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机行事的例子:揭开西方空袭利比亚五大不可告人的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5:33:37
联合国安理会3月17日通过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利比亚马上宣布遵守该决议,但西方仍然对利比亚的重要目标进行了几轮空袭,致使利比亚空防瓦解,利空军已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然而多国部队却不满足,又集中力量打击利比亚的地面部队。“禁飞”演变为“禁政府军的武装”。


西方空袭已经导致利大量人员伤亡,数十万难民逃亡。 甚至力主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阿盟和非盟也意识到,法英美等国的军事行动显然已偏离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方向,“禁飞区”已经走样。


西方打着人权旗号欲保护利比亚民众,却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欲“空投”民主,但人所共知的是利反对派为一盘散沙,这只会使利比亚分崩离析。


欧美执意打击卡扎菲政府背后动机是什么?难道这就是他们所说的人权和民主?而这又是利比亚人民需要的吗?西方是为利比亚人民的人权,还是为一己私利?


======果真为人权?======


空袭利比亚,他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


连日来,美英法持续对利比亚发动空中打击。就在西方宣称空袭行动“进展顺利”的同时,空袭所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也引起国际社会的质疑,不满和反对声音开始增大。


据美军方介绍,从3月19日下午开始的“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已使利比亚防空力量大大削弱。20日,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称,多国控制利领空的第一阶段努力已“取得成功”。 

不过,虽然西方称首轮空袭目标“范围有限”,但空袭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遭到诸多质疑。据利比亚国营电视台报道,西方一天的空袭即造成64人丧生,150人受伤。从目前看,空袭行动仍将持续一段时间,预计伤亡还将继续增加。空袭主要实现两大目标,一是摧毁利防空设施,为建立禁飞区,西方战机开始巡航创造条件;二是遏制卡扎菲向东进攻,并从班加西等地撤退。现在来看,这两目标都未达到,卡扎菲也未退让。


西方推动设立禁飞区,发动空袭的主要理由是防止利比亚发生人道主义灾难,阻止卡扎菲“屠杀平民”。但实际的情况是,这场军事干涉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可能远远超出未加干涉之前。


除了空袭直接导致大规模人员伤亡外,西方军事干涉还会使冲突升级、爆发持久内战,由此将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其实,西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高举“人道主义干预”大旗,并在波黑、伊拉克身上试验过,但从未成功过。


从波黑、伊拉克的经验看,这种人道主义干涉往往与推翻政权相挂钩,为日后直接推翻政权做铺垫。历史经验也表明,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往往是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名义上是出于国际道义,但实际上则是出于狭隘的政治或经济利益(如石油、不喜欢某个政权),甚至可能简单地出于对某个领导人的好恶(如西方都不喜欢萨达姆、卡扎菲)。背后绝非如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那么简单。


武装干涉利比亚——关乎霸权而非道义


以法美英为主的西方盟军对利比亚的武装干涉已经进入第五天,除了此前披露出来的盟军已经开始给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装备和卡扎菲继续强硬的抵抗态度外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在每天数百架次的空袭掩护下,反对派武装也未能在战场上扩大地盘,政府军与反对派之间陷入僵局,利比亚进入一个事实上的分裂状态。即便外界不能真正的知道西方的空袭是否造成或者到底造成了多少“平民”伤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利比亚已经成为西方军火的试验场和销毁地。


问题是,谁将最终为此“埋单”?


如果说联合国安理会1970号决议的通过是史无前例的话(为了通过该决议利比亚驻联合国代表声泪俱下的请求安理会制裁他的国家),如果说安理会的1973号决议的初衷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的话,那么这五天以来的利比亚局势充分说明,以法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绑架联合国,打着“人道”之名推行“霸道”之实的阴谋正在得逞,他们举着“保护平民”的幌子到处主动攻击,希望消灭一个主权国家的军队甚至是它的领导层。


事实上,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内容非常清楚,除了对利比亚重申谴责以外,安理会决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的行动共有29条,其中的核心是保护平民和建立禁飞区。该决议第4段规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便保护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境内可能遭受袭击的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包括班加西,同时不在利比亚领土的任何地方派驻任何形式的外国占领军”,第6段“决定在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领空禁止一切飞行,以帮助保护平民”。


