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乾坤袋谁偷:主义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21:53:34

马克思主义批判

2005/12/18 经济学俱乐部

   << 回 首 页



 
人大经济论坛→学术交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

          路边一狼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认识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的个体存在的,无论是人的肉体,还是精神,都是如此。人的思想、自我意识都是独立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抹杀了作为人的自然个体的本性,过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违背了它所奉为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自然人个体而言,其内在的本质是内因,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仅仅是外因,内因对他的行为起着主要的、支配性的作用,而外因是其行为的外部条件、起次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却把外因看成决定性的作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使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

  什么是本质?本质就是最普遍的、天生就有、不会改变的性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们怎么能成为人的本质呢?这事实上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否认人还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外的本质,认为人的一切本质都包含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之中了。

  那么,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利己心,趋利避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首先是爱自己的子女,它们都源于人类的生物属性,在意识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它们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发展的原因。没有这两个属性,人类早就灭亡了。也存在对自己父母的爱,但这种爱远远没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那么强烈、那么普遍。而一般的亲情就更淡了,甚至常常远远敌不过私利的追求,这也符合生物学原理。

  而一般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尽管也有出于同情心的利他行为,但是,这种同情与利己相比力量太微弱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利他行为基本上来源于互利行为,没有互利,利他就无法维持下去。一般而言,人们对周围的事物和人的态度取决于周围事物和人对他的利益的影响的好坏和强弱,对于自己利益影响大的会十分关切,对于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会充耳不闻,对于有利于自己的事会大力支持,对于威胁自己利益的事会强烈反对。你若对别人好,他不但不领情,反利用你的好心,你还会对他好吗?你要是对别人总是付出,却总得不到回报,还会继续付出吗?答案是不会!因此,利他实际上是互利,是一种交换关系。

  人们完全是以利己为核心出发点,来对待“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而不是马克思所认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性。

  而对于利己心,马克思主义认为:利己心属于意识,归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人是否利己取决于所有制,在批判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关于分工产生的原因说的:是利己心的缘故时,马克思说:“利己心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亚当.斯密一下跳入了逻辑的怪圈之中”,事实上,利己心是人的生物属性,它不属于意识,先于意识产生,动物、植物没有意识,但都有利己的本能,这是它们能生存下去的极其重要的原因。无论是人类,还是动、植物,没有利己的本能早就灭亡了。

  按马克思的逻辑:利己心源于私有制,消灭了私有制,利己心就应该消失,而事实恰恰相反,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结果是利己心不但无法消失,利他行为反而更少。

  在研究原始公产主义瓦解的原因时,马克思空洞地说:是由于此时个体劳动更有生产力的缘故。马克思认为先有私有制,后有私利的追求。恩格斯在研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时说:“这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权力必然要被打破,而且也确实被打破了。不过它是被那种使人感到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退化,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的势力所打破的。最卑下的利益——无耻的贪欲、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盗、强制、欺诈、背信——毁林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社会,把它引向崩溃。”(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6月第2版,第96页)也就是说:利己心瓦解了公有制,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私有制带来了利己心。他们的相互矛盾,正证明了马克思的判断是错误的;而人的利己心是天然的,不受所有制决定的。

  那么原始共产主义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那时人类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始终面临着饥饿、猛兽侵袭带来的死亡危胁,靠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而集体的力量的任何削弱都可能带来整个部落的毁灭。此时,为求生存只能共产、只能追求公利,此时,也没什么利益概念——原始人常把吃不完的猎物放掉——,最大的利益就是能活下去!追求公利是唯一能实现利益的途径。一个人多吃一点,就会使其他人挨饿,集体力量就会削弱,个人就更难以生存,因此,只能共产,只能平分食物。

