到了什么位次,这个没说,但他至少说明了他这个大师有把佛陀的这个教授圆满的摆在这里,这所以为什么当年在印度他的所有一切的宗派都崇奉他,你念佛的你跟了他一定成功,你参禅的跟了他一定成功,不管你禅,净,律,密,教,因为他得到圆满,所以这个地方他这个的表示这个传承有他的殊胜的意义,那么在下面这个除了正知以外,其他的相关的,旁边的一些什么人,下面那个偈。

【「遍视无央佛语目,贤种趣脱最胜阶,悲动方便善开显,敬礼此诸善知识」】

  这个除了这正统的一脉相传的我这个师承以外,其他的相关周围的这些大善知识都在里头,而大善知识每一个条件都是遍视,这个遍是普遍,他没有执着的,而是无央一切诸佛的这个经教,他了解这个道理而且都是贤种,种,就是种性族,平常我们说三贤四圣,真正具足善根已经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这个行者的,最胜阶,表示大乘的这样的那个祖师们,由于他这个悲心的关系,所以用种种的善巧来说明这个佛菩萨殊胜的意义,教导我们的那些诸大善知识,这个是归敬,也是一方面归敬求加持、消业障,另外一方面表示这个传承,也让我们知所归趣,所以我们真正要学佛法的话,最重要刚才说的你要得到善知识,那么什么叫善知识呢?后面会详细说明,可是这个里边,真正要了解这个善知识你没有智能辨别不清楚,有一点容易的,那换句话说他的师系如何?他的传承如何?这个东西大家不能乱的,这一点我们不必用智慧去辨别,你能够找到这个话,确定都是圆满无缺的善知识,所以,他这个地方也简单的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本论真正殊胜之处这样,那么再下面那个呢?第二个造论的宗旨,有了这个归敬以后,那么他要开始造论,说我造这个论,是为什么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那我们看一下。

【「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

  说这个,现在很多修行的人,瑜伽翻成中文叫做相应,真正讲修行的不单单是嘴巴上空讲的,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他行持相应,所以统统瑜伽分成境,行,理,果,说什么境界我们所对的,那么你怎么去行持?根据什么道理?产生什么结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有什么结果,一步一步的,不是单单讲一个空话,现在那些修行人,他要讲修行,但是不懂道理,请问你,不懂道理,这道理是告诉你怎么修行的,你怎么修法?现在变成闭门造车,实际上闭门造车,多多少少造了一点,但是他在门外空转,转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仅仅是忙了一生,多生多劫这么空忙,这个很可惜,这个很可惜,那么说好好既然要修行,多了解,多闻,多闻的话呢?广闻不善于修要,听了很多道理以后,他要在文字上去摸索去了,不善巧这个修行,这是一种。还有一个毛病,他听了很多以后自己不修还专门管别人闲事,这个事情的的确确是很容易,因为我们众生的常态,平常我们这个任何一个人无始以来我的习气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别人很容易,那么,世间的人来说,他那个标准本来世间的标准,大家马马虎虎,现在你修学佛法了以后,了解那标准提高了,结果你提得很高那个标准,拿那个标准去照别人的话,那害了,像个照妖镜一样,一看世间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没有一个象样的,只有一个人没看见─自己,就是这样,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卷A面

  上面我们讲到造论的宗旨。为什么要造本论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么呢?那么我们已经简单的说明了一下。今天继续下去。说现在,这个现在不是单单我们目前,在宗喀巴大师时代,离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个时候的状态,就实说起来,这佛法实际上的传承的情况要比我们现在好太多太多,可是那时候的局面如何呢?讲修行的人多听闻,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须了解了为什么要修行,这个力量会推动你去修行,更进一步告诉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过程当中,对、错、结果的验证等等……。这个都是要事先理论上了解了,你才能够去做。现在你都没有这个条件,你请问怎么修得好?结果就产生了讲修的人虽然想修,却不一定得到正确的结果,通常我们说盲修瞎练,弄了半天浪费了一生时间,实际上这种恶习养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那么另外一种呢?说原来修行必须要从听闻佛法开始,所以他就依照着次第说听闻,本来听闻了以后,应该进一步把所了解的,紧跟着去如何验证,这个才是真正听闻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错误,说听闻的人,他又不好好的去修行。所以广闻的人又不能认真善巧了解这个道理。结果这么一来的话,广闻的人就变成功空口说白话,修行的人就变成功盲修瞎练,这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是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见有这种状态,譬如像六祖大师,他自己本身可并没有广博的认识,他为什么这样好呢?这个我们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经积累了前面这个基本,基础已经有了。对世间来说,我们所看得见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个佛法来说,那是从前面无限到后面无限。那么修行这个阶段来说,就是从最开始一点不认识,接触佛法以后步步上升,到彻底究竟圆满,这个里边一定是经过:怎么样触发那个动机,然后亲近善知识,如理的听闻圆满的教法,听闻了以后,如理思惟,然后认真去修行,这是必然过程。
  而这个要经过多生多劫,所以有一类人,他前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了,所以这一生出来,他不要做这个基础,正规一般状态大部分人来说的话,这个我们应该有的认识。如果你不认识这个,然后断章取义的来说、来看的话,这个不合适,是教法的错误。假定这样的话,那我觉得我们不必仿效六祖大师,仿效六祖大师已经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师是听了一偈开悟,也只是开悟而已。佛乃至一偈也没听见,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最后坐在这个尼莲禅河边上面,到了晚上抬头一看,看见月亮,就大彻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说我们真正能够这样的话,仿效六祖大师也太没有出息了。为什么要仿效六祖大师?要我的话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个上面,抬起头一看成了佛了。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
  所以因为前面这种情况,不是偏于这个,就是偏于那个,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产生了种种的缺陷。所以说:「观视佛语多片眼」,对于佛的道理都没有办法得到完整的认识,都是残缺不全的。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好的指示。平常我们像瞎子摸象一样,是的,我们是摸到了象,那是我们应该有的认识,是摸到了象,可是我们毕竟是瞎子摸到一部份,千万要想办法多体会、多听闻、了解全貌,不要执着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自己对认识方面是这样,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没有力量能够善巧的辨别完整的这个佛法的道理。本来这个理解辨别,应该是说两点,就是理智的辨别,这个地方用言字有它的道理,简单的说一下。通常我们作学问常常有一句话叫真理愈辩愈明。
  是!你一个人也可以思惟观察辨别,可是的的确确不如在学者彼此之间共同论辩往覆推敲这样好。譬如我们世间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个人坐在这个地方,也许你觉得没劲,但是两个人碰在一块儿如果谈什么问题,大家辩起来,平常我们常常说抬杠子,或者佛门当中叫冲壳子,这个抬起杠子来,冲起壳子来,是越冲越起劲,越抬越起劲,这劲就提起来了。
  那么修学佛法的人亦复如是,我们能够善巧利用这个特长的话,我们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功效。不过这个辩论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比如我们现在经过陈那、法称二位菩萨净化以后的所谓因明之学,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个辩论的方法,这个是在修学佛法当中一个最好的工具。所以这个地方说,我们理智上面的辨别能力也没有,修学上面的这样的学辩的力量也缺乏。自己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样,又不能善巧的去辨别这个完整的教义,所以总归走偏走错,因此对这个圆满的道路,这个佛指示我们正确的这个我们就走错了,所以下面说离开了智者欢喜的道路。
  那么要晓得我们真正修学佛法它须要很多条件。圆满的佛法,通常我们来说,说悲、智。然后说性宗、相宗,次第上面次第下面依着上去的话说闻、思、修、慧,戒、定、慧三学,每一个方面,都层层构架,因果相循,这样的上去,这绝对不是片面、局部的,要想得到圆满的引导的话,一定要有殊胜的教授。这个「教授」这地方要说明一下。教授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经过善知识把这个经论里边,换句话说经论就是诸佛引导我们凡夫,从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圆满的这个内涵,这个里边重要的关键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后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关键的地方,这个就是教授。譬如说我们常常看一本书,看过了以后,并不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里边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关键在什么地方,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间,怎么样互相配合,那么小乘,然后怎么样的层层上去,这里边都有它必然相互的关系,你能够了解了,这个时候它是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往往会产生种种流弊。以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常常听见一句话说:性相绝裂,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二只角一样,各是各的,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须是互相相辅相成,这就像钢筋水泥一样,两个钢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钢筋,那个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结构,现在你把它拆开来了,骨头是骨头,肉是肉,乃至于说这两个你不能配合的,这岂不是很糟糕吗?这个差在那里呢?就是没有得到这个正确的教授,现在要殊胜的教授,你能够得到了这个东西以后,才能够把佛所说的圆满的道理能够认识。
  那么说到这里我顺便提一下一件事情。比如我们经常这么说,大家也了解,目前佛所传下来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有两部圆教经典。所谓圆教经典就是最彻底圆满的把佛自己要深证、内证的经验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从我们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圆满的这个程度,所有的内容都告诉我们的那个经典,叫做圆教的经典。一部是法华,一部是华严。是求它的总相来说,换句话说就最后的结果来说,法华跟华严说的都是最后究竟决定成佛。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去看的话,这两个之间就有绝大的差异。法华一开头的时候是授记,乃至于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个人都成佛。最后不要说证罗汉果,随便一个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触到了佛法,留下那个种子的话,他最后也成佛。所以法华里面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个普通的人以散乱心,就像我们普普通通跑到那个庙当中看见了佛像很欢喜,南无佛念了一声佛,他最后这个种子也成佛,说明这个,他究竟一定成佛。但是这个成佛的时间上来说,却是从种下这个种子到最后圆满,不晓得要经过多长多远的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那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不要说是个凡夫,就是一个证了果的小乘圣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们都还要经过很长的天文数字的一个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时间这么远。
  而另外同样的是圆教的华严呢?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一生取办。这差的天差地远,这差的太远太远了。假定说这个两者时间当中,反正说慢一点成佛没关系,那个时候我们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点,要晓得这样的天文数字那段时候的话,极大部分都在恶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现在这种痛苦叫我们受一点点都受不了,何况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对我们是绝端重要的一件事情。这里边两者同样成佛,而真正决定的关键,如果我们有机会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择的话,是决定会找那个快速的,绝不可能说慢慢的来。
  现在这问题说,那二者当中,为什么一个这么快一个这么慢呢?那就是这样─你有没有得到圆满的教授教诫?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办。否则的话,对不起你就是转这么大圈子。这个关键是没错,哪来得到那个圆满的教呢?要有殊胜教授。所以大师看见了这个内涵,又鉴于眼前这个状态,所以他说我见已来解释这大车道,告诉我们这个才是走这一条大乘的圆满的道路。
  平常我们常常说大乘而不用大车,那个地方大车是有个原因的。法华经上面这个羊、鹿、牛车那个譬喻,佛就告诉我们,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东西给一切众生,所以比喻当中说不同的根性引诱他,但是最后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车。所以这个大车道就是表示这个才是真正最圆满,最彻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现在大师就见到了前面的这种不理想的情况来解释,原来这个才是最殊胜、究竟、圆满的道路。从这地方我们就了解本论真正的内涵实在是无比的精采,无比的圆满。
  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的话,我当初修学佛法以后,也是遭遇到种种困难。那个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间有种种诤论,乃至互不兼容,可是对我们毕竟比较更隔阂一点。
  南传是小乘的,我们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们目前来说,我们同样是大乘的,对不起这里边又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有说性宗,有说相宗,然后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讲修行的,有人讲这个,乃至于同样的宗下,对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样的念佛,它又有这样的不同的法门,大家互相彼此间不能兼容,实在是觉得不晓得怎么办是好!
  一直等到接触了本论,乃至了解了本论了以后,不但把这个问题整个解决,彼此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间都是互相呼应。所以真正的关键就是我们没有了解圆满的教法。这地方我要随便一提,譬如说我们现在修行,那么大家也许误会了,要我们样样学会了以后然后再来,不是这个意思,照样的你念佛的是念佛,参禅的是参禅,可是假定你善巧的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你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结果是大不一样。
  我现在随便说一个例子。譬如我们目前来说,这个念佛是最多,实际上也的的确确适应我们目前的机,是最善巧的一个法门。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要想解脱这个苦恼的最善巧的法门,莫过于念佛是千真万确,但是祖师告诉我们说这是万修万人去,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什么我们修了半天修不去?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吗?当然这个原因很多,这个地方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说我们所以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业障很重,而我们的智慧资粮不够,所以我们要把业障尽除,然后资粮积聚了,然后你拿这个功德回向,如果够的话,你就能够往生,这是很明白的一个道理。
  现在我们其他的不谈,说现在为了要求念佛,然后我就单单念佛,这个好。可是我们往往产生一个问题,因为刚才说的,眼前事实上面大家没有圆满的教授,往往除了自己走自己的这个一门以外,往往彼此间不能互相认识,乃至于排斥。「排斥」这事情是有非常严重的障碍的。
  佛说的清清楚楚,他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求各式各样的法门,所有的法门无非是解决一切众生的种种方便。法无大小,本身最主要的应机。而每一个法都经过佛无量劫舍头目脑髓,这样积聚起来的,所以它有它的无比的价值在。我们现在随便轻轻易易的否定它,毁谤它了,不知不觉当中造成功这个谤法的障碍。我们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有办法帮忙你忏悔解除,你谤了法,对不起,没有办法。结果我们现在修行的人自己谤了法了,请问这个是什么?增加无比的障碍。你说辛辛苦苦的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随随便便排斥别人,产生了绝大的障碍,你这样的一点点你就能去了吗?不但不能去,而且是积累了很多罪过,所以在这一点我只随举一例。
  那就是说,假定我们了解这个大概的,也不要说最彻底圆满的,有一个稍微深一层的认识,那时候我们晓得是没错,修学佛法须要这样的圆满的。眼前只是限于目前的状态,没办法真正的深学广学,将来我决定要深学广学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种下一个要深学广学的因。所以怀着这个非常惭愧的心情,现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这个大善知识,念阿弥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旁边的人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学他的禅也好,如果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我想我们就会这样想:对啊!这佛法在这世间真不容易!佛陀经过无量阿僧祇劫舍头目脑髓,积累的这个圆满的教法,流传在世间,我们诸位修学佛法的佛弟子应该努力去把它弘扬传持,而我现在力量不够,只能念佛已经感到惭愧,现在看见他却是能够弘扬教,他能够弘扬禅,我赞叹欢喜的不得了,在这种状态当中必然结果。是的,将来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够,所以我现在念佛。眼前单单如果是每个人像我念佛,那个佛法不是慢慢的慢慢的只有这个,别的没有了。幸好他在这样努力,我就非常赞叹,非常欢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结果一方面你赞叹别人增长自己的功德,一方面我也赞叹你,你也赞叹我,佛教彼此互相赞叹,于是这个教法也旺,我们也增长功德,不影响你的念佛,你在这种状态当中,有什么样不同呢?
  前者尽管你念佛可是因为你谤法造下了绝大的恶业,念得的一点功德被这个恶业抵消,还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明明是万修万人去的最好法门,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现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变,却是产生这么大的功效,第一个。第二个因为你因地当中已经这样想:我将来一定要求圆满的佛法,我现在先走这个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极乐世界以后,那个时候你心里想一想,现在到了,现在我要广学深学,你很快的这个因又启发,所以这条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话你尽管到了那个地方去,你种下去的因,到那时候发出来的芽,你还是会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时候,你重新要去忏悔等等,岂不浪费很多时间吗?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认识的。不管你是准备走圆满的路子,不管你目前走那一门,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认识,所以这个圆满的教法,对我们实在太好太好了!
  那么现在大师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诉我们,主要的是能够把圆满的教法留在世间,你们能够圆满的学固然好,其他的人只要你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后,自己用在那里,那一部份都得到好处。所以他把这个圆满的教法解释,他自己本身也看见了这个事实,了解了这个道理,他心里面是非常欢喜。有这个圆满的教法,整个的弊端可以救,整个的佛法可以兴,而这个正是佛菩萨一向的志愿,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说,故我心意遍勇喜,真欢喜!这欢喜的情况是遍而勇,不是说浅浅的,小小的,因为诸佛菩萨的心量本身这个状态就是这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卷B面

  诸佛菩萨的心量。本身这个状态,就是这样,这个是他造论的宗旨。他是这样,对于最后有一点说:登座听受,听完了以后,又一再的谆谆善诱告欣我们:「你们好好的要听,要照着这个去做!」

【「诸有偏执暗未覆,具辨善恶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诸具善者专励听。」】

  现在上面是有了这个圆满的殊胜的教授了,这个教授对我们来说,是引导我们走上最圆满知见的大路的。但是并不是人人能学的,要什么条件呢?下面这个就是;凡是具有这种条件的人,那一个偏执暗未覆,这个偏执暗可以总别两方面来说:总的来说,就是我们愚痴无明的种种障碍,分别的来说的话,偏就是不偏于断也不偏于常,佛是中道说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属于一切,不是偏于断边就是偏于常边,这个偏。执就是执着,这个执着是无量无边的,归纳总说起来,人我执、法我执。暗,就是无明暗,这是根本。凡是没有为这个所覆盖的那些人,单单够不够?不够!还要什么?还要具足辨别善恶的这个能力。这是什么能力?妙慧力,这是智慧,这个智慧是胜妙的智慧的力量,他还要具足这个力量。所以不被上面这种偏执暗所覆盖,又有辨别善恶殊胜智慧力量的人,够不够?还不够!他虽然有这个辨别的力量,但是他心里没有好乐之心,没有用,还要有一种好乐、欢喜,说我要求这个,它有什么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别善恶的力量,而又没有被种种愚痴黑暗所障碍这些人,那为什么说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就实说来,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条件就不是人人具足,这话怎么讲?我们也许会怀疑,怎么会人人想修行?对,依我们现在佛法来说,的的确确不是人人想修行,现在不要说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难之又难,怎么会说是人人要修行呢?这个道理简单的说一下。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我们这地方要来找一找。平常我们说佛法,什么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就头痛,这么多的书,然后看起来是一窍不通,讲起来是大小性相显密,又叫你莫衷一是,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说你能够很深入仔细地去探索他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单纯极了,什么目的?两个字:「苦乐」。去掉苦,圆满得到乐,就这样,以这两个标准来说,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无非为这个,不管他是理智的,求什么,你就他的最深入的这个中心,你去问:干什么?他还是找这个。或者有很多感情的胡里胡涂的,他虽然胡里胡涂,可是他为什么?如果说你仔细的让他探索一下的话还是这个。所以,普通世间所以得不到,因为并不了解「苦乐」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乐的原因。那个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怎么弄就怎么错,而只是佛才把那个内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就实了解了佛法,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例外,不但是人,乃至于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随便一个小虫,你跑过去他马上躲掉了,为什么?怕受伤害!他也怕苦的,换句话说,他也要去掉苦,随便一个小虫有好吃的东西,牠马上来了,那怕冒生命的危险,像蚊虫明明叮着你,一巴掌打死了,他还要吃你,牠要求快乐,没有一个例外的。但是尽管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能修行的条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人身,他还是不行,还要种种条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这个,叫做暇满的人身,这个好难得好难得,非常难得!所以我们常常说,佛法里面说人身难得,这是讲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以后要赶快,要想趁这个机会得到真正快乐,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这个!所以具足上面这种条件的人,他那个时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圆满的修行的教授,那么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应该好好的听。像上面这种人,这是具足善根的人,这好不容易!所以真正具足上面这种善根的人,你要想修行,你又能够辨别是非,又没有障碍,那么那个时候要好好的听闻这个最殊胜圆满的教授。听闻这东西的话,还要一个条件,要怎么办?专励,要专心要努力。平常的时候我们听,浮浮泛泛的,这个听,没有用,种一个善根。就种善根来说,有用的,用在什么时候呢?等到无量阿僧祇劫以后转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还是要等到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成就,所以真正的听到了要马上紧跟着一步上去的话,这个浮浮泛泛不行,要专心,专心听完了以后,还要什么?努力。一定要这两个条件。这个地方要说一下。最后还是成熟,那我就慢慢的好了。记住!始终记住这个话,慢慢的不是说你等它慢慢的种了个种子,到那时候它自己天上掉下来,一口气让你成佛了,没有这件事情,到那时候还是要经过如此这般修行,然后成就。而在你没有经过这个修行成就之间转个大圈子,在那里?都在三恶道当中,记住!既然到最后你还是要这样的修行了再成就,请问你为什么要让它受尽了千辛万苦才成就?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自然而然必定会专心努力。反过来说,你之所以能够这样做的话,这就是善根!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听到这个真不容易。你们现在有幸听见了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现在因为宿生积了这么多善根,现在眼看着可以上去了,千万要努力。现在怎么样努力法?专心!努力!这是他最后又特别的谆谆叮嘱告诉我们。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那么下面讲些什么呢?

【「此中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偏摄龙猛无着二大车之道轨。」】

  现在这个里边所讲的,这是本论所讲的,把佛所说的圆满的教法的纲要通通包含在里头了。而这个圆满的纲要,下来又分性相二支,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福德资粮,经过弥勒菩萨以及文殊菩萨向下传到无着、世亲菩萨,龙树、圣天菩萨,又分成功这两个大轨,现在这里有圆满的包容。有了这个东西就可以把你引导到

【「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

  这是引导我们到佛地,一切种智那就是佛的智慧。里边这个道理是引导我们圆满达到佛地,这就是说解决一切痛苦、一切问题,圆满一切福德,这个最高的目标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个大的段落,每一个段落称他为一种士夫,所谓下士、中士、上士,这个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们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所有的这个内容讲所谓教理行果,圆满一点都不少。在圆满的教授当中,如果我们把它的内涵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说的话,可以分成三个项目:第一个「质」它的质本身要纯正,纯正─一点不错,这量呢?要圆满─一点无缺,还要次第本身不可以紊乱。平常我们对于这个质跟量是容易了解,这个次第非常重要,却是往往忽视,我现在这个地方说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烧饭,你要菜饭米样样东西,是的,说这个米就是米,平常我们说蒸沙作饭,如果你用沙来那不行,那时候米、菜这是没错。然后呢?量,说几个人要吃多少,也没有错,可是次第同样的重要。假定你弄错了次第的话,那个不行。譬如说:你拿了菜来,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切好,然后放到锅子里烧。假定说:你这个次第弄不清楚,先把那个菜拿过来,烧完了再洗,这个行不行?绝对不行!因为菜上面种种的泥巴,种种的农药,你烧完了能洗吗?根本不能洗!本来这个菜吃了以后让你增加营养的,结果你吃进去还有泥巴,你怎么可能吃?这个毒药不但不增加营养,还把你毒死。所以这个里边一定要有它的质、量、次第,现在本论这三样东西一点都不缺少,所以这才圆满。这个就是引导我们走上这一条圆满的觉道的这个圆满的教法,所以

【「依菩提道次第门中」】

  这个门引导我们走上菩提大道的。

【「导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谓此中所诠诸法。」】

  是引导具足善根的人达到圆满佛地,这个道理就是我们里边所说的。下面又告诉我们一个特质,为什么说

【「此中传有二派释仪」】

  说解释的时候有两种传承。他为什么要讲这个?平常在我们一般的概念当中,我们不太了解,也不大注意这个传承的重要,这一点实际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现在来说,我们随便做任何一样东西,买东西也好,我们常常说这个哪来?这个是美国货,然后这个是福特的,这个是通用的,然后这个是德国货。譬如说汽车,刚才说美国的是福特、通用,德国的是奔驰,譬如说日本的什么,它每一个都有它的来源,实际上这个来源里面包含了什么?就是那些工程师杰出的人才,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有它这样的一个圆满的来源,何况是佛法。所以我们晓得学任何东西,假定你没有这个正确圆满的来源的话,学不好,佛法亦复如是。所以它一方面教内容,一方面要告诉我们说我这个牌子哪来的?我这个牌子一点都不错的。在宗喀巴大师那时候,这个里边他有二派的传承,这个二派的传
承就说明了这个师承。实际上这个师承的内容,刚才说的这个殊胜的教授,都是靠这个传承下来的。这个是从佛传下来,经过诸大祖师圆满的教理、正确的修持,都从这个圆满的师承这样的传下来,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是特别的一点我们应该了解到的。哪么那两派?下面一个是那兰陀寺,一个迦室密罗传的,我们看一看。

【「胜那兰陀诸智论师,许由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谓轨范语净,学者相续净,所说法清净。」】

  第一个就是那兰陀寺。那兰陀寺是当年印度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修学佛法的。佛涅盘没多久就开始建立,一直等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那个回教势力入侵的时候,由政治势力把佛教摧毁为止,始终是执印度佛教牛耳的最顶端的一个佛法的中心。那个地方的很多这种了不起的菩萨、祖师,他说在解说佛法的时候,造论的时候,要有三个条件。这个那兰陀寺顺便提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的时候,学到最好最精采的就是那兰陀寺,那个时候是这样,以前是这样,以后也是这样。为什么要说那兰陀寺呢?换句话说,印度的整个佛法的最高的,经过了这么多了不起的成就的人抉择以后剩下来的精华都这样的。他们解释这个经论不是随便的,他要几个条件?三个:就是三门清净,三方面都要清净了。这清净两个字很重要,就是说清净的话,这个法本身绝对正确没有一点点问题,假定说有一点问题的话,我们学的人就出问题了。像吃东西一样,你稍微弄的不干净,对不起,细菌乃至于毒就把你吃死了,佛法也是如此的。世间只是教你受一点小小伤害,佛法的话你如果说有一点点不干净摆在这里,这留下来的问题重重。那么哪三样东西?第一个老师,轨范语净,这个里边包含了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轨范,就是尊长,譬如我们说轨范师、亲教师,换句话说解释说法的尊长,他自己本身清净,还要他所讲的清净。为什么要分两方面来说,难道说这个人清净了以后,讲的还不清净吗?对!为什么?当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没有修持的话,讲出来一定不清净,自己有了修持以后,他那个清净还有问题,这个就解释一下。平常我们也晓得的,说自己没有解决问题帮忙别人解决是不可能的,那么自己要解决了,那算是清净了。这个清净须要两个条件,等一个教理上面要有圆满的认识,然后这个教理还有验证上面的确定不疑的悟证的境界。他虽然有了这个,可是因为说的时候,也许他平常一般的说,也许对机不相应。譬如说:我们现在拿世间来说,现在有一个大学者,我们请他来给我们演讲,那么这个大学者来演讲有两种可能,有一种可能,就是把他自己学的圆满的内容告诉我们,还有一种也许他是应机,说今天有一个地方,一些小朋友大家他仰望这个大学者,所以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当中有一个仰望起见,请他去讲,请问那个大学者能跟那些小朋友讲说圆满的道理吗?不行,所以这个里边是两样东西都圆满,这是轨范语净。那么还有学者相续净,所有的一切法流传在世间,不仅仅说有老师就行,还要一定有学的人,这很明白。不但是菩萨住世,我们佛也是一样,佛出世的时候,同时弟子也来,因为一定有这样想学的人,所以应这样的机,然后说这样圆满的教法。那个时候如果没有这样相应的机的话,他虽然自已有正确的内容,但是他不一定有机会说出来,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我所了解的法就像大地土,但是我说的法如爪上土,这通常都是有因缘,那个时候佛才说。所以如果说一个法流传的话,除了老师这个条件以外,学者这个条件也是相当重要的,就像刚才那个故事也是一样,这个大学者跑到幼儿园,跑到小孩子那里去,对不起,学者的相续不净,他就没办法把圆满的教法拿给我们,这里我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一下,所谓比喻是个故事。相传我们中国历史上两位名人:寒山、拾得,以及丰干禅师,他们三位,一个是阿弥陀佛,一个是文殊菩萨,一个是普贤菩萨。结果寒山、拾得二位大士所现的是什么?一个破和尚,穷叫化子一个,什么都不认识的。他为什么这样现呢?就是那个时候现出来的相,禅宗传的时候,禅宗的特质是什么?要主要的见到那个本来面目,换句话说空性,他少一切法的,实际理地是一尘不染,所以他自己现这个相,就是什么?穷得身无立锥之地!通常我们叫化子穷得连他站的地方像一个锥子那么一点点都没有,就这样他所现那个相。他所以现那个相,是跟那学者相应的,这我们要了解。所以如果这个地方教法盛传的时候,除了这个老师以外,这个学者还要有这样的条件,然后有了这个条件以后,第三个,所说的法,要清净。为什么法要清净呢?这个法也说:应机是一种,还有一种呢?他那个法当中有一种应机应小的,有一种应大的,有一种性宗,有一种相宗,尽管他是大的,应他的局部的。我现在拿佛经来说个比喻。佛经说了这么多三藏十二部,譬如金刚经,他也是说:最上乘最上乘,楞严经,通常我们说这种都是好的不得了,为什么他不是圆教呢?因为他就是针对着这一类根性的,是!这是大乘,可是大乘是大乘,对不起,小乘的漏掉了,然后对这个人天五乘的又不相应,如果说性宗的话,相宗的又不相应,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应,这就不圆满了。所以第三个这个圆满的内容,还要有他特殊的内容,他三样东西有他特别的条件,那个是那兰陀寺。到后来迦室密罗,止迦摩罗就是迦室密罗,我们晓得的。在西北印度到后来这个地方佛法非常盛,那么

【「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

  那个地方那些大菩萨、大祖师们,就说上面那个东西,这是个基本,除了这个以外还要其他的。那么他又怎么说呢?他说的是下面的,也许在这个地方我们会想,那到后来的时候,岂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这个概念我们要了解,并不是说后面比前面更精彩,而是说后面的对适应后面的人来说更适应,这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重点,是应机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样的,当初那兰陀寺的三种法门,是应他们的三种法门的条件,是这个样。后来的人由于机不太一样了,慢慢的每况愈下,所以说:就正法而像法、末法、这个机比较差,所以要求的条件更多更严密,这是他的不同,否则的话,我们又说:后面的好,妄判是非,不知不觉当中就会造成功不应理的取舍。那么他下面怎么说呢?

