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后传五真图片:zil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14:49
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本文以美术教育现状分析为切入点,从利用仙游的乡土美术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主要是从仙游县乡土美术资源方面来阐述利用乡土美术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乡土美术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施“三级课程”的教育框架,这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也都知道有特色的学校才会有良好的生存前景,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由于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理念认识上的模糊,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操作偏差和失误,也因此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笔者从当前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入手谈谈自己的乡土美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一、当前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1、管理手段失控,造成地位缺失
目前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严重缺失,仍然为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所致,美术作为技能学科长期缺乏教学目标管理,没有列入会考范围,管理手段失控导致美术课程在校长、老师、家长、学生的眼中可有可无,学不学不影响升学,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学科不平衡才作为不得已的选择。这些弊病直接干扰着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缺失。
2、忽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乡土美术教学组织松散
目前的美术教育,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仅仅只是起步阶段,乡土美术教学缺乏教材,教学活动组织松散,对于组织校外的美术活动和与乡土美术有关的活动则是少之又少。
3、缺失的原因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现状分析究其缺失的原因有:①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②教育管理者的认识偏差,造成管理失控;③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教育的阶段性,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无视孩子的审美感受和表现;④乡村学校的师资缺乏,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⑤对素质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认识不到位,仅停留在师资培训上,缺乏操作系统与统一的部署。
二、仙游县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现状
1、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特点
仙游素有“文献名邦,海滨绉鲁”之称,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其中人文自然景观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传统的名胜古迹;二是风俗习惯及特产。三是现代人文景观;四是自然风光。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祠堂、庙宇、牌坊、桥梁、古塔、园林、民居及遗址等等。仙游有着丰富的传统人文景观。如:各乡镇的人文、历史景点之多,景点之集中,景点之多样性,在我省绝无仅有。
 
人文景观名称
 
简单介绍
 
价值取向
 
鸡鸣城遗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西苑乡的九座寺
 
建于唐咸通年间,历史久远,是福建闽南小刀会的发祥地
 
无尘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东门牌坊
 
建于清初,石雕精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有极高的雕塑观赏研究价值
 
龙华双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度尾镇南潮宫、杨泗宫
 
浮雕龙柱为省级文物,是福建闽南石雕的发祥地
 
具有极高的雕塑观赏研究价值
传统的人文景观中,那些遗址出土的碗、盘等表面有着美丽的图案,或对称或不对称,进行了夸张。那也是研究本土历史美术文化的开端。
第二类是风俗习惯及特产。
 
风俗习惯及特产
 
简单介绍
 
价值取向
 
木雕
 
仙游木雕与闽南的石雕齐名,被称为“木雕之都”。
 
“木雕”是雕塑的手工艺术。
 
留春节
 
枫亭镇之留春节在农历三月。相传为纪念南宋大臣陆秀夫为国殉难,每年都有赛龙舟、灯会,场面很热闹,特别是萝卜灯名闻遐迩。
 
可以了解一下萝卜灯制作过程,了解仙游特有的“留春节”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
 
羊毛衫
 
以羊毛衫编织闻名遐迩。
 
羊毛衫上的各种图案、色彩搭配等,是美术设计课的素材。
 
文旦柚
 
仙游度尾镇以其桔柚的种植规模闻名遐迩。文旦柚就以其色、香、味、形“四绝”,成为果中佳品,被李先念称为“无粒蜜柚”。
 
每逢人间四月天,这里桔花香飘,便有“门园村巷多相似,识得山山枳壳花”的美景。
第三类是现代人文景观。
 
现代人文景观
 
简单介绍
 
价值取向
 
蔡襄故居
蔡襄陵园
 
一代书法家蔡襄的故居,位于枫亭镇。书法长廊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吸引着众多的莘莘学子。
 
学习书法的好去处,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李耕国画研究所
 
该所创于一九六零年,李耕先生的国画自成一家。
 
学习国画的最好基地。
 
东山书院
 
建于隋代,为仙游最早的书院,书院建筑布局为南北朝风格。
 
欣赏传统的建筑艺术
第四类是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
 
简单介绍
 
价值取向
 
九鲤湖、菜溪岩、麦斜岩、天马山
 
仙游四大景观,九鲤湖为省级旅游点
 
经过近几年的修复开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无疑是我们写生描绘的最好素材。麦斜岩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木兰溪水上公园
 