此外,在1970号决议中有“欢迎人权理事会2011年2月25日A/HRC/S-15/2号决议,包括决定紧急派遣一个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据称在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境内发生的所有违反国际人权法行为,确定这些行为和所犯罪行的事实和背景”的条款。但是,即便在利比亚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决定停火,在有关调查委员会做出明确调查结论之前,法美英以卡扎菲违反1973号决议为由,开始了空中打击。


让人瞠目的是,这种为了保护平民的空中打击不是防御式的,而是进攻性的。在美国国防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军少将杰拉德?休博被问道如何识别政府军是不是攻击平民时表示,利比亚政府军已被事先告知必须呆在原地,因此一旦他们处于移动状态就会遭到打击。这是怎样的逻辑?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当媒体甚至是联军的英国军官宣布“利比亚已不存在空军,卡扎菲的空中力量被摧毁”,事实上的禁飞区已经建立,甚至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部队也基本被消灭后,这种军事打击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法美等国到底意欲何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本周三在与摩洛哥外长的会见中回答了这一问题,她表示“卡扎菲必须屈服,必须让位。”这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范围,暴露了西方国家的霸权意识、霸道逻辑。

======动机一:“斩首”卡扎菲======



俄报:消灭和肢解利比亚是西方既定战略



对利比亚这个主权国家的命运早就作了决定。问题不在于西方机构煽动的革命行动或者联合国安理会最近的决议,而在于西方制定和实施消灭利比亚的战略。在 “大棋盘”上,多年以前利比亚就被画上了红圈——要对它进行轰炸。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得到了西方的支持。西方国家这样做不是出于关心在君主政体统治下受苦受难的利比亚人民的福祉。



华盛顿和伦敦支持年轻的卡扎菲上台心怀鬼胎,以为卡扎菲当政便于加强自己在利比亚和非洲的政治影响——它们估计卡扎菲没有长期治国计划,没有广泛社会基础,在阿拉伯世界也没有政治威望。不管我们今天怎么说,目的是建立一个从属国。西方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利比亚新政权建立之初,反帝、反西方的趋向就显而易见,而且不仅在口头上。



的黎波里对西方的第一个严重打击,是1969年10月利比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在联大第24次会议上的发言。在如此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利比亚人首次表示要消除所有外国基地。随后,利比亚领导人通知美国和英国驻利比亚大使废除有关条约。



俄罗斯学者质疑多国军事干预利比亚真正目的



俄罗斯学者21日表示,部分国家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是要以“斩首行动”消灭卡扎菲及其所掌握的政权和军队。



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信息部主任、阿拉伯国家问题专家阿利耶夫21日对媒体表示,西方国家针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行动一切按照其军方计划进行。即首先打击利比亚的防空设施,清除利比亚军队的雷达系统,使其空军失去耳目。第二波攻击针对利比亚机场和空军目标,以实现“禁飞区”制度。第三波打击则是针对利比亚地面部队。他表示,目前来看,这三步几乎是同时展开的,实际上是要以“斩首行动”消灭卡扎菲及其所掌握的政权和军队。 

俄车臣共和国总统卡德罗夫说,西方国家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大量人员伤亡,给当地民众带来灾难。他说,“经验表明,北约军队并不十分‘讲究礼节’,而这令人非常忧虑”。卡德罗夫认为,西方国家针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真正目的是推翻卡扎菲政权,并扶植亲西方政权上台。



美英法接连空袭利比亚有三大目标



李伟指出,美英法多国部队通过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联合军事行动,希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 阻止卡扎菲政府军向班加西挺进。李伟指出,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美欧极不满意卡扎菲政府对于石油份额的分配。本月10日,法国率先正式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成立的利比亚全国委员会,而欧盟多国与利比亚反对派保持的实际性接触,也表明它们承认了反政府武装的合法性;而此时对卡扎菲动武,正是要阻止政府军继续打击反政府武装。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伦20日表示,对利比亚的初期军事行动是“成功的”,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军队“不再向班加西前进”。



第二,重新武装起利比亚反对派力量。李伟对记者分析说,利比亚局势恶化以来,美国冻结了卡扎菲及其家族在海外约300亿美元的资产。利用这一大笔资金,美国将向利比亚反政府武装提供大量军火和后勤保障支持,将反政府军队重新武装起来,使其有能力再次与卡扎菲的政府军作战。可以说,“阻止卡扎菲军队向班加西挺进只是眼下目标,重新武装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并最终推翻卡扎菲的统治才是根本所在”。