【「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

  这个分成功:第一个作者殊胜,那就是前面的轨范语净,第二个正法殊胜,这个法本身正确,还有这个造者,这个造者当中包含了一定有什么?教者、学者这两样东西在这里面,没有这两样东西的话,他这个造不可能,这第一点。所以这两个含摄了,那么说的又殊胜,所以这个地方多的有什么?怎么讲怎么听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非常重要!等一下讲到那四个题目的时候说他,现在我在这里就用后者那个办法。
  现在这个地方本论所采用的是后者。这个后者分四大段,分四部份,说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卷A面

  现在我根据后者这个师承,来说明这个菩提大道修证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么为什么要分这个四部分?这里简单的说明一下这个道理,详细的内涵每一部份那他就是说这个,我们只要把下面认真的学,那个细部都了解,一开头原则说一下为什么?第一个我们了解,说学一切任何一样东西,你一定要跟一个自己有正确认识的人学,这样才学得好,不管做世出世间任何一样东西,你要学会一定要跟一个会的人学才行;同样会的人,他越是内容精彩越是圆满是越好。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世间法出一点毛病,那么最多作生意少赚一点钱、亏一点本,佛法出了毛病的话就流落在生死轮回,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恶道中,不得了的严重!尤其是修学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点会产生很大负效果,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所以真正对这个佛法本身是否清净,是绝端的重要,那么要想得到清净圆满的教法的话,这个引导我们本身它的条件,是决定因素。不过这个地方大家会说:「那么引导我们的佛最圆满,何必还要你来造它因?难道你还比佛强吗?」现在很多人提出这个问题,这个话听起来是呀,我们想对呀!现在有太多的人说:「你不要去看那个论,难道造论的菩萨还强得过佛吗?」我们一听觉的对,然后你就不去看论了。这里边确是有个大问题,这个我们在这里解释一下:佛,说的法跟它内证的内容有两个绝不一样的地方,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它内证的是完全圆满的,千真万确的,所以就内证这一点来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过佛,菩萨当然不如,祖师更不如!但是它讲的法却有一个特质,对不同的根性说的。对小孩子,就讲小孩子的法,对大人,对大人的法,然后对两千多年以前,对两千多年以前的人讲的法,对我们现在是另外一种法,佛自己是最圆满的,可是他讲出来的法是对的根性,跟你相应不相应,不一定相应,这第一点。不但在时间、空间都有一大段的距离,在这种状态当中,这个里边就有问题了。理论上面我们应该了解,实际上呢?我们也看一下,是佛说的法是绝对圆满千真万确,因为说的圆满,所以他对机也圆满,所以凡是讲到那里,每一部经典上面,那个当机众听完了以后,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证无生法忍,最起码的发菩提心,小乘的得法眼净证阿罗汉,这个是佛真正圆满的结果。表示什么?那当机就有这样的功效。假定不当机的话呢?对不起!所以佛法不应机,等同闲言语,如果不应机的话,那就是说空话一样。现在,我们不幸的是不应机,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尽管你说你有了信心去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请问你得了无生法忍吗?你发了菩提心?小乘的,不要说罗汉果,你得了法眼净吗?没有,那么表示什么?这个问题就在这个地方。这事实也是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再说,他因为是当不同根性的机,所以这部经典里面说这样的一个法门,那部经典里面说这样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是整个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个部分,一个关键所在,譬如说,金刚经那是破空,就是对着有的人,怎么样教你破这个,这样的观点。不同的经典有它不同的说法,拿我们如果学不好的话,学了这个呢?变成了功什么?断章取义,这个断章取义是修学过程当中是最严重的是一个大缺失,所以你不认识这一点,你也以为如此,好,那么,必定要经过这个圆满的教授传承,说明这个内容,那时候你才晓得原来这样的。叫你自己去学是断章取义,等到这个善巧的解释明白了以后,然后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份!这个所以能够把断章取义变成为恰如其份要靠什么?要靠这个引导的人,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样,所以这个上面我们要了解这个特点,要不然的话我们难免会引起误解,引起了误解就失去了大利益,所以他现在说,这个造者殊胜,尤其这个圆满的教法你将来看一下,那个才晓得它所讲的这个殊胜,殊胜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它这个法这么好?这个对我们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还有一点,因为我们要想修学的时候,必定有一个特质,我们是个凡夫,假定说我们成了佛的话,我们不是修学,我们是教别人,我们只是凡夫,了解了苦要去学,所以我们的的确确,虽然学的人是应该有辨别的能力,可是这个辨别能力的确不强,那么这个是根据这个什么?根据真正有成就的世间,或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边,经过了时空考验以后,经过这个如理抉择以后肯定它的价值的,那个是我们认定的一个标准,本来这种认定的方式本身是并不圆满,但对我们来说也只能用这个,我们找人说,大家都说这个人好的,你也好的,那么然后大家说的当中,有两种:有一种坏的人说好的,而这个不一定;有一种是好的人说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当中有智慧的人说好的,那他跟智慧一定相应;有一种福德的人说好的,那这个人跟福德一定相应。这个是我们抉择我们要跟的这个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条件,现在这地方他下面就把这一点的形相指出来,所以我们目前虽然不能认识佛法本身的内涵,没有殊胜辨别善恶的能力,可是我们却有世间上面这种的共识,所以他现在拿这个共识来告诉我们说,对对对,这个才是。于是启发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学,你就学对了,有了这个标准以后的话,那个取舍就取舍对了。那么第一步说这个要去学;这个修学佛法,要一个重要的特点,要什么?恭敬心。平常我们最大的障碍都说我有业障,业的中心是什么?我,我的特质是慢,当你有一个慢的心,这慢总是我执,这最精彩。平常所以我们跟人家聊天也好或什么,自己总是自己的意见总是对的,因为你有自己的意见那个障碍在那里,别人的东西就进不来,假定你是了解对方的高明,他告诉你方法的正确,你那个时候,心里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这个慢心对治它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恭敬。这样,所以他第二部份说这个,不但这个造的人这么殊胜,而且造的法这么殊胜,这么好,于是你一心仰望,于是那恭敬心提起来,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正式修学佛法,所以他在正式讲这个法之前,先把这个法的殊胜说一下,启发我们对这个法的恭敬;我们平常所以愚痴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当你恭敬的时候,一方面眼前修学佛法是一个最大的推动的力量、障碍减少,同时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够净除,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说有这样的殊胜的造论的成就者,造了这样殊胜的这个解释的法。下面还要一个道理,对于这样的殊胜相应的法怎么样听怎么样讲,你只有这种状态当中才跟他相应,否则的话这个还不相应,这个还不相应,那么这个第三点平常往往疏忽掉了,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个详细的内涵,讲到第三点那部份自然会有很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这地方我不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说我们现在要到那一个地方去,当然我们现在是要从凡夫地跑到佛地,那么这个都是精力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们现在用一个眼前看得见的事相上的这个比喻,譬如说:「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要任何准备,反正你站起来就走了不就行了,你只要认得这条路,有人告诉你这个路怎么走,就这样,换句话说,有一个过来人告诉你怎么走,然后呢?指示给你的方法那个没有错,这二者够了。」你不要其他准备的,下面脚踏车,对不起!脚踏车就要准备准备了!那个脚踏车过去的时候上面看看那煞车好不好?然后呢?链条很久没有用了,加点油,那一个地方等等,要一点准备;如果汽车的话准备更多,说前面这个冷却引擎的水,然后呢机油,然后呢汽油,然后轮胎里面的气足不足?你准备好了以后才行!如果是飞机的话那更严重了,如果准备不够的话,不动蛮好,一动出起毛病来,到那个时候性命交关,尽管已经有一个人告诉你这么走?然后这个路也告诉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准备好的话,出毛病哦!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好心学佛的人也有圆满的教法,我现在所体会到的就是第三点,所以关于第三点真实内容,你们慢慢的下去自然会了解,为什么这么重要,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最后呢有了前面这个样样准备好了,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正以引导,这个是为什么要分这四个,现在这个里边呢?继续下去,我们看看这个文:

【「今初」】

  第一个造者殊胜,看文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

  整个的来说,现在本论所讲的重要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是至尊慈氏,就是弥勒菩萨,要晓得佛涅盘以后,佛把整个的责任就交给我们的弥勒菩萨,所以现在来引导我们的最圆满正确的引导者就是他,就是他,那么他当然这个本身是圆满的,那么内容是讲的这部书,那现观庄严论是什么呀?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里面一共说八样东西,叫做:「第一个三智,什么是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第二个四加行,后面的一果,佛果,换句话说前面那个境,就是说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所对的境,我们凡夫所对的境,依我们的无明妄识所对造种种业,现在呢!我们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所对的境是不认识,那么不是外面的境有错误,而是我们能认识这个境的这个识本身有问题,这个实际上还是就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应该把这个东西认识,所以所得智、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总相的,一切法总相,空。然后呢?道种智指一切法的差别相的,然后呢?一切种智,就是把所有的这个通达总别一切的这个智,这个三样圆满就是佛,那么要想得到这个东西,那么内涵等等……修行的四个次第所谓四个加行,经过这样以后,最后圆成一个佛果,所以虽然是说起来这么简单,实际上就是从凡夫地达到究竟圆满成佛的圆满的纲要全在里头,可想而知本论是何等重要!是,我们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学,但是我们必定要全部认识,为什么?因为我们究竟的目的就是这个,你有了这个究竟的目的,认识了这个纲要,然后下脚走的时候,的的确确走你该走的!该走的这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一步,一定要走对方向,在整个的道路当中,你走对那么每一步,然后把一步一步加到最后圆满,所以开始走这个一步的时候,你就应该把整个的路线认得清清楚楚,这样走下去的这条路最圆满直接,这很清楚明白,我还是举个例,譬如说我们刚才说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刚才说走路、脚踏车、汽车,那用的工具没关系,然后呢用的路走的路线也有几条,但是你一开头的时候绝对不会说,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门再说,是,这个不对的,你一定要晓得,从我这里到台南去你走那一条路线?那个才行。你要出了门再去的话,那我们从那门跑出去,然后呢路马路四通八达,你到底怎么走呀?那有这样的事情!现在我们太多人都是犯了这个毛病,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参禅,就是这样!所以像这个里边大有问题了,这个大有问题!因为你的目的,假定说你的目的说你的干什么?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个字,那没关系你只要阿弥陀佛就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现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话,对不起啊!你要看看了哦?四个字好?六个字好,还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可是我们实际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为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个的要到台南去,为了达到就我眼前这个目的当中然后走这条路,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对吧!而且这个情况之下我还举个比喻,当然现在我们说到台南,这个方便!成佛没那么简单的!我们不妨这么说吧!到美国去,譬如这么说,那么有人说到美国,美国在那里啊?一想!美国在我们东方,够不够?对不起这个万万不够的!假定说美国在东方,那么我出门向东走,你走得到吗?我保证你走不到!然后你出门,我们这个门口是向西的,你是向东的,你怎么向西走的,你不是走错了吗?你向东走碰壁,到后面你怎么走啊?不行的,所以到那里去一定有他一个完整的方便善巧、转弯抹角怎么怎么走,就算你出了门对了,你向东走跑到花莲,向前跨一步,对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是死路一条,这很明白!所以任何一个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须要先把你的目的认清楚,然后达到这个目的,该走你什么走的路,然后这个路当中眼前你下脚的那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参禅那一个,那是我们眼前下脚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确,走你相应的,绝对没错!但是千万不要说,我走这个其他的不管了,那刚才这个比喻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不要说,这个我们学这个干什么?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它前面也告诉我们了,偏执暗未覆,那种具善根的人,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取办,有的人要转三大阿僧祇劫,证罗汉果尚且如此,同样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边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那里呢?就在这里,这是我们一开头应该有的认识,应该有的认识。还有我曾经遇见过这么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说,法师啊!现在这个时候念佛要紧,你讲这个干什么?我赶快去修行啊!然后呢要打七刻期取证,我听了我非常赞叹,我说好呀,你刻期取证?我请问你念了七天你取证了没有?他想了半天,没有,对吧!然后呢你仔细一想,他说我不但念一个七天,念好了几个七天,到现在为止还毫无名堂,现在太多这种人,然后呢!自己念不对还劝人家,你不要去管了,然后一个七不对、十个七不对、一百个七不对,说实在话,我自己就是受过这样的痛苦过来的,大家拼命关在这个地方去念,以后我了解了一个事实,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学佛,不幸的我们学错了,学什么?学我,我在这个地方说一下。我先举个比喻:当初我看那个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他老人家,提出一个三个字来,三句话,看破!放下!自在!美啊!世间的所以很多缠的是什么?看不破,你看破了,你就放下了,放下了就自在了,觉得好高兴,的的确确这六个字,大部份人一看就懂,然后自己觉得对了,不幸错了,这话怎么讲?我解释一下。现在我们了解的看破,这二个字,你只要念过小学都懂,如果念过中学大学,那懂得更多,那么为什么懂得更多?就是说当你程度越深,你对这两个字的内涵,了解的越深,对不对?到现在为止,我们了解这个内涵,说看得破的什么?看得破我们对世间,人世间这种是是非非,你在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可以减少一点,生死当中的是非你看破了没有?你看破了没有?这两个字,可没有告诉你喔!世间用这两个字没告诉你喔,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忙这种世间的东西,忙这个东西,女儿要嫁、媳妇要娶、股票要涨,然后这种事情忙得不得了,一天就看破,好,看破了,真正的看破了,你还在世间的量质当中,对前面忙这种事情你看破了,对佛法来说,你还不相应,你自己觉得居然懂了,然后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为放掉一点,儿子女儿的事情,稍为减轻一点,但是心里面还缠在这个地方,相对的前面的这个稍为好一点,你要想拿这个跳出轮回,跳得出吗?我们平常说学,就是学这个,所以这个,仍究在我的这个圈子当中,结果你越学,你越觉得自己是很得意,结果这个我是愈学愈大,弄了半天,请问你怎么能跳出轮回?太多人就是犯了这个毛病,总是觉得懂了,赶快去,明明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不幸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这个毛病,还是说我七天赶快行,是你七天去了!千真万确的事实,见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个地方我们要自己仔细检点一下。如果说我们另外一条路,有了圆满的认识,然后你下脚一步,那一步都走对了,你跑一步就对一步,跑一步就对一步,所以祖师都告诉我们,譬如:念佛法门、憨山大师说的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师,其他的很多祖师,现在的念佛人到临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其实他眼前他根本不晓得这个念佛的意思是什么?嘴巴里面佛一直在念,而生死的根执一直在长,念到临终的时候,只是生死的业力在这个地方,一点消息都没有,真正念佛的当下都在生死的根执上面斩断,是刀刀见血,用不到到临终,当时念的时候你就很清楚,这句佛号是派上用场的,结了净业,当然你只要结够了,到那时候临终的时候自然去嘛!那你怎么样才能够认识这呢?就是这个圆满教法,非常简单,你们只要认真的从本论学下去,要不了多少它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念是念得去的,怎么样念是念错了,你了解了,然后去念,那的的确确是千稳百当,是万修万去,如果你条件够一点,你要更深说我不但是要边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后上品上生也在这个上面,不但是凡圣同居的都是上品,乃至于我要进到实报庄严土的都有份,还是在这个里头,所以我说到这里顺便一提,那么这是个大纲,这个现观庄严论是整个的,至于说个别的什么呢?说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峡尊者造的。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论的这位尊者,就是本论的作者,因为这个纲要整个的造者,换句话说它的蓝图,实际上宗喀巴大师的这个内涵,的的确碓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底峡尊者的圆满的传承,阿底峡尊者的传承经过几方面,最后到宗喀巴大师身上,他有所有的传阿底峡尊者的老师的,一一都传到宗喀巴大师身上,这是事实。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来的,就是就本论的内涵来说,对于我们应机来说,本论还远超过菩提道炬论,前面已经说过了,不是说本论比菩提道炬论好,不是,而是应我们的机,这一点要很清楚很明白,这样,所以对我们现在来学的话,你们不妨把两个论看看,菩提道炬论你看的话,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论的话你一看,所有的修行的问题都解决了,念佛、念佛成功,参禅、参禅成功,学教、学教成功,这一点我顺便一提。那么这个是谁呢?

【「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阿底峡。」】

  胜然灯智就是它翻译成功的名字,那么别讳他的讳叫阿底峡,阿底峡是西藏人的尊称,翻成我们中国是殊胜、最超胜的,比如我们对最最特别的,我们称他某某尊者,某某大士这一类,那么这位阿底峡尊者,西藏人通常称呼这样,就是说表示对他最尊贵的、最尊敬的一种称呼。现在呢这个它的殊胜分几部分来说。

【「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四卷B面

  分三部份,第一个就是他自己的出生,说圆满种种,他的家世等等,第一个。第二个自己的获得的功德,换句话说第二个就是自利。这个自利又分两部份:教、证等等。现证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后得到这个,最后所作的事业纯粹是利人方面的。它分三部份当中后二者容易懂,是自利利他。第一点圆满种中受生事理,这个要说一下。我们平常有一句话,叫英雄不论出身低这样这样,所以这个真正的英雄,不讲他的出身,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却有牵涉到他的出生这个家世的圆满,这有什么关系呢?大有关系,因为平常我们说英雄不论出身低,那是就世间的衡量标准,世间的衡量标准只看眼前「果」,换句话说这个人在世间,所产生的世间功效。这个人创造时势是个大英雄;只看这一点,其他的不管;佛法讲的是三世因果,而这个三世从以前的无限,无量无边以前,一直到圆满成就,这个时间是无量无边。我们要了解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绝对不是短时候可以成功的。虽然华严上面说:「善财童子以十信满信一生取办。」可是从凡夫到十信满信却是要经过很长的时候!那么前面这个修行,因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圆满,那么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圆满。而这个圆满从那里开始?从出生开始;这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佛法里面很多祖师;有很多祖师,虽然是祖师可是祖师的位次的高下,却跟他出生的业因有关系。说凡是越高的,他的出生一定越圆满。下面的那就不一样,看他偏重那一方面,不过有一个要例外,权位菩萨不算。所谓权位菩萨他本身已经成了佛,他只是跑来应你们这些根性,所以他并不限制他自己的,这是偏的,这权现那一部份,在这一点来说这个所现的一定不是圆满的教法,这也不是我们这里谈的。所以圆满的教法它一定有这样的圆满。所以这个圆满的话,从他自己的家属出生开始。他的出生这样,所以呢!福德圆满表示他的。第二个呢?要他智慧圆满,世俗的智慧圆满,然后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圆满,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后呢?理论上面是教证,佛法主要的二样东西,教就讲那个道理,告诉你为什么要修行,修行些甚么,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着去修行,现证,所以教证二量。那么这个是属于自利方面,了解了还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圆满的教法必定从这三个方面,这是我们了解的,所以这一方面我解释一下,至于这个文本身比较容易懂,我就不详细的解释了,所以这个文你们自己得好好的看一遍。还有,如果说大家对阿底峡尊者真正的欢喜的话,我介绍你们一本书「阿底峡尊者传」,这佛教书局有,其实真正要看起来的话,还有一本书「宗喀巴大师传」,现在佛教书局已经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那是用白话写的宗喀巴大师的传,因为真正造本论的这个造者,是宗喀巴大师,您能够把阿底峡尊者传跟宗喀巴大师传,二个都看一看,那时你才晓得这个造者的殊胜真是不得了!所以他们二位,一个印度,一个在西藏,都被当时而且后来几百年当中都称他为第二仁人,说啊那是佛再来,实实在在的佛再来,详细的内容我不讲了,不过有一点我可以在这地方说明一下,启发我们对这二位尊者的景仰。这个阿底峡尊者,自己出生他是个国王;而且是一个大国,东印度的大国,东印度相当于我们现在孟加拉国,就是东巴基斯坦那个地方,那个时候印度当年非常大的一个大国,然后呢?他是一个王子,他是个老二,实际上他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别的意义。老二表示位次它有一个特别的关系在,这里不详细的讲它。从小就绝顶的聪明,这说明甚么?说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两样东西都是圆满,不但是绝顶聪明,而且他从小就要出家,这个人好不简单!那么然后呢?出家,还没出家之前,他已经就去广泛的接触,世间出世间,世间的学问在十几岁以前己经通通学遍了,无所不通,就像我们释迦世尊一样,那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通的,这里讲一个典型的故事。那时候他有一次,仅仅这本论上面也说,就十五岁,十五岁喔!然后有一次去听了一趟真理滴论,这是因明上的,这个因明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理哲学,这东西很难学,我想我们接触过佛教、佛法的很多这个同修们大家都了解这个因明是非常难学,叫我们往往学了几年还迷迷糊糊,里面的很多内涵还弄不懂,结果这个尊者跑了去听了一堂,在我们想象,这个听一堂能听些甚么?结果它的效果是甚么呢?不妨啊把这个故事讲一下。印度当年有一个习惯,一个外道跟这个佛法经常要辩,然后它这个辩是有一套正确的方法,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大家抬杠子,大家乱盖一通,它不是的,由于它完整的方法合乎这理哲技巧的辩论,而且有旁边的人评断,这个评断的都是国王、长者都是绝有声望的人,绝对不能乱来的,那么输的一方的话呢?有二个,要嘛就是我服你了然后,譬如说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输了,那么我们的那个道士、道冠统统拿下来,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后这个道士庙统统供佛,反过来也是如此。这个很严重啊!要不然的话,我头给你,这样!结果那个时候,他阿底峡去学的这个老师,他这个佛教当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师,正在跟一个外道辩论,辩了好几场还不分胜负,那么那个时候又有一次大辩论,结果不幸在辩论之前这个老师生病了,那个辩论的时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摆在那里,精神不好的话,稍微一个不小心,对不起这个话柄漏出来了,你就要辩输掉了,所以啊这个老师有点身体不好,就不敢出去,那就要找一个人代替,但是谁也不敢,不敢应这个场,因为万一你辩输了,那所有佛教的庙好好通通搬出去,把外道的像搬进来,那个把和尚的衣服脱下来,要跟人家走这怎么可以呢?结果一般状态当中当然可以说生病,那人家会说你看他辩不过,他就说装病,这个东西对外面来说的话这个很糟糕的。大家觉得非常为难,那么阿底峡尊者听了一趟,他是绝顶的聪明,老师也觉得这个人很行,大家想这个人很精彩,何不妨问问他看呢?既然,他就说问他的时候,你去辩一辩,好,要我们想这怎么可能啊?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辩辩胜了,你可以想到,他是何等聪明,他这样的决定性的大辩论好几次,就把当时的整个的外道一下压服,可想而知这个人的世间,年纪那时候几岁啊?十五岁!我们现在十五岁什么都不懂!这个人绝顶聪明所以你们好好看看,阿底峡尊者传真动人!然后呢?他以后家里这么好,这个条件之好,怎么劝他也劝不住,要我们现在想的话要怎么舍也舍不得,换句话他宿生的善根,以后呢他出了家,亲近的老师,他亲近的老师都是当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二位,第一个是圣敌婆罗门,而然后是阿拉都帝,然后呢?一步一步上去,明了杜捐论师,这个大明杜捐论师是龙树菩萨的三传不晓得四传弟子,那时候这样的人,譬如说现在对我们来说,真正讲教理方面中观、瑜伽两派,大家说最高的就是中观,那中观的正宗是月称论师,就是月称的弟子,亲传弟子,这么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证得什么,至少都是证得加行位以上的,这个加行位说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们中国的祖师们来说起来,我们晓得的有一个人是天台智者大师的老师,慧思禅师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知这个加行位是何等的高明,现在我们的祖师们都是大彻大悟,对不起大彻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后也是大彻大悟,但是很多大彻大悟的祖师还是凡夫,这我们要了解。不要拿我们的话来说,他憨山大师,他当年大彻大悟,人家就问他:「你比之于祖师怎么样,譬如天台智者?」「我怎么可以跟大师相比,这种人高不可攀。我只是了悟心中!」你看,一个明末四大师之首最了不起的一个大彻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备至,这我们不晓得位次,这你真的晓得位次,这加行位上的菩萨是高不可言,阿底峡尊者有几十名大善知识是他的老师喔!他最最起码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后阿底峡尊者还说:他老师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从这个上面上去看的话,他超过了所有的老师,为什么?他具足了一个老师,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师都具足,其他的老师都不一定啊!拿我们中国具足这一个条件的人是谁?佛教当中找不到,世间有一个,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广学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变成功什么,集至圣大成,所以阿底峡尊者当年印度也是一样,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的宗主就是他,印度当年有个习惯,所有的这个大庙,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个每一个庙有他的宗派,譬如说拿我们目前国内来说,这个禅宗这个是净土。禅宗的又是临济又是曹洞,每一个宗派当中,他有一个我们这一派当中最高成就者这派的宗主。那么有一个表示,什么表示呢﹖就是这个钥匙,这个大庙的钥匙,交给这个头,就这样。阿底峡尊者到最后他身上掌管的钥匙临离开这个印度到西藏去的时候,不晓得是一○八把,还是八○○把,我就弄不清楚了这个翻译上面,总之当年印度大庙的钥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那一部最彻底圆满认识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那一部反正有争论了有问题了,你只要问到他,他都给你解决,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宗,相宗也是他。他有这么了不起!在我们中国的的确确找不到,你可以说哦杜顺和尚很了不起,他贤首中开宗创派的大师。对不起天台不一定啊!就是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不一定最佩服他!拿我们现在来说,我们现在常常看见,譬如说民国以后几位了不起的大师,我们通常说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太虚大师乃至于什么﹖我就曾经听见过有一个大法师,那个现在这种大法师都是年纪很老的老法师。我们平常说某某大师,他就说,印光这个老和尚,为什么他参禅的,所以他对念佛的人不一定赞成,反过来说,念佛的人说虚云老和尚这个真是了不起,可是现在的人不一定合适,就是我们中国的的确确历史上面没有一个是当代、后代大家崇仰他的,可是阿底峡尊者在整个印度那一宗那一派都是这样,一直到他后来到了西藏去了,居然还有不远万里跑着去要去问他问题的人,这个详细的这个内容,我想我不仔细说,不过这地方我把那个大纲说一下。它下面分几部份:第一个呢﹖在第三页上面说:

【「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

  最头一段是自己的出生,这一个出生家世圆满。第二个呢﹖然后修学佛法,修学佛法所以佛法一定有两个步骤,说佛的法教、证。教是因,你有圆满正确的教法认识做为因,照着这个教法去修持结这个果,所以教、证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同样的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的话,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师造本论的时候,在前面就说:「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就是这个因果没弄清楚,你没有这个因怎么感得那个果呢﹖所以他现在这个造者第一点告诉我们。先教,教是广博,那是非常圆满的,然后这个教当中,先是世俗的,后来是出世的。然后呢这个出世的当中的话又分几个部份,戒、定、慧。戒当中又分成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乘戒,它每一个部份分得很清楚,它一步一步的上去,我们现在往往有这种毛病说这大乘的这个;小乘的戒不要,这完全错了。没有小乘的基本的戒就没有菩萨戒,没有菩萨戒就没有金刚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峡尊者这么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师,他学戒的时候,学的无所不通,当年小乘四个根本部以及细分廿部派每一个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杂。然后去受了戒以后持的时候,那怕最细微的戒,绝不有犯。由于这个基础上面,然后你再菩萨戒,然后再密乘戒。正因为他如此,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够如理如量解决每一部份的问题。所以戒是这样,有了这个圆满的戒,得定,然后呢是慧。这个是自利方面。有了这样的自利,才能够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决,说帮别人,那不是荒唐吗﹖尤其是佛法,更谈不到。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佛法真正说的内涵是没错,要说解决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圆满的快乐,可是同样的是苦乐,跟世间有个绝大的差别。世间所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无明。不能认识这个事情的真正的真象,颠倒所产生的结果。明明是苦的,我们把它看成是乐的。所以佛真的出来的一定指出世间的真象,所以告诉我们世间的真象。现在我们不了解这一个修学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学必然次第,了解世间真象是苦的,一定第一个策发厌离心,有了这个厌离心以后觉得为什么有厌离心啊?因为觉得世间原来这么苦!我以前不了解它,然后被它迷糊住了,被这无明所欺骗了,所以产生了一个大厌恶!所以由于这样的了解厌恶一心跳出来,然后自己有推己及人。不错,我们这个修行人,修行人讲道德。世间普通一般稍微有一点道德概念的人都不会只管自己,何况是个修行人?所以他更进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帮助别人。那么那个时候他想帮助别人的时候,他就感觉到以自己的心晓得这个世间这么错误,大家迷糊了,然后贪着难舍,那时候劝别人你要认得清楚,不要贪着!结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决是因为不认识,那个才是大乘。假定我们不认识这个,自己对这世间的事相不认识,还贪着难舍,你去劝别人,你劝些甚么﹖这不是很清楚吗﹖这个世间好的很呀,我自己都舍不得,你叫别人家舍掉它,那不是颠倒吗﹖所以那大乘从何谈起呢﹖实际上我们有太多人说这种事情,不过有一点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要了解这一点而去妄加批评别人,这佛菩萨到世间来一定示现我们世间共同的量质,跟我们同事,他也跟你一样,跟我们混在一块,然后慢慢的接近,引导你。我们应该有这个正确的认识,然后有了正确的认识,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刚才这个道理是用来衡量我们自己,至于修学佛法您能够这个拿标准衡量自己就对了。不要看别人,看别人的话你就错了,所以处处地方佛经上面都告诉我们,你要了解这个,要了解这个。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如果不了解这个修学佛法了以后得不到好处,反而有害处。为什么呀﹖因为你没有修学佛法,你的标准是世间的标准。世间的标准大家本来是杂染的,马马虎虎也就算了,彼此彼此。现在你修学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标准高得很嗳!它是佛的标准,然后你拿这个高的标准,拿着来不自己净化自己,然后呢?拿着来看别人,那是照妖镜,一看!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这不是很简单吗﹖因为所有大千世界只有一个是佛,佛己经涅盘了,既然佛涅盘了现在生在世界上面当然没有一个圆满的。所以每一个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个人没照到。谁呀?我。本来要这个东西净化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错了,因为你看见别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责备别人,结果害了,自己下地狱了,争论,所以末法的时期叫斗诤坚固,这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刚才这个道理,是了解了以后是要净化自己的,别人都是佛菩萨,所以这个佛菩萨都是用种种不同的境界,我们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各色各样的人都有的,的的确确活菩萨就在示现,他告诉我们,不要随便看别人!活菩萨就示现这种量,他慈悲所以示现这个量,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自然不管别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说我们自己心里面放不下,千万不要说哎哟我这个是大乘,小乘才管出离!这个错误的;那我们要认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厌离心,然后进一步策发菩提心,然后再继续下去,所以大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由于这个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绝对不会说这个出离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就不管,你看,他对小乘戒守的这么严密,那一点都不能错,然后在这个上面才能够建立菩萨戒,然后再密乘更是如此。现在是更糟糕了,很多人学大乘的,我是个大乘的,小乘的不要了。学密乘的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结婚,说起来是最高的,真正的教法哪里这样的呢﹖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万一有人弄错了,你认识了这个,你去衡量的话,大概也不会走上错路去。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方面固然是说明造者殊胜,让我们晓得怎么去找善知识,一方面从这个例子当中也让我们明确的认识,不要被眼前莫明其妙的这种事情所骗,那么这个是自利。下面的在第六页上面是利他。

【「于圣教所作事中」】

  那么换句话说纯粹利他部份。利他部份第一个在印度,第二个在西藏。这个内容我不详细说了,总之,他由于阿底峡尊者出来了以后,把印度以及西藏整个的教法,错的改过,不圆满的圆满,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如日中天维持很久。实际上呢!宗喀巴大师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师改革到现在六百年来,他在西藏的状态很长一段时候如日中天,虽然后来慢慢的下去了,但是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反观我们目前,我们国内一塌糊涂,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一个事实,那么最后我也说一两个简单的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下,用这个事理引发我们对他的认识。当年呢,譬如说以印度这个情况来说,那兰陀寺的大善知识,有
好几十位,像大明杜梋论师,像阿拉都帝等等,还有,对,现在想起来了,现在我们目前有一本很流行的书,密勒日巴尊者传,我想很多人看过这本书,这个密勒日巴尊者是西藏人,他的老师马尔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后马尔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的老师谛落巴尊者,那个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个谛落巴尊者,就是阿底峡尊者老师之一,喔!不是谛落巴,那落巴尊者,谛落巴是那落巴尊者的老师,那落巴尊者自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个国家的王子!然后呢他不愿意在家,想尽办法出家,最后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绝顶聪明,然后学的东西,也是同样的是在世间的学间上面,出了家以后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说雄霸当时,这样了不起!他最后见到他的老师以后,他证量上面达到最高程度。当年在阿底峡尊者印度的时候,有这样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结果在所有的这些老师当中,他几乎一一都学遍了,他所有的老师的长处,阿底峡尊者都有,最后他却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庙的钥匙宗主,你可以想之这个是自利;利他方面有一点事情,那个西藏这个佛法因为那个菩提光那藏王二代要想振兴佛法,到印度去请,那么说印度真的成就的人很多,譬如像刚才这个那诺巴尊者,但是说真正要想圆满能够把这问题彻底解决振兴佛法的那也只有这个人阿底峡尊者,大家都想去请,但是印度人一听见有人来请的话,那个消息马上封锁,不但是庙里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锁,一晓得这西藏人来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绝不开口,居然找了很多年,请了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峡尊者什么地方,实际上阿底峡尊者就在眼前,碰到了谁都不告诉他,谁是阿底峡尊者,可想而知这个人在印度人心目当中地位之高地位之高,最后终于被他认识,然后要去请的时候,当时不知道那一个庙我忘记了,庙里的那个大上座尸罗寺还是那一个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个大庙,大庙的上座就给那个来请希望邀请阿底峡尊者的那个西藏人说: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卷A面

  就给那个来请,希望邀请阿底峡尊者的那个西藏人说,他说:「你要晓得,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国」这话怎么讲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圆满的教法都在这里,所以他维持这个宗风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峡尊者一走的话,我们那个印度的佛法就完了。」那个时候有这么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居然说阿底峡尊者一走的话,这个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象,你可以想象阿底峡尊者何等了不起。在这一点我们想不通,这怎么可能?譬如说,我们眼前一个广钦老和尚,或者李老师,喔哟!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确不如阿底峡尊者,然后历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师,慧思禅师,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个人,像这样的人留在这里,没有办法把那个教法圆满,所以你可以想象得到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这所以为什么人家尊他为能仁第二,所以这些详细的不谈,有一点我在这地方特别说一下,在第七页上面,请翻到第七页第四行,就是第七页的第二段说

【「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

  造论能够把释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盘托出的,要有三种圆满因,他具足了这个条件,才能够把释迦世尊的这个经论当中的真实的意趣,交待得清清楚楚的,须要这个条件。那三种?

【「谓善所知五种明处」】

  这第一个。什么叫善知五种明处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因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这世间的,声明……换一句话说,就是文字音韵等等学问,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换句话说:这个国文、历史这一类,然后因明的话,就是理则学、哲学方面的东西;然后呢工巧明的话,就是技术方面的东西,科技方面的东西;医方明就是医学。这个每样东西学通,这不简单!现在我们不是,学一样东西钻到里边已经了不起了,广学这个,不简单,够不够?不够,还有内明--佛法,说对这五样东西,每一样东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圆满的懂得,具足这个就可以了,这是第一种圆满因。第二呢?

【「具教授」】

  什么叫教授?这里解释。

【「谓从正遍知展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

  他说这个圆满佛法的重要的概念,从佛亲自传下来的,而且中间没有断过,不但是这个教法,而且还要修证相应的,这点就不容易喔,这点就很不容易喔,要佛亲口传下来的圆满的教法,以及跟这个教法相应修持验证的,具足这个,他也的的确确能够造论了。那么第三种呢?