莆田市最大的人工湖、三座不同时期的桥梁、城市雕塑、园林图案
 
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写生描绘的好去处。
2、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艺术形式和题材
乡土美术教育资源在艺术上主要以雕塑、绘画、工艺、建筑、书法等形式来表现的。主要有木雕、石雕、玉雕、水晶雕、寿山石雕、铜雕、壁画、石刻、书法长廊等其它工艺。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上面的雕塑、装饰绘画、工艺、建筑、书法等,通过实际的观察,增强学生的艺术的感受能力。
三、美术教育乡土化教学的手段和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将美术学习分成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 “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在美术教育乡土化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组织学生针对性参加校外美术活动,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
1、组织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
组织学生以生态游、写生等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外,进行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多种美术资料,学生可以用铅笔画,可以是用国画、漫画来表现,也可以用吹塑纸版画、雕塑(橡皮泥)、剪贴画等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组织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
学生游览仙游四大景观时,可以让他们观察野外各种花卉,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创作花卉图案,运用在服饰、刺锈、编织等生活领域的各方面。可以让他们参观木雕作坊,根雕的树根本身就有着美丽的可观赏的图案,为他们其他方面的设计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形”。
3、组织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
教师可以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乡土美术资料,通过放映幻灯录像、图片展示、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当地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欣赏乡土美术文化,感受乡土美术文化的浓浓气息。如让学生收集李耕的生平、小故事等,增强学生的美术人文底蕴。我们还应该组织学生对每次游览活动中所看到的美术作品、事件和活动进行评述,激发起学生对于来自他们身边的“美术现象”进行评论的热情。
4、组织美术“综合·探究”领域的学习
①开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探究活动,调查当地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根据节日的特征,用各种材料、多种形式创作和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
②开展以环境保护和社区建设为目的的综合探究活动,调查美术在人类生存环境的运用及其关系,用图文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让每班学生利用综合材料制作各种房屋模型,组合成一个小区或村庄的地形、道路、绿化带、休闲区、健身区、景观等。
四、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1、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文物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浓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珍惜和保护文物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可以通过参观文化遗产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的鉴赏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2、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组织学生游览无尘塔、龙华双塔、东山书院等地,欣赏家乡传统的建筑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引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索和认同。了解家乡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背景,懂得珍惜与尊重传统的地方文化,发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对于建筑艺术的影响,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独立创造的精神。
3、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通过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美术资源,听取有关传说、故事,利用摄影摄像、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建筑装饰艺术摄成录像、拍摄成照片或者将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教学。运用音乐、幻灯、摄影仪、录像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不产生抗拒美术的情绪,诱导学生迈入艺术的殿堂。
4、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游览后,在校园内举办“风景写生展”、“乡土美术资料展”等活动,让他们有一种参与保护、建设乡土美术文化的意识。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的美术课程性质和价值中强调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乡土美术教学作为“三级课程”的框架来综合研究,必须以哲学的思考勾画乡土美术教材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忽视乡土美术教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
从人文自然景观中探索山区美术教学
余姚市大岚镇中 徐文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作为四明山区的美术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精神,利用山区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这一优势,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探索自然、了解人文历史中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一、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山区美术文化源泉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明进展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书法等,我们以人文景观为线索搜寻大岚山区的美术文化。这里的人文自然景观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名胜古迹;二是现代建设的新人文景观;三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
传统人文景观包括:祠堂、庙宇、文塔、园林庭院等。大岚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戴糜陈宫庙、柿林沈家祠堂(图一)、
雅庄凉风岗庙等。在建筑工艺上,祠堂和庙宇
都是采用砖木结构,其构造方式基本上是以立
柱组成屋架,立柱和构架之间采用榫卯和设置
斗拱,起到“摇而不侧,晃而不散”的抗震作
用,立柱承担着整个屋顶的重量,同时它的长
短、粗细、装饰等还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物的   (图一 沈家祠堂)
美观,柱的截面形状以最具美感的圆形作为主要形式。戴糜陈宫庙二殿的两廊上有“三国演义”及各种人物,庙前照壁上有梅兰竹菊及花鸟人物。庙内还有许多雕塑,廊柱上的对联等,是具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庙宇。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山区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把我们的山区建设得更美好。
第二类是新建的现代人文景观。
在四面环翠的大岚山下,矗立着雄伟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大岚位于红色革命根据地四明山的腹地,当初四明儿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大岚更是涌现过无数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在新建成的纪念碑上,朴素的青石围栏,浮雕着梅、兰、莲等清秀植物。整个建筑大方、自然,给人以庄严、气魄、崇高的感觉。当年曾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我国著名作家楼适夷恰到好处地写出歌颂四明儿女的诗:“锐气英姿迥不同/擎天立地悬奇峰/千岩屏嶂挺秀竹/万壑云雷傲古松/石骨嶙峋见劲节/泉流浩荡发雄风/当年冰雪枝头赤/如今山花烂熳红。”不正是这巍然气概的写照吗?更有余姚的母亲河姚江的发源地——“姚江源头”(图二、图三),给人悠悠历史的凝重感,是啊,有七千年历史的河姆渡文化就孕育在姚江之畔,而姚江的发源地正在大岚的四丰。多少年来,母亲河碧水东流,为浙东儿女提供饮用、养殖、航运、灌溉、泄洪、蓄淡等。向学生介绍这些人文景观,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图二  四明群山)           (图三  碑文:余姚江正源)
第三类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
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已是历代文人抒怀写意的名胜。大岚地处四明山腹地,举目四周,山色黛绿。惊叹前人诗句记述逼真:“翠草苍崖景更幽,闲来随伴共追游。一坛花雨千峰暝,十里松风六月秋。”人说四明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峰峰相次,中项五峰,状如莲花,连接天际,近依星斗。能吸引文人墨客的美景,不正是我们美术课所要探索的目标吗?
莽莽四明山地名的出处则是风景名胜“四窗岩”(图四),前人诗云“七十峰峦起碧空,巍然石顶四窗通。光分日月玲珑处,气吐烟云远近中。”四窗岩如此神妙,自有她奇特之处:她位于高山之巅,山顶一座方长形的悬崖,异常巨大,高约30多米,长约50多米,岩壁如刀削似的平齐光滑,寸草不生,岩壁腰部一连排着四个洞窗,洞洞相通,全部朝东。太阳光照射洞内,金光闪闪。她与相近的屏风岩相应,那里有汉隶“四明山心”(图五)的摩崖石刻,相传为宋人所书。。
(图四  四窗岩)        (图五  四明山心)
又如北宋宋徽宗赵佶御书“丹山赤
水”(图六)的丹山凌驾于赤水桥边,悬崖
峭壁有几里路长,数十丈高,山岩呈现红
色,岩缝中长着杂树花草,茂盛苍劲,红
绿相间、风景优美。据黄宗羲《四明山志》
记载,此地古名杀羊岩,“相传仙人杀羊渍
血为此”,“是丹山赤水之证也”。尤其宋
徽宗手书的独创的“瘦金体”“丹山赤水”
四字,可见其笔法刚劲清瘦,结构疏朗
俊逸,形如屈铁断金,匠心独具,堪称
艺术精品,可谓前无故人。                (图六  丹山赤水)
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又在文学描写的意境中探寻美术所要表现的艺术元素。从而在综合学习中,学生为我们山区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美好的环境,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以人文景观为素材和线索,进行多种形式的山区美术教学探索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这次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要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基于这一观念,也缘于本人一年来的对山区美术素材的探源,我大胆地对常规美术教学进行改革。
第一,运用拍摄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山区美术,结合网上资料,通过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山区美术,也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此类材料,互相交流,讨论学习心得。
因山区地处偏僻,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古祠堂或庙宇,甚至有三百年以上的清朝古建筑保存了下来(如戴糜村的王氏祖屋)。要求学生把本自然村的美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其中体现出来的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艺术进行分门别类,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并整理成文。最后教师把学生搜集的所有资料集结整理,予以展览。
第二,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如借学生野炊的机会),开展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要求学生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
学校离柿林“丹山赤水”风景区较近,可以借学生秋季野炊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我爱家乡美”为主题的风景写生。山区的孩子每天都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对优美的风景往往会熟视无睹,在写生过程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比如: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去欣赏葱翠的山林、淳淳的流水;从人文景观的角度,去欣赏祥和的环境、俊逸的书法。让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出发,获得相同的感受结果,那就是对家乡的美丽自然风光和优秀文化底蕴深深折服。
第三,把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让美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山区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我爱家乡美书画展”、“深秋岚韵”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社会学科结合,以“宁波的后乐园”为主题进行实地考察采集资料。社会学科以“保护森林、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论文课题,美术学科则以“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为绘画课题,然后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山水画展等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本人相信处在教育困境中的山区,只要我们美术教师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发现身边的资源,充分发挥山区人文自然景观的作用,山区美术教育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选: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山高水长》  陈伟权
 
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搞好课改实验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郭方田
 