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帮助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掌控利比亚。李伟指出,一旦反政府势力重新武装起来,美英法多国将寻找各种理由不断扩大利比亚的禁飞区,借此扩大利比亚反政府武装的活动空间。届时,面对北约制空权及地中海地区导弹的打击力,卡扎菲的政府军恐将毫无还手之力。



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反政府势力仍无法推翻卡扎菲的统治,那么届时阿拉伯联盟的成员会否在北约的重压之下出动地面部队参战就很难说了。“虽然眼下阿盟对多国部队的空袭行动有抗议的声音,但面对这场仍在席卷中东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抗议浪潮,如果某些国家想继续获得北约的支持,那就得面对一个‘站队’的问题。到时,为了本国利益考虑,不排除某些阿盟成员国为推翻卡扎菲政权而出动地面部队,在利比亚扶植起一个新政府来”。



西方为何要消灭卡扎菲?



利比亚社会主义有优势的例子不胜枚举。主要是人权,如果把人权理解为真正的生存权,利比亚落实这种权利的程度比民主国家俄罗斯、乌克兰或者哈萨克斯坦高得多。所以,西方奉行推翻利比亚现政权的方针并非关心人权。



促使西方实施消灭卡扎菲和利比亚计划的另一个动因是卡扎菲2009年9月在64届联大上的发言。卡扎菲在75分钟的发言中严厉抨击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指责它们实行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他称联合国安理会为“恐怖主义委员会”。卡扎菲手里拿着《联合国宪章》说,按照这个文件,只有在所有成员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按照联合国的决定使用军事力量,可是联合国成立以来,大国对小国发动了64次战争,而联合国在制止战争方面却无所作为。他主张维护塔利班建立伊斯兰酋长国的权利,主张维护索马里海盗的权利,称利用索马里领海的国家才是真正的海盗。



可见,西方要消灭利比亚最重要的原因是利比亚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动机二:攫取石油利益======



评论:要石油就要石油,干脆点!



事情已经很明显,西方力图搞掉卡扎菲,扶持一个听命于西方的政府上台。虽然这违背了“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国际关系准则。但是,强权就是强权,弱肉强食依然是弱肉强食,并不因为现在是21世纪就改变了丛林法则的游戏规则。



这不是“人道主义”的遮羞布所能够遮掩的。



在能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西方的眼睛没有离开过利比亚地下的石油。就象曾经对待的伊拉克的萨达姆一样:不亲西方,想用自己国家的石油资源作为对抗西方的武器,迟早会被西方实施“人道主义”干涉。当然,这种“人道主义”干涉通常是以巡航导弹等高科技武器为先导。



目前,战争已经造成了几十万的难民。也许在西方看来,这是在利比亚实现“人权”的必要代价。问题在于,利比亚多数人以及难民愿意接受以这样的方式来保障他们的“人权”吗?他们的“人权”的实现程度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甚至连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



要石油就要石油,干脆点,别叽叽歪歪地说是为了利比亚人民的“人权”!



利比亚挨炸国际油价“冒烟”



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利比亚乃至整个中东的战略地位同样不容忽视。



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在中东问题上最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即能源、资金和市场。2009年初,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让大半个欧洲不安。北非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对于能源紧缺的欧洲国家来说有着无法抵挡的吸引力,欧洲力图把那里经营成平衡俄罗斯能源供给的杠杆。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和法国消费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有相当份额来自利比亚和北非其他国家。



此外,来自中东地区的巨额军火订单,以及这些国家的主权基金投资,对身陷债务危机的欧洲来说,都是其经济复苏进程中必不可少的。



英法或图谋石油资源



除了战略方面的考量,英法对利比亚动武可能还有资源方面的图谋。自上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以来,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成为该国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据统计,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430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48万亿立方米。在法国战机对利比亚军事目标开火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即发表电视讲话,指责美国及其盟友是想谋取利比亚的石油,并强烈要求美国和欧洲国家停止军事行动。