【「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

  他修证了以后,还要得到这个本尊开许,什么叫本尊开许?说一下,譬如说我们现在念佛,平常我们念佛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们观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观想也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乱,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亲见阿弥陀佛,不但亲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告诉你:「某人呀,你现在学得差不多了,学对了,你现在可以教别人去了。」要有这个,这个在我们来说起来说非常不简单,非常不简单,尤其是修学圆满教法的,通常获得这个本尊开许的话,那个也许加行位上勉强可以,至少通常都是地上菩萨,所以这种人,平常我们可能着魔,你不认识,如果真正有这个圆满教法的话,那魔、佛之间,辨得很清楚,所以你亲自见到,而且验证,得到他的开许,这个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这个条件也可以造论。现在我们阿底峡尊者,三样东西圆满具足,你可想象到他是何等的殊胜!那么这个就是特别说明一下这个造者殊胜,其它的文字,我不去解释它了,不去解释它。
  那么再翻过来有一段文,这个地方也说一下。第八页第二段第七行,实际上这个就是甲二第二个: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

  法殊胜当中,法有什么好处,那么要晓得这个我们现在本论这个的蓝图,就是菩提道炬论,说阿底峡尊者造了很多论,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圆满的是道炬。根本是什么?圆满是什么?说一下。平常我们谈科学上面有两个叫,一个是充分条件;一个是必要绦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圆满,两样东西,譬如说,一个就是质本身,一个是量圆满,这两样东西这两样都圆满的是道炬论。阿底峡尊者虽然造了很多论,这个才是。不但是尊者,佛菩萨也是如此,每一个成就的人,他说的很多法,因为根性不同,所对机不同,他有各式各样的差别,但是有一个是特别的,就是说把最彻底圆满的把他所悟证,从下脚第一步到最究竟圆满的整个的佛法,和盘托出的,这个才是其中最殊胜的,那么菩提道炬论就是属于这样的论。所以这地方特别说明,我这个造者固然殊胜,这个法本身也这样好啊,为什么啊?它下面解释一下:

【「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

  第一个,因为这个里面包含了显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说的内容本身是最圆满的,它没有说小乘,因为这个大乘是必定从小乘的基础上面上来的。就好像我们平常说:「你的学历是什么?」,「啊!我是那一个研究所毕业。」,用不着说,我那一个幼儿园,那一个小学,那一个中学,假定你这个研究所毕业的话,那一定是具足这个条件,这个很清楚,很明白。这样,不过这个大乘佛法当中,确确实实是分成功两部分,所以这两部分,它都圆满。这个里边呢,第一个质量圆满,实际上呢那个质量圆满一定包括那个次第的,这个地方又特别强调一下:

【「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

  还有我这个次第也圆满,这个圆满有什么好处呀?「易于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时候,必定要按照那个次第,这个次第一乱,你早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来也是千辛万苦,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这个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时,还有一个特点:

【「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那么,我们传大乘佛法的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它现在呢,两大道轨,通通含摄,这个两个,一个是偏重性,一个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说忽视,它绝对圆满的,但是虽然都圆满,却有偏重,它现在把两个都拼起来了,大家可以截长补短。这两个补起来,变成功圆满当中最圆满,所以胜出所有其它的传承当中各式各样的内容,这个就是它的殊胜,至于说殊胜的内涵,分成功下面的几点: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

  这个本论的内容,本论的精要的内容,它好的、特别殊胜的地方,分四部分来说明它:

【「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

  分成功这个四部分,那么这个四部分,现在我们先大致的来了解说明一下。第一个呢,它这个论,我们现在所要学的这个论,它通达所有的圣教。这第一个,就它的整个内涵来说,包含了一切佛的圆满的教法,不过在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了解的这个教法,往往彼此之间好像有差别,乃至于有抵触,乃至于有抵触,说性宗讲空,相宗讲有,这个不对,小乘讲的跟大乘讲的,往往又是各说各的,互相不能容纳对方,他现在说,不但包含了一切,而且彼此间绝不违背,这个不违背,摆在一块儿的话,产生的却是相辅相成。平常我们学佛法,最感到困扰的一点事情,就是这个。说我们要学圆满的,结果这个法师嘛,这个讲这个,那个讲那个不一样,等到你看经嘛,经上面又是说有各各差别你不知道如何取舍。乃至于再退下来说我们现在看看那个佛教当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修这个的那一派修这个,彼此之间又各说各的,你不晓得如何取舍。更进一层,总之我们看,乃至于我们现在这个团体当中,也是大家呀,唉呀这个你没有办法把那些事情摆平,现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间的相辅相成,就是说就它的真正的意义来说是指深远的佛法,这个佛法,我们要了解,这个佛法不是讲这个大道理,现在讲完了以后,我们下了课了做别的事情。不是,这个佛法本身,正是用来调伏我们身心上面种种烦恼,换句话说不调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这样深远的,当然,同样地,深远的地方,尚且调伏,何况是我们现在很粗猛的呢?从这个上面说,佛法也一定是把我们眼前的这种不调伏的事情,也一样的调伏,如果这一点不是的话,那这个就是戏论,佛不会这样说的。我们所以现在没有办法利用的话,因为我们对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来说,它这个通达圣教无违,它能够运用在我们眼前,日常生活当中,就把我们各各不能调和的,就能够调和起来,由于这样的一个因,然后呢你能够步步上升,要不然我们这么粗猛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没办法调伏,你说我要调伏三界一切众生的烦恼,那不是空话吗?那不是开玩笑吗?反过来说,现在这个是很难调伏呀,那么我关起门来一个人去修行了,这个也是一个办法,但是呢对不起,这个情况之下,只有说只有一点点,你只有一点点上面,一点点当然没有什么违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这个非常明白,所以它真正能够说,通达一切,包含所有圣教无违的话,不但是有深远的理论,而且一定是从我们眼前下脚第一步开始。反过来说,它一定从我们眼前下脚第一步开始,才能够一步步上升通达最高深的地方,这个原则,我们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话,你说了半天佛法,那是一个戏论。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在懂得这个,学这个理论的时候,这个的的确确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这个实际上眼前随便一个例子,都是这样。譬如说我们去念书,你刚进幼儿园,你说幼儿园学的东西马上用来,那是没有办法用的对吧?我们做任何东西,学任何东西,你刚开始对这东西,你对这个工具或者什么那个都没有认识之前的话,因为你还没有把握住这个中心,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所以本论的真正的好处这样,如果能够认识这一点的话,那个佛法就派上真实用场,就不是戏论,而且不但不是戏论,不但能够派上正式用场,而且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第二个:「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在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有的人说他欢喜这个,就不接受那个,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用这个。尤其这种情况最特殊的,在禅宗当中,这个禅宗现在,有它的特殊价值,可是发展到后来的禅宗,他总觉得那个佛经好像没有用的,好像没有用的,那就是祖师的那一句话,给你「一个什么验明」,这个就是对。它有它的特殊的意义,这个特殊的意义先说一下,就是说本来这个佛法的目标,这个佛经的原意是干什么?如「标月指」,那就像指给你这个月亮看那个手指一样,它的的确确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认得这个月亮,还一定要根据他的手指,指给你看。这个佛经的功效。或者我们这么说,譬如说我们现在要到一个什么地方去,他给你看一个地图,这个地图的的确确不是那个地方,譬如说台中市那一条路,当然地图是一张纸,怎么能代表那个路,但是你把那个地图认得了清楚以后,你就可以照着地图上面所告诉你的这个走法跑到那个地方去,所以有他这样,等到你认得了那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以后,是不要这张地图。那么有一些人他不了解这一点,或者由于他的习性,或者有这个特别的原因,他就死死地把住这张地图说台中就是这个,就是那个地图,譬如说我现在手上面这个是台中的地图,说它现在本来这一张地图是告诉他怎么到台中去走,他现在说这个就是台中,那碰见这种情况的话,你没有办法,只好把他那个地图拿出来,把它撕掉,什么,你这个什么是个地图,不,这个什么是个台中?这是告诉你那个地图,万一说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这是祖师的一番苦心方便。所以乃至于禅宗的祖师们,用种种的方法说明,必要的时候,他们也用很平常粗俗的这种话来说,什么叫做佛经呀?说这个「黄叶止二啼」,这个祖师的公案,说这个小孩子哇啦哇啦哭,那么这个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检一个树叶子,那个树叶子黄了,掉下来的,表示没有什么用场的,逗一逗那个小孩子,那个小孩子看了欢喜,不哭了,好了嘛,你说我们想起来这个佛经这么珍贵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树上没用的树叶掉在地下?他的意思,不是把这个佛经比成功那个没有用的树叶,这个是一个譬喻,说明了说这个小孩哇啦哇啦哭,你现在用这么一个办法,使得那个小孩不哭了就这样。这个里边说明我们凡夫不了解世间的真相,所以一直在无明颠倒当中,受了种种的苦恼,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哇啦哇啦受苦恼了哭,他现在呢佛就引导我们用一个善巧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么就好了嘛。就是这样,所以它用种种方法,对于把握不住佛经这个原则的那些人,他来从根本上面指出问题中心,说明这个,说明这个,这样,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说现在那么这个经教就不要了,这个是一个错误,请问假定经教不要的话,你怎么修学佛法?经教本来告诉你修学佛法。当然你知道了,当然不要,所以金刚经上有个譬喻,说你渡过这个生死的河,像渡过一个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过了,渡过了这个生死之河的以后,你这个船怎么办呀?当然不要了嘛,当然不要,你不能说渡过了岸,守着那个守着那个船,那不是开完笑吗?那这个背这个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这个次第我们要认得很清楚,所以真正说起来,假定你直下,就能够了解这个经典上面所说的话,那经典本身就是最佳指导,但是因为你不行,没有办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接了当的告诉你,所以像那种特别的方法它本身还是真正的经教,这个要我们了解就这样,真正要了解的,所以这个原因是什么?正因为我们把握不住重点,现在你把握不住重点,在这种情况之下,最重要的应该认识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的重点,来破除我们内心上面的执着,而你不幸地又偏向于那些宗派的说明,把佛经不要了,那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它特别告诉我们,说我们现在对这种现象,它这个原因何在?那么这地方说明,你如果透过本论的仔细的说明,详细的介绍,我们就认识,原来所有的佛经祖语,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导,根据这个东西能够破除,能够净化我们的烦恼的。说到这里,随便也提一下,本论一开头的时候,就特别说明现在讲修行的人,不要经教的;讲经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处处地方现在,近年来尤其特别感受到,这个话一点都没有错,我们毛病也都犯在这里,平常我们常常讲规矩,然后呢,因为规矩,两个不同的规矩,两个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门当中讲规矩,为什么呀?它本来这个规矩是调伏你的烦恼,使你那个团体和合,结果弄了半天的话,那个规矩是越多,这个团体是越弄得四分五裂,烦恼越来越深,还自己不知道,说我这个对,他说我这个对,那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糟糕的现象,在这里本论给我们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这里我鼓励也建议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个大损失,同时凡是真正看成文子它没办法身体力行的话,它暂时不要学这个,先应该退一步,把它的基础建立好,要不然对它是一个浪费,这是我顺便说明。
  那么,再下面呢:「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胜者,就是指佛菩萨,真正的觉者,它这个最重要的内涵所谓密意,为什么讲密意呢?就是说本来这个经论是介绍我们佛法里面深厚内涵,可是因为我们程度不够,所以在文字上面认得了,乃至于这个文字认识了,刚才说讲得一大套规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这个规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干什么?弄不清楚,那个时候他经过这样一个大善知识告诉我们了以后,我们晓得他原来这个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省却很多麻烦,很多麻烦说这个麻烦的话,短则几拾年,长则无量阿僧祗劫,干什么呀?几拾年只是浪费一点生命,长劫的话往往在恶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那么现在呢,经过这样的大善知识,最正确的说明了以后,你很快的就把握得着,原来他这个话这样说的真正的内在是什么,你就了解,一了解了,你照着去做。照着去做,你的烦恼就净化,然后你的染污之业,就转化成净业,生死就了。自己也解决,也能够帮助别人。
  那么最后呢:「极大罪行自趣消灭」,这个极大罪行特别指的一样东西,平常我们愚痴凡夫一直在造罪当中,但是呢很少造极大的罪,这个极大的罪特别是讲谤法罪,在所有的罪恶当中,诽谤正法的罪是最严重最严重,我们说,我们修行人何至于谤法?这个谤法这件事情还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造不起来,你们慢慢地慢慢地自然看见。这个很多地方他宗派之争,大乘嘛,说这个小乘不对,小乘嘛说大乘不是佛说。然后呢我说我的对,他的不行,假定说它不行的话,请问佛说它干什么?而你说他不行,这个就是佛说的,那不是佛说错了吗?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点你如果说正确的了解了以后,那自然这种毛病不犯,所以因为你有前面这样的三个层次了解以后,自然我们就不犯这个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灭」,这个太好了!
  现在关于这个正式的内涵,我们一步一步的看下去,还有呢,这个四个内容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一个原则,大家看一看,我们现在真正要想修学佛法,目的干什么?要想圆满无上菩提,拿我们更通俗一点来说,或者使得我们很起劲的马上体会得到,说把我的一切痛苦要彻底解决,把一切圆满的功德要完全地圆成。这样那么要什么呀?那要一切的圣教,现在本论是第一点告诉我们,对,这个你要的目的达到的方法等等,这个里边圆满无缺的通通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呢你怎么下手呢?我们看看这个境不对,那个不对,然后乃至于像刚才说的,有很多宗派说这个经不要的,结果不是有矛盾了吗?说不但全部包涵,而且所有的经正是眼前告诉你怎么修行的最佳指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五卷B面

  这些经论是给你最佳指导,不过虽然是最佳指导,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话,摸不透,摸不透,摸不透,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他这样无人说,虽然有智慧,你没有办法了,这个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里面宿生带来的智慧,还是要有人教。其实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的,飞机轮船等等没人教,我们看天上飞一个东西来,我们看见这个怪,当年这个我们这里曾经有过一个笑话,说人家在中国造了第一条铁路,造在那里呢?从上海到沪淞口,结果造了个铁路以后,钦天监,那个属于以前那个管天文的,说天上出了一个星宿,所以国家动乱,出的什么星宿?叫蜈蚣精,大家找了半天,原来这条铁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丢到东洋大海。有这种笑话,现在看这个好的很,实际上你第一眼看见的话,你的的确确不晓得这是什么东西,没有人告诉你,你不知道,世间简单的东西你都不知道,这很明白对不对?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说个笑话,这个不要说这种科技上的东西你没办法懂,就是眼前太多的东西,我也听见人家说那个笑话很有意思,说人家北方人到南方来游历,这个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结果水果当中,譬如我随便举两个香蕉然后呢甘蔗,这个北方人怎么说啊?「这个甘蔗是蛮好吃,但是这个肉很难吞。」甘庶的这个肉要你吞下去的吗?甘蔗是蛮好吃,可是甘蔗这个肉的确很难吞,这都不知道,发生这种笑话,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要看人家香蕉把那个把那个皮剥开来吃里面的肉,假定你像这样一定是剥开皮,吃里面肉的话,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剥掉了皮吃肉,那就坏了,金柑吃那个皮却不是吃那个肉对不对?天下的事情就是这样,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的事情尚且如此,何况深远的东西,那么佛法也是如此,就算是他写在书本上叫你去看的话,你还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体会得到,有一个善知识的引导的话,那么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经教是眼前告诉你最好修行的办法,而且透过这个善知识本论的特别的告诉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后,它下面不说你他不说你马上得到功德,它先说什么?把无边的罪行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功德就起来了嘛。你要的什么?要的就是这个,我们的目的干什么,要去掉一切苦,要得到一切功德,对不对?所以这个四个项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诉本论的真正殊胜,这是不是你们要的。对,对我来说千真万确就是我要的。
  然后我们看这个内容,进一步的来研究它,学习它,这个又分三部分,刚才呢讲那个题目的时候把那个整个的大纲,然后呢这个大纲的那个中间的概要这地方说一下,说完了这个概要,下面的紧跟着细部去学习,怎么样去受用,现在我们看文,

【「今初」】

  这个本论的殊胜当中的第一条:

【「言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

  圣人的教法,圣人的教法那么什么呢?它运用论上面的话来告诉我们,它为什么处处地方引论呢,因为经上面它这个内涵往往我们不一定能够很清楚明白,所以经过论的解说针对着它要说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所以论叫对法,针对着这个法这个内涵能够净化我们的烦恼,那么这个般若灯论是上面我刚才所写的清辨论师所写的,是解释中观的,解释中观的有好几部书,将来我们学到本论的最后毘钵舍那那一部分,会详细的认得它,平常我们常常说中观中观,就是解释中观的也是主要的一部论典之一,那么这个清辨论师是离开现在,就是龙树菩萨以后的人,是在相当于什么就是无着世亲的以后,后一点,他是中观学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论师,它这个里面怎么说呀?说圣教是一点没有错误地说明一个道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说明这个道理是能够解决我们生死问题的,它下面说:「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胜位就是最殊胜的这个地位,这个那么为什么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种不死之药,是天上的,相传吃到了这个药以后,长生不老百病消除,这样称它这个叫做甘露,那么现在这里说明,我们现在生死当中心身,身固然是种种痛苦,生老病死,实际上的真正的问题是心呀,所以心地上面不解决身也不能解决,那么所以现在佛法就像那个甘露一样能够把这个问题彻底解除,然后呢把生死的完全解脱,解脱了这个生死问题以后,那个才是真正殊胜的地方,凡是希望要达到这个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么他下面为什么说若天若人呢?我们晓得有情是通于六道的,为什么说那些六道的众生不说,而单说人天呢?因为真正修学佛法,菩萨他已经修到相当程度了,所以他的愿力在六道当中,这个我们不谈,我们刚开始真正修行的时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它的这个六道当中的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没有办法,没有那个能力,所以尽管佛法流传世间对它没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人,才有这个能力,所以说这个指这一个,那么它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说明的内容说些什么呢?就是这个,所以说这个东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后,那么彻底可以解决的,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下面说,四样东西:「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这个遍字,实际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说所应遍知,所应遍断,所应遍证,所应遍修。本来这个所应知,然后呢所应断,所应证,所应修,就是佛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见你应断,此是灭你应证,此是道你应修,那么这个四样是什么意思呢?先简单说明一下。说你不是现在在世间觉得很痛苦吗?要去掉吗?然后呢这个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认识之前,你没办法去掉他。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要拔草,那个草到底是什么样,你不知道,你怎么拔,至少你要去掉这个东西,你要认得它,所以现在这地方有人害我,那么谁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就这样所以这个真正的苦,你要找到,也许有人说这个苦难道还不知道吗?对不起,我一般来说我们的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道,应该这么说,就是苦的根本在那里不知道。你总是在那个枝枝叶叶上面去弄,所以是越弄越远,越弄越远,这是它的根本问题,这是他的根本问题。其实我们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乐,可是因为那个苦的真正内涵没有认清楚,所以你总归头痛医头,是脚痛医脚,就弄错了这样,所以我们要认得的清楚,那么这个道理也许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吧。譬如说现在我在这个上面要想做一点事情那么要想托一些人,结果托的那个人本身偏偏是一个大骗子大冤家,你如果说托他,你当他亲信的话,你有没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霉,天下的事情都这样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你必定要晓得,那你现在说刚才我要做好这件事情,我把我的冤家拿掉,结果你却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颠倒了嘛?很明白,所以我们真正说起来这个苦我们不知道,现在我们都是以苦为乐,这所以说越弄越苦,这样,所以说这个,你简单一点的最起码这个苦的根本在那里,你认得了除掉了以后那就是罗汉,如果说要把它圆满的彻底的解决的话这个就是佛。所以现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的什么?是彻底圆满的,所以说所应偏,就是普遍的都应该了解,了解了这个苦以后,那么那个时候你认得了,呀那我现在认得你了,进一步我要去掉这个苦,那个时候,就要看看这个苦,是不是能去得掉,他假如天生来就是如此的话,那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也不必去了,受这个冤枉苦头的,不必,现在看看能不能去掉,说可以的,因为世间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来龙去脉,这样的因感得这样的果,假定你把那个因能够拿掉了以后,这个果自然不现,说既然现在你要去掉这个苦的话,那么苦的因是什么?是这个,所以你只要把这个苦的因能够断除掉了,这个苦自然解决。所以啊进一步说既然你要断除苦的话,那么把那个苦因断除,第二个所应断除同样的要遍断,普遍的把那个因拿掉了,自然问题解决。所以我们平常说一个一件事情我们扬汤止沸是没有用,斧底抽薪才是办法。这个怎么讲呢?就是说你打开锅子来那个锅子里面水滚的很,你拿一点开水将它浇进去,没有用你越浇那个水滚得越厉害,你怎么办呢?你跑到不要从那个上面加开水,跑到灶里边把那个锅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后它水就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滚水的因是什么?下面的火,你把这个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现在苦的因是什么?就是集谛,在这个苦的原因,有一个专门名词叫做集谛,那么拿这个东西通通净除掉了以后就行了,所以第二个所应断除。断除了以后怎么办呢?那个时后达到的状态是彻底圆满的解决一切痛苦,它没有讲快乐,痛苦解决了,那当然是快乐。为什么佛经里面通常不讲快乐,尤其是小乘初机的时候?因为平常我们世间人的快乐,他正是痛苦,我们不认得它,所以跟你讲了半天的道理,你重点摆在痛苦上面,让你认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说它又提起快乐的话,你不知不觉的又想起快乐,有世间的快乐有贪吃的,玩的,穿的,乐的,那对你永远没得好弄的,所以呢刚才初机的时候它不讲这个乐,一定讲苦。到最后大乘的时候,它才提出来,是有它的内容,所以说我们要晓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讲苦集灭道,后来讲常乐我净,那么这个是什么啊?要你真正最后达到的境界,也就是我们希望的说这个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达到这个,你要自己修行而现证的。所以说这个同样的说所应遍证,要普遍圆满,不普遍,不圆满,罗汉或者缘觉,普遍圆满佛陀,那么你要想达到这样做些什么呢?修行,这个最后的一个道所以道谛。所以同样地小大的差别在这里,所以天台列这个,譬如说小乘四谛叫做生灭四谛,然后呢进一步说无胜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同样的四谛,就是程度的深广不同,关于这个到后面的广论当中我们一一来解释,总之佛说的整个的内容,不外这几样东西,只是程度深浅,而下面呢就解释:

【「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这就是佛讲的最究竟圆满的圣教,这已经完完全全一点都不遗漏了,包含了所有佛说的好的完整的内容,薄伽梵是梵文,这个里边翻成功真正的内涵有六个项目,我写在黑板上面你们看一看,智者、至胜、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在佛地经上面有详细说明,通常我们只用它作一个世尊,是最后那个尊贵那个就是薄伽梵的意思,我们佛的十号当中不是最后一个佛世尊吗?那就是通常我们很尊敬的称呼的话总是称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么这个是圣教,下面看: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

  怎么样说它一切圆满无违呢?你要晓得,所有的这些东西我们通达了解,说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补特伽罗也是梵文,翻成功我们中文的话叫数取趣,是不断的在六趣当中那么轮转,换句话我们通常的有情,人种种的名词,现在我们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一个有情,如果你们要凡是关于这类东西,平常的时候也不必多问,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应该多翻字典,先有个概念,那么在本文本论慢慢的深入的时候碰到重要的时候我会详细说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翻字典看的话,我到那个时一说的话,你马上就深入它的意义,这个会有正确的了解,那么这里我特别说明,不要看它一点文字上面的通达,那是因为平常我们现在没有得到完整的教授,这也是我们自已的业力,所以大家在戏论当中,你真正得到完整了的教授,他这个名词每一个的名词的名相,他针对着这个每一个法的法相,针对着这个法相最好的解释,所以当你说明这个名词的时候,这个法你就认得了很清楚。现在讲的法,就是我们身心的痛苦,就这个你会认得很清楚就是它,所以它学教有这么大的好处呀,基于这个理由所以我鼓励你们好好的自己下一点功夫,到那时候你们会对眼前的很多烦恼修行等等会感觉到真好,不会像以前老样子,把这种毛病慢慢慢慢地会净除掉,继续:

【「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那么这么多东西,说修道为什么要这么多呢?那道理很简单,有的是它的主干,然后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说一棵树一样,最根本的一个根,根上面然后上面呢主干,主干上面嘛其他次要的几个大干,大干然后呢再分成功中枝,中枝变成功小枝,小枝变成功最细的,然后呢什么树叶花果,行了,整个的圆满起来就对,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如此,也是一样的有他的这样的层次,所以才分得这么多,所以我们同样的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世间一切法上头没有一个例外,一棵树固然是如此,我们念书,我们做任何事情,吃饭等等,样样东西都有它,譬如说我们吃饭,吃饭实际上并不单单是饭,还要有菜,你有了饭有了菜,对不起没有碗还不行,这个很明白嘛,没有一个事情例外的,那一个是主,那一个是从,这个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继续: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认识,说我们现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学佛法的话,不管你愿不愿,他最后的话一定要走上这条路,这个话好像有一点我们刚开始有一点不大习惯,为什么叫不管你愿不愿?应该这么说,你如果正确的了解以后,没有一个人不愿,叫你不做,你也不肯,为什么啊?简单极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诉我们「无苦无出离」,在我们不懂之前的的确确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得那个,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这个概念会改过来,我们现在所以要去忙这些,所以不愿去多忙这些,为什么呢?就是你要求你快乐的,不想麻烦,如果说有一天了解这个结果,不但是没有给你快乐,而且带来大麻烦的话,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谁都不愿意染上这些,我现在说一个简单的譬喻来说一下,譬如说我现在说我要到美国去,然后呢到美国去怎么办?到美国去要坐飞机,要坐飞机这个飞机票要花很多钱,又要这个样又要那个样,我现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这里这个飞机票要几万块钱,我走路不要钱,我就走路吧,当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话,是嘛这个多省事嘛,然后你就跑,结果你跑了半天你千辛万苦的跑到台中那里望洋兴叹,过不去了,到时候你停下来,你不跑不行呀,这个是它根本原因,为什么讲不跑不行?你发现这个地方是三界火宅,这个佛法的真实内涵,所以你正式的了解了这个佛法的真正的内容,自然你会产生最后必然的结果,这里我不详细谈。关于这个问题,在法华上面说得很多,以后它会详细告诉我们的,那么总之呢现在我们先不谈,所以有很多人他现在不愿意学菩萨乘的,那我们也不勉强,好好好不学菩萨乘那你学这个这个声闻缘觉吧,不学声闻缘觉,人天乘也可以,乃至于你不学人天乘的话,也没关系,反正我这个法,就是这个样的引导,不过呢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它的的确确是把最圆满的法摆在这里,它也不忽视其它的,因为不忽视其它的所以它从上到下它有圆满的,那么这个里面告诉我们,做为真正追求圆满的是些什么?修学圆满佛法的那些人叫做菩萨,菩萨要做的内容是什么?他是欲求的事情,是承办世间义利,世间的一切的有意义的这种事情。在这个地方大家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应该一开始建立起来。菩萨们处处地方帮别人忙,为什么啊?我们不妨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策励自己,帮了别人忙,把我自己的净土,建立起来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你不妨拿一个世间的那个眼前的做生意的人来看,做生意的人处处地方给大家帮忙,你要汽车,他就把汽车从台北的裕隆工厂搬到这里来,你要美国货,他从美国的搬得来,你要德国货他从德国搬得来,他为什么辛辛苦苦的弄这些东西弄给你们,赚钱嘛,就这样,对不对?而且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一开头要有这个认识,我们要赚的不是世间义利,要求法财,等到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以后,你会做得非常愉快。这个我们这里不深谈,所以这是我们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圆满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他也从世间的下脚的第一步开始,这样的上去,因为要解决这个,所以这个世间的对象对不起不能说:我这个就是这样,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样的根性,那么各式各样的根性把它统摄起来,归纳成三种类型的人,这个所以叫三种种性,这个要所化的,这个就是下面讲的,下、中、上三类,你要去帮忙他们,你必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你自己不懂你怎么行?所以他要学一切,都要学。

【「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那么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如果说我们或者说我们任何一个人自己一定要想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帮助别人,确定要这样去做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自已一定要对于你所化导的那个众生及化导他的方法要圆满无错的有一个认识,所以这个智者这是指这一个菩萨们,他一直一直,菩萨的真正的行为,菩萨的愿力,没有别的,全部的精神就利益众生,然后呢也可以这么说,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地,是创造这个净土,乃至于成佛。以后永远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没有错误,因为你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尽管你的动机很好,错了以后有没有用?不行,所以他善趣,走的非常正确,一点点没有错误。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六卷A面

  走得非常正确一点点没有错误。那么下面是

【「释量亦云:」】

  释量是释量论,它那个下面有二句话,

【「『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

  这个释量论当中,实际上一个偈子四句,四句的一个偈子,「俱彼摧苦果,勤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说真正的菩萨具有悲心的菩萨,为了帮助自、他一切人,摧伏这个烦恼痛苦的关系,他要勤学、勤修种种正确的方法。那么你要学这个方法,为什么呀?因为你必须要学了以后,你才能够帮助别人,才能够启发他们,让他们了解如何学习,就这样。所以这个启发他们认识佛法的这个种种的道理,这个因,这个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话,你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因为这种道理,是很不容易懂的,这个道理不是我们眼前看得见的。那么什么道理呢?譬如告诉你,这个是苦,这个苦还勉强可以,经过了说明,眼前可以体会得到。说这个是集,这个苦的原因,那下我们就看不见了,这个他不是眼前的,所以这个不现彼难宣!这个东西很难体会得到。是业感缘起,大家都在这说,或者因果报应,它这个因怎么感得这个果呀?这个业又怎么样的产生这个果呀?这个不是眼前看得见的东西。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帮助别人,你非自己要亲自的体会得到,眼前当下认识。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就没有办法说得清楚。这样所以修学佛法的种种这个说方便,生起修学佛法的种种方便的认识也好,然后呢道理也好,这个就是它的因。这个因很深细,普通看不见,也说不明白。一直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亲自体验现证了,你才能够说得清楚,所以叫不现彼难宣。说的这两个偈子我要特别说一下,因为这个是在释量论上,释量论就是法称论师写的一部论,我们这里也有,这个是个天书,你们不妨去看看。在我们一般来说,就是以我来说,翻开那个书的话,真是不知所云,你们自己看一看就晓得,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实在是绝顶精采。我们晓得南阎浮提六庄严,就是陈那、法称两位大论师,它真正精采的地方,它就是把这个世间的理则,这个学问,透过这个佛法,然后把它变成功佛法当中最主要的一门学问,就是用世间的理则,说明世间的错误,说明成立佛法的正确。这个好了不起,好不简单!因为这样,所以他讲的内容一定没有一点点的这个浪费,也不容许一点点错误,所以他那文字简炼到绝顶。简炼两个字我写一下,简是简明、简单,写在这里简;然后呢,炼应该是金字旁还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对吗?应该是金字旁,简炼。简是简单,但是它那个简单,不是马马虎虎的,是金炼的,都是最精华的、千锤百炼的东西。所以它这个每一个字,乃至一个句,一个偈,是包含的意义非常深细、非常深细。这个论是难学的,但是你学会了以后,就可以把我们这个思想,变得也这么非常精致,以最简单的方法能够提起含摄很多乃至于深细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短短的一生,升华到绝高的一个层面。不过这个我们不要急,只要我们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话,将来都会得到的,要不然的话,花了极大部分的时间,摸一点东西都摸不到的话,这个一生浪费过去,你就没有什么成就,这里我随便一点。所以下面的解说,

【「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就是刚才说的这个话。那么好,现在这里,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看第二段。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

  说,菩萨要求的,他目的是要遍摄这个各式各样的根机,所以他要学一切。那么这个所学的内容呢?也把他分层次,这个层次所以三乘,这个声、缘根性的等等,声闻、缘觉、菩萨这样的根性的人。那么他每一个不同的根性,有他们相应的道路,这个道路平常我们说地道,这个修道、修道就是这个。那么这个东西正是菩萨所要学的善巧,方法,方便就是一种善巧的方法。这个方便,现在我们把它误解了,开一个方便这是什么?走小路。这个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里边给我们的方便哪,是一条正确的方法,通达到你要达到地方去的一个正确的办法。下面引

【「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

  阿逸多就是弥勒菩萨,这个话是在现观庄严论上的,因为是弥勒菩萨所讲的,所以有的时候引说是论上,有的时候就直接讲菩萨说的。说那个要想利益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由道种智,这个我们菩萨所要求的有三样东西,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那么这个里面每一样东西,每一样东西的内涵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道种智呢?道种智就是用这个智慧,这种正确的认识能够成办、成就完成世间的一切的利益,这个世间一切利益,就他人来说,是救济了一切众生。当你救济一切众生,对你自己来说的话,就成就了你的报身报土。这个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我们还是用刚才那个比喻说做生意人一样,你得到了这个作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的东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场,这个同时他就赚到了他的钱。这不是两件事情,所以我们现在修习佛法也应该从这个地方着眼,同时我之所以用这么通俗的这种事情来比喻,为什么原因?就让我们当下体会到,哦!原来这个佛法是这个样的,这样的话效果更大。否则的话,我们在这里做一点事情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觉得这个不愿意。你要晓得这真是为你自己呀!这愈为别人是愈为你自己,要和作生意人一样,人人手上用的东西都是你的商品的话,你这个老板是最大。现在我们也是如此,否则的话,我们作一点点,自觉得可以,稍微委曲一点就不行。要晓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曲,这是第一个。而且才只有在委曲当中,才能够成办事情,这个是佛法的特质!试想大家对不对?最好睡在那里,一点都不委曲,然后你忙一点事情,忙完了给别人吃,别人吃完他还这个不舒服,还嫌你这个淡了,嫌你这个咸了,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六度当中,他一层比一层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难;持戒还可以,忍就难。忍辱真正的忍是什么?无生法忍。你能够真正忍到那个时候,你才谈得到方便,那个时候才谈得到精进;你有了这个才能够真正成就襌定,才能够成就智慧,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就算那个作生意人也是一样,作生意人作的时候也是一样,那个顾客非常挑剔的!如果你不能满足那个顾客的挑剔,那个顾客跑到你店里店里买了东西,你说: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这个样;那第二次那个保证顾客不上门,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赚不到钱。所以真正修学大乘佛法,这个在本论的精采的地方,我告诉你,他不是一下把那个大乘怎么好、怎么内容先告诉你,不说这个。他先告诉我们说,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就把那个利害分析的非常清楚。当你体会到这利害以后,你想那我要去做,然后呢?就告诉你去作的时候,把从简单的地方一步一步的来,增长你的能力,增长你的能力,让你体会到这个好处,也让你体会到去掉了这个坏处以后,能力嘛增长了,体会嘛加深了,慢慢的你走上去,成了!这样。所以这个是本论最殊胜、最殊胜的好处,你们将来学下去,自然会了解不同于其他的地方。现在我们继续下去。

【「胜者母中亦云:」】

  胜者母就是般若,他那个般若他到底指那一个般若?那个我不知道,这个上面也没有说明。怎么说?