 
我们高密实验区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投入到了新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去。为了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实验新教材的过程中,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实验教师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积极参加教材培训,参与讲课、评课,使我们实验教师的新课改理念、课改精神、教材的教学设计、新教学方法以及课改质量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本次课改的全面实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从活动过程和心得体会两个方面总结一下。
一、加强课改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2001年6月我市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在北京校长大厦举行的国家级新课程改革培训会,8月我们又组织了全市教师学习课改理论通识培训,各出版社编写教材的专家到我们实验区进行了教材培训。专家给我们上示范课,和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这次课改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旧教材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二、具体实施
1.首先,我们成立了小学、初中各由6个人组成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美术科中心教研小组,中心教研组成员都是一些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由市教科院艺术教研员牵头,他们定期组织学习讨论研究课改事宜,集体备课上课,为课改打头阵,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2.积极开展课改同步调研活动。根据教材的进度,全市美术教师集中在一起,由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然后上课教师先自评,说一下自己上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与会的教师互评,对于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评析,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课改的新路子。经过几次的反复,广大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心里也亮堂了。
3.开展优秀课例、教案、创新论文的评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了各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创新。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发现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经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起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
4.加强美术学科新教材的培训。我们多次邀请了人教版美术教材的副主编胡知凡教授、刘冬辉主任、刘云丽老师、龙念南老师、应爱娜老师来我市进行了小学、初中美术新教材的培训,并且现场为我们上了1节小学一年级和2节初中美术示范课,使我们全体与会的教师大开了眼界,受益匪浅。应爱娜老师的课上得质朴生动,运用启发式,由浅入深,引导示范讲解,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对于理解新教材新理念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课例。
5.2002年5月,我们在康成小学召开全市的美术教师美术新课程改革推进会。会上,我市的美术教师上了四节美术公开课。我们与来自其他县市区的领导、教师一起听课评课,对照着新课程标准,针对着课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切磋交流,各抒己见,发言热烈。
6.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我市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类校本课程。如:姜庄镇开发的民间艺术“扑灰年画”“泥塑”“剪纸” 等校本课程,编写了教材,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市有多处学校都开展了“剪纸” 艺术课,编写了《剪纸》教材,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剪纸。师生的剪纸作品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如:《中小学美术》2002年第4期上刊登了6幅我校师生的剪纸作品。
通过以上活动,在美术教学方面,教师们进步很快,可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站在了课改的前沿。通过教材培训,教师的思想意识、授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都能从理论上理解,从实施中体现,在活动中把握,在实施中拓展……灵活驾御,得心应手,相信我们的课改实验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通过这一年多来的实验探索,我们有深刻的体会。新美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活动。新美术实验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材所选的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新教材图文并茂,集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学生学习兴趣高,乐于画;对于教师而言,新教材知识以点的形式出现,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新教材编排与时节挂钩,在实施中占据了“天时”这一有利因素。所以说新教材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也为教师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通过实验,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所提供的图片大部分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启发学生多种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合作学习。
三、几点建议
为了今后更好地进行课改实验,加强各实验区之间的交流,在此,我们特提出几点建议。
1.在美术教学方面要进一步加强课改的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讨,并不断深入学习美术课程标准,加深理解,明确任务。因为美术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实施美术教学的大纲,以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搞好课改实验,把课程改革由浅的层面推向更深的层次。
2.积极组织参加出版社的教材培训。通过教材培训、专家的辅导讲座、专家所示范的公开课,为美术教师开阔了眼界;明确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重点、难点、明线、隐线;明确了如何设计一堂课,上好一堂课,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尤其是专家的示范课使教师们受益匪浅。
3.加强美术课改中心研究小组的作用,组织上好公开课、示范课、名师观摩课。中心教研组成员是课改的优秀实验教师和先进实验教师,是教学的骨干力量。实行中心教研组成员承办制。从设点确定讲课人,到听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由中心教研组成员组织承办好,每活动一次要写好实验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活动人员、活动内容、活动成绩及存在的不足,今后的建议等。
4.加强美术课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评价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小组评等多元评价方式。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结果。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采用分数、等级、评语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每一单元结束后要写出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改进意见或写成论文、案例等形式,投寄报刊发表。
5. 广泛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充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如:我们高密的民间艺术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许多学校都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组织学生学习,丰富了美术教材内容。此外,让学生多阅读美术书籍杂志,参观美术展览,进行室外写生、电脑绘画等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校要敢于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学生办好黑板报、宣传栏、美术展览,使学生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之,我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还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使我们高密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实验取得更大的成绩
略论闽南乡土美术教育的内涵与教学应用
闽南乡土美术即具有浓厚闽南地域文化特征和美学特性的民间性、地方性的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以及融合在表演艺术中的各种美术元素。主要包含以民居与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自然景观以及民间艺术家和普通人所创造的日常生活美术作品两个具体层面。
闽南乡土美术是蕴涵着当地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人类学样本,其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闽南乡土文化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并和台湾文化一脉相传、海峡一家。
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美学质素的闽南乡土美术,给学校美术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绝的借鉴,为审美教育的内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促进学科交融,为传统美术教育变革和创新带来新的源泉与契机。
一、何谓“闽南乡土美术”
中国地域广袤,乡土中国的乡土美术有着各自独特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乡土美学表征。乡土美术见证一方水土,成为乡土历史连绵不断的记忆方式之一。
“乡土”(folk)原系地域概念,在人类学中应归属于“小传统”,但就精神层面而言则是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记忆、日常经验和人生体验。“乡土”概念范围随周遭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闽南人来说,闽南是其乡土,而一出省,整个福建是其乡土,有朝一日迈出国门,则整个中国都可算是其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范围小至乡镇,大不超出省界。因此,“乡土美术”往往指吾乡吾土的美术、下里巴人的美术,即具体的人在具体生活实践地的地方美术,既有实用功能又超越着实用价值,从而具有了特定的审美价值。
乡土美术作品深深植根于民间社会,创造这些作品的都是以乡村民众为主体的普罗大众。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闽南乡土美术”即是主要地域位于福建东南部的具有浓厚闽南文化特征和美学特性的地方性、民间性的建筑、雕塑、绘画、手工艺以及融合在表演艺术中的各种美术因子。这个区域长期以来以闽南话为基本交流语言,其文化类型是中原河洛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传承至该区域的一种历史文化演变。除了闽南地区,该文化流布主要影响至台湾地区、闽西部分区域、浙南少数区域以及广东的潮汕地区。
二、闽南乡土美术的范畴与内涵
闽南乡土美术的内容异常丰富。宏观地看,第一个层面是以民居、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自然景观,包括:民居、祠堂、庙宇、亭桥、园林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闽南古厝。
“闽南传统建筑,尤其是庙宇、祠堂,装饰之风颇甚。常见的装饰技法有木雕、石雕、泥塑彩绘、彩陶、剪粘等6种。”在建筑彩画油饰方面,“闽南古建筑自成体系,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构成与特殊风格的彩画艺术。”例如,“民居之中,有的木材呈现本色,不作油漆彩绘。富裕之家多施黑色油漆。”“宗祠的梁架大多以黑色为主色调,局部红色,或者以红色调为主,局部黑色,闽南油漆画的行话是——红黑路。”建筑学者曹春平总结认为“由于彩画老匠师逐渐凋零、传统彩画技艺逐渐式威,古建筑中的彩画修复成为一道难题,甚至古建筑修复专家也难以措手,因此调查、总结闽南传统的彩画技艺显得尤为迫切。”
细观闽南古厝,往往可发见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闽南乡土美术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民间艺术家和普通人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以及隐含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乡土美术因子,这是闽南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如陶器、竹器、木器、石雕、漆线雕;用于衣饰的印染花纹、珠绣;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如绘画、剪纸、儿童玩具;戏曲与民俗表演中的皮影、木偶、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答嘴鼓、车鼓弄、宋江阵、拍胸舞等;饮食中的乌龙茶与工夫茶道以及各类风味小吃;大型民俗节庆活动如元宵、清明出现的花灯和风筝、中秋博饼以及婚丧嫁娶中用来渲染气氛的物品等;用于宗教信仰的各种神祗雕像如财神、观音、妈祖、保生大帝和各种门神版画等。这个层面最为绚烂多彩也最富于生活气息,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最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参与。
闽南漆线雕是此层面中代表性的美术形式,它以天然植物漆为主材,配以闽南特有的红砖瓦粉,和成泥状后搓成各种精细的漆线,通过条、盘、缠、堆、镂、刻等诸多手工工艺技法精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衣饰花纹等。在过去,漆线雕大多只装饰在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近十几年来,经过艺人们的创新开拓,集中国传统工艺材料与技艺于一体的漆线雕,成功蜕变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漆线雕发展到装饰瓷器、玻璃上,有的将漆线染成各种颜色,使漆雕人物、盘、瓶、炉、小屏风琳琅满目。这种新艺术品每一件均为纯手工制作,将中国民俗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中的礼器、祭器、贡品兼收并蓄。
无论哪个层面的闽南乡土美术都是历史产物,又都是历史见证,是当地人们创造历史的物证和源远流长的传承与记忆,它能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原料。这使我们摆脱仅从文字、典籍中了解艺术和人类生活形态的局限性,从而了解自己在历史和种群中的地位,不断重新出发和创造新的未来。响誉全球的美国当代人类学家罗杰·M·基辛忠告我们:“丰富的文化差异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出现了一个标准的世界文化——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可能就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与理想的源泉,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关键秘密之一就是多样性;不只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也指地域种群与地域种群之间的。去除了人类多样性到最后可能会不断地付出重大代价。”他还建议:“我们就迫切需要了解人类的多样性。文化人类学家研究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方式,他们最后所获得的就是有关多样性——多样性的范围、多样性的本质、多样性的根源——的智慧。这种智慧若能善加利用,那就可以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资源:因为从对人类差异的认识中,我们会人类社会的新可能性会产生灵感。”他还断言,若人类不秉持上述理想,“那就很可能会加速人类的毁灭。”这绝非耸人听闻,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目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失衡与衰竭问题有目共睹,而文化多样性的破坏的后果却远远重视不够。多元文化的生态是各单个地域文化和谐共存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多元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因生活中所处的地理环境、空间位置及特定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在文化上会表现出地域差异。
闽南乡土美术同样蕴涵着当地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桥梁。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闽南乡土美术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美术,使学生了解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术反映出人类彼此错杂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信念与包容多元文化的自觉意识,以此发现自己的闽南乡土文化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发现闽南文化其实和台湾文化一脉相传、海峡一家。诚如厦门大学语言专家林宝卿所说:“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问题,也关系到祖国统一大业问题。”
著名学者兼文化主管官员何少川曾说:“闽南文化,凝聚着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闽南以及相关地区人民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 闽南乡土美术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有机的组成部分,同样体现着这种深刻内涵。
三、闽南乡土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意义与模式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同步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这为闽南乡土美术成为学校美术课程的实践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闽南乡土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闽南乡土美术特色文化。
将闽南乡土美术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创造乡土美术与学校美术教育双赢: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而焕发新生机,并不断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乡土美术增加新潜力,增加了直观的生活性材料和乡土美术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结合闽南乡土美术资源,学校的美术教育可以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闽南乡土美术中的古迹、实物等用于欣赏教学中,将欣赏课带到大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结合写生课和创作课;参与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庆典,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如元宵节时的花灯制作。闽南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泥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热爱乡土、建构审美精神。闽南乡土美术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灵性、有活力的美术,其中的生产工具、日用百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天然朴素的审美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更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现实情境”。
跨学科融合贯通,不仅促进原学科的进步,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通识。乡土美术是绘画、设计的原型和起源,并与其他学科互通曲款。如闽南木偶本是戏剧形象,由艺人操纵偶像,伴以演奏和闽南语唱腔道白来体现剧情;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拍胸舞、踩高跷等往往融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一体。此外,闽南乡土美术是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知识的综合结晶。这些可以让学生建立“学科连通”的意识,让鲜活的美术学习带动相关学科学习,收效事半功倍。
大工业时代隔绝了泥土芬芳,而乡土美术却与大自然、“活在当下”的日常生活彼此有机相融,因此能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回归自然、认同乡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性”教材。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根植民间尤其是农村的广阔天地,乡土中国富含乡土美术资源,而农村社会的变革相对迟缓,反而使这些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同时,农村又富含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唾手可得,成本低廉,便于教学活动:如一些俯拾皆是的泥、石、木、竹等都可作为泥塑、石雕、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农村社会保留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岁时节令和生活仪式如诞生、结婚等重大的庆祝活动,都会有多样多彩的美术形式出现,以渲染喜庆的气氛或祈祝吉祥如意,这些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是发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有利条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因此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的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以闽南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必将给本区域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四、闽南乡土美术的具体教学运用
首先是教学题材,由于闽南乡土美术资源主要分散在广大的田间乡野,所以我们应调动一切力量,利用一切资源,例如通过田野调查、探访民间艺人、请教专业人士、历史文献查询、互联网查询等各种途径开展搜探。内容获取的途径主要有:
1、以古建筑为主的自然—人文资源,如现在还在使用的传统民居和传统的名胜古迹:古街、民居、庙观、牌坊……它以凝固的空间形式存在。
2、多样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着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要以口传传播呈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闽南歌谣、民间典故、绝活、剪纸……二是与当地风俗习惯、节日紧密相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中秋博饼、木偶制作、元宵灯展、庙会等。
其次,具体教学的主要操作方式有:
1、摄像、摄影、老照片搜集,整理人文景观中的乡土美术;结合闽南乡土美术教材,通过录像放映、照片投影、图片展、多媒体电脑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全方位、立体地介绍闽南乡土美术。
2、组织学生生态游、人文游,开展闽南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寓教于游,观察体验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要求学生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记录亲身体会。培养学生考察研究闽南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3、将闽南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如“闽南乡土风景摄影、写生作品展”,“闽南风情书画展”等;还可与其他学科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联合实地考察,采集田野资料,然后进行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促进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闽南乡土美术教育因此可以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向学生开展闽南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各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丰富的乡土美术融合在我们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要洞察闽南乡土美术的课程价值:结合新大纲理念,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最大限度实现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热爱闽南乡土美术的情感,培养积极的文化传承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的品质和创造能力,建构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因此,我们建设学校美术校本课程,要把闽南乡土美术素材性课程资源转化为“母题式美术文化”教学课程。
课程内容在典型性、美观性、便利性、渐进性、兼容性等原则下,充分考虑美术学习特性,整体教学进程按三阶段来安排。详见下表:
《闽南乡土美术校本课课程表》目录
 
