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概括100字:名将落魄林彪粟裕军内相同的“对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4:05:44
名将落魄:林彪粟裕军内相同的“对手”

                                       张雄文

     林彪、粟裕是一时瑜亮的战神。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分别率最强的两大方面军东北野战军(四野)和华东野战军(三野)一在东北、中南,一在华东、中原,歼灭了蒋介石绝大部分嫡系精锐部队。

    

    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看家支柱五大王牌主力,林彪歼灭了两个:新一军、新六军;粟裕也歼灭了两个:整编74师、第五军。此外,另一个王牌主力18军(整编11师),基本上也是粟裕的部队歼灭的(中原野战军包围后一时攻击不下,粟裕派出援兵支援),军长杨伯涛被华野13纵便活捉;18军的主力遭华野7纵歼灭;过去的老军长胡琏则被华野3纵的团长石一宸击伤。

 

   林彪与粟裕在军事上一母同胞般的惊人相似,当然远不止这些,我在一本书中有专门章节阐述;他俩遭遇批判时,几个表现最独特的党内战友也几乎相同。

 

    林彪1971年“913”后,当年“红军之鹰”与“副统帅”的风光不再,各种“石头”纷纷落下,最突出的是陈毅、聂荣臻、二代这三个早年一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老同学。

 

     陈毅虽在病中,但坚持作了长篇发言,惊世骇俗的一点是“揭露”出林彪曾是井冈山的逃兵。他说:“我现在说林彪曾经是个逃兵,这并不是因为林彪死无对证就乱讲他,这的确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注释)

 

     聂荣臻也作了长篇发言,揭露林彪很早就反对毛泽东的种种“罪行”。他是林彪长期的搭档,反戈一击份量自然非同一般,被学者们认为是“有权威性的”,与早先陈毅批判粟裕的效果相似。

 

     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聂荣臻继续“揭批”林彪,主要归结为8点:一是19324月林彪纵容部队违反政策,把一些不交款的老财弄到街上拷打;二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支持博古、李德;三是长征路上不负责任;四是1935年遵义会议后反对毛泽东指挥;四是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支持张国焘;五是193512月中旬对形势悲观;六是1936年春拒绝毛泽东要求一军团拨点兵给十五军团的指令;七是1948年违抗毛泽东迅速进关的命令;八是平津战役中对北京的和平解放态度消极(注释)。

 

     聂荣臻最后认为林彪:“他平时又是一个不爱多讲话的人,和他共事,推心置腹地交换一些意见,有时感到困难。往好处想,这个人似乎很深沉,往坏处想他,又觉得他很阴沉又有些鹰鸷。”(注释)这个“很阴沉”的论断实质是说林彪“阴”,与粟裕早先获得的“评价”如出一辙。

 

     二代与陈毅、聂荣臻不同,没有与林彪共事的直接经历,曾短期是林彪的部下:19365月,二代任林彪的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后任主任。但建国后,他与林彪都成为毛泽东的最信任的人,一文一武例入毛泽东的接班人后备人选。

 

   文革伊始,林彪、二代两人一个当红在朝,一个落魄在野。郁闷之间,二代说:林彪不亡,天理难容。

 

   913”后,二代虽远处江湖之远,依然给毛泽东写信,揭批林彪,字字千钧。陈云后来评价这是一封非常巧妙的信。

 

    改革开放后,二代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林彪一案也便成为不能翻转的“铁案”,林彪的女儿林立衡等人反复奔走申诉,始终石沉大海。

 

   林彪与这三个“老战友”的“缘分”不浅,粟裕也同样如此,多年前便受到如此“厚遇”。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前后,粟裕遭到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山雨欲来风满楼。

 

     老搭档陈毅首开记录,提供“石头”,说粟裕“阴”。军委扩大会议上专门发言,批判粟裕的“个人主义”(注释),并主动出面做三野老部下的工作,叫他们与粟裕划清界限,获得彭德怀的高度赞赏。

 

   聂荣臻则在粟裕检讨时,由几句被迫检讨的话引申发挥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就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注释)

 

     “盗国”是后来“文革”中时髦的“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文雅说法。“个人主义”则与后来揭批林彪红军时期有个小本子,专门记录自己“战功”的回忆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久,聂荣臻还主张将粟裕定为“混入党内军内的坏分子” (注释),成为毛泽东撤销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依据之一。

 

   二代是当时的反右领导小组组长,与彭德怀一起负责军委扩大会议。在三次小型批判会议上均直接发言批判粟裕(《粟裕年谱》),为全体大会批判粟裕定调子。

 

     军委扩大会议之后,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二代代表中共中央找粟裕谈话,说,调你到军事科学院去工作,今后你就待在那里在北京搞学术研究,不必到部队去跑了(注释)。也就是从此被限制接触军队。(注释)

 

     1979年粟裕向中共中央提交平反冤案的申诉报告,叶剑英、陈云、胡耀邦、杨尚昆等党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佬”都批示可以平反,但最终受阻,不了了之,粟裕到死都不曾昭雪,其关键的根子自不待言。

 

   汉代飞将军李广智勇过人,征战40余年,大小战斗百余次,战功显赫,后来却慨然自杀,原因是不愿面对“刀笔吏”。

 

   “刀笔吏”是文官集团的代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远离了战场,林彪、粟裕与李广们功勋再显赫也徒然,都只能在“刀笔吏”前束手无策,令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