中国社科院非洲问题专家贺文萍女士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欧洲国家介入利比亚事务,一方面是看重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因为利比亚日产的160万桶石油中,有140万桶输往欧洲;另一方面,是看中其在阻止非洲非法移民进入欧洲方面的重要作用。可见,英法热衷对利比亚动武更多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量。



西方国家“双重标准”只为“油”



在这次北非、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中,西方的标准恐怕不是“双重”,而是“多重”了。因为当地的情况太复杂,西方的利益分布也太复杂。西方保谁、打谁、拉谁、妖魔化谁,都会有许多现实的考量,不会只依据抽象的“价值”和“标准”。人们不要忘记,在两伊战争时期,萨达姆在西方媒体上的形象,几乎是个抵抗“原教旨主义”的英雄。美国则依时依势向交战双方提供情报,让他们两败俱伤。人们也不要忘记,卡扎菲三年前还是法国总统的座上宾。



西方在中东的军事政治介入,大多和石油与战略位置有关。伊拉克挨打,是石油惹的祸;利比亚挨打,也是石油惹的祸。西方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呈现衰态,现在动不动就扔炸弹,出航母,整个一个“逆取”姿态,想干什么?想用炸弹保货币,或是用军力控制世界战略资源,由被动走向主动。这些都有待继续观察。

======动机三:为抗衡中俄铺垫======



俄罗斯也是西方打击卡扎菲的原因之一



打击利比亚自然对俄罗斯有影响。搞乱利比亚会使俄罗斯经济遭到蘑大损失。2008年俄罗斯和利比亚签订了价值22亿美元的军购协议,2010年1月又签订了价值13亿美元的协议。现在这些协议都成为泡影。在对利比亚进行制裁之前,还有几个协议已起草完毕,利比亚危机仅对俄罗斯国防工业企业就将造成大约40亿美元的损失。



鉴于至今不明朗的日本地震灾害后果以及核能的前景,在长远的未来传统能源的作用毫无疑义。我认为,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最终让西方战略家确认——必须加紧对利比亚采取行动。卡扎菲与突尼斯和埃及的领导人不同,他很强硬,反对派攻不下来,这严重妨碍了西方策划者的计划。看来,他们不打算放弃既定目标。



西方制造中东乱局的背后



进入2011年以来,欧美媒体一直在关注阿拉伯世界。美国在那里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控制伊斯兰世界市场,以便最终制衡中国和俄罗斯。



伊斯兰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虽然在新殖民资本主义的贸易观念中是一个不够发达的市场,但对于努力重建经济的西方帝国主义来说却是一个“完美的”市场,它为西方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希望。一旦控制伊斯兰世界市场,西方帝国就可以利用伊斯兰地区的市场与其他市场进行谈判,最终从政治和经济上制衡俄罗斯和中国。



在西方的这一战略中,对伊斯兰市场的进攻是从在世界舆论面前制造借口开始的,西方有节制地在突尼斯和埃及内部挑起矛盾,以便制造出多米诺效应和“蔓延”假象,并逐渐渗透到也门、阿尔及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直到最后影响到伊朗,进而继续蔓延至俄罗斯和中国。 

英法美联盟的第二阶段战略是利比亚。利比亚国内的动乱力量得到了西方军事和外交行动的公开支持,目的不仅是要推翻其领导人,而且还要为其孤立伊朗、占领全部伊斯兰市场的战略扫清障碍。



尽管利比亚正在抵抗,但英法美帝国联盟也正在给整个阿拉伯世界施加政治和军事压力,迫使它们保持中立。军事行动撕下了“多米诺效应和蔓延理论”的面具,西方帝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军事攻势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这件事解决了之后西方帝国肯定会把矛头指向伊朗及其丰富的石油财富。



外媒:英法空袭利比亚 俄罗斯成赢家?