阶段
 
内容选择标准
 
学习内容
 
目标要点
 




 
初步接触和了解闽南乡土美术,激发探索兴趣,初步尝试基本美术表达,建立自己与家乡民间美术的有机关联。
 
东孚玛瑙加工作坊
 
了解感受当地农民艺术,体验农民艺术的造型、用色、表现主题的特色,激发对民间艺术品的热爱。
 
布袋戏
 
尝试用自己喜爱的美术形式表现闽南布袋戏表演艺术,体验乐趣,培养兴趣。
 
《新安古厝》
 
对自己家乡古厝进行观察,了解厝的造型特色及文化背景,大胆表现。
 
东山岛写生
 
欣赏闽南风情,感受闽南地域自然--人文景观,用五彩颜色加以演绎。
 




 
欣赏和感受闽南优秀民间艺术魅力,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探究和创作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丰厚文化内涵,形成保护闽南民间艺术和名胜古迹的自觉意识。
 
《海沧青礁慈济宫》
 
探寻民间宗教文化特色与建筑艺术特色,并用勾线设色等方法进行有主题创作。
 
《闽南花灯》
 
就地取材,在做做玩玩中加深对“闽南花灯”艺术文化的理解,感受手工制作的乐趣。
 
《惠安女的服饰》
 
感受民间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艺术特色,用喜爱和有激情的心表现主题,涵养文化。
 
《“提线木偶”制作与表演》
 
在综合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过程中和在模仿表现中感受民间艺术的乐趣和宝贵经验。
 
《古街小巷写生》
 
采用线描的形式描绘古街小巷,感受厦门的老街风貌和艺术特色。
 
《中秋博饼》
 
了解闽南传统节日以及相关文化背景,感受民间文化节日艺术魅力,用国画媒介大胆创作。
 
《泥塑壁画欣赏与创作》
 
感受泥塑壁画创作魅力,探索表现中强烈对比与和谐的民间美术特色。
 




 
利用学生熟悉的闽南文化资源整合为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主题创作,从而以探究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欣赏、感悟闽南文化特质,传承和弘扬闽南乡土美术
 
《闽南建筑欣赏》
 
运用观察、讨论、比较,欣赏闽
南建筑艺术特色,用简洁的美术术语表达感受与理解。
 
《线描亭子》
 
用线描的形式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农民画风格创作》
 
研讨农民画主题表现、运笔技巧、造型色彩的艺术特色,进行想象性主题创作,弘扬民间绘画艺术。
 
《郑成功与闽南》
 
了解郑成功与闽南的关系及发生的故事,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理解和情感。
 
《朱熹在闽南的故事》
 
搜集朱熹在厦门以及闽南为官时为利地方的故事,进行想象性主题创作,涵养文化素养。
 
《想象中的“未来厦门”》
 
启发学生在充分解读人文厦门的前提下大胆表现,构想未来,设计制作模型。
注:以上教学计划部分已在实施中。
民间美术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研究
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传递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现在大部分的老百姓仍以追求流行为时尚,以追求西化为荣耀,视民间艺术为保守、落后的象征,甚至认为是“土包子”,这严重影响到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已清晰认识到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下发文件和布置措施,如:文化部和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4]11号)。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立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4]21号)等等。但笔者认为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很重要,但社会的全员动员,特别是学校中的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则也不可缺的。学校是人类的摇篮,遗产的传承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来,使其了解民间文化的巨大作用,感受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自觉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意识,这将对我们整项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旨在通过民间美术在校园中的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添砖加瓦。
一、民间美术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1、是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家乡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之美誉,人杰地灵,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更是家乡传流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如:马渚剪纸艺术,黄家埠面塑艺术,东南街道风筝艺术,微雕艺术,大隐石雕艺术陆埠佛雕艺术,四明山竹编艺术,余姚门神版画,余姚绣花鞋,越窑青瓷等等,其中木雕佛像、微雕、石雕、马渚剪纸、赵窑青瓷、面塑、余姚风筝七项已被列为首批市级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而微雕艺术和木雕佛像艺术在全国乃至海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些传流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灭绝的危机。将民间美术引入校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美术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了解、接触、鉴赏、学习、体验家乡民间美术,从而传播、弘扬民间美术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其内化,感悟心灵,从而更加珍视家乡的民间美术,使其发扬光大。
2、是学校响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将是教师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重要的题材。为三级课程体制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内容保障。
3、是丰富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手段。
苏霍姆林斯曾这样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创建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需要有载体来实现的,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则是有效的载体。通过民间美术的校园引入,经过研究、实践,使其深入师生的心灵,遍及校园的角落,直至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文化。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引领,对内凝聚人心,提高斗志,对外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从而积聚向更高层次奋进的底气和勇气。
二、民间美术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实践。
1、找素材。
为使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走向学生,首先应该全面调查、整理家乡的民间美术。为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民间美术调查过程,感受家乡民间美术魅力的机会,笔者特意采用了任务驱动→调查、研究→交流、讨论→引导、总结→汇编成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来完成素材的收集。
①任务驱动
将余姚民间美术分成若干子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生源地情况自由选择子课题,确定并选出组长,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内容
 
 
指导老师
 
 
成    员
 
 
组    长
 
 
研究目标:
 
步骤与分工:
 
预期成果:
②调查研究
根据任务、要求,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下午放学后、双休日等),通过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或图书馆等查阅、收集资料、速写、拍照、摄影等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探索、研究,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善于探索、合作的习惯,培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③交流、讨论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小组收集的材料,不管是照片、录像、速写,还是文本资料,都进行直观交流、讨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全班分析、点评。使学生在讨论中认识、掌握余姚民间美术文化,同时增强爱乡情感和自豪感。
④引导、总结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耐心聆听学生的交流内容,对于个别地方的知识性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并观察学生的反映,引导他们喜欢自己家乡的民间美术,使学生深感乡土美术的艺术魅力,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刻道理,最后将各组的交流信息作一总结,为集成工作打下基础。
⑤汇编成册
集成编辑人员由各组组长构成,先由各组将子课题进行整理,再在全校范围内招集4-6位文学功底和电子文档排版能力较强的学生来编辑《余姚民间美术集成》。
2、编教材
按照《省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规定,七——九年级每周一节美术课。按这样的课时数,腾出课时,单独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不是很现实,结合新教材内容,开发民间美术课程,最易实行。
 
开发的“民间美术”校本教材内容
 
结合新教材内容
 
课时内容
 
单元内容
 
所在年级
 
第一课   马渚剪纸
第二课   门神版画
第三课   黄家埠面塑
第四课   陆埠佛雕
第五课   大隐石雕
第六课   微雕艺术
第七课   东南街道风筝
第八课   四明山竹编
第九课   越窑青瓷
第十课   余姚农民画
 
