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镜制造:“穷二代”之困:求解新出身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1:39:02

最近有两篇网文非常红:一篇是《我用了18年,才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这是高考改变命运的写照;接着,网上又出现一篇《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讲的是读完大学还是生活窘迫。可见,“穷二代”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二代农民工:身份模糊的城乡“边缘人”

王东一直在北京朝阳区金盏乡打工。小的时候,他曾跟随父母在北京念完了小学和初中,但是因为没有户口,只能回乡读高中参加高考。2009年,大专毕业的他又回到了金盏乡,但一直没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在附近的小厂打零工。这些年,大多数人二代农民工还是由于家庭条件差、生存状况难而游荡在城乡之间,成为“边缘人”。他们来自农村,却由于长期在城市生活而对农村疏远;他们向往城市,却因生活压力、户籍、家庭背景等原因不被城市所接纳,很难分享现代生活的快乐。他们喜欢考虑自己的将来,尽管这种筹划往往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详细]

“穷二代”大学生:能力再强不如有“好爸爸”

杜纯从研二开始,便到北京实习。由于机会难得,杜纯平时工作就非常勤奋,实习单位口头许诺他毕业后可以来工作。然而,杜纯最终却并未得到任何职位。事后他才得知,入围的人大多有关系,至少也得到相关领导的推荐,而他只能接受这一结果。“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是多么响亮的一句口号。如今,这句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真理的话语,却引来了诸多质疑。近年来,很多大学毕业生发现,一定程度上来说,决定他们就业状况的不再是成绩、能力,而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套用一句网络语:“找工作变成了比拼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详细]

“穷二代”的集体迷茫:悲剧会延续到第三代吗?

很多“穷二代”自小以来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和自我的优势认知,被残酷不公的现实击得粉碎,读了这么多年书才发现“世界不是属于他们的,而且归根结底地不是属于他们的”,所以出于对社会环境的失望和对自己前途的绝望。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公开表态不愿生育“穷三代”,理由是“穷二代”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注定要在艰难的环境下挣扎,改变世袭贫困命运难上加难。再说,本来已是“房奴”,如果生了孩子,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就成了“孩奴”,岂不一辈子活在“奴隶社会”?[详细]

调查

1.你认同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吗? 认同,奋斗当然可以改变命运 认同,不奋斗更没别的办法了 不认同,当前奋斗对命运的改变有天花板 说不清 2.你认为什么东西妨碍了自己的人生实现跨越? 自己出生的卑微 自己的努力程度 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其他 3.你认为应如何让“穷二代”不再只能生出“穷三代”? 应保障公民权利 应限制特权,促进社会公正 其他
 

“知识改变命运”已经被打上了问号。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是,如果在一个老鼠的儿子只能选择打洞的社会,毫无疑问,这个社会出现了问题。

阶层自由流动的社会活力才能释放

通常意义下,竞争和分层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成员个体能力的差异,一部分人在竞争中势必处于优势,并享受相对较多的社会产品,因为这部分人凭借能力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且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在这样的逻辑下,社会结构和阶层之间的流动是正向的,只有竞争和创造得到了鼓励,社会才能发展,所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出现过“脑体倒挂”,但总体上大学生受到很大的尊重,寒门子弟是可以通过追求文凭和知识来改变命运的。而在那个年代,中国被积蓄已久的社会活力大大释放,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思想上都创造了辉煌。[详细]

阶层固化的结果是社会不稳定和不安全

大学收费高、毕业工作难找,农村家庭的子女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成本越来越高,动力越来越小;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普通人家的子弟,难以进入社会上升通道,有着强大社会资源的富有家庭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由于缺乏公平的竞争、选拔和退出机制,来自弱势群里的精英无法跻身社会的中高层,领导发展和变革,同时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另一方面,大量把持这些优势社会地位的强势集团子弟,他们唯一动力和目标就是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处在这种状态下的社会,无疑是在风险下运行,包含着巨大的不稳定、不安全。[详细]

“蚁族”,大多是80后,大学毕业后来到大城市,有知识有学历却没法改变生活窘迫的现实。

即使花费不菲读了大学,就业难也让他们难以摆脱“穷二代”身份。

“穷二代”怕生出“穷三代”的悲凉,唯有《让子弹飞》里姜文的台词可解——“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是契约社会而不是充满身份藩篱的社会

1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历史法学家梅因提出,“进步社会的运动,迄今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中国三十年改革所走的道路,正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的过程。这期间,作为每个人社会坐标和定位的成分、户籍等身份藩篱越来越淡化,而一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多地通过彼此的契约而得到表现。这是每个人被公平地对待而不是因为身份受到区别对待的基础。但是至今,户籍等身份藩篱并没有被根本消除,仍然在人们的就学,就业,乃至买房买车等人生重大问题中继续被筑牢。[详细]

只有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才有公平的社会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权利意识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过了社会改革和制度改革的发展。历史地说,这也可以理解为,由消除人身禁锢所释放的社会活力已经接近用完,新的社会活力需要社会改革、制度改革来实现,社会通道的开辟,公民权利的落实,必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问题远不止于就业市场、户籍改革和公共服务,根本点在于扩大权利、保障权利和落实权利。如果公民权利不得伸张,那么就业市场、户籍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进,会被视为枝节,而不会被根本认可。建立在权利保障的基础上,则这些改进以及其它更多方面的改革是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户籍等身份藩篱还没有被根本消除,反而在一些地方被加固了。

中国社会面临“断裂”危险,这绝非危言耸听。改变“穷二代”与生俱来的不利地位,迫切需要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制度性落实。一些国家在迅速进入中等发展水平初期阶段后发生历史停滞乃至倒退,可谓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