  “但我们不要忘记,这种组织是注定要灭亡的。它没有超出部落的范围;部落联盟的建立就已经标志着这种组织开始崩溃,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易洛魁人征服其他部落的企图也表明了这一点。凡是部落以外的,便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没有明确的和平条约的地方,部落与部落之间便存在着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进行得很残酷,使别的动物无法和人类相比,只是到后来,才因物质利益的影响而缓和一些。全盛时期的氏族制度,如我们在美洲所见的,其前提是生产极不发展,因而广大地区内人口极度稀少;因此,人类差不多完全受着同他异己地对立着的、不可理解的外部大自然的支配,这也就反映在幼稚的宗教观念中。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使人感到值得赞叹,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他们都仍依存于——用马克思的话说——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脐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p96)

  原始社会的大公无私、尊老爱幼仅限于部落内部,对其它部落,他们不但发动战争,而且把对手吃掉。这正说明了他们同样是利己的。如果如马克思所说:他们的本性是“大公无私”的,那么,就不会攻打其它部落,更不会去吃同类。

  唐山地震时,一些逃出的人住在帐棚里没饭吃,大家就分头到处找吃的,找来后由一个热心的大嫂支口大锅,平分食物。当营救工作开展起来后,很多家的东西扒出,人们就开始私藏自家东西,不再上交,大锅饭维持不下去了,共产主义瓦解——这正是原始共产主义产生与瓦解的现代版。难道是人性变了吗?非也,人性没有变,人们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利己的,只是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系数变了。

  事实证明,人的利己心并不是受所有制决定的,也就是说不受“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而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核心出发点,而人的本质也绝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这样看待、忽视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完全割裂、歪曲了人性,只能导出错误的结论,就使它再也无法正确认识人是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了。

  二、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错误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切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这样,人的本质就是受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是:生产力决定了一切,生产力决定了人的本质,生产力决定了人是否利己,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造出一个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决定人类本质的神——“生产力”。

  而生产力的核心是“人”,是“人”使生产力存在,是“人”使生产力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已经无法认识:人是如何使生产力发展的了。当生产力被他敬上神坛之后,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的作用就被抹杀,生产力就成了“独立发展的自在之物”了,马克思主义就再也无法认识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了。

  对于人来说,他的本质就是利己、趋利避害,而利己必然导致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利益追求是人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生产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得利益的唯一途径,它是利益追求的一种方式,生产力不过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得利益的能力,发展生产力也是为获得更多利益,同样是人的利益追求的一种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没错;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也没错;生产力、生产关系能够改变人,也没错;但是,改变的只是人们的一些外在属性,它们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因为本质是不可能改变的。人的内在本质——利己心是不可能改变的,它不是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人的生物属性,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里,只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会发展,但是,人的作用在此完全被抛开了。

  人们之所以生产,是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是为了生产力;而人们之所以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生产力在这里只是被决定、被发展的对象,而不是决定力量。

  生产力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发展,就是因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追求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妨作一个有趣的假设:剩余产品出现后,原始人不愿再追求利益,他们就绝不会向文明迈出一步,他们甚至连喝酒、酿酒都学不会;人们绝不可能想起用剩余产品去交换自己所缺乏的产品;人们更不可能想起要增添劳动力、不可能出现战俘奴隶、债务奴隶;人类就无法跨入文明时代的大门。

  没有利益追求,我们完全可以将汽车砸了、公路毁坏、铁路扒掉、桥梁炸断、电厂烧毁,把城市变成废墟,将高楼夷为平地……,把人类一切现代文明毁得干干净净,绝不会有人阻拦;相反,能生出这些耗尽千千万万人毕生心血的东西,难道不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吗?!