《过大年》
《黑的世界》
《门》
《中国结》
《清晨》
《与米罗游戏》
《方寸之间》
《走进微观》
《远古的呼唤》
 
九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3、抓师资
民间美术在校园中传播最困难的问题便是缺师资,缺少掌握、民间美术技艺的教师,为此,学校大胆使用、培养有民间美术方面特长和爱好的教师。首先鼓励教师自学民间美术授艺和文化;其次聘请家乡民间老艺人来校为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并搭线结成师徒。再次学校出资让辅导老师到校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师资质量。
4、搞活动
①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湘版美术新教材每册只有8课,每学期安排的美术课时,光课本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美术教师自己去开发教材补充内容。民间美术的开发,在美术课堂中的有机渗透,正好填补了这一困难。如上七年级上册《门》这一课时,笔者有机渗透余姚民间美术门神版画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上八年级下册《黑白世界》时,又进行余姚门神版画的授语介绍和学习;再加上八年级上册《与米罗游戏》时,笔者特意安排了黄家埠面塑的教学,先对学生进行授语教学,再让学生拿着面塑作品进行游戏,使学生有快乐的游戏中体验家乡民间美术的魅力。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民间美术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美术学习时间内习得更多美术方面的知识,体验更多美术的乐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综合实践活动中专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必修课,义务段7-9年级阶段每周必须安排5个课时。目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地方各学校只能自编教材开展教学。我校根据地方及学校特点,自编乡土教材,进行综合实践教学。其中,民间美术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出竹编、越窑青瓷、余姚农民画都编成了乡土教材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专题研究,并利用余姚市教育局安排两天集中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在四明湖度假村进行竹编、陶艺等多项训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四明山竹编,越窑青瓷,余姚农民画等民间美术的历史、特点,并且简单掌握了这方面的技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民间艺术的情感。
③实践“民间艺术家进校”计划
民间艺术是民间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人物。邀请民间艺术家到校内进行民间艺术专题讲座和授语演示,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他们通俗的语言和精湛的授语,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掌握了民间美术的知识和授语,而且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邀请了黄家埠的何来根老人开展面塑艺术授语表演,邀请陆埠的佛雕专家王定窑进行木雕专题欣赏,还准备邀请微雕大师李期燕进行微雕专题讲座,还有布贴画行家孙梅均老师,青年民间剪纸艺人胡国君老师都是我们准备邀请的对象。
④开展民间美术授艺比赛和展览
比赛和展览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民间美术和进行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成果的舞台,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持久的热情和兴趣。先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开展民间美术工艺制作大赛,农民画创作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有展示自己民间美术才华的平台,同时能更熟练地掌握家乡富有特色的民间美术技能。在比赛中,学生通过对材料和作品的亲手制作,自始自终贯穿着构思、选材、设计、制作、整理等过程,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比赛完后,利用学校的宣传窗进行优秀作品的展览,组织各班学生参观、欣赏,让全校师生都来感受家乡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萌发爱乡情感。再者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民间美术大赛,并定期举行校外展览,不仅使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也起到宣传学校的品牌和特色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成果。
1、民间美术在校园内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学习、创作、比赛、展览,全校师生对家乡的民间美术有了全面的了解,部分师生还熟练掌握了家乡民间美术的技艺,使民间美术在校园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发展。其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编辑了《余姚民间美术集成》,通过集成,可以系统了解余姚民间美术的全貌,便于全市师生及民众的学习,结合湘版新教材开发了余姚民间美术校要教材,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民间美术专题研究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家乡民间美术学习,对于家乡民间美术的普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通过比赛和展览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民间美术热情高涨。有位学生告诉我,以前不了解家乡的民间美术,总觉得剪纸、面塑是老头、老太的事情,跟我们学生不搭界的,学生学这个觉得很土,通过学习,我觉得越学越有味道。总之,通过民间美术在校园中的传播,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2、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民间美术创作成果喜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科由于不与升学直接产生关系,因此需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家乡的民间美术进行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说:“我们欣赏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身边的东西学习起来特有亲切感。”有的学生说:“家乡民间美术学完后,还能将学习的体会直接跟爷爷、奶奶进行交流,在他们面前进行展示、表演,特别有成就感。”同时,同学们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三位学生在华联杯民间艺术剪纸大赛中获奖,方维仪同学创作的黑陶作品《农民》获余姚市第二届现场陶艺大赛二等奖,三位同学获三等奖,两位学生的剪纸作品在宁波学生书画大赛中获二、三等奖。楼人聪同学创作的农民画《做年糕》获中国教育报艺术导报主报的第二届全国师生优秀作品展评金奖。
3、师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由于民间美术的教学,没有现成的素材和教材,教师和学生需自己去调查、收集资料、编辑集成和教材,通过创造性的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的角色由过光的教材使用者转变成了教材创编者,师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了,同时科研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陈文丽同学科研小论文《对余姚民间剪纸的研究》一文获余姚市科研小论文评比一等奖,多位同学的论文《救救我们的面塑艺术》、《越窑青瓷的研究》、《陆埠木雕佛像艺术鉴赏》等文章入编《子陵中学学生小论文集》。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跃。徐海华老师的课题《新理念下美术创作教学模式的建构》获宁波市教育局颁发的宁波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论文《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宁波市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5期。
4、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艺术特色初显。
校园艺术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更是我们学校的一件大事,书画比赛和展览又是文化艺术节的重要项目。在艺术节中,我们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比赛和展览。如:“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现场大赛”,“画余姚、颂家乡”校园农民画大赛,“寻找家乡的民间美术”摄影展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将学生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展览、陈列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如宣传窗、墙壁、教室等场所,使校园内到处都散发家乡民间美术的芬芳。同时通过对外的交流展览和比赛,提高学校艺术文化建设的知名度,造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学校艺术组被评为余姚市先进教研组,学校的艺术特色在市内也具影响。
浅谈邵武乡土资源在农村美术教育中的利用
邵武金坑中学  高秀贞
【摘要】 农村美术教学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教学目的得不到有力的贯彻实施,学生享受美,创造美的权利受到了剥夺。本文以邵武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为切入点,从利用邵武的乡土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构建起一种开放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乡土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
【关键词】 邵武乡土资源  农村美术教育
引言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在相对偏远的农村,由于受到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的因素,美术教育还有存在不少问题。
一、邵武当前农村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邵武市地处闽西北,位于武夷山南麓,史称"铁城"。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这里不是很发达,美育新课改的实施有一定的局限,特别相对于农村来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明显。
经过实地调查结果分析,反映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1、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忽略美术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家长、和学生认为美术课是偏门,偏科,认为成绩是重要的,兴趣是次要的,画画是玩。美术课被称为“鸡肋”,有时甚至会出现抢课的尴尬的局面。
2、 客观的条件的限制
大部分农村地处偏僻,受客观条件限制很严重。
① . 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老师除了教科书与粉笔之外没有辅助设备、图片资料等等。上课只能像说故事一样。久而久之,学生总认为老师只说不做,无真才实学,学生会厌烦,从而对美术课散失兴趣。
② . 农村美术课上需要学生准备相应的学具也是美术课受束缚的原因之一。
a.农村的山区小店根本不会有相应的学具出售。
b.学生家庭困难,家长没有能力支持学生买相应的学具。
c.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买,他们宁愿大钱花在那一角两角的零食上。
调查显示,在邵武农村初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刚进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对美术有兴趣的占90﹪;上升到八年级这个人数的比例就下降到了60﹪;到了九年级升学班大致只有10﹪左右的学生还能坚持对美术有兴趣。此时的学生大部分除了苦功中考之辈就只剩下什么都不学的不学无术之辈,美育无从谈起。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实现美育的素质功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学是解决农村美术教育问题的最好方式
1、何谓“乡土美术教学”
中国地域广袤,乡土中国的乡土美术有着各自独特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乡土美学表征。乡土美术见证一方水土,成为乡土历史连绵不断的记忆方式之一。
“乡土”(folk)原系地域概念,在人类学中应归属于“小传统”,但就精神层面而言则是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记忆、日常经验和人生体验。“乡土”概念范围随周遭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对闽北人来说,闽北是其乡土,而一出省,整个福建是其乡土,有朝一日迈出国门,则整个中国都可算是其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范围小至乡镇,大不超出省界。因此,“乡土美术”往往指吾乡吾土的美术、下里巴人的美术,即具体的人在具体生活实践地的地方美术,既有实用功能又超越着实用价值,从而具有了特定的审美价值。
乡土美术作品深深植根于民间社会,创造这些作品的都是以乡村民众为主体的普罗大众。乡土美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广大的农村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教育落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与此同时,广大的农村有其独特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在这里有着城市中学所无可比拟的教育资源。因此,农村的美术教育完全可以用活的乡土资源充实美术课堂。
2、邵武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范畴与内涵
邵武历史悠久,撼人心魄。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其中人文自然景观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传统的名胜古迹;二是风俗习惯及特产。三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邵武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淀了邵武众多古香古色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几乎每自然村都有古祠堂、古庙宇、古民居。比较出名的有古朴巍峨的宝严寺,是闽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历史悠久的南源寺,曾是福建佛经印刷发行中心,清光绪年间,这里印刷的《经刚经注讲》等佛经流传省内外,对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始建于明初的清真寺,为闽北唯一的清真寺,至今仍是伊斯兰教徒顶礼膜拜的圣地。而千年古镇和平保留完整的唐代青石板古街,街上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完整保留了明清时代中原地区豪华民宅的雄伟气势。集中体现了古代闽北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彰显了邵武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类是民间艺术家和普通人创造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以及隐含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乡土美术因子。包括日常生活用具如陶器、竹器、木器、砖雕;用于衣饰的印染花纹、鞋垫;用来装饰生活空间的如绘画、剪纸、儿童玩具;戏曲有特色鲜明的三角戏,是全国地方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还有被史学界称为民间舞蹈活化石的“傩舞”,能够让人们穿越时光遂道,领略远古的风情。而畅销海内外的竹雕、木雕更是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第三类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既有现在兴建的代表新时代建筑的音乐喷泉,也有抗战时期留下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故居;有美丽的熙春公园,也有桂林乡连天的竹林和金坑乡通天的梯田。这些都能引发人们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这些无论哪一类的乡土美术资源都是历史产物,又都是历史见证,是邵武人们创造历史的物证和源远流长的传承与记忆,它能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原料。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再加上对其加以有目的有方法的开发利用,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特点大胆地进行农村美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变劣势为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术教育的新路子。既可以解决农村学生的经济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得美术课堂走进农村学生的生活。美术课也会因此变锝丰富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乐学、好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美术教育乡土化教学的手段和形式
现行的新课标将现行的美育分成几大板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如此,可以根据课本的相关课时组织学生针对性参加校外美术活动,加强四个课型的学习。
① 、利用乡土资源,开放教学命题,摆脱教材束缚,贴近学生实际,组织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
实行乡土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来源于实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大胆合理地创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作业,放宽命题,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习的、教师所擅长或有特殊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例如:教师在上《用线条生动地描绘物象》时。根据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对各种蔬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大胆地从学生平时去菜地摘菜出发,疑问他们怎么区别白菜和萝卜。学生自然就踊跃告知要看它们的叶子就能分辨的出来。而且补充细说它们的叶子具体不同在哪里。教师接着可以请几个同学大胆的上台给大家画画他们印象中的白菜和萝卜。因为是他们很熟悉的东西,所以都很能上台表现。接着师生共同欣赏评定谁画的好,谁画的还不是很到位。进而引出本课的重点——观察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稍后的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的菜圃里观察描绘他们熟悉的蔬菜。而通过刚才的环节,学生已经明白要对它们进行更认真的观察对比,才能画的好。这样的一堂课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自然显著。诸如此类,老师可以利用校园内外的自然资源进行“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民房、庙宇、农民赶墟、种菜、割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乡土教材。而这种利用乡土资源,开放课堂教学命题的形式,既能让学生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又进一步调动起他们观察研究家乡乡土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一土一木的情感。,
② 、利用乡土资源,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组织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
新课标明确规定之所以称为“设计·应用”领域,在于强调了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对这些事物的感知、理解和表现之中。虽然“设计”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应用”才是本学习领域的主旨所在。因此,在农村,虽然没有超现代的工艺设计,但有着古老的传统工艺:有竹编、泥塑、编结、木刻、民族服饰制作等等。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传统服饰:土织蓝印花布的纯朴美丽的图案纹样,鞋垫、鞋花的巧妙的装饰性,这些都足以让学生觉得大开眼界,似发现了新大陆。不再单纯地认为他们是土气,而是通过自己的参与设计引发他们对家乡劳动人民美的创造的赞叹。而一些古建筑庙宇上的精美绝伦的砖雕也是学生学习装饰与设计的最好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实地摄影、上网搜索等手段收集相关砖雕的资料,准备一堂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设计类课。这么富于生活气息的课程必然会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和参与。
③ 、利用乡土资源,结合网络资源,组织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
新课标指明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学生要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绣花鞋,古民居,庙宇,祠堂等等,这些都是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再一起,耳熏目染的东西,也是开展农村美术教学的独特的资源。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民族精粹来引导学生,可以引领学生在家乡的氛围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农村中有许多的古房,古建筑物。利用这些资源,在上《门》这课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开放教学形式,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民居的门,接着利用网络资源搜寻天南地北的门,学生通过这些所有的门的比较,领略了自己家乡古建筑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如“木雕的花窗”中的牡丹、莲花、大丽花结合高贵吉祥,以及花卉在不同环境中寓含的寓意不同。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对象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民族智慧。陶冶了学生的的情操,并且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④ 、利用乡土资源,根据具体内容,分别结合语文、思想品德、常识、劳动及学校活动,进行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
美术与其他学科、与乡土文化综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用不同的艺术(主要是文学、绘画艺术)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家乡的事物,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第十二册美术教材《诗配画》一课,可以结合语文课进行诗歌想象画,描绘家乡美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结合学校活动,比如学校准备举行运动会时,在全校开展征集运动会会徽,运动会体育标志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美术学以致用的乐趣;教师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传统工艺资源带领学生参观竹雕、制陶作坊,通过手工艺人向学生介绍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大胆想象进行创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动手学习制作中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又领悟到家乡人民群众的智慧,感受到家乡的可爱与美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 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① 、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文物和传统工艺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浓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行乡土美术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族英雄李钢祠堂或老革命根据地红军故居或和平古镇建筑等名胜古迹,通过参观文化遗产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的鉴赏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② 、加强对学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
组织学生游览庙宇、私塾等地,欣赏家乡传统的建筑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引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思索和认同。了解家乡的建筑特色与文化背景,懂得珍惜与尊重传统的地方文化,发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对于建筑艺术的影响,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独立创造的精神。
③ 、树立学生的审美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通过观察、感受、欣赏这些乡土美术资源,听取有关李纲的传说、袁崇焕的故事,利用摄影摄像、写生收集创作题材,让学生从欣赏客体的形式美过渡到体现其内容美,从而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还可以将建筑装饰艺术摄成录像、拍摄成照片或者将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教学。运用音乐、幻灯、摄影仪、录像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心理上不产生抗拒美术的情绪,诱导学生迈入艺术的殿堂。
④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
通过游览后,在校园内举办“风景写生展”、“乡土美术资料展”等活动,让他们有一种参与保护、建设乡土美术文化的意识。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 总结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当代教育观念是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衡量,越来越注重素质的全面性、主体性、创造性。新课程标准的美术课程性质和价值中强调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忽视乡土美术教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操作性强,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向学生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农村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农村中试行乡土美术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农村学校经费的紧缺和不足,更重要的它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有着更充分,更直接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⑴ 《美术课程标准 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⑵ 齐大任  主编《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编辑部出版 2005第1期13页
⑶ 《邵武县志》 福建出版 清.咸丰五年版
⑷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联系电话:13850954905
让乡土民间美术文化变为教学的“活教材”
 