仅仅一年前,俄罗斯作为全球能源供应国的主导地位还受到天然气价格低迷和它是不可信赖的贸易伙伴这种名声的威胁。然而,如今,由于全世界受到日本自然灾害和中东暴动的震动,俄罗斯重新成为市场中心,并且大赚一笔。



当利比亚暴力活动升级导致利比亚 对欧洲国家能源供应桔竭时,俄罗斯国有垄断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迅速向欧洲国家出售了更多的天然气。



分析人士说,最近几周发生的事件导致的结果是,能源生产商从中获利,尤其是俄罗斯。



莫斯科乌拉尔西伯利亚经纪公司首席策略师克里斯·威弗说:“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些事件将使游戏发生改变,因为俄罗斯被视为可靠得多的天然气供应国,并且客户更加有可能想要锁定供应。”



随着中东动荡局势蔓延,阿尔及利亚等主要新天然气来源国受到威胁。



俄罗斯已经在为欧洲提供其五分之二的进口天然气。这一数字可能还会上升。俄罗斯外贸银行资本公司预计,日本和利比亚发生的事情可能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今年的销售量额外增加3%至5%。



专家说,俄罗斯还有可能从世界能源市场更大的不确定性中受益。这种不确定性已经使油价超过每桶100美元。



=======动机四:国内政治需要=======



韩媒:军事介入利比亚 美英法各有利害关系



韩国《朝鲜日报》22日刊文称,军事介入利比亚,美英法各有图谋。



文章称,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法国表示强烈反对,但时隔8年介入利比亚事态时,法国的态度却最为积极。与此相反,美国经过再三犹豫最终参与了军事行动。为何两国的立场发生对调?外媒分析说,主导利比亚空袭的美国、法国、英国三国的利害关系不同。



首先,法国总统萨科齐的个人意志发挥了巨大作用。法国将在明年举行总统选举,而目前他的支持率只有19%,萨科齐希望通过利比亚战争,再扬“强大法国”的国威,凝聚国民的支持。



打击利比亚 法国迎合国内舆论



新华网巴黎3月20日电(记者刘卓)19日,法国率先出动战机对利比亚实施空中打击,由此拉开了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序幕。法国各界对此反应强烈。当地舆论认为,法国对利比亚态度如此强硬,主要目的在于重振法国外交,维护法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影响力与利益。



今年2月在利比亚出现局势动荡后,法国是第一个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利比亚全国委员会的国家。随后,法国同英国一道积极推动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在一些西方国家联合打击利比亚的行动中首先对利实施空袭。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出席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后发表声明,指责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还在蔑视那些警告”。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不认为这次行动显示了总统的好战”。法国主要反对党社会党第一书记奥布里在一份公报中称,联合国决议需要立即实行。



《费加罗报》19日发表法兰西院士让·多尔梅松的文章,其标题就是《需要让卡扎菲离开》。该报网站同一天登出的是否赞成打击利比亚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在7万多投票网民中,同意打击利比亚的占66%。



萨科齐欲以外交加分



从法国国内政治局势来说,可以部分解释法国立场的突变。萨科齐将竞选2012年总统连任。但由于在内政问题的处理上,法国现政府政绩乏善可陈,致使萨科齐在民意测验中持续下滑。在最近一次具有爆炸性的民意调查中,萨科齐多次输给了极右派国民阵线新任主席玛丽娜·勒庞,甚至有可能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这对右翼和萨科齐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因此萨科齐需要加强外交,来扭转不利局面。法国总统历来在外交上较容易获得民意的支持。本来萨科齐寄厚望于法国主持G8和G20峰会,期盼通过这两大峰会,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成为领导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领袖。然而事实证明这一初衷因各国分歧太大而很难如愿。于是法国总统便转向突然变成国际热门话题的西亚——北非动荡。



法国与利比亚的关系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中属于相当“热络”的。萨科齐总统2007年曾大张旗鼓地在巴黎接待卡扎菲的国事访问,甚至准备向利比亚提供核能技术。而19日法国却主导了对利比亚的轰炸。众所周知,在突尼斯民众动乱爆发时,法国当局措手不及,一度将其视为对法国利益的严重侵害。但很快法国就进行了政府改组,将前总理朱佩推上了外交部长的前台。朱佩在刚上台的当天,就曾在法国电视台对利比亚局势评论称,法国对使用武力“有所保留”,因而法国对建立禁飞区也并不是那么热心。但从萨科齐总统向利比亚派出法国哲学家贝尔纳·亨利—勒维接触反对派以后,法国立场发生突变。法国总统在未告知外长朱佩的情况下,就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为“惟一合法代表”,导致法利断交。这时,法国就不得不将推翻卡扎菲政权列为首要外交目标。



西方空袭利比亚利益何在?