  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们的利益的增殖;利益的增殖仅仅是利益追求的结果;生产力本身只不过是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利益的能力,无论是其存在还是发展,只能是人类利益追求的结果;尤其生产力的发展,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不能不依赖于人的艰苦努力。

  积极追求利益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其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而利益追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成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不过是人们的利益追求的结果。

  什么是利益,利益就是人对经济条件、环境的占有并利用。那么什么是利益追求呢?利益追求就是人以获得利益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利益追求是以利己心为中心出发点的,它的方向指向最容易获利且较安全的方向,对于个体可能会有偏差,但是,他的利益追求的最大概率方向是最容易获利的方向,也就是利益相关系数最大的方向,而对于整个社会就会显示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追求是指向最容易获利且较安全的方向。生产不过是利益追求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无论利益追求,还是利益相关系数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绝不是主观想象的东西。

  没有人类的利益追求,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利益追求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它在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的“第一动力”的地位。对利益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中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人们的利益追求并不是必然地转化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利益追求转化为生产力是有条件的。

  利益相关系数与生产力的关系

  假如甲在经营某项事业上创造财富总增量△X(△X相当于产值增量),△X给另一个人乙带来收入增量△Y;或者甲在经营某项事业上财富损失△X,使乙收入减少△Y。则C=△Y/△X就是乙对甲在该项事业上的利益相关系数,C越大,则乙就越关心、保护甲的该项事业,推动甲的该项事业发展方向的利益追求就越大;C越小,乙就越不关心甲的该项事业,保护力量越小,推动甲的该项事业发展的利益追求就越小,侵害甲的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C为零或接近零时,乙就会毫不关心甲的事业,而侵害甲的利益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1、劳动力;2、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生产资料又是劳动创造的。生产力的核心是劳动力。马克思主义又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真的如此吗?我们看看各个时代的情况:

  在奴隶社会,奴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产品完全不属于自己,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劳动呢?心不甘、情不愿又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呢?他们之所以劳动,是因为奴隶主用皮鞭、锁链、饥饿、死亡来威胁、逼迫的,而奴隶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产业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促使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假如奴隶主对产业的利益相关系数极低或为零,他们就不会强迫奴隶劳动,而奴隶也不可能自愿劳动,那么,奴隶社会还会存在劳动吗?还会存在生产力吗?生产力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奴隶又如何能推动历史发展?

  在封建领主制时代,农奴对私田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他们自觉自愿地在私田上劳动,而对公田则消极怠工,全靠农奴主强迫劳动,“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同样,如果封建主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低,就不可能强迫农奴劳动,公田就会荒废;而农奴没有对私田的高利益相关系数,私田也会荒废,社会经济就会瓦解,生产力又会从哪里来?历史又如何能发展?

  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人为什么会卖力劳动呢?是因为按劳付酬,干得好升职,干不好失业;使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利益相关系数极高。为什么会按劳付酬呢?因为管理者追求企业利润,为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按劳付酬,提高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那么,管理者为什么会追求企业利润呢?是因为,资本家对自己的企业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他们强烈追求企业利润,给管理者高薪和一部分股份,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而管理者若做的不好,就会失去高薪,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使他们竭力追求企业利润,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家对企业的高额利益相关系数,就不会给管理者高薪和股权,不会要求他们追求利润,就不会有管理者对企业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就不会有对工人的按劳付酬和奖勤罚懒,更不会有工人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那么,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更不会有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因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建立在人对经济的一定水平之上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基础上的,离开这个较高的利益相关系数,生产力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的国家所有制是最最奇怪的所有制,所有人对国有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都变成了几乎为零的状态,于是,没有追求利润的资本家,就不会有追求利润的管理者,更不会有“按劳分配”,工人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零,这使得国家所有制下的生产力完全失去发展动力,严重缺乏保护力量,经济规律不再起支配作用,起支配作用的是对国家财产的掠夺与瓜分的规律。这就完全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剥削阶级”在其所在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他们是对社会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的主要占有者,因而是经济的组织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引导者。

  更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对应着更高的经营动力,那么,为什么不提高利益相关系数呢?事实上,所有人对同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的总和是一个小于该资产利润率的常数,利益相关系数是一个十分稀缺的资源,如果在所有人之间平分对一资产的利益相关系数,就象把一斤白糖丢到长江里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你不会尝到一丝甜味,这就是国家所有制失败的原因。

  原始公有制下,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很低,私有制下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社会的发展要求公有制瓦解;奴隶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使奴隶制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奴对私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但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阻碍了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崛起,使地主制经济产生,而地主制下,农民对土地的利益相关系数大大提高,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使得地主制经济迅速战胜领主制经济,贵族们迅速没落。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事实上就是利益相关系数分配走向合理化的过程。