美术学科,是让人们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学习训练,新课程让我们将目标投向了学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来。让我领悟到了我们的教学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多关注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因此,引导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
新课程还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乡土民间美术文化是民间传承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文化现象或实物载体,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深刻社会教育意义。如何识别并及时把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素材和途径,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于是我常常想如何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途径,培养他们对乡土美术文化的兴趣,改变学生对乡土美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践中,我主要通过教学实践性原则:“凡是能在生活、生产现场进行的课程一律到现场去,尽可能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社会。”
(一)组织室外写生
该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生活中肉眼可以看到的涉及历史、自然、文化的美术资源,又能满足教学实际条件的一种教学。从艺术表现上看,乡土美术作品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表现内容常常跨越时空,将不同属性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超现实性。学生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亲近感。既能引导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又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像。
(二)现场人物访谈
该教学形式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表现的侧重点为非物质艺术文化资源,它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以人们口传方式为主的。
由于这种文化资源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因而受较大的时空限制。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对民间老人和艺人进行现场采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然后根据学生生活启示,发挥他们的想象进行视觉表现。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我也综合在写生教学中。
(三)组织参观活动
组建了学生摄影兴趣小组、星星记者团,在客观条件允许下,我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民间艺术较为集中的地方。
【案例】去年在瓯海周岙、源口的挑花灯的习俗,我组织了小部分同学,经家长的同意,到实地感受这个带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节日,学生们好奇地看着村头摆设的供品,有造型非常别致的米塑仙桃及其他供品,他们还好奇地问为什么摆这些东西;挑花灯的时间到了,男女老少成千的人,他们提着当地艺人做的灯笼,灯笼造型、色彩各异,非常美观,在黑幕的衬托下,远远看去灯笼形成了一条火龙,非常的壮观,学生们很激动,他们跟着挑花灯游村的队伍后面许久不愿离去。我自己也感受到好像回到某个电影的场景中似的,感到自己穿越时空回到了儿时一般。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身领略到了乡土艺术的无穷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我想是很大的,乡土艺术可能就此在他们心中发芽。
该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受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是让部分学生参加,我想以点带面,让部分学生先喜欢上乡土美术,然后带领大部分同学走向共同喜欢。于是我便鼓励学生由小组自行组织参观活动,并要求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参观考察的成果。逐渐让他们自觉参与乡土艺术活动,享受乡土艺术带来的美和乐趣。
(四)开展校园活动
我们将乡土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每学年都开展形式多样的一系列贴近校园生活、反映时代气息、展现家乡变化、弘扬民族文化的艺术活动。如:剪纸、绘画、摄影、书法比赛及各种展览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弘扬乡土美术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中,有效开发和利用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课程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育人的需要,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课程改革火热进程中,很多的东西都让我有种“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感觉。但是我坚信通过大家的一道努力乡土美术之花将会遍地开放。
 