美国目前在阿富汗驻扎着9万多军队,在伊拉克也还有约5万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美国来全盘主导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甚至于派出地面部队,将导致美军更加疲惫,同时还会加重美国财政负担。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担心此举将进一步加剧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



与美国的顾虑重重形成对比的是,法国总统萨科齐高调对利比亚开战,希望“一石三鸟”。第一,希望以此显示法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赢得国内民众支持,为明年竞选连任“挣分”;



第二,由于利比亚曾公开反对萨科齐关于建立地中海联盟的倡议,因此法国希望借此次军事打击为联盟的建立扫除障碍,同时也可以从欧盟内部牵制不愿参与此次对利军事行动的德国,扩大法国在欧盟中的影响力;第三,捍卫和巩固法国在利比亚的经济和能源利益。仅法国道达尔公司在利比亚石油领域就有数十亿美元的投资。



从英国的角度看,积极参与军事打击利比亚,有助于为执政的保守党挣得外交分。与法、英的高调姿态相比,意大利更愿意“悄悄地做”,因为这样能降低“未来的风险”。而德国则是充分考虑了军事干涉的风险,表示有“充足的理由”不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各国行动的背后均有各自的利益(考量),它们在利比亚问题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凯瑟琳·阿什顿的首席发言人迈克尔·马安告诉新华社记者。他认为,欧盟只能在向卡扎菲施加政治压力的层面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目前能做到的仅仅是政治施压、经济制裁和人道主义救援。



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中东前景项目研究员让姆·阿亚迪认为,尽管欧盟对中东地区有兴趣,但经济、金融和债务危机多重打击下的欧洲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军事行动耗资巨大,各国政府不得不考虑自身的预算情况。

======动机五:西方内部利益之争======



法、德“暗战”的一张牌



事实上法国与利比亚在另外一个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即法国主张的环地中海联盟的倡议,遭到利比亚的抵制。而环地中海联盟对于法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法国将之视为对抗德国崛起的一步重要棋子。据法国《新观察家》杂志透露,萨科齐在会见利比亚反对派时,全部答应对方的条件不算,而且当对方提出,是否要等翌日欧盟峰会后宣布,萨科齐却表示可以由利比亚反对派立即宣布。此举显然是针对德国的。



事实上,东欧巨变、德国统一、特别是巴尔干地区动荡之后,德国日益影响力增强。德国自身实力的扩张,再加上东欧大部分国家均明确倒向德国,使法国在欧盟内部的份量一天天地遭到削弱。法国惟有将目光转向南方。地中海联盟就是萨科齐的一个杰作。而这一杰作从一出台,就遭到利比亚和德国南北夹攻。因此萨科齐要抢在欧盟首脑峰会之前就承认利比亚反对派,迫使德国直接摊牌。据有关消息透露,德国总理默克尔对此大光其火。事实上德国也一直在被动地被法国拖着走,最终成为安理会投票时除“金砖四国”以外惟一一张份量颇重的“弃权票”。利比亚成为法、德之间争夺欧盟主导权的一张“暗牌”。



法空袭利比亚为扩大地区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利比亚是唯一公开拒绝法国倡导的“地中海联盟”的国家,这也是法国在应对突尼斯与利比亚政局动荡时为何态度不同的一个深层原因。



自萨科齐2007年当选总统以来,建立旨在深化欧盟与地中海沿岸国家各领域合作的“地中海联盟”便是法国外交重点之一。然而,卡扎菲却拒绝出席200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地中海国家峰会,明确表示对建立“地中海联盟”持否定态度,认为该联盟“是可怕而危险的”,将导致非洲联盟的分裂。由于利比亚的反对立场,加之中东和平进程停滞等因素,建立“地中海联盟”的进程陷入停顿。



法国新任外长朱佩3月1日在就职讲话中为法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外交方针定下基调,将建立“地中海联盟”作为法国外交主要目标之一。



萨科齐2月27日在就国际局势发表电视讲话时说,眼下地中海沿岸多个国家出现局势动荡,现在正是建立“地中海联盟”、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



此外,有媒体认为,除了谋求在非洲提升法国的影响力外,萨科齐还试图寻求2012年总统选举连任的机会——一旦在利比亚的冒险行动取得成果,萨科齐便会赢得选举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