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归途: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板桥的楷书册_中国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9:48:39

郑板桥的楷书册

(2010-05-10 10:39:23)转载 标签:

郑板桥

郑燮

楷书册

历史

墨迹

书法

中国书法

资料

书法史

轶闻

美文

文化



































    郑板桥楷书册

 

    郑板桥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他自创的“六分半书”外,他在楷、行、草方面的造诣也颇深,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从目前流传下来的作品看,他确是多体皆精的;他的楷书,不仅艺术成就卓著,也奠定了其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郑板桥楷书艺术造诣颇深。《清史列传》称他“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叶衍兰在《清代学者像传》中说:“板桥楷书尤精,惟不多作。”从流传下来的楷书作品看,写得颇有功力,可惜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
    其主要楷书作品有:《小楷书欧阳修秋声赋》、《小楷范质诗》、《小楷杂记楷书贴》、《小楷书秦观水龙吟词》、《城煌庙碑记》、《楷书匾额惟德是辅》、《楷书匾额藏经楼》等。郑板桥楷书的艺术特点,从其总体风貌来看,偏重劲健一路。尽管板桥创作的楷书作品不多,目前存世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但从中也可看出板桥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楷书艺术特点是有所变化的。

 


    郑板桥四言联拓本

   

    郑板桥(1693-1765),别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
  郑板桥,是历史上杰出的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郑板桥故居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郑板桥像《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郑板桥书作

 

延伸阅读(一)
郑板桥罢官只带娈童回乡
  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名燮,字克柔,因排行第二,自称郑大、郑大郎。板桥是其号,或题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晚年自署板桥老人。他得上是清代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

  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73岁。综观其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4岁以前,在贫困中成长;44岁以后至61岁以前,中举做官;61岁以后,卖画终老。郑板桥书法遒劲,力透纸背,揉隶、楷、行、草为一体,自号“六分半书”;画艺出神入化,疏岩洒脱,寥寥数笔,丛兰、修竹、怪石便跃然纸上。

  不过郑板桥虽然在诗画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但他同时也以风流的同性恋情事为人所知,是清朝著名的同志文人。

  清代文人的私生活充满了八卦色彩,郑板桥的情事,其实并不算异类。宋徽宗时,法律上规定“男为娼,杖一百”,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见一斑,不过明清之后,文人们的同志私生活却并不奇怪,官僚、文人和大款们捧戏子,玩娈童成为一时风气,当时著名的昆剧名伶王紫稼就曾,“妖艳绝世,举国趋之若狂”,时人有诗云“五陵侠少豪华子,甘心欲为王郎死”,可见王紫稼虽然没有石榴裙,却依然魅力没法挡。

  乾隆年间,郑板桥考中进士,曾被派往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作过知府。这位生性倜傥,不拘小节、旷达豪放的文学之士,在官场清正廉洁,政声远播,据说深得范县和潍县百姓的爱戴。

  不过生性风流的郑板桥厌恶官场,虽为生计之故又不得不混迹于官场,却也失之于敷衍。清代曾衍东《小豆棚·郑板桥》上记录郑板桥:“莅任之初,署中墙壁悉令人挖孔百十以通于街。人问之,曰:‘出前官恶习俗气耳!’”这一故事,颇见郑板桥的名士风范。

  郑板桥审案,貌似谐谑,实则入情入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体恤民情,“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维护贫穷人家,而不理睬富商巨贾)到潍县任上,恰遇荒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郑板桥不顾上司禁令,不顾豪绅阻拦,毅然决定开仓济赈,设厂煮粥,挽救了不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他因此得罪了上官大吏和土豪劣绅,这些人便罗织罪名,罢了郑板桥的官。

  郑板桥虽然在河南、山东为官多年,但他因为不贪不拿,无有积蓄,临到革职返乡时竟行囊空空。《小豆棚·郑板桥》记录了郑板桥去职之时:“当其去潍之日,只用驴子三头:其一板桥自乘,垫以铺陈;其一驮两书夹板,上横担阮弦(注:状似琵琶的古乐器)一具;其一则小皂隶而娈童者,骑以前导。”“娈童”无疑便是郑板桥的同志爱人,其时的郑板桥虽然年已六十,却在私生活上并没有太多的委屈,仍有“娈童伺候”。