【「『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

  实际上呢,这个胜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说不肯定,因为般若分成好几品,第一品是最广的,第二品比较简一点,第三品比较略一点,第四品更略。但他那个内容都是重要部分一个,不过呢最主要的有的开的比较详细一点,最详的就是第一分,这样。那么所以现在这个不管是一、二、三、四那一分当中,精要是共同的,说这个菩萨应该在任何起发,然后呢发这个心去,在任何那一个部分上面要去学、要去行,然后呢?因为发了这个心要去了知。那么哪一些呀?包括总含的,含摄成功三部份,声闻、独觉、佛陀,就是刚才说的三乘。「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上面这个完全都要圆满,完全都要圆满。他为什么说这个呢?因为说那个般若是在阿含以后,阿含这是说你是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就是这样,到最后告诉你,你自以为解决了,实际上的问题还不是,还要更进一层。慢慢的圆满,你真正要圆满的时候,那些都要做的,然后呢,还要把那个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统统要做圆满。

【「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那么他为什么这地方要引这一段话呢?这个,因为当时有很多人说:我是大乘的,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学。不对!不对!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么说,实际上呢理论上也很清楚,你这个大乘之所以为大,要解决一切人的问题。解决一切人的问题,你晓得他问题在那里?你如果不晓得,你怎么解决啊?所以小的、大的,没有一个例外。所以如果有人说:我是大乘人,那个小乘的东西不要学,那错的,是违背的。所以它下面这个就说:有人说是个大乘人,不应该学习这个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对这个大比较差,就指小乘,这个错的,这个是相违因。还有这个地方很奇怪,要我们中国人平常习惯的话,说这个不合理的、相违背的,他为什么说相违因呢?要晓得真正我们说在修学佛法里边,一个是种一点根,就像画一个图一样,起个草稿,反正马马虎虎大概有个笼统概念就行。进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时候非常细致,一点都不能错,所以真正讲修持的时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认识因、果,或者说业感缘起,或者是说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过来说你要得到这样的果,必定要这样的因。现在呢假定说,你说你大乘人不要学习小乘的话,你这个因是做错了,这个就不对,所以它这个地方用那个字相违因。注意!很多处处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这个地方特别一提,因为当时我就犯了这个错误,人家也给他说这本书看起来好难看,我自己也有这个感觉,所以我就傻里傻气的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觉得这个文字不顺,改了,我现在一直为这个事情忏悔!所以我说到这个地方特别告诉你们一点。同样对你们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现在我们平常动不动就跟人家讲道理,就是我这个有道理,他这个没有道理。对不起!我们凡夫的道理,你讲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胜,讲佛法的话你会下地狱,原因就在这里。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所以说我这个地方随便一提。那么继续下去,那么我们现在呢更深一层。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我们修学大乘的行者,所走的这个道路有两条,一条叫共道,一条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别人共同的。跟谁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还有一条呢?就是不下乘人劣乘声闻、缘觉不走的,只有菩萨单独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们现在念书,我们现在念到大学,小学部分跟那些小学生共的,到了大学小学生不上来了,那个就是大学生不共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来说的话,是我们也是世间的人,所以做为世间人是共同的,可是穿这一件衣服比丘,那个也是我们不共的。同样的道理,那么我们现在呢?修学的内容也是这个,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说诸道,共同的就是这个基础。那个就是声闻、缘觉也要学的,那么这个是共同的,从这个基础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个基础打得更深、更广。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础是必定要。那么在这个情况之下是,虽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确确大乘跟小乘当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点差别的。这个大乘戒当中有很多小乘戒没有,那个是不共。还有呢?不但没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却却相反的,那这个就麻烦了。所以这小乘是应该取,大乘应该舍;反过来大乘应该取要的,小乘应该舍。那么为什么原因、为什么原因呢?这个地方就指出来,我们对这一点了解了,以后就对于这个大、小两乘之间的差别,以及南传、北传我们的取舍,非常清楚、非常清楚。这个在菩萨戒里边,梵网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梵网经里边的这个瑜伽菩萨戒,它这个戒条层次非常清楚,说我们现在修学大乘的菩萨,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做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那几个戒嘛是布施度,那几个戒嘛是持戒度,这样然后呢再下面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一个该做,那一个不该做,他那个戒经上面就告诉我们,说这个声闻乘人是急求出离,为了急求出离,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应该做。他应该做的什么?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你什么都不要管,你吃饱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没有营养。最好的营养是什么?就是你的心,你能够把这个净化了以后,那个身体丢掉了正好,什么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你要救济一切人,要救济一切人,要适应他的根性,那个时候你不管的话是不可以。所以戒经上面告诉我们声闻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对!大乘人为了救别人,那个时候你少事、少业,那就错!你要救别人,救的愈多愈好嘛,你的目的要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现在这个事情不行,那个事情不行,那你怎么救人哪?这个是两个的根本的差别。不过说到这里,有一点要辨别,他佛经上面的每一个地方的次第说的清楚,你的发的心是没有错,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圆满发那个心的话,靠什么?靠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自己。你那个时候要保护这个心,增强这个力量,在这种状态当中,不是一口气叫你什么事情都去做,要开始的时候增强这个心。就像小孩子一样,这个小孩子天生来说皇帝的儿子,他要做国王的,但是并不是生下来好的捧的他国王的位子让他做国王,那怎么可能呢!正因为他要做国王,所以开始的教育不一样。至于说过程跟平常人还是一样的,一步一步增长他的能力,不过他这个能力是要做国王的能力,你这个能力是自己糊口的能力,这个才是他的差别。所以这个次第的重要,那么有了这个次第,才能够圆满我们开始所定下来的质跟量。所以这个上头所以成为大乘、小乘两个的差别,这个差别究竟怎么样,到后面他会有详细说明。尽管有这样的差别,可是目的却是一样的,这个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干什么?解决生死痛苦问题。小乘看的不远,自己以为这个生死痛苦问题就是这个,你就忙这个,结果到了后来发现这个不行,他一定还要整个的解决,你还是为了这个。既然你要解决大的,当然你不能做一点点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这个大、小乘的戒律在形像上面看是违背的,在真实的意义上面是完全不违背的。所以我们真正要修学就要学这个,你到了这个认识了以后,那一点障碍都没有,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他所说的认识,不是个道理,而这个认识是你内心相应的这个量,到那个时候你自然晓得你心里什么量。我这个地方比方随便举一个例子,我们也看见不但是大乘的戒经,还有大乘的很多其他的经典上面也这么说,这个小乘人是绝对不能杀的,这个大乘的菩萨有的时候杀人,还有很多的大功德呢!我想我们这个公案都知道。我们不妨再简单的说一下,说有一次大家这个到海里面去采宝,那么采宝的时候那个都要那个大商主带头的,这个大商主他是个过来人,譬如说我们要去挖掘宝,他是晓得什么是宝,路怎么走,里边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大家跟着他,一心一意的上去。那么这个到了海里的时候,那个船上面他是个大强盗,那个大强盗要谋财害命的,别人都不知道,这个大商主晓得了,心里想这样麻烦了,如果让那个大强盗在这个里边的话,我们一船人通通被他杀光,你怎么办呢?但是呢你修学佛法的,你又不能杀他,后来觉得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话,不但我们船上的人通通被他杀光,而且就这个强盗本身杀了我们,他也要堕地狱,一定要堕地狱!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话,我来堕地狱,我把这个商人杀掉,结果他就把那个商人杀掉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了解,这个里边有一点很重要,我们往往说这个大乘人,我为了利人,我愿意做那个事情!没有错,可是佛法里边是讲的不是讲一个道理,他每一个法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时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说我现在这样去做的话,我的的确确晓得的很清楚,张开眼睛往水里跳,那个时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时候你去杀有大功德。你不要说:菩萨戒上面这样那么说的,然后你杀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讨了个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狱。这个事情本论的,不但是本论,就是很多大经大论都说得非常清楚,就把他上面要指的这个心里的法相告诉你的清清楚楚,就这样。所以这个我们才是要学的,真正要学的,要我们学不到这一点的话,学了一点经论,拿这个借口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这是一种。还有学了这个经论,自己的执着愈来愈多,我这个法这样对,他这个法这样对,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错了,在这个地方顺便一提。那么下面我们看,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那我们晓得除了这个特别的为了他急求自立的这个,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个东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都要学,都要学。这个是为什么在大乘,所谓方广藏就是大乘,大乘当中他广说三藏,照理说他大乘嘛就说大乘,小乘不要讲,但是他小乘也讲。原因就这个道理,因为你一定要学,学了以后,了解帮他们,而且你那时候晓得里边的差别何在,那这个就是他的原因。

【「复次,」】

  继续下去,

【「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

  什么才是佛陀?正遍,绝对没有一点错误,而且绝对没有一点的遗漏。正是正确,遍是圆满,这个正觉,遍觉,这个才是佛陀,这样的觉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你没有这个遍的话,这个声闻二乘也有的。那么所以这个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过失是彻底净除,所有的功德是彻底的圆满,他不是净一点点的过,不是满一点点的德。

【「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

  这样的。

【「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六卷B面

【「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

  那么在因地当中要修什么呢?要所有的过失彻底的净除,所有的功德要彻底的圆满。

【「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

  那个大乘的真正的,假定说你不遍的话,这个遗漏、那个遗漏,你能大吗?是小乘可以不包含大的,我本来是个小乘,你说大乘大的是无所不包、绝对之大,结果把那个小乘摆在外头,你这个无所不包怎么讲法?所以大乘是遍学一切,圆满一切德相,啊然后呢断尽一切过错。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这个是什么原因?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通通包含在这个成佛那条大路当中,这是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说现在我们修学佛法的当中说,我学这个、那个不对,我学这个、那个不对,你在因地当中就已经偏了。所以我刚才一再说明,不是说叫你现在一口气马上要广学一切,可是我要晓得在因地当中,那个因种非常重要,所以我现在的能力不够,可是我的目的是如此,这是第一个。正因为目的如此,一定你有下脚的地方,下脚的地方是必然是跟你相应的,那个时候你说参禅就参襌,念佛就是念佛。但是呢你最后你一定要圆满的,不圆满不能成佛,你现在做不到,因地当中应该先把那因种放下去;反过来我们现在不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因地当中先排斥他,那个时候你的因种种的什么?障碍!这点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留下来的识种,那个识种到那个时候它就启发现行的,这个是所以这个地方的真正的圆满教授告诉我们,大家了解不了解?所以你念佛的,你一定赞叹这个参禅好、学教好;你参禅的一定赞叹念佛好,说等到我现在这个事情做好了,到了那个程度、那方面学圆满了,再去学这个。所以当你到那个学圆满了,将来这个因种在心里启发出来,你学这个的时候毫不困难;否则的话等到这个圆满了,你停在这里,这个圆满了嘛,这个我就一向就讨厌他,你不知不觉当中,你就排斥这个东西,他后面会有详细说明。我们修学佛法没有别的,就要净除自己无始以来的这个业习,说业种子,这是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是头上先开始提一下。那么上面说的道理,下面呢来把事实证明。

【「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

  以佛来说,他绝对没有任何一个过失他不能去掉的,换句话说佛绝对不留一点点过失;还有佛圆满一切功德,绝对没有一点功德他做不到的。现在我们要学佛,是,没错!那么我们从那里学起呢?我们因地上面就这样,我要做到、我将来一定要做到,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譬如说这个不行,这个不行、不行,说我现在很惭愧做不到,是没错!但是我将来一定要做到他,因为我将来要做到他,所以我现在就选定牢牢把持我现在该下手的地方。你那个时候你同样的参一个禅,同样的念一声佛,效果是完全不一样。因为你因地当中,就想我念了这一声佛要干什么?学阿弥陀佛,所以你去了当然上品,就算不上品,跑到阿弥陀佛那里觉得,你听见那个法相应了,你一定走这个路。另外一种呢,你念佛,这个事情我都不管,我自己去就算啦!所以等到你去了以后,你听见那个二乘苦空无常很欢喜,证了罗汉果,就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差别大家要分得很清楚,这个差别非常明显,但是也比较细致!重要的,后面会在那个地方说。念佛是如此、参禅是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能够把握住这个原则了,反过来妙了,因为你的目的是究竟这样,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说现在念佛固然是回向往生,我做别的事情也回向往生,那个时候你的功德二十四小时一直增长,正念的时候叫正行,不念的时候叫助行,然后呢?去还稳、品位还高。当然参禅一样的,所以这个是他的根本重点,我们要把握得住。继续下去,

【「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这句话大家已经了解了,前面说过了。

【「设作是云:」】

  有人这么说,假定有人这么说,

【「若入波罗密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

  那么有的人这么说,说没错没错!你要学大乘,是的!他要那个小乘一步一步上来做为基础,这是你的共道。但是对于密乘的人来说,要趣入金刚乘密乘的人来说,那个是另外一条路。度彼岸就是大乘的显教所走的这个路是不共同的。为什么?这个并不相顺,那波罗密多大乘是走这个慢的,这样的慢慢的来,说金刚乘我走的这条直路一直上去的。他下面怎么说?

【「此极非理,」】

  那个就是大师告诉我们的,这个这句话绝不合理,下面就引证。

【「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

  说你要晓得,这个大乘当中显教波罗密多,就是度彼岸道,他那个本质全部包含在金刚乘当中,所以金刚乘当中的那个,一定含摄了大乘的全部的特质在里头。下面说

【「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

  那么整个的这个特质是什么呢?分两部分,发的什么心,修的什么行。发的心叫意乐,金刚乘应该发的心,金刚乘的意乐是什么?发菩提心;然后呢金刚乘应该修的行是什么?修学六度到彼岸。请问金刚乘跟显教的波罗密多大乘,是同是不同?完全一样!所以是则一切是定应学习,所以金刚乘的人决定要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座的诸位如果将来你们学金刚乘的话,千万注意,说这个根底都没有,说金刚乘,那结结缘可以,真正修持这个不够。另外一点,其他的同修们,帮助别人那是最好的。看当年印度,这样的能够五印度的首顶严,共同的结论,以及后来到了西藏以后共同的教法,说的清清楚楚!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对我们自己是个最佳指导帮助,然后呢对于佛法是有一个最有力的一个认识,然后净化他的,这个道理我们应该把握得住。下面就引密教的经来作证,这个话绝对不是我讲的,你看密教的经上面说的清清楚楚,所以下面说:

【「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前面说的那个道理,第一句话斥破他,所以立那个宗,这个前面说的不对,那么下面就解释。最后引你现在讲密教,他现在我就引密教的经典告诉你,密教的经典上说的清清楚楚,就算你为了命难,你绝对不能舍去这个觉心。觉心就是菩提心,换句话说这个是意乐,这个是发的心,这个密乘当中这样的严格的要求。然后呢行为呢?说六度到彼岸,毕竟不应舍。行持些什么?就这个。你不是说金刚乘吗?那金刚乘的经典,不但是这个经,还余咒教,其他的密教的经典里面说的清楚的很,都是这样的。继续: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

  那么我们现在正是理路上面了解了,修持的时候同样的戒、定、慧这样上去,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时候,凡是有很多真正修这个无上瑜伽--就是密教最高,乃至于最高都是这样的,当然下面更不可以少,说无上瑜伽曼陀罗,曼陀罗这个翻成我们中文叫坛城、坛城,他这个特别意义是什么呢?这个就是说,换句话说这个就是佛的所处的地方。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娑婆的凡夫的世界,佛所处的地方是净土,当然真的说起来净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那么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没办法体会,我们耳目所能感受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这样。所以引我们进去的时候,还是用我们相应的种种概念、图表来表示,使得我们心里上面种下这个种子,说你看我们这个世间,是丘陵坑坎,种种不如意的秽土啊!现在这个地方,这么圆满的净土!就是这样。所以他这个真正的灌顶的时候,引我们进去的时候,是说这个是佛的,你修学的本尊的这个曼陀罗,那么真正要学的时候,刚开始学第一个什么?受这个戒,三昧耶戒,这个戒当中也都说共不共,同样的就是说基础要共同的。共的什么?

【「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就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

  而这个里边就什么一定要从下面开始,是三聚戒即菩萨学处,就是从前面的前面的一步一步开始,都要含摄在里边,从这个共声闻的别解脱开始,然后呢菩萨戒,然后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上去。

【「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密多乘中,亦无余道故。」】

  除了这个发心以外,这个发心却是前面说过的,就是上面说的觉心,这个绝对共同的,绝对不能少的。还有发了这个心学上去的时候,你一定要学的所学处,而修学外那个学的所学处你一步一步学以外,这些东西也跟波罗密多一样,并没有其他的道路。所以这个是特别针对上面说,密教跟显教是不一样的,是,他不共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但是共道是绝对一样的。其实何止是显教,请问我们现在那个大乘的八宗当中,念佛跟参禅共吗?对不起,他念阿弥陀佛,要牢牢的把住;那个参禅的人,要空掉一切,对吧!他当然你参念佛是谁?多多少少好像还有一个念佛的,他有很多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至各式各样的怪名堂,岂不是完全不一样。那没关系,基础是共同的,大家都是发菩提心、圆满的佛果,然后呢修的六度也是一样,那么这个殊胜的方便,这个才是不一样的地方,这我们要了解。

【「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下面就引那个密教,密教当中那些经典等等,说这个里边当你受这个法的时候,受这个灌顶的时候,那阿弥陀佛的学这个法门,以这个为本尊,然后你去修的时候,第一个一样的要受那个戒。所以那个时候受那个密宗戒的时候,这个密宗戒叫三昧耶,悉作是云,那个时候你就誓愿无余外,无余受外密,不是除了密教以不,没有一点点余剩的。你呀,三乘的所有的一切的这些通通要受,然后在这个三乘基础上面,你再加上你不共的。所以

【「受咒律仪须誓受故,」】

  你真正要受这个密宗的三昧耶戒的时候,前面没有一样东西可以遗漏的,不可以换句话说。那么刚才这个概念我们重新再提一下,尽管前面说声闻为了自立,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这个对,大乘为了利他,不可以。表面上面尽管是相违背,究竟的目的还是完全一致。你了解了这个,那整个的问题都解决了,没有什么争论。同时你了解了,自然而然发生什么,虽然没有争论,并不是我跟你做的一模一样,恰恰相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配合得天衣无缝。你念你的佛,有!就怕你没有;我参我的禅,就要空,就怕一点点有,但是彼此间恰到好处。同样的这个道理用在我们眼前,你有这个长处,忙这个;我有这个长处,忙我这个,不要说样样听我招呼,这个自然而然就去掉了,当你想到听我招呼的时候,已经在我这个烦恼当中,你已经上了他的当。那么现在我们再继续下去,说

【「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由于上面说的这个道理,他是有一点的开遮不同,但是就这么一点点开遮不同,你就觉得这两个完全不一样,就像一个寒一个热,寒的时候天气冷的时后一定不热,热的时候一定不冷,这完全违背的,你就觉得这一点点的开遮就觉得完全违背的话,那很明白,我们是愚痴呀!我们的智慧实在太浅太粗,所以这个地方要惭愧,要好好的努力、精进,改善自己。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那么由于我们上面的了解,说除了小小的由于特别因缘,有一点开遮不同。开就是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应该防止的。那么除了这个以外,所有的佛说的话彼此之间完全相应、相顺的。所以真正要取上上三乘五道,我们要在这个三乘五道当中,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然后呢这个五道的话,那就是说修这个佛法出世法分成功五个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那么这个地方特别是说上上的这个,最上的那个必须从下下层道的功德种类,这个一定要圆满的,不能漏的。

【「波罗密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佛母跟前面一样胜者母,就是般若,

【「『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

  所有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没有一个例外,都要走这个路,就是六度。

【「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

  那个是栋梁,别的东西可以省略一点,栋梁是绝对不能少。

【「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

  那么然后密乘当中也处处地方说这个,所以这个是显教、密教的共同的。

【「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

  那么然后你在这个显、密两个方法当中,那个共道当中,再加上密教的种种不共的方法。那个不共的方法下面说,灌顶、三昧耶律仪,两种次第及其眷属,这个就是他的次第。第一个先是灌顶,成熟你的身心,然后呢要受这个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后修学的时候,升起次第跟圆满次第,还有跟他相关的,这个是最主要的相关的各种。因为你修的种种最特别的殊胜的法门,所以能够很快的达到佛陀这个果位。就像我们到美国去一样,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种种方法,也可以用飞机。飞机以前是螺旋桨,现在是喷射机,将来有一天说不定我们可以用火箭。这愈是特别的,愈是快速,不过愈是快速的,愈是危险。我们走路,你碰一下,跌一个跟斗,没问题,站起来拍一拍再走,一点事情都没有,最多跌破一点皮;然后你坐脚踏车要受伤了,坐汽车就出毛病了;如果是坐飞机的话,对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刚乘当中说的很清楚,你结结缘没关系,你如果正修的话,莲花生大士说的很清楚,说我这个法像蛇在竹筒当中,不上去就下来,上去成佛,下来到金刚地狱,金刚地狱是阿鼻地狱的别名。你现在不要看这个我这个密法好修,对不起!你结结缘没关系,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后,那就只有两条路,这个我们要知道。因为他的方法的确殊胜,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平常轻易不要毁谤,这个这里随便提一提。

【「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如果说这个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错了。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

  这个非常麻烦,非常麻烦。对于这个上面那个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话,并不认识,并不了解,然后你自己觉得我这个对,毁谤别的,错了!特别是什么?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就害在这个上头,你不修行,刚开始佛法总归好的,虽然有矛盾,你还是尊敬他;结果你修行了以后,修了一点,得到一点点的味道了,觉得或者参禅参得一点名堂来了,念佛是念得一点味道了,然后说其他的都不对,就是这个,这个叫做相似决定。你真正圆满认识的话,绝对绝对不会的,绝对不会。现在我们太多地方,从已经开始修的是这样,还没有修的时候,那我们来了学了一点规矩,觉得我这个规矩是这样的对,你这个规矩不对,是同样这个道理。其实我们世间何尝不如此呢?世间每一个人有他的习惯、有他的成见,就拿他的成见、拿他的习惯,说我这个对,你这个不对,世间的争执就这样子来的。现在我们要修学佛法,就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认识。世间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大家最多吵一架,反正我跟你不来往,没关系!万一吵过了以后,最多打一个官司。佛法里不是,你愈深,你这个将来造的业是愈可怕,现在我们净除都来不及,你别的东西还可以,谤法之罪重的不得了。记住!法华上面说的很清楚,佛为了接引一切众生,所以说种种法门,而且说种种法门他是彻底了解了才说出来,要了解这个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们晓得吗?无量阿僧祗劫舍头目脑髓换来的。这样的一个珍贵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可以,请问!你有这个本事吗?你如果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万万不敢开口!尤其是我们刚刚修学懂得一点,其他的都不对了。我是好为这件事情担心!因为我自己当年就是这样,我刚开始进去的时候是念佛进去的,那什么都不要,听见人家当初念这,不赞叹念佛,如果说别的话,恨不得把那个经书拿得来把他撕掉了、烧掉,这样。我现在一直为这个事情而忏悔,所以我特别把我的痛苦的经验告诉你们,这个因,你们如果不拔掉的话,不要说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将来去成了以后,到那时候那个种子又现起来了,那个时候在你修行过程当中是千辛万苦。所以我们现在看有很多祖师们,我们常常说他大权示现吃尽苦头,他不是故意要这个吃苦头,他已经到了某个程度,但是他因地当中一定有这种因在这个里边的,这个我们要晓得。你们我们不懂得法相,所以总觉得他故意,故意装装不起来的,如果说他没有这个因的话,不可能出现这个果,这个以后慢慢的再说。所以我们现在要了解了这一点,你因地上面那个种子,趁他还没有成长之前,把他净化。不过刚才说那个大权示现有没有道理?有其绝对道理,真正你发了菩提心了以后不怕,因为你以前毁谤过,因为你以前否定过,所以那个时候那个障碍来的时候,就跟你相关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里,那个时候你就把他救出来,这是这个真正、真正的价值在这里。所以说你发了菩提心,你什么都不要怕,你就有这个心,慢慢的会把你相关的那群人救出来的。这个大权示现的真正意义在这里,这个我们要了解。到下面关于这个业,这个概念你认识了清楚了以后,我们才会对那个大权示现的这句话的真正的内涵,把握得住;否则的话,我们看起来这个大权示现,它好像骗骗我们的。不是的,它还是有它的因果相关的,有他的真正的价值。在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之下,我们可不要做,我是宁愿是怎么办呢?先像善财童子一样,一口气成了以后,然后呢我在那个时候广结这个缘,这不是更好吗?不过这个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那一个办法都对、都正确。那么下面说

【「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

  下乘谤上乘的人还比较少,还倒是有,特别是上乘的人,越上面的人,妙哪,发起一似胜解,他如果没有认识的还好,如果是有一点认识,有一点修行,这个修行叫似胜解,似是而非的。然后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觉得别人都不对,他觉得他最好。如其次第的毁谤,弃舍下面那些。

【「即于咒中」】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

【「亦当谤舍下三部等,」】

  因为密教里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他也说这个无上瑜伽最高,他下面都不要了。

【「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

  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就造最严重、最严重的谤正法之罪。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你造了五无间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卷A面

  那就造最严重最严重的谤正法之罪,所以经上面告诉我们,你要造了无无间罪菩萨能救你,你谤了法没办法救你,这个罪过之可怕,大乘经典上面处处说这个事情;而且这种事情极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动不动就来了,而这是什么啊?都是得到了一点相似胜解,似是而非的,你书看的愈多,然后呢修行有了一点经验,这种毛病都来了。于是我们说那不要看书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圆满认识,然后你步步上去这个才好。请问:他看了书毁谤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书毁谤人家,你就可以了吗?对不对?所以现在人因为看了书看错了,不,那我不要看书了,看书了都不对,你同样的毁谤,修学佛法必定要闻思修的次第,被你这一句话一刀斩断。一样的,它的真正问题我们把握得住,这个下面会详细而且告诉我们根据,都有凭有据。

    菩提道次第广论,请翻开十一页。昨天我们把佛法里边这个大小之间的差别已经有一个说明,这个里边是有少少一点点,它因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有的开是允许的乃至于应该的;有的呢,遮说是不允许的,这是就眼前来说有这个差别,那么究竟来说同样的,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关于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而偏偏又在修行过程当中,因为没有把握得住这个修学的整个的大纲,修学的整个的大纲--就是整个佛法的整体,它的次第步骤等等,那么,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条路上面或者是理论上面的认识或者修持上面有一点点经验以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相似的见解,而再加上譬如说外面的种种的不正确的助阵,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相似的决定,或者叫似胜解。那个胜解它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那么通常我们最常用的运用的成唯识论上头的说明:说对于我所认得那个认,以为的这个境界我的概念,觉得确定是如此的,确定是这样的,不再为其他的意见或者什么来动摇这个叫胜解。譬如说我们现在眼前世间的来说,我们常常觉得这个东西是有营养,好像不管他怎么说,我就是这样,不管人家说多少理由我对这个概念牢不可破,就这样;那么现在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有点这眼前每个人自觉得这个对,我就这个样,那么除了这个以外那就不对,这种通常叫做相似的胜解,因为这种概念,所以他会产生对于他不相应的就会否定、毁谤,而造成非常严重旳谤法的罪业。那么这个谤法罪业呢,以后陆陆续续会讲,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么办?所以下面这一点是对于我们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书本上面十一页第二段,

【「是故应当依善依怙,于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这个里边分两部分,所以说第一部分呢,我们真正要想修学佛法的具善根的人应该怎么办,要依靠一个善知识、善知识。那么这个善知识这个条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后面有详细说明。这个说明自己如何去依止做为一个学的人以及善知识是什样的行相,这是我们刚开始的人最重要的一个认识,以及修行的必须要的。你这一点上面如果做对了,下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如果这一点上面弄不对的话,这个走的路是一条大圈子,虽然最后我们一定会走到的,绝对,法华上面给我们早就悬记了,乃至于你到寺院当中一合掌,小低头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乱心,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乱心就像我们普普通通那样的随便跑到庙里面去,那么看见了佛称一声南无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都一样,你这样的最后都成佛。这个里边我只提出一个偈子,实际上在这个里边有很多说明,说小孩子弄那个玩那个泥巴,造了像一个寺院一样的话,他也这个因缘而成佛,何况我们现在这么认认真真抛开了自己温暖的家庭跑到这地方来这么认真地修学,绝对会成佛。可是这一条路确实是一条远路,在这个远路转的大圈子当中,这绝大部分时间弄的不好的话,会在恶道当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那么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个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应的善知识。所以在佛经里面,从阿含一直到华严,当然随便,随处经常可以看得见佛教诫我们善知识的重要。他说阿含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难在这个静坐当中,思惟佛法的过程当中,他就想;佛常常说这个善知识的重要,都是一点都没有错,没有善知识我们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去问佛,说佛陀你老人家常常开示我们善知识重要,我想想一点都没有错,所以我觉得一大半,我们修行一大半要靠善知识。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说:阿难,你错了。怎么错呀?佛陀说,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识,全部要靠。小乘喔,然后呢进入大乘,虽然有很多经典,我们现在呢华严做代表,或者你们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样的经典上面都这么说,这个文殊菩萨一再开示善财童子以及他善财童子不断的参访善知识,随处随地那个善知识也一再开示他说:你要成佛,要成就一切智智,总要要依靠善知识。那这详细的情况到后面说。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第一步。紧跟着,那么依靠善知识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这个整个的修学佛法的这个整体,纲要,次第。所以说一切正言皆是一数取趣,成佛支缘,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这个昨天已经有详细说明。那么这个差别呢?再简单的说一下,是,我可以现在走任何一条,我说我所欢喜学经教的,好;你是要参禅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于像日本的那个日莲宗他只念一样东西南无妙法莲华经,净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是信字就行,然后呢禅宗参一个无,就这样,那没关系,可是这条路刚才说的是远路,弄得不好的话,吃很多冤枉苦头,乃至于我们眼前整个的教法所以形成这样支离破碎的原因就在这里。从外面的教法来看它是支离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这个法到最后到我们身上什么现象呢?也是这样,你这样的别扭那样的别扭,因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毕竟到最后要圆满无上菩提,请问圆满无上菩提你能有一样东西不圆满吗?你能有一样不圆满吗?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吗?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吗?这样的话圆满吗?那当然,所以那个时候你真正要修的时候,是那条路进去,可是那个法对你以前不相应,所以那个时候你内心上面就冲突了,比如我们现在来说我们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参禅的,叫我们现在学一点教心里觉得别扭,这个不行,我是念佛的,现在我全部精神跑到这儿叫我这样去做,你心里面自然而然会有这种彼此间不能相融的。为什么?就是我们因地当中有了这个障碍。我昨天就说过,不是说叫你不参禅不念佛或者不学教,却却相反的,这个圆满的佛法在告诉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参禅方法以及最好的学教方法,差别呢?你一开始的时候不必忙着进去,而是先把握住这个重点以后找到你该下手之处,然后走的话,那同样的结果同样的起步,但是这条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这个上面,你了解了说原来整个的东西我将来都要修学的,这是次第步骤,以及本末差别。这个道理你要确定认识而且决定不移,然后再下面说

【「诸现能修者即当修习,」】

  因为你认得了这个整个的佛法的内容,那么那个时候你就看见了,说整个要修习佛法要修习什么?然后呢我现在已经走了多少?还有那些没有走的?你能够这样认识,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劣等,譬如说你现在要念书,一共从幼儿园开始要念到大学,结果你发现,幼儿园这个对你现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于小学你也可以不要!那么你就可以中间插班进去,否则你如果条件不够的话,说他是这样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进去的话,你就念不上去,然后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话,吃了好大冤枉苦头,所以由于前面的这一个两点,找到了你现在应该下手,这个就说能修学的,那么你就在这地方起步。在这种情况之下,下面怎么办呢?