  生产力发展的前提,首先是: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达到一定值,和合理的分布状态,因为它决定了生产力能否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利益追求能否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转化的效率。

  那么,利益相关系数资源如何分配最合理呢?我们假设一个人是一企业员工,我们看到:他的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不同层次的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对本职影响力最大,无人能比;对本班组影响力次之;对本车间更次之,对本厂更次之;对企业外就太小了。这是一个梯度分布状态。不同职位的人的影响力也完全不同,按职位的高低递减。因而,按照人们正常的经济行为对经济的不同层次的影响力的分布状态,来分配人们对经济的利益相关系数,是对利益相关系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方式,它产生的经营动力是最大的。(参见《国有企业最优改制方案》)。

  我们看看自然中的物质结构:物质由分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结合而成,原子内部是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又由中子、质子构成。中子、质子又由夸克构成…….,宏观上: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本星系…..,总之,是由不同的梯度分布的层次构成,越往微观的层次,越坚固,因为构成它们的引力越强大,越往高层次,越松散,因为结合它们的引力越微弱,如果打破自然界中的作用力的分布比例,使它们的强度完全相同,那么所有的物质结构连我们自身都将完全消失,整个世界将彻底毁灭。

  如果我们把利益相关系数看成吸引力,就会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对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的最佳要求与自然界对不同性质的“作用力”的梯度分布竟然如此相似。而马克思主义所鼓吹的公有制恰恰是要打破利益相关系数的不均衡分布,使之均布,结果是利益相关系数被稀释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精细结构完全被摧毁,生产力彻底失去发展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者还在空喊发展生产力,岂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难道在这里还不能感觉到那种“合于自然”的美妙和背离自然的可怕吗?

  马克思主义想杀死私利追求,却把它的儿子生产力奉为神,却不知没有私利追求就不会再有生产力,更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夸大生产力的作用,贬低利益追求的作用,使生产力发展的条件被否定,正如把人放到神坛上不给吃喝,人一定会饿死,而马克思主义所竭力鼓吹的公有制下的生产力就再也不会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陷入了逻辑的怪圈之中。

  公共利益向量与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极其深刻的、相对固定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利益组织形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是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三是产品的分配和掠夺方式。事实上,前两条决定了分配方式、剥削或掠夺方式,而分配方式又强有力地维持了这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方式。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劳动力,对奴隶实行极端残酷、彻底的利益侵害,一切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又反过来维持了奴隶主拥有一切并占有奴隶的所有制形式;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并占有农奴的部分劳动力、农奴拥有少量份地,封建领主剥削农奴的劳动并对他们进行利益侵害?超经济强制。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掌握了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工人占有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这又维持了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就稳定;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会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人类社会的历史证实了这一规律。那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是什么力量维持它的稳定?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又是什么力量将它打碎的呢?又是什么力量将人类社会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之中的呢?

  仍然是公共利益向量——我用向量研究人对利益的追求,称为“利益向量”,因为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社会中人们的利益追求的向量和就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向量——!公共利益向量追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确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变化都会产生强烈的利益侵害,必然引起社会的大动荡,给社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而,公共利益向量必然要抑制这种侵害,竭力去维持生产关系的稳定。这时,就表现为整个社会的超稳定状态,生产力稳步发展,整个社会繁荣升平。

  相反,一旦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公共利益向量在追求生产力发展方向上无法获利,社会发展日趋停滞、甚至下降。为追求公共利益——社会中人们的利益的总和就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向量必然转移方向,不再保护现有生产关系的稳定;当人们终于找到一种新的、确能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时,公共利益向量就必然转而支持新的生产关系、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因而日益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

  社会生产力不过是公共利益向量的一个分量,无论是生产力的存在、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存在、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都是利益追求的结果。因而,对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性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离开利益追求,生产力既不会存在,也不会发展,更决定不了任何事。

