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月初重生之立海大:评论:中国在利比亚乱局中究竟损失多少利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02:01:30
评论:中国在利比亚乱局中究竟损失多少利益

2011年04月01日 08:29
来源:世界博览

 

资料图:战前利比亚政府官员视察中国公司承建的利比亚福利安居房工程

中国在高风险地区投资所占比重都过高

利比亚乱局,中国的利益该如何追讨?

特约撰稿|陶短房

导语:中国在利比亚的损失真如媒体揣测的那样多吗?在已有的“战争红利”分配规则下,如何维权必须清醒对待。

利比亚战火方炽,大有持久化、长期化的趋势。有报道显示,中国在当地有75家投资企业,涉及各类承包项目50余个,总金额高达188亿美元。事件爆发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撤侨行动,撤回大部分在利中国侨民。

在利比亚究竟损失多少?

几乎所有中资项目都因战火而被迫叫停,一些中国承包的工程项目、工地,沦为战火纷飞、弹痕遍地的战场,甚至被炮火夷为平地,不少媒体认为,中国在利投资损失惨重,甚至有“中资投资损失逾千亿(人民币)”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等于将中国所有在利投资项目的总金额,都算作中资在当地投资的损失。而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

中资项目中相当一部分为工程、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大多计划几年、甚至十几年完成,已完成项目仅占总金额的一小部分,这类工程、建筑项目中标后、开工前,业主方面就会支付部分工程预付款,以供施工方购买机械、招募人员和开展首期工程。

以后理论上应根据进度收取进度款,进度款不到位,工程也会自然停止,尽管中国承建方往往会因赶工而导致成本提高,或因建材价格上涨而发生进度款不到位、工程量却已超前的状况,但损失的大部分,仍然通过工程预付款,转嫁到业主(也就是利比亚发标方)身上。 

至于因在利比亚经营、参与项目被战争打断,而造成的机构、人员超编等意外损失,则影响更为有限。 

中国公司在利比亚工地分布图(东方早报)

知道内情的人士都清楚,许多在北非、中东中资项目,尤其工程、基建承包项目,其管理人员(包括翻译、工程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等)大部分为企业内部职工,少数为临时聘用的人员,项目中止的影响有限。

而数量庞大的民工则会因名义上禁止、实际上见怪不怪的层层转包,而被分摊到众多二包、三包企业头上。

至于能源、矿山、工贸等项目,中国在当地大型投资并不多。这些项目的摊子和雇员数也有限,损失固然不会小,但也不应过分夸大、渲染。

由于撤侨及时,中国避免了更多人员损失,并能将项目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当然,项目、合同半途而辍本身即是惨痛的损失,已建成未交付项目、机械设备和在当地资产的损失也难以避免

中国如何维权

事已至此,中国应如何维护在当地的利益?

首先,“冤有头债有主”。中国在当地投资、经营项目,几乎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项目,许多是利比亚政府项目,有一些还得到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赞助。

此次事变,战争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固然令人心痛,但更难预期的损失,却可能发生在战后,因为战后利比亚政治生活状况可能发生剧变,原来的发标方、业主或面目全非,或可能不知下落,原有的合同也许会无疾而终,甚至被公然撕毁。

中国应通过官方有力渠道,尽可能在战后落实“下家”,避免项目、合同无人认账、埋单,毕竟,战争损失属于意外,属不可抗力,只要合同没烂,项目没死,总有翻身的机会。 

资料图:中国在利公司因战乱撤退时的情景。

其次,认清形势和自己的位置,不要乱作为

此次利比亚危机成因复杂,矛盾尖锐,卷入的方方面面很多,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告一段落,即使战争暂停,深层矛盾也难就此缓解。

但利比亚冲突各方为尽快恢复元气,寻找财源,势必早早粉饰太平,用各种理由、语言、优惠、承诺,引诱包括中资在内,各家投资回归。

有关企业应认清形势,慎重“回场”,政府和驻外机构也应审时度势,严格把关,对不合适的冒险经济举措果断叫停,避免更大的损失。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种种政治、经济原因,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经济活动,不论规模、深度,在北非均属于一般,和英、意、法等国相比,则更是吃骨头、喝汤多过吃肉,得利少得多,影响和损失相应也会少得多。

利比亚的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出口,不论哪一方上台都难以改变,而中国是近年来最重要、增长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石油进口大户,此前不仅卡扎菲方面多次向中方“示好”,班加西方面恢复石油输出后的第一船油,目的地同样是中国。

只要中国不“乱作为”,不论谁当家,都不会得罪“大主顾”,和自己的经济收益过不去;此外,战后疮痍待复,基建项目必然会大量上马,这对于在此领域有优势的中国而言,同样是个机会

中国海外投资的“软肋”