【「诸现未能实进止者,亦不应以自未能趣而为因相,即便弃舍。」】

  其他的部分我们没有,还没有能够真正去做进止的话就是说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取舍,我们说止作,所谓止作的话要是持戒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你平常不这样作的,要你做,平常该我们一厢习惯这样做的,这个照着佛戒告诉我们不要这样做,改变我们以前世俗的习惯。以前世俗的习惯增长我们世俗的财富,弄到最后轮回生死,照着佛法的这样去做的话,你在刚开始的是觉得有一点不大对劲,别别扭扭,但是这个正是要你修行,为什么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为嘛,以前的行为是染污的。那么现在这样子经过修改了以后就对了,譬如说我现在随便看,眼前桌子什么东西,你觉得这地方不对,你要用刨子来刨一刨,要用那斧头来砍一砍,对那张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们一样的话,当然砍上去会痛,对呀,身体上面会痛,心理上会难受,这是必然的。所以我常常说,说我真正一生受用就是前面那个老师,我现在一生感激不尽的就是这样,一个头上几年动不动嘛,开起口来总一无是处,但是我一心感念不尽,因为他把我世俗的习气改过来了,佛法的的确确如此,可是这个也要依靠到善知识,普普通通一个人也跟你弄得这么样的话,大家冤家对头,是很麻烦,这个我们要分别的很清楚,所以将来善知识跟这个善学弟子之间的条件我们要认识,这个是说我们对于没有能真正的实在进止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平常我们就不管它乃至于不要它,这个就是已经很糟糕的事情,为什么说不要它呢?那我们常见的是,我是参禅的,你那个念佛那个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后学教的他就说那些修行人盲修瞎练,然后修行的人说他是空口说白话,这个是眼前经常踫得见的事情,实际上是吗?假定说是像你这样说,佛说那么多道理干什么啊?那不是第一个戏论的,第一个开玩笑的是佛带的头吗?这很明白。所以我们要了解,那时候我们要了解,说我现在条件不够,我现在进入的地方,从这个地方,那么其他没有办法,能做的千万不要以现在没有办法做的原因,不要这个原因就弃舍它!下面这句话就是不应该以现在未能趣,趣就是趣的原因。弃舍,应该怎应办啊?

【「应作是思,愿以何时于如是等,由趣遮门,现修学耶。」】

  那时我脑筋里想,但愿我什么时候能够对于现在不能做的这些事情,到了什么时候我能够实实在在的去修了,为什么要这样说?黑板上面请看一下,这个次第非常重要,对你们现在非常重要,第一点依止这个善知识,第一点依止善知识,第二点跟真正善知识就是要善巧,就是说非常清楚明白没有错误的,对于修学佛法的那个整体以及它的大纲、次第等等了解,那么这个道体我分成功三个,质正,这一点都不能错的,是量圆,单单质不够,还要量满,还要呢,次第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后面整个的将来内容,细部都在后头,有了这个,再看第三个,知入处现在应该下手的地方,这个才能够真正的深入,否则的话是空谈。还有呢,知深进方便,这个才是我们非常重要,眼前对我们最重要,请问,我们现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干什么呀?假定你的目的跑的来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目的是念它四个字或六个字,那你就念它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参禅,那可以。或者现在你说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单单在四个字上面看,看你念这四个字能不能往生,这个很明白对不对?那嘴巴里念得很响,然后心里胡思乱想,你还自己觉得可以往生,那个时候一定要了解怎么去改善它,这个我想大家都了解的,所以常常有人问,这个我念嘛是念嘛,心里散乱不相应,这是个好现象,表示我们要深进,可是问题在这里,说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极乐世界算了还是你要成佛呀?不是,当然我们要成佛,那个时候,同样的念这声佛就大有差别,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参禅的不执着参禅,是念佛的不执着念佛,因为等到你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或者你大彻大悟也好,或者你学教的大开圆解以后怎么办啊?你还要向上,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清楚,清楚了怎么呢?就是这里,这深进,所以我们不能上进的原因什么?因为我们有障碍,这是第一个。还有呢,我们能力不够,能力不够所以我们眼前,条件不够之间去学这个,一方面学这个是集聚资粮增长能力,一方面是净除罪障。使得我们能力能够慢慢向上,当你向上的时候,实际上呢,就像你念书一样,你现在在三年级,慢慢慢慢的你可以升到四年级升到五年级,现在我们如果走的不对的话就变成了念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这个绝对不要,这个没有用,这个算什么?等到你三年级念完了请问你干什么?到那个时候发现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断,把上面的课本嘛丢掉,把老师嘛赶走,把应该有的学费嘛统统花掉;请问你念完了干什么?这是个状态,那么我们的状态呢?要晓得,我们修学佛法的真正的业、中心在那里?这下面会详细说明,我这里简单的告诉我们一下,就是我们当下所谓心念,就这心念当中.业的部分详细的分辨,刚才说后面说过的眼前我们就是我们这个思心所,我们心里想想这个是我要的,这个是我要的,这样的话你将来自然而然的会趣向于那方面,现在如果说你排斥他的话,到那时力量就现起来了,其实这种状态也不必说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们眼前马上可以体会得到,譬如说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发生了,我这么说,我跟毛居士两个人有一点点小小的一个问题,我心里想这个家伙,我这这这个讨厌他,然后你心里老是这样想,你这样想的话,等一下你见了面以后,老远看见,你心里想能够避开就避开,否则的话呢就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话那么暗暗的伤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你见了面以后会这样?就是你前面那个思心所的作用,下面会很详细告诉我们,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假使反过来的话呢,你看见他刚才帮了一个忙他这个真好,我怎样想办法,就是一下没办法报答他嘛,应该说几句感激他的话,所以他老远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在忙我连忙笑脸相迎,真是谢谢你,为什么你同样的情况会有这样?就是你心里这个状态,那么你们了解了这个呢,平常的时候你碰见一件事情一定有对这事件事情的反应,请问这个事情的反应是突然而来的还是以前先有的因种,种子就是你的因地,我们大家都了解,平常我们因种都是在烦恼,然后进一步大幸而认得了烦恼,不要去虚妄分别,修学佛法当你修学佛法的时候,毛病又来了,你学参禅的其他都不要;你学教的,也同样的犯了这个毛病,对不对?所以这一点告诉我们哪不要因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应该怎么办?应该说我所以目前这样努力的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么时候我想办法能够爬上去,那个时候叫修了,就像我们念书的时候,现在虽然念小学,我总心心念念什么时候可以念中学,什么时候可以念大学,乃至什么可以留学,这样对了,于是你就一路的努力上升,然后呢?把那个障碍净除,把我们现在集聚的集聚起来,那么除障碍集聚怎么办呢?做三件事情,遂于其因什么因哪?就是将来你能做到的因,你现在在这个因地上面做这一点,将来就感得必然的这个果,假定你现在排斥他将来就是障碍的果,现在如果说你准备相顺的因,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能够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净除罪障,罪障虽然净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够还是不行,所以另外一个是集聚资粮,那么下面这个回向发愿是为什么呢?就说你集了这个资粮你的目的干什么?你的目的要干这个,这个嘛,所以叫广发正愿。是愿跟向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就是说你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准备去做,那么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的目的是这个,譬如说我现在要到美国去要买飞机票,所以我要去想办法赚钱,所以我要去赚钱为什么啊?我要去买飞机票,这个就是你没有做事情的愿,那么等到你做完了赚到了钱,你说这个钱不乱花,我要去买飞机票,这个叫回向,所以愿向就是指向这个方向的,所以下面说第四知深进的方便,这个是我们确确实实要了解的,现在修行当中一般我们最大的障碍就在这一点上面,o个非常重要,这我在前几次去讲的,很多人他没听清楚,说我说不赞成这个、不赞成那个,又说是参禅不好,又说念佛不好,又说学教不好;其实我是赞叹所有的,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学教也好,没有一个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没有别的,就这个,关键就在这里,所以我这个地方特别说明,经文上面说


【「遂以其因,集积资粮,净治罪障,广发正愿。以是不久,渐渐增长智慧能力,于彼一切悉能修学。」】

  最后,因为这样做的话,然后呢?他好了,智能也增长了是能力也增长了,于是你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能修学,所以行完全对,果当然得,所以真正说起来,修行不难,最难是什么?正确的引导,正确的知见最难的,所以华严经上面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初心难,发大菩提心到证得究竟的佛果,两样东西内涵的实质上来说一样旳,因为这本质就这个东西,前面呢就是说这是完全对了,可是这个没有圆满,差就是差这一点,譬如同样的水,水绝对是完全是一个,就是后面那个水的话圆满了,就这样,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达到了,这个水的质没有差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卷B面

  没有差别,这个里边二样东西当中真正难的还不是究竟圆满成佛,而是初心,那么对我们现在来说,这个发菩提心还蛮遥远,所以对我们目前来说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们现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发这大菩提心,所以对我们现在的净果我们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么请问你达到这个果的因是什么?这个才是我们现在重要的,你假定在这个地方能够把握得住走进去行持的话,你就对了,现在真正难的就这个─正知见。要想得到正知见要找到善知识,要想找到善知识,主要的还要看自己。下面会很详细的说明,所以这个概念我在这个地方要说一下。所以说,最后的话呢,行果圆满,清楚不清楚?虽然两三句话你牢牢记住,这个纲要,一生受用不尽。后面详细说的那些内容就是把这个纲要怎么样的如其次第应该修学的内容,一一放将进去。下面说:

【「善知识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此语即是极大可观察处。」】

  那么这个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峡尊者的一个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当中能够圆满全部受持,传承尊者事业的就是他,所以他现在引证下面这个话,下面这个话,他们都是用印度当年的这个话来说的,口语,就像我们禅宗的祖师,这个禅宗祖师的语录是没有人跟你解释你往往不晓得,因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们的习惯语,所以对我来说,我也并没有得到圆满的这个老师的说明,这是说一个纲要,所以里边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话,我就不能细细的说,但是呢这个大意,我可以在这地方说明。我们平常呀总有所偏执,因为没有把握得住这个圆满的这个道体,理论上既不知道,修持的验证更谈不到,现在阿底峡尊者不但理论完全圆满而且修持一一验证,所以他能够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点而能够把握起来,一点没有余,就是我的老师,所以我的老师所以能够成为西藏印度的顶严,这么多大善知识当中,他能够被众数公认,而乃至于说阿底峡尊者一走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这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这句话就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思惟观察,作为我们修学目标的。

【「由此因缘,以此教授能摄经咒一切扼要,于一补特伽罗成佛道中而正引导。故此具足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

  由于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晓得现在我们这个教授,换句话说本论,也就是本论所依的阿底峡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论,那个是把所有的显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通通,宗要是大纲,通通含摄在里头,说明了这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人,补特伽罗就是有情,他那个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确的引导,所以这个教授能够通达一切圣教,没有一点点违背,这一点对我们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向的习惯那是宗派林立各争是非,大小,性相,显密向来说性相决裂,好像两只脚一样的各使各的,这个非常糟糕,所以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求学的时候,他有一个老师曾经以性宗来排斥相宗,所以他后来写了一本会宗记。各宗各派,是,他的特征是有差别的,但是究竟的话倒是一体,互相相辅相成的,这个非常精彩的,内容我是没看过,可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地方呢,我顺便提出一个公案来,提出一个公案给大家说一下。这个在西域记上面,然后呢在大唐西域记上面,这个出在西域传,那个大唐西域记也有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记我很久以前看,现在印象不深,我鼓励你们同学这种书要多看,你们看见了时告诉我一下,那么公案是什么呢?告诉你们,这个大乘有一个大菩萨世亲菩萨,他早期学小乘,反对,否定大乘,后来因为他哥哥无着菩萨的接引,他非常忏悔,他要割舌头,他哥哥说你割舌头没用,你舌头割掉,但是你诽谤的罪还在,以前你拿舌头去毁谤,现在你同样用舌头来赞扬,那么功过可以抵消,不但可以抵消,因为大乘的功德的殊胜,那你不但可以扺消所有的罪过,而且可以增长无边资粮,因为他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后来就赞扬那个大乘,所以世亲论师千部论注那人真了不起。那么那个时候,他那个时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叶秘罗,那时候迦叶秘罗有一个叫总贤论师,总贤论师看了这个世亲菩萨的就破他,那么最后呢世亲菩萨没有给他两个人相辩论,他就避开他了,于是大家说你看看大概世亲菩萨不行,当然我们称他为世亲菩萨,说某人呀不行啊;所以他避开了,他弟子也觉得心里面很不服气,这个老师你这么跑掉,人家看起来不对,不是不是,他说这个很明白,这个萤火虫跟太阳不必跟他争论,那个太阳绝对不会和那个萤火去争光荣,让它去好了,就这样,所以他始终避开,那么以后呢!总贤论师也没办法跟他辩,最后这个事情,我现在要说的,说另外一个,因为又过了若干年以后,又出了一个另外一个小乘的一个很有名的叫无垢有,他也是迦叶秘罗人,他对小乘的所有旳各宗各派都通达,所以他那个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个人,那么有一次他走过那个总贤论师那个塔,他看见了以后,自己就非常感慨,而且心里面有一点很不平的,就在那个塔前说,说你你大论师,这个论师就是以前他们最尊重的称呼,我们现在说大法师或者大禅师,他们这个论师很尊贵的,当年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声誉,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个世亲辩论,你没有完成这个志愿而死,现在他说我,无垢有自称,虽然自己条件很差,平常我们说我是薄学无术,他自己谦虚。但是我总算也能够添配末座,也进来了也进来了,所以你这个志趣我要完成,世亲这个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还在,我要尽我的力量使得世亲的教法彻底的铲除,乃至于后面的人根本再也听不见世亲,就这样,他就这样毁谤了以后,他马上就七窍流血,那个舌头吐出来就收不进去一直吐出来,书上面形容叫之无舌重出!一直伸出来,叫我们伸还伸不出来。那时候他自己觉得不对了,他那时候就忏悔,晓得害了,他是毁谤大乘菩萨、大乘佛法,他最后自己就临死之前写了一封写了几句话,实际上真正的大乘本身的的确确是最高明的,他这个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对我来说我实在是太愚昧,以无知而毁谤这个大法,毁谤大乘行者,非常忏悔,所以他现在写下自己的忏悔书,告诉后之来者你们千万不要学我这样,然后呢这个地裂开深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过了一些时候,那里有罗汉经过,一看!叹惜!唉!这个人真可怜,深深陷入阿鼻地狱,这段公案。那个玄奘大师去的时候还看见,那个地方为了说明这件事情,一个塔摆在那里,当然我们现在学大乘佛法绝对不会犯上这毛病,尽管不犯可是注意啊!我们因地当中一个不小心就会走上这条路,;我们现在不会以小乘而毁谤大乘,可是我们很容易以大乘人毁谤小乘,乃至于我们以我所学的法门否定别的,这个还是谤法,不过这个里边有一点我是觉得要注意一点,你学大乘法门你要成就的话这障碍大,还不至于这么严重,啊!你如果学歪了的话,那一谤的话那就完了,如果修小乘法门这样谤的话那一定这么可怕。我为什么有一点特别要说明一下呢?因为就眼前来说这个教法本身固然我们是大乘,可是这个教法本身内容,已经慢慢在湮没当中,所以能够如理完整了解已经不太多,至于是修持的话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喔,绝对有的,只是少,这个是教部分,至于行部分呢?第一部分就是戒,这个戒法本身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们现在北传那个戒法那真是支离破碎,北传的也有完整的,不过对于我们中国来说的的确确不理想,那么南传的他还保持完整的风格。所以在我个人我是非常仰慕,总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来改善我们,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弄得不好的话,也往往会产生这个毛病,总觉得就是它,因为我曾经以前遇见过这样的几个事情。听说这个马来西亚不知道是什么地方,那么由于中国的法师去出家,所以马来西亚很多华侨自然跟着他师父出家,出家了以后他有两部分,一部分呢北传旳来受戒,一部分呢南传受戒,受完了以后因为我们这个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们是完整的,所以回来相比之下的话就显得不够,于是他们南传旳就整个的否定大乘,这个非常危险,这是我特别说明一下。所以这个公案,你们有心学的话,好好旳看,然后呢在这个除了这个上面西域传上面有很多类似,特别是关于这个小乘谤大乘的这个可怕的结果,顺便也告诉我们谤法这件事情是万万不可以,这个是第一段。那么进一步,第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者。」】

  说我们现在大纲了解了,说整个佛法是这样的,那么我们要进去了,进去的那个时候说这个就什么按照经论,这个经论就是我们眼前最好的指标,特别说明这一点以及我们对这一件不认识所产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这一段当中说明。那么我们能够净除这个罪障集聚资粮,否则的话我们修学佛法大家很想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话,你觉得不得其门而入了,所以弄到后来没办法啦,你只好去拜拜佛了,只好就这一个法门了,就这样,这圆满的因就把握不住。现在看:

【「总之能办诸欲解脱,现时久远,一切利乐之方便者,是即唯有胜者至言。」】

  他把那个纲要提出来,总之一句话说对于想求解脱的人,这个解脱分两方面,眼前的、久远的,这个眼前的久远的他特别是我们平常说增上生以及决定胜,这两个简单说明一下。在我们修学佛法过程当中,佛道长远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两生,不是一劫两劫,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你不断的提升自己,罪障减除能力增强,那么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还没有圆满成就之前,你不断的向上向上这个叫增上生,这个增上生这是指世间的情况来说,乃至于譬如说登地菩萨,他通常会现那个六道当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间的王,或者天上的王,这样,所以我们看这个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会出世的时候,家世这么圆满而长相这么美妙,如何聪明,很早碰见佛法而一下上去,为什么我们不行呀?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他己经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后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质不断的向上,同样一个人你条件够了,你短短的时候修持比得上条件差的人很长时候。譬如我们在学校里面念书,同班的同学头上那个头一名或者头上那个往往高得不得了,后面几个人虽然同班,跟的苦恼无比,那么世间也是如此。所以修学佛法不是说一定到究竟的时候,你如果弄对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训以及这一类的世间因果的故事就是我们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给我们一个策励,这样,不过了凡四训他那个是他偏重于世间的,真正修学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标向上的话这个也一步一步得到,请看阿底峡尊者等等,当年印度的大尊者乃至于这个拏诺巴尊者等等都是家世,然后呢自己的天份,家世这么圆满,天份这么高,世间是无有不通。进入佛法当中也是如此,这就是增上生,那么最后呢叫决定胜。平常我们虽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点百万富豪,两脚一伸不晓得那里去了,实际上呢堕落三恶道,这个决定不好,所以我们称它为三世怨,三世怨,我们现在决定究竟要好的,当你这个增上生不断的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后的时候,最后那个增上生就是决定胜,这个话怎么讲呢?我们现在普通的一个凡夫或者只有三恶道当中,先透脱三恶道得到人道,人道当中慢慢的慢慢的愈来愈好愈来愈好然后呢进入天道,你如果愿意不到天道你还在人道当中,可以,到最后一个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那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圆满报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报土,是的,最后一生的这个增上生就是决定胜,这两个之间有这样的层次必然的关系,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后面会详细说明。所以说凡是你要想得到这个,这个是一切利乐,一切利乐、方法,那么你要得到这个一切利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那么这个正确方法什么呀?胜者至言一句话,佛开示,佛给我们的开示。下面说

【「以能开示一切取舍要义,尽离谬误者,独唯佛故。」】

  因为对于整个内容能够完完整整告诉我们一点没有错误的。只有一个人,佛。

【「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此世间中,更无善巧于胜者,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是故大仙自立契经皆勿乱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

  那么下面就引这个经上面一段话,说这个世间来说整个的三世间除了这个佛以外.更没有比他超胜的,更没有比佛再超胜、殊胜的,殊胜在什么地方呀?遍智正知无余胜性定非余。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一切智智对任何事情了解的绝对正确,而且一点不遗漏,这个殊胜旳特质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旳,十法界当中除了佛其他没有一个人,菩萨有一部分但是并不圆满声闻更少,凡夫根本没有,所以这个里边真正契经是大仙自立,这个大仙就是佛,皆勿乱,这个东西我们不要乱来,我们不要说我们的聪明觉得说这样的,我们太多人都有这种犯了这个毛病,那么佛菩萨跟祖师告诉我们怎么说呢?这样,对我们现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们不要说:这个佛的方便,对那个时候这样,现在这个时候不对啦不用啦,不要这样说,应该说我们现在很惭愧!我们是末世凡夫,这样,所以现在我们真正适应的只有这一部分,只有能够做到那一部分,其他东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假定你觉得这个佛那时候是这样的,现在不适应啦,那这个地方实实在在潜意识里面你有种什么,是你对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够看得清楚你能够判别得出他对你错,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说,佛没看清楚,你才看清楚,会吗?可是这个因地当中要注意,随便很小的一个地方,这个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平常日常生活当中碰见一点事情,这小小的争论,因地当中就是小小的地方总觉得说我这个这样他那个不对,你不知不觉当中小事情慢慢的扩大,对佛经也是如此,慢慢的涨成功这个大我慢,然后呢毁谤法,所以我们真正修持就从这个大地方稳下来,到最细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总归自己说现在我条件不够,我素质有限,只能看见这一点,我只能做这一点,所以这里也印证了什么?印了说知入处,我现在从这地方入,下面还要求深进,求深进的时候要怎么办呀?净除障碍,如果说,我晓得这个这个佛为什么这样的,你不是在除障碍你是说增障碍,这个概念要很清楚,所以这一段话说这个契经是佛立的,我们千千万万不要随便的妄加是非,不过一般来说,我们妄加是非是不会的,毛病是出在那里呢?毛病出在欠师承,我们自己看了佛经以后,就这样去解释,这样,然后呢真正说起来,这个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时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时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觉当中,这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无始以来的习性就是这样,你看见了觉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觉得这样来,这就是无知。佛法不会因为你无知可以原谅你,因果这东西没办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个罪是没有的,可是你无知而犯的这个罪还是一样。假定说可以原谅的话,那个至少世间来说就没有三恶道了,没有一个人想:我明明晓得要下地狱,然后要造地狱业,不可能嘛!这个我们要很正确的了解,说坏牟尼轨故,彼亦损于正法。你要晓得这个佛立那个规则,你如果说轻轻易易的否定他,那损害正法,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结下来的最严重的谤法障。

【「故诸契经及续部宝胜者圣言,是胜教授。」】

  所以我们晓得不管是显密的所有的经典,契经就是显教的,续部就是密教的经典,这个宝贝,这些都是胜者圣言,这个胜者,佛陀的殊胜旳最正确的话,这个是最殊胜的教授,那现在问题在那里呢?说

【「虽其如是,然因末代诸所化机,若不具足定量释论及善教授,于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获。」】

  说明就是我们现在末代的时候,我们佛要所化的那个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我们现在末法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根器差,业障重,智慧浅,在这个情况之下,如果没有正确完整的解释,说不具足定量释论,这个定量二字它有它的必然条件,就是简单的说就是前面造论的三个条件,就是这个。真正要解释这个论必须具足三个,那么没有具足的,现在我们随随便便来写,那真是糟糕,那都是引人走上错路,走上歪曲的远路,不但如此,还要善巧的教授,在这种状态之下,那么你才能够了解佛陀的真正胜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这个条件的话,那么佛的真实胜密的依止,我们自己的力量没有办法体会得到,,所以说有一个善知识来给你一指点,你就会开了窍了,譬如说我们现在看六祖大师的公案,很容易的,我们同样的看那个公案,说啊!某人哪!你住在上头,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什么是你本来面目,我们看了半天没有用,那个善知识那个地方一来的话,这就当下就体会到这就是什么。为什么呀?那就是善知识的教授,善巧的教授,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故诸大车,造诸释论及诸教授。是故若是清净教授,于诸广大经论,须能授与决定信解。」】

  下面这段话,所以这个大车这个大车,就是他两个大派,这两个大乘的作法,造种种的解释经的这种论典以及特别的说明这个精要的要义的这些,如果说他这些东西是清净的教授,换句话说这个教授本身是有圆满传承。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卷A面

  教授本身是有圆满传承;有修持经验,也就是没有错误的话,他一定有这样的一个特质,什么特质啊?所以对大经大论告诉你,这个大经大论说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决定的信解,你会晓得,千真万确!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就告诉我们真正修持的重要的关键都在这里,现在我们修行不要经论的,就是针对的这一点,看了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不但我们现在这里是这样,当年印度也有这种毛病,这个东西历来已久。那么现在我们看看。他下面继续下去。

【「若于教授虽多练习,然于广大佛语释论所有义理,不能授与决定信解,或反显示彼不顺道,唯应弃舍。若起是解,诸大经论是讲说法,其中无有可修要旨,别有开示修行心要正义教授,遂于正法执有别别讲修二法,应知是于无垢经续无垢释论,起大敬重而作障碍。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这一段话。其现在呢?如果说亲近的教授,这个教授,这一个告诉我们的是没有错误的话,那么他一定对那个大经大论,确定让我们了解内容,信得过,这个是修行的最佳指导,照着他去做,必然达到我们要的圆满结果。反过来,对于他讲的那些内容而说了很多,结果对于这个佛陀的这种义理,没办法给你决定信解,不但是没办法给你决定信解,而且反过来说这个不合理,应该弃舍的。这个话怎么讲呢?譬如:我们现在平常一般的来讲修行,啊这个讲修行不要用经教的,就这样!讲了半天既成现在我们讲的道理,讲了半天现在修行啦,怎么办啊?而这个不要了,现在我们跑着去修行是两件事情,很多地方有这个毛病,虽然我们说的是:我们是要行解并重!结果呢?妙啦!既然行解并重的话,行在解处,一讲的了解照着去做,现在你讲完了半天,说:「现在好了,我们要去修行了,这个不要了。」跑着那去,那不是有问题吗?所以这个地方说,假定他讲的那个教授是感觉的那个经论当中你没办法产生决定的信解,不但是如此而且应该弃舍,说这个用不着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变成个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说那些经、那些论这个里边,这是讲讲的,只是讲讲的,真正修行的道理其中无有修、可修的要旨,真正修行的重要的宗旨,说不在这里,在别的地方才开示你,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不要误解啊!说这个教外别传,好像是跟那个教没关系,其实你真正了解这个心要去看那个经教的话,那个教本身的的确确是还包括在那个教理里面,并没有,这样;这个里边有特殊意义,我们这里暂时不去谈它。所以因为有了前面这种错误的见解,所以他就觉得讲是讲;修是修,所以对于那个正法觉得有两样东西,一个是讲的,一个是修的,所以正法只有别别两样分开来的,讲跟修两个法。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会产生:既然这个教是讲的不是修的话,那个教就没用啦!你就不重视它!于是呢?就不重视,我们不一定是很轻贱它,但是那恭敬心引不起来,要晓得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恭敬心,而反过来法的沉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恭敬,既然你现在说,修跟讲是两件事情的话,那么你对这个恭敬这件事情就产生了大障碍。
  刚才我们已经说到这个修学佛法恭敬是最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所以就产生了这个流弊,说这个讲是讲,修是修,是两件事情!因为是两件事情,所以关于那个经论,那都是讲讲的不是修行的,那你就觉得没有用,你就不去敬重它了,那个东西对我们是个障碍。不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刚才已经说过了,眼前我们可能,不但可能,对我们极大部份的经论来说,眼前是用不上,这可能的,但是我们心里面却却相反要惭愧!说你看那个善财童子,那是大善知识,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法,而我们现在呢?用不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能用的是佛法,那这地方我们要深深感到自己惭愧,现在呢?我们却却相反,不但感受不到,还自己觉得这一些都不是佛法,你因地上面先种下了这个恶因的话,非常可怕!所以刚才黑板上面写的那个五点,对我们目前修行非常重要,这习惯已经养成功了,这以后要真正努力改的就是改这个,不是说我们马上,华严样样受持,这个不是这个意思,要了解我们到最后这条直路,就是这样,你现在因地上面下对的话,不久就可修这个路了,这个是它的差别。我们现在继续看下去。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你不敬重它,为什么啊?说它这个里边并没有真实的内涵,这内义的话,就是佛法的精要,而这些经论干什么?讲讲的,是不关修行,无关内义的,所以叫开辟广大外解。因为这样,所以你觉得这个都是可轻可毁之处,这个时候集了毁谤正法的业障!所以这个祖师的公案语录当中,我们要了解,他这个话的主要的目的是为学人,所谓解黏去缚,那个时候这个学的人心里上有这种执着,那个老师在他的心里上把那执着拿掉,是这样!他绝不是毁谤经论,却却相反而正是来弘扬经论,就像我们目前一样的,我们现在常常有一种争论,说我这个敲法器,我这个音正,你这个不正,然后呢?上面有个善知识,告诉你,你这个也不对,他并不是说不对,就是去掉你心里的执着,我们要了解任何一个法的真正重要,是净化我们的情执,结果你学会了以后,总觉得我这个对,他那个轻,你增长你的是非我慢,请问这是佛法吗?所以那个时候,这一个够条件的那个师长,他就会在那跟你相应的想办法帮忙你,必要的时候乃至呵斥你,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并不仅仅古代祖师如此,眼前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认得了这一点的话,那自然而然处处体会,处处圆融,处处净障,然后呢积资;要不然的话你学的越多,毛病越大,就在这个上头。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

  所以我们脑筋里应该这样的去思惟,作如是思,这个思有极重要的一个意念的关键在里头,后面会详细告诉我们,关于业的时候,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我们平常的业引导我们上下转染成净等等,都是这个思,思心所的思。我们说受、想、行、识,受是什么?想是什么?思是什么?这个就是种心里的心行相,我们要了解的法相,就是这个,所以要去修学经论的真正目的,指出来这个。你经过经论的说明;善知识的指导,这个法相你真正应该认识的就是我们心里想的,那个时候的行相说这个叫思心所,这个叫想心所,这样的思心所是染污的;这样的思心所是善的,这样的善当中有漏,这样的善当中无漏。那么现在他告诉我们这样的思是什么?他是善法是随顺于无漏的,还是在有漏界,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这样,说所以刚才我说随顺于,就是说方向对的,一步一步向上,因为我们凡夫,因为方向一步一步向上,你就在这个染污的这个世界当中,慢慢的净化慢慢的向上向上,到最后超脱。我们应该这么样想,说诸大经大论,对于我们真正求解脱的人是千真万确实实在在,是一点都不错的最殊胜的重要、精要,但是为什么得不到呀?

【「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

  原来这原因是这样,是我们的自己的智慧太差,这个原因还有其它的因素等等,智能又差,再加上这执着又重,那个固执的不得了!而那么在这其它的外人,外面的人推波助澜,有种种的恶友等等害了!所以单单在这种状态当中,看那个经教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它里边的宗要。所以

【「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

  所以才必需要依靠善知识,从善知识的教授当中,然后把经论当中的重要的精义把握住,得到确定不疑的认识,你这一个认识了走上去,那这一条就是直路,增上生,你真正能够增上生了以后,我们眼前什么都不怕,为什么呀?那很简单!现在我们有没有怕我们的人身?我们对这些现在的人身并没有太怕,这个将来死了以后堕落才怕,假定再改善一点的话,现在已经觉得满欢喜的放不下,再如果改善一点,当然觉得更欢喜嘛!然后你这样的改善一步步向上的话;所以这真正的可怕,不是这个可怕处,问题在那里?就是我们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你只要把握住重点一步步上升的话,那自然好。这详细的概念以后说。主要的原因始终把持住,我们没有得到正确的正知见;所以没有得到正确的正知见,缺乏善知识,所以没有善知识,自己条件不够,不认识善知识,以及没有求善知识的心等等,而不要起下面这个错误的概念,下面什么错误呀?