  三、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关于资本家的作用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有的价值、剩余价值都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创造的,而处于生产过程之外的资本家则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资本家的作用被彻底否定,事实上,远非如此。

  首先,出于对利润的追逐,资本家对投资方向的选择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高利润的产品生产,高利润总是因为产品稀缺,这种选择是一种十分精巧的“自然调节”机制,它的结果是新的产业的不断产生、发展、各种产业的生产比例走向协调,哪里有稀缺,哪里就会出现投资,就会很快被弥补,社会发展自然走向较为均衡。没有资本家强烈地追求利润这一环,整个社会发展就会缺乏走向均衡的动力。国家所有制经济就是证据,没有一个国家所有制经济出现均衡发展的,而都是畸形发展,远离均衡状态。按马克思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绝对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地方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管理者,都无权分配企业利润,他们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几乎为零,他们获得利益的唯一方式是对国家财产的掠夺与瓜分,而不是象资本家那样正当地获得利润,而他们瓜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手中掌握的国有资产的数量,而不是利润,这就驱使他们狂热地追求本地区、本企业的产值的增加,而不是利润的增加,因此,他们都有不管市场好坏、不计利润得失,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不断上项目、不断重复生产的趋势。

  中央政府官员,也同样无权分配企业利润,他们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同样几乎为零,他们也不追求企业利润,这样,他们就没有使社会经济走向均衡发展的动力,一点点关系、一点点贿赂就足以使他们打破均衡,为下面的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开绿灯,最终,国家所有制经济就会越来越远离均衡状态,走向混乱。而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率都会因此而大大下降,造成极大的浪费。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绝不会这样投资的。

  在企业经营中,资本家的意志就是企业的意志,资本家狂热地追求利润,因此,他们才会给管理者高薪和股份,要求他们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提高利润;否则,管理者就会失去职位,高薪失去,极大提高了管理者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和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对工人实行按劳付酬,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

  因为有资本家的强力约束,才使管理者、劳动者不敢侵吞企业财产,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因为资本家意志的贯彻,才使资本主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迅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不断降低,使企业利润率得到提高。众多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而在国家所有制下,没有资本家的意志,企业就没有追求利润的动机,无论经营者还是工人都无心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使国家所有制企业毫无竞争力,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和原材料浪费惊人、产品质量低劣。没有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就没有按劳分配,只有平均主义、大锅饭,这大大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优秀才能而无人际关系的职工得不到承认,企业沉湎于勾心斗角的内耗之中。管理者利用手中权力不断侵吞企业财产,化公为私。

  资本家对企业极高的利益相关系数,决定了他们是企业维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他们的作用其实非常大,无论是价值的形成,还是利润的产生,都离不开资本家的利益追求。而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人们的职业道德的建立也都依赖于资本家的利益追求。产品价值的构成,绝不仅仅是劳动者的劳动,而是离不开资本家的追求。

  但是,我这里并不是鼓吹资本主义,尽管资本主义远较公有制优越、合理。也不是在否定剥削,剥削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利润不是简简单单地由劳动者独自创造的,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而资本家起着核心的作用。最好的制度,是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在这种制度下,在个人岗位上,工人是大股东;在班组层次上,班组长、工人是大股东;在车间层次上,车间主任、班组长是大股东;在分厂层次上,分厂长、车间主任是大股东;在总厂层次上,总厂厂长、职工选出的股东代表、分厂长是大股东。它的维持、追求利润的动机自下而上,渗透到企业每个角落,其发展动力远高于资本主义企业,而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远低于资本主义企业。

  关于剥削的讨论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里,竭力反对剥削,其实,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想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没有剥削,那就是劳动者个人完全拥有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完全的劳动者私人所有制下,才会没有剥削,只要生产资料不是劳动者本人完全占有,就必然会有剥削,因为不会有人自我牺牲提供生产资料来供工人无偿使用,就是真有这样的生产资料,它会从哪里来呢,它又如何增大呢?资本只能从利润的累积中来,而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公有制下,劳动者并没有拥有他个人使用的生产资料,他受剥削是必然的,而这种剥削不是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有稳定比例的,而是看你干得多少,如果你不干,就是剥削别人,你干得越多,你受到得剥削程度就越高,你干得越少,剥削程度越低。