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的例子可知,联军的干预在战后重建中往往会转化为“战争红利”,而未参与战事的国家及其资本、企业,则可能受到排挤。

对此,中国应有清醒认识,并未雨绸缪,事先酝酿好最合适的对策。

毕竟此前并未参加伊拉克、阿富汗战事的中国,同样因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获得了不少令人羡慕的新项目,并维护了相当多旧项目的合法权益。 

资料图:中国绿洲石油公司和伊拉克北方石油公司合作的伊拉克瓦西特省艾哈代布油田项目2009年3月11日正式开工。绿洲石油公司是中石油和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下属合资企业。在开工仪式上,中国驻伊拉克使馆武警持95式步枪护驾。并未参加伊拉克、阿富汗战事的中国,同样因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天努力,获得了不少令人羡慕的新项目。

相对于可见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此次中国撤侨迅速,“止损”做得比海湾战争时好得多,但应清醒看到,不论基建或能源项目,中国在高风险地区投资所占比重都过高,且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这固然和中国海外影响力增强有关,却也和一些企业、决策者或对投资地情况了解不足、“功课”做得少,或沉湎于“富贵险中求”有关,一些官方机构、部门也确实存在过于重视签约量、合同总价值,而对隐患、风险不愿多谈的片面、狭隘心理。

必须看到,此次利比亚危机,中国的损失有时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偶然因素,如利比亚因长期国际制裁,直到几年前才恢复石油等关键部门的引资,而最令人瞩目的油田区块,则因故几乎都被跨国油企摘走等。

利比亚官方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在华招商引资,原定今年3月10日在的黎波里召开的利比亚石油产业相关项目招商会,曾大规模在中国宣传、招展,报名踊跃,如今招商固然成空,损失却也因此少了很多。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并非每次出现意外,都可以如此“好命”,中国有关方面应充分汲取此次的经验、教训,在海外经营、投资和决策中杜绝侥幸心理,充分做好项目预研和风险评估,做到审慎决策,果断取舍,“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资料图:战前利比亚政府官员视察中国公司承建的利比亚福利安居房工程 

3月2日,中国驻希腊使馆租用的“韦尼泽洛斯”号邮轮载着从利比亚撤出的中国公民抵达希腊克里特岛。新华社记者 王强 摄

 3月3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国际机场,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前左一)送别即将搭乘中国空军运输机回国的从利比亚撤离的中国公民。新华社发(穆罕默德·巴比克尔摄) 

2月25日,在利比亚班加西港,中国撤离人员排队准备登上“希腊精神”号客轮。中国驻希腊大使馆租用的两艘希腊客轮将4000多名在利比亚中方人员撤至希腊克里特岛后,于当地时间24日晚再次赶往利比亚班加西港,继续帮助撤离在利比亚的中方人员。新华社记者于洋摄 

2月26日,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工作人员举着国旗欢迎从利比亚撤离的中方人员。乘坐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租用的第一艘客轮从利比亚撤离的中方人员当天抵达马耳他。据了解,这艘客轮当地时间25日早晨从利比亚班加西顺利离港,共载有中国公民2216人。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执行这份合同的中方代表是中国绿洲石油公司,该公司是中石油和另一家特大型国企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的下属合资公司。作为伊拉克战后第一批对外石油合作项目之一,该项目对进一步扩大中伊之间能源战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绿洲石油公司和伊拉克北方石油公司合作的伊拉克瓦西特省艾哈代布油田项目2009年3月11日正式开工。

伊拉克石油部长侯赛因·沙赫里斯塔尼、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常毅等出席了开工典礼。在这个伊拉克战后第一个对外石油合作项目中,中方投资额约30亿美元(约205亿人民币),合同期限23年,并可能依据实际情况延长。

 

 

艾哈代布油田被发现于1979年,位于伊拉克中南部,地处什叶派为主的瓦希特省。艾哈代卜油田距巴格达东南大约160公里,构造面积约200平方千米,石油储量约为10亿桶。

根据公开报道,1996年6月,伊拉克方面就已经与中方就合作开发该油田达成协议,绿洲石油公司应运而生,但由于当时伊拉克被联合国决议制裁,以及之后爆发了伊拉克战争,该合同未能得到执行。

 

 

2008年11月,协议重启,伊拉克石油部与绿洲公司在巴格达正式签订了开发艾哈代卜油田项目服务合同。艾哈代布油田项目是伊拉克战后第一个对外石油合作项目,中方投资额约30亿美元,合同期限23年。 

中石油集团预计,该油田将在3年后全面投产,3年内原油日产量可达2.5万桶,6年内将形成日产11.5万桶的生产能力,这一产量将维持7年。该油田的极限日产量可能达到12.5万桶。据中石油内部人士透露,该集团将向该油田出产的每桶原油收取6美元的服务费,但该费用未来将逐步降至每桶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