【「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

  这个见解千万使不得,千万不要说有这个念头乃至这样的执着:这个经、论都是讲讲说说,没有重要的!要晓得不是经论的错,而是说我们听的人没听到,或者容许有这个可能,讲说的人没有把那精要讲到,这是绝对有的,绝对可能的,就是说他讲的人讲到了,我们听见了以后还要一步一步上升,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譬如说:很多唱念的仪轨,这个非常好!但是我们了解那个唱念的仪轨以后你不执着,它尽管很好,你觉得很执着,哦!它是海潮音?一个是鼓山调?一个宝华山,各有各的完整的精彩的内容,如果说他本来的原意,说跑到这个地方把大众统率起来,他已经有了,那么你正好省事,这不是很好吗?可是你偏偏觉得他这个不行,你这个好,毛病出在我自己,这一点是我们要真正了解的,我是随举一例。当然的的确确也有可能他把那个奇奇怪怪的哼哼哈哈的通通加进去,那个东西是人家带进去的错误,有的!这我们要辨别的非常清楚,所以修学佛法为什么要广学经论,得到那个重要的真正的意趣就在这里,你一定要把那个正、似,正是正确无误的,似是是似而非的,辨别的清清楚楚知所取舍,这样你走的话,不管环境多恶劣,对你来说你一定增长,环境越恶劣你越好,所以说经上面祖师菩萨都这么说:善人的是我的师;恶人的我的资,什么叫师?什么叫资?好的我跟他学;不好的这个你的资(资粮)。为什么这个恶的是你的资粮?那他如果乞丐来跟你要东西,他成就你的布施,如果一个坏蛋跑的来跟你发脾气,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精进,不是吗?这个理论我们要知道,绝对要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心里面才能够步步升上。所以下面说故

【「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真正要晓得这个是实实在在把这个精要的内义能够告诉我们的!所以他是最好,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下面继续下去。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

  这个就是尊者主要的弟子当中的一个,他是康地人,那个大瑜伽师是尊者的侍者,一生都侍候他,到了西藏以后,这个人真了不起。

【「『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不但前面引经引论乃至于祖师,因为这个大瑜伽师这个人地位非常高,如果拿我们中国来说的时候,那是也的确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大祖师,譬如天台来说那个人的地位,至少不亚于灌顶章安尊者,这个我们说起来好了不起!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就这么说:你要晓得真正的悟入教授,那个悟入教授对我们来说大开圆觉,你要晓得你要真正的这样的认识的话,不是说我现在对这么一点点量如掌许,就是像你手掌大,换句话说这一本书,这得到了定解,我确定,这定解是说不但认识而且有修行验证的功夫,这个不够,是说一切至言皆是教授,你要了解这个。所以我们平常常常说一句话;说:「一经通经经通」,有的人只通一经,余经不通,这两个就差别了,是,没错!你能够广博的认识了以后,它精要总是相顺的几样东西,你从这一门深入,当深入了以后,其它的你都能够把握得住,如果你要细部的时候,你可以处处体会,乃至广用一切,但是另外一类的话,他就抱住这样的东西,就这么就这一个,是这种状态!那一宗那一派当中都有这个现象,学的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可以包含一切,学不好的,那一宗那一派都执着在自己上头,本来华严跟天台教下,它是含摄一切的,结果跑到日莲宗到日本去了以后,他说什么都不要了,只要五个字,那不是很明白的例子吗?这个我们是要了解的。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

  那么下面这个括号里,那个祖师的话,就像刚才一样,这个除了语录的特别解释以外,那个仔细的内容我们不太了解,只是意思就是说这个像阿底峡尊者啊!他讲任何一个法门,他能够非常深细的来说明分析,没有一个不是,因为我们目前讲修行的时候,好像很单纯,实际上为什么要修行啊?修行就是说,我们平常都是染污之业,这个染污之业不外乎总括起来,从身、口、意三业方面去的,他现在不,现在整个的转过来了,要转过来一定要有完整的教授,这个教授的说明的话,的确是,在任何一个时候他能够把身、语、意三业方面,细致又细致、细致又细致,每一个地方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你能够这样去了解的话,你自然而然举手投足、起心动念、开口说话,无一不在增长,二十四小时当然都在修行。可是我们现在不是的,要谈修行要跑到殿堂里磕头这个叫修行,离开了就不算,往那两个腿盘起来才是,否则就不是,或者身行心不是,心行身不是。他不是,为什么?他有圆满的教授,所以他说现在就了解一切经论都是教授,告诉我们个个每一部份有的是主,有的是支,乃至于有的是零细的。

【「须如是知。」】

  这个我们开始的时候,要这样知道,他意思说不是马上叫你这样做到修到,而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概念上面就应该这样的认识,所以引导我们正知见从这一个地方入手,你这个正知见下去了,什么?因啊!因正果实,否则的话呢我们说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我们还不知道,这是真正可怜的地方。不过说到这里,反过来我们同样说:只有这个是圆满的教授,别的都不对!又错了,又错了又错了,我们必定要知道,那你有了圆满的教授,那个时候想办法去帮助他,如果你觉得他不对的话,你怎么想帮助他,你要懂得帮助的善巧去帮助他,那就对,如果你觉得我这个对,他那个错的话,你这个因一样的,讲是对的做就不对了,我们真正重要的,讲的要认得怎么去做,这个才是重要的,你圆满的因尚且不能否定不圆满的,何况不圆满的,这一个地方我们不断的要思惟观察,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一再强调,原因也是如此!下面又说

【「如敦巴仁波卿云:」】

  下面都是引得祖师的语录来证成。

【「『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

  他就说你学得很多了,然后就去修行了,那我们不谈了,现在这要修行了,另外要学一套东西了,这是很错误的。

【「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同样的修学了很多佛法,但是真正要修行的时候,说还要另外一套,那是错误。所以目前我们的的确确有很多脱节的地方,真正说起来二十四小时无不在修行,而我们现在看,这早晚课算,乃至有很多早晚课都觉得这个没有意义,这不要它,跑这去大家徒有于形式,你说这个事实对不对?在某些地方,那是事实,可是我们绝对不能够说,因为徒有形式,你把它拿掉,那是完全错了!我是感觉怎么样?现在虽然末法了,总算还有个形式在,趁这个形式还没毁掉之前,赶快把那个内容补足起来,那还有救,如果你把那形式一坏,完了!了解吗?很重要,很重要哦!所以佛说的清清楚楚,尽管最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个佛像摆在这里,大家不知道,你看它一眼还有功德,三宝有这么的了不起的意义,我们却轻轻松松的觉得,没有内容你就不要了,害了!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心里有这种知见的,务必要晓得我是凡夫,我是凡夫,这个概念太重要了,那么这一点一定要靠什么?一定要靠多学,如果说你已经学对了一门,你不想走刚才广博的路,那个时候你牢牢抱住的,好说我现在一个参禅,就这一个,我现在念佛,就这一个,反正我见到阿弥陀佛以后,反正我见到这个本性以后就不怕,你其它就不要管,实际上佛世也是如此,当初小乘盛之所以各作各的不起争论,为什么?很简单,他就听到佛告诉他一句话,他生死心切的不得了,以整个的精神灌注在那里,管你做些什么东西,这样啊!所以那个时候,叫正法住世毫无争论,实际上那个争论的因,早就已经摆在这个地方了,我不妨说一下,实际上的公案。佛在世的那个弟子当中有各式各样的,迦叶尊者是专门讲苦行的,大家晓得他,他那最后佛陀说:「某人啊!你现在年纪老了,你也可以休息休息不要行头陀了。」迦叶尊者怎么说:「世尊啊!我以前一直听你,最后一个不听你了。」但是世尊并不是说因为不听了,说:「你怎么不听招呼啊?」说:「善哉!善哉!像迦叶那样做的话,他能够坚持下去,那个教法就靠那个力量。」但这个地方
并不是说,那么只有苦行,不!你看另外一个人,二十亿耳大家晓得,二十亿耳他是一个富贵子弟,那个宿生的圆满的因,所以这一生生来富贵的不得了,所以他家里边他脚底下还有这个绒绒的毛,家里边都是铺着厚厚的地毯,乃至于跑到别的地方去,譬如说到庙里去,什么?他的父亲就把那个一路上面就扫干净,把那地毯铺在上面,然后去,要我们可能吗?就算以现在这个时候,世界一等一的最了不起的人,你也不可能说我现在要到台中火车站,把从这个地方开始,地毯一直铺到那里去,没有!二十亿耳就是这样;后来他出家,出了家之后当然苦行,他怎么修也不行,佛就告诉他,给他好的,他要怎么好就给他;就给了他,给了他,他没多久证果了,说明什么?你看在佛那个时候的弟子当中,就有的人是这么个苦行,就有的人是这么享受,他们有没有争论啊?是一点争论都没有,要我们现在就害了,大家你和我差一点点,大家弄得一蹋胡涂,这个我要说明什么?倒不是说明这个行相,这所以我一再说了,你把握住这个重点,怎么做就对,以前那些人他心心念念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你说我现在是要大乘,更好!就怕你不大,大乘要管别人的是没错,大乘要管别人是帮助别人,并不是叫你去指责骂别人!这个要了解,这必要的时候是,譬如说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用直的话,你可以呵斥他,但是一般情况,呵斥的条件,你自己内心必定不能带着瞋心,这个很重要,所以在这一点上面我自己深深感觉惭愧,尽管我说现在慢慢的慢慢的把它拿掉了,我心里面可以把它摆的平,是一般情况碰见事情的时候,我自己晓得起来了,这个就不相应,平常他真正就是苛责,他心里具悲心,晓得你这样的话,马马虎虎不行,他就用直的方式,他心里面的确是心心念念,只有一个大菩提大悲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看见你相应,那就用种种方法,在这种条件之下,能够这样做,唯恐你不管,现在因为我们没有这个真实的内容,怎么管就怎么错!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点,所以说。我们继续下去。

【「此中圣教,」】

  那么真正的圣人完整的教法,怎么样呢?他首先还是引论:

【「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

  引那个俱舍上面,俱舍通常说小乘聪明论,换句话说小乘的最后的精华。那么请问这个地方为什么引小乘而不用大乘?这个地方说明,小乘尚且这样,何况大乘,本来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卷B面


  本来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的,更说明这个基础直通到最上乘,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佛真正的正确的教法,分起来就是这两样东西,一个教一个证,除了这个没别的了,那么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啊?

【「教正法者,谓是决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

  教是什么?就是来分别说明解释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你该舍的,怎么样去修行、修改你以前的凡夫的行为,变成功跟圣人相应的,你了解以前错的,现在认识以后对的,照着去做,虽然了解了心里还是习性很重,那个时候你照着这个叫做修行,这个才真的修行。那么我们这样说起来难道你这个拜佛不是修行?拜佛当然修行,为什么拜佛?因为平常以前,你把那个我看的最大,现在晓得这个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你把自己看的最低,所以要拜佛。念佛呢?因为你平常念的都是烦恼现在这个不相应,所以你要念佛所以我们把握住这个原则,没有一个不是修行,固然在这种状况下拜佛念佛当然是修行,离开了佛堂不拜佛不念佛你也在修行!假定你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对不起!你现在固然不在修行你在这拜佛、念佛也不是修行!所以祖师给我们说:「你假如真正心里不相应的话,你头胪瞌破也徒然!拜佛这个徒然没用,如果你不把握住这个原则,你去念的话你念的喉咙喊破也徒然!」不是很明白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告诉我们,这个先要告诉我们你懂得这个道理照着去做。然后呢?既然懂得了,

【「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决择时,所决择已而起修行。」】

  照着前面告诉你的道理,然后你照着这个懂得的道理,照着去做。所以,

【「故彼二种,成为因果。」】

  所以这两者之中互为因果的,教是因,有了这个正确的认识,进了证了果,进了那个修的果,然后反过来修是因,证的那个证的果是果,这个次第是必然的,必然是由于教理的认识,照着教理的认识去做﹐才能够修行。也许在这个地方大家问那你这样说的话,你跑到庙里就是讲那个规矩,这个道理我也不懂,你先不要跟我讲这个道理,这个有他的原因在,因为等到你进来了以后,把那个规矩讲清楚了再修的话,那不可能,不可能,至少有一个这个现象,这个很清楚,你跑到庙里来你就有这个心,我要修行,或者说晓得这个好的这个地方因地当中,已经说那世间的不好,这里来好,既然世间的不好这里来好,当然你要拿掉世间的到这里来学,再说等到你样样懂得了以后去做,做不到,那个时候太晚了,虽然你懂了万一两脚一伸完了,以后你懂了没用变成了三世怨,那很可惜,所以进来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认识,说我世间的认识不行的,去听善知识引导,这个本身就是最佳引导、最佳做法,就实说来,等到你真正懂了以后再去做,世间没有这样的事情,难道你懂了这个饭以后你再吃吗?难道你懂得空气以后你再呼吸吗?难道你懂得妈妈以后你再让她来养你吗?天下的事情就这么简单!对不对呢?所以这个一点都没有说乱来或者迷信的成份,是绝对合理的,这个我们要了解,倒是我们愚痴,而我们的执着,大家想想看对不对?这么简单,所以我们现在了解原来是这样!教证,所以尽管你还没有懂得道理,而跑到庙里说,这些庙里你信的过的法师告诉你怎么做,这个正是你听他讲,然后照着他去做,这还不是仍旧是不外这个教证二量在里头,一定这个次第,然后当你行持的时候,你慢慢的从验证当中对这个教义加深认识,当你教加深认识,你的行持也加深认识,这个彼此有互相增上的,所以真正说起来这个教证不是截然的两回事情,教完了以后证,不是的,教多少证多少慢慢的向上,就像我们念书一样,在小学里面你们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是不断的在教证,教证当中,我们在小学里面老师告诉这个一,一加一等于二你回去演习,因为你演习了以后,你可以能念二年级,所以你对那个教是愈来愈认识,然后你这个证是愈来愈深入,每一个地方这个次第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继续看文,故彼二种成为因果下面,

【「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

  就像跑马一样,先告诉你怎么跑,告诉你了,照着去跑,以我们现在来说开汽车一样,拿了个地图告诉你怎么开,然后呢?你去开。

【「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

  如果告诉你向这边跑的,刚讲的时候,等到你真正跑的时候另外一个方向那是开玩笑,像我们开汽车,现在说你要到那里去,看那个地图,看完了半天真正开车的话反方向走,那你这个地图看他干什么啊?那不是颠倒吗?经论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样。同样的道理,譬如眼前我们跑到寺院里面说既然你想来修行的话,跑到寺院里面这个法师、师父告诉你怎么做,你歪起了头,我要这样做,那你不必跑到庙里来,这个很明白,同样的这个道理在,你可以说明这个什么,那么然后呢解释清楚这个是应该的,这概念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认识了解。

【「岂可闻思决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那里说听的时候听这个,然后呢思惟的时候是这个,这个闻思本来就是讲教,然后修行的时候修别的,不可以!就像那个跑马一样,就像那个开车一样。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

  就像那个修次第那个编上面说这个是告诉我们修行的一个重要的教授。

【「『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这个修行的次第,第一个从善知识那里干什么?听闻。听闻了以后呢?如理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后,你决定了解他所以讲的是什么。然后呢?把你的思惟通达决定的照着这个去修,所以你修就应该修你确定认识的那个部份,这个才是道理,而不是别的,这个概念我们本身很重要,绝对不可以跑错,就像上面所说那个跑马那个公案。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

  由于这样的这个完整的教授,这样才能够把所有的一切经论的宗旨重要都得到,所以说第一点得到了,第二点那就是贯摄起来了,第一点是一切经论都是,然后为什么你得不到?因为你自己的条件不够,如果得到条件够的人解释说明了以后,就这样的好处,然后你这样的现在有下手之处,将来走上去的步步直路很快圆满,而这个内容是什么呢?内容他就下面细列:

【「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

  这个就是真正我们修学的次第,修学的次第第一步亲近善知识,止观就是你修的时候,最后的修一定从止观两样东西结果。

【「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那么照着这个次第那个地方应舍修就舍修,什么叫舍修呢?就是不要做的,而这个不可以,不要做要舍掉它,应举修者的,这个该做的你要去做,那么该做的还要什么?舍修很简单你就舍掉,实际上舍修还是要经过你的智慧的决择那个时候才舍得掉,要不然心里面还牢牢保着那个,「这个我觉得这个好!」,这个样子就是舍不得,你没有智慧的决择不能如理的认识取舍,舍也舍不掉?提也提不起,前面叫我们舍?后面叫我们提,应该要努力去做的,那么要择慧,观察的慧正确的思惟观察,然后把认识的编一个行持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一步一步走上去,从凡夫第一步到圆满成佛,没有一点遗漏,在这种状态当中,所有的圣言经教都眼前是最佳指导。

【「若不尔者,」】

  假定你不走这样的圆满正确的路子,

【「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广博大外解,而谤舍之。」】

  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认识,把握不住这个圆满的原则的话,你就会对于不圆满的道体一分,它不是说外道,他还是道,可是呢?这个一部份,而且这个一部分不圆满的,一部份一定不圆满,像我们现在房子一样,你说这个柱子是不是房子?当然是,然后你把持抱着这个柱子,我说就用这个房子你行不行?没有这个可能!这个非常明白!你开汽车拿这个轮胎,你说这个就是汽车了,这个不但不能开到那里去,而且是个累赘。不过这个是笑话,当然我随便强调一点。我们晓得在这种情况之下,你牢牢的把住这个,离观察慧,然后呢你又没有正式的那个思惟观察,这个才是真实的智慧,在这种状态下,虽尽寿修,你忙了一辈子还愈修愈远。诸大经论不但那不眼前证的教授,而且你觉得这个是外面讲讲的,这是你自己走错了。所以刚才这个,两个似笑话一样的举例,也是如此,本来这个房子住在那里又舒服,冬天不让你吹风着凉,夏天是不让你晒太阳,现在你抱着一根柱子的话,累嘛累的要命,冬天嘛照样吹的个要死,夏天嘛热的要命,就是这样,所以弄错了,同样的这个地方说你因为把握不住,所以你觉得这个经论不是真实的教授,那都是讲讲说说的,于是你就毁谤他,舍弃他,毛病就来了。

【「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

  眼前当下极大部份的经论当中所说明的道理,都要用思惟观察这个智慧去如理的辨别邪正,是这样的。

【「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

  万一你没有这个认识把握不住这一点,那么对于这个经典你就没办法产生确定的认识,因为你修行不要它,不要它当然不能,不会说这个是最深的,根本用不着,在这种状态之下请问还有谁能给你最佳指导?真正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晓得最佳指导是佛,现在佛讲的经论是没有用了,请问佛以下的人反而有用吗?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不应该学佛说我学某人啦,这个才对!现在你既然学佛的话,这个明白有问题在里头。这个下面说:

【「此等若非最胜教授,」】

  假定说前面那个佛所说的大菩萨说的经论不是最深教授,请问

【「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还有谁能够找到比这个更好的这种大论师,没有了,所以说不可能,这个是错误。

【「如是若能将其深广契经及释现为教授,则其甚深续部及论,诸大教典,亦无少劳现为教授,则能发起执持彼等为胜教授所有定解,」】

  反过来这对的方向,你能够把这个最深的契经,就是深广的经典,觉得这原来是眼前我们最好的教授,那么在这种状态那么其他的更深的不管是显教、密教、经、论种种的大教典,你不要太努力都了解他真正的精要。在这种状态之中既然这是我们修持最好的精要的话,你就会把它看的非常恭敬,就像寻宝那个地图一样,让地图丢掉了,对不起你这个宝贝就找不到!那个时候你绝对不让人家拿掉,就算你记牢了丢掉了,被别人家拿去了,别人先捷足先登!这很清楚很明白。在这种状态当中,

【「能尽遮遣妄执彼等非实教授,背弃正法诸邪分别罄无所余。」】

  罄无所余。所以你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那么这个前面的毛病就没有了。前面那个毛病是什么啊?因为你不认识正确的教授,所以说这个大经大论不是真实的教授,结果这样的话,你是毁谤背弃正法,这种都是错误的邪解、邪分别,那种东西一点都没有了,所以现在我们真正要去掉的不是说不管什么分别都要拿掉,是错误的分别要拿掉,所以现在祖师们动不动教授你不要分别是因为我们现在动不动都是错误的分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里头,这是一个真实的原因,这下面会详细的告诉我们,那么这个是第二点。那么第三点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者。」】

  是前面所告诉我们一切教授都是成佛的必要的条件,那么第一步。第二步呢?了解了这个的话,不但是我们必须要的,而且你眼前就能够指导我们,都派上用场,不过这个同样的派上用场当中你自己去摸,往往摸了半天很辛苦,就算你摸到也很辛苦,万一摸不到,麻烦!现在有了这个善知识精要的教授的话,你很快很容易得到,这第三段看文。

【「至言及论诸大教典,虽是第一最胜教授,然初发业未曾惯修补特伽罗,若不依止善士教授,直趣彼等难获密意。」】

  是的,佛所说的经以及诸大菩萨造的论,当然佛也有讲的论,虽然是最殊胜的、最好的教授,但是对我们刚刚修学的初发业,就是初初修行的人来说,还没有净除罪障,还没有积聚资粮,还没有习惯走修行这条道路那些人,补特伽罗就是有情,如果不依靠一个真善知识的教授,自己的力量直接去找的话,他的真正的意趣得不到,就算你能得到下面说,

【「设能获得,亦必观待长久时期,极大勤劳。」】

  就算你能得到也必须要经过很长的时候吃了极大的苦,我们往往是这样,人家说不相信,等到你自己吃了大苦回过头来,就是这样,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但是这个不冤枉,我们人就是这样,就怕你跑到了那个时候回过头来还不反省,那就麻烦了,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你头上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吃一些冤枉苦头,多吃了几次,聪明人就不,下次晓得不必样样东西自己去闯,自己闯不透很多东西,就想办法找善知识,那个时候你下面就省很多气力。反过来,他能够依止,

【「若能依止尊长教授,则易通达,以此教授,能速授与决定解了经论扼要,」】

  因为这个地方这个教授,能够以最快速正确的方法告诉你,经论上面的精要何在。

【「其中道理于各时中兹当广说。」】

  上面就提出来,下面的整个本文就是说这一点,所以我们只要照着这个文一步步下去的话,质?量?次第,每一个部份,这么个好,这么个好法,你如果说能够跟它相应的话,你跑到那里就成就到那里。譬如说我们说学净土的,他去什么地方,你这个时候就可以,然后呢这样可以去的时候是下品的,再上去的为什么中品的,为什么上品,参禅学教没有一个例外,他这个次第,因为这个什么?共基,说的很清楚,显密的共基。真正说起来这本书里边,密教跟密教的真正不共的内容,一点都没有,而是什么啊?大乘必须经过的跟密教必须经过的,完全共同,所以实际上,这个才是我们学本论的,我已经说过,我们现在大部分来说,最好的法门,也唯一的法门─念佛,这老实不客气,但是我们绝对刚才这个毛病不要犯!念佛别的都不要了,我们就在这个理由上面,最佳的念佛的指导在这里,如果你参禅一样的,如果说你的的确确有大根性,你说我要学佛,那你要爬上去,这个共同的基础还是这里,那个在下头。我们现在看最后一条

【「极大恶行自行消灭者。」】

  他不但正面有这样的功效,还有平常我们要净除罪障是难之又难,他现在不要你这么难,他自己消灭掉了,在还没有说这个本文之前,我们大家晓得忏悔,说这个忏悔要得到净罪相以后才算,这个梵网经上面说的很清楚,以及天台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乃至于小止观都说清楚,很多地方都讲这个,那么准提陀罗尼当中也说,你要去忏悔,要得到什么啊?要得忏悔的清净相,晚上做些什么梦?如果你定,定中应该有什么现象,乃至于你平常,说外善根法相内善根法相,你有这种,所以我们祖师当中有一位蕅益大师,大家晓得,这是好了不起的人,他因为这个延约佛法的关系,觉得现在这个真正的得到的真实内容不容易。这个戒体得不到,所以就照着这个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办法,拜那个占察忏,一直拜到几岁啊?四十九岁,四十九岁?四十七岁?总是这两个当中,你看他二十几岁就出家,然后花了这么多年代,然后什么?清净相、净罪相,所以那个罪障一旦在这个地方,你要把他弄干净是难,难极了!你要没有弄干净的话,对不起,这个佛法业果之间的话,是一点假不来的,一点没情面的,你就得受这个罪,而现在呢他不要你花这么多辛苦,他自己就消灭掉了,这个好处不得了的大,这也为什么在经论上面,处处地方说明有了善知识的依靠的话,占太大的光,占太大的便宜,乃至于像善财这样一生取办,这个道理是有他特殊原因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虽然说不一定,尤其是我觉得的确要学净土,但是其他的各宗各派的很多祖师的传记,值得我们参考的,谈到这里有一本传记值得看一看,密勒日巴尊者传,他也没忏悔也没有什么就因为跟着他的老师,被他的老师磨折的千辛万苦,最后不但所有的罪恶通通净除掉了,而且达到这么大的成就,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值得作为我们的参考,现在我们看本论是怎么消灭我们的罪业的。

【「如白莲华及谛者品宣说,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

  这个引经上面,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个白莲华就是妙法莲华经,他说所有的佛讲的话,不管他实或者权,实际上呢,佛一定是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说不同的法,一定的,所以有的是权,有的是实。什么叫实?就是如理的全部显发出来。什么是权?慢慢的接引你,就像那小孩子一样,刚开始进入小学幼儿园,一年级,这个教的书、教的内容,不是马上可以叫你发明,或者做什么的,这个叫权,权宜之计,当你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最后你行了,那么这个必然需要的,这个都是最后走到成佛的方法,其实就算拿那个刚才的比喻来说,你说一个小学生,你能够把大学的东西教他吗?对他来说也祇有小学,当然佛是个三界导师,他一定能够了解我们的根性,所以他用的方法,绝对正确。所以我们能够毁谤他吗?这个一点务必要注意。

【「有未解是义者,」】

  有的人不了解这个。

【「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

  因为有一些人不了解这个真实的佛说的义趣,所以他的邪妄的执着,说这个是成佛的,这个不对是障碍的。

【「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

  所以他觉得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合理的,这个是不合理的,这个大乘这个小乘,不过说到这里他有一个问题了,好像他这个上面教示我们,大乘也不要管了,小乘也不要管了,好像这样!不是这个意思。祖师们所以把佛的经教,判教说大乘小乘,乃至于大乘当中还要判,这个通教?别教?顿教?圆教,他这个为什么?告诉你的次第的必然性,你认识了、了解了次第必然性以后的话,你才不会是痴非愚,不会说我这个对,他这个不对,你晓得佛接引人有这样的方法,一步一步上来,既然你要学佛的话,将来都是你必然须要学的,现在我刚开始发大乘心行的时候是一下不必广学,但是你将来自己做到了要救人的时候你还得广学,这不是很明白吗?我们怎么可以毁谤他?所以祖师判这个是这样的。现在他这个地方说的,说我们不了解、我们妄执才说这个大的好,这个小的不好,反过来亦是如此,这非常糟糕,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说大的

【「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

  说菩萨学这个,这个不可以,那毁谤他。

【「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
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

  就是这个很容易,说这个经上面佛告诉文殊师利,这个谤法这件事情很细微的,我们现在粗心大意,不大容易看的出来,假定有人这么说,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下劣的,你有这种念头,对不起,就是谤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卷A面

  这个是好,这一个是下劣的,你有这种念头对不起这就是谤法。

【「若谤法者,由谤法故,是谤如来,是谤僧伽。」】

  如来无量劫来,三大阿僧祗劫积累的法你说这个不对,不是谤法吗?然后这个法的传承靠僧伽你说这个不对,不是谤僧伽吗?所以别的罪,你是造五无间罪可以救,谤法罪是没办法救,道理在此。所以现在大家千万不要犯这个毛病。

【「若作是云,此则应理,此非应理,是为谤法。」】

  这个合理,这个不合理,是为谤法。

【「若作是言,此是为诸菩萨宣说,此是为诸声闻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是为诸独觉宣说,是为谤法。若作是言,此者非诸菩萨所学,是为谤法。』若毁谤法,其罪极重。」】

  同样的前面那个道理。就是说如果我们如理去辨别的话,也要晓得学这样的这个地方,这个是共声闻的,这个共独觉的。有些人偏向这个,那么就是属于声闻,有些人偏向那个叫做独觉,这我们要判别的清楚,晓得自己走上去,而不是以我们的执着,我这个对,你这个不对,你一起这个心,错了。这个里边很细致。我们弄的不对的话,又不要去学了,那个又错了。若毁谤法其罪极重,很重。下面引经。

【「三摩地王云:『若毁此赡部洲中一切塔,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你把南阎浮提所有塔庙通通毁掉了,这个罪还好,而你谤法这个罪,比前面那个重。下面

【「若弒尽○伽沙数阿罗汉,若毁谤契经,此罪极尤重。』」】

  你把恒河沙数的罗汉通通杀掉了,杀一个罗汉都不得了,五无间罪,你现在恒河沙数的罗汉都杀掉了,这个罪不得了!他下面告诉说,如果你谤法的话这个罪还要来的重,经上面、三摩地王经,不是我们随便讲的。他处处地方引经,这个要注意!