  有价值的是剩余价值率,其倒数就是劳资分配比例,资本主义国家的剩余价值率并不高,如美国是1/3左右,而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比例反倒高得多,这才是莫大的讽刺。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可能消灭剥削,其情况要比社会主义更糟。

  四、共产主义批判

  我们假设人类已经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假设整个“共产主义社会”的人口总数是50亿,假设随便一企业资产Iq,利润率20%,企业利润中用于分配的比例为70%,企业属于全部人类的,利润在全人类中分配,而该企业的任何员工对该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与社会中的任何人对该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相等,为:20%╳70%/[5,000,000,000(1+20%)]=0.0000000000233,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该企业每创造1000亿元产值,该企业每个员工会得到2块3毛3分钱的利润,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得到2块3毛3分钱利润;企业每减少1000亿元产值,任何一个人损失都是2块3毛3分钱。如果不是神经病的话,会有人愿意为这样的企业卖命吗?不会有任何人追求企业利润增殖,也不会有人真心保护企业财产不受侵害;相反,从对企业财产的掠夺与瓜分获利容易而且安全,那么,起支配作用的将不可能是经济规律,而是掠夺规律!整个社会都是由这种企业组成,那么,共产主义不但不能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反而完全丧失经济动力,把自身引向毁灭,将重演原始公社的瓦解、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崩溃,只是规模要大得多、场面更激烈、破坏要严重得多。共产主义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种离奇的梦呢?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奇怪的信念,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核心是所有制,人是“利己”,还是“利他”是由所有制决定的,按马克思的逻辑:私有制带来了“利己心”,公有制就会消灭“利己心”,人们就会变得大公无私;马克思以为“利己心”是一个道德范畴的东西,而事实上,“利己心”是人类的生物本能、自然属性,与生俱来,它与所有制毫不相干;相反,利他主义是一种社会属性,是道德范畴的东西,取决于个人对周围的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状态。

  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公有制的建立根本不可能丝毫削弱利己心,利己心反而带来对公有财产的疯狂地掠夺与瓜分,经济发展丧失了绝大部分动力!马克思本末倒置只是为了圆他的“共产主义”的梦!

  事实上,任何社会的生产力都是依赖于相当大的利益相关系数带来的经济发展原动力。奴隶社会,奴隶主对自己财产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促使他们用皮鞭、锁链、饥饿、死亡逼迫奴隶劳动才带来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封建领主制社会,封建主对自己的财产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促使他们强迫农奴在公田上劳动,农奴对公田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使他们消极怠工;农奴对份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促使他们很卖力地劳作;地主制社会,地主对自己的土地利益相关系数很高,对农民收取地租,农民对土地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促使他们辛勤耕作;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对自己的企业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促使他们追求企业利润,给管理者高薪和股份,管理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较高,对自己本职的利益相关系数很高,促使他们卖力经营,对工人实行按劳付酬,使工人对本职的职业利益相关系数很高,工作卖力,但是,工人对整个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为零,这就提高了管理成本和难度,使工人缺乏整体协作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而整个私有制社会,人们的利益相关系数由内到外,是按梯度递减分布的。整个私有制经济,从外部看就是一个“自动机系统”,私利的追求自然地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

  公有制却把社会生产力赖以存在的利益相关系数变成了几乎为零的水平,整个利益相关系数的分布都坍塌为接近零,使生产力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私有制下的“自动机系统”被彻底摧毁,使社会陷入了对公有财产的掠夺与瓜分之中。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事实上早已宣布了公有制被历史淘汰,但是,马克思主义竟然能够使之死灰复燃,危害社会,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马克思以为: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人们就会变得大公无私,其实全是胡说!按他这么说:富人就比穷人高尚,富很了就成佛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人们的需求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旧时农民的理想就是:天天吃饺子,今天我们看来很可笑!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三大件”都有了,就很满足了!今天谁还会拿这些当宝?八十年代,时髦的年轻人手里提个盒式录音机很时髦,今天会有谁提?在中国人看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生活很富裕,但他们自己却觉得很穷,很多东西买不起。正是这种需求的不断提高,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假如真如马克思所说:大家都很满足了,不计较利益了,那么,社会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社会生产力”又怎么可能继续发展呢?