 
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浅谈农村美术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
[内容提要]随着人们对美术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的美术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像我校这种有着众多学生的农村学校,再加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 从农村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做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切实可行,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 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美术综合课 乡土资源
一、 问题的提出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应注重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并将它们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提倡愉快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充分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农村学生美术的素养,开辟农村美术教学的新天地。
二、概念的界定
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应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农村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
回顾我们新课程教材的内容,总觉得课程的安排偏向于城市的多,农村的相对较少。而我区大多数学校都位于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信息闭塞,教学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与美术课程教学配套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新型教具、参考资料等都非常匮乏。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快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我们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以生活为本利用学生身边素材,设计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美,在农村这片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美,如农村有广阔的农田、流淌的小河、随着四季穿衣戴帽的各种树木、蜿蜒曲折的田间小路,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和自然纯真丰富多彩的各种色彩。学生对地里的农作物、山上野生植物都非常熟悉。春天,山上开满了鲜花,荡漾着生机;夏天,漫山遍野铺满了绿色,各种生命以自身的方式展示着独特的魅力;金色的秋天奏响了丰收的凯歌,也是收集各种材料的最好季节;冬天,白雪皑皑,静谧中回响着生命的另一首歌庄稼成熟的季节,可以对美丽的景色、丰收的场面等题材进行美术教学设计。对于从小生长、生活在农村的孩 子们来说,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我们开展的《稻草的盛装》小小服装设计这一课,利用农村孩子常见的稻草,因地制宜的让学生们带来各种不同的稻草, 让学生们在玩稻草的过程中,进行造型游戏活动,逐步创造出有个性的稻草服装,唤醒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同学们坐在草堆间,三三两两,不停地摆弄着手中的稻草,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有的把一大把搓好的草绳一头捆紧,一头散开,戴在头上,像新疆姑娘满头的小辫儿,长长 地一直拖到地上;还有的把草束剪整齐,短短地一颗颗串起来,啊!像项链;草裙……)学生们感受着不同媒材带来的独特美感,同时在稻草服装的表演中学生们更是自豪的在舞台上表演着,感受着粗狂的美。
(二)、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环境资源,设计美术综合课
《课程标准》在 “教学建议”中提出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要求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美术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综合探究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美术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美术综合课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
不同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都不一样。尤其是农村山区学校,差异甚大。有的学校在深山密林处、有的在广阔的田园旁,虽然物质文明的贫乏是共同的,但这样学校也有其“富有”的一面,如上所说的田野、田园、毛竹等乡土资源,都是农村山区学校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极好题材。我校所属的是一所山区学校,义乌最北边,当地经济相对来说较差,倘若都要让这所学校的学生去完成所有教材上的水粉画、国画,电脑制作之类的教学,恐怕就比较难完成。但这所学校附近有着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毛竹相当多,因此学校就借次机会开展了各种毛竹艺术,用竹条教学竹编艺术,用竹子教学竹刻工艺;同时开展了一些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的儿童地画、大地艺术教学。开展一些学生易于收集,而且重多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活动,如我们开设的《树叶拼贴》一课就是学生在山上里拾的各种树叶又便于操作,学生们很容易接受等而且效果很好;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竹根等材料制作小型雕塑品,用鹅卵石,树皮苇草等来制作装饰画充满了浓郁的乡村山野气息。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创造了生活中的美。
(三)、结合实际开展切实可行、少花钱不花钱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
山区学校开展特色美术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切实可行,我校运用山区农村现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如竹、木、根、毛草、围墙等)对学生开展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美术教学活动,根据农村丰富的各种植物材料取之不尽。结合当地的各种丰富的生活资源给学生们开展了相宜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进行大胆想象,如学校的锯末材料,所谓没有用的锯末,经过加工,染色、通过学生的创造粘贴出一些漂亮的美术作品……当然想象不是随意唤醒,它受到学生自身水平,实践经验和社会活动条件的制约,因而有的想象尽管丰富、有趣,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使之更加合理可行。(1)如《变垃圾为宝》的这一课,可以采用“欣赏感悟—讨论、创造—合作表现—交流展评—扩散延伸”的结构进行教学,使学生深刻感悟到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表现成美的艺术品。(2)组织学生写生等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室外,教师可以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独特的自然景观进行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美术资料,把自己的亲 身体验描绘下来。回来还可以写写“美术日记”,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兴趣小组学生写生回来后,经过整理,办一个“风景线描写生展”,在校园办一个“美术精品展览区”等等,让学生认识当地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让他们有一种参与保护、建设乡土美术文化的意识。(4)请一些当地的农民为学生现场传授手工技法,使学生了解身边世界的博大与美丽. 这些手工艺人向学生介绍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进行创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人民群众的智慧,感受家乡的可爱与美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们不再为美术学习的材料而担心,这些材料在农村到处可见,不花钱、甚至少花钱也可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又如学校开展的围墙设计让学生开展想象力创造出一 幅幅独特的美术画面,让校园的围墙变成会说话的一堵活的墙。活动证明,依托农村丰富自然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活力和生命力的,这样的教学深受山区农村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大量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山区农村学生和教师对美术教学活动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学习,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教育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教育途径,许多教师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角度出发去探索新路,展现了百花盛开的局面。在教学中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农村特色的美术课程。
总之,农村学校在开设农村美术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从农村地域文化实际出发,有效利用农村资源,使学生在广泛的农村文化情景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发扬自己的本地特色,在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地方文化中,发现自身价值,创新和发展农村文化。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利用人文自然景观开展乡土美术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对美术教育课题的开发研究成为目前国际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因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浦东新区三林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乡镇,三林的民间文化融会了民间、民俗、工艺制作、宗教艺术、江南老街于一炉,以其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享誉全国。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今的三林地区又成为了城市变迁的中心,新型住宅小区、高档别墅、大型商业中心等现代化建筑群鳞次栉比。这些现代建筑不光改变了三林地区的乡土面貌,同时也与置身期间的宗教建筑、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和谐相处,极好地演译了三林地区城乡发展的历史风情。由于城市发展的原因,短短十年时间,该地区由原来的三万常住人口的小乡镇一下成为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城市人口导入地区。我校也是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基础配套设施,生员较为复杂,除了原住地居民的孩子外,更多的是动迁居民和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为了能让这些孩子从内心深处尽快融入到本地区文化中来,我校在进行常规美术教学的基础上,从当地人文自然景观入手,积极开展乡土美术教学的探索。主要以写生教学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写生的过程中,走访该地区的新老建筑,了解该地区的人文历史,从而使自己爱上这片土地,融入这片土地。
一、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在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我们以人文景观为线索搜寻三林本土的乡土美术文化,在其人文自然景观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老建筑及古迹;二是现代城市发展而形成的新人文景观;三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
第一类是以老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祠堂、庙宇、园林庭院,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圣堂庙、法华学问寺、贞洁牌坊、三珠堂、念祖堂等。在建筑工艺上,祠堂和庙宇都是采用砖木结构,其构造方式基本上是以立柱组成屋架(俗称金钟架),立柱和构架之间采用榫卯和设置斗拱,起到“摇而不侧,晃而不散”的抗震作用,立柱承担着整个屋顶的重量,同时它的长短、粗细、装饰等还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物的美观。柱的截面形状各异,包括有方形、八角形、梅花形,而最具美感的圆形作为主要形式。有些建筑物柱上刻有龙纹图案,有些则雕刻书法对联。柱础也是加工装饰的对象,雕刻的图案纹理各异,精巧细致别具美感,柱头、斗拱、梁曲及雀替、驼峰均附以装饰的因素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建筑物的外形装饰集中于屋顶部分,门廊上的檐板全部雕有浮雕花纹图案,屋顶四角微翘,屋脊上做有两头翘起的“龙船脊”,脊上两边正面有花鸟动物灰塑。两侧山墙上的隔火墙,做成镬耳或镬铲形状(俗称镬耳屋)。庙前照壁上有宫殿楼台、亭榭池苑、帝王将相、天神仙侣,式式俱工。门前有石狮,雕刻手法玲珑精巧、造型深邃威严,独特的造型体现了江南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寺庙内部的墙壁上彩绘有以佛经故事为线索的壁画,色彩朴实,造型独特,构图唯美。佛像雕塑形体圆润,面相端庄神圣。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第二类是在改革开放中以新的城市发展及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人文景观。三林地区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被市政府定位为重点发展的新型住宅区,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各种功能的新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再加上开发商在其楼盘周边地区按园林标准建设的绿地,使本地区的新老建筑和谐统一,相映成趣。新的人文景观,依水傍湖,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代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的今天,这些建筑物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向学生介绍新的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领略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
第三类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成为现代人回顾历史、抒发情感的胜地。三林是上海近郊的千年古镇,历史积淀自是深厚,有着丰富人文景观的老街,长约三华里。自北宋隐士林乐耕定居以来,留下乐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镇上的深宅大院,幽深古朴的老房子,它演绎着三林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以及它昔日的辉煌、繁华和气派。老街临河而建,穿镇而过的河道,质朴优美的石桥,水边的屋檐彼此接踵。白墙黛瓦、深宅大院、湫然古井。在这里你随意推开一扇门,似乎就能从日常生活中走入历史的深处。虽然近年来,老街被改建成了现代派的民居,所有现代生活设施也悄然步入,但斑驳的依然斑驳,沧桑的依然沧桑。不同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朴素平淡地原真状态,一块砖、一片瓦、一口枯井、一座桥都让你融化到湿漉漉地、久远的过往里去。与现代化住宅小区相比较,这里虽显冷清寂寞,但它们暗藏的温暖却时时打动现代人的心。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给他们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使学生领略到家乡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引导他们热爱家乡、珍惜美好环境,加强保护意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以人文景观为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乡土美术教学。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乡土美术教学,寻找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切入点既要适应乡土美术教学的需要,又要体现美术学科的学科特征,最终我选择了写生教学。因为写生是对景物表现的最经典也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写生教学所需的器材也比较方便,利于携带,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了有效开展这项教学活动,我经过了仔细策划,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并逐步付诸实践。
1、运用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乡土美术资源,结合乡土美术教材,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让学生通过亲自走访、参观和摄影,直观地感受本地区的人文景观,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家乡认识家乡。为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垫下基础。
2、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要求学生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写生教学,亲身体验家乡的人文历史之美。在实地写生之前,我先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进行尝试练习,暨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拍摄的照片进行模拟写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再到野外进行实地写生。积累一定素材之后,再根据各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再创作,从而丰富作品形式,开拓学生思路。