【「虽起谤法总有多门,前说此门极为重大,故应励力而断除之。」】

  真正谤法不单单这个还有其它的,但这一点特别重要,罪也特别大,所以要努力去断掉它。

【「此亦若能获得如前定解即能遮除。」】

  假定你对前面这三点决定认识了解的话,自然而然你不会犯那个毛病,对不对?所以说「故其恶行自趣息灭。」
  所以我们这们这么可怕的罪业,自然就消失掉了,这个论有这么大的好处。正面告欣我们引上直路,反面的话,自然而然很多罪障就消失掉了。

【「此定解者,应由多阅谛者品,及妙法白莲华经,而寻求之。」】

  关于这个你多看上面这二部经。

【「诸余谤法之门,如摄研经中,应当了知。」】

  关于其它部份,你看一看那部经。现在我们不妨来温习一下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大家都认识的。那个方便品当中前面的,它说的好清楚,佛出世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把佛无始以来所集的最圆满的这个大法要告欣你们。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一样,所以用种种方法来给你,而他这个种种方法,只要你碰到一点点,都对!所以固然是大经大论、验证等等固然是,一点点的事情也是。所以他处处地方说,乃至于童子戏,这个小孩子,趴在地上弄了个沙,捏一个佛像,他也最后成佛。然后你随便跑得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拿那个乐器去赞叹一声佛,念一声佛,拜一下,这些尚且都要成佛,现在反而这个经论是不对了,有这样的可能吗?所以叫我们多看,这个原因。但是真的多看的话,的的确确要有一个人善巧指导,你就很容易懂,要不然你自己努力了一些时候,也多多少少可以。我觉得诸位,你们的善根远比我好,所以我非常赞叹。为什么讲这个话?我自己觉得妙华莲华经,我现在好像讲给你们听,讲的头头是道,实际上我真的怎么彻底,我就是肤浅的了解一点点。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刚出家,人家说这个大乘最圆满经典,我是以无比仰慕之心翻开来去念,念了半天是一点味道都没有。为什么一点味道都没有?它就是什么?你也成佛,他也成佛,这个成佛的道理没讲。我想这个话好像那么简单,那时不懂,到后来才了解,那时候花了很长一段的工夫。原来它真正的重点是什么?就是说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究竟目的。那么为什么不一口气成就呢?因为众生根性不同。尽管佛生生世世引导那些人,告诉他这样做,但是大家偏偏执着自己,结果还是走这个路。因为这样,所以只好应你们的机,骗骗你们说好好,这样也好,那样也好,但是尽管这样你最后也走到。所以说这样应那样机不同的方式来接引你,或者拿世俗的来说来骗骗你,这个叫权。所以所有的这些无非都是佛。三大阿僧祗劫实际上是无量阿僧祗劫,苦心积累的,而这个积累过程当中,都是舍身目手足脑髓,外面的妻子国城更不在话下,这样得来的东西!所以它下面就有一个特殊的意义,你说怎么说是三这么长的时间呢?这个都在法华经里面。法华经不是从地涌出品当中,它最后有段公案吗?这个佛的真正成佛的年代,是不晓得无量阿僧祗劫,从这个以后,他生生世世一直在度众生,换句话,他这法宝就是那样集起来的,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看。那么另外一点,我们要着眼这个法华,法华好像我们平常说总是走迂回路子,实际上不是的,法华是把那个直路跟迂回路子,都比出来了。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头能够听从善知识,放下自己的执着去照他的路线走的话,那是快速的路子。在没有说这个快速路子之前,我们不妨体会一下我们现在的实际状态。我们会想,对呀!那么为什么不这样呢?那些人,这些罗汉转了个半天都走那个路。我们平常难免会引起这样的一个概念,单单这样从文字上面去看的话,是会很容易,实际上我们要心理上去体验一下。我们现在眼前这么小的小事情,你能舍得放掉你自己的见解跟别人吗?做得到吗?就算勉强,你做了以后,心里面还嘀咕半天,总觉得不来劲,我总要想什么办法要照我的意见去做才对。是不是这样?细细想一想,我这句话没有一点点说笑话或者指责大家的意思,没有。如果指责大家,那就我错了,你们听成这样,你们错了,我无非是让我们体会一下,我们要放掉这个执着是何等的难!不管这个道理,现在听的时候听的非常来劲,听完了以后,你心里面还是这个。听了觉得好,我要照他做,等到你跑到那个地方,去厨房里的时候一吃,他烧的怎么这么不够我的口味,最好要想办法多加一点盐,你到时候就嘀嘀咕咕,万一不行,我来,我来。是不是?你必定要从实际的行相上面去体验这件事情,世间这么一点小事情,何况现在成佛。所以这个里边真正的差别关键就在这里。不过在这种状态之下他有一个善巧的方法,一般来说我们了解了这点,往往想走这个直路,改那个习气这么个慢法。既然这样的话,好了我这个习气又这么重,反正最后总归到,那我就慢慢的来吧!又容易引起这种心情,所以真正好的教法,譬如像本论,它一开始不是告诉你要这样,要这样,很多高的条件,不是的。它开始的时候,没有讲那么完整的教法之前,告诉你,你照这样的办法走,有什么特别殊胜的好处,说这样走,这好处这么个大。不但如此,反过来他告诉你,如果你不这样走的话,有什么严重的缺陷,而处处地方,他把这个好处跟缺陷让你体会得到。所以你还没做之前,心里想一点都没错,而且这种好坏都是你眼前体会得到的。当你真正能够体会得到,你心里想说,对呀!我为什么要省力?还是希望省一点力,得到一点好处。既然这样看起来的话走我这个路子,不但省不下力来,而且吃了大苦;走它这样路子,虽然眼前是小苦一点,省了大力,得到大好处,你这个能够辨别了以后,那个时候做起来容易了,这个就是它告诉我们次第以及很多关键特别的好处,殊胜的地方。
  翻到十五页,由上面我们了解,说这个佛法,这样无比尊贵的这法宝,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殊胜的大成就者来造这个论。佛法深妙的意趣,我们不容易领会,经过一个菩萨祖师的解释,才可以体会到,而由于造者的成就高低,所以解释的内容同样也有深、广,或者偏、满之间的不同。现在造本论的这一位菩萨,成就这样殊胜圆满的功德,不但如此,而且他一生造的论当中,以这一部是最究竟。那么跟这样圆满的教法,如何才能相应呢?我们现在学它,应该有些什么准备呢?假定你事先有了完整的准备,那么你将来就可以得到完满的结果。所以我们世间有一句话,孔老夫子儒家说的,凡事豫则立,你世间事前先准备好了,那这个事情就可做得好。所以我们对于这样殊胜的法门,应该怎么样去听、怎样去讲,才能够跟这个法相应。我想我们平常大概都有一个经验,说那个地方打七,那个地方讲法,我们赶快匆匆忙忙把家里的事情放掉了跑得去。是,或者你可能觉得这么难得的机会,把要安排的事情弄弄好,匆匆忙忙腾出个几天或七天。可是你刚跑去,第一天的时候,那时跟法不相应,原因是你刚离开家里面,家里一大堆的杂务还在脑筋里转,对于眼前的环境你又摸不熟。就算你家里事情放掉了,大家在念,念些什么?你也不知道,赶快去找一本书本,怎么拜也不知道,怎么弄也不知道。结果等到七天下来也许你知道了,念些什么,怎么个拜法,你样子好像会了,了解了,可是打七真正的意思,叫你跑的去,就学一个三皈依吗?就叫你学拜一下佛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原因就是事先没准备。假定说,我们事先已经有准备了,那个地方佛堂的规矩应该如何?打佛七的真正的宗旨,然后你跑的去,样样准备好了,一开始全心全意照着去念的话,完全不一样,其实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在这个地方我们也经常举这个比喻,常常说六祖大师一听就开悟了,那么至于六祖大师传给他的学生,一讲,那个学生就行了,他为什么行?我们为什么不行?经文是一样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这个地方主要的关键,这个内容我们只要好好的看下去研究下去,思惟观察修习就会了解。这个文字本身是比较容易懂,而所以立这样的次第,这个内容重要在什么地方?我在这地方特别加以说明。所以在正式讲闻佛法之前,我们要晓得如何去讲,如何去听,你把这个工作准备好了以后,你讲听就有绝对大的好处。我们往往说,现在找不到好的法师,找不到善知识,听不到好的法!是,这个是一个原因,但是里边更重要的原因自己没有准备好,自己一片荒田。我为了证明这一件事情,说二个公案给你们听听。这个在佛世在杂宝藏经上面有一个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后出家,修学佛法,年纪大了比较困难,年轻的时候就容易,为什么?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说老了什么都没有了。平常我们世间都说等退休了,那时候修学佛法来不及,年轻的时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还有希望吗?但是这个老比丘真是,他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的有机会,有善根,到了晚年才进入佛门当中。但是他虽然晚进去,这个意志倒是好乐之心非常强。跑到佛门当中,佛世的时候那个僧团也是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见老年出家,很怜悯他同情他,但是就有年轻人,常常看见这个家伙老朽了,怎么样都不行,总欢喜开他玩笑。可是这老比丘本身却是非常认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诚,他一点不会说像我们普通世间往往倚老卖老,这是非常坏的大毛病,他没有。他也没有普通人年纪大了以后,有很多老的习惯,他总觉得修学佛法了,世间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轻人一样,跟着他去学。但是尽管你心理有这样的准备,体力不行,他处处地方总不如人家。年轻人常常开他玩笑,他总归逆来顺受,人家虽然故意开他玩笑,他还诚诚心心的听人家去做。有一次年轻的比丘在一起,年轻人看见这个老家伙来,给他开开玩笑,经常欢喜这样。本来几个年轻人在开玩笑,看见这个老比丘来了以后,大家故意装的很庄严的在那里讲法,这个老比丘过去了,看见他们听法好欢喜的过去。过去了以后,他很恭敬仔细,很羡慕这些年轻人讲法。这些年轻人都是调皮捣蛋的,看见来了说你那个老上座来!来!这个上座有几种,僧年也是个上座,换句话说年纪大或者戒腊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说他年纪虽然轻,出家虽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开悟了,这叫智慧上座。因为人家开他玩笑,所以他出家虽然晚,年纪大了,说你这个老上座来!来!欢迎!然后坐在这里,就给他讲法,他听得欢喜、高兴!那些年轻人肚子里都在笑,这个老家伙老上当。然后有一位年轻人就说来!告诉你!让你证得四果,佛告诉我们法要证果的!他好高兴,好欢喜。你坐在那个角落里边,然后这个老比丘就非常恭敬的坐在这个角落里边,有一个年轻人拿了一个鞭子,就是我们现在禅堂里面,用的那个香板给他头上面叭一下,好,这个加持你,使你得须陀洹果─初果。这完全是开玩笑,但是这老年人却是至诚恭敬的、一心一意的听他们,结果一棒下去,他真的开悟了,证了个初果。他欢喜,年轻人觉得开他玩笑而高兴,这个老比丘因为开悟了,非常恭敬,非常欢喜的,高兴的下座感谢他们,结果大家一般的欢喜,但是内心完全不一样。你不要急,这只是初果还有二果,好!好!跑到这个角落里面,然后那个年轻人是后面笑得笑坏了,觉得这个老家伙就这么胡涂会上那个当,这么高兴。这老比丘心里面真欢喜,证了果怎么不欢喜?把生死了脱了,见到这个道相,一心恭敬从这个角落跑到那里去。然后另外换了一个人,拿着香板头上又吭一下说加持你,给你二果。就这样,如此这般四个角上面敲了四下,证了四果罗汉,你们去看看,真实故事。这个说明什么?很重要,很重要!他心里上面已经自己成熟了。佛法这里处处告诉我们,内学,内学,你学了法,自己内净心意。我们现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学了法是专门当照妖镜看别人,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这个以外,自己我慢心是越学越大,那个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对,只有一个地方没看见,应该看的地方就是没看见,大家就是这个,就是错的准备,真正的问题在这上面。换句话说,一开头我们并不了解佛法的特质是什么,这是很可怜的一件事情,也可以说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在这地方特别告诉我们,我们不要急着受什么大法,如果这个地方你能够转化过来的话,下面的法一一受用,而且马上受用。所以这个地方,在没有听之前先告诉我们怎么去听。就说

【「听闻轨理。」】

  听闻佛法,应该有什么样的轨则?为什么道理要这样听?在这里再说一遍,大家千万不要讲道理,大家听了这个道理,看看你心里面相应不相应,这个才是,这个才对,否则的话越走越远。第二呢?

【「二讲说轨理。」】

  讲应该怎么讲,它为什么先听后讲呢?你听,自己会了,体会了,那个时候才可以讲给别人听。现在我们自己不会,先讲给别人听,这个是一个大遗憾。你自己听会了,还要讲给别人听,那时候才圆满,自利利他,然后二利才圆满。这个地方也是,做完了以后最后应该怎么办?一个法会是共同的,关于这个地方,听闻应该怎么办,又分成三:

【「初中分三,一思惟闻法所有胜利,二于法法师发起承事,三正听轨理。」】

  这个听闻佛法,又分三个步骤,第一个就告诉我们思惟,就是观察思惟,在脑筋里去想,听闻佛法有什么殊胜的利益,这个非常重要。平常我们总觉得好端端的在那里,舒舒服服高高兴兴,为什么要去听?送到门上来我们还不一定去听,送到门上听的时候,总觉他讲的不对,我这个对,他那个有什么了不起,他这个我也晓得,这种心情完全不相应。你首先先要想,这个听闻佛法有什么好处?反过来不听佛法有什么坏处?那个时候你心里面才会一心一意的推动你去做。实际上我们心里面平常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挡在这里,假定你没有准备的话,很容易都在烦恼上转,尽管你坐在听法的地方,在那个法会里边心里面还在烦恼上面相应,结果在这种状态听了法,害了你。下面会详细说,为什么叫听了法,害了你呢?就是刚才说的,听了法,你不拿它来自己净化而增长烦恼,这个原因。所以你先听闻它的殊胜的利益,然后推动你去一心求这个法。其次呢?对法是如此,对讲法的法师应该怎么办?发起承事!要对他至诚恭敬,这个道理下面讲。你有了这样的准备,下面就是正式听闻,他每一部份有他的特殊的理由在,我们必定要照着去做。你能照着去做就得到好处,你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好处。所以下面每一个部份,对我们现在是绝对有绝大的意义,真的照着去做才是对我们真实的好处。现在我们看,听闻佛法有什么殊胜的利益?

【「听闻集云:」】

  那个是龙树菩萨写的。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盘。』」】

  四句话。这话的意思好像很简单,你由听闻才晓得法,这个法是代表一切,一切法的听闻你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特别意义,佛法所讲的法它有一个目标,如果说不能跟那个目标相应都是戏论,戏论是好听的,另外一个名词─魔业。魔跟佛有什么不同?魔跟佛的差别是恰恰相反,佛是把我们从生死轮回当中救出来的,把这个错误的行相指出来,让我们了解这错了,怎么去觉悟,由于觉悟,然后从这个痛苦当中透脱出来。魔不是,他恰恰相反,专门把你拖下去的,所以我们对这个法正确的了解是要了解这一点。假定你了解了这一点,而不能跟这个相应的话,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是戏论。所以不是我们说懂的很多,我们有太多这种情况,一听这个都懂了,好像一点意思都没有,或者他讲是那点,你有你的见解,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现在这个地方说闻知诸法特别的意义什么呢?要得到真正的正见,了解这个法的特质。而我们眼前并不是完全不知道,我们晓得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说得一大堆,可是这些东西对我们真正的苦乐有关系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卷B面

  真正的苦乐有关系吗?没有直接关系。对我们眼前极大部份的事情知道的越多,倒是知见稠林,烦恼丛生,不如不知。所以它这个地方真正告诉我们的,由于听闻佛法而得到正见,正见就是告诉你迷悟的关键,那一个是对,晓得内外的差别,内就是佛道,佛道当中小大的差别,那是宗派的差别,晓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以至取舍等等,能够分别得清清楚楚。而主要的这个取舍,归根究底是在我们内心上面,从外面的万事万物,一直慢慢的认识到这一点。这个才是真的重要,这个必须透过听闻。那么这一点,换句话说由于了解事相一直到究竟圆满达成,整个的,下面分三个步骤:由闻遮诸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盘。对普通一般事情因为我们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忙的很起劲,忙了半天,结果都是戏论,生死轮回当中辗转不断,这个没有意义。所以佛法里面告诉我们非常正确,你必定要了解这个关键所在,然后应取,取舍之间,所以对我们有害的去掉,对我们有好的努力去做。因为你能够这样的话,懂得了以后,对于不应该做的事情不做─「遮止」,该做的事情去做,然后你就增长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断除恶业,另外一方面是善业增加。这一点特别指什么?戒而言。我们平常一天到晚为惑业所绑住,刚开始入手的地方,就是以这个为主,指戒,从恶业当中透脱出来。进一步,虽然透脱出来了以后,但是这是说初的一步,进一步要把这个烦恼的现行降伏。所以由闻断无义,恶是偏向于恶那方面,虽然我们不造恶了,可是我们做的事情,对于真正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不一定有特别的意义,很多情况之下,或者无记,或者戏论当中,所以进一步断无义,这个特别是指「定」,所以使烦恼的现行降伏。最后一步把种子断尽,所以得涅盘,这个次第这个佛法真正重要的地方,关键在这里,所以诸位大家这个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要说我现在在修行,你看看你修行了半天你的烦恼在减少还是烦恼在增长?假定说你烦恼在增长的话,你怎么做都是错的。不要说我这个对,他这个不对,你根本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不管你懂多少道理,不管你那个法器敲的多好,不管你那个腿盘的多好,乃至于得了定,这个还是没有用,佛法的特质我们要把握的住,这一点一定要靠什么?靠听闻。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内,纵然有众色,具眼亦莫见。」】

  它下面又就一个比喻先说。说有一间房子,它遮盖的非常好,因为遮盖的非常的好,所以黑的一蹋胡涂,什么都看不见,虽然里边有种种美好的东西摆在这里,但是没有光明,尽管你有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这个很明白。就是这间房间,如果说四边把墙通通砌起来的话,那我们在里面像黑暗地狱一样,什么都看不见。这个说什么呢?说像我们人一样,我们如果没有觉者来指导我们的话,虽然我们有这双眼睛,真正的事情完全看不见,在无明长夜当中。所以说:

【「如是于此中,生人虽具慧,然未听闻时,不知善恶法。」】

  现在我们在这个三界当中,虽然生为人身,三界当中畜生那不谈,牠根本不可能有能力去辨别是非,天上太快乐了,他也不想去辨别,唯一的人身有这个智慧,所以这个智慧是世间的。但是他没有听闻这个觉悟者的说明之前,他并不真正了解善恶,这个善恶是指出世的,不是世间的,世间的善恶的标准只是维持这个社会的,说这样做善,这个叫世间的好人,表扬表扬他,这个价值有没有?有,几十年。等到你两脚一伸,换一个地方,那么一点用场都没有。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觉得这个地方好,跑到别的地方还不一定好,所以这个善恶是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而现在佛法里指的善恶是什么?佛法的标准,这个善法是使你增上,一直增上。不过这个善就有漏跟无漏之别,有漏的话就是人天就叫善,无漏的话一定要超脱三界。恶法就是使你堕落的,从有漏、无漏的方面来说,说有漏的在这个地方善法也是恶法,有漏的善法也是恶法,因为你还在轮回当中。所以说一定要听闻了以后,我们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能够跳出轮回,解脱生死痛苦的。

【「如具眼有灯,则能见诸色,如是由听闻,能知善恶法。』」】

  刚才,这个房子里边虽然你有眼睛,但是黑漆漆什么都看不见,现在有了灯,你就看见房子里面各式各样美妙的东西。现在也是一样,由于人家来告诉你了,你能够晓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所以才知道去取舍,什么不要的,什么该做的。下面又引本生论,本生本来是佛陀的本生,不过有的是讲佛自己说的故事,有的是后来菩萨照他叙述的,总之他的内容是一个。说:


【「『若由闻法发信意,成妙欢喜获坚住,启发智慧无愚痴,用自肉买亦应理。」】

  现在既然这样,所以如果说由于听闻佛法以后,我们能够发信意,这个信字在这个地方说一下。由于听闻了佛法以后,单单听闻,听过了算了,没有用,而你听闻了以后能够启发这样的一个意乐,意乐就是心里的这种状态。信,这个信平常经上叫净心为信,或者心净为信,这二个字可以倒过来没关系。平常我们讲的信,我相信我相信,这个是我们修学佛法初机进去的必然步骤。你信什么?信佛,但这个信字,是不是谈得到这个地方的信字,不。我们现在普通那个信心,是这地方信心的因,要达到我们书本上所讲的那个信的话,那时功效就产生了。那信字有各种不同解释,现在我们用唯识法相上头的,原则上面虽然不同,它那个大意总不会差。这个唯识上讲,「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于真实有功德、有能力的,这个各别的慢慢再说,换句话说这个就是指什么?指三宝,三宝是真实的,其他是虚妄的。这个东西才有功德,自利、利他、他有能力能够启发种种世,出世,自他好事情的,对这个东西,这个法,这个理,能够深深的忍可于心。然后因为你深深的忍可于心,所以启发你一心追求好乐之心,有了这种状态,你的心里面就会觉得清净宁静,产生这样一个特质的,这种的心相,这个才叫做信。所以真正具足信的话,这个条件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把它用最通俗的话说一下,我们立刻衡量一下,看看我自己具足不具足这个心。譬如说我们眼前一点点小小的事情发生了,如果说你信得过佛法的话,你就能够拿佛法把这件事情净化,心里面不会生烦恼。比如我们厨房里面,今天这菜不配你味口,心里想不配味口了,人家说了你一句话心里就嘀嘀咕咕,反过来你说别人、看人家就觉得他不行,那个不行,听闻了佛法又在这是非上转,对不起,不要说在家人没有用,仅管你出了家了,仅管是一百年的老上座,就是一点用场都没有,心里面没有净,在烦恼上转。它的特质是什么?「净心敬位信」,就是佛法本来是净化你身心的,遇见什么事情的话你晓得那个是对,那个是错,什么是该取,什么是舍,心里很清楚,刚才这个东西─烦恼相,然后这个妄分别,你能够把这个东西了解的清清楚楚,把不该做的不做,该做的做,安忍在这个相应的上头,一心的向上,心里面决不动摇,这个才是。假定说真正你有净信心的话,今天厨房里那个东西不配你味口,乃至于营养不好,要我所了解的佛法的话,今天这个不配我味口,法告诉我这样,该这样做,我今天吃下去,吃死了我正好升天,假定你要往生求西方的话,你正好回向,就怕你不死,死了以后就去。这个世界,娑婆世界是一无是处,你那里还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嘀咕个几天,很明白清楚的事相。不过这里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做到,我指出这个行相来,让我们自己反观内心,体会到了以后作为目标,一步一步上升,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我特别说明这一点。所以这些事情都要什么?闻法!那么反过来说,闻法的目的是在这个。所以反过来说,不是听闻了佛法以后,自己执着的要命,这个就对那个又不对,那并不是真正启发你的净信心。闻了法以后,净化自己内心的这个才是,那个时候你做对了就启发自己的净信心。这个情况产生什么效果?「成妙欢喜获坚住」,那个时候这个欢喜是妙欢喜,平常我们听完了以后真欢喜,法喜充满,它现在这个法喜加一个字叫妙,这个有很大的道理。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地方不听佛法听另外一个东西,说他在那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一样什么东西,我们一样的眼睛瞪着大大的,听的非常高兴,说不定听的更高兴。听佛法你在那听的直打瞌睡,讲故事你听的来的个有劲,是越听越欢喜。你说同样的欢喜这个有什么差别?所以我们往往有的时候,讲的听的佛法觉得真欢喜法喜充满,不一定。听闻了佛法以后如果这个佛法针对你内心的烦恼,你认得它,能够净化你的烦恼,这个欢喜才是真正佛法相应的叫法喜,这个欢喜妙的,妙欢喜。不是说今天你能说善道,说的人家天花乱坠,听的人听的兴趣无穷、余音袅袅,然后几天还回忆这个事情,但是不一定能够净化烦恼的话,对不起!这个不是真实的法喜,真实的法喜有这样的妙。
  功效呢?获坚住,你就在法上能安住,不动摇,所以才叫坚住!要不然听见了以后尽管讲法讲的有道理,讲的净除烦恼,碰见一点点小小的事情,贪、瞋、痴在那个地方转,没有安住,坚固更谈不到,所以你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刚开始的时候,在心里的行相认得它,经过思惟经过修证的话,最后尽管三千大千世界为劫火烧尽,你就在那个寂光当中安住不动,这是必然的次第,由听闻入手。所以大家记住这个,修学佛法的四个要则当中,九个步骤,注意一下。就是当你听闻了得到这个佛法,真实的「慧」,慧的特质,那个时候那个欢喜才对,才叫妙,才能够获得坚住。这个东西的特质是什么?启发智慧,无愚痴!那个才是启发你智慧,智慧是对治烦恼的正对治。平常你听懂了欢喜,然后你也可以讲给别人听。讲给别人听很动听,你有这么多信徒,这个结一点缘非常好,但是佛法还远,离开佛法还远,指获得智慧,慢慢的前方便你还在门外,乃至于门在那里还没摸到,这我们要了解的。那个时候你没有愚痴了,愚痴相的特质,另外一个名字就叫无明。在这种情况之下用自肉买亦应理,用自己的肉去买都合理!我们现在稍微辛苦一点,就觉得辛苦的要命,这个完全错了。所以常常要记住这一个偈子,你可以很认真、深广的去观察思惟。我们不要说佛陀生生世世用头目脑髓去换那个法,祖师们求法也是千里万里,千辛万苦,所以他告诉我们自肉买。佛的的确碓是这样的,他因为能够这样去做所以成了佛,祖师因为肯千里万里的求,所以成了祖师菩萨,我们法在面前还不愿意接受,听进去了以后还造罪,那就是我们凡夫,这个概念我们应该认得很清楚。下面这个文字很容易懂,这个细细的我不说它,念一遍。

【「闻除痴暗为明灯,盗等难携最胜财。」】

  这个法财是你内心相应的,强盗拿不去,小偷偷不走。如

【「是摧愚怨器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

  能够摧害这愚,愚怨这就是我们无明,我们这个愚痴无明,才真正是我们的冤家。我们讲我、我、我、我的见解,我的习性,我欢喜这个、我那个,这是我们的冤家,但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愚痴,就是无明。每个人真正的冤家不是外面,外面的人没办法害你的。我刚出家的时候第一个依止阿○黎,常常跟我说某人哪,别人不能害你!因为刚出家时候,难免自己跟法不相应。刚进去的时候,大家见了面还是老习气很多,你瞪我一眼,我瞪他一眼,你说他一句我说你一句,一天到晚就在这个地方转。所以我觉得一直忆念善知识,我一直感谢善知识!他就几次跟我说某人哪,人家不能害你呀!后来加了一句,真正害你的是你自己!那时我不太懂,现在了解了,慢慢的了解,但愿你们及早了解。别人说你一下,你心里嘀咕个三天,你自己在邪妄的分别,因为无明!你不理他不是很好吗?假如你懂得佛法,人家说你的话,他说对了,你感激他,因为他说了你能改正!如果他说不对,正好成就你忍辱,不是增长你功德吗?这再好不过的事情,不管在那一方面都是你的善知识。你现在反过来不这样,还在自己心里面叽哩呱啦,所以的的确确不是人家害你,自己害。为什么呢?愚痴!把这个不应该信的听信他了,这个是毛病的根本。那么现在由于法来摧毁,所以开示方便教授最胜友。

【「虽贫不变是爱亲。」】

  所以修道的人是身贫道不贫。贫这东西对我们是绝对有帮忙的。

【「无所损害愁病药,摧大罪军最胜军,亦是誉德最胜藏,遇诸善士为胜礼,于大众中智者爱。』」】

  这个自己看一下。后面最后一句话听一下,非常有道理。

【「又云:『听闻随转修心要,少力即脱生死城。』」】

  这几句话是美不可言,我一直在忆念!空下来常常想那句话,你修学佛法,如果能够正确的去听闻,这个听闻很重要,可是这个听闻之前一定还有个条件,我想大家晓得了,前面已经说过,后面还要详细讲。你能够跟从这个善知识如理听闻,这第一件事情。听到了正确的方法以后,下面随转,要跟着它转。平常我们这个心如生牛皮,人家告诉你,刚强的不得了,人家告诉你,告诉我这样,你自己呢?一点用场都没有。这种情况之下,千万不要去找善知识,恶知识大家打打架反正都是地狱种子,不怕。你看见那个善知识你这样一来的话,一定堕落!这话绝不是我讲的,你们自己好好的去翻开经教上面告诉我们,后面会详细说明,我这里顺便一提。真正的善知识如理跟你说的话,你起一念怨恨心的话,你就要那么多世堕落在地狱当中,或者生到畜生当中,这么可怕!所以佛菩萨不在世间,不是佛菩萨不肯来慈悲,他一来的话,非把你送下地狱去不可,这样严重!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现在我们粗里粗气的话,你随便乱来一通没关系,反正粗里粗气的。如果这个地方都是很精细的东西,给你随便一碰,跌倒一个是价值连城,这个很明白的事情。你自己伤害,也伤害别人,就像那个小孩子一样,在这屋子里面,反正跌跟斗没关系,如果这价值连城的东西给他碰的话,绝对不让小孩子来。再不然如果是电,很危险东西叫他一碰的话,他自己也受伤,这个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要随转。那么怎么才能够转呢?为什么我们转不过来呢?我们听说这个很有道理,现在听的觉得非常欢喜,听的时候满欢喜,书本一合又还到书本上去了。现在比较好一点还有这个,没有关系,再听一遍,听完了以后还在那个里头没转过来。下面会告诉我们怎么转,这非常重要的,这个转就叫思惟。所以我特别讲,这一次我之所以要求大家很严的原因就是这样,如果你们单单听听的话,慢慢的别的有的是机会,还没有准备好的先不必听这个,的的确确。然后我会继续不断的在这个地方讲下去,还没准备好,先准备好了再来听,那时有大好处。总是希望这次听了以后大家能够跟着转,要想转的话,就是整个的我们生活必须要配合,这个是它的一个原因之一,那时候你能够转了,就可以照着去修,否则我们谈不到修!实际上这三个次第就是闻、思、修,这个随转真正关键就在思惟,等到你思惟观察这样的话,那你就转过来了,平常我们所以转不过来的原因就在这里。关于这一点,讲到后面业那一部份会特别说明,这业从那里起?业的行相是什么?我们讲了半天都不知道,实际上主要的关键就是我们这个思惟心所这个上头。你能够这样做的话,少力─不要花多少气力,即脱生死城,现在我们花好大的气力,花了很大的气力还到地狱里去受苦,非常冤枉。如果说你拿这个法门来念佛的话,的的确确万修万人去,这个祖师绝不骗我们的,是千真万确的,乃至于根本不要出家,你在家的话照着去做也能够去,有这么大的好处,关键就在这里。

【「于其所说诸闻胜利,应当决心发起胜解。」】

  所以我们晓得,第一步都是靠听闻。所以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先要对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有决定的认识,决定的认识从那里来?从闻思来,这第一件。我们现在真正努力的不要说我现在要赶快学学定,我赶快学学,要学这个,要学那个,不是。要怎么样对于这个法的胜解发起,你能够发起来的话,不动摇,全部精神贯注进去的话,那绝对有希望。尤其是现在佛给我们开的净土法门万修万人去,这么安全法。我们继续下去。除了这个特别告诉我们,还要有一个应该有的准备。

【「复次应如菩萨地说。」】

  听闻之前我们应该事先有个准备,这个是在瑜伽师地论上头的。瑜伽师地论上面我们晓得的,本地分当中,分十七地,是五识相应的意地,然后有寻有伺地等等。这本是好论。谈到这地方我心里面常常着急的要命,觉得一点办法都没有,看到大家空下来没什么事情说闲话,我心里面真是代大家觉得可惜,倒不是单单可惜你们,可惜我自己。我自己觉得年轻的时候不晓得用功,现在年纪大了,实在来不及了,恨不得现在我一天有九十六小时整个的看书我还嫌少,我居然看见这么多有宝贝的时间,坐在那没什么事情聊天,然后一坐坐在那地方乘风凉,好可惜!这样难得的、宝贝的、无价的暇满人生就这么浪费掉了,说闲话还造罪,这种好书好好的去看,对我们绝对有好处,顺便提起,关于很多重要的概念,这里边都有清楚明白,顺便一提。菩萨地上面十七地上的菩萨地说:

【「须以五想听闻正法。」】

  要这样的五种概念。听闻佛法之前你先准备自己,使得心里上面有这个认识,然后以这种心情去听的话,你就得到好处了。哪五样看下面:

【「谓佛出世极罕难遇,其法亦然,由稀贵故,作珍宝想。」】

  佛出世不容易,非常难得,佛固然难得,法也是一样,佛之所以成佛,三大阿僧祇劫,究竟说起来无量阿僧祇劫,单单时间长不稀奇,我们没有一个人不经过无量阿僧祗劫的,乃至于根本无法算,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所以单单时间长没有用。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卷A面

  没有一个人不经过无量阿僧祗劫的,这根本无法算,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所以单单时间长没有用。什么啊?他长时的修习,这个修习,那真苦了!我们为了确实体会到这个情况起见,今天叫你多做一点,你受不了不愿意;叫你少吃一点,你受不了不愿意;叫你委屈一点你不愿意。现在什么样的苦事都我来担,什么样的好事都送给人家,受尽种种的委屈都我来,不容易吧?不容易!叫我们在这地方受他一天都不容易,一年都受不了,他是无量阿僧祗劫!不但是一个人,还有很多人。佛在这个整个团体当中成佛的时候,譬如我们佛出世,单单一个佛没用,还要这么多菩萨弟子。那些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这样的修习,那个时候,自他圆满的时候,佛才应世出现,这个难,极难,太难了!我们现在,乃至稍微辛辛苦苦挖宝,挖到一个金钢石,觉得宝贝得不得了,比之金钢石,那个佛算起来,那个金钢石简直垃圾都不值!三千大千世界送给你,都绝对不能比,这样的难!然后呢佛固然难,法也是如此,实际上法比佛更难。为什么?佛出世佛说的清清楚楚,说的很多法,他跟阿难说,地上挖了一点土,说阿难哪,你看我爪上的土多还是地上土多啊?当然地上土多。佛说我说的法只是爪上那么一点点,我没有说的法地上那么多,这个法,这样难得!所以他时间又长又这么的难得,更重要的因为他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珍贵极了!这法有什么好处?