  既然不满足,那就说明有稀缺,有稀缺不可能“按需分配”,就不可能不计较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利益,共产主义就无法维持,只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绝不可能是什么“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它完全违背了人性。它应该是经济发展动力最大的状态,那就是“按人们正常的经济行为对企业不同经济层次的影响力的大小的梯度分布状态,来分配人们对企业的利益相关系数”,这就是“在职职工固定分层股份所有制”。

  五、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错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第四个错误是把剥削和利益侵害混为一谈。事实上,剥削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一种经济的关系,而利益侵害,是掠夺,不存在交换,是对经济的破坏。这样,马克思主义甚至无法区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不同,在他看来,都是剥削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受到最彻底的掠夺,他们付出劳动,连维持生存的食品和衣服都不能起码满足,处于普遍饥饿、大量死亡的状态,奴隶主对他们不是剥削,而是利益侵害!在封建领主制时代,农奴无偿为农奴主提供劳役也不全是剥削,而包含利益侵害,因而他们在公田劳动上毫无积极性;在地主制时代,地主对农民收租是剥削,但若是随意提高地租就是利益侵害,封建时代的超经济强制都不是剥削,是利益侵害。国家所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不是剥削,而是利益侵害,以国家名义对干得多的人的利益侵害、个人对国有资产的利益侵害。

  马克思主义第五个错误是认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会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错误的,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迅速增加,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而现有较简单的产品市场越来越饱合,产品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需要的研发劳动越来越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劳动者有越来越高的积极性,资本家不但要付更高的工资,还要送重要员工股份,剥削程度是越来越低,今天美国劳资分配比例大致为75%:25%,而在中国反要低得太多!(参见《经济动力学》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另一个错误是认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分工就会消失,事实上,消失的只是体力劳动,而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脑力劳动中的分工越来越发展,在企业内部,产品日益复杂、技术日趋尖端、工艺和技术日趋复杂、工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每一个劳动者能干的工作越来越窄,分工也必须越来越发展;否则,不但不能使经济得到发展,反而连现有本职工作都无法胜任。

  随着脑力劳动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产品对科技水平和智力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越来越广泛,要求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以及同一领域的科技人员之间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分工协作。同一科学研究部门和技术开发部门内部,由于课题越来越趋于尖端化、边缘化,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技术内容越来越多,每一个人越来越无法胜任这种开发和研究工作,因而,要求内部分工协作越来越发展;否则,不但不能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反而连现状都无法维持。

  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的容量和复杂程度以时间的指数函数急剧膨胀,被世人称为“知识大爆炸”;科学理论和技术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科学理论与技术领域的分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给。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上,哪怕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分支也足以吞噬一个人的一生”;研究数学的学者们,毕其一生,往往连模糊数学等新分支也不知道;二次大战之前,物理学诺贝尔奖很多为一人独享,今天,几乎全部是由几人合作获得;科学发展到今天,任何科学和技术上的成就都不能不依赖于协作,人们常常无法区分出谁对成果做了什么贡献、哪一个更大些。

  如果按马克思说的消灭分工,那么只能让社会倒退!



  (参见本人所著《经济动力学》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jjdtx/index.htmlhttp://press.ssreader.com/ebook/index.html

  《国有企业最优改制方案》http://www.pinggu.org/bbs/viewFile.asp?Boardid=29&ID=27339)

本文网址:http://www.pinggu.org/bbs/dispbbs.asp?BoardID=4&ID=48578&page=3