4、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乡土风情摄影作品展” 、“家乡美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通过对学生开展乡土美术教育之后,凡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对自己的现住地都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表现在对三林风土人情的了解,对三林历史的了解,对三林地理环境的了解等等。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也反映孩子们回家经常会和家人说个三林地区的传说故事,讲起三林的由来,谈到三林地区的土特产等,使家庭充满文化的味道。教师们则反映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由于文化、语言、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以前经常出现互相排斥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乡土美术教育的熏陶,如今同学之间不管原来来自何方,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动迁户,不管是上海人还是外地人,现在都能和谐相处,互相尊重,使校园内充满着爱的氛围。当然,学生在美术学科方面也获得了不少的知识,写生技巧提高显著。作品充满了学生对家乡的
直观感受,表达出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作品用笔流畅、形式各异,虽然笔端还流露着不少的稚嫩,但表现出的却是无比的真实和灵动,让人看后产生无数遐想。
乡土美术教育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它的学科跨度大、容量广,操作性强,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多元化教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向学生开展地方乡土美术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以便培养更多的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标题: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学校艺术教育目前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要尽快改变这个状况。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新世纪第一个10年这一阶段学校艺术教育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积极学习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积极进取、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法治教,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再上新的台阶。
二、发展目标
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生按规定修满艺术课程的学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 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深化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加强科学研究,大幅度地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普及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技术手段,使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器材和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
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中等以下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验、推广和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小学2005年将全部使用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高中从2003年起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逐步进入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为了保证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坚持民主参与、层层推进的原则。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高等师范学校、教研科研机构及中小学艺术教师积极参与艺术类课程教材改革实践,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艺术课程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倡导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应按照教育部有关教学计划开足艺术课程。
各地要充分利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标准实施的契机,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艺术课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力争经过3—5年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课程。
3、要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教材审查和评选推出若干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各地学校选用。至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教材的现代化、多样化。要重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材。
4、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形式的现代化、多样化,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
5、加强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二)课外艺术活动
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艺术课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相应的法规,使之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教育部将根据《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制定《学校课外艺术活动指导纲要》和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教育部将在全国评选出30个地(市)或县(市)级学校文体活动示范基地,以推动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至2005年,全国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小学的覆盖率达到80%。
2、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师资、有制度。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普遍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要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和艺术家的作用,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活动,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除单项艺术活动外,学校应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全国每三年举办一次中小学生艺术节,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艺术节。各地也要形成相应的制度。
3、课外、校外艺术活动要和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美化学校与社区文化环境的活动。农村学校也要利用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发挥学校文化环境对村镇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要严禁以赢利为目的的艺术活动进入学校。
4、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学校文化艺术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学校开展学生艺术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场地设施,并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积极开展有关艺术教育方面的比赛、演出、展览等活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1、至2005年,乡(镇)中心校以上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都应配齐专职艺术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应设立艺术教研组织。至2010年,除处境不利地区外,乡(镇)中心校以下小学也要配齐专职艺术教师或能胜任艺术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
2、深化高等艺术师范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至2005年,推出一批已经实施“学科课程方案”的专科艺术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教材改革成果;同时采取立项、招标的办法,启动并推出一批本科艺术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改革的试验,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高等艺术师范专业要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减少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技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与艺术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将德育和美育渗透到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针对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严重匮乏,艺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将推广音乐、美术主辅修教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培养复合型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的新模式、新途径。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尽快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师的学历层次,至2010年达到国家要求的学历标准。
3、认真实施“园丁工程”,加大艺术教师的培训力度。培训应以全体艺术教师为目标,以骨干教师为重点,至2005年通过全国、省、地三级的培训工作,使艺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同时,加强艺术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在全国12所高等师范院校建立艺术教师培训基地。至2010年培养出一批大中小学艺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艺术教师队伍。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艺术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专职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住房、奖励等方面,应享有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是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目前学校艺术教育中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科研工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艺术教育科研要抓住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在应用研究上下工夫。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下属的教育科研机构,应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并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配备专职或兼职科研人员,逐步建立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队伍。同时,应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并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在科研中,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社团、学术刊物的作用,广泛交流和展示研究成果,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应充分发挥广大艺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并鼓励他们多渠道争取和自筹经费,积极申报并努力完成研究课题。要及时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科研素质,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3、加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性研究的领导,通过3-5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4、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借鉴各国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扩大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国际影响。
国际交流采取官方和民间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乃至教学与科研人员,都应积极建立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鼓励他们参加国际性艺术教育的学术组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要充分发挥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作用,使交流的范围更加广泛。
国际交流包括留学进修、参观考察、访问演出、学术研讨等。除选派和组织艺术教育管理干部、科研人员、教师、学者、学生出国交流外,还应该有计划地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访问、讲学。要加强外国艺术教育理论、艺术教材以及专著的翻译、出版工作,及时介绍并引进国外艺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五)现代教育技术
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在艺术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1、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至2005年,城市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全部能够利用网上及远程教育艺术教育资源,并能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2010年,除少数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教师以外,所有教师均能利用网上及远程教育艺术教育资源、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2、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供大中小学艺术教师和学生选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3、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通过艺术教育网站,介绍国内外优秀艺术教育教学理论,发布教师艺术教育示范课,大范围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为艺术教师用多媒体备课提供素材。同时,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
四、管理与保障
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学校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器材配备,是保证学校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此项工作。
1、省、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学校艺术教育,并配有专人负责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负责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学校要有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高等学校要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2、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省、地、县三级教科研网络,省、地级教研机构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研员,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艺术学科教研员,以加强对本地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业务指导。
3、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建设。教育部将制定与《学校艺术教育规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职责范围,制定并完善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并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之中。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通中小学校应按教育部制定的艺术器材配备目录配齐艺术课教育器材。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也应对艺术课器材给予保证。 学校应设置符合教学需要的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加强艺术课程学生用品的管理,逐步完善审查推荐制度。
本规划的贯彻实施,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实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而不懈努力,为开创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