【「时时增长俱生慧故,作眼目想。」】

  第二个。这样难得的东西,能够增长我们的俱生慧。这个俱生慧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我现在这地方只用一种说明。什么叫俱生慧?与生俱来的,为什么是与生俱来的?就是我宿生的福智资粮所集聚的。这个相对什么呢?相当于这个闻所得的慧跟修证所得的慧,我宿生有这个智慧,福智资粮智能遇见善知识而听闻,然后这一生增长,不但听闻了增长,如理修证,就这样。那么这个俱生的智慧是宿生来的,这个宿生的智慧而所以能够增长的话都要靠什么?靠这一生听闻佛法。所以听闻佛法是能够增长这个东西,而究竟圆满解决问题。所以他像眼目一样。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见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故,作光明想。」】

  他这么一说的话我们增长的干什么啊?他的目的始终要把握住,不是说我懂了,然后我说给别人听,我名气很大赚钱很多,不是不是,完全不是!戏论!而是说由于了解了这个东西,能够得到这两样东西,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个是正知,一个是遍知,那两个究竟圆满就是佛陀。这个东西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这个东西,不但是自己的眼睛,而且是外面的光明,这是第三个。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

【「于究竟时能与涅盘菩提果故,作大胜利想。」】

  这个东西到最后的话,给你涅盘菩提果。这个才是最殊胜,这个大是绝对无与相比的殊胜利益。你所有的一切恶断尽,一切的德圆满,这样好处!那么说这个好处虽然好,可是以后啊?妙了!以后固然好,有这样的究竟圆满,眼前就见效。

【「现在亦能得彼二之因」】

  得到这个菩提涅盘,一个是断德,一个是智德,这两个是究竟的果位,眼前就可以得到。实际上如果眼前得不到,究竟决定得不到,为什么?眼前是因,请问你没有种下这个因,能得到果吗?所以我们现在常常说,讲一个问题,人家说这个是菩萨境界,这个是圣人境界,我们常常会这样好像要求我太高啦!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自己当初就是从这个地方过来的。我自己又想起我的善知识,以前常常用这个勉励、要求我。我心里面常常想,法师讲的,我还是一个凡夫,我还是一个凡夫啊!有一次他就跟我说,正因为凡夫所以才跟你讲,那你圣人我还跟你讲什么?我磕你的头向你学,你讲给我听啦!我抓抓头想,对呀!但是这个问题还是弄不清楚。听完了回来想一想,我还是凡夫还是要求太高了,以后慢慢才懂。说你凡夫才要学,你感到了痛苦,所以要听着佛法净化自己,下这个因,将来才能够步步上升感得透脱痛苦的果,非常清楚。所以现在我们听了以后总觉得自己,我凡夫,凡夫!那时候你还没有做已经先打了退堂鼓,先已经把这不行!不行!你一打退堂鼓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常常记着,今天不要说别的,叫你到下面去扫个地,大家都坐在这里,叫我扫地,外面太阳这么大,今天双十节人家都放假,我们坐在这里已经很委屈,还要叫我去扫地,你扫个地都不行,你还没有做打了退堂鼓了,这必然结果,这么小的小事情做不成!你现在说,我要学佛,解救三界一切众生,然后这种心里面,请问你怎么解救法?往往有这种心情,叫你扫个地不行,跑着去说法可以的!为什么?弘法利生!你自己的心里面真的烦恼都弄不清楚,你能弘法利生吗?颠倒!错误啊!所以这个真正的重要,始终这个概念要把握得住,现在下的因对了,必然感得将来的果,所以懂得了这个,我们眼前很多障碍都可以去掉了。眼前做一点事你会想,马上给我积聚什么?福德资粮。不会说,他不做叫我去做,那个嘴巴翘得这么高,心里面增长的不是智慧是烦恼,然后做了这个行为的话是斗争。在这里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你真的心理行相一看的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所以他说现在的两个因|止、观,所以能够得菩提涅盘,一个断德,一个智德的话,这个因就是这个东西。当然所以能够得止观,前面还要得正知见,得正知见的|戒定慧,归纳起来都在这个止观两个。这个止观本身不是痛苦的事情,乐,都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很遗憾,修学佛法,越修越痛苦,关在山里面,真受不了,这个没有用。持了戒以后叫你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不行!戒真正的特质是什么?调伏,调伏你的烦恼。调伏你的烦恼了,什么呢?得到清凉,清凉是快乐的,所以叫解脱。这个尸罗有三个名词,翻成我们中文的调伏、清凉、解脱。请问你清凉、解脱了还有烦恼吗?还不快乐吗?我们现在持了半天戒,觉得我这个戒某人传给我的,这个我慢是那么大,这个东西不相应,不快乐的事情,这个,千真万确的。你因为能够调伏了,所以你才进一步能够学定慧,戒相应尚且如此了,何况是定,何况是慧呢?的的确确它每一个地方都有它深厚的内涵,能够使得我们感受到这个跟法相应的乐。世间的乐有没有?有!世间的乐,最后的结果还是会轮回生死的。所以只有这个乐是无罪,它不讲好的那方面,只讲无罪是有这个原因的。世间我们今天赚了个钱,眼前是快乐的,对不起两脚一伸不晓得到那里去了,这个有罪的,这要分的很清楚。所以这必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五个次第。

【「作是思惟,即是思惟听闻胜利。」】

  你能够照着这样去想的话,那么你了解这个好处那来的?听闻佛法来的,原来听闻佛法有这样的殊胜的利益!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我要去修行;所以不要听闻。以前我也是这样想,总觉得关起门来修行,现在想想才晓得真懊悔,什么都不懂修习什么呀!关在山里面刚开始觉得满清静的,关了几天以后自己就关不住了,不晓得怎么办是好!好一点的人就睡觉,不好一点的人,到外面去乱搞,所以原因就在这里。你正确的认识了以后,整个情况会彻底改善,这个都靠听闻而来,这第一个。然后呢我们说有这样的好处,于是你那个时候不会停止在那里,一心要去求善知识,去听闻佛法。不是马上去听闻,还要有一个条件,前面那个净除了我们的障碍,就是说,如果你没有这个心理状态的话,那个障碍摆在那里。普通在世间的学问,物理上面常常说,任何一样东西有一个隋性。什么叫隋性呢?譬如说任何一个东西它本来在这里静止的,他就静止,你要叫它推动,要加一点力量。我们现在这个有情分上也是如此,平常我们的心情就这样,你要改变现状不太容易,这个叫做隋性。改变这个现状一定要有种力量,物理上的东西你把它推是拉,那么我们心理上的力量靠什么?就是靠思惟。等到你思惟了说,这样做有大好处,不这样做有大害处,你会改变,其实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了解。我们在这里蛮好的,就不想动,如果说你发现这个地方很不安又危险,那个力量推着你把你推走;或者说那里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你想去,那个力量拉着你去。那么现在这里也是如此,思惟了这个以后,它会拉着你去听闻佛法,那么你要去听了,那个时候说,前面那个障碍除掉了,你还要为自己准备一点东西。
  对法及法师发起承事。实际上这个里边恭敬的承事,不管所说的法也好,以及法师也好,你要一心恭敬的去承事他。刚才老比丘这个故事就在这里,他前面来的时候就是觉得这个佛法的好,然后呢他不管什么人,他对佛法本身绝对没有一点轻忽的心情,不管你讲什么,他至诚恭敬的去听,不管谁去讲,他至诚恭敬的听,因为这样,他得到好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是说讲法的人一定都是佛,你一定要这样去做。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该怎么做,你能够这样做,好处是你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所以做不到,还是为了我。所以我这地方不强调无我,我这个地方宁愿讲我,或者对你来说,真正为你自己,这还是最好的办法,千真万确的。我们不妨把经上面,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个话,仔细研究下去。

【「如地藏经云:」】

  他都是引经论祖师的语录乃至于实际的说明,要怎么办哪?

【「『专信恭敬听闻法,不应于彼起毁谤。于说法师供养者,谓于师起如佛想。』」】

  对法跟法师,要怎么办呢?专,是专一,全部的精神贯注在这个地方,只有这样,这目的要摆得很清楚。所以说我们世间念书是求文凭,是要赚钱。佛法也同样的,要求什么?要得这个菩提涅盘之果。全部精神贯注跑到这地方来,不是说我听了法,过两天我也讲这个大法师,也可以讲法。那不对,这个专一纯一,然后要以净信心,这个时候还要一个恭敬,所以净心当中有恭敬,而另外专,还加恭敬,恭敬有个绝其重要的功效在。平常我们无始以来都跟着「我」这个行相转,「我」这个东西一定有个慢,一定有个见,一定有个痴,见就是你的见解,然后呢其他的习性,然后呢慢心。这个东西在的话,什么好东西,佛法一定进不来,所以这个听闻要专、要信、要恭敬,这样去听闻。那么目前我们要想一下,做到恐怕不大容易,尽自己的能力,你能够多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的利益的话,那个时候慢慢、慢慢的就可以了,要多思惟。反过来呢不应于彼起毁谤,千万不要起毁谤,这个事情非常严重,毁谤这件事情非常严重。你前面已经听不到这么无价之宝,得不到,你还去毁谤它。本来这个无价之宝,可以解决你一切的问题,得到无比的快乐,结果你不但得不到,而且还得到了反效果,你如果毁谤它的话,那个东西有无比的严重的后果。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自己多思惟观察。所以现在容或人家会说,这个说法的法师,他自己不行啊!不行,你不要去听他嘛!这个很简单,你毁谤他干什么?他不行是他的事情!我们绝对不会跑去骂地狱的众生,你骂他干什么?他已经很可怜了。你不会去骂一个牛,他很可怜,他不对,他不对他的事情,如果说你自己骂他的话,你并不比他好。他因为愚痴,如果是你有智慧的话,要改善你自己。如果你不改善你自己,你骂他的话,岂不是你跟牛一样,这个千真万确。所以你骂他,这正说明了你自己就是那个比他还不如的这样的一个胚子啊!所以这地方我是从反面来说,我们特别要了解的,对于这个法也好,说法的人也好,绝对不要去毁谤。所以后面曾经有一个这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大祖师经过一个地方,正好那个地方有一个法会,他就叫他后面的这个侍者,停下,停下,这个地方有一个法会,去听法。结果那个法会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个人在那里讲法,结果那个下面的侍者,受了一肚子的委屈!我这个老师,当代最高的大善知识,跑到这个地方听这个人讲,那个人讲还不如我,怎么跑到去听这个东西?但是他那个老师,善知识,认认真真的听,他也莫可奈何,勉强一肚子的委屈。听完了以后,他心里面有点不高兴,他说师父啊!这个人讲的这么个平常,你跑去,意思就好像不是委屈你的身价了吗?那个善知识怎么讲?哎!你怎么这样讲的,我可是在这个地方得到了两样大好处!得到什么两样好处?法,他在这地方讲法,我无比的恭敬,让我又能够在法上面随转,无比的好处!就因为他讲了这个法,我得到好处,然后呢他这个法会我去随喜,这个都是无比的功德!平常跟你们说了个半天,你们听的法都听到那里去了?有这么个好机会。一点都没有错,那个大善知识的行持,样子就是这个样。现在我们跑得去,懂了一点点跑着去听,这个家伙说这些是干什么?然后呢他说的比你好,「他好!好些什么?我才不在乎他。他好!」他比你好嘛,又不行,他比你不好嘛,又不行。这不是他好不好,是我们心里面毛病就在这里,这真正我们要净化自己的。下面

【「于说法师供养者。」】

  特别强调这个法是要恭敬,法师要恭敬,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单单那个法师也要供养。

【「谓于师起如佛想。」】

  对于那个说法的法师要把他看成佛,这个有大道理,这一点我们平常很不容易做得到。这个道理在这里不多说,假定你能够把他看成佛的话,你会全心全意地努力去恭敬,你能够有多少恭敬,你就得到多少好处。当年印光大师,他在自己关房里面,闭关拜佛,当然平常我们信佛的人,对他老人家恭敬的不得了,当时有一些人,仰慕他的名去,他倒不一定信佛。有一个人他是知识分子跑着去,跟着他们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很有名的人物,去拜访他,就拉着那个不信佛的人一起去。结果他就问:老法师啊!你这个佛像是木头泥塑木雕,你拜他干什么?印光大师怎么讲?他是泥、木作的,我不是呀!你们懂得这个话吗?没错那个是泥塑木雕,我不是呀。同样的道理,摆在这里,他跟人讲的也许讲的不对,我不是啊!我是要学佛的。请问你们是要学佛的吗?你们到这里来干什么?要学佛而来,要学佛而来的话,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所以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这三个人行,是必定有我的老师。其实三个人行必定是我的老师,不是必定有。他这个三个人实际上不是指三个人,所以这个有三种行为,有一种好的,一种坏的,一种不好不坏。好的,善者而从之,好,你就跟着他,当你的教授;不善,你看见他不善,我可不要不善,我来改。佛法更精彩,佛法真正超越的地方,这个坏人,不但是你不要跟他去做,所以说善人是师,恶人是自己的资。好的话他教你,你跟着他,坏人的话正好在这个上面把好人、师长教你的道理去运用,增长你的功德,那不是三个人必定都是老师吗?如果你们不能够把握住这一点的话,根本不能学佛,所以佛告诉我们很清楚,佛成佛靠众生!那个菩提树王要慈悲水去灌的,这个慈悲水靠广大众生,就是这样。所以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学佛,口口声声地都说大乘,口口声声要度众生,从那里开始?就从这里开始。所以刚才说最后得到这个究竟的果地,眼前这两个因才是我们下手的地方。所以我刚才说以前我不懂,说我现在是凡夫啊!现在要转过来,我现在是凡夫,赶快努力!怎么把因地上面种下圣贤种子,千万再不要把那个凡夫的因,继续增长,继续增长永无了期。所以说这个人不对,那个人对我这样,这都是凡夫的因,都是生死的因,都是轮回的因,赶快把他切断,这才是真正学佛的人。你能够切断了,至少你不会堕落,你能够切断了,把你切断净化这个告诉别人,真正帮忙别人,真正弘法,那个时候就可以开口了,道理这么简单!所以这一件事情正是我们凡夫做的。了解了这个,专一也专一得起来,信心也建立得起来,恭敬也必然,自然而然,讲法的人把他看成佛。不但讲法的人看成佛,恶人你也把他看成佛,为什么?恶人为什么把他看成佛?这个很简单,没有恶人你就没办法成佛,你的成佛靠他啊!所以佛陀说的清清楚楚,我之所以成佛靠两个人,第一个我的老师,他是佛,告诉我这个道理,单单告诉你道理行不行?没有用,你还得去做!第二个靠提婆达多,他为什么靠提婆达多?这提婆达多是个代表世界最恶、最罪大恶极,没有比这个更坏的,没有提婆达多我成不了佛,他现在使你成佛,当然你要敬之如佛。这个很简单!这个道理说起来那么简单,那何况他现在是佛,你能不敬他?我们提婆达多都把他敬之成佛,现在告诉你道理,你反而不恭敬他了,有这个道理吗?所以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做不到。我们往往去修行,头磕了半天,怪不得憨山大师说:「你头颅磕破也徒然,然后呢你念佛,喉咙喊破也徒然。」你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随便一点事情都是功德,何况是念佛,何况是拜佛,当然有无比的功德!这个念佛的功德,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说看你有没有正知见。正知见那来,非听闻不行,从那里听闻?善知识!就是这样你怎么能不把他看成佛。我们了解了,好,继续下去。

【「应视如佛。」】

  下面是解释,那么看成佛怎么办啊?要对他

【「以狮座等恭敬利养而为供事,断不尊敬。」】

  要对他这样的恭敬。

【「应如菩萨地中所说,而正听闻」】

  那么上面告诉我们,下面告诉我们菩萨地这个论上面,菩萨、祖师详细说明,正式听闻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谓应无杂染,不应作意法师五处。」】

  他主要的就是心里面要纯敬专一,不可杂染,这个杂染下面会解释,另外特别举出来。我们脑筋里面不要从这个概念去想,不作意法师五处,这个都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把我们送下恶道的,如理作意把我们超脱轮回,帮助别人的。那么这杂染是什么呢?下面那个两部份:

【「离高举者,应时听闻,发起恭敬,发起承事,不应忿,随顺正行,不求过失,由此六事而听闻之。」】

  这个杂染当中第一个,把自己举得高高的!第二个,把对方看不起,这个高举要拿掉,轻慢要拿掉。什么?恭敬,专心!因为你离开了高举了,所以你谦恭,所以要时时、要应时去听闻,听的时候要恭敬,不但恭敬而且要种种承事。这个承事分两方面,第一个,身语承事,第二个,如法修习,这个都是承事。这两个都需要的,然后不应忿恚,心里面不要起不随顺的。这个忿恚有多种,或者由自己方面,或者由对方方面。所谓自己方面,譬如你不舒服,或者什么啦,对方呢?也许他说到的法触犯你的心等等的话,那个时候千万注意,这个很重要的。我现在就体会到,我所以常常给大家说,我今天所以多多少少能够跟大家同学在那儿讲讲的话,最主要的原因,一开始就得到那个善知识的摄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十卷B面

  主要的原因,一开始就得到那个善知识的摄受。大部份同学都晓得我这个善知识的行相,今天再说一遍。我跟了那位善知识几年的时间,他很少给你好好的笑一笑,你做什么事情,跟他说,他总归觉得不对,总归是呵斥你。结果,我现在一直感念他,就因为他这样,所以多多少少把我这个烦恼降伏了一点。以这个地方特别说不应忿恚,随顺正行,听完了以后要照着他去做,不是一口气叫你做到,你总是跟着他所指点给我们看的,就是佛菩萨指点给我们看的而去做。去做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他教我这样做,他自己还不是有毛病,那个千千万万不可以。不求过失,不要求他的过失,要求谁啊?要求自己的过失,你求自己的过失,你就改善了,由此六事而正听闻。所以以前我在常忆念颂上面听过一个颂:「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我在这地方写一下。我再说一遍,自己的过失,比山还要高,积得如山皆不见,看不见。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一直在惑业当中,岂止山哪,像法界虚空一样的这么多,看不见。师过呢!老师的过失秋毫一点点,你看的清清楚楚,法不相应实由此,我们修学了佛法不相应原因就在这里,勤加忏悔常忆念,常常摆在心里面。你能够摆在心里面,你就得到好处,就这么一句话,你要常常摆在心里面,这最重要的,只有这一件事情,你就得到好处,千真万确的。你有多少时候能够反过来看自己的过失,你看见了那时候觉得我自己修学佛法的人,穿了这件衣服,原来自己还这么差,那时候你就有希望了。然后你把那个师字改一个人,那是更好,注意啊!就这么一点点,佛法就这么一点点,所以叫内学。外学,就是看外面的,内学就是反过来,反省自己的。
  我记得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与其说有趣,不如说是最感人的一个公案,南山道宣律祖,那真了不起,对我们中国贡献,对佛法的整个的贡献。他先跟他的老师学,他老师跟他讲戒,听了一遍觉得懂了。戒,这个东西,一听,他绝顶聪明的人,觉得就是这样了。然后呢?他也是讲来讲去就是这个东西,他自己就到外面去参学。那老师,好了你要去外面参学,结果他就出去。结果转了个大圈子,看来看去外面也不过如此,没比他师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来。回来他师父把他赶出去不要他,他拼命求忏悔,忏悔也不要他,跪在那里苦苦的忏悔,怎么说他要努力,最后又回来。回来了以后,老师没别的,还是讲那个东西,还是讲以前的东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经听了,已经都听懂了,觉得没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来老师还讲这个,然后他一心一意的听了四分律廿遍,你们看看道宣律祖那个公案去,一代大祖师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这个懂了,实际上差得很远,我这个随便提一个公案。你如果听懂了,回过头来一照的话,发现我这个浑身不晓得多少的罪恶在这个里边,全部精神拼命晚上廿四小时不睡觉都弄不过来,你只要一照就立刻发现,我想人人都有这个本事,人人都有这个能力。可怜的就是,就在这里,所以他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找人家过失,固然是老师的过失不可以找,别人的过失也不可以找。我们现在说这个不修行,不行,因为这个习性已经非常厉害非常厉害了。我们缘法跟法相应的心没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乱当中,随便一点的风吹草动,你眼睛就看见,无非都是看见人家的过错,这个毛病就在这里。然后呢因为过错,分别那个邪妄分别的是非,然后斗争,然后造业,都在这个地方来的。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回过头来看自己。你一旦看见了,不要说老师的过失绝对不敢看,没有一个人的过失你敢看见。你那有时间去看那个,一看见自己的过失下地狱,那个油锅,那个刀山,等在那里,你怎么有时间肯去一步之错?那个油锅就等在这里。所以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然后呢高举不可以,轻蔑也不可以,不轻蔑应该怎么办呢?

【「谓极敬重法及法师及于彼二不生轻蔑。」】

  法跟法师不要一点点轻蔑,要恭敬他。

【「不应作意五处,」】

  这个五样东西不要,特别的,我们很容易犯的,那五处啊?

【「戒穿缺,」】

  这个地方不一定持戒,换句话他自己的行持不够,穿缺有他特别意义,简单一点说,他自己好像做不到。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固然可能的做不到,实际上他做到了你看不见,千真万确的。以我,不要说过来人如何高妙我们看不见,拿我们眼前来说,大家都说眼前的时候,我跑遍台湾都看不见一个人,我却是看见很多善知识,我的受用就在这个台湾得到的,千真万确!现在还有,眼前也有,那你们只要好好的去学,我保证将来你们都会看见的。所以说你不要看人家,你真正过失改过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才会晓得这个善知识的行相,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不必多去谈它,以后慢慢的慢慢的随时来说明这件事情。然后呢?

【「种性下劣,」】

  我自己的出身高贵,这个人好像身份很低的样子,长得又丑陋。

【「形貌丑陋,」】

  讲起的话文辞又鄙恶,人家讲的是非常文雅,典故、典章等等,他那个出起口来的话,好像很粗鲁的样子。

【「所发语句粗不悦耳。」】

  别人跑得来告诉你,某人你真了不起你真好,他又跑得来告诉你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诸如此类,因为你听见了,

【「便作是念,不从此闻,而弃舍之。」】

  这地方没道理,听不进就跑掉了,完了,跑掉了,没有希望了。

【「如本生中亦云」】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

【「『处极低劣座,发起调伏德」】

  你自己把自己放在最低,这个不一定是叫你坐得最低,叫你心里面放得低低的。换句话说你一定要把那个慢心拿掉;我是最差的,我要努力去学。你能够发起调伏德,我们修学佛法三个步骤,戒、定、慧,戒的名字叫调伏,调伏什么?调伏烦恼。本来你这个慢心高的不得了,你能够这样做的话,跟法相应了,马上调伏你的烦恼,那个时候你才有机会,法水才能够进来,所以「慢如高山,法水不入」,像高山一样,它尽管甘露下下来,流掉了没有用,现在你把它反下来的话,进来的,那对了,才能够调伏得下。那个时候,

【「以具笑目视,如饮甘露雨。」】

  你欢喜呀,就像饮甘露,甘露是治我们一切病的,现在呢治我们生死病。反过来,如果你没有这个,你拿这个心情去的话,你也能够得到这个法的滋润,体会到这个法的美。说

【「起敬专至诚,善净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闻法。」】

  恭敬、专一、至诚,这样的来净化自己的内心,调善我们的内心,把心里面的脏垢,彻底的净除干净。这个时候,有个什么现象啊?你不会论这些是非,就像个病人一心一意的听那个医生招呼。我们现在是无明大病,听那个佛、法、法师告诉我们的法药,然后一心一意去承事他,去听闻,这就对了。前面就是告诉我们准备。够不够?还不够。这个真正听闻的前面,已经有了,后面这个正听的轨理,究竟说起来,还是一个听闻之前的条件。下面,说「正听轨理」。
  正式听闻的轨理,实际上这个里边还有,还有的留到下面讲,我们一步步讲下去,自然会分的清清楚楚。所以现在好,没错,前面的障碍扫除掉了,用什么方法?思惟听闻佛法的殊胜利益,把自己不想去听,不愿意去听的拿掉了,那么听的时候又产生种种,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反效果又净化掉了,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可正式听闻。又分两方面,一个是障碍方面,另外一方面,正面的,反面的。正面的,反面的,自己的过失,「断器三过」。正面
的还要具足这样的条件:

【「具六种想」】

  今初,他告诉我们:哪三个过失呢?他先说明

【「若器倒覆,」】

  这第一个。

【「及纵向上然不净洁」】

  第二个。第三个。

【「并虽净洁若底穿漏。」】

  说倒了的器具像那个杯子一样的。这个杯子这样摆,不行,那个法水进不去。然后它向上,但是那个杯子里边有脏的,有毒的,没有用。然后你把它洗干净了以后,那个杯子下面有一个洞,漏掉了,也没有用,这很明白,那么现在我们修学佛法也是一样。所以他说那个杯子,

【「天虽于彼降以雨泽,然不入内。」】

  这是第一种情况,如果倒过来的话,盛那个甘露,不能,进不去,你把它倒过来,不再倒了,向上了,向上仰了,但是里边脏,

【「及虽入内或为不净之所染污,不能成办余须用事。」】

  你不能用这个东西派上用场,

【「或虽不为不净染污,」】

  虽然没有脏,然而不住在里边,漏掉了也不行。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现在听法的时候,也是一样。听法的时候,第一个呢?

【「不属耳,」】

  就是根本耳朵没放在这里,而他在那里听法,我们呢?两种情况,心里面胡思乱想,乃至于有的人,平常我们上课有这种情况,在学校里,老师上课,抽屉里面拿了一本小说,就在看小说;不看小说,胡思乱想,等到散乱心过去了以后,打瞌睡,一点用场都没有。我们平常的时候聊天,聊了个起劲,叫你去睡觉,叫你不要聊天,做不到,可是听法的时候他就打起瞌睡来了,一点用场都没有。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的业障,碰见这种情况,好好忏悔,这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呢?

【「或虽属耳然有邪执,」】

  他耳朵听见了,但是心里面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他这个邪是错的。执,可以说两种,可以说一种,他没办法跟那个法相顺,他听见了以后,听不进,他有他的执着。也许他在这里说,我在这里可要学的参禅,他在这儿教我念佛,不行,不行,这个没有用,现在这个时候你还讲这个干什么?诸如此类的事情,他心里面总有他的。还有呢等起心,就是他听了法跟它相应起来的这种,他有他特别的概念,这个里边有错误,没办法跟那个法相顺。譬如像我刚才说的,我自己以前的这种经验,我自己的过失,这个法师真正告诉我们,某人哪你该怎么办,我心里面怎么想?法师你告诉我这个,我还是个凡夫啊!说多了有的时候受不了,我乃至于跟他说:法师啊!我还是个凡夫啊!这个就是

【「等起心有过失等。」】

  自己执着在这个,牢牢的不肯舍弃自己错误的见解,就这样,这个一点用场都没有。

【「虽无上说彼等众过,然听闻时,所受文义不能坚持,」】

  上面你一步一步拿掉了以后,那么很好了吧?听过了记不住,也不想去记,那还是没用。所以正规的来说,一定要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然后听的时候,还要不要说拿我的想法去想,你一拿你的想法去想就不相应了。真正应该什么呢?以菩提心相应的心,你晓得真正要学无上菩提,要学一切法,他现在在教,全心全意先听懂了他说的什么,照着他去做,这才是我们相应的。听完了以后,牢牢的记在心里面,这个是我们必须要的条件。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面,一开头就告诉我们,看看那个偈子,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有这种心情,看看,「专事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意语中」。就是全部的精神,全部精神不是要瞪大了眼睛去看他,当你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头的话,你自己不知不觉全部的精神,专事,这个专事,心志所在。换句话说,它真正重要的,心志在那里,你眼睛可以闭上,但是全部心志在那里。有的时候,我们有人习惯听的来劲,全部精神瞪大了。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我就跟仁法师听了法,听了全部精神在那里,眼睛瞪的大大的,仁法师常常跟我说:不要看我,可是过了一下,眼睛又瞪的大大的。以后慢慢的跟了他才晓得他为什么说:「我晚上不能讲法」,以后我发现他晚上固然不能讲,我也不能听,我晚上听了,我晚上也睡不着,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你自然而然就欢喜,精神就提起来,到那时候躺在床上睡不着。所以我现在感觉得很多人听了这个打瞌睡,那实在不相应,这个东西有毛病,那是种种善根可以,你真正要听法,不行的!专事,听这个法,那个时候就要像什么?像渴的不得了,看见那个水,你说摆在那里,你不去理他,会吗?当然不会!然后那个时候一心入于意语中,你全部的精神听他,他讲到那里,这意义把握住了,心里就相应了。你能这样的踊跃,听了法心里欢喜,心悲喜呀!佛法相应的必然情况。弘一大师走的时候,写了一个偈子叫「悲欣交集」,一点都没错,你到那个时候法相应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心情,你也说不上来到底是悲是喜,说起来又悲又喜,悲闻法之太晚,喜从今天开始。实际上那个心情很混杂的,但是的的确确跟它相应。那个时候这种情况应该说,反过来我们应该听法,就应该有这种心情,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下面告诉我们怎么样?如果像上面这种情况

【「由忘念等之所失坏,则其闻法全无大益,故须离彼等。」】

  在这种情况之下,听闻这佛法,没有大益,他写那个大字很有意思,还是有一点好处的,佛法这东西真了不起!那怕你讨厌他,那怕你在这个地方说辨别他,老师讲了半天,他自己呢?那怕你起了这个心,是,你起了这个心以后你要下地狱的,但是等到你地狱下面出来还靠这个力量你又上来了,佛法之美,它必定有好处。但是要想得到大好处,却得不到。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好处,每个人绝不希望听闻了佛法,先下了地狱回过头来再升天,没有这样的事。所以我们要想得到真正的大好处,一定要把那个过失拿掉,过失拿掉的这个针对的这个方法,所以叫对治。

【「此三对治,」】

  是什么呢?

【「经说三语,」】

  经上面怎么说啊?

【「谓善谛听闻,意思念之。」】

  听的时候好好听,然后呢?好好的听完了以后,如理思惟。

【「此亦犹如菩萨地说,『希于遍知」】

  你要希望得到这个,你一心好乐希求这个,遍知,正遍知,就是佛陀智慧,那怎么办呢?

【「专注属耳,」】

  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把耳朵听在那里。

【「意善敬住,」】

  这个意,你心意要善要敬,要安住在这个地方。

【「以一切心思惟听闻。』」】

  全部精神去听,这个是论上面告诉我们的。完了以后经上怎么讲啊?我们每看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他一定说,比如那一个人听闻,启发那个问了,佛陀就说善哉善哉,好极了,好极了,你问这个问题啊,然后呢他一定告诉我们「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这个话,不一定用这个方式,可是很多经典上面都说这个「谛听善思」。平常我们看见那个佛经上面,好像这两句话无关紧要的,场面话交代一下,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这两句话是何等重要。所以本论的真正殊胜,列为四个大科,而这个是第三个主要的,你没有前面的准备,告诉你这个正闻没有用。你有了这个准备,来了,根据那里呀?佛经上说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现在说,不要人讲自己可以看看佛经就看懂了,那这种都是天才,天才是当然的,普通一般人是绝不可能。经里面这个谛听善思,有这么深刻意义在,平常我们不了解,你了解了,你就做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步步向上了。这个是断器三过。这个过失要断除掉,断除了过失,然后呢,正面还要具足这个条件。「要具六想」,这个最起码的。不是说单单那个三个过失断掉了,后面还要有,不过这个地方最前面的最起码的这个要除掉,同样要具足的六样东西。这个六个东西,第一个,

【「于自安住如病想者。」】

  听闻佛法第一个先自己说我现在在病当中。

【「如入行云:」】

  这个入行论是叫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我们大藏经里这个名字不叫入菩萨行论,叫菩萨集学论,好像这样,我一下忘记掉了,这是寂天菩萨造的,可是我们大藏经里说是龙树菩萨造的。寂天菩萨是龙树菩萨的弟子,我不敢肯定这两个是一是二,说不定是寂天菩萨又把他师父说的这个内容增加修改一点,或者是我们传的人译错,这个不敢肯定。他怎么说?

【「『若遭常病逼,尚须依医言。况长遭贪等,百过病所逼。』」】

  说如果你遭到了一般普通的病苦所逼恼,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呢?一定要找医生,照着医生的话去做,何况我们无始长时遭到三毒贪等,各式各样的百病。这个百过不是一百样,这个百字,泛百,我们说泛百,泛百,是所有的。因为我们在无明长夜当中,我们没有一样对的,全部都是错的。我们为了这个大病所逼居然不知道,现在我们生了一点小病,我感冒,我头痛,我要去看医生,我在这躺一下。现在我们这么大病居然不管,这个人真可怜!所以第一件事情要了解,你了解了,你才肯去找医生,那个时候你听了有用了。所以他下面解释:

【「延长难疗,发猛利苦,贪等惑病,于长时中,而痛恼故,于彼应须了知是病。」】

  说我们无明长夜当中,而这个病很难把它治得好,的的确确很难很难!而这个病,发猛利痛苦,我们眼前一切问题没有一个例外,都在这个里边。是什么?贪等就是三毒。举其纲要,整个说来,我们平常说的,以天台的说法,见、思、无明、尘沙,总之没有一点点例外的都在这个里头。时间呢?无始以来没有一分一秒曾经脱离过,这个痛苦的不得了,身上痛苦,心上懊恼,对于这个地方才是应该知道的,知道这个是病。

【「迦摩巴云:」】

  那个祖师就告诉我们说:

【「『若非实事,作实事修,虽成颠倒。」】

  这是说假定你修行,修行而又修错了,是不对,颠倒,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修行。我们现在什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怎么办?

【「然遭三毒,极大干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

  现在我们什么状态?我们遭到三毒大病,这个病是大的不得了。我们起心动念很清楚的,好的境相现起的时候,心里面觉得很欢喜,这是什么?贪相应法,非常明白。你这个欢喜,这个好,在贪当中,跟着它去掉了;不对的境界现起的话,你又觉得这个不对劲,瞋相应法。不在这个当中,什么状态?痴相应法。请问大家每一个人仔细检点检点看,有没有一个时候跳开这个的?可怜的是,可惜的是还不知道,病大的不得了,醒来的时候是如此,睡觉的时候也是如此,上天的时候是如此,下地狱的时候还是如此,小的时候如此,老的时候还是如此。病势极重,我等不知道这个是病,这第一个要知道的,想想看对不对?如果你听法,对这个不了解,那没有用,你了解了这个,一心一意才晓得我这么大的病,就会推动你去做。平常我们常常说,我现在感觉到要去修行佛法,这个的的确确,在座的诸位,不要说在家,出家人是这样,在家人也是这样,都是很难得有善根,要修行,要了生死!要修行,但是你真正跑到那里觉得就是提不起来,就是没劲,为什么?没有力量推动你,你不晓得自己病,如果你晓得自己病的话,这个推动的力量,必然。就像比如我们坐在这里,叫你去动一动,千难万难,一下忽然地震了,就是你生病爬不动,站起来跑的个快,我想这个我们人人都会体验到吧!眼前很简单,马上地震了,你马上跑,头痛也好脚痛也好,什么病都没有了,因为这个力量推动着你。现在告诉我们,假定你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的话,你会一心一意去求了,所以他教我们具六想,它不是空话,有绝大的道理在,本论的真正殊胜的地方也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