   《小豆棚·郑板桥》说郑板桥“……归装其若是轻而且简”,其状颇为轻松自在。郑板桥回到扬州后,便靠作字画所得的“润格”为生,生活虽不富裕,却也不至于粗茶淡饭。他在《板桥题画》中曾提到乾隆二十一年65岁时,与黄慎等九人欢聚扬州竹雨亭,以为“永日欢”,仅“各携百钱”而已,可见郑板桥依然是过着节俭的生活。 

 


    郑板桥书作

 

延伸阅读(二)

郑板桥为何不画梅  
  郑板桥虽然是一介寒儒,却从不把功名仕途看得很重。
  在去山东做官之前,他从老家江苏兴化来到繁华的苏州,在城东桃花巷东头开了一家画寓,以卖画为生。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家画寓,画寓的主人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称自己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自打来到苏州卖画,常画些兰竹,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有个刚从京城回到苏州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酷爱字画,看到郑板桥的画和书法都是极品,非常高兴,便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出五十两银子的高价,亲自来到郑板桥的画寓请他作画。郑板桥推辞说:“说到画梅,还是吕子敬先生画得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五两银子。”

  老尚书听了以后,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了。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应朋友之邀要迁移到扬州去。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郑板桥送行。文人送别,常常作词写诗相赠;画友分别,当然要以丹青相送了。这次郑板桥要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他展纸挥毫,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巧妙地表达出“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独特意境。吕子敬看了这幅气韵不凡的梅花,惊得张开的嘴好半天合不拢。此刻,平时有点傲气的吕子敬才恍然大悟:“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原来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呀。”                                (蔡长瑞)

 


    郑板桥作品古籍

 

三言两拍

看板桥书法想起中国足球
    提起郑板桥,多数人第一反应当是“难得糊涂”。确实,玑珠四字,后人见仁见智,颇启人回味。其实承载这四字的郑燮书法,何尝不令观者“糊涂”呢?隶中参行,隶中蕴楷,却又非隶非楷,非古非今,让人道不清个中所然。难怪古人称隶书为八分,板桥却自名六分半,玄机也许就在这一分半里。    
    类似还有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赵体以温润妍雅、清丽秀美著称。然而有一次面对一幅笔笔不落赵体之风的书法作品,专家却一致公认为赝品。原来赵书固自成一体,但赵孟頫其人却十分重师古,其作品浸透古意。当一幅清澈到极致的“赵体”中觅不见一丝钟繇、北海与二王时,这没有继承的赵体还是真正的赵体吗?    
    两位大家的作品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在书法领域,没有学习、不讲继承,创新只能是奢谈!郑板桥在传统隶书中裁去一分半,再融入真草行楷,成就了浑然天成,别有风味的板桥体。而如果剥去了赵字中的钟、李、二王之意,也不可能有温润秀美的赵体书法本身了。可见学习与继承是创新之径上必不可少的铺路石。因此板桥即使自成一体,却仍承认八分中的六分半,只肯把一分半的功劳归己。此外继承与学习还不能只满足于囫囵吞枣,否则难免食古不化。必须融会贯通,才能推陈出新。就像赵孟頫的字,虽笔下有钟有李有二王,整体却个性鲜明,最终得以与欧颜柳四体并称。    
    忽然想到了足球。书法与足球,一个用手,一个凭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每况愈下的中国足球,或许答案就在郑板桥的书法中!    
    中国足球,心气一直颇高。足坛日渐凋零不论也罢。

    惨不忍睹的中国足球,缺的就是扎扎实实的学习。看似胸怀全世界,实则熊瞎子掰苞米,不肯踏踏实实下苦功。                                                     (马俊,有删节)

 


     郑板桥书作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板桥的楷书册_中国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板桥书法诗词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郑燮(郑板桥)书法作品精选,高清晰图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历代名家墨迹 扬州八怪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傅山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大师吴昌硕作品选(书法篇)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书法故事- 吴昌硕拜师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扬州八怪 书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八大山人书法--朱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曾国藩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清代帝王 书法大观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明朝 沈度 楷书四箴页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近现代 沈尹默楷书 禁经永字八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当代 田英章楷书作品集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刘墉与书法艺术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艺术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林则徐书法作品-《心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康有为书法作品欣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十大杰出书法家之吴昌硕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临《石鼓文》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清朝 吴昌硕作品集(共117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